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回归本源 重塑生态——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系统设计

書城自編碼: 28357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旅遊/地圖旅游理论与实务
作者: 牟红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2883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6/31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9.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人文与社会译丛) 》

售價:HK$ 90.9
最好的教养:别错过孩子的4~7岁成长关键期
《 最好的教养:别错过孩子的4~7岁成长关键期 》

售價:HK$ 57.3
给孩子的语文四书: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全四册)
《 给孩子的语文四书: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全四册) 》

售價:HK$ 170.2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售價:HK$ 69.6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售價:HK$ 233.6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售價:HK$ 431.9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售價:HK$ 104.7
全2册历史不忍细看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现代史通史书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中国史历史类书籍
《 全2册历史不忍细看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现代史通史书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中国史历史类书籍 》

售價:HK$ 96.6

 

編輯推薦:
本研究以共生为理论基础,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的内涵、长江三峡旅游范围作了较为科学的阐述和界定,把三峡沿线各个行政区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升到经济生态关系层面。较为充分地归纳和概括了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的演变过程、现状,设计了三峡旅游共生构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生态竞争理论,对于研究长江三峡旅游区内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多学科非逻辑复合为基本方法,共生为黏结各种理论的纽带。以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作为指导,以三峡沿线各个旅游区、游轮公司、旅行社为研究对象,提出既符合旅游一般规律又具备三峡特点且具有操作性的旅游共生联盟自发组织形式的设计。提出了两类开发方式选择的建设性意见:第一,对于大三峡全局开发战略,鉴于旅游区域巨大、开发主体和行政管理主体分散、有多个平行控制中心和多层次控制中心的复杂性高的特点,建议旅游采用循规演进方式;第二,对于大三峡内各行政区内的旅游开发方式,建议主要采用准循规方式。这些对促进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提升三峡旅游开发水平、提升三峡旅游共生质量、营造生态竞争氛围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为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基于生态竞争的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系统设计项目批准号为10XGL0003研究成果。以多学科非逻辑复合为基本方法,共生为黏结各种理论的纽带。以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作为指导,以三峡沿线各个旅游区、游轮公司、旅行社为研究对象,提出既符合旅游一般规律又具有操作性的旅游共生联盟自发组织形式的设计。提出了两类开发方式选择的建设性意见:第一,对于大三峡全局开发战略,鉴于旅游区域巨大、开发主体和行政管理主体分散、有多个平行控制中心和多层次控制中心的复杂性高的特点,建议旅游宜采用循规演进方式;第二,对于大三峡内各行政区内的旅游开发方式,建议主要采用准循规方式。这些意见对促进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提升三峡旅游开发水平、提升三峡旅游共生质量、营造生态竞争氛围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关注旅游生态环境的广大读者的参考读物。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整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评述... 1
一、研究背景... 1
二、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评述... 3
三、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分析与启示... 8
第二节 研究方案与各章内容... 10
一、思路方法... 10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14
三、各章内容结构... 15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共生方法... 20
第一节 研究哲学基础... 20
一、个别性取向的实践哲学观... 20
二、系统观... 24
第二节 旅游共生方法... 25
一、共生理论... 26
二、旅游共生的方法... 30
三、旅游共生整合与进化... 31
四、基于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共生整合... 33
第三章 旅游开发方式研究... 36
第一节 旅游开发方式的概念和类型... 36
一、旅游开发方式的概念与特征... 36
二、旅游开发方式的类型和适用性... 40
三、以共生为划分标准的旅游开发方式分类体系... 43
第二节 旅游开发方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44
一、认识三峡旅游的途径... 45
二、旅游开发方式是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6
第四章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及演变... 5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范围界定原则... 50
一、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争议... 50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界定原则... 55
第二节 界定思路及四大圈层的提出... 57
一、三峡地貌的边界界定思路... 57
二、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界定... 62
第五章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及原生评价标准... 68
第一节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体系... 68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国家标准... 68
二、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体系的建立... 69
第二节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评价... 80
一、长江三峡共生分类评价标准... 80
二、长江三峡旅游资源评价... 84
