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289094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周星梅、刘磊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4789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版次: 2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8.2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71.3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12.7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6.7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1.8

 

編輯推薦: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知识体系的核心,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体系,重点突出利用财务会计理论解决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与技巧,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
本书在2011年3月出版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动态,依据会计准则的新变化2014年新颁布了3项具体准则、修订了5项具体准则和营改增的新亮点《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等,对*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本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新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书从章节到课后案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会计职业判断。本书主要特色:*,内容新。体现了会计理论如公允价值、综合收益构成及列示的新认识;会计实务的新变化如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等、税收政策的新动态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第二,突出应用性。本书以财务会计理论为基础,着重阐述各会计要素确认、计
內容簡介:
本书是根据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和2016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新亮点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等,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动态,借鉴同类教材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将目标定位于中级层次,系统地阐述了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全书分为13章,围绕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与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体系,重点突出利用财务会计理论解决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与技巧,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体现应用性特色。
本书注重可读性与易理解性,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应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较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每章配备案例讨论、思考题、自测题、练习题、综合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融会贯通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以及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层次或专业学生,以及拟参加各类会计考试和财会从业人员学习财务会计的教学及参考用书。
目錄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述 1
一、财务会计的特征 1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
三、财务会计目标 4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6
一、会计基本假设 6
二、会计基础 9
第三节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9
一、FASB、IASB财务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9
二、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2
第四节 会计要素 15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6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9
第五节 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20
一、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 20
二、财务会计要素的计量 22
三、公允价值计量 24
案例讨论 25
思考题 26
自测题 26
练习题 29
综合题 30
第二章 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 31
第一节 库存现金 31
一、现金的管理与内部控制 31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34
三、现金的清查 36
第二节 银行存款 38
一、银行存款账户的开设与管理 38
二、银行结算方式 39
三、银行存款的核算 45
四、银行存款的清查 46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48
一、外埠存款 48
二、银行汇票存款 48
三、银行本票存款 49
四、信用卡存款 49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 50
六、存出投资款 50
第四节 应收票据 50
一、应收票据及其分类 50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51
第五节 应 收 账 款 55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价 55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57
三、坏账与坏账损失 58
第六节 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 63
一、预付账款 63
二、其他应收款 64
案例讨论 66
思考题 67
自测题 67
练习题 70
综合题 71
第三章 存货 73
第一节 存货概述 73
一、存货的概念与特点 73
二、存货的认定范围 74
三、存货的分类 75
四、存货的盘存方法 76
第二节 存货的计价 77
一、存货的初始计价 77
二、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 80
三、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81
第三节 原材料核算 84
一、材料收发业务的凭证 84
二、实际成本法 85
三、计划成本法 91
第四节 周转材料的核算 96
一、周转材料的核算方法 97
二、低值易耗品 98
三、包装物 101
第五节 其他存货的核算 104
一、库存商品 104
二、委托加工物资 108
第六节 存货的清查 110
一、存货清查的方法 110
二、存货盘盈、盘亏的核算 110
第七节 存货的期末计量 112
一、存货的期末计量原则 112
二、存货期末的计量方法 113
三、存货跌价准备及其会计处理 115
案例讨论 117
思考题 118
自测题 118
练习题 121
综合题 122
第四章 投资 124
第一节 投资概述 124
一、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124
二、投资的分类 125
第二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
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25
一、金融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125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
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分类及
特点 126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27
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130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及
特点 130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132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135
第四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37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137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会计处理 138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 140
四、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143
第五节 长期股权投资 145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及特点 145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146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151
四、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
权益法的转换 164
五、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166
六、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166
案例讨论 167
思考题 168
自测题 168
练习题 172
综合题 174
第五章 固定资产 176
第一节 固定资产概述 176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及
确认条件 176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178
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取得 179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原则 179
二、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
核算 179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191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含义和性质 192
二、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93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194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194
五、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197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减值 198
一、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198
二、固定资产的减值 201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203
一、固定资产处置的含义 203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204
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206
四、盘亏的固定资产 207
五、其他方式减少的固定资产 207
案例讨论 208
思考题 208
自测题 209
练习题 213
综合题 214
第六章 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 216
第一节 无形资产概述 216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216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 217
三、无形资产的内容 217
四、无形资产的确认 219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219
一、外购的无形资产 219
