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创业家精神:中国创业者如何改变中国与世界

書城自編碼: 269357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作者: 谢祖墀[Edward Tse]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5590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6/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90.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双城史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2.0
《无边界组织》
+

HK$ 88.5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

HK$ 103.6
《重新定义创新》
+

HK$ 83.3
《重新定义战略》
+

HK$ 107.3
《平台转型》
+

HK$ 132.0
《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
編輯推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进入创业家时代
张瑞敏、陈东升、冯仑倾情推荐
这个世界不仅仅属于****、小米和腾讯,它属于每一个创业者
马云、马化腾、任正非、李彦宏、雷军也将与你一起分享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献给千千万万个走在路上或即将踏上创业之路的创业者们!
创业家精神,不仅仅属于美国及其西方世界,它也属于中国。
张瑞敏、陈东升、冯仑、沈联涛、梁锦松、罗康瑞、于刚……
规模空前的企业家团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中国创业者鼓与呼!

什么是创业家精神?中国创业者们缘何能赢得世界?
◎ 要有冒险精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如果制订计划,你就会失败,没有计划才能成功(马云语)。
◎ 创新是创业家精神的灵魂,要么创新,要么死掉。要在中国商业环境下,持续做出增量创新。
◎ 中国创业家精神的三个特质是:民族自豪感、追求成功的万丈雄心以及共同的文化传承。
◎ 要有毫不妥协、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乘风破浪的勇气。
◎ 兼具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精神。
◎ 只有做大了国内市场,掌握了通畅的融资渠道,才能培养起国际拼杀能力。
內容簡介:
创业家精神,之前一直是一个西方式的概念。很多人感慨,中国不缺投资人,但中国缺少创业家。但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创业家精神在中国空前迸发。****的创始人马云荣登美国各大杂志的封面,其势头一点不亚于当年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共同成长起来的,还有一大批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例如百度、腾讯和小米。
小米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腾讯如何嗅到了市场的机遇?华为如何通过创新迈向国际市场?联想如何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国创业家崛起的浪潮,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本书中,作为全球杰出的企业战略咨询者,谢祖墀博士深入探讨了中国创业家先锋群体创业历程。
是什么激发了中国创业家奋勇拼搏?是名誉,是财富,还是对民族自豪感和集体成就感的不懈追求?中国企业的成长为何如此迅速?中国文化如何影响着这些商业领袖们的经营战略?中国的创业家精神对整个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作者在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创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在这本书中,他将创业家精神归结为三个方面的特质:民族自豪感、追求成功的万丈雄心以及共同的文化传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已经不再缺乏创业的土壤,中国创业家精神也必将影响世界、塑造未来。
關於作者:
谢祖墀博士是高风咨询公司Gao Feng Advisory Company 创始人、董事长。他已有近30年从事管理咨询和公司高层管理的经验, 在过去20年曾经先后领导波士顿咨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和博斯咨询公司Booz Company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外界评价他为“中国的全球领先商业战略家”。
他著有: 《方向》、《中国战略》以及《跨越》等三本书,同时在《哈佛商业评论》,《战略+经营》杂志、香港《南华早报》、《中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目前居于香港和上海。
目錄
前 言
中文出版序 XIII
作者的话 XVII
前言 我们时代的企业
第一章 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时代的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名”
马云开战银行
跳跃战略
冲破羁绊
中国开放国门
新一波浪潮
共同的企业家胆识
共同的创业家精神
第二章 全面放开
成功的诀窍?
开放的市场
强势的政府
互联网中国
马化奔腾
在刀锋上前行
第三章 要么创新,要么死掉
以创新求生存
华为的国际之路
政府助力创新
创新的节奏
私营企业助阵
明天的中国
第四章 纵横四海
走向世界的企业家
成人后的远行
联想的经验
扩张战略
吉利收购沃尔沃
孕育国际企业的热土
私营企业的力量
攀登学习曲线
第五章 改变中国
接触新贵阶层
助推医疗行业
推动传媒业发展
倒逼改革
更富强和更自由
第六章 与龙共舞
迎接中国企业的挑战
边缘竞争战略
中国市场的规则与混沌
理解中国
找到对的合作伙伴
将中国业务领导力放于首位
借力中国优势走向世界
保持谦虚
第七章 十字路口的机遇
悲观和乐观
对中国未来的不同看法
中国经济站在十字路口
企业与政府关系
企业家与经济增长
中国:两大严峻挑战
中国企业:面对风险
变幻莫测的中国市场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
盛唐归来?
