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編輯推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的效用或满足。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微观经济的各种理论。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微观经济学教材。全书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消费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供求理论、厂商价格与产量决策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等微观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还涵盖了最近几年来的理论发展,如博弈论和竞争者分析、行业与竞争者分析、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等内容。
本书的主要特色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了大量最新资料、学用结合。
本书可作为普通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者了解经济学知识的参考用书。
目錄 :
目 录
第1章 导论.... 1
1.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1.1.1 稀缺性... 1
1.1.2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3
1.1.3 机会成本... 3
1.1.4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5
1.1.5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5
1.2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6
1.2.1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6
1.2.2 经济体制... 8
1.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9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9
1.3.2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10
1.3.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1
1.3.4 经济模型... 11
1.4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 12
1.4.1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
历史渊源... 12
1.4.2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发展历史上的6次革命... 15
1.4.3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
形成和发展... 17
1.5 习题... 18
第2章 消费理论.... 22
2.1 效用理论... 22
2.1.1 效用... 22
2.1.2 效用评价... 23
2.2 边际效用分析... 24
2.2.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24
2.2.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6
2.2.3 消费者剩余... 27
2.2.4 消费者均衡... 29
2.3 无差异曲线分析... 33
2.3.1 无差异曲线... 33
2.3.2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36
2.3.3 消费者预算线... 38
2.3.4 消费者均衡... 41
2.4 需求曲线的推导... 43
2.4.1 价格-消费曲线... 43
2.4.2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44
2.5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45
2.5.1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45
2.5.2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与
收入效应... 46
2.5.3 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的替代
效应与收入效应... 46
2.5.4 案例分析:直接房贴与间接
房贴... 47
2.6 不确定性与风险... 48
2.6.1 不确定性... 48
2.6.2 不确定性和彩票... 48
2.6.3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49
2.7 习题... 53
第3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55
3.1 一般均衡理论... 55
3.1.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55
3.1.2 一般均衡状态的存在性... 57
3.1.3 完全竞争条件下一般均衡的
实现过程... 61
3.2 帕累托效率... 61
3.2.1 效率高低的判断... 62
3.2.2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63
3.2.3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67
3.2.4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68
3.2.5 完全竞争的效率... 70
3.3 社会福利理论... 71
3.3.1 效用可能性曲线... 72
3.3.2 社会福利函数... 74
3.3.3 社会福利最大化... 75
3.3.4 阿罗不可能定理... 76
3.4 习题... 77
第4章 生产理论.... 80
4.1 生产与生产函数... 80
4.1.1 概述... 80
4.1.2 短期与长期... 81
4.1.3 技术系数... 82
4.2 短期生产函数... 82
4.2.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
边际产量... 83
4.2.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84
4.2.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
投入区域... 86
4.3 长期生产函数... 87
4.3.1 等产量线... 87
4.3.2 等成本线... 89
4.3.3 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91
4.3.4 规模经济... 93
4.4 习题... 96
第5章 供求理论.... 100
5.1 需求理论... 100
5.1.1 需求的含义... 100
5.1.2 需求的表示... 100
5.1.3 需求的影响因素... 102
5.1.4 需求定理... 103
5.1.5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
的变动... 104
5.2 供给理论... 105
5.2.1 供给的含义... 105
5.2.2 供给的表示... 105
5.2.3 供给的影响因素... 106
5.2.4 供给定理... 107
5.2.5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108
5.3 均衡价格理论... 109
5.3.1 均衡价格的含义... 109
5.3.2 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决定方法... 110