第三节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布... 86
一、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轴线共生分布... 86
二、长江三峡构造带旅游共生资源网划分... 87
第六章 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状况及数理分析... 105
第一节 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105
一、长江三峡旅游发展阶段... 105
二、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问题成因... 114
第二节 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数理分析... 116
一、分析技术综述与三峡景区分布状况... 116
二、景区与市场空间结构... 122
第三节 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状况... 125
一、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的影响因素... 125
二、共生界面... 127
第七章 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设计... 131
第一节 旅游共生结构构成原理与方法... 131
一、旅游共生结构与要素... 131
二、旅游共生结构要求与演化模式... 133
第二节 基础区共生廊旅游多维共生结构... 136
一、长江三峡基础区共生廊旅游多维共生体系... 137
二、基础区共生廊旅游多维共生圈带构架... 141
第三节 大三峡旅游区域基底圈旅游多维共生构架... 143
一、大三峡基底圈关联带旅游点轴极圈带多维共生构架... 145
二、生态位分离的长江三峡多维共生区... 147
三、大三峡圈层共生结构的演变... 150
第八章 长江三峡旅行社生态竞争与共生方式... 156
第一节 长江三峡旅行社共生状况... 156
一、长江三峡旅游共生体... 156
二、长江三峡旅行社共生系统分析... 158
第二节 长江三峡旅行社共生系统与共生评价指标... 164
一、现状:同形与高度分散的竞争型市场... 164
二、旅行社行业中的格雷欣法则及其博弈论解释... 166
三、共生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168
第三节 长江三峡旅行社生态竞争方式转变... 177
一、多维共生:旅行社的一体化共生... 177
二、OTAOnline
Travel Agent:旅行社的互惠共生... 181
三、跨界共生旅行社面临二次创业... 185
第九章 长江三峡游轮生态竞争共生机制... 186
第一节 长江三峡游轮公司共生条件与要素... 186
一、长江三峡游轮公司现状... 186
二、长江三峡游轮共生系统... 191
三、长江三峡游轮公司共生要素... 193
第二节 长江三峡游轮公司共生影响因素和机理... 194
一、长江三峡游轮公司共生影响因素评价及调查... 194
二、长江三峡游轮公司共生机理... 199
第三节 长江三峡游轮公司共生机制构建... 200
一、生态位分离机制... 200
二、共生保障机制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三峡游轮共生 202
三、生态位强化机制... 206
四、共生管理协调机制... 207
五、共生机制整合协同进化模型的构建 209
第十章 长江三峡旅游协作形式变革与开发方式转变... 211
第一节 长江三峡旅游自发性共生联盟... 211
一、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211
二、长江三峡旅游自发性共生联盟内涵与特点... 214
三、长江三峡旅游自发性共生联盟发展途径... 218
第二节 长江三峡开发方式的转型战略... 220
一、总体目标与思路... 221
二、12356的共生战略... 224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41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整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当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已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旅游开发如何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解释、处理面临的问题?在长江三峡经历了河湖之变以后,旅游开发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凸显,我们在思考如何充分珍视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完整和系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嬗变,根据现实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现代与历史新的关系,营造新的和谐。
生态竞争需要从旅游的生态特征开始,生态竞争的逻辑起点是共生;开发方式转变首先是价值取向的转变,不仅仅是错位发展,也不仅仅是协同发展。从共生关系和共生质量的角度,把大自然的法则应用于旅游。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生相克原理来处理旅游的竞争关系。
旅游开发方式转变包括价值取向的变化包括观念、思路、框架转变,视角的转变包括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的进化包括旅游生产、消费方式的生态转变。导致旅游开发内容、重点、时序改变,旅游空间分布形态的改变,旅游开发策略、模式的改变。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评述
一、研究背景
长江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出口和通道,正因为此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汇集,景观特征突出。人们把黄河与长江都称为历史长河,而长江穿越喀斯特地貌带形成的三峡景观带,绝景荟萃,诸美集合,是华夏胜景。历代对其赞美的诗词可证,唐诗300首中有54首写长江,占16强;12首写长江三峡,占130强。长江三峡随着诗歌成为令人向往之地,对国人影响巨大,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长江三峡这样聚集了那么多的瑰丽诗篇。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株花树,三峡就是那朵最美的花。
一问题的提出
长江三峡中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船方式游览的内河大江峡谷景观[①],三峡游成为我国最早向世界旅游市场推出的两个黄金旅游产品之一[②],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长江三峡旅游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波澜起伏,三峡大坝的立项建设、截流以及蓄水分别诱发了1992年、1997年以及2002年3个旅游热潮。长江三峡在干流的险急峡江景观被高峡平湖所取代,自然景观特异性减弱的背景下,支流特有的三峡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将接续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
构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是国家战略。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各级政府、开发公司、当地群众以各种方式开发或参与开发三峡旅游。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组织编制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准备用5至10年的时间,投资269亿元,把三峡整体建设成为国家5A级景区。重庆市把2010年确定为三峡旅游建设年,高调宣布打造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2012年为长江三峡重庆区域范围内的景区全面提档升级,预计三年时间,每年投入100亿元,总计300亿元投入三峡旅游开发。
