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編輯推薦: |
对中国近代以来中小学教学方法系统而完整的梳理和总结
|
內容簡介: |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验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代百年是社会剧变、西学东渐、思想学术文化极力交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冲突、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无论是传统教育的退却、西方教育的引入、现代教育的确立都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新旧变革、实验、传播及推广。教学方法既反应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指标变化体系,也是新旧势力中外观念文化以及教育学术思想争鸣讨论的一个缩影。本书致力于整理并探讨中国近代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历史线索、基本史实,总结其特点及规律性认识,以丰富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内容,拓展并加深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历史的资源和认识,有助于当代教学改革实验的资源汲取与效益提升,并促进教育质量工程的现实推进。
|
關於作者: |
吴洪成,男,1963年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师从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陈学恂先生,硕博连读六年;毕业后在西南大学教育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博导,人文教育系主任等职;2004年调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中国教育史研究》(共三册)、《不朽的革命人生,辉煌的教育成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小学教育史》《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共四本)、《晚清中国教师史》《河北书院史》《教育科研问题史》《杨贤江教育学》《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史研究》等著作。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传统学校教学方法的内容及局限
一、传统学校教学方法概要
(一)教学方法的类型
(二)私学的基本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
二、个案分析:清代重庆私塾的教学工作与教学方法
一根据私塾的种类不同,分别开展教学
二教材使用
三教学组织
四教学方法
三、传统学校教学方法的困境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
(二)单向的教学交流
第二章 中国近代学校教学方法嬗变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学方法
一鸦片战争时期
二洋务运动时期
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学方法
一维新运动时期
二清末新政时期
三、民国时期的教学方法
一民国初年
二五四运动时期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四革命根据地学校教学法以小学教学法为中心
五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教学方法以梁漱溟、卢作孚的教学方法试验为案例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的西方资源及中国化实验探求
一、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
一教会学校的教学方法概述
二教会小学的发展及其教学方法
三教会中学的发展及教学方法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新教学方法的实验
一历史背景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形成
四实用主义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三、中国现代教育家学科单项教学实验的本土化努力
一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的发展阶段及基本概况
二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成绩与结果举要
三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的评价和影响
第四章 单级教学法
一、单级教学法的由来和理论
一顺序
二轮换次数
(三)时间
二、单级教学法的传入与实验
一单级教学法传入的原因与途径
二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单级教学法的倡导
三单级教学法的实验
三、单级教学实验的影响和评价
第五章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一、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二、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导入
一教育理论著作的翻译与输入
二教育杂志和刊物的介绍
三来华日本教习的传授和留日师范生的传播
三、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实验
一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初兴
二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实验的拓展
三近代教学法教材的编写
四、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若干省份的传播及推行
一直隶
二湖北
三四川
四贵州
五、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在中国实验的评价
一有助于中国早期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二激发国人自编教学法教材的热情
三推动近代中小学教学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 分团教学法
一、分团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二、分团教学实验的科学教育背景
三、分团教学法的导入
四、分团教学法实验的初兴:学级内作业分组
一新教育运动的忧患与分团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二分团教学法在尚公小学的实验
五、分团教学法实验的拓展:打破学级的学科能力分组
一分团教学法实验迈向深入
二南京高师附小、东南大学附小的分团教学法实验
六、分团教学法的反思:班级教学制度的局部回归
七、分团教学法在中国实验的评价
一促进了教育价值观由教师向儿童的转变
二推动了补充教材的开发
三提升了分班分组的科学化水准
第七章 自学辅导法
一、自学辅导法的由来和理论
二、自学辅导法的传入与实验
一自学辅导法兴起的契机及其引进
二自学辅导法的实验
三、自学辅导法的影响和评价
(一)个别教学法
二五段教学法
第八章 蒙台梭利教学法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思想内容
一思想渊源及早期实践
(二)教育观察法
三教具与感官训练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导入
一教育刊物及专业著作
二教育社团的组织推动
三国际蒙台梭利运动的影响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实践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初期实践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中衰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现代发展