5.3.3 均衡价格的变动与供求理论... 111
5.3.4 均衡价格的应用... 115
5.4 弹性理论... 116
5.4.1 弹性及其表示... 116
5.4.2 需求弹性... 117
5.4.3 供给弹性... 124
5.4.4 税收归宿问题的经济学
解释... 126
5.5 习题... 129
第6章 分配理论.... 131
6.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131
6.1.1 生产要素的需求... 131
6.1.2 生产要素的供给... 133
6.2 工资理论... 140
6.2.1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
的决定... 140
6.2.2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
的决定... 143
6.3 利息理论... 146
6.3.1 利息理论概述... 146
6.3.2 利息率的确定... 147
6.3.3 利息在经济中的作用... 148
6.4 地租理论... 148
6.4.1 地租的性质... 149
6.4.2 地租的确定... 149
6.5 利润理论... 150
6.5.1 正常利润... 150
6.5.2 超额利润... 151
6.5.3 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152
6.6 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 152
6.6.1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152
6.6.2 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
的矛盾... 154
6.7 习题... 154
第7章 市场理论.... 157
7.1 完全竞争市场... 157
7.1.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157
7.1.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 158
7.1.3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159
7.1.4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60
7.1.5 生产者剩余... 163
7.1.6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64
7.2 垄断市场... 167
7.2.1 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成因... 167
7.2.2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
收益曲线... 168
7.2.3 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69
7.2.4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171
7.2.5 完全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172
7.2.6 价格歧视... 173
7.3 垄断竞争市场... 178
7.3.1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178
7.3.2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收益曲线... 179
7.4 习题... 184
第8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187
8.1 不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和收益... 187
8.1.1 不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
需求曲线... 187
8.1.2 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 187
8.1.3 不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 188
8.1.4 不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 188
8.1.5 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189
8.2 完全垄断市场... 190
8.2.1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91
8.2.2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194
8.2.3 价格歧视... 195
8.3 垄断竞争市场... 198
8.3.1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98
8.3.2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200
8.3.3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201
8.3.4 垄断竞争市场的非价格竞争.. 203
8.3.5 几种市场的经济效率比较... 204
8.4 寡头垄断市场... 205
8.4.1 古诺模型... 206
8.4.2 斯威齐模型... 207
8.4.3 寡头间的勾结与竞争... 209
8.5 习题... 210
第9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213
9.1 要素市场的厂商均衡... 214
9.1.1 边际要素成本... 214
9.1.2 边际收益产品... 216
9.1.3 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决策原则.. 217
9.1.4 要素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217
9.2 地租和工资的确定... 219
9.2.1 地租理论... 220
9.2.2 工资理论... 221
9.2.3 工资差别和工资激励... 225
9.3 利息和利润理论... 227
9.3.1 利息理论... 227
9.3.2 利润理论... 229
9.4 收入平等与分析政策... 232
9.4.1 收入分配不平等... 232
9.4.2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233
9.4.3 收入分配政策... 234
9.5 习题... 235
第10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
收入分配理论.... 238
10.1 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239
10.1.1 生产要素的需求... 239
10.1.2 边际生产力理论... 240
10.2 生产要素的需求函数... 241
10.2.1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
要素的原则... 241
10.2.2 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242
10.2.3 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244
10.3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
的决定... 247
10.3.1 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要素的供给与价格决定... 247
10.3.2 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
的要素供给与价格决定... 250
10.4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理论... 251
