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編輯推薦: |
新闻学研究从来就不单纯局限于新闻传播学本身,必然也必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这给新闻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有一定的涉猎;另一方面,要给其他科学输送正确、有益的讯息。因此,汲取全人类的文化成果,进行新闻传播观念、制度和模式创新,成为新闻传播学的使命之一。
公共领域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公民行使自身权利、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和批判性审视的平台。因此,舆论监督的本质是通过行使自身权利来对权力运作尤其是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进行监督的一种直接民主形式,是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功能。用美国开国元勋之一詹姆斯 麦迪逊的话来说,正是看门狗的角色使新闻事业成为自由的防波堤。
反腐败的关键是约束和监督权力,其中让权力运作透明化以及揭露权力滥用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新闻界的身上。如果说隐蔽是腐败的特性的话,那么曝光和公开则是媒体的本能。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展江教授的第一部学术自选集,也是一部解读大变革时代的媒体备忘录。作者以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媒体经验对传媒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严谨的学术方法和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媒介理论研究,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国内外媒体事件。有理论探索,有实践总结;有现实追踪,有历史溯源;有国内媒体评析,有域外传播观察。从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到钩沉美国新闻史和当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对欧美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理论的研究,均有独到见解。作者对西方新闻传播理论中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的第三流派当代德国大思想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挖掘,为国内学界第一人,本书书名即由此而得。
|
關於作者: |
展江
1957年生于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法学硕士、博士。曾在海军服九年,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009年获第五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
目錄:
|
序言:不赶浪头是研究者应有的心态........................................................................
001
辑一 新闻传播理论发微
新闻事业成因论..................................................................................................
003
新闻宣传异同论..................................................................................................
014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023
附:《旁观者》的宗旨............................................................................
038
人类学之于传播学的馈赠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译序.....................................................
041
从四种理论到去西方化理论
比较媒介研究的演进.......................................................................
053
比较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比较媒介体制》译序..................................................................
084
既非霸道,何来霸权?
关于传播学范畴内hegemony
一词汉译的探讨........................... 092
辑二 媒体国家关系管窥
从《焦点访谈》看中国的政治表达..............................................................107
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119
舆论监督在中国(20012009)..................................................................131
社会转型与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143
俄罗斯调查性报道管窥(19912006).....................................................186
辑三 新闻专业主义源流
风云不褪名报色
《纽约时报》历史上的六次重要改版........................................201
十五名美国电视新闻主播的经历与素养.....................................................211
新闻专业主义启蒙之始
写在《美国报海见闻录》20年后再版之际..............................226
新闻专业主义的中国都市报标本
《南都深度十年作品精选》第一章监督公权点评.................233
新闻专业主义与软实力....................................................................................239
历史探寻与新闻精神
《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选》再版导言........255
辑四 战时新闻传播观潮
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279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报刊成长...................................................................289
拿破仑与战时新闻传播....................................................................................303
宣传的开端拉斯韦尔与《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315
反恐怖战争与新闻传播类型...........................................................................324
战地记者媒介时代的英雄.......................................................................333
半岛电视台探秘..................................................................................................349
起居室战争的虎头与蛇尾
央视直播伊拉克战事之得失.........................................................359
辑五 域外新闻传播简论
17世纪欧陆报纸发轫及辐射初探.................................................................371
从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卷看《莱茵报》时期德国新闻事业.....385
马克思是不是《莱茵报》的主编?
兼谈《莱茵报》的编辑体制.........................................................395
社会转型的护佑者
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百年祭..............................................................401
巴西报刊公信力为何高居首位?...................................................................410
秘鲁新闻界与政坛连体人的倒台..........................................................417
起底亚洲:首届亚洲调查记者大会观察.....................................................428
附录:我就愿意一直在边缘待着...........................................................445