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220
三、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223
四、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 224
五、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224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与处置 225
一、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原则 225
二、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摊销 226
三、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28
四、无形资产减值 228
五、无形资产的处置 229
第四节 其他长期资产 231
一、商誉 231
二、长期待摊费用 233
三、长期应收款 234
四、递延所得税资产 234
五、其他非流动资产 234
案例讨论 234
思考题 235
自测题 235
练习题 239
综合题 240
第七章 投资性房地产 242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概述 242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特征 242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243
三、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 244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245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245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246
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247
一、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
后续计量 247
二、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
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248
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
变更 249
四、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支出 249
第四节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 249
一、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形式 249
二、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
会计处理 250
三、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253
案例讨论 254
思考题 255
自测题 256
练习题 260
综合题 261
第八章 资产减值 263
第一节 资产减值概述 263
一、资产减值的范围 263
二、资产减值迹象与测试 264
第二节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265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
基本方法 265
二、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
费用后净额的估计 266
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
现值估计 267
第三节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273
一、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的
一般原则 273
二、资产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 274
第四节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275
一、资产组的认定 275
二、资产组减值测试 278
三、总部资产减值测试 281
案例讨论 282
思考题 283
自测题 284
练习题 287
综合题 288
第九章 流动负债 290
第一节 流动负债概述 290
一、流动负债的概念和特点 290
二、流动负债的分类和计量 291
第二节 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 292
一、应付票据的核算 292
二、应付账款的核算 293
第三节 应付职工薪酬 294
一、职工薪酬的概念及内容 294
二、职工薪酬的确认和计量 295
三、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296
第四节 应 交 税 费 301
一、应交增值税 301
二、应交消费税 308
三、应交营业税 311
四、其他税种 311
第五节 短期借款与其他流动负债 313
一、短期借款 313
二、预收账款 314
三、应付股利与应付利息 315
四、其他应付款 316
五、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316
案例讨论 316
思考题 317
自测题 317
练习题 320
综合题 320
第十章 非流动负债 323
第一节 非流动负债概述 323
一、非流动负债的概念和特点 323
二、非流动负债的计价 324
第二节 长期借款 324
一、长期借款及其特点 324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325
第三节 应付债券 326
一、债券的性质与分类 326
二、债券的发行 329
三、应付债券的核算 330
四、应付可转换债券 333
第四节 预计负债 336
一、或有事项及其特征 337
二、预计负债的确认 338
三、预计负债的计量 339
四、预计负债的核算 341
第五节 借款费用 343
一、借款费用的含义 343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 344
三、借款费用的计量 346
第六节 其他非流动负债 350
一、长期应付款 350
二、专项应付款 351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 351
案例讨论 352
思考题 353
自测题 353
练习题 356
综合题 357
第十一章 所有者权益 359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359
一、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基本特征与分类 359
二、企业组织形式与所有者权益
核算特点 361
第二节 实收资本和其他权益工具 364
一、实收资本的核算 364
二、其他权益工具的核算 369
第三节 资本公积和其他综合收益 370
一、资本公积的核算 370
二、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 372
第四节 留 存 收 益 374
一、留存收益的构成 374
二、盈余公积 374
三、未分配利润 375
案例讨论 377
思考题 378
自测题 378
练习题 381
综合题 381
第十二章 收入、费用与利润 383
第一节 收入 383
一、收入的概念与特点 383
二、销售商品收入 384
三、提供劳务收入 399
四、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404
第二节 费用 406
一、费用的概念与特点 406
二、费用与支出、成本的关系 407
三、费用的分类 409
四、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410
五、营业成本 412
六、期间费用 412
第三节 利润及利润分配 416
一、利润的构成 416
二、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417
三、所得税 419
四、利润的结转 420
五、综合收益 422
六、利润分配 423
七、每股收益 426
案例讨论 427
思考题 428
自测题 429
练习题 432
综合题 433
第十三章 财务报告 436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436
一、财务报表的定义和构成 436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 437
三、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 440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442
一、资产负债表概述 442
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445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举例 453
第三节 利润表 462
一、利润表概述 462
二、利润表的编制 465
三、利润表的编制举例 467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468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概述 468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
填列方法 470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
填列举例 471
第五节 现金流量表 472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472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
程序 475
三、现金流量表正表各项目的
编制 477
四、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489
五、现金流量表中的平衡关系 495
六、现金流量表编制举例 496
第六节 财务报表附注 505
一、附注概述 505
二、附注披露的主要内容 505
案例讨论 507
思考题 508
自测题 508
练习题 511
综合题 513
自测题答案 516
参考文献 522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page Section1
{size:595.3pt 841.9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42.55pt;
mso-footer-margin:49.6pt;
mso-paper-source:0;
layout-grid:15.6pt;}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知识体系的核心,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围绕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财务报告体系,重点突出利用财务会计理论解决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与技巧,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
本书在2011年3月出版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动态,依据会计准则的新变化2014年新颁布了3项具体准则、修订了5项具体准则和营改增的新亮点《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等,对第一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本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新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书从章节到课后案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会计职业判断。本书主要特色:第一,内容新。体现了会计理论如公允价值、综合收益构成及列示的新认识;会计实务的新变化如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等、税收政策的新动态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第二,突出应用性。本书以财务会计理论为基础,着重阐述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各项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应用,提升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第三,注重可读性与易理解性。每章配备案例讨论、思考题、自测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练习题、综合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各章知识要点。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标:了解财务会计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与会计核算基础;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的基本概念。
关键词: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 会计假设 会计基础 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 确认 计量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会计的特征
