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祖师奶奶张爱玲,天眼看红尘。
那兀自燃烧的文字,冷眼观人世的孤傲,
她自己也是眼中人,读者读来感同身受。
且看资深“张迷”刘绍铭,抽丝剥茧说爱玲。
|
內容簡介: |
《爱玲说》从张爱玲的小说、散文与中英互译、晚年的“落难”等方面一一论说“祖师奶奶”的性情与文学,文字清新可读。刘绍铭教授以后学身份与晚年的张爱玲多有接触,不仅对“祖师奶奶”的文学有独到见解,对其晚年际遇和个人心境的体察也是不可多得。
《爱玲说》为“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中的一种。“世界华文大家经典”丛书汇集了全世界华文学术、文学、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选集,也有新完成的专著。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展现当今华文世界的历史、文学、艺术的全新气象。所选的作者都是文化界第一流的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读者群。
|
關於作者: |
刘绍铭,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岭南大学荣休教授,著作等身,学贯中西。著作有《吃马铃薯的日子》《二残游记》《九七香港浪游记》《偷窥天国》《传香火》《小说与戏剧》《情到浓时》《文字岂是东西》等。译作则有《中国现代小说史》及《一九八四》等。
|
目錄:
|
序 课室内的张爱玲....................................................(1)
甲 辑
张爱玲现象......................................................................(3)
落难才女张爱玲...............................................................(13)
缘起.................................................................................(21)
兀自燃烧的句子...............................................................(26)
细细的喜悦......................................................................(32)
张爱玲的散文...................................................................(36)
褪色的玫瑰......................................................................(58)
张爱玲的知音...................................................................(63)
张爱玲教英文...................................................................(67)
《郁金香》读后...............................................................(69)
到底是中国人...................................................................(72)
张爱玲的中英互译...........................................................(78)
轮回转生:试论作者自译之得失.....................................(98)
英译《倾城之恋》.........................................................(117)
张爱玲的英文家书.........................................................(125)
依然故妳........................................................................(127)
身世悠悠........................................................................(129)
另类张爱玲....................................................................(131)
传奇的诱惑....................................................................(135)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137)
民国女子........................................................................(139)
私语亲疏有别.................................................................(141)
爱玲“原罪”说.............................................................(144)
该拿张爱玲怎么办?.....................................................(149)
张爱玲的甜言蜜语.........................................................(153)
爱玲五恨........................................................................(155)
爱玲小馆........................................................................(161)
乙 辑
一介布衣........................................................................(167)
荒野的呐喊....................................................................(173)
古风犹存........................................................................(180)
国粹软刀子杂说.....................................................(184)
分享何时了....................................................................(191)
The Knight of Sorrowful Countenance ............................(197)