10.4.1 工资理论... 251
10.4.2 地租理论... 253
10.4.3 利息和利润理论... 255
10.5 习题... 258
第11章 博弈论.... 259
11.1 博弈论和博弈简介... 259
11.1.1 博弈论的基本知识... 259
11.1.2 占优策略、劣策略和
纳什均衡... 260
11.2 寡头垄断厂商的静态竞争模型... 261
11.2.1 产量决策... 261
11.2.2 价格决策... 264
11.2.3 产品决策... 265
11.3 寡头垄断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 267
11.4 习题... 269
第12章 竞争者分析.... 271
12.1 市场竞争者识别... 271
12.1.1 影响竞争的5种力量... 271
12.1.2 识别竞争的方法... 273
12.2 市场竞争者分析与选择... 275
12.2.1 分析竞争者战略与目标... 275
12.2.2 分析竞争者的优劣势... 276
12.2.3 判断竞争者的反应模式... 276
12.3 市场竞争的基本战略... 277
12.3.1 市场领先者战略... 277
12.3.2 市场挑战者战略... 279
12.3.3 市场追随者战略... 280
12.3.4 市场补缺者战略... 281
12.4 习题... 282
第13章 行业与竞争者分析.... 283
13.1 行业特点及竞争分析... 283
13.1.1 行业的概念... 283
13.1.2 行业特点及其分析... 283
13.1.3 影响行业竞争格局的力量... 287
13.2 竞争者分析... 292
13.2.1 竞争者类型... 292
13.2.2 竞争者战略分析... 294
13.3 竞争与合作战略... 296
13.3.1 基本竞争战略... 296
13.3.2 合作联盟战略... 300
13.3.3 不同竞争地位的
竞争者战略... 302
13.4 习题... 308
第14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309
14.1 垄断与反垄断政策... 309
14.1.1 垄断与低效率... 309
14.1.2 反垄断政策... 310
14.1.3 对自然垄断的管制... 311
14.2 外部效应与政府管理... 312
14.2.1 外部效应... 312
14.2.2 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
的影响... 313
14.2.3 政府解决外部效应的政策... 314
14.2.4 产权理论与科斯定理... 314
14.3 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 315
14.3.1 公共产品... 316
14.3.2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316
14.3.3 公共选择理论... 317
14.4 信息经济学... 318
14.4.1 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318
14.4.2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 319
14.4.3 道德风险... 319
14.4.4 信号显示... 320
14.4.5 委托-代理问题... 321
14.5 习题... 322
第15章 自由交换市场的效率.... 323
15.1 经济福利的度量... 323
15.1.1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 323
15.1.2 成本与生产者剩余... 324
15.1.3 市场效率... 325
15.2 价格管制对福利的影响... 327
15.2.1 最高价格限制的影响... 327
15.2.2 最低价格限制的影响... 328
15.3 税收对福利的影响... 329
15.3.1 向卖者征税... 330
15.3.2 向买者征税... 331
15.3.3 税收对福利的影响... 331
15.4 国际贸易对福利的影响... 333
15.4.1 出口的得失... 333
15.4.2 进口的得失... 334
15.5 习题... 334
参考文献.... 336
內容試閱 :
第1章 导 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经济学尤其如此。经济活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人们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回答中,经济学也就产生了。经济学家将人类在经济活动中遭遇的多种问题概括为3个基本方面: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一切经济学分析均围绕这3个方面问题展开。
1.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经济学?简单来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选择choice行为的理论。更明确地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1.1.1 稀缺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选择。上街购衣服,人们要选择进哪一家商店;进了喜爱的商店后,人们又要在不同的品牌、款式、面料中进行选择。购买房屋时,人们要选择房屋的房型、大小、环境和地段;在选择好满意的房屋后,人们又要在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期限中进行选择;中学毕业后,人们要选择进哪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人们又要选择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企业和政府也是一样,企业在促销时,要选择是降价还是打广告;政府在平衡预算时,要选择是增税还是发行国债。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度过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进行选择?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资源的稀缺性。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地区,相对于人们消费尽可能多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资源总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每一个经济都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问题。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数字化的今天,从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的贫穷国家到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富裕经济体,资源稀缺性问题始终存在。在此需要对经济学中特有的概念稀缺性做说明。
稀缺scarcity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有用的资源既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以及体现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由上述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又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物品capital goods,如机器、设备等。
【案例分析】
稀缺与充裕: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吗
现实世界中,人们一直在面对着稀缺性的问题,那么,天下所有的物品或服务都是稀缺的吗?难道就没有非常充裕的物品吗?