现代企业会计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组成。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运用簿记系统的专门方法,以通用的会计原则为指导,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相配合并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发展,同旨在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管理会计不同,财务会计旨在向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提供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和其他类似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最终表现为通用的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报告。
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 财务会计的主体是整个企业
财务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都是立足于某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统一体,而不涉及企业内部的某一部门、某一车间的局部问题。在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定期报告一定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时,通常只是以若干综合性指标进行集中反映和概括说明,只是向他们报告企业某月、某年的总括情况,而不必揭示更为详细、具体的财务信息。
2. 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
财务会计虽然也向企业内部传输财务信息,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整理、汇总和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从而可以定期而且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保障有关各方的切身利益。
3. 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如实的反映和严格的控制。虽然财务会计工作进程中有时也面临带有预计性或未来成分的经济事项,但并没有改变财务会计主要提供历史性财务成本信息的本质特征。
4. 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法规制度
公认的会计原则是指导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准则,是组织会计活动、处理会计业务的规范。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财务会计的法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是处理会计实务的准绳。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守其会计原则。
5. 财务会计的工作程序比较固定
财务会计有一套严密的核算程序,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并且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均有规定的格式。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内容
概念框架是被普遍接受的,构成特定研究领域理论原理的基础。从财务报告的角度,这些理论原理为改进新的报告实务以及评价现有报告实务提供了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协调一致的系统,是有关该领域的众多的规律、规则、公理及其他基本概念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将会计目标与有关的概念联结起来的凝固体系,或称概念体系。
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中首次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这一概念,之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概念框架的公告,至2010年已发布8项概念公告。
198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Board of the IASC,IASB的前身发布了一项征求意见稿--《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并于1989年9月发布了正式稿。该框架主要来源于FASB的前6项概念公告,以下简称《框架》1989。
2002年9月,IASB和FASB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诺瓦克Norwalk,
Connecticut, USA召开会议,确立了合作关系。2010年11月,IASB和FASB正式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简称《概念框架》2010。该《概念框架》2010包括双方作为其联合项目第一阶段成果的两个章节"通用财务报告目标"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
2015年5月IASB发布《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概念框架的相关建议,以下简称《概念框架》2015。
目前,不同的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或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质上也是一份类似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文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资料来源:王君彩. 中级财务会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对图1-1说明如下: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与假定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基本假设来自财务会计所存在和活动的客观环境--市场经济,基本假定则是对基本假设的必要补充。两者都带有不言自明的性质,除"持续经营"假定外,一般不需要证明或反证。不论基本假设或假定,都为数很少,是其他概念和准则的基础。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一般不严格区分,统称会计的基本假设。
任何研究领域都要以阐明范围和确定目标为其出发点。在会计领域中,目标可以视为形成结构中假设的一部分,或者视为超过或等同于假设水准的一组建议。各种原则和规则都应逻辑地引自各种假设,并达到与会计的基本目标相一致的要求。
财务会计目标体现设置财务会计系统的目的与要求。为此要明确:谁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会计信息?财务会计又能提供什么哪些会计信息?
考虑到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假定等前提条件,为了达到财务会计的目标,便产生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和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与计量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内在协调一致的整体。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可概括为:①财务会计目标及会计基本假设。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③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④财务报表的列报。
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方向,促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财务和相关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发挥资本和其他市场在整个经济中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的职能,具体来说,具有以下作用:
1 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2 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3 可用来评估已发布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可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4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 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财务会计目标
研究财务会计目标应先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特性。
1.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会计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个体以外的使用者,包括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例如: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职工、管理人员、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证券承销人、律师、税务机构、管辖机构、企业研究人员、潜在投资者等。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类别众多,而且其需要又各不相同。就理论而言,会计人员应针对每一类型使用者的特定需要提供特定目的的财务报表,才能完全达到会计服务的目的。这正是现在会计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IASB《概念框架》2015指出,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以利于其做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相关的决策。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所有使用者需要的全部信息,因此,在成本效益原则下最大限度地确定使用者是必要的。
在财务会计中之所以强调通用信息,是因为大量的用户需要相似的信息。通用信息并不意图满足个别用户的特殊需要。《概念框架》2015把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限定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 主要使用者的范围缩小了,也使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了。
我国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2. 财务会计目标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关于财务会计目标有两大学派: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其产生都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背景,只是两者的思路有所不同。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两权分离后,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即受托责任关系,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对委托人即资源所有者委托交其经营的财产负有受托责任;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两权分离后,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关注的不仅是企业的资本保值与增值,而是整个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报酬水平以及投资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的、可靠的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由于两种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导致对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有关问题的看法不一。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会计人员与委托者、受托者是双重关系,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只有提供客观、真实并可验证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公正、有效地维护和协调代理双方的利益关系,强调或突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特别看重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财务会计人员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与信息可靠性相比,信息相关性更为重要,将相关性作为财务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这是基于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由于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对未来现金流动的计量不可能是可靠或接近可靠的,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