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长江三峡旅游组织方式、旅游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旅游开发存在较为突出的行政区障碍、重复开发、同质竞争、多头无序、急功近利、漠视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等问题,在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矛盾愈显突出,严重阻碍了长江三峡旅游的健康发展。探索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的转变对于三峡旅游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二长江三峡旅游面临的关键问题
长江三峡旅游开发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对于长江三峡旅游开发转型及发展路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从整合与共生的角度,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将问题归结为长江三峡旅游如何共生并在共生中发展的问题。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共生问题,其实质是三峡旅游开发的局部理性与整体非理性问题。本研究认为长江三峡旅游面临的关键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整体三峡旅游的分合问题
行政区划对旅游资源的分割,被各行政区分片管理的长江三峡旅游开发依然存在明显的个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状况。
例如,重庆市和湖北省分别提出了长江三峡旅游的形象口号:重庆市提出壮丽三峡、激情重庆;湖北省宜昌提出三峡大坝在宜昌等。这些口号是三峡旅游开发各方主体的自利选择,各地区旅游都在借助三峡旅游提升水平和收益,但这对三峡旅游品牌形象而言,是集体非理性的。
自2003年重庆市和湖北省签订无障碍旅游合作协议以来,情况有所好转。由国家旅游局出面协调,已经解决了渝鄂两地共同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的问题。重庆市、湖北省宜昌分别成立了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对各自境内的三峡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2011湖北省、重庆市宣布要把长江三峡旅游合作打造成全国典范,但分合问题依然突出。
2. 利润低下、质量升级迟滞的问题
长江三峡是国家的旅游品牌,但长江三峡旅游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带动和激活功能尚不强势,离世界旅游高地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质量衡量指标人均消费水平,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与国际旅游名品还存在很大差距。整个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3. 交通改变带来的三峡旅游区域的扩展与开发问题
长江三峡区域的高速道路、高速公路、机场的修建扩建使得长江三峡区域的交通大为改善,扩展了长江三峡旅游的可进入空间,为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使得潜在资源更易转变为旅游产品。与此同时,也为长江三峡旅游的各方博弈增添了新的变数。
4. 旅游产业共生程度低,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
长江三峡区域各景区、各旅行社、各游船行业内不同程度存在业务雷同,分工体系尚没有形成。交通改变带来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扩展,但旅游产业共生程度低下,仍然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
5.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新发现、分类、评价问题
随着长江三峡流域的经济开发和通达性的改善,长江三峡流域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被发现和认识。这些资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改变整个长江三峡旅游的景区群落格局和旅游共生格局,但对这些潜在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和评价还很滞后。
二、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评述
长江三峡旅游区作为中国标志性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区旅游资源体量庞大,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内部结构复杂,一直被国内和国际的研究所关注。三峡水利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引发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将不断延续。
以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网络端口,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以三峡并包含旅游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以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得到412条结果,以摘要进行精确检索得到1061条结果,以全文进行精确检索得到37989条结果。本研究对全文检索得到的结果和摘要检索的结果进行宏观分析,并且针对以篇名检索得到的结果进行了重要分析。针对以篇名三峡并包含旅游精确检索到的412篇文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对无关文献进行了剔除,得到398篇有效文献。
一长江三峡旅游文献总体分析
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较早的是曹诗图和吴正佳1997年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经营对策进行的研究。在这以后,长江三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和品牌打造方面。本研究首先对长江三峡旅游文献在整体数量上做了统计,以三峡并包含旅游为检索词进行全文精确检索,通过检索结果发现对长江三峡旅游研究的有效文献从1997年开始有统计,因此接下来以年限作为统计标准对三峡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得到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检索
由图1-1柱状图可以很明显地发现2007年的文献数量较2006年和2008年有巨大落差,出现这种巨大落差的原因还有待探索。本研究从图表观察将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的数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7年到1999年的基础期,这个时期内的文献数量基本保持每年不变。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6年的增长期,这个时期文献数量的增长比率不断上升,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逐渐火热起来。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到2012年的深化期,这个阶段对长江三峡旅游研究的各种理论体系和方法都趋于成熟,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文献数量保持高产量的浮动稳定。
二长江三峡旅游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网络端口进入到中国知网,按照所需要条件检索到的文献在1997年到2012年之间,发现在篇名精确检索条件下,有一个特殊情况,即2007年的文献数量为零见图1-2,与前文整体全文检索得到的巨大落差的结果一致,对2007年的特殊结果暂不做特殊研究。