致谢
內容試閱
过去20多年,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已经实现了从落后经济体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华丽转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我的工作足迹遍布上海、北京、香港和其他一些中国城市。我也有幸通过工作的机缘,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蜕变和转型。
当然,国家的改变并非水到渠成,真正的改变事在人为。
本书就将讲述这样一些人的故事,他们是推动中国转变的主要力量。不过,政治领袖虽然重要,他们为商业发展创造了环境,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直接创造经济增长,所以这本书不是讲政治家们的故事。这本书也不会谈论中国的国有企业,实际上,与广为流传的常识相反,在中国经济当中,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出现了急剧的下降。因此,本书所关注的人群正是中国的企业家们。通过提供消费者乐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些人创造了自己的事业,并使其获得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的企业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这些中国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本书将通篇聚焦于这些中国企业家。但是,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少掌握在私人手中?甚至,什么是私营企业?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实属不易。所以这本书到底在谈论哪些中国企业家,我有必要做个简单的说明,当然这也谈不上是分类。从官方记录来看,1988年政府将私营经济写入宪法之后,中国的私营企业才开始正式存在。这项法律对私营企业的定义是:由一个或多个个人所有,而且雇员在8人以上的营利组织。这个定义将所有雇员在8人或8人以下的企业排除在外。这类情况有时候被称为个体工商户,或者个人出资经营,中国有数千万家这样的经营者。还有不少企业实际上也是私人企业,它们大多是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这些企业所有权实际上也是归个人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通常是为了维持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这些企业通常都注册为集体或国有企业。“外租的集体企业”也是一种类似的企业形式,这种集体企业通常是以其原所有者(以地方政府为代表)将企业交予个人经营的形式存在的。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企业所有制问题的复杂性。白色家电的生产者海尔公司,是过去30年中国**有创业家精神的公司之一,然而按照技术上的分类,海尔公司应被归为青岛市的集体企业。也就是说,理论上,海尔应属于全体雇员所有,并且向青岛市政府负责。个别时候,尤其是在海尔成长的早期,地方政府也会依赖于海尔来完成行政任务。有一次,海尔被迫接管一家亏损的制药厂,从而维持其运营和保障职工就业。而在2004年,中央政府尝试将其揽入麾下:国资委作为政府的代理机构,控制了超过100个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正是这一机构宣布海尔成为国有企业,并声明海尔被纳入到国资委的管辖范围内。但是这对海尔的运营来说影响不大,这也许是因为张瑞敏才是决定海尔命运的*重要力量。张瑞敏是海尔的首席执行官,自从1984年上任以来,他就像经营着“他自己的”企业那样经营着海尔。
华为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电信设备生产商,这家企业是所有权复杂性的另一个例子。公司发言人反复声明,华为是一家属于雇员所有的私营企业。然而正如海尔的例子一样,这种表述也难以说明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华为就是其创始人任正非所有的企业,尽管从官方数据来看,他仅持有华为1.8%的股份。
还有更复杂的情况,一些企业家主导的公司是私有的,但并不是中国私有企业家控股。例如****,多年来外国企业持有其主要股份,软银和雅虎分别持有34%、22%的股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外国机构股东。而且,这些业务也不是中国企业本身所有的,而是属于注册在开曼群岛的一家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附属机构和可变利益实体a(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这家开曼群岛的企业向中国的****收取特许费用和其他各种费用,这样做是为了绕开中国的法律和管制,因为中国的有些法律法规并不允许外资企
a 可变利益实体也被译为“协议控制”,是指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业务实体就是上市实体的可变利益实体(VIEs)。—译者注
业对境内的互联网、媒体的相关业务持股。中国所有其他**的互联网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使用了相似的处理方式。这种所有制架构是复杂的,而且显然还具有风险:如果政府要改变规则,那么这类企业的性质可能会变成非法经营。
企业分类本来就模糊,再加上经济数据统计不完善,这些都使得精确估计中国的私营经济规模实际上难以做到。不过我们可以确信的是,私人运营的企业可以占到中国经济的**一块,很可能占到总产出的约34。如果将全国一亿家左右农户(每家农户实际上都是一个小企业)都包括进来,并且将外资企业也算在内(几乎所有的外资企业都是私营企业),这一比例可能会超过80%。
对这本书来说,一家企业的所有制属于哪一类,这个问题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家企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它如何运转。华为、****、海尔、腾讯这样的企业正在如何改写着中国的规则?它们正在如何改变这个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将会给世界其他地方带来巨大影响的市场,它们又如何助力了这个市场的形成?
