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編輯推薦: |
中国设计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多元化的思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设计质》表达的是探求设计的本质,彰显设计的质感,能够让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质疑。《设计质》顾问包括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砚祖教授;旅美画家李全武等业内专家学者。空间、品牌、面孔、剖析、声音、公益、艺术、材料与阅读作为《设计质》的栏目,旨在以不同视角作为切入点,探究国内外设计案例的文化以及生活土壤、设计思路、理念,完成的过程;剖析与设计相关的社会或生活现象,对系列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论,让不同的声音在一起辩论;报道国内外与设计相关的公益慈善事业;介绍相关的时装、旅游、摄影、艺术等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推荐设计、人文、管理等具有可读性与趣味性的相关书籍。
|
內容簡介: |
《设计质》以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园林景观设计为主,同时含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时尚设计、新媒体设计等相关设计门类的前沿动态和精彩内容,其中包括空间(SPACE)、品牌(BRAND)、面孔(FACE)、剖析(ANALYSIS)、声音(ARGUE)、公益(COMMONWEAL)、阅读(READING)、艺术(ART)与材料(MATERIAL)等栏目,旨在探求设计本质,彰显设计质感,让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质疑,让设计回归质朴的本心,传播国内外前沿的设计文化,寻求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提炼并倡导先进的设计思维,为新锐设计师提供展现自我的空间,为中国的设计行业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资讯服务共享平台。
|
目錄:
|
刊首语
第1页
SPACE?空间
第2页至第9页
槃达建筑——都市树语:印度维杰亚瓦达花园住宅
第10页至第15页
Hongkong Art Store
第16页至第23页
Bandesign——Mirrors 花开镜面咖啡厅
第24页至第31页
PINKI DESIGN——鎏金岁月:中海?紫御华府
第33页
BRAND?品牌
第31页至第43页
高文安 MY 系列
第44页至第55页
阳光照进 空气流通——“瓦库”
第57页
ANALYSIS?剖析
第58页至第67页
隈研吾——东方的建筑诗人
第69页
FACE?面孔
第70页至第81页
克里斯汀?韦斯特法尔Christian Westphal
第82页至第89页
左颂玟
第90页至第99页
弗兰西斯?穆拉诺FRANCESCO MURANO
第101页
ARGUE?声音
第102页至第105页
王受之——“大师”现象可以休矣
第106页至第107页
郑曙旸——纸媒的态度:为中国设计呐喊
第109页
MATERIAL?材料
第110页至111页
匠心营造 稳步天下——盟多(MONDO)地板
第113页
COMMONWEAL?公益
第114页至119页
古村之友:用社会组织的方式解决古村的难题
第120页至123页
醉美桃源:首届中国古村大会湖北新闻发布会在广水市桃源村圆满落幕
第124页至129页
从驴友到工友——桃源村工作体会
第131页
DISPLAY?陈设
第132页至第147页
奥雅景观:红叶题诗 淡扫蛾眉——软装照亮景观
第149页
ART?艺术
第150页至153页
听画——标准对抗
第154页至159页
破晓——中欧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
第161页
READING?阅读
第162页至163页
《陈设中国》
第164页至165页
《平面设计师必修 9 堂课》
第166页
《设计,该怎么卖?》
第167页
《我曾经是个设计系学生:50位平面设计师的今与昔》
|
內容試閱:
|
王受之——“大师”现象可以休矣
题记:2015 年 9 月,本刊有幸采访到了在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教育领域均有很深造诣和建树的王受之老师。通过专访,王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设计理论和从事中西设计教育实践的经历,讲述了设计教育、文化传承、“大师化”现象、设计语言传达等方面的问题。整个访谈体现出着王受之先生人生积淀和独特见解,体现了一个设计教育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
中国地产商开发国外项目,应当多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法律
编辑部:王健林斥巨资买下西班牙大厦后拟拆除重建,遭到马德里市长及 7 万余名市民反对。 现在各大地产商都在往国外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您能不能就这个事件从您的角度来谈一谈中国的地产商怎么样才能够被国际接受 ?