四、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导入与实践的评价
(一)早期理论介绍相对丰富,但存在局限性
二蒙氏教学法的本土化是其实践的闪光点
三对近现代学前教育影响的广泛性
第九章 设计教学法
一、设计教学法的由来和理论
二、设计教学法的输入与实验
一设计教学法输入的途径或方法
二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试验
三、俞子夷与设计教学法
一俞子夷与设计教学法的传入
二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探索
三俞子夷对设计教学法探索的创新性
四对俞子夷设计教学法中国化探索的历史观照
四、设计教学法实验的影响和评价
第十章 道尔顿制
一、道尔顿制在美国的创立
一帕克赫斯特的教育实践经历
二道尔顿制的思想内涵
三道尔顿制教学法的实际操作
二、道尔顿制的导入
一赴国外教育考察者的介绍
二期刊著作宣传讨论
三舒新城个人的热忱推广
四教育社团的组织推动
五道尔顿制创立者帕克赫斯特来华
三、道尔顿制在近代中国的实验
一道尔顿制实验初兴舒新城与吴淞中学的道尔顿制实验
二道尔顿制实验的发展廖世承与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
三道尔顿制实验在中国的延续高仁山与北京艺文中学道尔顿制实验
四、舒新城与道尔顿制实验
一舒新城与道尔顿制关系概述
二舒新城提倡道尔顿制的缘由
三道尔顿制的实验
四舒新城对道尔顿制的评价
五、道尔顿制在中国导入与实验的评价
一教学改革采用严格实验方法,教育研究科学化程度提高
二道尔顿制在中国实验受挫的原因分析
第十一章 文纳特卡制
一、文纳特卡制的基本内容
一华虚朋与文纳特卡制实验
二文纳特卡制的内容
二、文纳特卡制在中国的传播
三、厦门大学实验小学的文纳特卡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准备
三实验实施及实验结果
四实验讨论
四、河南省立开封二小文艺科文纳特卡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的注意点
三实验准备
四实验实施
五实验效果
六实验讨论
五、文纳特卡制在中国传播与实验的评价
一文纳特卡制的传播预示了教育实验进入反省期
二文纳特卡制实验走向科学化水平
三文纳特卡制实验的教学论思考
第十二章 廉方教学法
一、廉方教学法实验的历史背景
一现实教育的困惑
二学校欧化引起的矛盾
二、廉方教学法实验的前奏:二重制实验、学校课程及教材设计
一二重制实验
二课程设计
三学校教材设计
三、廉方教学法实验的建构
一实验影响因素
(二)实验方案设计
三实验理论基础
四、廉方教学法实验的实施
一实验设施和工具
二实验程序阶段
三实验结果及其影响
五、廉方教学法实验的历史局限与现实启示
一廉方教学法实验的历史局限性
二廉方教学法实验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技术与优化的方法对于实践及探索活动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就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认为: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也就是说,无论是教还是学的行为都与方法密不可分。方法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理论知识的指导之下,为了特定的目标、受特定的内容所制约的有一定结构的规则体系,可以表现为手段、途径、方式及操作技术等方面。
当前,学界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选用的依据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个人条件。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恰是笔者尝试探究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历史及思想内容的意义所在。
近代中国教学方法主要源于西方,随着新教育体制逐渐形成而被引进、传播并实验,新教学方法的历程呈现出一幅实验探索的图谱。此处出现了贯穿本书的核心命题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是指根据一定教学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观察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能引起在非实验的自然条件下不易出现的教学现象,以供观察记录;能在最有利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对比,使观察更精密;能给测量与计算提供方便条件,使所获结果更精确。按其组织形式通常分为三种:单组形式,同一组受试者,分期接受不同实验因素影响,比较两种影响的效果;等组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平行组,分别施加不同的实验因素影响或设控制组,以进行比较;轮组形式,将几种实验因素影响轮换施加于两组或两个以上的组,按每一实验因素变化的总和相互比较。这是目前教育实验学中对教学实验的经典理解,也是严格的定义或要求。诚然,以此理念或精神来渗透解读本课题素材内容及史实案例是必需的,但以此来对应或要求本课题诸种教学方法的实验水平程度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由教学实验历史进程的嬗变内容及其特性所决定的。近代中国教学方法的探索、引进、传播及实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无论其设计的精密性还是内容的科学化程度都在这一嬗变历史中延续与提高。就西方而言,实验教育学的思想及技术也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得以创立并推进的,之后的美国出现了智力测验与成绩评定的高潮,教育实验的中心也从西欧转向了这一新兴的工业化强国。反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轨迹,恰恰是从西欧的新教育转向美国以进步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现代教育。
本书主要叙述并揭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直到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进程中,先进中国人,尤其是教育家及广大教师围绕教育早期现代化需求,引进、传播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并从基本教育国情出发,汲取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及实践资源,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在仿效中尝试,在学习中调整,在传播中实验,在推行中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这些教学方法的实验及应用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由此成为近代乃至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或有益资源。