后记........................................................................................................................455
|
內容試閱:
|
自序 不赶浪头是研究者应有的心态
我从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才算进入学界,迄今仅二十载,算不上资深学者。可是由于早年从事其他职业,如今一晃已年近花甲。除了教书、译书之外,还写过一些与学术和专业有关的东西。本书大致呈现了我最近二十年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关于新闻传播学主题的文章。本来在前几年时评比较火热的时候,有几个出版社建议我将近年发表在报刊上的时评文章结集出版,可是我的拖延症比较严重,一脱下来,时评的热度也迅速减退了。所以,这几年除了主编过一两本专著、写过一两本教材之外,其他几无收获。去年算是一个小小例外,我和传播法专家徐迅女士主编了第一批传播法研究丛书,其中有我的一本《传播权界论》,收录了我本人以及和我的学生撰写的相关主题的文章。
一
1996年夏到2009年秋,我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那个时候写论文我就明确自己要把主题定在外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20世纪的最后几年,在外国新闻史这个不算热门的领域里,研究美国的新闻传播是一个小小的热门,尽管研究者必须小心谨慎地辨识两个国家体制的不同。由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传统基因和导师童兵教授的专攻方向,我最初的论文就分别在德国和美国新闻史论上着力。
本书第一辑收录的《新闻事业成因论》和《新闻宣传异同论》以及第五辑中的《从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卷看〈莱茵报〉时期德国新闻事业》和《马克思是不是〈莱茵报〉的主编?兼谈〈莱茵报〉的编辑体制》(其实还有一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谈》,因为收录在《传播权界论》,在此不论了),就是以上两个点交叉的成果。
迄今为止,虽然传统媒体已经一落千丈,但是journalism作为植根于报刊这一最早的大众传媒的专业术语,在中文世界中的理解和对应表达仍然各执一词。太多的文章使用新闻业这一对应的表述,这是我所不赞同的。在我看来,journalism是媒体专业组织广泛影响社会的活动,是一种动态性的过程,不能以新闻业来使之静态化,因此,新闻事业的表述是准确的。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新闻事业这种广泛影响社会的经常性的专业活动始于何时?我们知道,用机器印刷的定期报纸是17世纪初问世的,但是就像活字印刷术诞生之初并未立即用于印刷报纸一样,定期报纸从出现到能够广泛影响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新闻事业成因论》就是对这一时间节点的探讨,而这是国内外学界少有人关注的,因此本文是我早期论文中较有影响的一篇。
20世纪90年代初设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其名称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它适应了一种观念史的变迁。在英文世界,propaganda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就逐渐发生了语感上的变化;在我们过去效仿的苏联体制下,新闻与宣传是一回事,甚至宣传涵盖了新闻。改革开放让国人眼界大开,既然在国家政治层面,国新办之名呼之已出,那么学术界如何回应和辨析新闻与宣传这两个概念呢?《新闻宣传异同论》在学理上回答了这一问题。
1995年,中央编译局开始推出根据德文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的二十年计划,当年出版了第一卷。在童老师的提点下,我开始阅读并比较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异同,发现除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这两篇直接探讨新闻出版的专文之外,新版本的注释中或增添或更新了大量与新闻出版有关的内容。这成为我写作《从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卷看〈莱茵报〉时期德国新闻事业》和《马克思是不是〈莱茵报〉的主编?兼谈〈莱茵报〉的编辑体制》的原动力。当然,对美国新闻事业的关注导致了《历史探寻与新闻精神〈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选〉再版导言》《风云不褪名报色〈纽约时报〉历史上的六次重要改版》和《十五名美国电视新闻主播的经历与素养》等文章的面世。其中有两篇是我翻译和主译的《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选》的译序。这也成为我的一个习惯,翻译一本书,再努力写一篇较长篇幅的导读。
二
从2001年起,我作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发起和组织了在业界和学界颇有影响的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加之此前我被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聘为兼职编辑,使我的研究重心部分转移到了国内。坦率地说,我此前虽然在军队和家乡从事过新闻工作,但是对于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新闻界以及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是相对生疏的。所以,为了适应新闻界和相关研究的需要,我努力恶补各种信息,阅读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和文章。
但是,我仍然没有多少底气来长篇大论世纪之交国内如火如荼的党媒官媒与市场化媒体并行的舆论监督事业,书中写于上世纪的仅有《从〈焦点访谈〉看中国的政治表达》一篇(获得《中国社会导刊》征文一等奖); 2000年以后的,也只有《舆论监督在中国(20012009)》《社会转型与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等寥寥几篇。
另一方面,我比较注重借鉴和研究舆论监督的国际经验和理论资源。《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社会转型的护佑者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百年祭》《俄罗斯调查性报道管窥(19912006)》即是代表性成果。其中,《舆论监督的反腐败功能》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反映了那个时期舆论监督理论和实践的热度。此外,我主编的《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和《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两本书,也重在借鉴和消化国际经验。
2000年,我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我的文本和理论资料主要有三: 1999年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曹卫东根据德文版翻译的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版同名书和《欧洲传播学刊》评价公共领域理论的一组论文。本文可能是在国内本学科中第一次引进该理论,帮助形成了本学科的哈贝马斯热,并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学高影响论文评介》一书。
我认为,宏观而言,基于苏联模式的宣传理论需要因应改革开放时代的来临而有所演化。另一方面,为业界和学界所了解的源于英美的第四权力学说不适合中国的社会情境。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合乎本土需要的新理论。哈贝马斯作为西方具有左翼倾向的大学者,其学说上承马克思主义传统,下接不同于美国的20世纪欧洲学术脉络,具有较高的参鉴价值, 并且对于随后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尤其具有解释力。此外,公共领域理论对于舆论监督在中国的生成条件和本土特质的分析也完全适用。
当然,我还有其他一些学术旨趣。因为我有多年军旅生涯,博士论文的主题是战时新闻传播,后来虽另有他顾,却仍旧不忘这一主题。本书辑四战时新闻传播观潮收录的一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较大,是因为2001年之前借着博士论文有所作为,近期发表的论文则是为了填补一点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空缺。需要说明的是,我搞研究不喜欢赶浪头。1996 年完成博士论文时,战时新闻传播几乎无人关注,2001年911以后, 本领域开始大热,我的兴趣反而有所下降。我相信,与现实保持适当距离、不赶浪头是研究者应有的心态与判断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教学和研究队伍蔚为大观,新生代正在成长起来。然而它究竟是一个年轻的小学科。本人进入学界既晚,注定作为有限;再者,一个人同时要做几件事情,分心是不可避免的;加之世纪之交以降,新媒体迅速崛起,传播的版图变化巨大。这些因素一定会反映到我的写作中并制约我的研究能力。实际上正像我在不止一次记者采访中谈到的,大概不少学界同仁以为我的身份主要是一个本专业小有名气的翻译者和学术专业会议组织者,而不是论者。这也是不无缘由的,本书就是一个小小的展示,让自己的一点成绩和诸多不足并置。因此,我诚挚地期待读者诸君对本书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批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