图1-2 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数量趋势图
根据三峡旅游文献数量研究趋势图和长江三峡旅游历史发生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1997年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正式通航,并于当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长江三峡旅游资源首次出现大规模变化,引起了旅游界学者的重点关注,从1997年开始研究文献逐年增长。2003年三峡大坝开始蓄水,水位达到135米,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三峡旅游景观格局,水位线下景观基本消失,湍急的江水变成高峡平湖,引起社会和旅游界更大反响,研究文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增长。
从文献来源来看,基本上是发表在学术期刊或者是辑刊上,只有少数文献是来自硕、博士学位论文和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可以看出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主要流行于高校学者范围内,科研机构和政府部分的较少。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跨越幅度较大,辐射影响到周围的几十个县市区域,但对每个具体区域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从研究者所在单位及单位所属地来进行分类,确定对长江三峡旅游研究者的地域偏向,以及对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关注地方群体的确定。对398篇目标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进行分类,发现398篇有效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所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湖北省、四川省和其他相关地区。按照每个地区单位作者发表文献数量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结果用图表示,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 长江三峡旅游文献来源

图1-4 长江三峡旅游文献数量地区分类
由图1-3、图1-4可以看出对长江三峡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重庆市和湖北省,其中重庆学者对长江三峡研究的文献成果超过总数的一半,多于湖北省,其主要原因在于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范围主要在重庆市和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并且大多数在重庆市境内,因此会引起当地学者和学术研究单位的重视。
三长江三峡旅游开发与发展研究状况
国家六部委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总报告》2003对长江三峡旅游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旅游局、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三方,依托重庆市规划设计院为技术平台,进行了《重庆长江三峡库区暨黄金水道旅游规划》2006;王志刚受重庆旅投集团委托完成了《重庆市三峡旅游经济区战略策划》2007。李庆2006研究长江三峡旅游业转型与发展的关系,罗兹柏2004、赵毅2003、王爱祖2005、曹华盛2002等分别从旅游的客流量、旅游产业结构变化、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以及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 关于长江三峡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
长江三峡作为中国的山水画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非常突出,具备开发利用的优越条件。李俊、张述林在《长江三峡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就在对长江三峡特色旅游资源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品牌不够特;开发的特色旅游资源文化气息不够浓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观念不够新;特色旅游资源的市场定位不清。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李俊和张述林还提出三峡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分别是构建特色品牌、注重文化创新、加强观念创新和准确定位市场。[③]
2. 关于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的研究
阚如良在分析长江三峡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中指出长江三峡具有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品牌优势、机遇优势。提出长江三峡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主要问题:一是三峡品牌形象整体塑造不力;二是三峡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三是三峡旅游产业要素统筹不够;四是三峡旅游关联带动作用不强。[④]
3. 关于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基础上,张立明和胡道华在《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遵循非均衡空间开发格局的同时实施点轴网战略开发模式,并指出一线二区三精品的战略开发重点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⑤]
4. 关于长江三峡旅游产业战略布局方面的研究
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使长江三峡地区宜昌重庆成了长达660公里的狭长库区,改变了三峡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和社会生态结构。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特色鲜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从库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看,要想实现三峡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布局。湖北大学旅游学院的张立明教授在《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产业战略布局探讨》一文中提出了旅游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库区旅游产业布局的模式、思路,并指出了战略布局的目标和实施步骤。[⑥]
5. 关于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方面的研究
重庆三峡学院的滕新才教授指出三峡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绝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必须着眼于库区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长远战略目标,调整旅游经营机制,为三峡工程及其百万大移民的宏伟事业服务。而要实现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必须首先要抓住发展机遇,深化市场观念;其次要提高旅游品位,开辟专业旅游线,同时要提高导游素质和开发旅游系列产品;最后需要发掘旅游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⑦]
6. 关于长江三峡旅游合作方面的研究
张玮[⑧]从政府的角度剖析了长江三峡旅游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政府在合作机制、合作组织、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相关政府对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视程度的差异也是影响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分析与启示
一研究文献分析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新世纪三峡旅游业发展透视》课题报告中强调,作为以内河航运为基本特征的旅游方式,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受工程建设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在课题报告中对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的回顾部分,以三峡工程的兴建为界点,将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分为前三峡工程阶段19781991、三峡工程建设阶段19922009、后三峡工程阶段2009 。以成库为界点分为成库前阶段19922002和成库后阶段20032009[⑨]。
参照以上两种方法结合本研究文献变化趋势特点,本研究对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基础期、第二阶段的增长期和第三阶段的深化期,如图1-5所示。

