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古典诗歌吟味

書城自編碼: 291821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古诗词
作者: 朱自清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7629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158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58.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
《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 》

售價:HK$ 1873.8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第一辑)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51.0
九色鹿·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
《 九色鹿·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 》

售價:HK$ 92.0
鸣沙丛书·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
《 鸣沙丛书·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 》

售價:HK$ 105.0
九色鹿·酒里乾坤:宋代宴会与饮食文化
《 九色鹿·酒里乾坤:宋代宴会与饮食文化 》

售價:HK$ 106.0
叙事的危机
《 叙事的危机 》

售價:HK$ 56.6
称雄天下:早期明王朝与欧亚大陆盟友
《 称雄天下:早期明王朝与欧亚大陆盟友 》

售價:HK$ 81.4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
《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 》

售價:HK$ 257.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2.2
《 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 》
+

HK$ 243.6
《 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 》
+

HK$ 98.6
《 知堂谈吃(增订本) 》
+

HK$ 98.6
《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
+

HK$ 113.1
《 中国国家地理美丽的地球系列-高山 》
+

HK$ 94.3
《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
編輯推薦:
《中国古典诗歌吟味》:指点读诗门径,透彻分析中国古典诗歌。
作者朱自清是著名学者,讲解诗歌不逃避问题,娓娓道来,尤其适合中学生和诗歌爱好者阅读。加入了朱自清的手稿,精装印制,可读可藏。
內容簡介:
朱自清讲讲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的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辞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他讲诗歌分析得特别透彻,不逃避问题。《中国古典诗歌吟味》收录朱自清讲中国古典诗歌的文章,包括《古诗十九首释》《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诗多义举例》《了解与欣赏》《诗的语言》《论诗学门径》《诗经》《诗第十二》等。
關於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目錄
代序 古文学的欣赏 001
一 论诗学门径 009
二 诗的语言 017
三 诗多义举例 029
四 诗的流变 053
五  《诗经》 067
六 古诗十九首释 075
七 日常生活的诗 157
八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161
九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203
十 论以文为诗 209
十一 王安石《明妃曲》 219
附录一 文学的一个界说 223
附录二 论雅俗共赏 237
內容試閱
古诗十九首释
诗是精粹的语言。因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更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许多人觉得诗难懂,便是为此。但诗究竟是语言,并没有真的神秘;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是可以分析的;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散文如此,诗也如此。有时分析起来还是不懂,那是分析得还不够细密,或者是知识不够,材料不足;并不是分析这个方法不成。这些情形,不论文言文、白话文、文言诗、白话诗,都是一样。不过在一般不大熟悉文言的青年人,文言文,特别是文言诗,也许更难懂些罢了。我们设诗文选读这一栏,便是要分析古典和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帮助青年诸君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更注意的是要养成他们分析的态度。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的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地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本文选了《古诗十九首》作对象,有两个缘由。一来十九首可以说是我们最古的五言诗,是我们诗的古典之一。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风,三百篇之外,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代表。直到六朝,五言诗都以这一类古诗为标准;而从六朝以来的诗论,还都以这一类诗为正宗。十九首影响之大,从此可知。二来十九首既是诗的古典,说解的人也就很多。古诗原来很不少,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里却只选了十九首。《文选》成了古典,十九首也就成了古典;十九首以外,古诗流传到后世的,也就有限了。唐代李善和五臣给《文选》作注,当然也注了十九首。嗣后历代都有说解十九首的,但除了《文选》注家和元代刘履的《选诗补注》,整套作解的似乎没有。清代笺注之学很盛,独立说解十九首的很多。近人隋树森先生编有《古诗十九首集解》一书(中华版),搜罗历来十九首的整套的解释,大致完备,很可参看。这些说解,算李善的最为谨慎、切实;虽然他释事的地方多,释义的地方少。事是诗中引用的古事和成辞,普通称为典故。义是作诗的意思或意旨,就是我们日常说话里的用意,有些人反对典故,认为诗贵自然,辛辛苦苦注出诗里的典故,只表明诗句是有来历的,作者是渊博的,并不能增加诗的价值。另有些人也反对典故,却认为太麻烦,太琐碎,反足为欣赏之累。可是,诗是精粹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暗示得从比喻和组织上作工夫,利用读者联想的力量。组织得简约紧凑;似乎断了,实在连着。比喻或用古事成辞,或用眼前景物;典故其实是比喻的一类。这首诗那首诗可以不用典故,但是整个儿的诗是离不开典故的。旧诗如此,新诗也如此;不过新诗爱用外国典故罢了。要透彻的了解诗,在许多时候,非先弄明白诗里的典故不可。陶渊明的诗,总该算自然了,但他用的典故并不少。从前人只囫囵读过,直到近人古直先生的《靖节诗笺定本》,才细细的注明。我们因此增加了对于陶诗的了解;虽然我们对于古先生所解释的许多篇陶诗的意旨并不敢苟同。李善注十九首的好处,在他所引的事都跟原诗的文义和背景切合,帮助我们的了解很大。别家说解,大都重在意旨。有些是根据原诗的文义和背景,却忽略了典故,因此不免望文生义,模糊影响。有些并不根据全篇的文义、典故、背景,却只断章取义,让比兴的信念支配一切。所谓比兴的信念,是认为作诗必关教化;凡男女私情、相思离别的作品,必有寄托的意旨不是臣不得于君,便是士不遇知己。这些人似乎觉得相思、离别等等私情不值得作诗;作诗和读诗,必须能见其大。但是原作里却往往不见其大处。于是他们便抓住一句两句,甚至一词两词,曲解起来,发挥开去,好凑合那个传统的信念。这不但不切合原作,并且常常不能自圆其说;只算是无中生有,驴唇不对马嘴罢了。据近人的考证,十九首大概作于东汉末年,是建安(献帝)诗的前驱。李善就说过,诗里的地名像宛、洛、上东门,都可以见出有一部分是东汉人作的;但他还相信其中有西汉诗。历来认为十九首里有西汉诗,只有一个重要的证据,便是第七首里玉衡指孟冬一句话。李善说,这是汉初的历法。后来人都信他的话,同时也就信十九首中一部分是西汉诗。不过李善这条注并不确切可靠,俞平伯先生有过详细讨论,载在《清华学报》里。我们现在相信这句诗还是用的夏历。此外,梁启超先生的意见,十九首作风如此相同,不会分开在相隔几百年的两个时代(《美文及其历史》)。徐中舒先生也说,东汉中叶,文人的五言诗还是很幼稚的;西汉若已有十九首那样成熟的作品,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古诗十九首考》,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六十五期)十九首没有作者;但并不是民间的作品,而是文人仿乐府作的诗。乐府原是入乐的歌谣,盛行于西汉。到东汉时,文人仿作乐府诗的极多;现存的乐府古辞,也大都是东汉的。仿作乐府,最初大约是依原调,用原题;后来便有只用原题的。再后便有不依原调,不用原题,只取乐府原意作五言诗的了。这种作品,文人化的程度虽然已经很高,题材可还是民间的,如人生不常,及时行乐,离别,相思,客愁,等等。这时代作诗人的个性还见不出,而每首诗的作者,也并不限于一个人;所以没有主名可指。十九首就是这类诗;诗中常用典故,正是文人的色彩。但典故并不妨害十九首的自然,因为这类诗究竟是民间味,而且只是浑括的抒叙,还没到精细描写的地步,所以就觉得自然了。本文先抄原诗。诗句下附列数字,李善注便依次抄在诗后;偶有不是李善的注,都在下面记明出处,或加一补字。注后是说明,这儿兼采各家,去取以切合原诗与否为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