首先,要明白充裕是什么意思。从经济意义上看,充裕是说某种东西在价格为零时其供给大于需求。换言之,即使这种东西是免费的,也不会有短缺。进一步说,在供应这种东西时,必须没有机会成本。例如,如果政府向病人免费提供保健,那么,从经济意义上说,它仍然是稀缺的,因为对政府来说,这是有成本的因为纳税人是有成本的。
现实中,有两种东西也许是充裕的,那就是空气和水。
先说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说,空气是充裕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呼吸空气不会有短缺。但是,如果说空气是干净的、无污染的空气,那么,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它可能就是稀缺的。在这些情况下,资源不得不用来制造可利用的空气。如果城市有污染或住在工厂附近,就要花钱净化空气。居民也许不花钱净化的空气对消费者来说是免费的,但纳税人或企业及其顾客要花钱。另一个例子是为了净化建筑物内的空气而不得不安装排气扇。即使你生活在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你可能为迁移到这个无污染的地方而花费了一笔钱。可见,获得清洁的空气也有机会成本。
再看看水的情况。水是不是充裕的也取决于你生活在哪里,还取决于水用于干什么。在降雨量大的国家或地区,用来浇地的水是充裕的,而在干旱的国家或地区,灌溉水就要花钱。饮用水不是充裕的,因为要建水库,还要铺设管道送水,使水净化,用泵抽水。
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当问一个小孩要冰激凌还是巧克力时,他可能会说:我两个都要。在经济学中,这样的回答是不允许的,人们必须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做出选择。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间做出选择。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世界首富,他的个人财产2004年高达500亿美元,相当于像秘鲁这样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对他来讲,收入似乎不存在稀缺问题。但是,至少有一种资源对比尔盖茨来说是稀缺的,那就是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比尔盖茨当然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享受闲暇和家庭生活,但为了保证其微软帝国在世界软件行业的领导地位,他又要努力工作,因此他不得不将时间在工作与闲暇之间进行分配。
总之,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trade-off,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1.1.2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所谓欲望,经济学上是指人对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不间断的需要,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欲望需要可以分成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和保障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如爱情、归属感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首先需要空气、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也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和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后,人就会产生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更高层次的家居环境、交通便利、高雅的娱乐享受和更全面的教育,需要感情的交流、追求真挚的爱情,需要寻找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某个团体或组织;需要追求业绩和成就以得到社会的尊重,需要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欲望总会不断增多,日趋复杂。因此,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且永无止境的。
1.1.3 机会成本
稀缺性概念的核心含义表明,每个人都有许多欲望,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是每个欲望都会被满足。因此,必须做出选择,而一旦做出选择,必然有一部分欲望被放弃。或者说,在一个存在稀缺性资源的世界上,每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有其他一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
经济学家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描述了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机会成本就是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设想你正在看电视,在其他你能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中如郊游、打球、休息、读书等,你最想做的是读书,那么,读书就是你看电视的机会成本。
在应用机会成本研究资源用途时,一个带有价值性的问题是做出是否值得。
事实上,不管你如何进行选择,你都在用资源的一种用途与其他一种或多种用途之间进行交换。这些交换trade-offs的价值都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假设你每天有4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经济学和地理学,花费在学习经济学上的时间越长,经济学的成绩就越高;花费在学习地理学上的时间越长,地理学的成绩就越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多花费1小时读经济学和多花费1小时读地理学之间的选择或转换,如图1-1所示。
图1-1 关于地理学和经济学成绩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图1-1中,纵轴表示地理学的可能成绩,横轴表示经济学的可能成绩。如果你花费全部4小时时间学习地理学,地理学成绩将提高到B档,但你的经济学成绩会不及格;相反,如果你花费全部4小时时间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成绩将提高到B档,而你的地理学成绩会不及格。这是1对1的交换。它意味着,地理学成绩的提高如从D到C的机会成本就是经济学成绩的下降如从D到E。
【案例分析】
为什么年轻的流行歌星、电影明星和时装模特很少去上大学
看一看你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同学,有没有18~25岁的流行歌星?有没有电影明星?有没有超级模特?可能都没有。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恰好都不想上你所在的大学,而是因为这些人考虑了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所造成的。
你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他们的学费和其他生活费支出。如果你上大学四年8个学期,每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为4000元,那么你的学习费用总共就是32000元。但是这32000元并不是你上大学的全部成本,因为如果你不当学生,你可能会找到一份工作并赚取收入。例如,你可能会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并且每年能够赚到36000元。很显然,这36000元由于你选择上大学而放弃了。这些就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即使上大学的学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或者差不多是相同的,但对于每个人而言,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也是不一样的。一个18岁的歌星如果来上你所在的大学,将会失去些什么呢?一个17岁的时装模特又会少挣多少钱呢?这些人很少来上大学,即使学费对他们而言算不了什么,他们不上大学是因为机会成本相对较高。他们可能会说他们上不起大学。这并不是说他们付不起学费,而是指他们不愿意放弃不上大学所能赚到的高额收入。用经济学语言可以这样说:由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达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学反而会得不偿失。
1.1.4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由于稀缺性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人们都会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它反映了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归纳起来,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生产什么。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何时生产,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
2 如何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但它们的生产效率不尽相同。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哪一种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
3 为谁生产。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
上面3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才产生了经济学。
