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区域范围,从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节点、线路、网络三方面切入,在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交通网络及空间可达性、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高速交通建设与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机理,进而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重构的模式和建议。
|
目錄:
|
前 言/1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5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6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10
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14
第六节 框架与主要内容/15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19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进展/19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相关研究/26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29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31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31
第二节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方法/40
第三节 复杂网络理论与分析方法/44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及城市综合实力时空演变/49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现状/49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时空分异/56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61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时空演变/68
第五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空间自相关/71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交通网络及可达性时空演变/77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发展状况/78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网络规模与等级/80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网络结构总体特征/86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网络地域特征/88
第五节 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可达性测度方法/95
第六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99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时空演变/114
第一节 城市经济联系规模测算与比较/114
第二节 城市首位经济联系强度时空演变/124
第三节 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地域结构分解/128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特征/136
第七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时空演变/139
第一节 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异质性/140
第二节 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节点中心性/144
第三节 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节点凝聚性/157
第四节 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核心-边缘结构/161
第五节 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凝聚子群分析/164
第八章 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耦合机理/170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170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交通与空间结构演变耦合机理/178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交通与空间结构演变耦合特征/186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模式与对策/196
第一节 区域空间重构的内涵与基本模式/196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基础与模式/199
第三节 基于凝聚子群的城市经济区划分/208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支撑机制/213
第五节 长三角地区区域空间重构的策略建议/215
第十章 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对欠发达地区的启示/224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概况及高速公路发展/224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225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242
第四节 小结与启示/254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256
第一节 主要结论/256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261
主要参考文献/263
|
內容試閱:
|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快速发展,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城市群、都市圈或都市连绵带等功能区域渐次发育,尤其是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将进一步重塑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双重作用下,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空间相互作用日益深化,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空间组织不断演化,城市与区域的联系形式也逐步突破中心地体系的等级联系向网络化的交互联系转变,城市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增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空间结构形态也呈现由点-轴式向多中心、网络化演进的趋势。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区域范围,以县域和地级市辖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的相关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复杂网络分析的相关软件,从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节点、线路、网络三方面切入,在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交通网络及空间可达性、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高速交通建设与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机理,进而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重构的模式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全球化水平日益提高,虽然各县级及以上城市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全球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区域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逐步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通过构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县市经济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并结合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呈现以沪苏锡常和环杭州湾地区为核心区域向长三角外围地区梯度减小的空间格局。
随着长三角地区高等级公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各地区公路交通网络密度和路网等级不断提升,交通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连接度、环路指数、实际结合度和实际成环率指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网络节点中心度普遍改观,线路的非直线系数大幅度降低,其直接的空间经济效应是促进城市间时空距离的缩短和交通可达性的改善。采用网络分析和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分别对长三角地区城市节点可达性、城市节点机会可达性和区域平均可达性进行测算,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节点可达性和各县市区域平均可达性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区域平均可达性表现出以上海和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呈不规则圈层状和轴带延伸并递减的趋势。
长三角地区各县级及以上城市对外经济联系规模不断扩大,县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幅度提升,且呈现明显的相对均衡发展态势,主导联系轴线由早期的形向Z形,进而向形转变,未来将形成区字形的主导经济联系发展轴,高强度城市经济联系线路越来越密集,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网络交互作用越来越突出。引入复杂网络理论的节点中心性、凝聚性、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等系列统计分析指标对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变态势进行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逐步增大,各城市节点的直接连接边数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大多数地级及以上中心城市的节点中心度相对较高,接近中心度的右偏态分布态势逐步增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较为显著,这也表明长三角地区还处于网络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本书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交通网络及空间可达性、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过程与特征的分析发现,长三角空间结构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点-轴式向网络化、由等级式向扁平化转变的特征和趋势,这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线路密度的增加、线路等级的提升以及过江跨海通道建设等都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通过集聚与扩散、专业化分工机制共同作用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本书进一步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交通子系统与空间结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测算,发现长三角地区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综合实力、城市经济区位度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特征,尤其是地级及以上中心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更高。
本书针对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在突出中心城市主导原则、交通关联原则和经济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确立了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多轴线、网络化的复合型空间结构重构框架,并根据凝聚子群间经济联系密度的高低进行聚类和空间归并,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上海城市经济区、南京城市经济区、杭州城市经济区和宁波城市经济区四大城市经济区,最后指出长三角地区空间重构要突出基础设施体系的支撑作用、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城市经济区的组织作用以及空间管制与区域规划的调控作用等。
本书把复杂网络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引入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中,对节点中心性、凝聚性、核心度指数进行测算并对节点凝聚子群进行分析,根据核心度指数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核心区、半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四种类型,这是对传统的以经济发展水平来识别区域核心-边缘结构的重大改进。基于网络城市的发展理念,本书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多轴线、网络化的空间重构模式,并提出了一种根据凝聚子群间经济联系密度高低进行聚类和空间归并的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在区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希望本书能够为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城市体系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尤其是希望能够为欠发达地区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一些启示,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孟德友
2016年5月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