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通过对9个重点产业详解 13个专题内容介绍+50多个专家提醒+300多张图片,深度剖析移动物联网精华,让您一书在手,即可彻底读懂移动物联网,从菜鸟成为达人。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全面揭秘移动物联网的图书,特别是对移动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社区、家居、农业、医疗、物流、交通、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实战指导。
书中通过9个重点产业详解、13个专题内容介绍、50多个专家提醒、300多张图片图解,深入剖析移动物联网的精华,让您一书在手,即可彻底读懂移动物联网,实现从菜鸟到达人的转变。
全书共分为13章,具体内容包括:前世今生,移动物联网概述;亲密接触,移动物联网感知技术;网络应用,移动物联网网络连接;移动支付,深入移动物联网商务;智慧城市,移动物联网助力社会管理;智慧社区,共建移动物联网未来家园;智慧家庭,移动物联网加速智慧家庭落成;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创造智慧农业新未来;智慧医疗,移动物联网维护群众健康;智慧物流,移动物联网催生信息化发展;智慧交通,移动物联网时代新体验;产业突破,移动物联网中的可穿戴设备;产业保障,移动物联网安全。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图表丰富,适合对移动互联网、移动物联网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
關於作者: |
十年专注,精品奉献!本团队组织者有着十多年图书行业策划经验,并由专注于金融、理财、营销、电商、微商等行业的几十位资深人士参与,他们中的成员大都是财经记者、银行金融理财师、财富顾问、互联网营销专家、电商和微商店主等。
本团队组织者紧扣时代潮流趋势,力求为读者打造一系列精品理财、营销、金融类图书。由作者团队编写的新手理财系列、玩转电商营销 互联网金融系列图书,一经上市就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
目錄:
|
目录
第1章 前世今生:移动物联网概述 1
1.1 初识移动物联网 2
1.1.1 移动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2
1.1.2 移动物联网定义 11
1.1.3 移动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12
1.2 移动物联网结构 14
1.2.1 感知 15
1.2.2 网络 27
1.2.3 应用 31
1.3 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36
1.3.1 国内外产业分析 36
1.3.2 产业机遇 39
1.3.3 未来趋势 45
第2章 亲密接触:移动物联网
感知技术 47
2.1 条形码技术:移动物联网的
身份象征 48
2.1.1 条形码的诞生 48
2.1.2 商品条形码 49
2.1.3 二维码揭秘 50
2.1.4 智能可移动二维码 52
2.2 RFID标签:移动物联网的
身份保障 56
2.2.1 RFID技术的概念 57
2.2.2 RFID技术优势 58
2.2.3 RFID标签分类 59
2.3 传感网:移动物联网的
信息网络 60
2.3.1 无线传感网特点 60
2.3.2 无线传感器的结构 61
2.3.3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 64
第3章 网络应用:移动物联网
网络连接 69
3.1 国际互联网 70
3.1.1 Internet创始人 70
3.1.2 移动互联网 73
3.2 移动通信网 76
3.2.1 传统移动通信 77
3.2.2 全球GSM潮流 78
3.2.3 中国GSM 80
3.3 ZigBee 82
3.3.1 ZigBee的发展进程 83
3.3.2 ZigBee协议无线结构
标准 84
3.3.3 ZigBee智能生活 86
第4章 移动支付:深入移动
物联网商务 89
4.1 走进移动支付 90
4.1.1 移动支付类型 90
4.1.2 移动支付特点 92
4.2 移动支付,迅速崛起的移动
物联网应用 94
4.2.1 了解移动支付 94
4.2.2 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
融合:近场支付 96
4.3 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 99
4.3.1 移动金融 99
4.3.2 移动民生 106
第5章 智慧城市:移动物联网助力
社会管理 111
5.1 智慧城市概述 112
5.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112
5.1.2 智慧城市关键要素 114
5.1.3 智慧城市的意义 116
5.2 移动物联网,加速智慧城市
建设 116
5.2.1 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117
5.2.2 智慧城市建设技术 118
5.2.3 数字城市转型 120
5.3 移动物联网,深入智慧城市
应用 126
5.3.1 新加坡iN2015 127
5.3.2 香港智慧城市 128
5.3.3 上海智慧城市 130
第6章 智慧社区:共建移动
物联网未来家园 133
6.1 智慧社区概述 134
6.1.1 智慧社区的概念 134
6.1.2 智慧社区结构 134
6.1.3 智慧社区存在意义 135
6.1.4 智慧社区服务 138
6.2 移动物联网,为智慧社区
建设出谋划策 142
6.2.1 产业链战略 142
6.2.2 协同合作发展 143
6.2.3 服务链战略 145
6.2.4 循序渐进发展 146
6.3 移动物联网,助力智慧社区
应用 147
6.3.1 日本智慧社区方案 147
6.3.2 四川智慧社区方案 149
6.3.3 山东薛城智慧社区方案 150
第7章 智慧家庭:移动物联网加速
智慧家庭落成 155
7.1 智慧家庭概述 156
7.1.1 什么是智慧家庭 156
7.1.2 智慧家庭的含义 156
7.1.3 智慧家庭的功能 157
7.2 移动物联网技术,智慧家庭
建设基础 161
7.2.1 家庭网关技术 161
7.2.2 网络通信技术 162
7.2.3 嵌入式智能技术 164
7.3 移动物联网应用,
智慧家庭案例 165
7.3.1 海尔智慧U-home 165
7.3.2 西门子智慧家庭 167
7.3.3 华硕智慧家庭 168
7.3.4 苹果HomeKit 169
第8章 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
创造智慧农业新未来 173
8.1 移动物联网,加速智慧农业
建设 174
8.1.1 智慧农业简介 174
8.1.2 智慧农业内容 174
8.1.3 智慧农业技术 177
8.1.4 智慧农业应用 179
8.2 移动物联网,推动智慧农业
生产模式转型 180
8.2.1 智能化农业生产 181
8.2.2 现代化农业生产 182
8.2.3 农业物联网 182
8.3 移动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
案例 183
8.3.1 北京大兴智慧农业