本书认为,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两种学派观点并无根本的冲突和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甚至在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站的角度不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解与认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为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财务会计的高级目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上体现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融合,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也称之为基本前提。称之为基本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判断,人们对很多经济业务就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就不能达到会计的目的,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称之为基本假设,是因为虽然这些前提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人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有限,还难以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基本前提做出严格的证明。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多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核算前提,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不能采用,企业也就不能按照现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例如,历史成本原则就是假定企业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的前提下,才运用于会计核算之中的。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假设,从理论上来说,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只能采用可变现价值来予以计量;负债就不可能按照原来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清偿;会计处理原则和程序就必须按照清算条件下的情形来进行。
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一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假定企业为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要想计算会计主体的盈亏情况,反映其生产经营成果,从理论上来说只有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结束时,才能够通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比较,进行准确的计算。但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信息的使用者无法得到及时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就不是决策有用的信息,无法满足会计的目的。这就必须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一个相等的会计期间,以分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会计期间划分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使得及时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成为可能。同时,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此又产生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确认基础、流动项目与非流动项目的区别等。而当企业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以后,才需要按照权责要求在本期和以后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配收入和费用,确定其应当归属的会计期间,才会在会计处理上出现预提、摊销等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
企业通常以自然年度作为划分会计期间的标准,也可以是其他的标准,例如,可以是企业的一个营业周期。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用币值基本稳定的货币作为会计的计量手段,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会计虽然可以采用实物计量、劳动计量、货币计量等多种计算尺度,但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计算,能够使会计核算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损益等信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单位,不能总括反映企业的全部资产,而劳动计量也只限于劳动工资和某些费用的计算与分配,只有货币单位才能把实物单位和劳动单位换算成统一的价值尺度,达到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目的。
在会计工作中,货币计量是基本计量,其他计量只能是辅助性质的。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收支业务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中方编送会计报表时,必须折合为人民币。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一般以当地货币进行经营活动,可以当地币种进行计量,但向国内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当折合为人民币,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货币计量单位实际上是借助价格来完成的,而价格是在市场交换中形成的,但企业的某些经济业务没有以客观形成的价格作为计量依据如企业内部财产转移、接受捐赠、盘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这就需要选择合理的计价方法进行计量。
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同时要假定币值不变,即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的,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在会计核算中可以不考虑这些变动,即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从而可以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原则进行处理。
二、会计基础
由于存在会计期间,企业的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和资源变动的期间可能会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时,就出现了可供选择的两种制度: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政府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三节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报告使用者有用性的标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应服从、服务于财务会计目标,尽管各国都希望财务会计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不同国家、在各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衡量标准也是有差异的。
一、FASB、IASB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 FASB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表述,以下简称《概念公告2》,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大致可归纳如下。
1. 针对决策的首要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只有具有这两项首要质量,才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有用性,具体内容如下。
1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过去的和现在的会计信息能够通过提高使用预测未来的能力来影响决策;反馈价值是指通过证实或修正使用者以前做出的决策以期用来影响将要做出的决策;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在使用者做出决策前递达的实效性,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时过境迁,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变得与决策无关。
2 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当会计信息反映了其所打算反映的内容,不偏不倚地表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既不倾向于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才能认为是具有可靠性的。可靠性包含了三个构成成分,即反映的真实性即忠实反映、可验证性可核性和中立性。
2. 次要的和交互作用的质量--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两组经济现象中指认出相似和相异之处的质量。投资和信贷决策总是在评价各种可行方案之后才做出的,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信息,评价就难以合理进行。不同企业销售额的比较,可以知悉企业的规模大小。同行业同期指标的比较,其可比性要高于综合性或多种经营企业间的比较。为求提高可比性,人们认为建立会计准则或核心准则是主要理由之一。
可比性不仅指在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间的比较,还指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如通常的本期与前期的比较,为此要求一个企业采取的会计政策包括会计方法保持一贯性或一致性,不得任意变更。
3. 针对会计使用者的质量--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针对会计使用者的质量,在质量特征的层次上,构成了信息使用者也是决策者质量特征和信息中针对决策的各种质量之间的纽带。可理解性受下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使用者的特点,如掌握经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愿意钻研与否;二是信息固有的特征。只能为少数人所理解或使用的信息应不予提供。也不能仅仅因为有些人理解有困难,而把重要的有关信息排除在外。
4. 限制或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
提供会计信息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约束条件有以下两个:
1 成本效益原则。提供会计信息既会带来某些效益,也必定会发生一定的成本。对 一项信息资料来说,即使它的披露将与决策相关,能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 业绩,做出相应的决策,但如果为了提供这项信息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产生的效益,得不 偿失,那么企业将不会提供这项信息。成本效益原则是一个普遍性的限制条件。提供一项信息,只有当利用它所带来的效益高于取得它的花费才是合理的。
2 重要性。这里指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影响程度。重要性一般是指项目的金额、项目的性质和项目金额与性质的综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认为,重要性的基本特征是:"财务报告是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影响评价或决策的信息。"微不足道就没有"重要性"。必须注意的是:重要性是相比较而言的,对甲企业不重要的,对乙企业可能是足够重要的。
二IASB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IASB前身在其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以下简称《框架》1989中对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做出说明。