关于这些企业究竟是否属于私营的各种辩论都忽视了*为重要的一点:这些企业都是巨大的、具有创业家精神的企业,它们敢于冒险,努力从事创新和变革,而且管理这些企业的正是一群杰出的个体。
在本书中我将介绍这些人是谁,驱使他们前进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行动的。中国的政治领导者们也许会为这些企业家创造一些成长环境,但这些企业家的决策才真正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就像**章当中将细说的那样,这些企业家创业不仅是为了赚钱,他们所开创的企业也是他们实现更重要使命的一种方式—将中国重新塑造为***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的发源地。这不仅将帮助中国,而且将帮助世界去应对21世纪如能源、食品安全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几乎每天都会呈现全新面貌:或者是数十亿美元的收购,或者是急剧下滑的市场份额,抑或是新的政府管理方案的出台,这些都将在本书内容中占据较大篇幅。例如,就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书提及的明星企业之一—小米公司正着手处理两件棘手的事情:一是小米试图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据王者宝座,但是瑞典爱立信公司却打算通过法律途径阻止小米公司在印度市场的销售份额扩张;二是中国政府处罚了美国高通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利益,而小米手机的零部件恰恰使用了高通公司的科技产品。对身处这种复杂环境的小米公司来说,其前景既有可能更上一层楼、进军国际市场,也有可能受负面因素影响而很快丢掉市场份额。
我并不知道小米公司*终将走哪一条路,但是我相信,即使小米公司*终衰败,也会有其他的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不管是小米的竞争者,如联想、华为、酷派、中兴和OPPO,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秀企业,它们都有可能很快地取代小米。总而言之,在我将要介绍的这些代表性企业当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其中某些企业盛极而衰,但是即便如此,不论是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的未来仍然掌握在中国企业家的手中。
关于格式的一个说明:在本书中,人名的表达方式将依照中文的习惯,也就是姓氏在前、名在后。例如,于刚就是于先生。如果某人使用了英文名字,就像****的Jack Ma(中文名是马云)或者腾讯的 Pony Ma(马化腾),我还是按照标准的英文习惯。
不管他们是否使用了英文姓名,有一件事我可以确定:在接下来的几年,这些人会越来越多地沿着马云和****的路走下去,成为西方读者所熟悉的名字。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精明的企业家才能,他们将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中国推向世界。

前言 我们时代的企业
张瑞敏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30年前,他被一纸公函派往青岛,去经营一家濒临倒闭、技术落后的冰箱企业。后来,他领导这家企业至今,这家企业的名字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它就是海尔。在洗衣机、空调等多种大型家电领域,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的销售商。该公司的财务指标—29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18亿美元利润,已经可以轻取国际市场的两大竞争对手,即美国的惠而浦公司和欧洲的伊莱克斯公司。
临危受命,接管这家濒临破产的集体所有制工厂,然后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企业—张瑞敏的这些成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令人惊讶的成功商业案例之一。1949年,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个月,张瑞敏出生在山东省一家服装厂的双职工家庭。1958~1961年,发生了“大跃进运动”,紧接着在60年代初又发生了大饥荒。
“文革”的狂热浪潮逐渐消退后,张瑞敏在建材厂找到了生平**份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经历长期的打拼,他从普通工人一路升职加薪,*终跻身工厂的管理层。在此期间,他以自学成才的经历而闻名。在17岁时,他已经离开了学校,但是只要看到企业和管理学方面的书,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转眼到了1984年,这是张瑞敏整个职业生涯中*关键的一年。不过从当时来看,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预料到这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年,他被派往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在他上任之前,这家工厂已经在一年内换过三任厂长。走马上任的时候,他才发现这家工厂负债累累、濒临破产。他后来回忆说:“车间甚至没有窗户,因为冬天非常冷,工人没有煤取暖,所以拆掉了窗框做柴火。”
不过也有好消息,工厂生产的产品很有市场需求。其实他们生产的冰箱要么设计粗劣,要么常常存在瑕疵,但在当时的中国,消费品供应严重短缺,对于少数有消费能力的家庭来说,能买到就已经不易,一般都不会在意这些商品有什么瑕疵。当然,这并不代表消费者乐意购买残次品。但是对很多公司来说,消费者乐意与否并不是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快速膨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得益于价格改革,农民们可以通过自由定价出售富余的农产品。与此同时,家电和各种家用产品的厂家都在竞相扩张产能,他们都认为自己生产的东西一定会供不应求。
然而,张瑞敏觉得这种情况难以持久。随着产能提升,当供给足以满足消费需求时,消费者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挑剔。他坚信,一家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企业必须树立质量过硬、值得信赖的声誉。
1985年,张瑞敏对这一问题采取了果断行动,这也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故事:在公司的一间仓库里摆着76台冰箱,这些冰箱刚下生产线,都是有各种问题的残次品。他问员工该如何处理这些残次品,有人说可以打折出售,也有人说可以卖给内部员工。“不,”张瑞敏说,“我们就不该生产出这样的冰箱!”他抡起锤子,砸毁了其中一台冰箱,然后又命令其他员工砸掉了剩下的75台。这把锤子现在已经成为北京一家博物馆的藏品。
他的狠话掷地有声。从那时起,青岛电冰箱总厂(后来很快更名为海尔)便开始努力树立质量过硬的品牌。张瑞敏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标准,为了能够获得先进技术,张瑞敏与利勃海尔(Liebherr,德国高端制冷设备制造商)成立了合资企业。他学习过日本企业管理书籍,并从中得到启发,同时竭力向员工灌输日本企业的纪律观念。工厂的生产流程逐步得到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每天也都会得到评价。同一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企业,其兴趣都停留在数量的扩张上,并不关心质量好坏,而海尔则定位于以质取胜,要打造中国**白色家电品牌。这种战略很快就取得了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时机逐渐成熟。对于推广海尔的生产标准,张瑞敏也逐渐有了信心,于是他带领海尔步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扩大生产规模,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角之一。此后,海尔扩大了经营范围,产品内容覆盖了热水器、空调、洗衣机,以及其他家用电器。1993年,海尔电冰箱业务在沪市挂牌上市。尽管这项业务的年利润不足1 000万美元,但仍然募集到了4亿美元的资金。他用这笔钱招兵买马,不但开办了新的工厂,而且还兼并了一些经营不善但有市场潜力的公司,这些公司被张瑞敏称为“休克鱼”。这些“休克鱼”公司往往跟风扩大产能,但其质量管理却存在问题,在海尔这种强悍的竞争对手面前陷入困境。在很短的时间内,张瑞敏兼并了18家这样的“休克鱼”公司,并用特有的质量控制措施来重塑生产流程、研发新产品,结果这些企业又重新复活了。
