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編輯推薦: |
★通过本书,我们可了解日本古代建筑(寺庙、神社)中一些流传至今的传统做法。譬如,如何绘图、画线,如何定柱径和屋面的曲线,以及如何使用工具和木材等,从中可窥见与中国古建筑或承续或相异的关系。
★与其他匠人不同,宫殿木匠的事业非团队协作不能完成。尤其是建造事业的领头人栋梁,必须统合百工(木匠、泥匠、瓦匠等)之力,让不同性格、不同工作方式的工匠协同一致。所以,宫殿木匠的修行就不仅仅在于个人技艺了,如何作为团队的一份子而存在,也是必须思考和学习的事情。而从旧时承袭下来的师徒共同生活制度,也因时代的不同和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让宫殿木匠团队呈现出新的风貌。
|
內容簡介: |
与时代背驰的师徒制共同生活制为何对古建筑技艺的传承是有必要的?对于古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传统匠人有何忧思?且听日本著名宫殿木匠、斑鸠工房的创立者小川三夫详细道来。 做个头脑简单的人不怕不一样混凝土并不强大趁其未成熟时托付团队是有生命的,等等,处处可见传统匠人闪耀的智慧和耐人寻味的人生经验。无论是当师父,还是当徒弟,都是一种修行,充满了苦乐和令人感动的细节。
|
關於作者: |
小川三夫(1947),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西冈常一唯一的内弟子。在高中旅行时,他为法隆寺五重塔的建筑之美所倾倒。之后登门拜师,22岁时被西冈收为徒弟,开始了严酷的修行。学习方式并不是讲授,而是看样学样。据说,小川经常深夜不眠,研磨刀具,连被称为魔鬼的西冈师父也赞叹不已。小川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便掌握了他人需要学习20年才能学会的木匠技术。他随同西冈常一,在法轮寺三重塔、药师寺西塔和金堂的重建中担任副栋梁。1977年自立门户,以独特的师徒制建立了斑鸠工房,在许多庙宇修复工作中担任栋梁。时至今日,斑鸠工房的弟子们在小川的带领下,完成了数以百计的古建筑修复项目,为日本古建筑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入选日本现代的名工。
盐野米松(1947),长期在世界各地游历,记录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著作颇丰。四次入围芥川文学奖。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小行星11987号命名为YONEMATSU(米松),以纪念他的贡献。
杨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译有《风景阅读之旅》(清华大学出版社)
|
目錄:
|
第一章初会西冈栋梁001
不能靠语言002
走向这条路004
恩师西冈常一010
第二章学徒时代015
我的学徒时代016
师徒制度020
成为代理栋梁025
第三章斑鸠工房031
我的徒弟们032
第一个徒弟036
徒弟第一期徒弟040
炊事轮流制045
第四章成长与培育051
培养弟子052
二期弟子056
共同生活大屋063
育人069
放下工具072
把徒弟托付给徒弟077
让位于人081
三期徒弟们086
建议举一反三090
中途辞离的徒弟093
无论是谁,先收下看看097
第五章笨拙103
失于聪明104
新鲜血液106
勤奋者无敌109
打磨刀具的理由111
不可拘泥于技114
学徒时光118
挨批评的短暂时光120
第六章专注于造物123
思考124
简单为上126
为了造就自己心目中的建筑127
混凝土并不强大129
平直132
做匠人还是做师父137
若仅达到必要的最低限值,则为伪建筑139
设计师的工作142
制作造型模板143
线条的保持146
有则不思150
木匠的图面表达153
三角尺的直角不可信154
曲尺检验156
第七章托付159
何为托付160
趁其未成熟时托付163
语言为虚166
做个头脑简单的人167
芯部工作法170
不怕不一样172
第八章口传心授177
团队是有生命的178
新人由量市来选182
独立不群185
口授187
栋梁之忧194
追随技艺之传承听录者之后记199
附录:斑鸠工房施工实绩202
|
內容試閱:
|
我的师父西冈常一是法隆寺的栋梁木匠。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我拜他为师,此后近四十年,我一直从事宫殿木匠的工作。
去年,即平成十九年(2007年),我年满六十,步入花甲。借此契机,我将自己一手经营的斑鸠工房交给了年轻人。
我这样做并非因为自己已上了年纪。
当年,我初拜西冈先生为师时,师父已经六十一岁了。师父在这样的年纪,不仅收我为内弟子,而且此后以栋梁的身份陆续主持完成了法轮寺三重塔、一些学术模型,以及药师寺的金堂、西塔、中门、三藏院、回廊的建造工作。从这一点来看,人到六十并不意味着必须隐退。
虽说在施工现场推刨动凿等体力工作不适于高龄者,但是栋梁这个角色并不承担此类体力劳作,所以这方面的担心就显得不必要了。
我在斑鸠工房的经营中一直将学徒的数量控制在三十名左右。就是凭借这有限的劳力,在这十几年里我们建造了上百座佛堂寺塔等建筑。在此期间,弟子们入徒、出徒,前前后后有百余人在工房工作过。
斑鸠工房设立的目的我会在书中讲到,即培养弟子掌握传统技艺,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方法与我做学徒时西冈师父所采取的方法相同,即与弟子们于工房中同吃、同住,一同上工,入夜一同打磨工具。
