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帝王治国策(人文经典书系)

書城自編碼: 285018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吴兢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58125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6-07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62.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編輯推薦:
全景式解析大唐盛世的创建之路 诠释一代圣君的理政风范
一部真实再现大唐盛世风范 光辉灿烂的英雄史诗
古代帝王治国的典范 政商必读的管理经典
一代圣君的理政风范 大唐盛世的创建之路
內容簡介:
本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再现了一代圣君的理政风范,大唐盛世的创建之路,全面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10个方面记录了唐朝贞观年间君臣同为天下先的言谈举止,深入细致地展示了唐太宗克己自强,励精图治,开创和巩固大唐基业的艰难历程。
關於作者:
吴兢,河南开封人。著名历史学家,谏臣。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尝任左拾遗内供奉、水部郎中、修文馆学士、光禄大夫、相州长史、邺郡太守等职。
目錄
目 录

作者序
编序
第一卷总则
002 第一节 治国大纲
008第二节 施政要略

第二卷任贤
020第三节 招揽贤才
032第四节 诚心求谏
038 第五节 虚心纳谏
044 附 直言诤谏


第三卷人事
056第六节 上下齐心
065第七节 选拔官吏
072第八节 封建利弊


第四卷子孙
084第九节 诸侯定分
087第十节 尊敬师长
094 第十一节 教戒王孙
099第十二节 规谏太子




第五卷德行
110第十三节 仁义治国
112第十四节 竭尽忠贞
118 第十五节 孝悌友爱
120第十六节 公正无私
130 第十七节 诚信为本



第六卷节制
134第十八节 勤俭节约
138第十九节 礼让谦恭
140第二十节 仁慈怜悯
142第二十一节 谨慎爱好
144第二十二节 克制言语
146第二十三节 杜绝谗言
150第二十四节 有过必改
152第二十五节 骄奢必败
155第二十六节 贪心引祸


第七卷教化?
160第二十七节 崇尚儒学
163第二十八节 文史记录
165第二十九节 修订礼乐



第八卷内政
174第三十节 致力生产
176
第三十一节 定刑制法
182第三十二节 不赦罪犯
184 第三十三节 贡赋有度
186 第三十四节 兴亡可畏


第九卷外交
190第三十五节 征战讨伐
199 第三十六节 安定边疆

第十卷立身
206 第三十七节 巡幸游览
208第三十八节 外出游猎
211第三十九节 福祸吉凶
215第四十节 善始善终
內容試閱
第一节】
治国大纲
002
必先修身?
然后治国

贞观初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君王治理天下,必须先养护百姓。
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供奉君王自己,那么就好比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
吃,肚子是饱了,但人却丢了性命。想要天下安定,国君必须先修正自身的德
行,没有身正而影子歪,君上安顺而臣下却叛乱的。我每每想到,使人们受到
伤害的不是身外之物,而都是由自身的贪欲带来祸害。君王如果沉溺于声色美
味之中,他贪欲得越多,那么造成的祸害必然也就越大,既妨碍国家政事,又
扰乱百姓民生。一旦再讲出一些不太明智的话来,就会使得无数臣民离心离
德,长此以往,离弃和背叛恐怕就接踵而来了。我每次想到这点,就不敢有一
丝的骄奢和懈怠。"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 :"古代的圣君明主,也都观察身边的
事物,并由此而推断出世间万物的规则。从前楚王礼聘贤人詹何,向他讨教治
国的诀窍,詹何回答说要修养个人的德行。楚王又问詹何具体该如何施行,詹
何说 :''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国君修正自身的德行而国家亡乱的。''陛下所说的道
理,其实就和古代圣贤的观点一样。"

明君兼听? 昏君偏信

贞观二年时,唐太宗问魏征说 :"怎么样才算是明君?怎么样才算是昏
君?"魏征说 :"君王之所以圣明,就在于他能广泛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
;而君
王之所以昏庸,就在于他只听信个别亲信之人的一面之词。《诗经》上说 :''先
辈们总说,国家有疑难事情无法解决,就询问山上的砍柴人。''上古明君尧舜


的治国方法,是广开任用贤才之门,遍
听四方的意见。所以圣人的圣明普照天
下,共工、鲧之类的奸徒不能蒙蔽他 ;
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能迷惑他。秦二世胡
亥把自己和人民隔离起来,只听信奸佞
小人赵高,结果到了天下都已叛变,他
还被蒙在鼓里。梁武帝偏信朱异,结果
叛贼侯景带兵进攻皇城时还一无所知。
隋炀帝也是偏信虞世基,结果连各路英
雄义军已经在到处攻城略地了,他身为
皇帝却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身为君王的
人,只要多听听各路的消息,多采纳臣
下的意见,那么随便哪个权贵都不可能
堵塞言路、蒙蔽君上,这么一来,下面
的情况就能够如实地传递给君王。"唐太
宗非常赞赏魏征的这些话语。

创业不易?
守业更难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
说 :"帝王的功业,创业和守成哪个更
汉殿论功图?
【明】刘俊
此图取材于汉殿论功的典故。汉高祖
刘邦初立,功臣争功邀赏,致拔剑砍
殿柱。叔孙通乃说高祖召鲁地诸生,
规定朝仪,高祖大喜,以为如此始知
皇帝之尊。
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 :"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并起,只有攻破敌
阵才能让对手投降,战胜敌军才能让对手归顺。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创业比较
难。"魏征回答说 :"天命的帝王兴兵逐鹿天下,必然是乘着天下衰败混乱的时
机,推翻百姓厌恶的前朝,上天授命,百姓支持,并不算太难。但是得到天下
之后,君王往往就骄奢纵欲,老百姓想要过平静安逸的日子,君上却总是无休
止地强征徭役,统治者生活奢靡而百姓的生活凋敝不堪,一个国家的衰落就是
这样开始的。这么说的话,还是守成更难啊!"唐太宗说 :"房玄龄跟随我一
起打天下,九死一生,历尽艰辛,所以感受到了创业的不易。魏征帮我治理天
下,担心一旦开启骄奢淫逸的风气,那就必然会使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
感受到守成的艰难。现在创业的艰难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守成的困难摆在眼
前,我一定会和诸位一起面对这个困难。"