图1-5 长江三峡旅游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19971999年,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具体的研究包括三峡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景区、品牌等。
第二阶段20002006年,对长江三峡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与保护到长江三峡旅游产业发展。对长江三峡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产业布局的调整、产业和区域协作的战略、三峡游船行业研究、新三峡格局构建、新三峡格局发展策略等。
第三阶段20072012年,多学科渗透全方位研究阶段,此阶段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逐渐成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趋向体系化,随着学科无界限的发展,对长江三峡旅游研究越来越多地运用了心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统计学等各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在研究范围上不仅延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基础和发展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三峡旅游发展的延伸领域的研究,包括共生体、联盟、博弈、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
二启示
长江三峡旅游研究文献有相当的数量,但质量上存在一些不足,经过上文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启示。
1. 相关研究所和政府关注度不够
从398篇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只有16篇文献来自相关研究所和政府部门,其他文献均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这反映出政府和相关研究所关注度的缺乏,学术界研究呈浅尝辄止的无序状态,不同的学者各持观点,有的甚至相互对立。
2. 文献研究地域分布不平衡
长江三峡旅游景区的大部分区域在重庆市、湖北省范围内,对长江三峡旅游的研究文献来源地域也是重庆市、湖北省,文献来源地域过于集中化。
3. 研究内容虽广但层次不够
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接近一半文献的研究内容是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量的开发性研究过度重复,而对长江三峡旅游产业以及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三峡旅游新格局和转变旅游新方式方面的研究不够。
第二节 研究方案与各章内容
一、思路方法
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是一种改造自然和社会,以满足人们主观价值需要和目的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需要实践哲学的指导。我们要以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对其进行复合研究,形成对三峡旅游开发的较完整的认识,筛选合适的旅游开发方式。
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是一个庞大的和动态的系统工程群。我们需要进一步将其作为一个离聚系统工程,即多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且包含多个平行和控制中心的独立系统工程群进行研究。
本研究所追求和主张的价值目的是共生,是生态竞争基础上的共生。因此,我们将生态学和共生理论作为我们分析三峡旅游开发的核心学科理论。
一研究的哲学观
本研究的哲学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作为指导,二是以系统观作为指导,三是以生态竞争中的共生观作为指导。
1. 个别性取向观
以往人们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依据各种不同的学科理论,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站在各学科理论的立场上进行的,往往都能够自圆其说,但相互之间没有逻辑蕴含关系,不能纳入一个逻辑框架中,不能合圆其说。
将长江三峡旅游看作为一个整体,则长江三峡旅游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区域,具有个别性。我们以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对其进行复合研究,应用若干学科理论从若干不同侧面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进行多学科研究,将其进行复合,以期形成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较完整的认识。按照徐长福的观点,这种研究方式是将逻辑地得出的结论进行非逻辑的复合。[⑩]
2. 系统观
长江三峡旅游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若要充分发挥长江三峡旅游整体效益,就有必要用系统观对其进行研究。长江三峡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殊性。长江三峡旅游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因此具有双重隶属性。各行政区内的旅游业首先是各自行政区经济的一个子产业,其次才是长江三峡旅游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各行政区内经济的整体性更强,行政区内的旅游业对行政区整体经济的隶属度更高。用系统概念来描述就是,长江三峡旅游各区域板块既是本行政区社会经济整系统的子系统,又是长江三峡旅游整体系统的子系统。长江三峡旅游是一个弱整体系统,其整体性不强。我们是以这种认识为基础分析长江三峡旅游的整体性的。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是一个由多个系统工程相互连接的系统工程群或系统工程组合。一方面,本研究将其作为一种系统工程,对其进行研究。系统工程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技术钱学森、许国志,1978,长江三峡旅游更适用于有一个统一控制中心的系统,但长江三峡旅游开发并无一个统一的集中控制中心。国家旅游局可以看成是一个准控制中心,但并不是统一的控制中心,其控制机制不足以控制长江三峡旅游的开发。如长江三峡旅游的开发用地就不是国家旅游局能够控制的。长江三峡旅游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群,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研究并不充分,并不能完全解释和解决长江三峡旅游的开发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群,进行关联性研究。
系统工程群也可称为系统工程组合或离聚系统工程,是指包括多个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的组合,其中存在两个或多个平行控制中心。从传统长江三峡旅游的范围看,存在两个控制中心;从国家六部委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规划课题组界定的规划范围来看,大三峡旅游存在六个平行控制中心。因此长江三峡旅游开发,至少可以看作六个独立的系统工程的组合。
3. 共生观
生态竞争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用生态竞争理论分析产业集群最为深入,但在旅游区各板块发展关系领域的应用还很少。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共生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停留在共生关系上,在旅游共生以及共生质量与生态竞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用共生与生态竞争研究三峡旅游开发是一个新的应用实例。
凡是工程物质工程和社会工程都有价值追求,都是通过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和目的。本研究所追求和主张的价值目的是共生,是生态竞争基础上的共生。共生是生命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进化机制,共生理念则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共生也是一种方法论。共生方法已经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应用,在医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我们把客观反映共生关系规律的共生理论作为我们的核心分析理论,将共生理念作为本研究的基本价值追求,探讨共生方法在长江三峡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二认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 认识论基础
1 以科学、技术和艺术方式的统一来认识长江三峡旅游及旅游开发方式。采用多理论透视的非逻辑复合方式来认识长江三峡旅游及其开发。对长江三峡旅游的认识是一个无穷的过程。
2 方法论基础。
多学科非逻辑复合,是我们认识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基本哲学方法。我们选定共生作为黏结各种理论的纽带。共生理论是我们选择的首要理论,但共生理论依然是普遍理论,还需要选择其他理论来分析。
2. 研究方法
1 定性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际调查法等。回顾长江三峡旅游各发展阶段的旅游发展状况,按照生态种群共生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共生现状。
2 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反映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的均衡度、空间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出长江三峡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共生界面、共生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二,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用生态共生的基本内涵,采用量化方法和模型,建立的相关变量与数学模型,研究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关系。借助问卷分析技术SPSS 18.0,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共生指标并进行分析评价。
三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 基本思路
将生物种群的共生理论引入到区域旅游板块共生关系分析中,研究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各板块共生、互利的关系,研究如何构成长江三峡生态竞争的完整的生命系统。通过研究长江三峡旅游系统的平衡、和谐、永续,设计长江三峡旅游生态健康的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系统。重塑生态的步骤包括发现三峡、描绘三峡、还原三峡。发现三峡基于有一个真实的、确凿的、完整的三峡存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它,描绘它。实际上真正的长江三峡形象我们还不知道,也许是永远神秘的。但是,用系统的完整性方法与思路是可以逐步逼近真实的。
在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长江三峡旅游体系中,以新的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我们的目的是提供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全新的指导理念、构架,超越政区竞争,回归旅游本源,再造世界旅游高地。
2. 技术路线
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6所示。

