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
周易
》
售價:HK$
45.8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08.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4.8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作者深知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的低年级本科生,管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是苍白的,所以与他的另一本教材《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不同,他从读者没有管理经验的假设出发,采用新颖的方式安排本书的结构,全面覆盖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吸收国际上前沿的管理学成果与经验,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本基础性教材。另外,作者提供的案例都是本土化、生活化的,学生的代入感会很强,而且这种分析对中国的管理现实是有用的。
|
內容簡介: |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院校经管类本科生管理学的基础课教学。
全书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按照管理过程的逻辑体系安排教材的章节内容。在讲述管理理论的沿革和管理本质、管理者角色、领导方式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材依从愿景规划、决策制定、行动计划、组织设计、流程再造、沟通、控制、绩效评价、激励安排、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推进脉络,深入浅出地教授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结构安排符合初学者的需要,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
教材还吸收了国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在管理学方面的新成果与经验,在全球视野下撰写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使读者学习本教材之后,不但为进一步学习管理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能了解现代管理的新知识与理论。
|
關於作者: |
芮明杰,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工业与企业发展、企业战略与经营、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现代公司理论、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先后在国家权威与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三十余部。代表作有:《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产业制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现代的观点》、《论产业链整合》、《突破增长的极限--再创业》等。
|
目錄:
|
导论 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章 管理的本质
第二章 管理者的角色
第三章 领导方式
第四章 构建愿景
第五章 制定决策
第六章 计划安排
第七章 组织设计
第八章 再造流程
第九章 沟通协调
第十章 内部控制
第十一章 绩效评价
第十二章 全员激励
第十三章 文化建设
第十四章 管理创新
|
內容試閱:
|
一
本书是一本适合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或有志未来从事管理与经济工作的读者的管理学入门教材。将本书称之为《管理学原理》是合适的,因为这本书把19世纪、20世纪乃至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成为逻辑体系,成为初学者最快了解与把握管理的本质、管理的过程、管理的理论、管理的方法以及管理的手段的必备书籍之一。
为此,本书是为那些刚从中学考入大学、既未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转变,也未有任何社会实践与管理经验的莘莘学子而编写的,也是为大专院校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课程编写的教材。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一个没有一点社会履历,没有一点管理实践的读者要完全弄懂实用性很强的管理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是颇为困难的,但是这门课又必须尽早开设,因为管理学没有学的话会影响这些专业的后继课程学习。
本书第一版于2008年出版后一直受到读者与许多大学生们的好评与欢迎。自从2015年开始,出版社的领导就一直希望我能够抽点时间来修订一下,我虽然答应,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考虑修订事宜,一直到了今年暑假,决心修订以完成出版社的嘱托。为此,我花了许多时间查文献,请教其他学者,希望能够把管理学界新的成果整理成为本教材的新内容。可惜,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后,感觉进入21世纪以来,管理学基本理论方面并无重大突破,虽然在人本管理、知识管理、动态竞争、心理资本、互联网管理等方面还是有一些理论创新,但我以为过于专业化,不如让初学者扎扎实实学好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后有兴趣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我决定这次不对本书做大规模修改,而仅仅对某些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认真修正。
如果学生或读者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参考阅读我主编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三版)》以及《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三版)学生用书》,此书比较适合管理学、经济学研究生、MBA、EMBA、各类高级管理人员研修阅读。
二
如何教好管理学或管理学原理课程,用好这本教材?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好这门课程,老师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讲解。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奠定学生在管理学科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管理与经济方面其他后继课程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把课程中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讲透,把这些概念原理相互的关系,原理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讲清楚。
2、注重对管理过程内在逻辑的讲解。本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是按照管理过程来编写的,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知道与掌握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做什么,其次应该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哪些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讲解本课程时应注意对一个组织中众多管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讲解,着重对众多管理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讲解。
3、注重对管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老师可以根据本书每一章节附的案例也可以选择其他来源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讨论,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我们的许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形成大量好的案例,分析研究这些现实中活生生的管理问题,对提高学生思维分析能力,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非常有帮助。