经营治理?
唯在德行

贞观十一年时,魏征给唐太宗上呈奏疏说 :
003


"我注意到,自古以来,受命掌
控国家的君王,都希望自己能像天地
一样德行深厚,像日月一样光耀天
下,自己开创的皇位子子孙孙世代传
递,永无止境。然而能始终坚持的实
在罕见,一个个相继败亡是这些朝代
与国家的最终命运,这到底是什么原
因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治理天
下的规律。前代的经验就在眼前,可
以引以为戒。
"隋朝当时统一天下,兵强马壮,
立国三十多年,盛名远播,威震万里
之外的异邦,有朝一日背离了天下治
理的规律,马上就被人取而代之。隋
炀帝难道就那么讨厌天下的安定,一
心不顾国家的长治久安,故意效仿夏
桀的暴行,以便让国家快点灭亡吗?
不是的,他只是仗着自己国家富强,
隋炀帝杨广像?
【唐】阎立本
004
以为自己可以不顾后果地随意行事。他驱使天下百姓为所欲为,竭力搜刮天下
的财物以供他一个人享受,强征国内的美女,到处寻访各种奇珍异宝。宫殿花
园的装饰极为华美,亭台楼阁的构建极为壮丽,徭役无休无尽,战争更是接二
连三。外表看起来庄重威严、不可侵犯,实际上内部已经是危机重重。邪恶奸
佞之徒享受好处,忠诚正直之人却性命不保。君臣上下互相蒙蔽,老百姓生活
艰苦不堪,国家也因此而崩溃。隋炀帝以九五之尊,最终命丧一个凡人之手,
其子孙血脉也因此断绝,被全天下人所耻笑,这难道还不够令人心痛吗?
"陛下乘着巧合的机缘,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不到十二个月,就使远近
的人民过上了秩序井然的日子。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使天下祥和安定,刑
罚杀戮趋于无用。现在皇上宫殿楼台都已经拥有,各种奇珍异宝也都应有尽
有,美女佳人都在身边服侍,全天下人都成为您的臣民。如果皇上能借鉴隋朝
失败的教训,记住我朝得天下的原因,每天谨慎处事,即使休息时也不能完全
懈怠,烧掉鹿台华而不实的宝衣,毁掉像阿房宫一样无用的宫殿,住在壮美的
楼宇也能心忧天下的危亡,身处简陋的房舍也能心怀百姓的安定,那么一定会
与天地神灵合为一体,达到天下无为而治的境界,这便是君王德行的最高境界
了。如果舍不得已经建好的华丽宫殿,那么就让它保留原样,去除掉不急需的


供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享受,使普通的茅屋和华丽的豪宅能够同时并存,让
玉制台阶和一般石级可以掺杂并用,使老百姓乐于被君王驱使,但又不竭尽民
力,时常感念享受者的安逸与劳动者的辛劳,让亿万百姓乐于见到你的到来,
而主动顺从你的统治,这是君王德行的第二层境界。如果一意孤行,不顾百姓
死活,不知善始善终,忘记创业者的艰难,以为自己有天命的倚仗,便可为所
欲为,抛弃打天下时的朴素作风,一味追求华丽广大的宫殿楼阁,在原来的基
础上大肆扩建,广为修饰,其他的事情也是类似这样,做事不知道节制,人民
看不到他的功德,只看见劳役越来越多,这就是君王德行的最低一层境界了。
这好比是背着柴草去救火,搅动开水来阻止滚水的沸腾,用新的暴政来取代旧
的乱世,这样的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更不用说后代子孙如何看待了!当局者
没有处理好政事必然会招致人民的怨恨,而人民的怨恨又会引发神灵的愤怒,
神灵一旦愤怒,就要降灾难于人间,而一旦灾难降临,那么民变和叛乱恐怕就
不可避免了,而变乱如果已经发生,居上位者要保全身家性命就很难了。我大
唐顺应天意改朝换代后,将有千百年的国运,江山社稷子子孙孙万代相传,可
是得江山这么艰难而失江山如此容易,为人君主者怎么可以不认真考虑这个问
题呢?"

正本清源?
行善积德

同一个月,魏征又上表奏
疏说 :
"我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
大,一定要先使其根基稳固 ;
要想让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
先疏清它的源头 ;要想让国家
长治久安,一定要广积德行道
义。源头未疏清却希望江河流
得长远,根基不稳固却想要树
木长得高大,德行不丰厚却想
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愚蠢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陛
下这么圣明!君王身为一国之
主,身居天下要冲,地位如同
天地一样崇高,永生享受荣华
富贵,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用
唐皇帝出巡仪仗图? 佚名
陕西省乾县李重润墓室壁画
005


006
节制的美德来取代奢侈的劣习,不能积累深厚的德行,而沉溺于各种欲求不可
自拔,那么就和砍掉树根还想让树木长得更高大、堵塞源头却想让江河流得长
远一样荒谬了。
"通常开创功业的君王,顺承天命,没有一个不是时刻铭记前朝的教训而
德行卓著的,一旦取得天下,却往往很快德行就变得衰微了。开始创业时做得
非常好的实在不在少数,而能够将美德坚持到最后的却非常罕见,难道真的是
创业容易而守业非常艰难吗?原来打天下时气定神闲,现在守天下时却捉襟见
肘,这是为什么?天下未定时,都尽力以诚心对待臣下 ;而一旦赢得天下,马
上就倚仗自己的权势,放纵自己的欲望,以自己的尊贵来轻视全天下的事物。
诚心相待,就算异族蛮夷也会觉得是一家人,而轻视天下,就算是亲生的兄弟
骨肉都会形同陌路。就算是以严刑威势强行压制下去,终究是仁义不施,臣民
即便是表面上恭顺得很,内心却不可能真正信服。怨恨的大小还不是最根本的
问题,人民的力量终究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水一样,可以让船舶浮行也可以让
船舶翻覆,小心谨慎是唯一的办法。马车飞驰而勒马的缰绳却已经腐朽,面对
如此危险的境地,怎么可以有一丝的疏忽呢?
"统治天下的君王,如果看到自己的欲求就能想到自我节制方可知足常
乐,决定做一件事情就想到适可而止方能安定人心,担忧居高位的危险就想
到要谦逊才能自知,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容纳千百条河流一样度
量宽大,乐衷于游玩打猎时就想到应该适当地给老百姓留一条生路,担心自己
松懈而想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坚持不懈,担心被人蒙蔽而想到要虚心
采纳听取臣下的意见,担心自己听信奸邪的谗言而想到要修正自身、远离邪恶
之徒,实施赏赐恩惠就想到会不会因自己一时的喜好而使无功者受禄,而施加
惩罚就想到会不会因自己一时的厌恶而使无罪者受刑。这总共十个念想。只要
能弘扬上面说的这些美德,选拔人才并委托重任给他,接近贤士并听取他的意
见,那么聪明人就会奉上他所有的智慧,勇士将乐于为国献力,仁人到处施加
恩惠,义士也会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互相争着为国效力,君王和臣民相安
无事,这样国君自然也就可以尽情游玩、像古代的仙人一样颐养天年,不用太
过劳神,天下就自然而然会得到治理。何必时时伤脑筋冥思苦想,代行臣下的
职责,让自己耳目劳累不堪,违背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呢?"
唐太宗亲笔回复魏征说 :
"看到你几次上书,写得确实诚恳,可以说是言尽意切。使我阅读的时候忘
记了疲倦,常常不自觉读到半夜。如果不是你深切地关心国事,希望开导我的思
路,怎么会向我提出这么好的谋略,指正出我的过失!我听说晋武帝从统一吴国
后,就一味地追求骄纵奢侈的生活,不再关心国事。晋朝的何曾退朝后对他的