图1-6 技术路线

3. 研究意义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正在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转变。本研究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共生的观点去审视长江三峡旅游,解释长江三峡旅游现状,提出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
理论上,以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系统观、共生理念为指导,将生态学和共生理论作为核心学科理论,应用其他若干的学科理论从不同侧面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问题进行多学科复合,用系统科学和工程的方式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进行研究。提出非逻辑复合的新方法,使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研究深入;丰富和完善生态学共生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
实践上,以长江三峡沿线各个旅游区、游船公司、旅行社为研究对象,提出两类开发方式供选择的建设性意见:第一,对于大三峡全局开发战略,鉴于旅游区域巨大、开发主体和行政管理主体分散、有多个平行控制中心和多层次控制中心复杂性高的特点,建议旅游宜采用循规演进方式;第二,对于大三峡内各行政区内的旅游开发方式,建议主要采用准循规方式。
把共生质量作为衡量标准,寻找长江三峡主线加速发展与腹地提速发展的关系;寻找长江三峡沿线各个行政区旅游发展的共生关系;寻找长江三峡流域旅游经济、社会、自然、历史生态的关系;寻找长江三峡旅游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
促进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提升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水平、提升长江三峡旅游共生质量、营造生态竞争氛围。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
1 研究长江三峡旅游开发中的共生问题。我们将生态竞争的概念赋予新的定义,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区域旅游各部分关系分析中,研究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各部分的共生、互利关系。进而探索合理的旅游开发方式。
2 研究在交通变化背景下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扩展、开发与合作问题。整合多种标准形成的复合标准,确定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扩展的圈层及其关系,并以构造带对核心区的修正为基本研究范围。构建基底圈和共生廊的点轴圈网的共生系统结构。对各节点原有定位进行修正,使不同共生单元组合成共生区圈、带,形成协作关系,形成大三峡共生体旅游的整体、整合吸引力。
3 研究长江三峡旅游的共生结构问题,可从多个不同方面回答这一问题。第一,从景区结构的点轴圈网梳理共生系统结构;第二,以长江三峡旅游生态链系统中旅行社、游轮关键主体为研究对象,提出长江三峡沿线旅行社合作运营模式和长江三峡沿线游轮旅游共生质量提升的生态共生机制;第三,研究以契约为基础、利益为纽带的旅游共生联盟自发组织形式。提出将长江三峡旅游的组织方式从以国家和省市高层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他组织为主,转变为以长江三峡区域各区县基层政府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为主的新模式。
4 研究与上述三个方面相契合的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问题。
二长江三峡旅游地域范围
长江三峡旅游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对长江三峡的范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狭义的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大峡谷的沿江地带,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和夷陵五个区县。
二是中义的长江三峡,西起乌江与长江交汇的重庆涪陵区,东至湖北宜昌的夷陵区。国家住建部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课题组持该观点。
三是广义的长江三峡,即库区概念的长江三峡,包括三峡大坝库区,从重庆江津的红家堡至湖北宜昌,包括29个县、市、区其中重庆市25个,湖北省4个,面积约为5.8万平方公里。
四是泛义的长江三峡,包括重庆市和宜昌市、恩施州、神农架区域,长江上游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公里,含54个县、市、区,面积约为14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的范围是随旅游能够通达的范围而变化的,是由单线到网线扩展,由干流沿岸向腹地和支流延伸的,是动态的。
本研究在惯常的旅游区域范围划定的原则中增加地域特质、文化特质要求,以地貌边界作为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极限;整合多种标准,确定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由原生轴概念区传统三峡、共生廊基础区175米水位涉及市、县、区、构造带核心区对修正核心区的修正、基底圈关联带大三峡区域,21.16万平方公里四圈层组成,并以构造带核心区对修正核心区的修正为基本研究范围。
三、各章内容结构
第一章 整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主要论述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基本观点、原则与思路。
将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问题归结为如何共生并在共生中发展的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个别性取向的实践观将多角度研究结论和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复合;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群,进行关联性研究;探讨共生方法在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变中的应用。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共生方法
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个别性实践哲学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理解,在理论思维和实践之间加入工程思维,使理论思维得以摆脱价值的纠缠。根据系统观,提出根据三峡旅游整体开发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非逻辑的复合。
第三章 旅游开发方式研究
对旅游开发方式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提出生态竞争和共生理念指导下的旅游开发方式应该是什么。凝练出不同的旅游开发方式的共同的特征;提出了旅游开发方式的类型和适用性;提出了以共生为划分标准的旅游开发方式分类体系;提出旅游开发方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统一的观点。共生作为一种价值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共生作为一种方法尚不够成熟,共生尚没有从科学层面发展到可操作的技术层面。本章探讨了共生方法包括功能互补方法、同质扩规方法、主体附加方法、联结增能方法、品牌延伸方法、一体化方法等。
