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朱熹易学研究

書城自編碼: 28736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唐琳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2309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2/25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汗青堂丛书134·香料之路:一部关于欲望、探险和帝国的历史
《 汗青堂丛书134·香料之路:一部关于欲望、探险和帝国的历史 》

售價:HK$ 87.3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
《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 》

售價:HK$ 115.6
配色手册
《 配色手册 》

售價:HK$ 47.0
王立群读史记(套装9本)
《 王立群读史记(套装9本) 》

售價:HK$ 553.4
逃出瓶子的精灵:一部关于“我”的哲学史
《 逃出瓶子的精灵:一部关于“我”的哲学史 》

售價:HK$ 151.0
晚年鲁迅与民国政治文化
《 晚年鲁迅与民国政治文化 》

售價:HK$ 92.0
甲金篆隶字典
《 甲金篆隶字典 》

售價:HK$ 69.0
游走于文明之间(110校庆)
《 游走于文明之间(110校庆) 》

售價:HK$ 124.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1
《 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
+

HK$ 73.5
《 长江学术文献大系·周易导读:纳甲筮法 》
+

HK$ 150.0
《 长江学术文献大系:大易集旨 》
+

HK$ 102.0
《 《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 》
+

HK$ 132.8
《 易学基础教程 》
+

HK$ 132.0
《 明代易学史 》
內容簡介: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其治学被后人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在中国两千余年儒家的传承谱系中,朱熹是最早全面深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人。《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为朱熹所着力。《周易》之不同于其它儒家经典处,是它本是中国古代的卜筮之书,经过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学人的发挥延伸,其哲理的一面才得以开显。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朱熹认定《周易》为卜筮之书的性质,并结合卜筮之书的特点,开创性地阐发了卜筮,象数和义理的关系,形成了他以卜筮为基础,由象数入于义理,经悟象入于修德的易学特色。
關於作者:
唐琳,女,1973年5月生,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宋代易学。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与文化》、《周易研究》、《孔子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朱震的易学视域》。
目錄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朱熹学《易》之心路与师友 7
第二章 《易》为卜筮之书 22
第一节 圣人作《易》之本意 22
第二节 三圣《易》的区别和联系 31
第三节 朱熹易学诠释的两个特色 45
第四节 画前之《易》和如何读《易》 75
第五节 《周易本义》著作始末与特点 80
第六节 筮占杂说 99
第三章 易学中的图书象数学 106
第一节 太极是《周易》象数的根源 106
第二节 易学中的图书之学 112
第三节 朱熹论筮占法 161
第四节 朱熹论考变占 178
第五节 朱熹的易象观及对汉代易学诸种象数
条例的评价 186
第四章 易学中的义理思想 226
第一节 朱熹论太极 227
第二节 朱熹论天 243
第三节 朱熹论《易》只是一阴一阳 265
第四节 易学中的人性论 281
第五节 易学中的其他义理思想 287
结 语 315
附 录 321
参考文献 344
內容試閱
前言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其治学被后人誉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留下莫大影响。朱子学崛起于南宋,为了攘斥佛老,匡救世道人心,重建儒家伦理纲常,朱熹通过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建构了以理为核心的宏大哲学体系。《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为朱熹所着力。朱熹的易学思想,十分丰富。除《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周易参同契考异》等著述外,还有《朱子语类》、《晦庵集》等涉及《周易》的解说语录、来往书札等。《周易》不同于其他儒家经典之处,是它本是中国古代的卜筮之书,经过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学人的解释与阐发,其哲理的一面才得以显现。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朱熹认定《周易》卜筮之书的性质,并结合卜筮之书的特点,开创性地阐发了卜筮、象数和义理的关系,形成了他以卜筮为基础,由象数入于义理,经悟象入于修德的易学特色。
朱熹易学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易》为卜筮之书
以《易》为卜筮之书为中心,朱熹对《周易》文本作出了四个层面的考察,即对圣人作《易》之本意追溯并明确《易》因卜筮而作;三圣《易》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在《周易本义》中的体现;《周易》象数的根源及对画前之《易》的探讨;今人如何读《易》。这四个不同的相关层面,共同构成了朱熹对《周易》文本的问题域,并通过《周易本义》的撰写而充分体现出来。
朱熹认为,三圣作《易》,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故学者当分别对待不同时期的《易》作,将伏羲《易》、文王周公之《易》、孔子《易》区别开,不再混同地一律对待。故在《周易本义》一书中,朱熹将伏羲所画的卦,文王周公所作的卦爻辞,孔子所作的传,一一分别列举并加以诠释。朱熹认为,《易》有精有蕴,这是一定要分清楚的。与象占相比,义理不过是偏旁带来的道理,所以仅仅从义