儿子何劭说 :''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
不说国家大事,却说一些没用的生
活小事,就知道他不是能将功业延
续给子孙后代的明君,你或许还可
以免于乱世,''他指着旁边的几个孙
子说,''他们一定会在乱世中丧命。''
后来他的孙子何绥果然死于乱世中
的酷刑。以前的史书都称赞他有先
见之明,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
何曾是对国君不忠不孝,罪过很大。
作为臣子,应该上朝时想着要尽忠
职守,下朝后想着弥补君王的过失,
帮助君王实施美政,匡正君王的过
错。这样国家才会得到治理。何曾
身为国家重臣,地位崇高,责任重
大,应该直言不讳,以治理天下的
大法辅佐君王。但他下朝后乱议朝
晋武帝司马炎像? 【唐】阎立本
政,上朝时却不敢谏言,如果以为这种人明智,那就大错特错了!国家危急时却
不能加以扶持,还要你这个宰相干吗?你的诚恳建议,让我知道了自己的过失。
我会将这份奏折放在案台上,以便时时提醒自己。希望到我晚年的时候,国家可
以治理好,不让良臣盛世的欢歌只出现在远古的时代,我们君臣之间,现在就
像鱼和水一样亲密无间。这么晚才回复你的中肯建议,希望你不要有什么犹豫,
继续直言上谏。我将会虚心地听从你的美言。"

居安思危?
艰难守业

贞观十五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守天下难不难?"宰相魏征回答
说 :"很难。"唐太宗说
:"任用贤能的大臣,采纳臣下的谏言,这样就可以了。
怎么说很难呢?"魏征回答说 :"我观察从古到今的帝王,在一开始忧患危急的
时候,可以任用贤能之士,采纳逆耳的谏言。等到局势安定,形势明了后,内
心往往便生安逸懈怠,让议事的大臣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这么日积月累下
来,最终使国家走向了衰败。古代圣人之所以说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原
因。国事安逸的时候,却要求君王能保持足够的警惕,这难道不是很困难的事
情吗?"
007


【第二节】
施政要略
008
利害得失?
了然于心

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萧瑀说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弓箭,自以为已
经懂得其中所有的奥妙。最近得到十几张良弓,拿给造弓箭的工匠看。工匠
说 :''都不是好的材料制作的。''我问他为什么,工匠说
:''如果木心不正,那
么木料的纹理就不整齐,造出来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箭射出去的轨迹却不
直,所以不能算是好弓。''我这才领悟过来。我用弓箭平定四方,用过的弓非
常多,但仍然不懂其中的道理。更何况我统治天下的时间这么短,对其中道理
的认识,肯定还不如弓,我在弓上都会犯错误,更不用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了。"
从这以后,唐太宗要求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轮流住到中书省,每次召见他
们,都让他们坐下来和他谈话,询问他们外面的实际情况,务必让自己知道天
下百姓的疾苦以及国家政策的得失。

独善其身?
终害自身

贞观元年时,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中书省指定的政令文件,门下
省经常有不同的意见。有时候,甚至是两边都有过失,却互相指责对方的不
是。我们设定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部门的本来用意,就是要让两者之间互
相监督,避免过失和错误。人们对事情的意见,本来就会各有不同,有对有
错,但都是为了公事。如果只知道掩盖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指正自己的过
失,有人议论他们的是非,便记恨在心。或者因为要避免私人的恩怨,照顾
他人的颜面,明明知道决策有误,却不指正出来就执行下去。由于不愿意违


唐总章二年(669年)疆域图
唐高宗李治为唐太宗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版图拓展至最大。
背一个官员的情面,却一下子导致千万人的祸害。这其实是使国家衰亡的做
法,你们一定要注意防止出现这种错误。隋朝时,内外百官都是别人说什么
就是什么,完全不敢有自己的见解,最终导致国家的祸乱,我们现在多数人
都没能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当时那些人都以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表面上
顺从、背后却风言风语,以为祸害不至于降临到自己身上,结果到了天下大
乱的时候,全都国破家亡,少数侥幸保存性命的人,虽然没有死于非命,也
活得非常艰难,并且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谴责。你们一定不要有独善其身、保
存自我的想法,要尽职奉公,坚守公义,遇到问题要一起讨论、相互启发,
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清净无为?
崇尚儒术

贞观二年时,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近代的君臣对国家的治理,往
往比古时候的君臣要差,这是为什么?"王珪回答说 :"古时候的帝王治理天
下,都崇尚清净无为,以百姓心里所想为执政的第一准则。近世的君王却往往
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贪欲,任用的执政大臣,也都不是懂得经学儒
009


010
术的饱学之士。汉代时候的宰相,无一不是精通至少一门经典,朝廷遇到什么
疑难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引经据典、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老百姓都受到礼乐
的教化,天下也就太平了。近代的皇家往往重视武力,轻视儒学,或者再掺杂
一些法家的方法,崇儒之风不再,社会风气也就逐渐败坏了。"唐太宗非常赞
同他的看法。从这以后,文武百官里有所专长,且懂得施政要略的,多数都得
到晋升和提拔的机会。

闻过必奏?
有错必究

贞观三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中书省、门下省,都是国家最为
重要的机构,挑选有才能的人来担任要员,他们身上的责任确实是非常重大。
如果政令稍有不妥的地方,就一定要拿出来一起讨论。最近我发现你们都是只
知道顺迎我的旨意,唯唯诺诺,没有一个敢直言相谏的,这成什么样子?如果
只要你们写写文书、传达消息,随便哪个人不行?我何必特意任用你们,委以
重任?从现在开始,如果诏书政令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你们务必知无不言,不
能因为心存畏惧,明明知道却一声不吭。"

君臣互信?
各司其职

贞观四年时,唐太宗问萧瑀说 :"隋文帝是怎么样的一名君主呢?"萧瑀
回答说 :"隋文帝能够克制自己,遵从礼法,勤政爱民,经常太阳落山时还在
处理政务,经常传诏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他们坐下来谈论事情,他的侍卫因此
经常要站着轮流吃饭,他的品性即使不是至为仁义明智,也算是励精图治的君
主了。"唐太宗说 :"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隋文帝这个人性格过于严
厉但是不够明智。因为不够明智所以难免有疏漏的地方,因为严厉难免有多疑
之心。而且由于他的天下是从孤儿寡母手中抢过来的,他一直担心朝廷群臣心
有不服,所以无法信任各部的官员,结果事事亲力亲为。这样一来,尽管把自
己累得不行,也不能让每件事情都做得顺利圆满。臣属都知道他的用意,但却
又不敢直接谏言,所以,从宰相开始一直往下的所有文武百官,都只能顺承他
的意旨,不敢提出别的意见。我的看法和他完全不同,天下这么广大,百姓不
计其数,需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必须学会变通处理,要委托各部官员研究
好,交由宰相审议谋划稳妥后,才能让君王来决定是否施行。怎么可以让皇帝
一人每天处理那么多政务呢。再说了,就算他每天亲自处理十件事情,有五件
事情决策有失,决策好的当然没问题,但决策失误的该怎么办呢?如此日积月
累,错误肯定就会越来越多,这么一来,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呢?如果多任用
一些贤良的大臣来代为处理政事,自己在宫中居高临下,时刻注意百官的行


