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设计与百年民生

書城自編碼: 287932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设计
作者: 王琥
國際書號(ISBN): 9787558001208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834/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9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HK$ 81.6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HK$ 55.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HK$ 46.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HK$ 94.2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HK$ 127.4
东京札记
《 东京札记 》

售價:HK$ 151.0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售價:HK$ 139.2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售價:HK$ 57.8

 

編輯推薦:
《设计与百年民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主要有几点:1.占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主流消费群体民众百姓是近现代中国设计史的发展主线;2.近现代中国设计的百年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百年文化发展史,是少数人通过文化媒介对绝大多数人逐步地、持续地产生巨大影响和良好作用的伟大社会改良运动;3.近现代中国设计产销业态的发生、发展,是中国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百年努力的具体成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4.中国当代设计产业的*出路是建立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个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法制、民主社会。《设计与百年民生》首次提出了民生设计的新观点。这在我国近现代设计史和设计理论界都是首创,但是了解我国近百年设计的人同时也会觉得这一提法非常务实。《设计与百年民生》认为普通民众(城镇普通市民和乡村普通农民,包括各种体力劳动者、手艺工匠和所有中下层居民和以某种体力和技能谋生的所有普通民众)是整个社会的主体,而他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器物设计,则决定了百年民生设计的基本状况,这也就是中国近现代设计历史的主流形态。全书脉络清晰明了,依年代顺序逐渐展开,结合扎实的田野调查,梳理民生中的各种设计现象,并结合中国
內容簡介:
《设计与百年民生》是一部按照中国社会近现代历史发展轨迹来探讨中国近现代设计历史的学术性研究论著,而不是一部单纯的设计史编著。本书以设计学入手,大量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社会学和艺术学、历史学的分析研究手法,着眼于深入分析、研究对近现代中国设计事物发生、存在、发展起到基础性影响的社会形态与产业背景以及风俗民情、商业宣传等决定性因素,从中梳理出以民生商品的创意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销售为产业链形态不断完善、不断改良的历史事实对中国近现代设计事物支配性的作用,也总结出一条中国设计百年得失最为关键的经验教训:设计事物文化属性的最根本内容和最基本价值,全在于设计事物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改良与生产效率提升,本书全部的学术见解和立论依据均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本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關於作者:
王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著述颇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设计全集》(全20卷)执行总主编。已出版《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全4卷)、《漆艺术的传延》《装饰与民间艺术》《设计史鉴》(全4册)等设计类著作十余部,其中任主编及第一作者的《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为江苏省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并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2013年12月,获国家工信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
目錄
序论:百年民生设计得失谈…… 001
第一章 晚清时期民生设计…… 020
第一节 晚清时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023
一、奇技淫巧:“西风东渐”与传教士…… 026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与内忧外患…… 030
三、设计事物的输入:沿海通商口岸与殖民化…… 035
四、消费先驱:租界洋商与华人买办…… 038
五、消费群体的崛起:新市民阶级…… 041
六、晚清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043
第二节 晚清时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048