接下来,在20世纪90年代末,张瑞敏开始带领海尔走向世界。那时,中国正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部门转移到中国。海尔的投资却逆势而为,先是在东南亚地区登陆,然后又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4 000万美元兴建冰箱项目,之后,海尔又在伊朗、意大利、乌克兰、突尼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等国家开设了工厂。
同时,海尔生产的产品种类也逐渐齐全,电视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产品陆续投产。海尔逐步成为一个以创新为标志的品牌,其创新性尤其体现在能够满足一些地域性的实际需求上,例如冰箱的加固电线可以防鼠咬,断电100小时之后,冰箱仍然能够保持低温。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这给海尔的国内市场需求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海尔的海外市场也日益扩张。在2009年,海尔终于超越全球竞争对手,成为世界****的家电品牌。在几次大型跨国并购之后,海尔在全球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比如2012年收购日本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2013年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斐雪派克。即使在2014年,在全球的同行当中,海尔也是成长*快的企业。不过,在中国企业家看来,任何公司都无法保证所取得的地位能够长久稳固。“你是谁、你为企业付出了多少,这都不是*重要的,”张瑞敏说,“现如今,没有所谓成功的企业,只有属于时代的企业。”
2015年年初,张瑞敏走过了人生的第66个年头,作为一位成就等身的企业家,尤其是许多成就都堪称里程碑的企业家,他在此时选择退休也是人之常情,但他并没有这样选择,相反,他正打算带领海尔经历一次新的脱胎换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重塑了经济的运行方式,海尔需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消费者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他说,“传统销售模式中的关键因素是位置。如果你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开店,那就占据了**的优势。而在个人电脑扮演主角的互联网时代,关键因素变成了流量,掌握流量便利的人就是赢家。而现在,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公司开设店铺的时候,不再寻找**的地段,而是以节约消费者的时间为目标。”
许多中国企业家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的商业模式,而且也重塑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模式,张瑞敏就是这许多中国企业家当中的一位。他对于维系企业的生命力有无限的热忱,这也是新一代中国企业家所共有的特质,并已经形成了一波浪潮。这一波浪潮的推动者并不是政府,它是民众自发酝酿的一股潮流,对于这一潮流的发展,政府无法完全掌控,而且对于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掌控也不太确定。海尔是中国**批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搏杀的企业,但它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新一代的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们乘着经济增长之势,驾驭之,改变之,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有着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雄心,这种雄心才是驱动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主要动力。
经济规则的重塑者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速*快的经济体。从那时候起,中国庞大的人口,以及基于此的巨大市场开始向全世界开放。这一开放无论从速度还是取得的成就来看,对中国以及任何其他国家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
在此过程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尤其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其中包括政客(奥巴马政府成员,以及来自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一些关键人物),也有著名经济学家(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彼得?纳瓦罗等),还有一些观察家(比如章家敦,他在2001年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a)。批评者的矛头多指向中国政府,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违背公平原则而采取的各种扭曲政策,例如:重商主义的贸易体制、操纵汇率使人民币被人为低估、为打开国外市场而采取的高压措施、对制造业的补贴以及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大量抄袭和盗版。批评者认为,这些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中国的出口制造商。他们生产廉价的智能手机、电脑、玩具、衣服等等各种消费品,通过这种手段,中国的出口企业挤占了其他国家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将产品倾销到欧美市场,进而将竞争者赶出市场。
另外,中国的国有企业也饱受诟病,因为它们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中国规模**的企业,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石油和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航空公司、大型钢铁企业、汽车生产商,以及建筑公司等都是直接属于政府的,或是由政府控股。这种观点也有一些证据,《财富》500强当中的中国企业名单就是佐证。500强企业的排名广为人知,这个榜单根据营收对全球企业进行
a 《中国即将崩溃》,原书名《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是一本唱衰中国的**作品,受到中国及美国读者的批评。—编者注
排名。在2014年就有92家中国企业上榜,但只有10家是私营企业。这其中的很多企业借由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家底,在海外进行大手笔的投资。“买下全世界”这种语气夸张的标题动辄见诸媒体和畅销书的醒目位置。21世纪初以来,在国有银行的支持下,中国的国有企业签了一笔笔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大单。这些投资遍及非洲、南美洲等地区。通过这些投资项目,中国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能源储备、原材料资源,甚至是农田。这些企业所到之处也都会有中国的国有建筑工程公司的身影。这些建筑公司修建港口、道路以及各种基础设施,这一方面有利于产品顺利向中国输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东道国本身的经济发展。