示范区 183
8.3.2 移动物联网,为智慧
农业提供远程服务 185
8.3.3 智慧农业水产养殖系统 185
第9章 智慧医疗:移动物联网
维护群众健康 189
9.1 智慧医疗简介 190
9.1.1 什么是智慧医疗 190
9.1.2 智慧医疗系统 191
9.1.3 智慧医疗目标 193
9.2 可移动的智慧医疗--
移动医疗 194
9.2.1 移动医疗的前世今生 195
9.2.2 移动医疗趋势 197
9.2.3 移动医疗应用 199
9.3 大数据、云时代的移动
智慧医疗 204
9.3.1 大数据对移动医疗的
价值 204
9.3.2 医疗数据在临床中的
应用 205
9.3.3 云时代下的移动
在线医疗 206
第10章 智慧物流:移动物联网
构建智慧供应链 209
10.1 走进智慧物流 210
10.1.1 智慧物流概念 210
10.1.2 移动物联网与EPC,共建
的全球物流供应链 211
10.1.3 移动物联网助力智慧物
流增值 212
10.2 移动物联网,落实智慧物流
技术 212
10.2.1 感知技术 213
10.2.2 通信与无线网络技术 214
10.2.3 GPS定位技术 215
10.3 移动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
管理 216
10.3.1 信息管理系统 217
10.3.2 供应链管理 217
10.3.3 智慧物流与交通管理 219
第11章 智慧交通:移动物联网
时代新体验 221
11.1 智慧交通概述 222
11.1.1 智慧交通概念 222
11.1.2 智慧交通特征 222
11.1.3 智慧交通规划 223
11.1.4 智慧交通趋势 224
11.2 移动物联网,加速智慧交通
建设 224
11.2.1 智慧交通技术建设 225
11.2.2 智慧交通产业链建设 226
11.2.3 汽车移动物联网,智慧
交通驱动力 227
11.3 移动物联网,智慧交通案例 228
11.3.1 苹果carplay 229
11.3.2 百度carlife 229
11.3.3 无人驾驶汽车 229
第12章 产业突破:移动物联网中的
可穿戴设备 231
12.1 可穿戴设备解读 232
12.1.1 可穿戴设备概念 232
12.1.2 可穿戴设备特点 232
12.1.3 可穿戴设备未来趋势 234
12.2 可穿戴设备连接人与移动
物联网 236
12.2.1 可穿戴医疗,连接群众
与智慧医疗 237
12.2.2 可穿戴健身,助力群众
健康生活 240
12.2.3 可穿戴休闲,丰富群众
娱乐生活 243
12.2.4 可穿戴家居,移动
物联网的必然趋势 245
12.3 可穿戴设备,创新与突围 246
12.3.1 可穿戴设备,创新的
生活方式 246
12.3.2 可穿戴设备,创新的
行业模式 248
12.3.3 可穿戴设备正在突围 249
第13章 产业保障:移动物联网
安全 251
13.1 基础保障,移动物联网信息
安全 252
13.1.1 感知安全 252
13.1.2 网络安全 254
13.1.3 应用安全 256
13.2 技术保障,移动物联网技术
安全 257
13.2.1 RFID技术安全 257
13.2.2 无线传感网络安全 258
13.2.3 移动物联网的安全关键
技术 259
|
內容試閱:
|
第1章 前世今生:移动物联网概述
移动物联网概念是物联网概念的延伸。现阶段,随着移动物联网技术不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无形之中也为移动物联网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与机遇。
移动物联网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以及移动终端三者之间的集成与有效融合,同时也是物联网技术深入发展与应用的基本形式与重要途径。
1.1 初识移动物联网
移动物联网是在物联网基础上由无线互联网、射频识别与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的集合,从而构成的全新的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覆盖面积极其广阔,是实现现实世界物与物之间信息互联的重要路径。
那么,移动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
1.1.1 移动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物联网是移动物联网的前提,没有物联网也就没有移动物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为移动物联网创造了条件与机遇,是移动物联网的起源,移动物联网始于物联网,如图1-1所示。
图1-1 移动物联网
那么,物联网概念是什么?它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1. 移动物联网的起源
1991年,英国剑桥的咖啡壶事件,开启了物联网的大门,也为移动物联网构想提供了参考,人们普遍将其称为"特洛伊咖啡壶",如图1-2所示是物联网的雏形。
1991年,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煮咖啡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利用便携式摄像机和计算机互联网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监视系统。这一系统的发明,实现了对运行中的咖啡壶的实时监控,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节省了时间,也不会再出现咖啡壶失踪等情况。
在1991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特洛伊咖啡壶"一直存在于剑桥大学内部网络系统之中。一直到1993年,该系统以1帧秒的速度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一时间全球互联网用户蜂拥而至,也为网络数字摄影机的研发提供了市场。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了有关物联网的构想,他指出互联网仅仅能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万物互联才是最终的目标。只是在当时受到网络终端的限制,该构想并没能真正落实。图1-3所示为比尔盖茨与《未来之路》。
图1-2 咖啡壶事件 图1-3 比尔盖茨与《未来之路》
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对物联网做出了以下预测。
《未来之路》中提到:在物联网时代,当用户丢失了摄影机时,设备将自动发送信息,告诉用户当前所处环境与具体位置,帮助用户轻松找到丢失的设备。
其中还提到:在移动物联网时代,无论是购物还是转账,都可以通过电子钱包进行支付,当前我们使用的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信用卡服务都与比尔盖茨的预测相符合,这一构想开启了电子商务时代的大门。图1-4为移动支付示意图。
1998年,英国工程师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最大的发明就是完成了商品条形码的推陈出新,将RFID技术运用到商品管理中,使电子标签成为零售商品的信息发射器,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与透明化。图1-5所示为RFID电子标签。