一、晚清时期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049
二、晚清时期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053
三、晚清时期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059
四、晚清时期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068
五、晚清时期民众礼俗方式与设计…… 075
六、晚清时期民间闲娱方式与设计…… 080
第三节 晚清时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085
一、晚清时期重工制造产业背景…… 090
四、晚清时期交通运输产业背景…… 101
五、晚清时期市政公用产业背景…… 105
六、晚清时期军备修造产业背景…… 110
第四节 晚清时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114
一、晚清时期设计教育与产业概述…… 116
二、社会改良的必然产物…… 125
三、移风易俗的最佳渠道…… 127
四、文明进步的标识性事物…… 128
五、清末民生设计特点的研究价值…… 129
第二章 民初时期民生设计…… 133
第一节 民初时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134
一、北洋政府的工业化作为…… 138
二、“上海格调”…… 141
三、新文化运动…… 146
四、传统手工艺的嬗变…… 149
五、民初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154
第二节 民初时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162
一、民初时期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162
二、民初时期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171
三、民初时期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180
四、民初时期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184
五、民初时期民众礼俗方式与设计…… 188
六、民初时期民众日常杂用方式与设计…… 192
第三节 民初时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199
一、民初时期重工制造产业背景…… 203
二、民初时期交通运输产业背景…… 206
三、民初时期市政公用产业背景…… 209
四、民初时期文化教育事业背景…… 210
五、民初时期军工兵器产业背景…… 219
第四节 民初时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221
一、民初时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概述…… 221
二、文明新生活的社会共识…… 227
三、民生设计开始产业化…… 228
四、民生商品的文明教化作用…… 229
五、外来设计仍占据主导地位…… 230
二、晚清时期百货零售产业背景…… 093
三、晚清时期丝棉纺织产业背景…… 095
第三章 民国中期民生设计…… 232
第一节 民国中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233
一、经济法规、政策指导与民族工商业崛起…… 234
二、“新生活运动”与国民素质…… 237
三、大上海的魅力…… 241
四、民中社会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245
第二节 民国中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251
一、民中社会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254
二、民中社会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265
三、民中社会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272
四、民中社会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278
五、民中社会民众礼俗、休闲方式与设计…… 281
六、民中社会民众文化消费方式与设计…… 287
七、民中社会民众日杂消费方式与设计…… 298
第三节 民国中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312
一、民国中期重工制造产业背景…… 317
二、民国中期交通运输产业背景…… 327
三、民国中期市政公用产业背景…… 330
四、民国中期文教卫生事业背景…… 332
五、民国中期军火兵器产业背景…… 336
第四节 民国中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338
一、民国中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 339
二、工业设计渐显雏形…… 346
三、“设计产业化”逐步形成…… 347
四、平面设计日趋成熟…… 348
第四章 抗战时期民生设计…… 352
第一节 抗战时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354
一、抗战初期西迁之工商业、文教业…… 355
二、“战时经济政策”与西南人民的贡献…… 357
三、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性…… 361
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国际援助…… 366
第二节 抗战时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368
一、“国统区”民众生活方式与设计…… 369
二、“沦陷区”民众生活方式与设计…… 381
三、“根据地”民众生活方式与设计…… 384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395