4、注重讲解本课程中的难点重点。本教材教学内容一般安排为每周4课时,一个学期结束。老师不一定要把书上的所有的内容都讲完,对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讲解与讨论,留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可能效果更好。本书在每章之后都附了进一步阅读的管理学经典文献,供老师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进一步研读,从而帮助这些学生拓宽视野扎实基础。
今年暑假天气十分炎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每修订两章书,就感觉疲劳,加上还有其他科研工作,就有不想继续修订工作的念头。可是每每到此,眼前就会浮现学生的身影和出版社发来的微信与邮件,于是我只能坚持。时至今日,终于完稿,谢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的不断督促与帮助,我们有了本书的新一版。
第一章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与责任。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是管理分工后的一些职能性管理活动,它们的存在将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管理有5个重要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性。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管理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与组织对成员人性的假定有很大的相关性。假设人是经济人,便有科学管理;假设人是社会人,便有行为科学,等等。
人是有限理性的,故对环境的变化无法作出确切的估计,环境对人和组织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影响到人们决策的正确性,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人们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资源状况选择管理模式,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第一节资源与资源配置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组织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他们个人想实现而无法实现的某些需求。现实中的人们可能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加入不同的组织,如企业、学校、医院、党团组织、工会、球迷协会、读书会、俱乐部、消费团体等。组织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既是组织本身的需要又是组织成员的需要。要达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实现组织成员的需要,组织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资源,必须对自己的资源善加利用。
一、资源的有限性
每个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尽管在数量、质量、种类上都不尽相同,但一定是有限的。组织资源的有限性首先在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中许多还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其次,组织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人类的知识文化积累是有限的,虽然有信息大爆炸的说法,但总体上说信息仍是有限的,组织不知道的信息还十分多;再者,人们从自然界摄取资源后创造的财富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也是有限的。实际上,后两个方面的有限性首先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其次取决于人们现时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限性。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不仅对每个组织而言是正确的,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也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约束了人类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欲望,也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首先,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对组织目标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组织目标若要实现,必须有资源的支撑,组织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组织的有限资源为考虑的出发点,以组织可调动的资源为限。
其次,组织的有限资源与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可能是不相等的。可调动的资源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组织自己拥有的资源。当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有密切合作关系时,在考虑自己偿还能力的条件下,可向其他组织借用或利用它们的资源来实现本组织的目标,此时,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大于组织自己拥有的资源,这种情况下的组织目标就可以确定得更高一些,从而使组织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反之,当组织所拥有的有限资源中还有一些滞存的、无法启用的资源,且又无法获得其他组织的支撑时,那么它可调动的资源就比它名义上拥有的有限资源还要少,此时组织目标的确定必须小心谨慎。
一个组织能否调动更多的其他资源来支撑本组织目标的实现,充分表明了该组织调配资源能力的高低。一个成功的组织不仅能够将自己的有限资源运用好,还要广泛调动社会其他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目标。
第三,组织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组织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在不考虑调动他人资源为自己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地利用组织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方式:一是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使组织目标更好地实现。这一方式在企业中就变为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使利润最大化;在学校方面就变为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培养更多更好的各类优秀人才和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用投入产出术语,这一方式可表达为:在投入资源既定约束下使产出最大。二是在既定组织目标条件下,尽量少地占用有限资源。这一方式在企业中就是在既定利润目标条件下使成本尽量小;在学校方面就是在既定人才与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下,使投入的费用尽量少。用投入产出的术语,这一方式可表达为: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使投入资源最小。
尽管上述两个方式的表达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即有效地利用组织有限的资源,以便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