但是,把整个中国经济看成一家政府专心经营的商业“巨无霸”的观点并没有抓住中国故事*令人激动的情节,而恰恰是这些令人激动的情节才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业家精神的创业者,这些人几乎都来自私营企业,大部分企业并未得到过多来自政府的支持,但他们都带领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这些富有创业家精神的创业者重塑了市场规则,现在,他们已经跻身中国*成功、*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是亿万富翁,有的更富裕。根据2014年8月的《福布斯》排名,中国的亿万富翁数量排名世界第二,在全球的1 645人中占据152席,仅次于美国。
这些企业家强势、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拥有巨大影响力,他们改变了中国的市场面貌,而海尔的张瑞敏只是其中之一。在本书中,我们还将了解许多人,他们是:
马云,其线上帝国—****集团,雄踞中国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市场榜首。2014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募集了250亿美元,这也是纽交所***大的一笔IPO(首次公开募股)。
马化腾,他领导的腾讯位于深圳,控制着中国的线上游戏、即时通信市场,并正在电子商务领域崛起,成为****的主要竞争对手。
李彦宏,中国**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百度的创始人。百度为全球提供了60%以上的中文搜索服务。(百度、****和腾讯,这三家**秀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被人们称为“BAT组合”。)
任正非,华为集团创始人。华为是中国**的私营出口企业,全****的手机制造商和固网通信设备供应商。
杨元庆,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在他手中,联想已经取得个人电脑的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全球前五的成绩。
雷军,连环创业家,他*近创立的企业是小米,这家公司完全颠覆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并已经成为三星在全球范围的竞争者。他创造性地使用众包模式来确定产品研发方向,然后用近乎零的市场推广费用把手机卖了出去。
于刚,戴尔全球采购前任副总裁,他创立了1号店,并且在短短5年之后就实现了接近2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人们购买日用品的方式也正在因此发生着转变。
李书福,他创立了吉利汽车,这也是中国*成功的民营汽车生产商。在2011年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已经跻身***的汽车企业之列。
许连捷,他曾是一位农民,他带领恒安集团成为中国领先的面巾纸、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商,并成功经受住了宝洁、金佰利和其他西方同行的竞争压力。
王树彤,她曾任职微软和思科,后来成为卓越网(由雷军创立)首席执行官,在卓越网被亚马逊收购之后,她就自立门户创建了一家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到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网站—敦煌网。
陈海斌,他创建的民营企业拥有多家医学实验室,这家企业也是民营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体系的先驱者。在此之前,医疗卫生行业主要由国有机构占据,而民营医疗机构的参与改善了医疗卫生体系的服务标准,并给大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汪静波,诺亚财富创始人,旨在打造中国**的私人财富管理公司。2005年该公司成立以来,他已经与5万多名中国富豪签约提供理财服务。
张跃,来自湖南省的特立独行者,他创立了远大集团,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是全球知名的无冷却剂空调生产商。张跃构想用预制模块建筑的理念来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都如此成功。大多数创业者都必须拿自己的事业作为赌注,甚至还要押上私人资产。其中有一些人失败了,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吸取了教训,很快重整旗鼓。也有些人在创业过程中锒铛入狱,不过不少这是他们自身的过失造成的,而并非一定是政治原因(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的情况类似于俄罗斯)。
例如民营企业德隆,在10年前为各界人士所津津乐道,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新疆的民营企业,业务范围横跨农业、食品、机械和水泥等领域,年营业额曾经达到40亿美元。其创始人唐万新也一度荣列中国首富,但后来却因为操纵股价而被判入狱。再如国美,这是中国**的家电零售商,其创始人黄光裕也曾是中国首富,但在2010年因为内幕交易、行贿而被判入狱14年。但是两家企业的命运却有所不同,唐万新入狱之后,德隆集团也跟着销声匿迹,而黄光裕入狱5年以来,国美虽然历经沉浮,却仍在中国零售行业保持着领导者之一的地位。
比起这些个案,其他更多的中国企业家的创业历程都要顺利得多。这些企业家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历史转变,所以即使经历过早年的失败,但也练就了优异的企业家才能,并且练就了坚韧的毅力。这些企业家的出现特别引人注目,具有开辟性意义。这是因为,在毛泽东去世的1976年,中国还没有私营企业,公有制一统天下。如果说还有一点区别,那就是国营、地方政府经营或者是集体经营的区别。时至今日,在中国经济的总产出当中,私营部门已经占到至少34,这一切都归功于过去35年的经济改革。
中国早就摒弃了中央计划经济,但政府仍将自己视为主导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仍然有大约230万家国有企业。不过,如果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数量相比,上面这个数字就会相形见绌。早在2004年,私营企业就已经有330万家之众,其中有许多已经公开上市;另外,还有2 400万家由个人或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到2013年时,中国已经有1 200万家私营企业,以及超过4 200万家个体工商户(见图0–1)。而且,中国政府坚定支持私营经济的持续增长。2014年前7个月,由于监管改革废除了注册资本的限制,又有150万家私营企业成立,该数字是上年同期的两倍。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04年以来国有企业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和十多年前相比,国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幅提升,但是仍然无法与私有企业相比。2000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总体营收不相上下,大致都是4万亿元。到了2013年,国有企业的总体营收增长超过6倍,而非国有企业的增长则超过18倍(见图0–2)。如果对比同期利润增长的情况,则差距更大:其中,国有企业大致增长了7倍,而非国有企业增长了近23倍。
中国企业家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们顽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事业初创时还面临着企业受政府主导的状况,大部分商品价格以及企业管理者的任命都由政府决定。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他们死里逃生;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外国公司潮水般的涌入,他们经受住了竞争的考验,也安然度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家所塑造的经济运行体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外。这些企业家不再主要对政府负责,而是对他们的客户和消费者负责。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同行们一样,中国企业家充满干劲、富有创造力,而且往往不走寻常路。这些企业家是真正用实力说话的杰出个体,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这种文化总体上厌恶风险、喜欢过安稳日子,并且崇尚权威,忌做冒进之事。即使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他们的事业成功也极少依靠政府。