一、“大后方”的民生产业与设计…… 398
二、“根据地”“游击区”的民生产业与设计…… 405
三、“沦陷区”的民生产业与设计…… 410
第四节 抗战时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422
一、抗战时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概述…… 423
二、产业内迁与均衡布局…… 427
三、战时民生产业的“飞跃”…… 428
四、美式商品设计观念植入…… 429
第五章 民国后期民生设计…… 432
第一节 民国后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432
一、“国统区”经济乱象与民生窘境…… 434
二、解放区“土改运动”的伟大意义…… 443
三、内战期间中国社会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451
四、民国后期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452
第二节 民国后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454
一、民国后期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456
二、民国后期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461
三、民国后期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465
四、民国后期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468
五、民国后期民众休闲娱乐方式与设计…… 469
六、民国后期民众文化消费方式与设计…… 472
七、民国后期民众日杂消费方式与设计…… 475
第三节 民国后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478
一、民国后期重工业制造产业背景…… 490
二、民国后期交通运输产业背景…… 493
三、民国后期轻工纺织产业背景…… 496
四、民国后期市政公用产业背景…… 497
五、民国后期军火兵器产业背景…… 499
第四节 民国后期民生设计特点…… 500
一、民国后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 501
二、战后美国消费主义商业设计的巨大影响…… 506
三、民国后期民生商品消费的新特点…… 508
四、近现代中国设计的里程碑…… 510
第六章 建国初期民生设计…… 514
第一节 建国初期社会时局与社会状况…… 516
一、万象更新的新社会…… 519
二、一穷二白与自力更生…… 525
三、学习“老大哥”好榜样…… 530
四、建国初期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532
第二节 建国初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539
一、建国初期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546
二、建国初期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560
三、建国初期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569
四、建国初期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575
五、建国初期民众礼仪风俗方式与设计…… 578
六、建国初期民众休闲娱乐方式与设计…… 582
七、建国初期民众日杂消费方式与设计…… 585
第三节 建国初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589
一、建国初期重工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594
二、建国初期轻纺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597
三、建国初期交通运输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598
四、建国初期市政公用事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599
五、建国初期文教卫生事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01
六、建国初期国防工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04
第四节 建国初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605
一、建国初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概述…… 606
二、影响新中国设计的新因素…… 617
三、“民族化”“民间化”“民众化”…… 619
四、“清廉”“高效”“节俭”的时代特征…… 620
第七章 “文革”时期民生设计…… 624
第一节 “文革”时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625
……
二、中国文化阶级的社会责任…… 631
三、“文革”时期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633
第二节 “文革”时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636
一、“文革”时期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638
二、“文革”时期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642
三、“文革”时期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645
四、“文革”时期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647
五、“文革”时期民众道德、礼俗方式与设计…… 651