1 基本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框架》1989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与美国FASB相比,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同小异,但在侧重点上有些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相关性不仅包含预测价值、确证价值,还包含重要性,这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FASB所论述的不同之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如果因为信息在财务报表上的省略式差错,以致影响使用者做出有关的正确经济决策,此项信息就具有重要性。而可靠性包含的内容有: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和完整性。
2 质量特征的限制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对信息质量特征的限制因素,它们是及时性、效益和成本 之间的平衡,质量特征相互之间的平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是及时的。如果是过时的信息,即使它再可靠,却已失去其相关性。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或效益大于成本,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制因素。在会计实务中,由于有些质量特征是此消彼长的如可靠性与相关性,这就常常要在质量特征之间权衡取舍,以达到质量特征之间的适当平衡,以免顾此失彼,要力求达到最佳地满足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需要。
2. 《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
2010年,IASB与FASB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概念框架》2010。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质量特征与优化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是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必要质量特征,只要满足基本质量特征的信息便是有用的,相反,未满足基本质量特征的信息,即使满足优化质量特征,也是无用的信息。
1 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如实反映
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如实反映。与相关性密切联系的次级质量特征是重要性。如果省略或误报信息,将影响使用者基于特定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做出的决策,则该信息具有重要性。重要的信息具有相关性的一般特征,所以,重要性属于相关性的一个次级特征。
如实反映具备三个次级特征:完整、中立和杜绝差错。与《框架》1989的主要变化:①以"如实反映"替代了原来的"可靠性";其认为,可靠性一词并没有很直接地表达其意图所表达的,所包含的意思复杂而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比如,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就容易混淆。②原先作为"可靠性"的次级特征--实质重于形式,不再作为如实反映的次级特征。删除实质重于形式,是因为如实反映本身已经包含了反映现象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的要求。拟删除谨慎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概念框架》2015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谨慎性或审慎性概念,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判断时,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并指出审慎性对实现中立性很重要。
2 优化质量特征--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优化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它们不是财务信息的必要特征,可以优化具有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的信息,增强其有用性。
《框架》 1989 和FASB的《概念公告2》对可比性的重要性层级存在差异。《框架》1989将可比性看作和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样重要的质量特征,而《概念公告2》则将其视为次级质量特征。《概念框架》2010接受了FASB的观点,因为有用的信息首先要具备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仅具备可比性的信息也是无用的。
《框架》1989将及时性作为相关性的限制特征,《概念公告2》将它作为相关性的次级特征。但是,当具有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时,即使不具备及时性,财务信息仍然是有用的,比如仍具有证实价值。所以,及时性并不是相关性的必要条件,并不属于相关性的次级特征。
与《框架》1989相比,可理解性不属于基本质量特征。由于经济现象固有的复杂性,如果因其不可理解而将这些信息排除或删减,则会影响其完整性和中立性,财务信息也将不再有用。所以,可理解性不应当是有用财务信息的必要特征,而只是让有用的财务信息更加优化。《概念框架》2010指出,使用者除了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以及合理的勤勉学习意愿,必要时还应当咨询相关专家寻求帮助。
同时,还引入FASB《概念公告2》中的可验证性作为优化质量特征。此外,信息质量特征也受到财务报告的成本限制,需要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目前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其中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题提出了八项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具体解释如下。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又称之为客观性或真实性。
可靠性是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它包括三层含义,即反映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反映真实性是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要达到反映真实,必须选用正确的计量方法或计量制度。可核性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进行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中立性是指在制定或实施各种准则时,应当主要关心会计信息本身的质量,而非其经济后果。会计人员不能为了特定目的,或诱致特定行为的发生,而将信息加以歪曲或选用不恰当的会计原则。
2.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亦称有用性。
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为有关各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为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服务,这就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联。相关性要求企业在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有关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要能够兼顾到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
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亦称明晰性。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相关性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准则规定: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它一方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可比,为同一会计主体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纵向可比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求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可比,为同一会计期间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分析,为经济决策提供横向可比的信息。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质量要求体现了对会计目标的重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反映与经济事实的相符性,能够更好地达到会计的目标。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从法律形式上讲,其所有权是不属于承租企业的,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种租赁形式下,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了承租人,因此可以作为承租企业能够控制的资产,视同自有资产一样进行相关的处理。此外,在收入的确认准则中也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质量特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形式将不断涌现,实质重于形式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这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质量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重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正确运用重要性,最重要的就是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性的判断。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或不同经济业务来说,重要与否是相对的,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质,二是量。从性质方面看,只要该会计事项发生就可能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从数量方面看,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时,一般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亦称审慎性或稳健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会失去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及时使用和决策。
第四节 会 计 要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以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企业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企业各种经济资源的来源与运用。为了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成果的状况,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经济资源划分成不同的报表项目,以便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简单明了的信息。所以会计要素有时又被称为会计报表要素。
我国基本准则列示了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它们分为两类,前三个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也称资产负债表要素;后三个为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也称利润表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
或者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
符合资产、负债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以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1. 资产
1 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同时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也给资产的计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提供了资产取得的实际成本,使得该项资产可以以货币计量。
