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內容簡介: |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之后欧美左翼学者对中国文艺、美学和文化等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及其相关的传统文化问题成为左翼学者关注中国问题的焦点。他们中有的受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启发,有的受到中国革命文艺的吸引,有的则及时跟踪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发展,有的还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理论资源。经过美学转化的中国问题成为欧美左翼文论中的内在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左翼文论成为中国译介西方理论中*重要的部分。《欧美左翼文论与中国问题》聚焦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前沿,探讨左翼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辨析左翼视野中的问题与方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了重要的探索。
|
目錄:
|
关于中国文论走出去的思考(代序)
当代西方左翼理论前沿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当代中国文艺政策的两次转向
巴迪欧与陈寅恪:理解20世纪的方法
论默多克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视阈
论哈维的三种巴黎空间
Sharism(分享主义):物联网市场框架下社会主义的复兴
从全球发展未来大势中中国道路自信谈起
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及其相关问题
左翼理论与当代中国
语境与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及其学理建设的路径
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新论
对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点思考
人道的文化偏至
鲁迅论从人到个人的观念变化
大众批评的边界与功用
形象思维再考察
以朱光潜和李泽厚形象思维论为中心
论样板戏英雄典型及其艺术偏差
兼论样板戏实验的美学成本
现代化范式的困境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兼评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异化与当代创意产业
左翼视野中的问题与方法
人民的悖论:阿甘本问题与群众路线
批判性有机知识分子如何生成?
兼谈文化研究的中国化问题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卢卡奇小说理论的批判
阿尔都塞与批评理论
改造世界的哲学
阅读阿尔都塞笔记
阿尔都塞的哲学观和哲学实践
在马克思之后阅读斯宾诺莎:诸众政治是否可能?
文学公共性:话语场域与意义增殖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的伦理维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综述)
欧关左翼文论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
思考的出发点在自己的脚下(代跋)
关于西方左翼思想和中国文论的思考
|
內容試閱:
|
《欧美左翼文论与中国问题》: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分析了路易波拿巴实现政变的阶级基础和经济条件。马克思在论文中分析了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各个党派和政治集团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及在此经济条件基地上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在波旁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大地产连同它的僧侣和仆从;在奥尔良王朝时期进行统治的是金融贵族、大工业、大商业,即资本和它的随从者律师、教授和健谈家。正统王朝不过是地主世袭权力的政治表现,而七月王朝则不过是资产阶级暴发户篡夺权力的政治表现。正统派和奥尔良派这两个集团的彼此分离绝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思想原则,而是由于各自所依赖的物质经济条件,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占有形式;他们彼此分离还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旧有的对立,由于资本和地产之间的竞争。同时马克思也不否认,把正统派和奥尔良派同某个王朝联系起来的还有旧日的回忆、个人的仇怨、忧虑和希望、偏见和幻想、同情和反感、信念、信条和原则。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马克思在文中再次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容,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继《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又一次使用了上层建筑概念。
马克思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最终形成和臻于完善的标志。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第一次用精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段话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内在联系,阐述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明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上层建筑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改变,并且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变更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表述,也大多为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继承与发展。
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欧美新左派也大都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而他们自己则是这一科学的真正继承和发展者。一些西方学甚至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欧美新左派的著作,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内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全崭新的学术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