六、“文革”时期民众文教、娱乐方式与设计…… 657
七、“文革”时期民众日杂消费方式与设计…… 660
第三节 “文革”时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664
一、“文革”时期基础工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67
二、“文革”时期轻工、纺织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71
三、“文革”时期交通运输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74
四、“文革”时期市政公用事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75
五、“文革”时期医疗卫生事业与设计的产业背景…… 678
六、“文革”时期国防工业产业背景…… 681
第四节 “文革”时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683
一、“文革”时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概述…… 684
二、令人窒息的宣传气氛…… 692
三、“文革设计”的民众智慧…… 693
第八章 改革开放初期民生设计…… 695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时局因素与民生设计…… 696
一、人心思变、春潮涌动…… 697
二、变革之痛与体制之殇…… 699
三、“全民崇洋”与“温州模式”…… 701
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704
五、“改初”社会普通民众收支状况一瞥…… 705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 713
一、“改初”社会民众衣着方式与设计…… 715
二、“改初”社会民众餐饮方式与设计…… 721
三、“改初”社会民众居住方式与设计…… 726
四、“改初”社会民众出行方式与设计…… 728
五、“改初”社会民众礼俗婚丧方式与设计…… 732
六、“改初”社会民众文娱休闲方式与设计…… 735
七、“改初”社会民众日杂消费方式与设计…… 73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状态与民生设计…… 748
一、“改初”时期重工制造产业背景…… 752
二、“改初”时期服装纺织产业背景…… 759
三、“改初”时期家电轻工产业背景…… 761
四、“改初”时期交通运输产业背景…… 763
五、“改初”时期市政公用产业背景…… 768
六、“改初”时期文教卫生事业背景…… 776
七、新中国的“国货名牌”…… 782
第四节 改革开放初期民生设计特点研究…… 791
一、“改初”时期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概述…… 792
二、民生设计的“前世今生”…… 794
三、“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795
四、“中国特色”刍议…… 800
……
中国设计百年大事记…… 807
后记…… 831
內容試閱
序言
序论百年民生设计得失谈
《设计与百年民生》相关内容,侧重点是本书作者对近现代中国民生设计发生、发展的文化成因(民生状态、产业背景、时局与社会风俗等)和设计事物之间关系所作的宏观性研究。本书既不是对设计史的编纂,也不涉及对设计个案的具体分析,
特此敬告读者。
《设计与百年民生》的所谓“百年”,大致划定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至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前后约一百年。因为这一百年的中国,一直处于剧烈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各种影响了过去与现在、并足以影响未来中国的文化事物,大多产生于这一百年。近现代中国民生设计及产销业态,是这个百年社会变革的标记性文化事物之一。
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失利的内忧外患,虽然确已撼动大清国本,但政体吏治、经济制度并未大变,尤其是作为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名流们,尚在续梦回春,以为西洋之坚船利炮,无非奇技淫巧,自家小打小闹地搞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张之洞著《劝学篇》),便可峰回路转,国运再兴。可甲午一役,东洋海军以劣势军力,全歼号称“集半数亚洲诸国兵舰总吨位之和”的大清北洋水师,丢地赔款,丧权辱国,终使全社会有识之士集体梦醒,方知老大帝国早已千疮百孔、风光不再了,由此明白了一个大道理:用当年闻达之士痛心疾首的话说,就是“臣民打不过国民”;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专制社会的草民打不过开明社会的刁民”。这种全中国社会自上至下的全员觉悟,方见改良举措有所递进。随后的列强大举输入西洋文化,通商口岸华洋混居的殖民文化传播,正是近现代中国民生设计之肇始。时至20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工业化初步完成,转型时期剧烈波动渐见平复,政治经济改革步入正轨,一个三百年沉沦不已的庞大而羸弱的民族开始快速崛起,其速也急,其势也猛,仿佛一夜之间就从根本上彻底撼动了全世界的经济秩序和文化构架,并开始改变全世界的政治版图。中国崛起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震动,一如百年前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皇城一样引人瞩目。
