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內容簡介: |
张澍1781-1847,字伯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嘉庆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玉屏、遵义、广顺,四川屏山、兴文、大足、铜梁、南溪,江西永新、泸溪等十县州知县州,并先后任教于兰州兰山书院,汉中汉南书院,桃李天下。
张澍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姓氏学大师,广闻博览,造诣高深,在辑佚、经学、史学、诗文、金石学、方志学、西夏学、敦煌学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主要撰著有《姓氏五书》、《二酉堂丛书》、《养素堂文集》、《养素堂诗集》、《凉州府志备考》等。张澍的著述内涵广博,典籍恢宏,是其毕生辛勤耕耘付出心血的结晶,是留给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张澍性格耿直,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是一名典型的循吏。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在多领域内成就斐然,是一位学术大师。他悉心研读经史文化,以达博古通今,用以载物理民,兼济天下,忠孝为本,报效国家,以弘扬圣德,驱除邪说,就是他终生追求并信守的人生目标和座右铭。无论是作为典型的清官廉吏,还是作为文化学术大师,其名垂青史都是当之无愧的。
|
關於作者: |
柴多茂,1983年生,甘肃武威人,乡村教师。喜好西北史地学研究,曾在报刊发表历史文化类随笔若干,待出版《凉州十名士》、《清代学人笔下的河西走廊》等。
|
目錄:
|
目 录
序
第一章 黄河清,圣人出
第一节 吉府张家
第二节 少年张澍
第三节 读书凉州
第二章 十九登麟囿
第四节 腾达京华
第五节 回乡省亲
第六节 玉泉院养病
第三章 车马劳劳将欲南
第七节 赴任玉屏
第八节 遵义治盗
第九节 广顺劝学
第四章 游历讲学
第十节 辞官归故里
第十一节 发现西夏碑
第十二节 游历大江南北
第十三节 兰山讲学
第十四节 赋闲故里
第十五节 效命河决工地
第五章 移署四川
第十六节 履任屏山
第十七节 调署兴文
第十八节 刊刻《忠武侯文集》
第十九节 宦海波累
第二十节 施行德政
第廿一节 撰写方志
第廿二节 醉迷金石
第六章 万里山外即凉州
第廿三节 痛失五亲
第廿四节 辑佚学的典范《二酉堂丛书》
第廿五节 客居京师
第七章 仕宦江西
第廿六节 永新任上
第廿七节 临江通判
第廿八节 调署泸溪
第八章 浮沤人生
第廿九节 策杖看烟峦
第三十节 买舟西归
第九章 暮年光亮
第卅一节 卜居西安
第卅二节 修书墨渍衣
第卅三节 夺我双眸子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黄河清,圣人出
第一节吉府张家
位于凉州城西大街的吉府是一座老宅子,张澍就出生在那里,并在此生活、读书达13年之久。
吉府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凉州传统民居,土砖为墙,泥瓦盖顶,张澍祖上三代都住在这里。这里的人们忙时耕种田地,闲时做一些小买卖,过着耕读传家的生活。
张澍的祖父字诚一,名德。以此为字号,似可看出这个家族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在孙儿的记忆里,祖父是一位性严毅,好面折人过的老头儿。在《养素堂文集先府君行述》中,张澍记述了他眼中的祖父:
(邻居)有难事辄来问,策画与之,决嫌疑,分利害,各厌其意而去。
可见,张德在族人中的威望和地位是非常高的。张德一生育有两女两男,张澍的父亲排行老三,名应举,老四名应甲。在古代社会里,因利禄所系,儿孙走科举之路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愿望。张德不完全是个读书人,张家也不是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他给两个儿子取名应举、应甲,就是希望儿子走读书做官这条道,学而优则仕,光耀门庭,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科举做官,之于个人是一条充满生存艰辛和精神折磨的路,之于家族则是几代人辛苦经营、积铢累寸的积淀。张德自奉节俭,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劳累了大半辈子,守着二百多亩良田和几间房屋,竭尽所能地供两个孩子读书。他最寄予希望的老大张应举,经过多年的科场蹉跎,十入秋闱,累荐不得所售,到最后只是个凉州府学的增生(俗称秀才)。次子应甲更是一个与书无缘的奴才,一辈子没弄出个名堂。