本章关键内容包括认识长江三峡旅游的两个途径:一是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进行多学科分析,并进行非逻辑的复合。二是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调研,进行总体概括。通过这两种途径的相互结合,形成对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全面认识。提出了微观竞争导致的宏观共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称为微观竞争型宏观共生,简称微竞共生。微竞共生是良性生态竞争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长江三峡旅游全局开发战略采用循规演进方式,长江三峡内各行政区内的旅游开发方式主要采用准循规方式的思路。
第四章 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及演变
按照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原生状态是自然演化形成的自发形态,具有天然的适应性;提出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界定是寻找适应性的共同发展的区域,在原生审美的基础上构建共生体。
本章在惯常的旅游区域范围划定的原则中增加了地域特质、文化特质要求。分析了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提出了以地貌边界作为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极限;整合多种标准形成的复合标准,确定了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由原生轴概念区传统三峡、共生廊基础区175米水位涉及市、县、区、构造带核心区对修正核心区的修正、基底圈关联带大三峡区域,21.16万平方公里四圈层组成。本研究以构造带为基本研究范围,各章内容根据研究需要和课题掌控范围,考虑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第五章 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及原生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与结构有惯常的标准和方法,从共生的角度打破了这种惯常,建立一种以共生体为基础的资源分类及结构。本研究提出了旅游资源共生分类法基于原生构造、确定分类类别、形成共生界面的分类方法,提出以长江三峡旅游地原生构造为基础的峡谷、河流、山脉、平湖、文化五大共生域基本类型。结合旅游景观共生分类体系,提出了旅游景观的原生评价标准,包括山岭、江河、峡谷、文化等长江三峡主要景观的原生评价标准。这种分类系统和评价标准,是一种按照旅游资源性质与形态的大分类系统,根据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形态,对每一个基本类型按照规模、等级进行分级,形成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体系和景观原生性评价标准。
参照郭来喜、吴必虎、刘峰、范业正表征资源单体规模景域、景段、景元等级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我们把三峡旅游资源共生分类划分为:共生域、共生段、共生元。长江三峡旅游共生体主要由峡谷共生域、河流共生域、平湖共生域、山林共生域、文化人文共生域五大类共生域共同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三峡旅游共生资源的轴线分布分类和三峡构造带旅游共生资源网划分。这种分类系统超越行政区划,从构造形成的内生关系中形成共生界面。
第六章 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状况及数理分析
从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的角度研究旅游结构,以三峡大坝工程建设为节点的四个阶段的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以A级景区分布的数理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分布分异特征和景区与客源市场的关系;从共生关系的角度去发现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问题。
采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直观反映三峡旅游空间的均衡度、空间的分布特征,以旅游景区与客源市场配合度、画出长江三峡旅游景区空间距离数量分布曲线图。分析得出:长江三峡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表现为以重庆城区和湖北宜昌为中心的双核分布状态; A级景区等级数量以少多形式交替出现。三峡旅游空间是以重庆主城区和重庆万州区为中心的纺锤结构,三峡库区则是以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为中心的纺锤结构;三峡旅游区的A级景区等级数量分布不均,其资源集中为现代人文景观和地文景观两种类型,分析得出长江三峡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共生界面、共生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长江三峡旅游的区域布局提供依据。
第七章 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设计
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结构是共生条件下的结构布局。本章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从大三峡旅游区域基底圈和三峡基础区共生廊两大范围,根据共生要求,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考虑原生状态、目前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因素,分别构建基底圈和共生廊的点轴圈网的共生系统结构。
本章分别梳理长江三峡旅游基底圈和共生廊在自发状态下的旅游空间共生结构;并通过共生结构原生状态内生共生系统分析,增加共生界面、加强共生纽带的形成共生结构包括增加多元的共生单元节点、极、中心的种类和数量,保持共生单元质参量。对各节点原有定位进行修正,使不同共生单元组合成共生区圈、带,形成协作关系,形成大三峡共生生命体旅游的整体、整合吸引力。
第八章 长江三峡旅行社生态竞争与共生方式
本章以旅行社为长江三峡旅游共生体中的关键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江三峡旅行社之间的生态竞争共生方式,提出长江三峡旅行社共生合作运营模式的选择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共生模式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建立了共生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长江三峡旅行社共生系统的共生发展现状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分析得出影响旅行社共生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三峡旅行社生态竞争方式转变的两条路径:第一,产业集群:旅行社的一体化共生;第二,在线旅行社OTA:Online Travel
Agent模式:旅行社的互惠共生,以及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第九章 长江三峡游轮生态竞争共生机制
本章以游轮为长江三峡旅游共生体中的另外一个关键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江三峡游轮公司之间的生态竞争共生机制。在因子分析法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使用SPSS 18.0问卷分析技术,确认共生影响因素。从生态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长江三峡游轮公司之间的关系、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长江三峡沿线游轮旅游共生质量提升的因素,构建共生机制,探讨提高共生质量的途径。
第十章 长江三峡旅游协作形式变革与开发方式转变
我们把以契约为基础、利益为纽带在市场化条件下无外界权力强制形成的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联盟叫作旅游共生联盟自发组织形式。本章把自组织作为旅游组织形式的变革的一种优化的进化方式,提出了被组织方式运行的区域旅游合作联合组织程度低、无序程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将长江三峡旅游联合被组织的方式调节改造为以自组织为主的方式。