那么,如何给经济学下定义呢?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一致接受的经济学定义。较为普遍且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的定义是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在其名著《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1935年所下的,即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这里的目的指无限的欲望,稀缺资源就是有限的资源。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1.1.5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因此,假设是建立经济模型的基础。在经济学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中,至少存在以下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1 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条件是指假设作为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研究对象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或行为,其实施者都是理性的自我利益的追求者。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去追逐自身的最大利益。
2 完全信息假设条件。完全信息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指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包括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或经济变量具有完全信息。例如,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充分地了解每一种商品的性能和特点,准确地判断一定商品量给自己带来的消费满足程度,把握价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从而能确定最优的商品购买量。又如,每个生产者都能够准确地掌握产量和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的变化以及在每一个商品价格水平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等,从而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以上两个假设条件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假设条件,也即理性假设。经济学家同时承认,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它们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
1.2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活动中的厂商、居民和政府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场上进行选择,如居民站在买者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厂商站在卖者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政府站在全局和长期的立场上进行选择。既然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的学问,那么,从单个的居民、厂商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它们如何做出抉择的就是微观经济学;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社会的选择问题,就是宏观经济学。
1.2.1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正如上面所说,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厂商企业、居民户家庭等单个个体的行为,即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上,居民户如何支配收入,怎样以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厂商怎样以一定的投入,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要素来获得最大利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个量分析,个量是指单个商品的产量、成本、利润、效用、供给量、需求量、价格、要素的数量等,通过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要研究产品和要素的数量和价格决定问题,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运行机制。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在研究上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1 市场出清。市场上的供求是均衡的,市场上厂商的供给量正好等于居民户的需求量,厂商生产多少,居民户就会消费多少;反之,居民户的需求有多大,厂商也能生产多少。
2 完全理性。无论是厂商还是居民户,他们都是理性的个体,其行为特征表现为最优化行为。
3 完全信息。信息是完备的,不存在任何沟通的障碍。在这几个基本假设条件下,构筑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2所示。
图1-2 微观经济循环图
在图1-2中,微观经济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活动主体是厂商和居民。居民是指消费者,厂商是指企业。每个居民和每个厂商都具有双重身份。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要素市场上。居民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居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在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一定量的劳动、土地等,以获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厂商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如大米、服装等进行消费,获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厂商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要素市场上购买居民提供的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然后在产品市场上销售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如大米、服装等,获得厂商最大的利润。
在这里,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大米、服装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大米、服装的供给在产品市场完成,由此决定了每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长期均衡的条件下,厂商的利润为零,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会降至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的派生需求相遇于要素市场,由此确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价格等于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提供者的报酬收入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
因此,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要素市场上,每个居民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厂商和居民都获得自身最大利益。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各个市场的同时均衡是存在的,市场机制可以使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但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经济的最优状态是有偏离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矫正,以克服市场失灵,使现实的经济以最优的状态运行。
通过上面的理论框架的分析,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2.2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英文是同一词economic system。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以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世界上的经济体制大致可分为3种典型模式。
1 计划经济指令机制。计划经济的特征是政府拥有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政府通过它的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其方式是指令性计划,即由某个社会中心,或由处于这一中心位置的少数人或个别人,依据其理解的社会偏好,持续进行有关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如所有的有关生产和分配的重大决策都由政府做出;政府拥有并指导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经营;政府决定社会产出在不同的物品与劳务之间以及这些物品和劳务在社会各阶层中如何分配等。经验证明,计划经济仅在战时有效率。
2 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价格、市场、盈亏、刺激、奖励等一整套系统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在市场化体制下,分散化是经济决策的基本特征,个人和厂商根据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理解和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经济决策,政府作用主要限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范围。消费者用货币选票决定厂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厂商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方式和地点;新价值按要素分配,并决定了不同消费者消费什么,用市场机制解决分配问题。
3 混合经济。当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属于上述两种极端中的一个,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指令成分的混合经济。政府与消费者和厂商一样,始终是重要的经济行为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现代经济都是混合经济,只存在政府干预多少和干预方式的区别。