王受之:买了房子, 就有了房子的产权,你固然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但是在外国可能会有一个市民参议的阶段,比如在美国,如果需要改造房子,当地市政府就会给以该房屋为圆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发送听证信。在听证会上,屋主取得三分之二以上居民的同意,才能实施加建或改建。
中国地产商在国外开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外国地产商开发不发达的地方做项目,这些地方开发的空间大 ; 另一种是在国外开发地产项目卖给中国人, 这是比较多的。因为现在中国移民外国的有很多,但是总体数量还是有限, 远远没达到美国的市场容量,所以这个项目的开发前景很大。
很多人以为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便可以为所欲为 , 这是错误的认识。一是在国外政府对于古建筑有立法。如纽约,建成达到50 年的建筑就叫古老建筑,对 50 年以上的建筑进行重建就得申报。二是每个城市都有相关规定,规定房子能建多高、多宽。王健林拟拆重建西班牙大厦违背了市民的意愿,如果市民进行示威,就会面对舆论的压力。在外国改建一栋古老建筑,可能会惹众怒的,惹众怒便会有议员提出一项立法,然后通过立法,用法律的方式进行禁止。在国外,民意也会导致法律。我个人认为,应该多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当地的法律。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到现在只是一个遥远的影子
编辑部:您刚讲到文化这一块,有学者很无奈地提出“守旧待新”这个观点。我们这一代人自己很难去创新,期待我们的后人来创新。设计界也是如此。传承文化,作为我们这代人, 文化在 “传” 了之后, 如何 “承” ?往哪个方向“承”?“承”下来以后,我们希望是文化自身独立发展,还是一种强迫性的引导发展 ?
王受之 : 中国的文化其实已经断了很久。传统文化“承”到现在的只是一些传统的形式,比方说某个图案、飞檐斗拱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的道德观念,还有“礼、义、廉、耻”,这些从“五四”以后就开始断掉了。“五四”以后,文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文言文“跳’到白话文,其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文言文用很简单的字,表达很复杂的思想,并且它卑谦、礼让。现在大家不会用简单、雅致的文体去表达一个思想,都是用的大白话。这种断裂很可惜。语言文字如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说到文化传承,我们现在剩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遥远的影子。这个影子建立在比较粗放的语言文字和一些符号、标识上面。 比方说, 做成红颜色的就叫做 “中国红” ,其实并不是这个概念 ; 斗拱——中国的代表象征,也只是把中国皇家的符号作为了中国民族的符号。现在我们说传承传统,我首先要问“传统”是什么 ? 我们对历史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像今天的汉口里,不像当时的汉口。首先是尺度不像,但这个“不像”没法用语言去表达。以前汉口的交通路、江汉路,那个小小的尺度才是汉口迷人的地方,跟巴黎的感觉很像。 现在的汉口里尺度巨大、房子巨大,虽然样子很像,但**不是当年的汉口了。虽然用的是传统的符号,但用不出“传统”的感觉。现在的传承,传承的是一张“壳”,这张“壳”是个博物馆型的一张皮,它没有内容。因为生活在传统中的那代人已经逝去了。
“守旧待新”,我认为守的就仅仅是一个旧的躯壳,不是旧的精神。一般人认为旧就是落后,其实中国的“旧”里面蕴藏了很多优秀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一种体制,这个体制经过若干次革命以后已经所剩无几了。迎新,能够期待什么样的新,我其实不太乐观。随着老的东西都过去了,中国踏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中国也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跟以前的文化差异很大,跟国际的文化差异也很大。我们觉得我们是跟国际接轨了,其实在思维方式上我们跟国际接轨就差远了,没办法接轨。我其实很留念 80 年代,那时候虽然中国经济不发达,但那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开放式的、吸收式的,想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大师”现象可以休矣,大师时代已经结束了