这短短的一百年跨越了古代至近代、近代至现代、现代至当代三个中国社会艰难转型的历史时期,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积弊顽症和图新自强两种文化相互交织、反复缠斗的百年奋斗历史。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文化精英开始真正意识到:社会改良,首先是人的改良;要想“强国”,首先要“富民”。从此中国的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包括设计史,始终贯穿了一个词:“求新图变”。几千年华夏文明从未有过如此之全幅震荡和剧烈转向。这种社会变革的烈度,亘古未有,彻底撼动了曾延续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基础结构,影响深达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中国人民在这个沧桑巨变的百年历史中付出了上亿条生命的巨大代价,炮火连天,血流漂杵,哀鸿遍野,饿殍满目,新政改良或暴力革命,几乎一直是中国百年历史的主旋律。中国文化体系的重新建构和新文化形象的重新树立,正是在昔日辉煌大
厦的满眼瓦砾中得以萌发,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中国社会的百年经历是如此之艰难曲折,百年创伤是如此之巨痛惨烈,纵观人类文明史,唯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南北战争带给世界之震撼,可与之比肩。终于在20世纪末,中国社会展示出震撼世界的发展态势,正说明这种文化改造后体现出的勃勃生机和所预示的巨大进步潜力。
百年变革的核心内容,是涉及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加生活方式)的无数新事物在中国社会相继出现、发展、扎根———近现代中国民生设计(创意及产销业态)发展史,正是中国百年变革历史的一个缩影。究竟是以国家政权意志为中心的“强国论”,还是以个性解放、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为中心的“富民论”(其核心内容为: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享有言论、结社、职业、信仰的选择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政府、议会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法治制度等等),也许这正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在其百年之前影响力就传遍全世界的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之间真正的差距所在。由于这种认识与实践上存在着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中国社会百年革新历史颇多坎坷的主要原因。与严酷的政治现实不同,“民生商品设计”这一块,恰好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成长得最好的“文明之花”,它既集中体现了近现代西方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精髓所在(人人生来平等的民主概念和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同时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科学民主意识和改造旧体制社会下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民俗国情的关系衔接上,不那么激烈、不那么暴力、不那么突兀,特别能让社会主流群体的老百姓相对容易接受。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很长一段时期,作为民生设计产物的民生商品,实质上充当了普及西方式科学民主等文明思想的最好载体。
上述理由就是为什么本书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近现代中国民生设计与中国传统手工艺是在形式上相互承接、交叉渗透,在性质上又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两种产销业态”的原因。每一个文明社会的进步成长,必然出现这种新旧产业形式的转型经历,这种新旧更替的转型速度的快与慢,程度的深与浅,直接地代表了每个即时社会的文化生态———本书作者把文化生态直接理解为事物产生的社会状态与经济背景。《设计与百年民生》就是对近现代中国设计事物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民生状态和产业背景以及社会时局、舆情民俗、设计特征)所做出的一种回顾与梳理,并由此得出个人的研究结论。

文摘
一、民生设计的文化价值
在任何社会,包括设计事物在内的所有人造事物,都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载体。百年中国设计,正好是中国社会百年巨变的缩影,最集中地反映了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生产手段及文化传统、审美取向。正因为设计事物人人涉足,较之其他学科,涉及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也最直观、最普及,对百年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定型,程度最深,影响最大。市镇升斗小民与乡村耕牧农夫,他们可能一辈子没去过京城,不知道谁当皇帝、总统或主席,也可能一辈子没听说过胡适、林语堂、鲁迅和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甚至一辈子目不识丁,一辈子不懂音乐、哲学,但绝不可能一辈子不造物、不用物。中国的百年设计历史,正是通过无数细小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全方位地改造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史。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每一件新出现的设计事物,都是对中国社会既有物质形态与精神架构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和突破,从衣食行住,到闲用文玩。一个白炽灯泡,能给上至皇族王公、中至商贾衙役、下至工匠农妇,带来恍如隔世的观念巨变。一件免袖、立领、高开衩的民国旗袍,能给一个封闭小镇带来革命性的伦理意识突破,所有既往的道德、审美、人伦皆为之剧变。