1.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等分析方法,这一节就来学习这些不同的方法。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如果对政府新近公布的一项最低工资法令进行经济分析,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产生的效应。这部分内容包括:这项法令将如何影响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是否会增加失业?哪些人受损?哪些人受益?
2 政策效应的大小。这部分内容包括:法令实行后失业率会上升多少?新增的失业人口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分配?在职工人的工资上升多少?
3 政策的利弊得失。新失业工人的损失与在职工人的收益相比哪个更大?新法令是利大于弊抑或得不偿失?
上面3组问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个问题,判断政策的本质和带来的后果,这属于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方法,主要回答是什么what is的问题。实证分析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如果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并且还要经过验证是相符的。
仅仅判断政策的性质及其带来的后果还远远不足以对这一政策的优劣做出评价失业率上升1%和上升10%有质的区别,因此,到第二个问题,即进一步确定政策效应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大小。这仍然停留在实证经济学的范畴,不过已从第一个问题的定性分析跨入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中,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工具是十分有用的。
经过分析上面两个问题后,已经比较全面地从质和量两方面了解了新法令带来的后果。到了第三个问题,个人可以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对这一法令做一评价。这便是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方法,回答一个应该怎么样what ought be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规范分析不如实证分析那么精确、科学,因为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牵涉到个人道德准则和好恶的价值判断,是无法证明其正误真伪的。一般来说,对实证性命题,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对于规范性命题,经常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例如,如果最低工资法令一方面使一些不熟练工人丢掉了工作,另一方面又使大部分保住工作的人工资待遇有显著提高,那么,来自不同社会团体的人对此法令的反应截然不同是毫不奇怪的。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采用的主要是实证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家对规范性问题不太感兴趣,一般也不回答规范性问题。但在其他一些特别是社会福利和政策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析中,人们会涉及一些规范性问题,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同一事件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1.3.2 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均衡equilibrium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物体由于所受各方向外力正好相互抵消而处于静止状态。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生产者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例如,如果一种产品市场达到均衡,那么,在目前的价格下,买方和卖方的决策应该是相容的,即买方愿买的数量恰好等子卖方愿卖的数量,此时,买方和卖方均认为若改变这个数量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因此,在外界条件如相似产品的价格、原材料成本、技术条件等改变之前,价格和数量便静止下来,达到均衡。
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由于在现实中,外界条件不断在发生变化,均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刻,也可能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还有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在均衡分析中,只考察达到假设中的均衡时的情况。
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的决策对各人来说,已使私人利益极大化,或已达到最优。那么,这种最优是如何达到的呢?这是通过边际考虑marginal thinking来实现的。在经济学中,边际指的是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即数学中的微分的含义。如边际效用这个概念在下一章中分析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或者说是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所带来的增加效用。在以后各章,会提到许多有关边际的概念,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另一类是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前者指的是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利益如货币收入、满意程度等;后者则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成本或减少的利益。寻求利益极大化的个人总是遵循这样的边际原则:当某项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扩大这种活动;反之,则减少这种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的这种经济活动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均衡。也许这段话显得有些抽象,接触了后几章后,大家会发现边际分析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在此可以先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选择自己受教育的年限时,是如何达到均衡的。首先,假定受教育能够带来收益,受教育的年限越长,越容易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而受教育的边际收益则是增加一年教育带来的增加的收入,这一假定是可以找到事实依据的。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在接受教育的头3年,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总产值就会增加9%,以后增加的学年收益衰减为每年使总产值增加4%。以后还会证明,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得到的报酬与他创造的财富是近乎成正比的。另外,世界银行对美国、法国、韩国、西班牙、科特迪瓦等12个发达、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增加一年学校教育时间平均可使工资增长10%以上。其次,又假定,至少从某一年后,受教育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这个假定也是符合客观常理的。上面的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也支持了教育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说。事实上,可以这样想:如果教育的边际收益不是递减的,那么,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收入会变得无限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3.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外在因素是已知的和既定的,来考察内在因素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这种分析又被称为静态分析。
如果自变量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了变化,那么,重新考虑同一问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对变化之后的自变量再做一次静态分析,分析自变量变化后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情况,然后对变化前后两套不同外界因素条件下的因变量值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依然属于静态分析的范畴。第二种分析方法则要考察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这种方法被称为动态分析。通过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后,经济活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所需的时间、经过的路径等。某些经济活动在受到外界干扰而偏离原均衡点后,会迅速收敛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有些则需要一段漫长的调整过程,还有一些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理论中的新的均衡状态,而是呈周期性上下波动,甚至向外发散,越来越背离均衡点。
在本书中,主要用到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不过在个别章节用的是动态分析的方法。
1.3.4 经济模型
要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通常要建立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或解决最本质的问题。