2 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一般来说,一项财产要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应当拥有其所有权。但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财产,企业虽然不拥有所有权,但是能够实际控制,也应当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3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对资产的经济效益的强调,体现了对资产的本质的理解,同时也给资产的计量和报告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思路。按照这一特征,企业拥有的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例如无望收回的应收账款、陈旧毁损已无交换价值的实物财产等都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资产报告,应根据规定将其转入费用或损失。
2 资产的确认条件与分类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它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2.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即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例如企业赊购商品后才产生应付账款这项负债。只有源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上才有可能确认为负债。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例如企业的业务计划,不会产生负债。
2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企业的现时义务可以源自于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法律要求,如应付账款;义务还可能产生于正常的业务活动、习惯以及为了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或公平处事的愿望。例如,企业出台对保证期期满后出现的部分缺陷也进行免费修理的政策,则在已经售出的产品上预期会发生的修理费用就是负债。
3 偿还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现时义务的履行通常关系到企业放弃含有经济利益的资产,以满足对方的要求。负债需要将来通过转移资产或者提供劳务予以清偿,例如交付资产、提供劳务、将一部分股权转给债权人等方式。
3. 负债的确认条件与分类
符合准则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除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等。
4. 所有者权益
1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所有者权益不需要偿还,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企业赖以生存和维持经营的基础,因此,通常作为永久性投资,在企业经营期内无须返还,除非减资或终止经营。
2 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企业清算时,负债往往优先清偿,而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之后才返还给所有者。
3 所有者权益能够分享利润,而负债则不能参与利润的分配。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
2 所有者权益的形成与内容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按其内容包括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有收入、费用、利润。从抽象意义上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收入-费用=利润
符合收入、费用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以及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中。
1. 收入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准则界定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属于狭义的收入,广义收入包括狭义收入和利得。利得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的特征主要有:
1 收入产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不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来自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非来自于处置固定资产。
2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等;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抵偿债务。收入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 收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等,但是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2. 费用
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会计准则界定的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属于狭义的费用,广义的费用包括狭义费用与损失。损失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特征主要有:
1 费用产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偶尔发生的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作为损失处理,例如,固定资产清理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2 费用是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 费用的发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发生,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确认费用要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配比原则。
费用包括以下三种:①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②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③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 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如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指营业业务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第五节 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一、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
1. 确认含义
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是指将某一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属于广义的确认。
广义的确认概念可以涵盖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这是基于:①何时、以何种金额并通过什么要素记录具体表现为记账;②何时、以何种金额并通过什么要素列入财务报表具体表现为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环节。初始确认是对新发生的交易、事项的初次确认;再确认是对某一入账后的交易、事项发生变动后的确认,即在初始确认后因故再次确认以及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从会计程序上看,初次确认主要解决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账户的设置和账簿的登记、核实和结账等问题。通过初次确认,企业经济业务信息已转化为账簿信息。但是,企业所有者一般是不可能直接审验有关账簿资料的,他们需要更浓缩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再确认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各财务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内涵以及与有关账户的余额或和发生额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有关账簿资料进行分类或汇总,最终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2. 确认标准
为了做好会计的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应当遵循相关确认标准,包括基本确认标准和补充确认标准两类。
1 基本确认标准
基本的确认标准是基于会计核算系统的特点而形成的识别和决定初始确认与再确认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1 可用货币计量。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是向使用者传输以财务信息货币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以供决策。如果经济业务的发生与资金运动无关,不能用货币计量,即不属于会计对象,其数据或信息就不必由会计来确认。但必须指出,会计核算系统不是完全不考虑非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因为货币计量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需要少量的、居于次要地位的非货币信息进行辅助。但非货币信息不可能、也不必要系统地、顺序地经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去加工,不需要经过严格的会计确认。
2 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性。会计反映的对象是企业的价值运动。要在会计上记录、描述会计对象,就必须把会计对象区分为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会计要素,这些会计要素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区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各会计要素的特性与财务会计报表应反映的内容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所有这些规定是初次会计确认和再确认的标准。
3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当经济业务可用货币计量并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性时,会计确认还有一个时间问题要解决,即何时记入会计账簿系统。从根本上说,会计确认的时间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企业损益的恰当确认问题。由于权责发生制更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现代财务会计采用的时间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
2 补充的确认标准
财务会计实质上是关于有关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形成与分配情况的经济管理系统,会计确认的标准是有关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会计确认中,基本标准可以解决会计核算问题,但财务会计不仅仅只是会计核算,同时又是会计监督,因此,还需要可信性、合法性和相关性等标准来补充。
1 可信性。即如实反映、可以验证、客观公正,是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在会计确认时,既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所载经济业务的数据是否真实,又要辨别有关经济数据或会计信息能否加以验证。不可靠、不真实的经济数据,不能予以确认;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数据必须有客观可信的证据。不能将计划或预算数字代替实际数据输入系统,不允许假账真算或凭主观报账。最终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财务信息或其他经济信息,必须如实反映企业或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应当掩饰经营过程中的任何薄弱环节和弊端。要通过确认,制止和杜绝人为歪曲资金、成本、利润等基本会计信息的错误行为。
2 合法性。为确保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经济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凡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数据,必须首先具有合法性,如各项收支要符合财经纪律的要求,产品成本计算应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会计确认减少乃至于杜绝贪污、挪用企业财产、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的出现。