张应举字聘九,乾隆十三年(1748)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出生。和父亲一样,张应举心胸磊落,好善乐施,为乡人所敬重。可通过一件小事窥见其性格:他的好友刘文洵资财丰裕,曾到西安城里的关中书院进修学习,历经10年,终未能考取功名。但他返回家乡时,因两个儿子不善经营,宅院田地早已荡然无存,更甚的是两个儿子在乡间乞讨。他悲愤交加,嚎啕大哭,不久双目失明,便随儿子在城里乞讨,困了就在城西的演武厅旁的一间破屋子休息。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应举发现了正在行乞的刘文洵,见到昔日好友如今落到这般境地,心中甚是难受,便请他理发、洗澡,并取来了家中干净的衣服给他穿上。第二天,又给刘文洵送去了一些银两、衣服,还掏钱给他租下了住处。不久,张应举又疏通关系让刘文洵的两个儿子当兵,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随后又从家藏的医药典籍中检寻良方,经过3个月的精心调养,医治好了刘文洵的双目。刘文洵非常感激,逢人就夸,说是张应举帮他双目复明,每天都能吃饱饭。
张澍在《养素堂文集先府君行述》中这样真实地赞美他的父亲:
性宽厚博大,不知人世有机械事,勤学功苦,敏于文,一日可得制艺十余首,深雄雅健,机抒各异,浩然充沛,无支屈态,同学者咸折服而与人交,尤款款恳恳,贞亮直朴,乡邦咸敬重焉。
或许是因为家境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生为长子应该早早撑起家庭,减轻父亲的辛劳,张应举放弃了登科及第的梦想,耕种着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二百多亩田地。但他在农闲时节,依然坚持诵读经史典籍,撰写了《真知录》,可惜未能刊行。
张澍的叔父张应甲,其性格与父兄俩截然不同,是一个好吃懒做,嗜酒如命且赌博成瘾的光棍儿,交往的多是一些市井狡黠之徒。张德夫妇去世后,张应甲竟然在一群狐朋狗友的怂恿下与张应举吵闹着分家。张应举知道肯定是别人出的馊主意,便请来族中长辈良言相劝,可张应甲如中了魔症一样,死活不答应,并出言不逊,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无奈之下,张应举只好将一些肥沃的田地和精美的家什分给他。不到几个月,张应甲就将这些田地和家什全部变卖成银两后喝酒、赌博去了。花完这些钱后,张应甲无处可去,整日蓬头垢面,食不果腹。张应举见弟弟生活凄惨,心中不是滋味,谁叫他是自己的亲弟弟呢,便请来与自己一起生活。可张应甲本性难改,住了大半年后,又厚颜无耻地提出分家。张应举顾及手足亲情,遂答应了张应甲无理的要求。这次,张应甲又得到了不少良田和贵重的家什,随后又将其变卖成银两后花天酒地去了。如此反复7次,张德遗留下的200多亩良田无半棱。张家从此衰落,无奈之下,张应举便选择了设学馆授徒度日,养家糊口。
张澍的母亲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原是畏兀儿,即今维吾尔族。自从畏兀尔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归附元太祖铁木真并做了铁木真的女婿以后,这个家族在元朝一直是地位显赫的贵族。内迁后,定居在甘肃行省永昌路(治所在今凉州城北10公里的永昌堡)。到了明朝,逐渐汉化,改姓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汉化的维族家庭已经败落了。这在《养素堂文集先安人母氏遗事述》里是有详细记述。
张澍8岁时,舅母病亡,遂与母亲一同去城北20里的于家湾祭奠舅母,并在舅舅家留宿数日。一天,小张澍和母亲到后院,顽皮的小张澍跑到家祠玩耍,推开门一眼就看到祠堂正中悬挂着的数十幅高鼻大颧、危冠珥貂的人物像。张澍忙问,这是谁的像。母亲指着其中的一副像并眼泪涟涟的告诉他:这是你外祖父。这个家族在前朝时宦途显达,出过好几位大将军。但到了你舅舅这一辈就成了种地的农民,小字辈更是好逸恶劳,不思进去,良田大都荒废了。
在张澍中进士后,曾回乡省亲,期间重访舅舅家,见舅舅的后人们早已远走新疆,田宅变卖给他人,心中非常伤痛,遂作《于家槽访舅氏后裔》,诗曰:
重来不见水云庄,竹树摧残屋舍荒。都护家声成幻梦,将军世业付寒蒋。偷生不避壶蜂毒,娱老还炊豆腐香。嗟我渭阳何落落,西风吹泪九回肠。
这8句,似可概括这个家族的沧桑变迁、盛衰荣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