师徒间技艺的传授并非易事。
因为技艺和感觉是难以凭借语言来表达的。
虽然我在书中已详细地阐释这一点,但是对于那些一直依赖语言、数字、数据、影像等媒介学习知识的年轻人而言,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学校里的老师们利用教科书和黑板开展教学。
孩子们将这种受教方式视作理所当然。
他们认为,只要是老师教过的便自会懂得,若是老师没有教过的便理应不知道。
在初中、高中,只要度过一年就可自然升入下一个年级,只要经过三年便可毕业,因为学校是有学制期限的。
学校默认所有学生拥有相同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期限内学习。
只要取得规定的最低分数即可升级。
并且为取得最低分数是有捷径和诀窍可循的。
不仅在学校,甚至在私塾、预备学校或在家庭教师那里,学生得到的也是同样的教育。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以上种种思维方式对师徒之间技艺与感觉的传承构成了障碍。至少对于习惯于以上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习得技艺并领悟匠人的感觉是不可能的。
技艺、感觉和木匠的思维方法,是木匠自身所特有的。
它们浸入人的身心,在身体里留下记忆,使身体亦具有思维的能力。
要让徒弟们理解这一点,我认为,必须保持师徒同吃、同住、同工的生活学习状态。
这种学习方法中无捷径可循,亦无后门可走。
所谓及格分数,在我们这个领域,向来必须是自身完全理解了技艺要领后,方能达到。
然而,师父的家并不是学校,没有可供学习的校舍。所谓学习场地便是施工现场,是客户委托建设的场地,使用的木材都价值不菲。
在那里不允许以学徒身份为由出现施工错误。
一切失败之责均须由师父承担。
师徒共同生活,共在一个空间里呼吸,才能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
一方面,学徒们观察师父,琢磨师父在如何思考、下一步又如何行动,如此逐渐体悟师父的意图和技艺。
另一方面,师父在与弟子共同生活的时间里,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才能与思维方式。只有达到这种熟悉程度,在施工现场师父才能够掌握徒弟们的行动,随时对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有所预期。
如此一来,不用考试,师父也可了解弟子对技艺的掌握程度。
我想,这就是在共同生活之中,师徒各自身心所形成的感觉吧。
在斑鸠工房内工作的学徒通常有三十人左右,他们的技艺水准各不相同。山中的树木从来没有相同的两株,人也是。
以不同的方式生长发育,人与人所特有的性格等天资并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不仅在入徒初期有所体现,在施工现场的实践学习中,在进步的程度上同样也能表现出来。对新入徒的弟子而言,可为其师的不仅仅是师父一人,其他二十九名学徒也是他求教的对象。即便有师父照顾不到的地方,新学徒也可从师兄和同期其他学徒的技艺中摸索出工作要领。
这也是共同生活、共赴现场工作的模式的一份获益。
自斑鸠工房成立以来的三十年中,我们就凭借这种工作模式完成了各项工程。
可以更明确地说,为师者虽然不能培育匠人,但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学徒们自可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自然成才。
作为师父,我延续了西冈栋梁对我采用的教导方式,为学徒们准备了成长空间斑鸠工房,以及用于实践的施工现场,在关键的时刻为学徒助推助力。
知识的记忆、技术的掌握、感觉的形成,是一条漫长的路,然而或许就在某刻,经历一个艰难的蜕变后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仿佛找到了一个新的支点,继而信心十足地继续前行。
我为徒弟们订下为期十年的基础实践学制,最终何时出徒取决于他们何时能够在施工现场全权负责。
为此,每当要培养新人成长立事之时,老徒弟就会让出领头者的位置。因为所有徒弟都知道,这是催人奋进、助人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
这就是一直以来斑鸠工房传授技艺的方式,或许亦可称之为匠人的培育之道。
古时的师徒体制,斑鸠工房未全盘采用,唯独吸取师徒共同生活工作这一优点,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不断修正完善。这个方法既非我的创新,亦非完美的最佳模式,所以没有为其冠以特别的名称。
但只要您参观过我们的实践作品,就会明白我们工房所采用的制度无疑是较为正确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看着弟子们一个个学成出徒,现在到了我将领头者的位置让出的时候了。
只有我真正放手,徒弟们才能够有全面施展才能的机会。
没有我坐镇,弟子们必须承担起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他们只有迎难而上、克服压力,才能完成匠人的成长过程。
借此机会,我应作家朋友盐野米松先生的邀请,以口述的形式总结我们斑鸠工房一直以来的行事、操作、思考方式,而盐野先生将我的叙述记录总结成书。这些都是我一个木匠的闲言碎语,于读者如可贡献一二,我将不胜荣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