这些企业家的出身如此多元化,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有老有少,有的人没有接受过高中的正规教育,有的人则拥有博士学位;有的人来自中国*富庶、*繁华的都市,有的人则来自穷乡僻壤。他们大多数人经营着小企业,而有些人管理的企业则是有着上万员工的行业巨头。有些人已经非常有影响力,能够接触到政府高层人士。国有企业优势明显,而一些私营企业连日常经营都面临困难,例如申请银行贷款对小企业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今天,中国企业家当中的成功人士大多已经年近不惑甚至花甲。在事业的初创期,他们都是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经历过多年的蹒跚学步才成长到今天的样子。正如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措施一样,这些企业家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那些开始拼搏创业的人中没有人能预见今日中国的面貌。而这些人,恰恰都是创造今日中国财富的领军者。尼古拉斯?拉迪是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位于华盛顿)高级研究员,也是全世界研究中国经济**秀的专家之一,根据他的估计,私营企业贡献了23的城镇就业。这意味着,自1978年以来的城镇就业增长几乎全部归功于私营成分的扩张。
常常有人拿十多年前的俄罗斯寡头a与中国企业家做对比,但前者是趁着苏联垮台之后的私有化机会积累起财富的,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自己的职务和裙带关系,在资源类企业中占有大量股份。而本书要介绍的中国企业家则相反,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从一个货摊、一间办公室做起的,也有人从亲友手里凑了几千美元。在旁观者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使自己的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
这些前行者们心里清楚,他们赶上了一波历史性的发展大潮,并且也能对这股潮流有所贡献。在全世界增长*快的经济体中,他们领导着增长*快的企业,也觉察到自己拥有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他们所经营的公司,增长速度比中国经济增速还要快,因此,中国其他企业也只能顺应他们所制定的规则。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商业培训,但他们的发展后来居上。就在几年前,有些企业还在学习国内外的其他企业、吸收灵感,而今天他们就已经能与这些昔日的学习对象平起平坐、同台竞技。在此过程中,他们在全球范围改写了企业管理规则。
商业环境:巨大、巨变、巨复杂
要理解这些企业家的成就,我们还要进一步看看中国的商业环境。要论经济规模及活跃度,中国是**能与美国相提并论的。不过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相对而言尚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市场日益开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商业环境仍然比较原始,并且不稳定。可以这么说,中国商业环境所经历的改变和进步,只有硅谷能与之比肩。
由于国内市场规模庞大,所以只要根植国内市场,就能培养出足以与Google(谷歌)、Facebook(脸谱网)和Twitter(推特网)等大公司相抗衡的企业,这恐怕也只有中国才能做到了。腾讯公司的微信(与美国的WhatsApp软件相似)在2013年年中拥有2.4亿用户,而在2014年年中,这个数字已经接近4.4亿。要知道,这距离WhatsApp 的5亿用户已经不远。同样,2013年,****各种线上平台的总体营收约为2 500亿美元(据预测,2014年将达到3 500亿美元),看来其对于成为美国之外的**电商巨头志在必得。
不仅如此,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也将引导世界潮流。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国家。随着“中国制造”变得更加精密,中国企业拥有更多自主技术,中国的产品和消费者将决定全球的产品标准和消费者偏好。设想一下,假如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家能创造出价值50美元的智能手机或是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源,或是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这些产品必将很快火遍全球。
和经济规模巨大、市场环境巨变相伴的,还有中国经济极其复杂的一面。不仅是企业家们要面对规模庞大且快速成长的市场,而且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地区的发展也有所差异。此外,由于中国人购买力的快速提高,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往往都会呈现出跳跃式发展。例如,在一些较落后地区,消费者原来在市场和便利店买东西,之后他们就直接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在网上购物,两种方式之间并没有过渡阶段。来自中国国内、亚洲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地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消费者眼花缭乱。有了这么多选择,他们成了也许是世界上*善变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一再表明,多数中国人缺乏品牌忠诚度,不管是对日用品还是奢侈品都是如此。例如,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对2 400名司机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34的消费者表示,在购买下一辆车时将会尝试其他品牌。
中国市场兼具庞大、复杂两个特点,这是其独特之处。不过我也相信,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在很多方面预示着未来世界商业环境的发展方向。之所以这样说,是考虑到技术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它降低了行业间门槛,促进了跨部门竞争。为了生存,企业必须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即使这可能意味着要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恰恰是因为中国经济相对不发达,所以相比于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中国的跨部门竞争反而更加具有流动性。例如,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颠覆了零售业的格局:即使购买者身处*偏远的地区,也能更方便地买到商品,比传统实体店的销售链更为快捷。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巨头也正在进军金融领域,提供比银行利息收益更高的货币市场产品。通常,中国企业会从现有业务领域扩张到另一个新领域。比如,计算机巨头联想、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都力图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立足。远大集团作为工业冷气、商用空调的生产商,也在使用预制模块来修建大楼。比亚迪从手机电池生产商起家,现在已经转型成为汽车制造商。