为,法律政令严格照章执行,这样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唐太宗于是通知各
部官署,如果发现朝廷颁布的诏书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上奏,不能简单顺
承旨意随便施行,而要尽到臣下的责任和义务。

上下猜疑?
治国大忌

贞观五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治理国家和病人养病没有什么不
同。病人病情好转时,就越需要小心护理,如果这时候没有修养好,导致再次
发病,就会送掉性命。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开始安定的时候,更要小心谨
慎,如果这时候就开始骄纵安逸,必然使国家走向败亡。现在整个国家的安
危,都系在我一个人身上,所以我必须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
不能过于松懈。我的手脚耳目,其实是寄养在你们身上,君臣之间的道义把我
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事情有不妥当的地方,你们都可以对
我畅所欲言,无须隐瞒。如果君臣之间互相猜疑,不能亲密无间,那就是国家
的祸害了。"

心存畏惧?
国运长久

贞观六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我观察古代的帝王君主,有兴盛
的时候,也有衰败的时候,就好像有日出就必然有日落一样,其实都是因为耳
目被蒙蔽,不知道政事的真正得失,忠诚正直的大臣无法上谏规劝,邪恶谄媚
者却天天谗言不止,既然无法知道自己的过失,当然就会最终导致灭亡。我身
居九重之上的高位,无法亲自看见天下所有的事情,因此才委托你们,作为我
的耳目,帮我仔细察看天下。不要以为现在天下太平,四海安宁,便忘记了你
们的职责。《尚书》上说 :百姓所爱戴的不就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就是
百姓吗?作为君王,有德行老百姓就拥护他,没有德行百姓就抛弃他,这实
在是令人感到敬畏啊。"魏征回答说 :"自古以来,失去国家的君王,都是因为
在国家安定强盛的时候,忘记了国家倾覆灭亡的危险,所以不能长久地统治国
家。现在陛下已经拥有整个天下,国家内外安定平和,如果能留心治理天下的
道理,时常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谨慎,那么国家的运数自然会变得长
久。我还听古人说 :''君,舟也 ;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认为
这种情况值得警惕,确实如此。"

小事不做?
大事必败

同一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古人说 :将要跌倒而不去扶持,已经
跌倒了还不去救起,那还要辅佐的人干什么?君臣之间有那么深的道义,臣下
011


012
怎么能不尽忠职守、辅佐君王呢?我每次在书上看到夏桀杀大臣关龙逢,汉景
帝杀大臣晁错时,都发自内心地放下书不停叹息。你们只要能严词直谏,对
政事有所帮助,我肯定不会因为你们冒犯君王、违反圣旨而随便施加惩罚或
责骂。我最近在朝上的决议,也有违背大唐律令的。你们以为这是小事情,都
不点出来。所有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小事不在乎,大事一来肯定也不敢补
救,国家社稷的倾覆危亡,都是这么开始的。隋朝皇帝残暴对待臣下,最终死
于平民之手,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为他感到心痛惋惜。你们为我思考隋朝灭
亡的教训,我也记着关龙逢、晁错的无辜被杀,君臣互相保全,这样难道不就
是最好的结果吗?"

齐心协力?
成功在即

贞观七年时,唐太宗和秘书监魏征在一起漫谈从古至今天下治理的得失经
验,唐太宗说 :"现在天下刚刚经历大乱,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治理好。"魏征
回答说 :"不是的。人们在危急的时候,就会担忧自己性命不保
;担心性命不
保就会希望天下安定 ;希望天下安定就会容易教化。所以乱世后百姓容易教
化,好像肚子过度饥饿的人给什么都好吃一样。"唐太宗说 :"仁义的君主治理
天下,要一百年才能使天下太平、刑罚无用。现在大乱之后,希望很快得到治
理,难道不是奢望吗?"魏征说 :"这是对普通的君主来说的,圣明的君主就不
同了。圣明的君主施行仁政,上下同心,人民的配合就像声音的回响一样快,
一年达到天下大治程度应该不太难,如果三年才治好,已经是有点久了。"唐
太宗赞同魏征说的道理。封德彝等人反对说 :"上古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逐
渐狡诈难测,所以秦朝一心用严厉的法律来治理天下,汉朝也杂用霸道来治理
国家,都是想教化人民而不能达到目的,难道说可以教化而当时的君王不想
吗?陛下如果听信魏征的话,恐怕会使国家走向败亡。"魏征解释说
:"三皇五
帝并不是等前代的乱世遗民全部死掉,才实现国家的大治。施行王道还是帝
道,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根据当时的需要来推行教化的内容,天下自然治理。
只要考证典籍就知道这些道理。当时黄帝和蚩尤连续大战七十多次,天下可以
说非常之乱,但黄帝战胜蚩尤后,天下就太平了。九黎叛乱,颛顼出兵征伐,
平定叛乱后,同样教化也就实现了。夏桀暴虐,商汤将他流放,天下在商汤在
位的时候就实现了太平。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伐,武王的儿子成王也就实
现了太平。如果说世风不好,人心日渐狡诈,不像上古一样淳朴,那么演变到
现在应该人人的品性都像鬼魅一样可怕了,怎么还能有被教化的可能性呢?"
封德彝等几个人都无法再反驳魏征,但还是坚持说魏征的观点不对。唐太宗
却听从魏征的意见,每日厉行勤政,不知疲倦,数年之内,国家果然太平安


宁,突厥也被灭掉,唐太宗于是对群臣说 :"贞观初年的时候,大家都说,这
个时代不能行帝王之道,只有魏征持不同的意见。我听从他的意见,不过短短
数年,就使国家安宁,外夷臣服。突厥很久以来一直都是我们的劲敌,现在他
们的酋长却成为我的带刀侍卫,他们的子民都以穿戴我们的衣冠为荣。我现在
能达到这个成就,都是魏征的功劳。"唐太宗回头对魏征说 :"美玉虽然质地优
良,但如果处在石头之中,没有遇到高明的工匠把它从矿石雕刻成美玉,那跟
破砖乱瓦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有遇到高明的工匠,才能成为受人瞩目的传世之
宝。我虽然谈不上有什么优良的品质,但受到你的磨砺,你用仁义来约束我,
用道德来推动我,使我的功业能达到现在的地步,你也好比是一位不凡的能工
巧匠啊!"