本书分十二章,具体记录、阐发并探讨中国近代中小学教学方法曲折而生动的历史图谱,包括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向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演变的轨迹、主要阶段、基本特点及发展线索,并力图概括、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例如,传统教学方法在中国积累深厚,影响深远,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仍有参考及利用价值;近代中小学教学方法是在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形势严峻、社会剧烈动荡的场景下,由弱到强,由零碎到系统,由模糊到清晰,不断循环演进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西学为主的课程知识结构、科学化的教学组织及评价系统以及西化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共同促成了西方教学方法在中国的登陆、实验与推广。教学方法主要是在制度化教育形态下发挥作用的,这就与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系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中国近代教学方法与学制的制定、课程的设计、组织管理的规范以及教学评估的指标,尤其是教学理念的内涵交错互动,形成线性或非线性的复杂关系,从中体现出外来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移植性与创新性的多维结合。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历史及其主要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具有丰富的、合理的思想价值及操作技术,可供当代采用和思考。历史既是往事的陈迹,又是现实的关照,前者是消逝的,而后者却是活生生的,如以此而论,则具有永久性存在的意义。而挖掘其中的普适性思想资源以为当代教学改革与实验提供启示及操作性技术便具有了应然性的价值。
本书主要的结构及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章是对中国古代以私塾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简要历史回眸,认为以私塾为代表的古代教学方法在思想理念、组织方法以及操作手段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成果及深厚的积累,成为近代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渊源之一,也为近代新式教学方法试验及推广奠定深厚土壤。但从整体而言,传统教学方法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剧烈场景之下无法适应新旧教育转型的需要,暴露出严峻的问题及深层的困境。其中的缘由同样可以从教育目标、内容、思想理念及组织设施的新旧更替中加以解读。
第二章是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鸟瞰性描绘,主要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基本线索及内容,并对某些节点加以聚焦与剖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近代社会教育改革引发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开启了教学方法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起步。社会改革者、教育家在汲取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合理性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产业、文化思想的新特点,尤其是西学东渐对教育课程的冲击,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调适并逐渐改造。西方学校的教学组织方法在早期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中产生,洋务学堂成为教学方法构建与实践的中心。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促使中小学教学方法进入制度化建设与推行轨道,主要内容包括:维新派的教学思想与维新学堂教学方法实践,清末新政时期新学制对中小学堂教学方法的基本规定及实践要求。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建立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正式步入近代教学方法现代性转型的征程,国外教学方法的导入、宣传、探索,并走向学校教学实验成为主旋律,并描绘了浓彩重抹的西化色彩。其中,中小学教学方法由日本模式转向美国现代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实验与推广,蔚为教学科学化浪潮中的亮丽景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至瓦解时期的教学方法则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在其统治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败退时期,中小学教学方法有所差异,但也蕴含丰富内容;广大爱国教育家秉承新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的实验与中国化努力所获得的诸多成果颇为精彩;乡村教育运动中以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教学方法、思想及实践具有个性特色。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教学方法试验与推广成为此期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随后,本书分章依次重点研究典型西方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实验、推广、作用、局限及意义等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单级教学法、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分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蒙台梭利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廉方教学法等。这些章节素材及资源构成本书的主干内容,所占篇幅比例最高。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侵华时期在中国大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占领地,即中国的沦陷区,曾建立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推行奴化教育。限于笔者的时间及篇幅的限制,无力对此加以介绍并做出剖析。鉴此,本书对日本殖民侵略在华办学军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教学方法不再呈现。
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在目前史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各有依据,不再赘述。本书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时限坐标,研究近百年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历史、种类、关系及相关问题,这应该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中外教育交流与教育实验方法渗透结合是教育学界具有前沿性与创新性的课题,而中国教育史论著及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法等相关领域的成果对于历史资源及价值仍挖掘不够,亟须加强。这种状况在教学方法论题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学科内容及功能来看,教学方法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思想、制度,又有活动操作等多方面的意义,保障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它的复杂多样性恰好能发挥教育史学科提升教育实践功能的尝试与追求。这就更增加了我们研究该论题的使命及责任感。
由于本课题所涉及内容的复杂与广阔,还有个人主观、客观诸多原因,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有些部分也明显还有疏漏,至于一些本应列入加以探讨的项目,更出于时间、精力不足而未顾及。如何使之丰富深刻而全面,仍须经过日后的努力和加强。在此,期待以后的人生尚有余暇及条件加以补救并深化。上述种种,还望读者诸君给予充分体谅的包涵及有所教益的指点。
吴洪成 2015年国庆节于京南门户保定之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