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7.4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2.1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应对老龄化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书关注的核心议题即迈向老龄时代的社会政策,关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主体在老龄社会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
關於作者: |
王春光,男,1964年3月出生,浙江温州永嘉人,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咨询专家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学、社会流动、海外移民。曾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 王晶,女,1980年2月生,辽宁昌图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07年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从事学术访问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农村医疗、老年长期照护等研究。
|
目錄:
|
专题论文
儒家福利体制真的存在吗?
以台湾照顾责任部门分工为核心的分析【刘香兰 古允文】
老龄化社会的卫生政策转型
基于中、日、韩三国比较的启示【房莉杰】
家庭结构对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
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王 晶】
澳大利亚老年照护体系及其制度框架改革概述【Mike Woods等】
2022年英格兰老年人生活照料及持续健康护理支出预测
老年照护研究总结【Raphael Wittenberg等】
时间银行:两岸社区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取径【刘宏钰】
英法两国养老金模式的对比分析【彭姝祎】
非专题论文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杨东平】
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如何影响家长的教育选择
基于中西部林镇的学校撤并案例的讨论【单丽卿】
灾变后社区重建策略
叙说台湾两次重大灾后的社区重建【萧琮琦】
过刊目录
征稿启事
|
內容試閱:
|
编首语
王 晶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应对老龄化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辑关注的核心议题即老龄时代的社会政策,关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主体在老龄社会时代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本辑中共有七篇主题文章围绕老龄社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展开讨论。正式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老年长期照护制度和养老保险,实质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历史来看,德国19世纪即已建立了包含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三大社会保险体系。然而,在社会保险制度问世一个世纪以后,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才姗姗来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都迈入了老龄社会,老龄化使所有发达国家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以往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难以为继,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建立以低成本的医疗和照护为目的的社会保障机制。照护保险将照护服务从医疗服务中分离出来,大大降低了成本。但是,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来看,这种社会保险也远未成熟。社区、家庭等非正式制度安排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也成为缓冲政府压力的最后一道屏障。
本辑第一篇为刘香兰、古允文的文章,该文探讨了台湾照顾体制的特性与本质,正如文中所指出的,照顾体制在每个社会都有其自成一套的规则体系或运作模式,是各种不同的行动体与社会制度在长期互动下共同形塑的产物。台湾是儒家社会圈中的一员,虽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之列,但是台湾妇女劳动力因照顾与家务陷入去技术化、非典型的历程。家庭照护在台湾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文中最后提出了几项深刻的问题,华人社会的照顾体制与西方社会是否具有本质的差异,那么在国家、市场与家庭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安排是否足以作为东亚儒家式福利体制的主要判断标准?这些问题此文还没有给予回答,但可以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房莉杰的文章探讨了东亚文化圈内的三个国家日本、韩国和中国近年来在老龄化背景下卫生政策的变化,对刘文香、古允文提出的东亚儒家体制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日本、韩国、中国虽然同处东亚,但是在政策趋向和价值观念上却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将健康服务的重点转向护理和预防保健,同时建立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日本的社会政策与福利国家模式趋向越来越接近;而韩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经验,但是对家庭功能的重视和维护却远超过日本。中国与日韩比较而言,无论是在家庭制度还是非家庭的制度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对于东亚国家内部的政策变化也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议题。王晶的文章着重从家庭角度切入,探讨了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中国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关系的功利化,这个趋势与工业化国家无异。但是中国的家庭结构还有特殊性的一面,老年人一方面希望通过独立的生活保证实现对生活自控权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对子辈家庭有无限的责任。老人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把握平衡,才能保持较高的精神健康状态。
第四篇为澳大利亚生产力委员会最近发布的《澳大利亚老年照护体系及其制度框架改革概述》,虽然澳大利亚政府在照护服务上投入的财政资源逐年递增,但澳大利亚的老年照护体系仍存在一些重大缺陷,老年服务和服务对象的选择很有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需求的覆盖范围、服务价格、补贴水平和服务对象的个人共同缴费等均不尽统一;低工资导致人工短缺的加剧,等等。澳大利亚生产力委员会以翔实的数据总结了上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方案。
在老年服务上,社区和家庭是传统上非常重要的资源,也是儒家社会传统中亲亲、尊尊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域。刘宏钰从社区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当下欧美社会流行的时间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银行在政策领域还是比较新的概念,它认可志愿者个人的工作价值,创造组织成员自助、助人的环境,让成员透过服务交换创造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对金钱系统及传统服务原有之依赖,从而达到公共政策的创新。最后刘文认为,当下建构时间银行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社区关键性的人物,建构稳定的制度模式,这些对我国社区养老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彭姝祎分析了当下英法两国养老保险所面临的挑战,英法两国的区别在于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支柱和基金制支柱在整个养老体系中所占比重的不同。英国养老金制度的自由主义色彩浓厚,市场分担了相当一部分养老责任和风险,这使国家的负担大为减轻。但英国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大,贫困风险高,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不足。法国虽也初步形成了两种融资模式并存的养老金体系,但现收现付支柱一枝独大的现象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这使法国成为欧洲主要福利国家中养老制度的结构性改革最为保守故而财政危机也最为严重的一个,即养老依然以社会责任为主,市场的作用严重不足。但法国制度的团结共济作用更好、对扶贫减贫的作用不可小觑。
除了主题文章之外,本辑还收录了两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留守在农村的儿童教育,以及迁移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这两篇文章关注的可以说是一个群体,也可以说是两个群体;但是无论去留,他们都是被排斥、被剥夺的群体。我们希望以这两篇文章的对话引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单丽卿的论文探讨了农村租房就读的社会现象,在撤并乡村学校的浪潮下,很多村小消失了,农村留守儿童到附近市镇中心小学租房就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租房读书对家庭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外出打工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留守儿童教育始终难以实现两全,要么家庭教育缺失,要么学校教育不足,这个问题就陷入一个死循环。目前农村教育资源的向上集中确实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难题。
杨东平的文章则从另一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杨东平的文章系统地梳理了1996年以来流动儿童教育的教育政策,他认为以流入地为主、以改变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到了新的关键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向学前教育和初中教育两端延伸,与此同时,大城市基于人口控制等原因,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出现新的围堵。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全国性公共产品性,赋予流动儿童同等地位的教育获得权。最后,萧琮琦的文章以报告的形式生动叙述了台湾社区灾后重建的故事,借由作者参与两次灾后重建的实践经验,讲述了社区中不同形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陪伴互助的生命故事,探索当人们面对世纪浩劫的无奈与无助时,如何经由社区营造的过程、激发迎接自然界挑战的复原力,小区的社会资本、社区原有的文化资源对社区重建、重返生活正常秩序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