国家安定?
无上恩惠

贞观八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隋朝的时候,天下逆行,老百姓
013


十八学士图?
佚名
"十八学士"是唐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
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
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后世多以为画题。




纵然有微薄的财产,又怎么能长期保得住呢?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着意让
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没有什么捐税徭役,人人都有营生的途径,并得以累积
自己的财富,这都是我给天下百姓的赏赐。"魏征回答说 :"尧舜治理天下的
时候,百姓说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每个人肚子吃得饱饱的,却说 :''帝
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现在陛下这样厚养百姓,百姓每天都受到恩惠却
没有意识到。"魏征又说 :"春秋时候,晋文公有一次打猎迷失了方向,走进
一块沼泽地,找不到回去的路。后来碰到一个渔夫,晋文公就对渔夫说 :''我
是你的国君,告诉我怎么才能走出这里,我将重赏你。''渔夫说 :''我有意见
要说。''晋文公说 :''出了这个沼泽你再跟我说。''于是渔夫把晋文公送出沼
泽。晋文公说 :''现在你对我有什么指教,请说。''渔夫说 :''鸿鹄在江海之
中,生活无忧,但因为厌倦而想去小湖中游玩,但这样就有被弹弓击射的危
险。鼋鼍在深渊之中,悠然自得,但因为厌烦而想去浅滩上游玩,于是就有
被钩钓的危险。现在君上离开猎场,来到这么危险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晋文公说 :''说得太好了!''他让随行的人员记下渔夫的名字。渔夫说
:''国
君何必要记着我的名字?国君只要尊敬天地社稷,保卫好国家边疆,慈爱
万千百姓,减少苛捐杂税,我就能得到好处了。如果国君违背天地的规则,
不顾社稷,不巩固边防,对外与各国关系紧张,对内不以民心为重,导致国
016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主持兴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
总院。该寺深受盛唐建筑风格影响,乃是日本的国宝。


家沦亡,就算您赐予我再多的奖赏,我终究保存不住。''渔夫于是推辞不受国
君的奖赏。"唐太宗说 :"你说得对。"

治国种树?
根基勿动

贞观九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当年平定京师的时候,我发现皇宫
中满是美女和珍宝。而隋炀帝的欲望还不能满足,到处横征暴敛,还对外东
征西讨,穷兵黩武,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家终于灭亡。这都是我亲眼所
见,所以我才日夜孜孜不倦,勤政爱民,希望让百姓休养生息,天下太平。因
此,我停止所有不必要的徭役,终于使粮食丰收,百姓安乐。治理国家好比种
树,不去动摇它的根基,它就能枝叶繁茂。国君清净无为,不扰乱百姓的正常
生活,那百姓怎么可能不安居乐业呢?"

君上严明?
臣下尽职

贞观十六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君王在上面胡作非为,但下面
的大臣们希望天下得到治理 ;或者大臣在下面作乱,而上面的君王励精图治。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为可怕?"特进魏征回答说 :"君王励精图治,就可以体察
到底下大臣的过失。只要赏功罚过,杀一儆百,还有谁敢不敬畏君王的威严而
尽忠职守的呢?如果高高在上的君王残暴昏庸,不能听取忠臣的谏言,像百里
奚、伍子胥这样的贤臣辅佐当时的虞国、吴国,也一样无法让国家避免衰败与
灭亡的命运。"唐太宗说 :"可是这么说的话,为什么北齐文宣皇帝那么昏庸残
暴,杨遵彦还能以正道来辅佐他,使国家得到治理呢?"魏征回答说
:"杨遵彦
为残暴的君主弥补过失,拯救天下苍生,才让国家免于祸乱,其实他当时的处
境是非常艰苦的。这和君王严明,可以听取谏言,同时臣下尽忠守法,敢于直
言上谏之间相差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不骄不纵?
虚心求谏

贞观十九年时,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我发现从古到今的帝王,因为
骄纵而导致国家败亡的数不胜数。不说太远的,近世晋武帝平定吴国、隋文帝
统一陈国后,都很快心高气傲,使得臣属不敢再谏言,国家政事因此就逐渐废
弛。我自从平定突厥等后,又兼并铁勒部,席卷西域,把他们都设置为州县,
偏远的外族纷纷臣服,国家的声威日渐扩大。我担心自己会骄傲自满,所以经
常自己约束自己,常常处理政务到很晚才吃饭,凌晨早起无法入眠,只能坐等
天亮。每次想到臣子的谏言,如果对国家的治理有所帮助,我就应该像师友一
样对待他们。这样或许就可以做到国泰民安吧。"
017


广赐恩德?
天下太平

唐太宗从即位开始,国家就碰到霜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国内粮价飞
涨,再加上突厥入侵,边境各州县都局势动荡、人心惶惶。唐太宗担忧百姓的
生计,励精图治,提倡勤俭节约,向百姓广赐恩德。当时京城长安、河东、河
南、陇右等地的饥荒最为厉害,一斗米要用一匹绢才能换到。百姓虽然被迫离
乡背井、寻求救济,但没有一个对朝廷有怨言的,一个个都很是安分守己。贞
观三年的时候,关中地区的粮食丰收,逃难的百姓陆续回乡,竟然没有一个逃
散的。这说明唐太宗是多么地深得人心。而且,他还善于纳谏,喜好儒术,征
求贤士,特别重视官员的选拔,改革弊政,建立典章制度,总是能从一件事
情里触类旁通,很好地解决同类的问题。当年李建成、李元吉作乱时,一同加
害唐太宗的党羽,有上千人,平乱后,唐太宗仍旧将其中不少人任命为侍卫随
从,心胸宽广,内心里对这些人没有一点的嫌弃。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唐太宗非
常有帝王的气度,能够做成大事。他特别痛恨官吏贪污受贿,凡是被发现违规
收受钱财的官员,没有一个能得到赦免。不管是京城的,还是地方上的官员,
凡是贪赃枉法的,一律要向朝廷禀明,根据所犯的罪行,严格判罚。这样一
来,各级官员大多能够保持清廉。他还严厉节制王公贵族,使得他们敬畏皇帝
的尊严而不敢侵凌普通老百姓。出外经商的旅人在外面住宿,都不用担心治安
问题,监狱因为盗贼少经常空着,牛马牲畜布满山野,人们晚上睡觉时甚至不
用关门。再加上连年丰收,米价极为低廉,一斗米只要三四钱,旅行者从京城
到岭南,从山东到东海边,都不用自带干粮,只要在路边就可以得到补给。旅
行者进入山东的村落,经过的地方,本地人都会热情地招待他们,甚至离开时
还要送东西给他们。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018




【第三节】
招揽贤才
玄龄伯乐?
宽大平和

房玄龄,齐州(今山东)临淄人。早先是隋朝隰城(今山西汾阳)县尉。
后来,因事获罪被撤职流放至上郡。唐太宗率兵攻下渭北的时候,房玄龄拄
着拐杖到军营中求见。唐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当即赐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
军。房玄龄遇到了知己,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就竭尽全力为唐太宗效命。那
时,每平定一方贼寇,大家纷纷争抢金
银珠宝,唯独房玄龄首先想的是招揽人
才,送到唐太宗的幕府。只要碰到谋士
猛将,房玄龄都会暗中与他们结交,说
服他们归顺唐太宗。后来,经过多次提
升,他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
大行台考功郎中。
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长达十几年,
长期主管记室工作。当时的太子李建成
和齐王李元吉见房玄龄和杜如晦极受唐
太宗的礼遇,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在
高祖面前尽力诋毁他们。因此,房玄龄
和杜如晦一起被贬斥。在太子李建成发
动夺权政变前夕,唐太宗紧急召见房玄
房玄龄像
龄、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服装,偷
020


