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本书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即用中国文化中气这个概念来透视当前的乡村抗争政治,企图以此来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克服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存在的移植派与乡土派的对立,深入推进抗争政治理论和乡村社会的研究。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较独特,采用了个案比较分析方法,即先对中国乡村的抗争政治进行了类型的划分,然后分别研究了代表这些类型的五个个案,并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进中国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几个案例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文化中气这个概念为视角,研究了中国乡村农民抗争政治的目标、动力和机制所发生的变化,分析了各级政府在维稳技术和策略上的变化,并探讨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后果。作者试图以此来克服学界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克服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存在的移植派与乡土派的对立,从而推进抗争政治理论和乡村社会的研究。
|
關於作者: |
应星,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史等。
|
目錄:
|
初版前言/001
第一章 导论/004
序曲一/004
序曲二/005
一 社会稳定问题的突出/006
二 既有的研究/013
三 本书的视角/019
四 抗争政治的类型/021
五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026
六 本书的结构/027
第二章 作为社会行动范畴的气: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029
一 中国思想传统中的气/033
二 以忍御气与以气立人:日常生活中的气/036
三 任气行侠:抗争政治中的气/047
四 气在现代中国的变化/052
五 气及其相关概念:中西方社会的一个比较/056
第三章 中国当代抗争政治的结构背景:气的凝聚/065
一 中国社会1990年代中期以来治理方式与利益格局的变化/066
二 跑马圈水与移民问题的凸现/082
第四章 依法抗争案例的过程叙事/087
一 山阳移民集体上访个案/088
二 银江镇抗争性聚集个案/094
三 水城市青山村群体性行政诉讼个案/099
第五章 气的初始释放与草根领袖的生成机制/105
一 气的初始释放的地方性因素/106
二 草根动员与草根领袖/109
第六章 气的加压与草根行动者的组织策略/121
一 打压-反弹模式与气的加压/122
二 草根动员的结构条件/130
三 草根动员的组织策略/147
第七章 依法抗争的行动策略:气的导引/161
一 合法性话语的建构/162
二 行动路径的选择/168
三 情理法的交织/195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从气到气场/200
一 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叙事/201
二 气场的六层分布/204
三 两类群体性事件的比较/212
四 小结/214
第九章 当代中国乡村抗争政治的影响/218
一 抗争政治的社会影响/219
二 抗争政治对抗争者自身的影响/228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234
一 气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抗争政治的意义/235
二 乡村社会稳定问题在1990年代前后的变化/238
三 延伸的讨论/244
参考文献/246
附录一 现代中国农民维权运动的历史地位/271
附录二 现代中国农民维权运动的二重性敬答谷川道雄先生/281
索 引/286
修订版后记/289
|
內容試閱:
|
初版前言
自从博士论文选择当代中国乡村政治这个主题以来,我在这上面的研究已经延续了十多年,其间完成的三部著作反映了我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对最近六十多年来中国乡村政治的思考。由于所选取的角度的敏感性,我从收集材料到研究写作再到出版发行,都困难重重。应该说,直面如此严峻而棘手的问题,是需要勇气的。然而,仅仅具有勇气是不够的。有的时候,这种勇气也可能沦落为伪神的煽动、韦伯所谓徒具知识关怀的浪漫主义甚或另一种政治投机。我自己希望能够追随韦伯的学术伦理,努力去展现那些对立场冲突的双方来说都不舒服的事实。但要真正做到理智的正直诚实是极其艰难的。这也是我这些研究中内在的困难所在。我期待诸位读者的批评,同时也要感谢各位同人在我内外交困的思想旅程中给予的各种帮助。
我要感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伊沙贝尔(Isabelle Thireau)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熊景明女士、西班牙Catalonia开放大学的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教授及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邢幼田教授和刘新教授给我提供的讲学、访学和研讨机会,使我得以在境外查找资料并与中国研究同行进行交流。
我在华北水城市的田野调查,一直是与中国政法大学的汪庆华博士共同进行的。我从与他多年的合作中受益良多。本书第七章的一部分脱胎于我们联名发表的一篇论文。我在西南天仙县的田野调查,得益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周雁女士的帮助,同时,我也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健民教授与陶林博士,在同往该地调查中他们与我进行了很多讨论。
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立平教授,他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深厚的现实感和广阔的视野使我受惠至深,本书尤其得益于他最近牵头成立,我也忝列其中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本书在维稳问题上的许多认识直接吸纳了该课题组已发表的一项成果。我在与孙老师、沈原教授、郭于华教授、晋军博士、毕向阳博士和周飞舟博士的频繁讨论中受益甚深。我还要格外感谢亦师亦友的沈原教授在研究和工作上给我提供的各种无私的帮助。
我深深地感谢我在台湾的老师叶启政教授。叶老师是我一生为人、为学与为师的典范。他的人格境界以及他多年来对我的各种关怀都让我感动,他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独特洞察更直接影响了本书对气这个概念的采纳。
我也要感谢赵鼎新教授、李静君教授、李连江教授、范愉教授、单光鼐研究员、杨念群教授、于建嵘教授、罗琳副编审等人与我在各种场合的讨论中对我的启发。
在时下浮躁的学术环境中,我非常庆幸自己十多年来能够一直置身于一个真正以学术为业的共同体里,这个共同体不仅提升我的学养,而且滋养我的人格。尤其是在与渠敬东、周飞舟、李猛、毛亮、吴飞、吴增定、舒炜等人的交往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也要感谢在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我的研究生们与我的共同讨论。我时常能深切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特别是本书第九章的一部分内容就从2007级硕士生吴长青的硕士论文那里受到了很多启发。
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何南宁。她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实际上还作为我的学术助手,为我完成本书做了不少技术性的工作。
本书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资助项目弱势群体的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香港乐施会的支持。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在《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洪范评论》《领导者》《政法论坛》《开放时代》上发表。在此对这些期刊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责任编辑童根兴为出版本书所做的种种努力。
2011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