编辑部:中国设计师现在“大师化”得太严重,这种现象会对中国设计界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会有碍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大师化,如何让中国的设计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
王受之:世界上的设计大师屈指可数。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的人才能称之为“大师”。他的言行、思想是举足轻重的,他能影响这个世界,或者这个时代的发展,这种人非常少。像密斯?凡?德罗这样的大师,他影响了整个世界建筑的发展。
现在的中国大师泛滥 : 一种是明星大师,是媒体炒作的结果 ; 另一种*可怕的就是,行业,甚至是自己包装出来的大师。现在在中国被称作 “大师” , 基本是一种讽刺。 “大师”在一个国家沦落成贬义词,这其实是一个悲哀。我首先说我从来不是大师,因为我并没有在思想上撼动这个时代,我只是一个传播者, 把外国设计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组织起来,提出我的意见,传播给大家而已。千万别叫我大师,有人叫我大师我是很不开心的。同样来说,现在影响我们文化思想的人,在国内基本也没有。不是学问多就是大师,学问多是你库里的东西装得多,比方说季羡林、钱钟书这都叫大师,但他们自己从不叫自己大师。 不是说你懂梵语、 你研究印度的经典、你会读土罗文就是大师,那*多成为专家。专家不能跟大师相提并论,因为你不能影响这个时代。
我觉得“大师”现象可以休矣,大师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当专家都不容易,很多人专家都当不上。我觉得*好的尊称是“老师”,称作“老师”就说明你懂得比我多。这个时代不是出大师的时代,文化思想上面能够影响一代人、一个时代的人没有,也没有这个机会。
设计教育应该更加多元化,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优秀设计师
编辑部:您自己也在办设计学院,从您的角度来看,中西设计教育的差异肯定是巨
大的。现在国内很多人是因为怕考不上大学才选择学设计,请您以汕头大学设计学院为例,谈谈怎么去纠正这个问题。
王受之:设计教育应该是多元体系才能出现好的设计师。现在中国教育是教育部管的,包括学位的授予、专业名称。美国有64 所独立的美术和设计学院,其中只有两所是州立的其他的全是私立的。这就说明了设计教育的一个多元化。德国虽然以公立院校为主,但德国的办校有极高的自由度,德国没有教育部去管你怎么做,政府只负责拨款。所以现在国外的设计教育,一种就是像美国这种多元化的市场所产生的需求。比方洛杉矶 4 个独立的美术学院完全完全各不相同:一个就是我任教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汽车、电影专业很强 ; 第二个是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世界**,皮克斯公司的员工全是这里毕业的,包括总裁 ; 第三个是南加州建筑学院,建筑专业很强, 并且就只有一个专业;第四个是奥蒂-
帕森斯艺术与设计学院,玩具设计、时装设计很强。受市场的影响,艺术院校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强, 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另一种就像德国,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但因为德国政府给了办学很大的学术自由度,因此也有改造的可能。
中国的同质化教育,导致每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都一样,中国现在有 40 万学设计的学生,但是出来都是一个模子。即使有差异也是个人的差异,不是学校教育的差异。美国就不同,每个学校教出来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中国的设计教育在体制上,没办法改革,中国不可能引进市场化的机制,也不可能兼容其他国家到中国办学。我们在这个体制下,就只能做这个体制内的事情。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是教育部一个统一的系统,每个年级的课程都是固定模式。中国是体制决定人生,*后导致一个盲目的学生进入一个盲目的市场。但在外国并没有规定每个年级该上什么课,而是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自由安排。美国学校是给学生一个机会,让自己决定人生。