图1-4 移动支付 图1-5 RFID电子标签
Kevin
Ashton认为:物联网概念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传感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并对其进行智能识别与管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则认为,物联网是在因特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通信技术构建移动物联网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物品都能够直接进行交流,不受人类干预。
专家提醒
RFID射频识别技术,又可以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它可以在不具备识别系统的环节中,通过与无线电信号的连接,实现对特定目标相关数据的识别与读写。图1-6为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
图1-6 RFID射频识别工作原理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了《ITU因特网报告2005:物联网》,全面而透彻地分析了物联网,如图1-7所示。
图1-7 《ITU因特网报告2005:物联网》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的沟通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升级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例如,在物联网时代环境中,当司机在驾驶过程中出现失误时,汽车将自动报警,提醒司机等。如图1-8所示为信息与通信技术新维度。
图1-8 信息与通信技术新维度
该报告一共分为7章,详细介绍了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机遇、物联网挑战等内容,为移动物联网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2008年,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在纽约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并发表《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如图1-9所示。
图1-9 IBM智慧地球
在《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彭明盛建议美国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智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还将帮助美国提升长期竞争优势。
由此可知,在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移动物联网不可或缺。
随后,美国政府为了响应"智慧地球"这一战略,于2009年2月签署了总价值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也标志着奥巴马"新政"的正式实施。如图1-10所示为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内容。
图1-10 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将新能源与物联网技术视为全球经济新引擎,因此,就此次对"智慧地球"这一战略的响应与重视程度来看,有消息预测,物联网技术将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移动物联网进程。
实际上,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初衷,是因为他们先行认识到互联互通的先进技术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建设分为3个步骤,如图1-11所示。
图1-11 建设"智慧地球"的步骤
此外,IBM还提出了智慧行动方案,提倡在多领域实施智慧行动。如图1-12所示为IBM智慧行动内容。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迅速得到了各领域的快速响应,物联网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为移动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图1-12 IBM智慧行动内容
早在2004年的时候,欧洲就有相关学者提出了移动物联网的构想,即采用移动技术将可移动设备作为移动物联网媒介,促使移动设备成为移动物联网的通用终端,获取移动物联网目标端的信息、数据,再由移动网络将其传输到服务端中,由此完成服务。
物联网作为移动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模式与发展途径,为用户提供了可移动的便捷式服务,如图1-13所示。
图1-13 移动物联网
目前,特别是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加速了移动物联网系统在全球范围的应用,不仅是在传统物联网产业中的延伸,在智能产业中同时也占据重要位置。如图1-14所示为智慧产业的涵盖。
综上所述,移动物联网的起源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物联网,移动物联网既是物联网的延伸也是物联网技术的升级。在当前智能化产业热潮的环境中,移动物联网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也将成为引领业界新潮流的"新宠"。
图1-14 智慧产业的涵盖
2. 移动物联网提出背景--"感知中国"
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信息产业的热点话题,得到了各领域、各行业相关人士,以及各政府与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一时间大家纷纷投入物联网的研发之中,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其中,"感知中国"计划拉开了中国物联网序幕,同时也是加速中国移动物联网领域事业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战略。因此,可以说"感知中国"方案的实施为我国移动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基础战略支持,如图1-15所示是中国移动物联网项目的提出背景。
图1-15 "感知中国"博览园