偷潜入秦王府以密谋对策。事变结束后,唐太宗被立为太子,房玄龄被提拔为
左庶子。贞观元年,房玄龄升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又升为尚书左仆射监管修
国史,后又被封为梁国公,赐封一千三百户。
任职百官之首的宰相之后,房玄龄更加谨慎谦恭,日夜操劳,尽力为国家
效劳,不想有一件事情处理不善。听到别人的美德,他就好像自己也拥有一样
感到高兴。在处理朝政和管理百官方面,房玄龄非常通达,说话也非常妥帖,
审定法令,总以宽大平和为原则。对待别人,房玄龄从来都不求全责备,也从
不用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用人方面,他根据能力大小来分别任用,而不论
他们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以及与自己的亲疏远近。人们谈到房玄龄,都认
为他是个好宰相。
贞观十三年时,房玄龄又被加授为太子少师。
因为自己独居相位十五年,房玄龄曾多次上表唐太宗要辞去宰相职务,但
唐太宗每次都下诏表示反对。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又官拜司空,仍旧统管朝
政、监修国史。房玄龄心生惶恐,又一次以年老为理由,请求内退。唐太宗派
人对房玄龄说 :"长期以来,您一直是国家的宰相,国家一旦离开您,就会像
一个人突然失去双手一样。如果您精力还可以,请您就不要再推辞了。如果您
确实感到精力不支,那再另外奏请。"于是,房玄龄就不再提出辞职的要求了。
唐太宗追思自己创业的艰难,想到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辅佐自己的莫大功
劳,于是作了一篇《威凤赋》用来比拟自己。他将此赋赠送给房玄龄,从中可
以看出,他对房玄龄是多么地崇信。

如晦谋略?
决策千里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今陕西临潼
北)。高祖武德初年,在秦王府任职兵曹
参军,不久就被提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唐太宗对于手下许多贤才都被高祖调走感
到担忧。这时,房玄龄对唐太宗说 :"被
调走的人虽然多,但大多不值得惋惜。杜
如晦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是辅佐帝王的
不二人才。如果大王仅打算做一个藩王,
碌碌无为,当然用不着这种人 ;但若想经
营天下,那么此人不可不用。"从这以后,
唐太宗对杜如晦更加器重,把他当成心腹
之人,并立刻奏请高祖,调任他为秦王府
杜如晦像
021


022
的属官。
从此,杜如晦经常参与秦王府的决策。当时有很多军国大事需要处理,他
的决断谋略,往往迅速而又恰当,深为同僚佩服,官位屡升,最后至天策府从
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
太子李建成的阴谋挫败,杜如晦和房玄龄居功至伟。因此,杜如晦升迁为
太子右庶子,不久又升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时,杜如晦又以兵部尚书兼任检校侍中。
贞观三年时,他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管吏部选事,仍旧与房玄龄共同治
理朝政。朝廷基本机构的架构设定、典藏文物,都是二人共同制定。由于声誉
崇高,他们两人被人们合称为"房杜"。

魏征刚正?
深谋远虑

魏征,巨鹿人(今河北巨鹿)。后来搬家到相州内黄(今属河南)。武德末
年时,官居太子洗马。身为太子的幕僚,他看到唐太宗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暗
中争夺帝位,几次劝太子早做打算。唐太宗挫败李建成之后,召见魏征,责备
他道 :"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呢?"众人都替魏征感到不妙。魏
征镇定自若地回答道 :"如果当初皇太子听了我的建议,他就不会有现在的下
场。"唐太宗听到这话,马上怒容消失,态度转变,对魏征以礼相待,并授任
他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曾多次召魏征到他的寝宫,向他讨教施政治国的道理。
魏征胸怀经世治国的才能,性格耿直、刚正、无所屈从。唐太宗每次和
他谈话,都由衷地感到欢欣喜悦。魏征也为遇到圣明的君主而感到高兴,尽
力为唐太宗效劳。唐太宗曾经对魏征说 :"你对我的劝谏,前后超过二百多件
事,都非常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一心为国,怎么可能做到这样呢?"
贞观三年时,经过多次升迁,魏征官至秘书监,参与朝政的决策。魏征深
谋远虑,为国家的治理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唐太宗曾对他说 :"你曾经有比射
中齐桓公带钩更大的罪过,但我信任你超过齐桓公信任管仲。近代以来,君臣
彼此信任的程度,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贞观六年时,唐太宗驾临九成宫,宴请诸位大臣。长孙无忌说
:"王珪和
魏征以前曾协助过李建成,当时我看见他们,就像见到仇人一样,没想到今天
却和他们出现在同一个宴会上。"唐太宗说 :"魏征确实曾经是我们的仇敌,但
他尽心尽力侍奉他的主人,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我能提拔而且任用他,和古代
的圣君明主相比,可谓毫不逊色。魏征每次都能大胆直谏,不让我做错事,这
就是我重用他的原因。"魏征向唐太宗拜了两拜,说 :"因为有陛下的引导,我


才敢斗胆直谏。如果陛下从一开始就不接受我
的规谏,我怎么还敢违逆陛下,触犯龙鳞呢?"
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赏赐魏征和长孙无
忌各十五万钱。
贞观七年时,魏征取代王珪任侍中,后又
多次加封,最后官至郑国公。不久,他以生病
为借口,上表请求离职,要求改任为有名无实
的散官。唐太宗说 :"我把你从仇人提拔为大
官,委任你重要的官职。你每次见我的过失,
没有不对我加以规劝的。我们看矿石中那些没
有提炼过的金子,它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只有
经过冶炼和锻造的金器,人们才会认为是珍宝。
我就好像是矿石中的金子,而你就好像是将金
子从矿石中提炼出来并锻炼成形的名匠。你虽
说身体有恙,但你还不算衰老,怎么能就此辞
职呢?"魏征只好放弃。后来魏征又再次坚决
魏征像
要求辞去职务,唐太宗只好由着他辞去侍中职务,改授他为特进(文散官的第
二等),但仍然主持门下省的事务。
贞观十二年时,唐太宗喜得皇孙,于是大宴群臣。唐太宗兴奋地对群臣
说 :"贞观以前,跟着我打拼天下,历尽千辛万苦的,房玄龄功劳最大,无人
能及。贞观以后,全心全意、忠诚不贰地进献良言,利国利民,使我能拥有今
日功业的,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如何能超过他们呢?"于是,唐太宗亲
自解下身上的佩刀,赐给魏征和房玄龄。
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太子李承乾,在宫里不修养德行
;这时候,魏王李泰日
益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朝廷内外百官纷纷议论,怀疑唐太宗要另立太子。唐
太宗听到传闻后非常不悦,对身边的大臣说 :"朝廷众臣里,论忠诚正直没有
一个人能超过魏征。我要委任他做太子的老师,以便断绝天下人的非分之想。"
贞观十七年时,唐太宗授魏征为太子太师,并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魏征上表
唐太宗,说自己身体有病,无法胜任。唐太宗说 :"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
必须有优秀的老师教导。因此,必须选择公正无私的人辅佐他。我知道您身体
不适,那您可以躺在床上教导太子。"于是,魏征就担任了太子太师一职。上
任不久,魏征就得了急病。魏征家的宅第原本没有正堂,唐太宗当时正打算建
造一个小宫殿,于是就停下来了,用这些材料为魏征盖了正堂,只用了五天时
间就竣工了。唐太宗还派宫中使节赐予魏征布被和素色的褥子,以成全他崇尚
023