正因为检验设计事物成败的标准,直接取决于它在社会上承传、散播、影响的长度、广度和高度(即对传统事物进行界定的“三维尺度”,详见拙作《设计史鉴·思想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而能使设计事物承传、散播、影响的“设计消费体”,最主要就是无数普通老百姓。缺少了普通老百姓的使用、流传和认可,任何设计事物都只是昙花一现,既传不下去,也统不起来,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百年文化改造运动(最主要的受体是全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动因和媒介。因此,中国百年民生设计,是中国百年文化改造的最佳载体,其价值和重要性,远大于中国文化精英们自以为是的估计。对民生设计文化影响价值的认可与否定,这是个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鉴别设计史论学者“可靠身份”的试金石。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继续罔顾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对中国设计决定性影响和作用,总把眼睛盯在旧货市场、拍卖行、博物馆玻璃展橱里那些“美轮美奂”的御用、官造器物上,以为是宫廷“造办处”和形形色色的“侍卫室”“政府机关管理局”缔造了中国百年设计史,那就不仅仅是“精英意识”和“史官情结”在作怪的问题了,直接可以判断为基本不懂设计是何物、基本属于设计学的门外汉。还不仅如此,甚至完全可以质疑其文化人的身份:没有正视百年来民生设计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说明本身就不懂“文化”这个词汇的真实涵义。
“文化”,不仅仅是《新华字典》撰写的词条那么简单。从先民发明了“文”这个甲骨文字形起,“文”就是“人”,“文化”就是“人化”,专指人对人的影响、人对人的作用。对人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力越大,文化价值就越大。从设计学角度看,由一个人创意产生、制作完成的一件设计事物,由一群人学习、传播、改良、再传播,从而使一辈人、几代人受益而改变了原有状态,提升了自身生产和生活的品质———办这事你都跟我学着做了,说明我已经影响了你、对你起了作用,我还不比你更有文化? 文化的涵义,绝不仅仅是会背几句诗、会认几个字那么简单、肤浅。文化的核心,是人造事物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即“以文化人”,是人所创造的人为事物(包括设计事物这种人造事物)对其他人产生的良好影响和促进作用。离开了这个前提,有文无化,形同虚废,会几句歪诗、识几个破字又有何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荀子如何巧妙利用客观自然条件的“假物借力”观点,便包含了设计事物这种人所独具的最高文明智慧。民生设计中的“文化”,正是通过“人对物的克化”来实现“人对人的教化”,这是最符合设计学范畴的“文化”概念。
与百年来中国社会涌现的许多新事物的命名一样,“工艺美术”和“设计”这两个词,都是地道的日源词,但所说的事物大致都是一个范畴,只是词汇在中国社会输入和流行的时间不一样,因此在性质、构建上存在诸多差异。其他在白话文兴起时代先后融入新汉语词汇的日源词,仅常用词汇也不下数百。百年前的东洋社会,从已历时近百年的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至伊藤博文的明治维新,在自上而下的
倾力改造中脱胎换骨,再通过和两个邻国打的两场胜仗(打败沙俄远东舰队和大清北洋水师)而一战成名,跃升为世界强国。日本,犹如文化变压器一般,将西洋文化转化成更能适合在中国社会传播、流行的事物,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开渠搭桥作用,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不能忘记这点功劳。
设计的源体是人,设计的受体是物,设计的消费体(也是传播主体)是人。正是设计文化固有的“人为用物”与“物用为人”本质,决定了设计文化的唯独界定标准必然是设计事物影响人、作用于人。中国古代民物设计,代表了数千年中国古代造物传统的主流,一切在时间上的承传性(长度)、文化上的统合性(高度)、范围上的普惠性(广度),都是以中国传统民物为主要载体的。以物克物,造物为人,物我和
谐,天人合一,这种由古代中国造物传统所承传的文化精神,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价值、最值得承传的民族特征之一。本书作者一再宣扬一个观点:何谓“传统”? 要真正理解它,查《新华字典》是没戏的。其本质一句话便可以概括:传统是无数创新的链接。创新和改良行为一旦中止,所谓传统本身就不存在了———如同无数官作设计文物那样,显赫一时,瞬间即逝,既没传下去,也没统起来,更没普及
开,只配待在博物馆玻璃展柜和收藏家老旧箱匣里供人瞻仰遗容。数千年古代中国设计史和一百年中国近现代设计史,都是诠释“创新的链接即是传统”这个文化传统本质的最好写照。中国社会百年巨变,非但没有中断这个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新鲜血液,彻底改良、更新了这个传统,使其在不断创新、变革的演化进程中,渐入佳境,在世人眼前崭露头角。

二、民生设计是百年设计史的一条主线
在晚清新学的种种文献中,尚无“设计”词汇出现,连“美术”这个日源词仅初见于中国社会,首倡者是康有为。但现今美术概念与起初康梁主张的“美术”早已大相径庭。康有为在所著《日本书目志》中,已将“美术门(方技附)”单列,包括:美术书、绘画书、模样图式、书画类、书法及墨场书、画手本学校用、音乐及音曲、音曲、演剧、体操书、游戏书、插花书、茶汤书(围碁附)、将棊书、占筮书、方鉴书、观相书、大杂书(康有为辑《日本书目志》,上海大同译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石印本)。看来康氏将一切人为造美的手段,统统划归到“美术”范围里。其中“模样图式”和“插花书”“绘画书”“游戏书”等部分内容,理应是近现代中国人最早的“设计”概念所涉范围。尽管这个概念还很粗浅,毕竟是其现代美术思想起源的第一步。