Howard 原来是浩文.......................................................(203)
葛浩文的极短篇.............................................................(208)
流在香港地下的血.........................................................(215)
无端来作岭南人.............................................................(224)
闲话闲适........................................................................(231)
|
內容試閱:
|
旧事重提。2000年秋,岭南大学主办了一个张爱玲研讨会。第一天晚饭开席前,公关部同事传话,说有“好事者”问为什么会议不请张爱玲参加。
当时忙着招呼客人,没有打听“好事者”是谁。事后也没有“跟进”。何必让人家难堪呢,到时自己总会发现的。凭常识看,“好事者”对“祖师奶奶”的兴趣,不过是闲来无事茶余酒后的一个“八卦”话题,不可能是奉张爱玲为“教母”的粉丝。说不定他仅从《色戒》或《倾城之恋》认识张爱玲这个名字。
张爱玲成大名后,大大小小的作品陆续成为高等学府中硕士生博士生争相研究的题目。但让张爱玲小姐在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成为闲聊对象的,不因她是《金锁记》或《秧歌》的作者,而是因她极不寻常的家族背景与个人经历。在敌伪时期的上海,她一度是胡“逆”兰成的夫人。在战后上海小报文人的眼中,她更是勾搭美国大兵的“吉普女郎”。
后来祖师奶奶到了美国,下嫁一位年纪比她大一截家无恒产的旧时老美“左翼”作家。怀过孕但流了产。老美丈夫身故后,张小姐离群索居,在加州过着“拒人千里”的生活。至亲好友(如夏志清先生)给她写信,有时也要等一年半载才得到她一张明信片作回音。但张小姐毕竟曾经一度是“临水照花人”,她的私生活愈神秘,愈引起好事者寻根究底的兴趣。台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吹起了“张爱玲热”,大小报章都抢着刊登奶奶的起居注。戴文采女士受报馆之托到美国访问奶奶,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心生一计,租住奶奶公寓隔壁房间,方便窥其私隐。每次看到奶奶出来倒垃圾,等她离开后就倒出盛在黑胶袋子的东西细细端详一番。经戴文采的报道,现在我们知道奶奶爱用什么牌子的肥皂:Ivory和Coast。张小虹对这个因张爱玲生前死后引起的“文化现象”用了两个既残忍又brutal的“学院派”名词作界定:一是“嗜粪”(coprophilia),一是“恋尸”(necrophilia)。这两个名词听来恐怖,所幸张小姐归道山已二十年,当年有关她种种的流风余韵,随着白头宫女一一老去,再也“热”不起来了。张爱玲留给现代中国文学最珍贵的遗产是她“瘦金体”叙事的书法。新文学时期的作家,巴金、茅盾、老舍,你说好了,内容不说,单以文字看,都像亨利詹姆斯说的“臃肿怪兽”(baggymonster),一身赘肉,有时非得先拿起笔来削其肥脂才能看得下去。
我在旧文《兀自燃烧的句子》介绍过张爱玲的文字特色。
开头这么说:“在中国近代作家中,钱钟书和张爱玲均以意象慧盈、文字冷峭知名。”两人相比,我还是觉得张爱玲的经营比较深入民心。钱钟书博学,有资格目中无人,所用的譬喻和意象也因此刻薄成性。张爱玲眼中的众生,包括自己在内。她在《我看苏青》一文说:“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我说的“兀自燃烧”,说的是张爱玲有些句子,不必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也可见其“潜质之幽光”。且取《金锁记》一段:“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看过《封锁》的人,不会忘记那位二十五岁犹是“云英未嫁”的大学讲师吴翠远,因为她手臂白得“像挤出来的牙膏”。因为她的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羞怯怯的,“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她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
看《色戒》电影,我们的注意力当然都落在男女主角身上。可惜汤唯的“内心世界”,只能在文本窥探。且看佳芝等易先生出现时那种患得患失心情:“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的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不久前《印刻文学生活志》出了特辑,以此作标题:《为自己预约一堂美好的文学课:初、高中国文课的文学注目》。我听到前台湾师大附中同学李椒庭说,他在国文课遇上了张爱玲,深为《天才梦》中的彩句所震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活的欢悦。”李椒庭同学是在课堂内认识张爱玲的。靠文本聆听祖师奶奶的声音、揣摩她“临水照花”的风貌。《天才梦》是张爱玲初试啼声的作品,竟令这位当年尚未识愁滋味的小朋友“两只手臂的疙瘩全弹出来,被瞬间加快的心跳震得跳起波浪舞”。沈双在《零度看张:重构张爱玲》的编者序言这么说﹕“我在香港教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张爱玲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了。既是经典,就是美文的代表。但是我们这个集子里有不少文章都特别提出了张爱玲不美及不雅的一面,她的污秽、她的俗气、她的悲观、她的‘小’,以及她的艰难。”这些有关祖师奶奶的评语,坦率得很,但也实情如此。也许因为我跟张小姐有过一面之缘,多次通过信,帮过她忙找差事,在这里可以补充说一句,张小姐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文字空间跟别人交往,一点也不可爱。上述那位李椒庭同学初识《天才梦》感受到“加快的心跳”。这可说明张小姐文字本身有教人过目难忘的魅力。
张爱玲离开大陆经香港赴美定居,可真是两袖清风,生活靠的是美国基金会和大学的研究经费。张小姐流落香港时,对她照顾得不遗余力的是宋淇先生和夫人。在美国定居后,夏志清先生因知她除写作外别无其他谋生能力,到处给她写推荐信申请研究经费。除一封接一封的介绍信外,夏公还替她的英文著作找出版社,可惜EileenChang(张爱玲的英文名)没有张爱玲的名气,她的英文作品,一直在欧美找不到市场。祖师奶奶晚年住公寓,常常搬家,幸得一班晚辈帮忙。其中有我的同学庄信正和诗人张错。他们先替她跑腿找房子,然后动手动脚替她“搬家”。1995年9月8日下午四时许,夏志清在纽约家居接到张信生教授从加州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张爱玲的死讯,当晚就写了数千字长文《超人才华,绝世凄凉》悼念她。曾以各种形式对爱玲“凄凉”身世伸出援手的“粉丝”如庄信正、张错、张信生等不会想到从她身上可以拿到什么回报。这倒是个文人相惜的好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