当企业将精力全部集中于维系现有竞争优势,其长期的利润来源的开发和稳定就会成为问题。正如张瑞敏所说,企业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怎样防御性地维持现有优势,相反,它们必须不断积极进取、创新求变。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许多中国企业将赶超跨国公司作为目标,它们往往以西方企业的**实践作为努力标杆。今天,随着与西方企业差距的缩小,许多中国企业家意识到,他们更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路线。为此,中国企业家进行了大量尝试,尤其是在商业战略方面。中国市场的变化迅速而复杂,商业规则也往往模糊不清,这种环境使得企业总是在反思未来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公司不再设定具体的目标,而是集中精力提升随机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应对往往不期而至的挑战和机遇。
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利用中国市场的巨大和巨变,将其转化为优势,从而将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为快速成长、强大而不失灵活性、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市场参与者。本书涉及的企业家对外界思想的态度几乎都非常开放,并且日益重视对国外各种资源的引进,尤其是各个领域的急需人才。
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强势崛起使许多人开始心神不宁。2014年年初,中国**的猪肉生产商万洲国际(也就是双汇,是河南省一家民营肉类加工企业)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后者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的猪肉加工企业。达成交易之后,史密斯菲尔德的首席执行官拉里?波普说,周围一些朋友和其他美国人反应愤怒,这令他感到震惊。甚至波普的母亲也质问他,为什么把公司“卖给了共产主义国家”。
在中国之外,尤其是美国,类似的言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西方媒体一直以来的偏见,他们将中国日益上升的经济、政治力量视为战略威胁。许多评论人士都担忧中国已经从欧美抢走了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业工作机会,中国现在也可能对其他行业构成同样的威胁。尤其是中国开始利用其巨额外汇储备在全世界大肆并购,这些都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心。
中国作为新的国际力量返回了国际舞台,对此有许多负面观点。虽然我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贬低,但是至少这种观点代表了对中国竞争力认识的残缺不全。正确理解中国变革的本质对于全世界的企业都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规划应对战略,而且还有助于这些企业看准时机、趁势而上。在接下来几年,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将更为活跃,包括开辟新市场、并购公司、雇用外籍高管等,他们还将在许多行业对现有企业构成巨大威胁。此外,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政府也必将保持一党制,其间对于共产党的地位也会有反对声音,但那些声音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如果还是延续冷战思维,将中国看作敌手,那就无法看到其国内众多的博弈力量,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趋势。虽然中国的治理结构有难以避免的缺陷,但中国也是一个巨大、富有的经济体,而且其社会多样性也在日益上升。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政府的权力都有所让步。这使得13亿人民能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即便回到20世纪90年代,这都是无法想象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在进步。有一些想当然的观点认为,中产阶级的出现会带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压力,但这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积极的改变已经发生并将继续进行,这些改变所基于的实用主义动机,不仅来自国家领导人,也来自民众,其中,前者越来越重视舆论,后者则是过去35年经济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性级别的力量。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这也意味着有了中国这样一个新的重要参与者,其他国家必须要适应这一事实。数十年前,中国极少在地缘政治舞台上担纲表演,但是现在,她开始扮演与自己的经济体量相称的国际角色。对于那些“二战”以来就一直主导全球事务决策权的欧美国家来说,这或许难以接受。然而纵观历史,各国的影响力一直处于此消彼长之中。今天的中国已是*重要的国家之一,不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中国经济的复兴终将影响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格局。
根据我的预期,中国将会积极追求本国利益,但我并不认为中国在刻意寻求挑战或削弱美国作为霸权国家的地位。相反,我欣喜地看到,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全世界在更多地渴求各方利益和解,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利益。
对于将要遭遇的各种问题,中国的新一代企业家并没有预先备好的锦囊妙计,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牢记在心。他们的强项在于高明的适应力,这同时体现在其策略(做什么)以及执行力方面(怎么做)。他们坚信,成功来自拼搏进取、勇于冒险、趁势而上;他们坚信成功来自他们对竞争优势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这其中包括每一个小小的改进,这些改进能让他们悄然赶上同行竞争者,也包括能使他们在全新的商业领地开疆拓土的大飞跃;他们坚信,成功来自规模优势、实现低成本生产,这样才能让其他潜在竞争者知难而退;他们坚信成功来自开拓新市场,以及国内外消费中心的培育。中国新一代企业家所面临的机遇和要做出的选择令他们应接不暇。他们要决定进入哪个行业,并购哪家公司,开发哪种技术。一些企业家深耕国内市场,另一些则走出国门寻找商业处女地。对于后者而言,他们在国内市场习得的本领,哪些在国外依旧灵验,哪些需要另辟蹊径来修缮打磨,谁都不知道。
这样一来,许多企业领导者开始重视手中挥舞的权力之鞭,但仍不清楚如何才能正确发挥这种权力的作用。他们知道,必须不断寻求新的行事方法,不断改进现有的商品和服务,不断探寻新的机遇。他们当然也知道,当其企业机构规模扩大时,他们对现有的格局越来越有冲击力,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是怎样应对中国企业崛起所释放的冲击波。这种挑战并不仅仅是负面的,中国经济变得更有竞争力、更加繁荣的同时,也在孕育着更多机遇。比如,中国市场将变得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也将成为创造力和新知识的发源地。在一些全球问题的治理领域,比如气候变化、新能源、保障食品水源的安全供应等方面,中国也将逐渐成为重要参与方。
作为一名在中国工作的商界人士,中国企业家的成就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过去20年,我先是就职于波士顿咨询公司,成为中国业务部门的主管合伙人,那时候,波士顿咨询刚获得官方许可,成为**家在中国设立办公室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之后,我又担任博斯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现在成立了自己的企业—高风咨询公司。本书提到的所有人物我都曾有所接触,并与其中一些人有过密切合作,帮助他们构想和实施发展战略,其他人也曾和我通过商业论坛和会议而结识。