例如,要研究某一城市出租汽车的供求状况。从需求方面来看,出租汽车的需求量取决于出租汽车的价格,即单位里程的车费元,其他可替代的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自行车、地铁、中巴、小巴、摩托车等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I,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
1-1
同样,出租车的供给量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出租车的价格、汽油、汽车维修费和管理费等成本项目的价格以及政府税收T,也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为
1-2
由于均衡分析要求供给等于需求,则得到
1-3
由式1-1、式1-2、式1-3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模型。模型中涉及许多变量,如、、、、、等,这些变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变量是可以直接测定出来,或假定为既定的和已知的,称为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另一类变量则必须通过模型的求解过程才能计算出来,称为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例如,在上面这个模型中,假定需求函数中的替代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和供给函数中的成本项目价格、政府税收都是可以在模型之外测定的,因而被假定为已知的外生变量;而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则是需要求解的内生变量。假定供给量、需求量与价格具有以下函数关系,即
这是三元一次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可以得到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或分别为
也就是说,在单位里程为2元这个价格下,出租车的需求量正好等于供给量,都是600。此时,在其他条件如公共汽车票价、汽油费等都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产量都不会有变化的趋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可以说是一个最简单的经济模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碰到一些更复杂的模型。但是,学会建立反映复杂经济活动的简单模型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模型的假设和简化并不是任意的,这不但需要经验,而且需要数学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某些知识。最后,要牢记模型只是一种工具,希望建立的模型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经济运行状况,而且能对某些条件变化后所关心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做出一个大致正确的预测;否则经济模型就会脱离它的本意,成为单纯的数学游戏。
1.4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
现代经济学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扩展到经济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从当前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些热门研究课题便可见一斑,如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经济政策的形成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演变的关系、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对经济行为的作用、收入分配如何影响效率等。
1.4.1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 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如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这一任务只能留待以后来完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大致上就是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相应观点的价值论;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等。在政策倾向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尽量少干预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
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比如,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没有加以充分重视,在分析方法上,也显得不够精细。此外,劳动价值论往往容易为工人的利益服务而对资本家不利。这些都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发展某些新理论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
3. 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作新古典经济学。它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分别出版了他们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从这3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庇古。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系。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那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问世奠定了一定基础。那些理论和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典的维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也出现了约瑟夫熊彼特、欧文费雪等经济学家。
4.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在本课程中将要着重讨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直到当前所先后出现和存在的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学说。
1.4.2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6次革命
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经历了6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1. 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 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革命。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 第三次革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3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促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
4. 第四次革命
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从政策方面来说,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时提出了两大思想:一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二是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这些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现代货币主义的革命使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5. 第五次革命
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
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所以,斯拉法这本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6. 第六次革命
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这就是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率的水准。
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又一次革命。
以上6次革命大致上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4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
1.4.3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1.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
一般来说,能够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是: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这里主要是在经济思潮之下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
2.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3种情况密切相关。
1 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有以下10种: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3 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及激进经济学派。
3.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
1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
2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第四,对提高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1.5 习 题