第四,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组织需要一些活动或工作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安排,以便以尽量少的资源使用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些活动或工作就是所谓的资源配置。安排具体资源配置活动时存在机会成本。所谓配置活动A的机会成本是指,安排或选择配置活动A就不得不放弃安排或选择配置活动B预计所获的价值,反之亦然。假定组织资源是无限的,那么安排配置活动A时也可同时安排配置活动B,也就无所谓放弃什么价值。实际上,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资源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一切的成本、价值、利润等概念就都不需要了。
现实中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配置活动的安排就不得不比较它的成本与收益,选择更合适的配置活动。资源配置是有成本的,本身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如果不重视配置活动本身的资源消耗,组织很有可能因此失去资源配置优势,丧失与同类组织相比的竞争优势。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这才是现代组织在面对自己有限资源时的正确态度。
二、资源配置
任何一个组织若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首先需要拥有一定的资源,其次要能够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组织存续所需的资源
任何一个组织尽管其存续的目的不同,形态不同,但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否则就无法维持组织的存续。这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必要的食物、水、氧气等就不能生存一样。
任何一个组织为了存续至少需要下述类型的资源: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组织中拥有的成员的技能、能力、知识以及他们的潜力和协作力。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组织必需的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
(2)金融资源。金融资源是指组织所拥有的货币资本和现金。现实社会中,由于货币资本和现金可以用来购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故一个组织拥有的金融资源的多寡实际上也反映了组织拥有资源的多寡。货币资本和现金还可以迅速流通,帮助组织捕捉投资机会,获得收益。
(3)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指组织存续所需要的诸如土地、厂房、办公室、机器设备、教学设施、各种材料等物质。对一个组织而言,物质资源的多寡也可表现为其拥有的财富的多少。
(4)信息资源。信息可以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性信息,另一类是非知识性信息。看一本科学书籍,我们所获取的是知识性信息;看照片图片,我们所获得的是美的信息。信息资源对组织的存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没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就等于一个瞎子,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
(5)关系资源。关系资源是指组织运行中与政府、银行、企业、学校、团体、名人、群众等各方面发展起来的合作及亲善关系的程度与广度。组织的存续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其他组织保持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会非常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以上所说的组织存续所需要的5种资源是指一般组织共同需要的资源类型,现实中的个别组织除了需要这些资源之外,可能还需要其他特别的资源。
(二)资源配置的要求及配置过程
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组织目标和产出物内在结构的要求,对有限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在量、质等方面进行不同的配比,并使之在产出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应的比例,从而使产出物成功产出。所以,资源配置有两个重要的要求:第一,要有与产出物结构需求一致的资源配置结构,做不到这一点,有限的资源中就会有滞存、有浪费。第二,要对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在配置过程中既要保持所需结构又要随时进行适当调整。在保持产出物品质的条件下利用资源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使资源占用的费用最小。
实现资源配置这两个重要要求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管理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一类活动。如果管理按照其活动的基本特性分类,就有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沟通、决策、经营、公关等类型。这些有具体特性的管理活动的产生是管理分工的结果,是提高管理效率所必需的。管理作为对组织内有限资源有效整合的活动,贯穿于组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管理活动与资源配置过程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在组织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人力资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组织成员的能力、技能并不像组织的其他资源,而是一个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量,组织成员的能力、技能的发挥与其当时的情绪、积极性、心理状况等均有关系。同样的8个小时里,一个成员可能充分发挥了他的技能,使效率大增;也可能根本没有发挥他应发挥的技能水平,使效率低下。莱本斯坦(H.Leibenstein)曾指出,雇用的工人人数与产量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关系。决定产量的因素不是机器的台数、空间的大小、原料的数量,也不是雇用的工人人数,而是被雇用的每个工人做出的努力的程度和性质。
(三)资源配置机制组织内资源的配置主要依赖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行政机制主要是指利用科层制的行政官僚机构,通过命令、执行、检查监督等手段来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资源配置可以由市场完成,即由市场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按照科斯教授的说法,之所以会产生企业组织,是因为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有交易费用存在。交易费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组织交易(这里的交易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包括生产活动等)所支付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为搜寻交易信息、监督谈判及履行合约而支付的成本。这些交易如果通过组织并允许通过权威命令的方式来安排,可能会节约成本。因此,如果一笔交易通过权威命令来组织所花的费用低于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所花的费用时,该笔交易将倾向于以权威命令方式来组织,即内部化。这里的权威是指组织内部的行政机构。而内部化过程就是组织增长的过程。组织内资源配置的行政机制与组织外资源配置的市场价格机制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为:①权威的存在保证了政令的畅通;②严格的等级式科层结构保证了组织目标的层级式分解,使分工协作有效;③上下信息沟通方便,便于监督;④由于监督方便,可以减少偷懒行为,使资源配置更有效;⑤可以将资源集中起来使用,提高效率。事实上,以上优点的存在导致了组织本身的产生与发展。但并不是只要成立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在对其资源配置时就一定会有这些优点。这些优点的存在,既与组织的具体构造有关,又与组织运行规则的确立有关,更与组织中运用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管理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