在中国那些狂热渴望成功的人当中,中国企业家奋斗在*前线。我曾亲身感受他们如何根据市场经验来运营企业,如何经受住强大的国内外同行竞争,又如何与官员在政策和资源等方面耐心商榷,以及如何驾驭雇员们的激情和野心。
经过多次交谈之后我了解到,这些企业家几乎全部兼具中国式热情和国际视野。他们想向世界证明,他们的企业也可以和外国企业一样优秀。但他们心里也清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学习国际上*有价值的实践经验,雇用**秀的人才,不管他们来自哪里。
我也注意到,他们的行事方法和成就一再地被外界所误解。对于中国企业家的成功,海外的观察家将其归因于贸易保护主义、抄袭产品、低估的汇率,以及其他有失公平的优势。正如我在本书中所希望澄清的那样,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强,是因为他们夜以继日地专注于研发、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满足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需求。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讲述中国企业家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性格,他们的事业成就和巨大影响。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他们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在短短35年内,他们推动中国经济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在很大程度上的市场主导。在可见的未来,这些市场秩序的重塑者们还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阅读指南
本书探讨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崛起,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他们给现有跨国公司带来的挑战,以及他们的发展壮大孕育着什么样的机遇。
关于以上话题,本书将渐次铺开介绍。
**章论述了中国企业家善于打破常规,即使是一些被奉为经典的常规,那么这种动力从何而来?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吹响了经济改革的集结号,改革春风之下涌现出一波又一波优秀的企业家,本章将通过他们的故事一窥其商业模式的特色。不过,一个在较长时间里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短短30年内完成华丽转身,创造全球**影响力的一批私营企业?这个问题理解起来还是有些费劲,如果想要真正得到答案,那么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就很有必要,这也是**章的目的所在。
要理解中国企业家,就要理解其成长、锤炼的环境。第二章从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大环境:经济规模、市场开放度、政府定位以及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还讨论了这四种环境因素如何催生出了迅速成长、闯劲十足、适应性极强的企业。
在了解了中国经济的大环境之后,第三章将转而关注中国企业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求生的细节,以及是什么让他们在全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其中,我们将尤其注意到,在企业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是如何不断地创新求索的。此外,我也观察到,政府在教育、科学、工程和研发等方面也付出了巨额投入,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有望在20年内成为世界创新强国。
第四章的角度将跳出中国,审视中国企业家对全世界造成的已有及或有冲击。迄今为止,大型国有企业主导了中国的海外投资,目的往往在于保障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供给。但是近年来,私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而且还将不断上升。可以断言,中国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将以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速度超过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家在全球范围收购兼并、开疆拓土,终将推动中国成长为超级经济大国。
在第五章,我们又会回到中国,观察中国正在经历的变化,以及企业家们在这些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城市化进程是变化之一,第五章会分析这一进程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并且使中国与几十年前形成强烈反差。同时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改变,要增强政府职能的效率和有效性,就需要一系列体制改革,本章对这些体制改革也将有所讨论。
第六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各国的跨国公司该如何应对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的崛起?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商业模式都必将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一方面,这要求跨国公司将中国的分支机构整合到全球架构之中,更确切地说,应该让中国分支机构成为全球运营的核心部门;另一方面,这也要求不断改进组织架构和系统的概念结构,从而吸纳在中国本土形成的管理经验。
*后,本书结尾部分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创业家精神在商业领域之外的重塑意义,尤其是对政治、社会领域的无形冲击。从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整个国家都在踏着创新、进取的浪潮勇往直前,1992年改革重启以来则更是如此。由此我认为,中国已经踏上复兴的征途,她不仅将比肩唐朝—这个中国历***强盛的时期,而且还将更进一步,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21世纪的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重
要挑战: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能源和资源的安全问题等等。得益于其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再加上更重要的因素—民众的雄心壮志,中国必将在应对上述挑战中发挥领袖作用。这方面的变化趋势将可能改写全球规则,并影响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国际政治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将肩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接下来几十年,中国的民众和政府将对全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管是民众还是政府的作用发挥,都需要有一个强健的社会。而在中国,恰恰是企业家们维系了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想要知道我为何如此乐观?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些企业家的故事,领会一下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业家精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