2009年,国务院提出要加速中国传感信息中心建设,并将其称为"感知中国"计划,计划一发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迅速响应,纷纷开始创建物联网研究中心,为移动物联网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感知中国"发展目标
在未来,物联网与移动物联网的应用将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不仅局限于政务工作、公共安全,特别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施"感知中国"方案前,务必先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感知中国"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16所示。
图1-16 "感知中国"目标
1 统一思想:无锡市作为"感知中国"示范中心,务必把握住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使命感、竞争意识,统一思想,将"感知中国"项目任务落实到责任单位与负责人,按照联席会议与督查通报制度,对项目进度、存在问题进行实时汇报,确保项目安全。
2
专项发展:在"感知中国"项目实施前与实施过程中,通过深入调查与意见综合,国家先后编制并发布专项发展文件,例如,《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纲要》等。
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无锡示范中心,扩大产业规模,广泛吸纳传感网相关高素质人才,力争在2020年,将"感知中国"核心区域打造成为全球性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中心。
3
研发平台:无锡"感知中国"示范区成立以来,全市上下致力于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先后走访我国的多个部门,积极争取包括传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传感网工程实验室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平台,望其能够最终落户在无锡,为"感知中国"项目构建贡献力量。
另外,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纷纷在无锡设立传感网研发机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也表示将整合资源,积极参与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
4
深入合作:除了国家级传感网产业,各大高校及三大运营商的参与,无锡市还将积极拉拢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的投资,成立移动物联网产业园、信息园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加速"感知中国"示范区的建设。
5 示范工程:结合无锡市的区域特点,以推动中国首个传感网示范城市为最终目标,根据实际需求,率先实施机场防入侵传感网、市民公共安全传感网等示范应用工程。
2 "感知中国"示范项目
1
创新园:无锡"感知中国"传感网创新园致力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设、传感网前沿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基地等工程,如图1-17所示。
图1-17 "感知中国"创新园
2
产业园:无锡"感知中国"传感网产业园主要用于承接传感网创新园相关产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整合项目企业集成,并通过规模型企业培育,打造出一大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传感网创新型企业,如图1-18所示。
图1-18 "感知中国"产业园
3 服务园:无锡"感知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通过利用国家软件园嵌入式信息开发、处理、服务技术优势,在与国内大型运营商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传感网产业集群,为传感网发展制订完善且健全的解决方案。如图1-19所示。
图1-19 "感知中国"信息服务园
1.1.2 移动物联网定义
移动物联网是一种基于互联网、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基础上构建的,为了实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相互传输的网络技术,如图1-20所示。
图1-20 移动物联网系统框架
1
应用层:应用层面是连接移动物联网与物理世界两者间的通道,它需要与多领域行业相结合,并以此来实现移动物联网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智能化应用。通常,将移动物联网应用层下端划分为两个子层面。
一是应用程序层,该子层面一般用于各领域相关数据信息处理,涵盖领域主要为移动医疗、移动设备通信、电子银行、交通监控等;二是终端设备层,该层面涵盖多种可移动终端,可实现系统相关操作人员与设备之间的直接对话,并将应用程序层中接受信息分析过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最终传送到人类有脑中。
2
网络层:移动物联网的网络层涵盖多个系统与技术平台,例如,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等网络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将系统感知层上的数据信息通过多种网络传输手段传送到服务器上。
一般情况下,用于数据传输的网络主要分为局域网络、3G移动网络与企业内部网等。
3 感知层:移动物联网感知层是进行信息采集与识别的主要场所,传感器是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同时还具备RFID标签、二维码、读写器、感应器等设备。
专家提醒
传感器作为检测装置,能感受到测量信息,并将得到的信息按照特定规律将其转换成为各种形式的信息输出,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与储存的目的。传感器装置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多功能化特点,同时也是实现自动检测与控制的重要环节,如图1-21所示。
图1-21 传感器