024
简朴的美德。没过几天,魏征就去世了。唐太宗亲自到魏征的灵堂悼念哭泣,
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文贞"。唐太宗还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在
石碑上,特别赐予魏征的家人食邑九百户。
后来,唐太宗对大臣们说 :"用铜来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 ;用历史来做
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亡 ;用人来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得失对错。我一直
保有这三面镜子,以便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征离去了,我损失了一面多好的
镜子啊!"唐太宗因此而流泪了许久。于是,唐太宗下诏说 :"以前只有魏征
一个人,敢于指出我的过失。自魏征辞世后,我虽然还是有不少过失,却没
有人能帮我指出来了。难道仅仅是我以前犯错,而现在做什么事都对吗?显然
是你们对我顺承阿旨,怕触犯我罢了!我愿意虚心征求他人的意见,用以扫清
迷惑,帮助我看清自己。哪怕所进之言没用上,我心里也是喜欢的。我明明能
纳谏,你们却不敢进言,这是谁的责任呢?从今往后,大家一定要表示出诚意
来。一旦我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务必知无不言,勿要隐瞒。"

王珪廉明?
好善喜德

王珪,太原祁县人。高祖武德年间,他司职太子中允,受到李建成的重
用。后来因为李建成阴谋事变而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嶲州。李建成被诛杀后,
唐太宗即位,将王珪召回宫中,封为谏议大夫。他做事尽心尽力,经常进献良
言。他曾密书上奏,直言劝谏。唐太宗对王珪说 :"你上书进谏所说的,都指
明了我的过失。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君王不想使社稷长治久安的 ;之所以做不
到,是因为君王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或者即使听到了,也没有改正。今天虽然
我有过失,但还好你能直言指出来,我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并得以改正。这样
我就无须担心国家社稷不能长治久安了。"唐太宗又对王珪说 :"你如果能长久
做谏官,我必能永远没有过失。"自此,唐太宗对王珪更加推崇礼遇。
贞观元年时,王珪升任为黄门侍郎,参与处理朝政,并且兼任太子右庶
子。贞观二年时,又升至侍中。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等
人和王珪共同掌管朝政。有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珪说 :"你在鉴别人才方
面很有眼力,尤其善于品评人才。不妨品评一下在座诸位各自的优缺点,同
时和他们比一比,看看你和他们谁更优秀。"王珪答道 :"孜孜不倦地为国家效
忠,凡是做得到的无不尽心尽力而为,这方面我不如房玄龄 ;每次都敢于向陛
下直言进谏,以陛下不及尧舜为耻,这方面我不及魏征 ;文韬武略,出将入
相,这方面我不抵李靖 ;上书论事,清楚明了,出令纳言,禀报下情,正直公
允,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 ;处理纷繁杂务,解决难题,办事井然有序,这方面
我不如戴胄。至于品评贪污,宣扬清廉,疾恶如仇,好善喜德方面,我比以上


各位略有所长。"唐太宗对他的评论深表赞同,群臣们也都觉得王珪讲出了自
己的心里话,认为他说得非常在理。

李靖领军?
居功至伟

李靖,京兆三原人。隋炀帝末年时任职马邑郡丞。当时唐高祖正担任太原
留守,李靖留心到高祖有夺取天下的想法,便乔装成囚犯,把自己锁进囚车,
准备逃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走到长安,却因为交通阻塞而停了下来。高祖攻
占下长安后,抓到李靖,要将他斩首。李靖高呼道 :"您举兵起义,推翻暴乱
的朝廷,不就是为了成就大事吗?为什么还要因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唐太
宗也为李靖求情,于是高祖就饶恕了他。
武德年间,李靖凭着平定萧铣、辅公祏的功劳,累积升迁至扬州大都督府
长史。唐太宗继位后,授予他刑部尚书之职。贞观二年,他以刑部尚书本官兼
任检校中书令。
贞观三年时,李靖转任兵部尚书,担任代州行军总管,很快攻破突厥占据
的定襄城,突厥的各个部落都逃到大漠以北。这次,李靖还捕获了隋朝齐王杨
暕之子杨道政及隋炀帝的萧皇后,将他们押送到京城长安。突厥的突利可汗投
降,颉利可汗只身逃脱。唐太宗对李靖说 :"以前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奋力作
战,最终战败投降,留名青史。你只用区区三千骑兵,深入突厥腹地,收复定
襄城,威震北狄,实在是空前巨大的功业,足以报先前渭水之战的仇恨了!"
因为功勋卓著,李靖被唐太宗封为代国公。
此战之后,颉利可汗一直对大唐心存畏
惧。贞观四年,颉利退至铁山,并派使节到
长安入朝谢罪,请求率全族归附大唐。于
是,唐太宗又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
前往突厥接受颉利可汗的投降。颉利虽然表
面上请求归降,其实内心却犹豫不决。于
是,唐太宗下诏派遣鸿胪卿唐俭、代理户部
尚书安修仁将军前去安慰颉利可汗。李靖对
副将张公瑾说 :"使臣到了突厥,突厥一定
会懈怠。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挑选精锐骑兵
带足二十日干粮,从白道突击他们!"张公
瑾说 :"既然已经同意他们的归降,而且使
者也都已经出发了,再出兵征讨就不合适
了。"李靖说 :"这是用兵的最佳时机,机不
李靖像
025


可失,时不再来。"于是,率领军队快速前进。军队行走到阴山,遇到突厥侦
察兵千余营帐,便把他们都俘虏了过来,并随着军队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
唐朝派去的使者很高兴,根本没有想到后面还有追兵。李靖的前锋趁着大雾行
军,直至逼近颉利可汗营帐只有七里的地方,才被敌人发现。情况紧急,来不
及让士兵列阵,颉利可汗于是单身上马逃亡。突厥士兵看到首领已经逃跑,顿
时士气涣散,被李靖一击即溃。这次战役唐军共斩首一万余人,杀了颉利可汗
的妻子,即隋朝的义成公主,俘虏十余万人,开拓了从阴山到大漠的广阔疆
土,从而一举灭掉了突厥。不久,又在别的部落将颉利可汗捕获,突厥其余部
属也全部投降。唐太宗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 :"我听人说,国君忧心,臣属
就会感到耻辱 ;国君受到屈辱,臣属就当以死报效。以前,在国家初创之时,
突厥人横行霸道,太上皇为了百姓的安居,不得已向颉利称臣,我真是痛心疾
首,当时便立志要消灭胡人,因此很久以来一直寝食难安。今天,我们仅仅动
用了次要的部队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敌人在我大唐面前俯首称臣,总算
是雪洗耻辱了!"大臣们齐向唐太宗称颂万岁。
不久,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赏赐实封食邑五百户。
又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让他征讨吐谷浑。李靖随即又大破敌人。李靖
因为功勋巨大,被改封为卫国公。李靖死后,唐太宗下诏特批,允许其坟墓依
照汉朝卫青、霍去病坟墓的规格营造。在他的墓前设置石阙,象征原突厥境内
的燕然山和吐谷浑境内的碛石山,以表彰他的不世功勋。

