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編輯推薦: |
作者不仅为我们呈现了紫禁城建筑的发展脉络,更通过诸多实地的测绘数据,加以分析,很真实地还原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规划思想以及工程算法。并从历朝历代紫禁城的变化,推测出了皇帝的规划意图,令人耳目一新。
有时候,一本有关古建筑的专著,若要就某个狭小的领域,把它写成很艰深的著作,这并不太困难,但若能够从多元的视角,对古建筑进行复调式的阐释,并且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比如本书,只讲述了一个天坛,却又像是许多个“天坛”,建筑的天坛、祭天祀典中的天坛、象征意义下的天坛……无论哪个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获益匪浅。
对于四合院这种北京*典型的住宅形式,本书除了从学术与建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息的阐述,更大的特色,在于撷取了清代经典的府宅,以及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故居,对四合院进行了例说。从而赋予了本书以历史和文化的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对于古建筑的普及书而言,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太过艰深,必然晦涩,削弱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太过浅显,必然又会沦为读者案头床边的泛泛之作,看过即弃。而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可深可浅,常读常新。尤其是对于对于建筑、城市古迹、旅游的爱好者
|
內容簡介: |
《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北京天坛》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对四合院有着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确切定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便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全书从多维的视角对四合院进行了阐述。开篇对合院住宅的演变,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对四合院进行了类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联组合方式、带花园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观。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构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墙、屋顶、外檐内檐、家具陈设等,条理分明,叙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厢房等房屋类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则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砖作、瓦作等等,非常详尽。
除此之外,本书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实例的方式,对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观表达。与前文中的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如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礼宅、张之洞宅、纪昀宅等。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说,则选录了鲁迅故居、老舍故居、齐白石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在两部分四合院实例之后,本书又对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韵,如风水禁忌、伦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适度探讨。
《北京颐和园》
作者在中国古典园林史领域浸淫多年,又曾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对于古建筑的文化传承,投入感情甚深,因此著述本书,实乃心血之作。
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术之美,砖石土木亦散发着历史的人文味道。
整本书犹如一场颐和园的时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诗词歌赋下的赞叹,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每个局部景观的典故,亦是细致着墨,娓娓道来。精致的版面设计,典雅的文字,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
關於作者: |
刘畅,1992年至1998年,故宫博物院古建部,1998年至200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2002年至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贵祥,1952年生,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建筑学分委员会主席。
贾珺,1970年出生于江苏淮阴,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2007任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史和中外建筑文化交流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各1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篇,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翻译学术著作2部。
|
目錄:
|
《北京紫禁城》
上篇:图说规划
壹 营国旧事
旧山河
经历就是一本书
北京紫禁城的直接蓝本
朱棣的盘算
贰 理想城
一套说法
一组网格
推算和验算
叁 理想城的变迁
青年皇帝的任务
老人的远见
中篇:图说营造
肆 我的九三年
建筑结构:赵工如是说
建筑施工:另一位赵工的讲课
伍 重檐大殿:太和殿
两组罗嗦的数据
一个巧合的正方形?
为何七丈四尺五寸九?
梁九的错误?
陆 单檐大殿:英华殿
14丈
14尺
14寸
柒 汉式楼阁:体仁阁和弘义阁
张希圣
张希圣的体仁阁设计
张希圣还不了解弘义阁
捌 藏式楼阁:雨花阁
关于“藏式”
雨花阁的结构和装饰
玖 角楼
设计始于地盘:角十字
角楼山花的表情
下篇:图说内廷
拾 从努尔哈赤的老宅到坤宁宫
1587年
1627年
1656年
拾壹 养心殿
膳房·寝宫·课堂·造办处
勤政空间养心殿
室内装修看主人
垂帘听政与亲政
拾贰 从半亩园到倦勤斋
半亩园
span style="f
|
內容試閱:
|
消失了的戏园
简单地说,慈禧的计划是一步一步地建设长春宫中的戏院。对于准备迎接40岁生日的慈禧来说,还有什么比留连于戏曲更惬意、更能打发时光呢?
证据是标注“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二日查”的《长春宫戏台地盘样》和标注“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查”《长春宫准底》两张样式雷图样。
《长春宫戏台地盘样》是一张体元殿局部平面图。该图样集中表达体元殿后抱厦、游廊处添加槅扇门窗、地平隔断的做法、尺寸。图样上有一段集中的说明文字(如图)。这些文字并无清晰的叙述线索可寻,只是记载装修做法权衡尺寸,估计是为题写需要在进呈样上粘贴的简短的黄签和长篇幅的“说帖”做的底稿(图3-8-10)。
动用一下三维复原的手段,抱厦内整体的室内空间被设计成一个小型戏院(图3-8-11,3-8-12,3-8-13),戏院朝向符合普通戏院的宝座座东朝西的规律[3],唯一特别的地方是在舞台与看戏空间之间有一道装修阻隔。这道装修以大面积玻璃为主,以满足看戏需要,其主要功能可能大抵相当于垂帘听政时张挂的帘子(图3-8-14)。
可以说,同治十二年间,长春宫戏台还不是今天所说的戏台[4],而仅仅是一个室内的小剧场(图3-8-15)。
另一张《长春宫准底》表现了从体元殿到长春宫正殿一进院落的建筑平面(图3-8-16)。与当今研究者门普遍推测的长春宫院落戏院使用方法稍有差别的是,在体元殿抱厦以北,长春宫之南,还建有一座戏台,通面阔三丈六尺,通进深二丈八尺。
为什么说这是一座戏台而不是夏季院落中的天棚呢?首先是尺度尚小,没能充分遮蔽院落,尤其是没有遮蔽长春宫正殿。再有就是这座平台北、东、西三面均不设门窗,仅设栏杆,而南面并排设计了三槽装修,中间六扇槅扇门,两侧各四扇,正好可以将中间槅扇作为表演背景,将两侧作为上下场门。
体元殿后抱厦具有什么功能呢?仅仅是院落中央戏台的扮戏房吗?
不然。院落中央的戏台是一座为慈禧祝寿的临时戏台,而体元殿后抱厦才是常期使用的固定戏台。原因有三:
1.院落中央的戏台打破了合院布局,在不作表演时,具有妨碍日常使用的负面作用。而且在同治十三年的时候,慈禧还是长期居住在长春宫的,还是要面对不少诸如朝贺之类的宫廷礼仪,常年搭个戏台在院中,于“礼”于“用”都讲不通。
2.戏台柱网轴线与体元殿后抱厦并不对应。戏台如系永久建筑,二者之间极不和谐。
3.体元殿北门在同治十二年的图纸上便已经表现为四扇门,在此图上更明确标注“红屏门”,而不是配合左右支摘窗的槅扇门。红屏门作为演出背景,比槅扇门要好,同样可以关闭中间二扇,而左右两侧分别开启,作为上下场门。可见,体元殿后抱厦也是可以当作戏台使用的。
在结束了对同治帝垂帘听政之后,慈禧太后花在过生日的心思上似乎更多一些。表现在建筑上,就是长春宫从室内小剧场向院落剧场演变的过程。其实在建造剧场之前的好几年,慈禧太后已经为设办戏院做好了一切铺垫——慈安住进了钟粹宫,钟粹宫新加了垂花门和游廊;而长春宫新加了体元殿后抱厦和游廊。这里只剩下一件事了——不管慈安怎样利用钟粹宫的垂花门,她要好好利用这个抱厦,建作舞台,红氍毹前,满足自己的最大嗜好。
这一切安排应当是她早早盘算好了的。
本文摘自《北京紫禁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