提出了基于共生的旅游开发方式转变对策建议,包括共生优化与竞合博弈、生态位强化的建议;设计了长江三峡旅游共生战略,包括共生突破、共生管理和共生任务。建议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方式转型,实行12365的开发战略。1是指1个战略方向,即共生开发的战略方向;2是指2个集约化,即整体化和集中化;3是指3个结合,即集中开发与留白相结合,市场自主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品牌共建与自主开发相结合;6是指6个措施建立多维共生关系,强化共生强度;5是指5个途径增强集中度发展共生体。



[①] 赵小鲁. 长江三峡工程二期水位后对重庆库区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141~145.


[②] 保继刚,徐红罡,戴光全. 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J]. 地理研究,2002,215:608~616.


[③] 李俊,张述林. 长江三峡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三峡论坛,20103.


[④] 阚如良.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研究[J]. 三峡宜昌网,2006.


[⑤] 张立明,胡道华. 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 人文地理,20114.


[⑥] 张立明. 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产业战略布局探讨[J]. 经济地理,20003.


[⑦] 滕新才.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 . 三峡论坛,2009.


[⑧] 张玮,谭隽宁. 三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分析从政府角度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5.


[⑨]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阚如良. 新世纪三峡旅游业发展透视[J]. 中国三峡,20115.


[⑩] 徐长福. 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