 世南博雅? 秉性刚烈

虞世南,会稽余姚人。贞观初年,唐太宗召
见他,待他以上宾的礼遇。唐太宗开设的文学馆
里人才济济,奇人异士很多,但公推虞世南为文
学方面的领头。唐太宗授予虞世南记室的职位,
让他和房玄龄一起掌管文书。唐太宗曾经特别请
他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现场并
没有这本书,虞世南依靠自己的超强记忆,竟然
一字不落地默写出来。
贞观七年时,虞世南官职累升为秘书监。
唐太宗在政务比较宽松的时候,常常召见虞
世南一起谈话,和他一起研读经史典籍。虞世南
外貌文雅,身体瘦弱,穿衣服似乎都撑不起来,
虞世南像
但他秉性刚烈,每次谈到古代帝王处理政务的过
026


失之处,他都会在言语中规谏唐太宗,这对唐太宗非常有帮助。
 高祖去世时,唐太宗因为过度悲伤而日渐憔悴,很久不理朝政,朝廷百官
焦急万分,但都想不出好的规谏办法。唯有虞世南每次进宫上谏,唐太宗都赞
赏有加,并予以采纳,对他更加敬重。唐太宗对大臣们说
:"闲暇的时候,我
常与世南说古论今,如果我说得妥当,世南一定是欣喜雀跃
;相反,我的每一
次错误,世南没有不惋惜的。正因为他如此地诚恳待我,所以我对他特别的赞
赏。你们如果都能像虞世南这样,我又何愁天下不能治理呢?"唐太宗赞扬虞
世南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笔,五是书法。
 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特别为他设祭悼念,而且大哭一场。治丧的费用全
由官府承担,赐给他皇家工匠监制的棺椁等葬具,并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赠
谥号"文懿"。唐太宗亲笔诏书给魏王李泰,其中写道 :"虞世南和我近乎一
体,仿佛是一个人一样。他对我补阙拾遗,没有一天懈怠过,堪为伦常道德的
模范榜样,称得上是当代少见的名臣。我有再小的善德,他都必定努力帮我实
现 ;我有再小的过失,他都必定直言规谏,哪怕犯颜逆旨。可是现在,他去世
了,石渠、东观两阁之内,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才了。我的悲痛如何能用言语
表达?"不久,唐太宗写了一首诗,追思古往今来的治乱大道,写成后感叹道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不弹琴了,我写的这首诗,又能给谁看呢?"于是,唐
太宗就让褚遂良到虞世南的灵帐前,将这首诗诵读之后烧掉。他对虞世南的悼
念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唐太宗又命人将虞世南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
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画在凌烟阁上。
这就是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说法的由来。

忠贞? 令行禁止


,曹州离狐人。他原本姓徐,最早是
李密手下的左武侯大将军。武德二年时,李密
与王世充作战失败,便率领手下归附大唐。这
时候,李
一个人统管着李密旧属的十郡土地。

对长史郭孝恪说 :"魏公(李密)已经归顺
大唐。我所统管的这些人马、土地都是属于魏
公的。我如果趁机越过魏公向唐王上表献纳,
就是乘主子之危,趁机为自己邀功请赏,这是
我所不耻的。现在我应当把州县、军民编册列
表献给魏公,让魏公自己进献给朝廷,那么,
027




028
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这么做不是很好吗?"于是,李 派使人给李密送信。
使者刚到长安城,高祖李渊听到李 没有直接向自己呈送降表,而是给李密
送了信函,于是感到非常地不快。使者把李 的想法上奏高祖,高祖大悦道 :
"李
对主公感恩戴德,把所有功劳都推给了主公,真是忠心耿耿的纯臣啊!"
于是,高祖让李 担任黎州总管,并赐他李姓,把他的属籍划归到管理皇室的
宗正寺。高祖还封李 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去爵位,后来改封爵
为舒国公,授官散骑常侍。没多久,李 就升迁为右武侯大将军。
 之后,李密因反叛被杀,李 穿丧服为李密发丧,仍然对他行君臣之礼,
并且上表高祖请求由他收葬李密。高祖于是将李密的尸体交给了李 。
 于是,李 为李密大办丧事,将他葬于黎阳山,他所属的旧部将士都穿上
了素色丧服。丧事办完后,李 就让众人脱去丧服散去。朝野上下一致认为
李 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不久,李 被窦建德打败,身陷敌营,但他很快逃
脱,奔回京师。随后,李 跟随唐太宗讨伐王世充和窦建德,并平定了他们的
祸乱。
 贞观元年时,李 官拜并州都督。他制定的命令都能很好地执行,发布的
禁令也都能得到严格的控制。大家都称赞他很称职,突厥人非常惧怕他。唐太
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隋炀帝不知道要精选贤才来镇守边关,只知道大修长城,
广聚士兵来被动防御,他的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现在我让李 驻守并州,就
是为了让突厥人感到害怕,让他们远远地逃到塞北去。大唐边疆因此得以安
宁,这难道不比修筑万里长城强得多吗?"
 这之后,并州又改置为大都督府,李 担任大都督府长史。经过多次升
迁,李 官至英国公。李 打理并州总共十六年。后来他被唐太宗召回京城,
授予兵部尚书兼知政事之职。刚好,李 患了急病,大夫说胡须烧成灰能治此
病。唐太宗得知,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 配药,李 感动得叩头到流血,
泣不成声。唐太宗说 :"我只是在为国家社稷着想,你用不着感谢我。"
 贞观十七年时,唐高宗李治为东宫太子,李 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加封特
进,仍然兼知政事。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嘱托李 说 :"我想将太子托付给一
个人,想来想去,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你过去都不背弃李密,现在又怎么可
能辜负我呢?"李
感动得落泪,马上答应下来,并咬破自己的手指以表忠心。
过了一会,李 因酒醉睡倒,唐太宗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他的身上,由此可以
知道,唐太宗对李 极为信任。
 每次行军打仗,李 都能运筹帷幄,遇敌时能够随机应变,进退决策非
常符合兵事之理。自贞观以来,征讨突厥颉利和薛延陀等的几次战役中,
李 都参与决策并打败敌人。唐太宗曾经说过 :"李靖、李 二人,乃是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