3 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增加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差别能力"。它既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也是会计确认的一个标准。确认经济数据和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密切联系起来,要能够帮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
二、财务会计要素的计量
财务会计要素的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财务会计要素列报于财务报告中并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过程包括两方面:第一,某一项目的实物数量;第二,项目的货币金额,而金额又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计量单位尺度和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计量中,主要是货币金额的计量。
确认与计量是密不可分的,确认是计量的前提,计量是将已经确认的交易、事项量化后入账或列入财务报表的必要手段。
1. 计量单位
计量尺度,一般是衡量某事物或事项的数量关系的标准。如,计量某事物或事项的价值的尺度是货币,计量长度的尺度是米尺,计量重量的尺度是秤,计量劳动量的主要尺度是时钟。这些计量尺度,在会计计量上都用到了,只是在多数情况下,货币是主要的计量尺度而已。货币使会计计量有了统一的计量尺度。
货币作为一种计量尺度必须要求自身度量上的统一性,即要求货币单位在不同时期保持稳定,以便使会计计量的结果具有可比性。然而,这种理想状态被通货价值的变动动摇了,从而在货币的度量单位--计量单位上,不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流通货币,而且同一货币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购买力。这就对会计计量提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会计计量究竟是采用名义货币单位,还是采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
名义货币单位是指各国主要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又称为变动的货币单位。按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的特点是:无论各个时期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发生变动,会计计量都采用固定的货币单位,即不调整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名义货币单位一直是现行会计实务普遍推崇的计量单位,其原因主要是名义货币单位符合"币值稳定"假设,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上下波动可以相互抵消。此外,还能避免因调整货币购买力而增加的工作量,简化会计计量手续。
当物价急剧且持续变化时,继续使用名义货币单位来计量会计事项是不合适的,必须以一定时日的货币购买力以一般物价指数近似地表示为基准调整不同时期的名义货币单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货币保持在不变的计量单位上。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又称为固定的货币单位或不变的货币单位。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较之于名义货币单位,能够反映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保持会计计量结果的可比性。
此外,随着国际经济的广泛开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已经不局限在本国或本地区,其经营触角可能延伸到多个国家或地区,涉及的货币可能不止一种,从而引发了记账本位币问题。一般而言,记账本位币就是企业主要经营环境中使用的货币,也就是在会计记账时使用的主要货币,具有的特征:①在经营活动中经常地、大量地使用的货币;②一般是本国通货。
2. 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高度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
1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 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 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三、公允价值计量
1. 公允价值相关概念
财政部2014年1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 39 号--公允价值计量》财会[2014]6号准则。该准则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明确公允价值为脱手价格。
市场参与者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买方和卖方:①市场参与者应当相互独立,不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所述的关联方关系;②市场参与者应当熟悉情况,能够根据可取得的信息对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及交易具备合理认知;③市场参与者应当有能力并自愿进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
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有序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进行。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进行。主要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最大和交易活跃程度最高的市场。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和计量单元。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使用的限制等。计量单元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单项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
2. 估值技术与公允价值层次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市场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的资产、负债或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收益法是将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估值技术。成本法是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通常指现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术。
企业应当根据估值技术中所使用的输入值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
输入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给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包括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可观察输入值是指能够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输入值。该输入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不可观察输入值是指不能从市场数据中取得的输入值。该输入值应当根据可获得的市场参与者在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假设的最佳信息确定。企业在估值技术的应用中,应当优先使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只有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
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其中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因三个层次的计量中主观判断成分依次增加,规定各个层次的输入值并界定其应用顺序有利于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第 39 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协调了分散在各个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完善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案 例 讨 论
【资料】 济南轻骑全称"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先是A股在上交所上市,1997年6月B股又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超过16亿元。该公司从1993年上市至2003年的10年间,前5年可谓一帆风顺,但从1998年开始,效益下滑。到2000年公司出现了亏损,亏损额达2. 72亿元;2002年亏损额高达34亿元。由于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自2003年4月28日起暂停交易。
2003年4月25日济南轻骑公布的年报显示:公司2002年的亏损额高达34亿元。这一数字创下了我国股市单个公司亏损额之最。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2002年12月31日,公司还曾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测算,公司预计2003年将实现盈利。更为出奇的是,2003年8月公司真的公布上半年盈利1613万元!这对于不熟知会计的人来说,简直如神话一般!其实,对于懂会计的人来说,这些离奇的数字并不神秘,无非是一些会计造假、利润操纵手法的翻版,其采用的具体手法就是利用会计谨慎原则所留有的选择空间操纵会计数据。
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总共提取了高达42亿元的坏账准备,其中的38. 65亿元是对轻骑集团三笔应收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形成的。而在这之前,公司对上述款项的计提比例一直保持在3%。可见,济南轻骑巨亏的主要原因是"突击"计提坏账准备所致。从会计的角度看,这既是对谨慎原则的滥用,又严重违背了一贯性原则。从3%的小比例计提一下猛增到100%的全额计提,而且涉及数额如此巨大,是会计政策选择中极端的机会主义行为。
济南轻骑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由3%猛烈提高到100%,绝不是真实职业判断的结果,而是盈余操纵的需要。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摩托车产品,但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而且同类企业众多,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利润普遍下降,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而控股股东的30多亿元巨额欠款就像压在公司头上的一座大山,严重影响了其竞争力。陷入极度困境的济南轻骑在重组无望的情况下,希望将大量不良债权进行一次性处理,以甩掉财务包袱。按证监会规定,对大股东欠钱不还的,可以回购股权的方式抵债,但济南轻骑却以其母公司轻骑集团"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自身经营和偿债能力低下"为由,主动计提全额准备,其计提秘密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遵循会计制度的角度看,人们似乎又不能拿它是问。这就连训练有素、技术高超的CPA也拿它无可奈何,境内外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都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他们称: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该公司2002年12月31日应收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关联公司往来欠款计提数额的恰当性做出判断。资料来源:王乐锦,"离奇数字的背后--济南轻骑利用谨慎原则操纵会计数据的理性思考",《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2期,节选
【案例分析要求】通过"济南轻骑"案例,分析会计利润造假的原因、方法。分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说明你对谨慎性要求的理解与应用。
【分析提示】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考虑可能的退市风险,采用应收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使上年度多提、下年度冲回准备的办法,达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可比性概念,考虑谨慎性应用的前提条件,如职业判断、诚信等,分析如何防范企业利润操纵。
思 考 题
1. 什么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有何特征?
