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中国的城乡发展带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计划经济时期受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城市偏向制度的影响,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形成了现代产业和传统农业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在社会领域形成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由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城乡双重二元结构问题,严重阻碍了三农现代化转型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书通过构建国家发展战略相关制度安排城乡关系演进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关系机理;在此基础上,本书分别研究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演进逻辑、表现形式、发展状态和转化路径;最后,本书论证了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深层影响与发展趋向。作为系统研究中国城乡发展问题的著作,本书既适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又适合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同时可为从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政府官员提供借鉴。
|
關於作者: |
王颂吉,山东寿光人,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近年来,围绕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等问题,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家》《当代经济科学》《改革》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所发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摘录11篇(次),作为副主编出版著作5部,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获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奖学金、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荣誉。
|
目錄:
|
序
导论
第一节中国城乡关系演进的特殊性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四节本书创新之处
第一章城乡二元结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经济学的城乡关系理论
第二节城市偏向理论相关研究及其争论
第三节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
第二章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发展演进与关系机理
第一节城乡关系研究的国家与制度变迁视角
第二节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发展演进
第三节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关系机理
第三章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转化
第一节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逻辑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水平评价
第三节城乡要素错配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
第四节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章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转化
第一节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演进逻辑
第二节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化的状态判定
第四节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化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深层影响与发展趋向
第一节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深层影响
第二节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发展趋向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第二节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城乡关系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转化则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城乡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由此带动城乡关系不断演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乡关系演进要依次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城乡融合三个阶段。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发展历程来看,它们大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带动之下,经历了由城乡依存到城乡分离再到城乡融合的自生演进,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但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发展则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情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迅速实现经济独立和国家富强,大都通过政府有形之手优先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偏向的经济社会政策,对农村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围绕城乡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从相关国家的经济实践出发,对城乡劳动力流动及产业发展开展了广泛探讨,形成了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等经典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这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关系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受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及相关制度安排的影响,新中国的城乡关系带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并未破解,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理论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央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思路日益明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同时,针对当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究符合实际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08年年底,以我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编号:08ZD027)。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国内外城乡发展实践、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省域和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径、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体系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团队提出了以下理论观点: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分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时,我们认为从1978年12月到2003年9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2003年10月到21世纪中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较之于前一阶段,后一阶段的改革要实现五个转变:改革主题由发展转变为和谐;改革性质由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转变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调整;改革任务由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分离化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一体化;改革途径由市场化转变为市场与计划一体化;改革动力由自内而外的主动改革转变为自外而内压力下的被动改革。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是实现城乡双重二元结构转化。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双重二元结构问题。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如下:第一阶段(1840年5月1949年10月):来自国外的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双重冲击导致了中国城乡分离加速;第二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12月):计划经济体制固化了中国城乡差距;第三阶段(1978年12月2003年10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级差式发展方式和分离化改革措施加速了中国城乡分离与对立;第四阶段(2003年10月〖KG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城乡关系出现既统筹又分离的趋势。城乡双重二元结构指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因此,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点是打破双重二元分割局面。
第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载体是产业。从三农问题的角度看,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就业,就业问题的关键是产业的培育;从农村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角度看,城市化与市民化的关键是失地农民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而长期稳定的收入取决于长期稳定的就业,这就决定了要有长期稳定的产业。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产业培育,提出扭住产业结构优化这个牛鼻子,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观点。
第四,城乡发展一体化包括四个层次一体化的内涵与十个方面一体化的外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在打破城乡分割旧格局,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新机制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与融合的过程。四个层次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城市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农村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十个一体化的外延是指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收入分配一体化。
围绕上述理论观点,我们研究团队开展了广泛研究,本书就是深入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内涵而取得的成果。
本书作者王颂吉博士是我的学生。颂吉2005年入读西北大学经济学基地班,2006年成为我指导的本科生,此后保研并硕博连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一直在我的指导下开展经济学研究。记得他大学读书期间,每年寒暑假都在家乡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了多份调研报告。尽管当时的笔触还很稚嫩,但他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他本科毕业之后的暑假,依托调研撰写的《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一个华北村庄的发展变迁》一文,体现了青年学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与深刻思考。
就读硕士研究生之后,颂吉迅速融入研究团队,并成长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在文献整理、实地调研、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硕博连读期间,颂吉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城市偏向政策及其影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等问题开展研究,直接协助我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各项研究工作,与我合作在核心期刊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作为副主编协助我出版著作6部,荣获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陕西省首届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颂吉完成了题为《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研究》的博士论文,本书就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在这本著作中,王颂吉博士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受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城市偏向制度的影响,新中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均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本书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并存的现象称之为城乡双重二元结构。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对立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农业与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它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供给的城市偏向。通过构建分析框架,本书论证了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阐释了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关系机理,分别具体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的演进逻辑、发展状态和转化路径,并对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深层影响及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本书较之于其他同类著作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通过构建国家发展战略相关制度安排城乡关系演进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问题。受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城市偏向制度的影响,中国在经济和社会两个领域都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本书通过构建国家发展战略相关制度安排城乡关系演进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发展演进过程,论证了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关系机理、深层影响和发展趋向等问题,这不仅是对中国城乡关系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的创新,而且较之于学术界单纯研究某一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而言是一种新的探索。
第二,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乡要素错配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对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明显的非农偏向,由此造成的要素错配可能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但学术界对此缺乏系统研究。本书首先通过数理推导,对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梳理;进而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在城乡部门之间的错误配置,导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的理论假说,这对学术界深入认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第三,在系统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城乡双重二元结构转化路径。本书在系统研究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发展演进过程,全面剖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演进逻辑、表现形式、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提出加快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路径在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化的路径在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对于推动中国城乡双重二元结构转化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价值。
当然,受研究周期、资料收集等方面的限制,该著作的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都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今后可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内涵作进一步探究。可喜的是,自参加工作以来,王颂吉博士除了继续对中国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探索之外,还进一步放眼国际,对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发展问题、一带一路、城镇化及产业合作问题进行研究。我相信并祝愿,王颂吉博士今后在科研道路上能够不断取得更大进步。
白永秀
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9月27日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