在西方工业文明不断影响之下,康有为对设计事物的理解也在不断提升,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美术思想。彼时的康有为已经意识到:从“重农”向“尚工”的进化,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西方大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中,美术必然是自己主张的“工业国”生产形式的关键环节。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奏朝廷的新折中,康有为毛遂自荐,主张委以他“工局”之职“司举国之制造机
器美术,特许其新制而鼓励之”(康有为撰“应诏统筹全局折”,载于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康有为这种将美术与机器制造视为一体的“超前意识”,眼光深邃,一下就涉及了美术行为理应包含工业制品的造型审美的核心内容,而且将这种包含了设计本质(尽管没有用“设计”这个后来才发明的专用词汇)的“美术”抬高到大清社会除弊革新重要步骤的关键地位。
康有为后来还多次进一步鼓吹自己这种独特的美术思想,抨击保守顽固的封建意识:“诸欧政俗学艺,竞尚日新,若其工艺精奇,则以讲求物质故”,反观中国,“以重农故,则轻工艺,故诋奇技为淫巧,斥机器为害心,锦绣纂组,则以为害女红,乃至欲驱末业而缘南亩,此诚闭关无知无欲之至论矣”(康有为撰“育请厉工艺奖创新折”,转载于周德昌编《康南海教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康有
为的新主张具有相当的“超前”意识,自然与当时的政体、礼制甚至民舆、国情发生激烈的碰撞。
成熟期的康有为美术思想,从一开始就包括了机器、工人、工艺等设计基本要素,理应视为近现代中国设计观念之滥觞。其得意弟子梁启超则据此延伸了康有为现代美术思想中的设计概念,而且更加直截了当:“愿我农夫考其农学书籍,精择试用,而肥我树艺。愿我工人,读制造美术书,而精其器用。愿我商贾读商业学,而作新其货宝贸迁”(梁启超撰《读< 日本书目志 >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2》,中华书局,1989年版)。很明显,在清末康、梁美术思想中,美术从来就不是书斋画室内的山水花鸟,而是事关机器生产、工业制造的设计创意与精细化建造技术,只是梁启超说得很露骨,直接把“美术”之“美”,定格在“精其器用”上。“精其器用”,说白了,就是精细化造物动作,目的是使器物更加适合人用。这个观点既包括“人为用物”的实用性功能设计,也包括“物用为人”的适人性功能设计。再拿现在的设计学流行用语翻译一下:美术,是以人的审美意识为设计主导、以机器的制造手段为实现条件的人为制造器物的“造美之术”。对近现代中国设计史而言,“精其器用”是一个特别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这就是近现代中国设计思想的源头,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设计史研究的对象、性质和基本路径。
纵观各种版本的众多《中国设计史》(包括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设计史),我以为最致命的缺陷,就是着眼点有误:没把眼光盯在设计事物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市场条件、社会性传播渠道、文化性大众审美三大要素上,弄不明白“设计”究竟为何物,思想上有个狭义概念的“工艺美术”条条框框:无非是图案加造型,再加点自己也不甚明了的工艺而已;至于功能、选材、技术与形态,就不再深究了。定位不准,自然懵懵懂懂忙一气,还是不辨东南西北。通病一,基本都是考古学、收藏界的“陪读书童”,把人家收集的破烂玩意儿划拉一批过来,也不嫌沾满故人口涎,津津乐道地再回味一遍,还乐此不疲。这样做的好处是基本不需要费脑筋、下力气,只需要换个说法、创造些新词。通病二,凡是被收藏下来的、进了博物馆的,都被冠以“传统”;凡是能用的、能看的,都被冠以“设计”。至于是否能传下去、统起来,作者一般是不上心的,大多语焉不详。通病三,精英意识浓厚,却泥古不化。脑袋里还是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却能以不变应万变,过去赶时髦叫“工艺美术史”,今天赶时髦叫“设计史”,便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随时随地可以示人以“时代弄潮儿”面目。这个普遍在当代中国设计史论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几乎成了不少人立言晋升的诀窍,论文过关、学位攫取、职称评定,全靠这些路数了。自己糊涂点原本不要紧,横竖挤上了席面都要混口饭吃的;要命的是原本清纯无辜的一代代莘莘学子,也学着我们的样,沿着前辈们开辟的羊肠小道,捷足先登,居然都能爬到风光无限的名利巅峰。
为什么研究近现代中国设计历史必须首先关注百年民生设计? 因为民生设计是近现代中国设计的主流载体、传统主干、文脉主线。一旦从近现代中国设计历史中剥离了“民生设计”的具体内容,近现代中国设计历史就是一种虚拟的真空状态,“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这是个设计史观的大是大非问题,谁弄不清“民生设计”在百年中国设计史(甚至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具有压倒性的重要价值,还要搞近现代中国设计史研究,那就是个笑话,属于“入错行、嫁错郎”之误。
“民生”之“民”,古今相通,中外无异。《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孙中山·建国方略》:“余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因而,“民生”之“民”,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的意思;文绉绉地讲,就是占全社会成员绝大多数比例的普通人。“民生”之“生”,通俗地讲,就是老百姓的生计、生态;文绉绉地讲,就是广大民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本书所谓“民生”,在这儿就是民众基本的生活状况和谋生方式;本书所谓“民生设计”,就是专指与民众的生活状况和谋生方式息息相关的设计行为。对“民生设计”的理解,如果超出了上述概念界定,那就是别的问题了,一概不属于本书所涉范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