理上去理解《易》,这就误解了圣人的本意,割裂了卜筮和义理的精蕴关系。为了纠正当时读书人重义理而轻象数的风气,以准确把握《周易》的精蕴之义,朱熹主张应该恢复《周易》经传文的本来面貌。他教育学者,学《易》须先了解了象占这一层,再去推说其中的道理,否则便流于空论。在具体阐发这个观点时,朱熹不乏创见,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朱熹认为《易》本卜筮之书,自然有道理,道理本是依托象占而说。其二,《易》是假托说,包含说,易象和易辞都只是虚设,并非实指,对于读者而言,关键就是要解得活。
客观地说,朱熹对于象占和道理的理解,是适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进。汉初,因去古未远,人们解《易》简朴,多得春秋战国人正脉,后来则愈讲愈繁,诚如王弼所言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易学的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失去发展的生命力,乃势在必然。王弼一扫汉易象数的繁琐零碎,给易学的发展带来新气象,注入新生命。但王弼之失,一是过于强调圣人之意以至于最终忽视象数的意义,从而为后来程颐借《易》讲理奠定了基础;一是引入老庄玄学思想注《易》,偏离了《易》的本来思想。朱熹对象占和道理关系的理解,则是一种理性地对待卜筮的态度,是通过解读象占和道理的自然生成关系而实现的,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易》以神道设教的功能,骨子里又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朱熹超越了两汉象数易学和后来的义理派易学,既尊重历史,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做出更新,可谓是具有开创性的易学家。
二、易学中的图书、象数思想
朱熹非常重视易学图式,《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都列有易图。《易学启蒙》共分四卷,每卷皆有相应的图式与解说。《本图书第一》解说了《河图》与《洛书》;《原卦画第二》解说了伏羲先天图与文王后天图;《明蓍策第三》列有挂扐图以解释古代筮法;《考变占》亦列有三十二变卦图。《周易本义》卷首列有九种易图,包括《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次序》、《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和《卦变图》。
在朱熹这里,两种著作中的图式所表达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通过《周易本义》的图式,朱熹表达的是不同易图时间上有先后之别,不可将伏羲以上先天易图与文王、孔子的后天易图等同而论。这与《周易本义》区别三圣《易》的思想相契合,是朱熹有意而为。而《易学启蒙》重点表达的,是《易》中画卦、揲蓍等象数内容乃气数之自然而形于法象,假圣人之手所画出,其核心就是太极阴阳之妙。所以《启蒙》一书,并不是简单地示给初学者,而是朱熹系统地发挥象数学思想。
朱熹于《易学启蒙》一书重新梳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建构了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易学体系。他以太极、《河图》、《洛书》为画前之《易》,太极中备有可以画出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全体之理。《河图》、《洛书》乃天地自然之易。先天图是由画前易到卦画形成的自然流程,后天图是文王在卦画既成之后切近人用的创造,而《卦变图》则是孔子推变阴阳的产物。朱熹非常强调易学象数的自然流出,反对人为的刻意雕琢和繁琐拘泥。
汉代易学家们普遍重视经义,由于去古未远,他们对于《周易》筮占和象数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本义进行过探讨,但其依象释辞又失于牵强附会。自王弼以来,为补汉儒之失,易学家们对《易》的解释多偏于人事和义理,然却失于对易象进行思考探求。朱熹认为,《周易》取象,《说卦》有明文记载,推而用之于《易》卦爻辞之中,其出有自,不可尽弃。古人皆能识象,只是今人晓不得。《易》中的象数有其实用之处,并不是虚说。他主张将取象与卜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易》以为训戒而决吉凶的作用。朱熹还认为,言与象在达意的功能上有深浅之别,即言之所传者浅,象之所示者深。尽管易象是易学的基础,但今人读《易》,却只能略略说过,不可解得过深。对于汉代的诸多象数条例,朱熹取分析的态度,既不一概肯定,也不一概否定,他以是否合于自然的象数为标准,评价象数易学的诸多条例。
三、易学中的义理思想
义理的层面,朱熹通过讲《易》阐发了儒家的修养论和道德学说,但他始终认为,先见象数,方得说理,不然事无实证,虚理易差。也就是说,义理须以象数为本,不能脱离象数空谈义理。此外,作为理学家,朱熹在训释《易》书时不可避免地会论及理气,表现出其易学诠释崇理性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从易学的角度看,是朱熹对于易学发展的推进和贡献;从理学的角度看,是朱熹借助于谈《易》而深化其理学思想。由于朱熹通过《易》而谈及的理学思想也比较丰富,这部分内容也被纳入本书讨论的范围。朱熹兼取张载的道气论和程颐的理本论,磨合二者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既分辨了理与气、道与器、形上形下的不同,同时又指出了二者相即不离,强化了理的逻辑地位,弥补了汉代元气论只重视形而下的偏颇。
与朱熹对其他儒家经典的解释比照,朱熹的易学诠释特别突出了求真性,因为这是文本解释的基础,只有立于这个基础,才能展开理念的申发。又由于受理学的濡染涵润,朱熹的易学诠释又体现出崇理性的特点。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看,为了攘斥佛老,恢复儒学地位,理学家创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生修养论,《周易》
又是天人之学,在理论上崇尚理是朱熹思想的必然要求。求真性和崇理性在朱熹易学中并不抵牾。朱熹一方面讲明《易》是卜筮之书,又讲论太极之理是周易象数的根源,是周易筮占的内在理论,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当然也没有必要知道)。朱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说读书人掌握正确的读《易》方法,也就是要认识到卜筮之书的性质。理与其在《易》中苦苦求得,反不如在四书中看得清楚明白。
朱熹曾云:吾闻包牺氏,爰初辟乾坤。乾行配天徳,坤布协地文。仰观玄浑周,一息万里奔。俯察方仪静,隤然千古存。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徳门。勤行当不息,敬守思弥敦。其中,悟彼立象意,契此入徳门一句,道破朱熹易学之核心观点,象数和义理不可偏废,然须由彼及此,由象数入于义理,经悟象入于修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