传感器装置的研发与应用,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多种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1.3 移动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移动物联网技术的实质是在无线互联网基础上,采用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GPS等技术构成的整合网络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实现信息互联与共享。在整个系统中,所有的物品都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交互,并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专家提醒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诞生于20世纪中后期。早前,应用于美国陆、海、空三军领域,为其提供实时军事情报服务,是美国全球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现阶段,GPS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车载GPS卫星定位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应用,如图1-22所示。
图1-22 汽车里的GPS定位系统
一般来说,移动物联网的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属性识别、属性读取与信息处理。
1 属性识别:对物体信息属性的识别,一般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属性。静态属性可直接保存在RFID标签中,而动态物体属性则需要通过传感器技术的监测才能对其进行存储。
2 属性读取:通过专业识别设备读取物体属性,并将物体中的相关信息转换成可供网络传输的形式。
3
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移动物联网工作相对较为靠后的一个步骤,将已完成形式转换的物体信息传送到信息处理系统中,由系统对其信息展开实时计算,计算形式一般分为集中式计算与分布式计算两种。
专家提醒
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应用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十分高,如果一味地采用集中式进行计算,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工程量极大。分布式计算方式的应用,可以将大量的应用进行拆分,分解后的各个小分支将被依次分配到各个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最后整合计算结果。
分布式在缩短计算时间的同时,也将计算效率提升。如图1-23所示为分布式计算系统。
图1-23 分布式计算系统
1.2 移动物联网结构
结合当前国内外移动物联网领域发展现状分析,移动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在市场上的受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近几年,特别是在移动化理念上的应用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是现阶段产业发展热潮之一。
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上,移动物联网正逐渐顺应着移动化的无线网络趋势持续发展。如图1-24所示为无线网络标志。
图1-24 无线网络标志
移动物联网技术是一种由多种技术、系统构成的综合性技术,具备互联化、智能化与设备化三大主要特征,技术发展是推动移动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图1-25为移动物联网分层结构。
图1-25 移动物联网分层结构
1.2.1 感知
移动物联网感知层位于整体结构的最底层,是构成整体系统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信息采集的关键。感知层最大的作用就是进行各类有效信息的采集。
移动物联网感知层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如图1-26所示。
图1-26 移动物联网感知层
1. RFID射频识别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构成移动物联网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扩展移动物联网行业应用的核心。
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无线连接,而感知层是信息通道,实现移动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必须满足无线、可靠、自动化等需求,RFID一直被视为是最适合实现感知层技术的自动识别系统,因此将它应用到移动物联网系统中,是必然趋势。图1-27为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图1-27 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一定程度上也给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射频标签依附在个人衣服、财物,以及人体中,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隐私忧患。如图1-28所示为RFID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 GPS定位技术
GPS是一种新型定位技术,应用范围广、功能强,它的出现除了应用于军事、科学领域,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利于车辆定位、线路导航、手机定位等在内的日常实际应用。图1-29为GPS设备。
图1-28 RFID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图1-29 GPS设备
1 GPS监控平台
GPS监控平台作为GPS系统的核心,承担着远程监控与管理工作。以车载GPS定位系统为例,GPS监控设备会通过GPS模块会通过无线网络向监控中心实时传递被监控的车辆信息,这时监控中心相关人员就可在电子地图上查看到车辆行驶信息,对其进行跟踪与远程监控。图1-30为GPS监控平台。
图1-30 GPS监控平台
2 GPS系统特征
GPS系统涵盖六大主要特征,如图1-31所示。
图1-31 GPS系统功能
3 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移动设备GPS定位:随着移动设备领域的兴起,GPS定位技术也开始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移动设备上的GPS导航应用,必定将受到大范围追捧。移动设备GPS定位是智能手机与GPS技术的有效融合,如图1-32所示。
移动设备定位APP:2010年苹果公司IOS应用平台推出"查找我的iPhone"应用程序,该程序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对遗失手机的担忧。用户只要在iPhone设备上免费下载该程序,并使用私人Apple
ID账号进行登录,并将设备自带的定位功能打开,便可以无所顾虑的使用iPho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