2. 简要说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作用。
3.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说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有何关系?
4.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哪些?
5. 简述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 测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是 。
A. 会计目标 B.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C. 会计要素 D. 会计原则
2. 会计核算上所采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 前提的基础上。
A. 会计方法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3. 强调某一企业各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
A. 可靠性 B. 相关性 C. 可比性 D. 可理解性
4.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 。
A. 相关性 B. 可靠性 C. 可理解性 D. 可比性
5. 企业月初总资产300万元,当月企业的负债增加2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30万元,则月末企业总资产为 万元。
A. 310 B. 290 C. 350 D. 250
6. 下列项目中,符合资产定义的是 。
A. 购入的某项专利权
B. 经营租入的设备
C. 待处理的财产损失
D. 计划购买的某项设备 
7.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 
A. 现值 B. 可变现净值 C. 历史成本  D. 公允价值 
8. 以下事项中,不属于企业收入的是 。
A. 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
B. 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
C. 出售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流入
D. 出租机器设备取得的收入
9.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 。
A. 及时性 B. 可理解性 C. 相关性 D. 可靠性
10.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 为基础。
A. 权责发生制 B. 实地盘存制 C. 永续盘存制 D. 收付实现制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组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的有 。
A. 企业生产车间
B. 销售部门
C. 分公司
D. 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2. 下列项目中不应作为负债确认的有 。
A. 因购买货物而暂欠外单位的货款
B. 按照购货合同约定以赊购方式购进货物的货款
C. 计划向银行借款100万元
D. 因经济纠纷导致的法院尚未判决且金额无法合理估计的赔偿
3.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4. 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首要要求的有 。
A. 可比性 B.
可靠性 C. 重要性
D. 相关性
E. 可理解性
5. 资产的计量属性有 。
A. 历史成本 B. 重置成本 C. 现值
D. 可变现净值 E. 公允价值
6. 可比性要求指 。
A.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B.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C.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D.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7. AS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销售商品一批,增值税发票已经开出,商品已经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但此时得知对方企业在一次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财务发生困难,短期内不能支付货款,为此AS股份有限公司本月未确认收入,这是根据 会计核算质量要求。
A. 实质重于形式 B. 重要性 C. 谨慎性 D. 相关性
8. 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的有  。
A. 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资产核算
B.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C. 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D. 将长期借款利息予以资本化
9. 下列做法中,违背会计核算可比性的是 。
A. 鉴于某项固定资产经改良性能提高,决定延长其折旧年限
B. 鉴于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不佳,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原来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平均年限法
C. 鉴于某项专有技术已经陈旧过时,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核销
D. 鉴于某被投资企业将发生亏损,将该投资由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
10. 下列各项中,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 。
A. 资产
B. 负债
C. 所有者权益
D. 收入、费用 E.
利润
三、判断题
1.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之所以又称为会计假设,是由于其缺乏客观性及人们无法对其进行证明。
2. 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必定是法律主体。
3. 某一会计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某一企业具有重要性,在另一企业则不一定具有重要性。
4. 某一财产物资要成为企业的资产,其所有权必须是属于企业的。
5. 企业对预期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可能产生的债务,应当作为负债处理。
6. 企业一定期间发生亏损,则其所有者权益必定减少。
7.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影响当期损益。
8.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服务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必须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
9. 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反映,对于不重要、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10. 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基础。
练 习 题
1. A公司将其成本低于500元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在购买时费用化。
问题:
1 这种做法合理吗?
2 依据什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允许A公司采用这种偏离准确会计处理的方法?
3 该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
2. 假设A公司有下列资产单位:元:
库存现金 9 000
应收账款 25 600
其中:估计会发生坏账 600
低值易耗品:
成本 280
可变现价值 70
办公设备:
成本 72 000
累计折旧 14 000
市价 47 400
要求:
1 假定A公司继续经营,计算其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额。
2 假定A公司经营不善,要变卖其资产,请计算资产的清算价值。
综 合 题
下列会计处理未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从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计量等方面,指出在下列情况下会计处理违反了哪些会计概念与要求?
1 东升公司高估折旧费用,以报告较低金额的净利润。
2 某电子公司存货的期末市价是 119 000元,但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按成本 134 000元列示存货。
3 豪威公司的负债超过其资产。为从银行取得贷款,豪威公司的老板将其私人投资作为企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
4 兰德公司据其邻近土地最近的销售价格,调高其土地的账面价值。
5 某企业向租赁公司租入一大型设备,属于融资租赁,未进行会计记录,也未列入期末财务报表中。
6 某种子供销公司经常变更会计方法,以使每年的净利润能达到目标。
7 德克地产公司在其财务报告中以高于固定资产成本
400 000元的市价 820 000元报告该资产的价值。
8 某公司会计,不论固定资产金额大小,都对其进行详细的折旧记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