我教一门现代主义导论,是 3 学分的必修课,教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史。这门课有 8 个教授同时开课,但 8 个人教的方法完全不一样。有些老师专门讲纯艺术,有些老师专门讲电影,我是专门以设计为主的,每堂课学生都爆满,有的老师却学生不够。学生自由选择授课老师,学校规定选课学生少于 10 个,这门课就取消了,老师就没工作了,学校就是用这种方式给老师施压。一个中国人凭什么去美国教美国人西方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史 ? 那就是凭学生的认可,我连续 20 年都评了**教授,我就是终身教授了。美国教书没有铁饭碗,所以这种机制就造就了学生自我能力很强、老师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在*好的学校教书就必须得有真材实料。在美国我任教的学校, 师生比达到了1:3 的比例,我们国家现在大约是 1:18,汕头大学是 1:14。设计教育没办法从体制上得到解决。我在汕头大学,做的也是一种我知道不能成功的尝试。 我在这个学校的时候,它会比较好 ; 但是我不在,这个体制就维持不下去了。 好的学校应该是:这个名教授在,行 ! 这个名教授不在、换了校长,一样能行。我们却没办法形成这个好的体制。我只是尽我自己一份责任,把能做好的做好。
设计从来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
编辑部:您说设计从来不需要用语言去表达,我今天想问的就跟这两个字有关——“沟通”。在中国,愿意学设计、研究设计的大多是设计从业者, 而不是设计系的学生。
现在是个互联网时代,也是个特别快捷的时代,我们分分钟可以了解到的消息,高铁飞机能够很快带我们去远方了解那里正在发生的设计盛事。我们的设计师从国外带回
来大量收获,但我们的设计师该怎么融入国际设计,我们怎么参与全世界的竞争 ?
王受之:设计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平面设计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符号和文字,很符合沟通习惯。国际市场上,用中国人适应的思维去跟国际性的语言沟通是有问题的,他们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手势上,中国外国就不同,图形也不一样。中国是一个特别擅长用语言沟通的民族,并且表达方法很多,所以中国人往往缺乏的是一种简单的表达,而不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方面,日本人就很强。因为日本人不善长于言语, 日本很安静, 是个害羞的民族,是一个很怕讲错话的民族。所以日本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图形表达的沟通能力。他们的标识运用很广泛,所有的说明书都有配图,告诉用户怎么拆、怎么用。而中国就是用文字的方式来告知。也正是因为日本是图形的民族,所以日本融入世界平面设计的语言比中国人厉害。他们知道怎么用图形来表达意思。中国是个语言民族,所以在图形表达上还是有欠缺。
其他方面,比方说室内设计,传达作用很重要。比方 在中国 到一个室内,有时候空间的感觉和照明的感觉往往给你误导。这在外国**不会搞错。比方麦当劳是吃是快餐的,快餐店有快餐店的室内设计,不管怎么装都是快餐店, 你不会认为这是西餐店;高档的餐厅,你**不会弄错,一进去,暗暗的、木头的颜色、皮的颜色不会很鲜艳,不会灯火辉煌,给人感觉很高档。它有一种传达语言,这种语言是通过空间、照明和颜色,形成的一个体系,很成熟。这个恰恰是目前中国设计的问题, 怎么通过设计的语言,而不是语言文字去表达。 我经常对学生要求,不要用文字表达你准备卖什么,这对中国学生是比较艰难的问题。怎么传达准确 ? 如果传达的是糊涂的信息,受众也不清楚,发送者也稀里糊涂,大家就会在一种错误的设计环境里乱了。
信息传达,怎么恰如其分地传达我们要传达的信息,这一点是设计师的一个命。设计师在提供功能的同时,要传达一个信息 :功能使用的可能性和功能所包含的档次和级别。告诉别人这是个餐馆很简单,但是告诉别人这是什么档次的餐馆,就比较艰难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想把低级的往高级说,其实这是乱套的,档次不分明。这些问题讲讲很容易,但是做出来并不容易。我们的教育里面完全没这个内容。这种现象在中国问题很大,解决方法我觉得就是要多看、多体验,鼓励大家多出去,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而是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我现在不赞成学生跑到外国去留学,我认为学生应该到外国去游学,多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