1. 单选题
1 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
A. 机会成本 B.
稀缺性
C. 规范经济学 D.
生产什么的问题
2 稀缺性问题 。
A. 只存在于依靠市场机制的经济中
B. 只存在于依靠命令机制的经济中
C. 存在于所有经济中
D. 意味着至少有某些物品价格特别高
3 经济学可定义为 。
A. 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 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 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
D. 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4 经济物品是指 。
A. 有用的物品 B. 稀缺的物品
C. 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 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5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
A.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 怎样生产
C. 为谁生产 D. 以上问题均正确
6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 世界的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7 以下问题中 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 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 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 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 某行业雇用工人的数量
8 下列属于实证表述的是 。
A.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
B.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
C. 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D. 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
9 下列属于规范表述的是 。
A. 由于收入水平低,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 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D. 提倡轿车文明是盲目向西方学习,不适合我国国情
10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 。
A. 规范的表述 B. 实证的表述 C. 否定的表述 D. 理论的表述
11 检验经济模型的方法是 。
A. 检验它的假设是否现实
B. 比较它的预期与事实
C. 由权威的领导人或经济专家做出结论
D. 以上各项都是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边际值为零,说明因变量为最大或最小
B. 边际值为负,说明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少
C. 边际值为正,说明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以上都对
13 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这是指 。
A. 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 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决策
C. 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
D. 人们不会为自己所做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14 研究个别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
A. 宏观经济学 B. 微观经济学 C. 实证经济学 D. 规范经济学
15 下列问题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 。
A. 橘子汁价格下降的原因
B. 物价水平下降的原因
C. 政府预算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D. 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
16 关于均衡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外在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既定的,然后再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
B. 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C. 在新的条件下,事物会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D. 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各个经济决策者不愿意调整自己的决策,而仍然沿用原来的经济行为,称为均衡
17 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
A.199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91年美国的失业率超过9%
C. 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 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18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取决于 。
A. 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影响 B. 议会
C. 大企业 D.
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
19 在任何时间生产出来的汽车、电视机和面包的数量是经济学问题
的基本答案。
A. 商品如何被生产 B.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C. 为谁生产 D. 谁做出经济决策
20 一种东西如何被生产出来这个基本问题主要是由 来回答的。
A. 消费者 B. 购买者 C. 生产者 D. 政府
21 商品为谁生产,指的是 。
A. 想买但买不起的人 B. 买得起但不想买的人
C. 想买又买得起的人 D. 需要但买不起的人
2. 判断题
1 稀缺性仅仅是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
2 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
3 厂商企业是把居民户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组织。
4 在一个由行政指令来协调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决策是价格调节的结果。
5所得税税率提高会引起总税收减少。这是一个实证表述的例子。
6 规范分析方法回答好不好对不对应不应该的问题。
7 均衡分析方法是假定因变量为已知,考察自变量达到均衡时会有的情况和所需要的条件。
8 经济学上的边际值对函数关系来说就是自变量的变动率。
9 实证表述的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规范表述的是关于将来是什么的问题。
10 经济模型对我们解释现实世界的价值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这些模型是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11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
12 通货膨胀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3 检验经济模型就要比较它的预期与现实世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