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204.7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7.9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57.7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7.7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102.4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中国版《瓦尔登湖》
作者笔下的玉米,是艰难并映射人性的风情画,是一串串鲜活的人物,是家族史对东北大地的诗意表述。
|
內容簡介: |
《玉米大地》是一部带给阅读者惊喜的作品。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北方单调、 袒露的土地上是不生长诗意的,而任林举却用毋庸置疑的语言事实赋予了这片土地从未很好表达过的生命意象。在这种意象中既有粗犷、 宏阔的阳刚之气,也有细腻、 精巧的阴柔之美,既有缜密、 深邃的思辨色彩 ,也有舒展 、自然的直觉描摹。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铺展的玉米,在作者笔下,它从普普通通的农作物已不需要多少过渡,就不经意的转化成了一种恢弘的象征,而与玉米息息相关的朴实、 率真的人们则以单纯的方式诉说着有关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
關於作者: |
任林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五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班学员、第二十八届鲁迅文学院作家深造班学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长春市作家协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散文、文学评论及纪实文学的创作,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2014年最佳华文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
目錄:
|
在纸上把庄稼再耕种一遍
序《玉米大地》 鲍尔吉原野
一
大地本身并不需要言说,大地本身就是记忆,本身就是时光及历史的沟回。
二
就是这种平凡而又普遍的粮食,养活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就是这些执着而又倔强的植物,支撑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三
在土地的眼里,身材高大的父亲可能就是一棵会走路的玉米,他和他的玉米站在一起,有一种不分彼此的和谐。
四
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也不知道哪里是终点当那篇不靠谱的《千字文》念到第十三个字时,就到了我的出生地:列字井,那个辰宿列张的列
五
大地就是一个农民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支点有人说,爷爷在这片土地上徘徊得太久,孤独得太久,也痛苦得太久了,该到时候开始他另一种逃离与追寻了。
六
太奶那一代人,似乎穷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享乐,她(他)们一分一秒地挨过困苦时光,就是为了冥冥中的那份责任和使命。
七
如人们会把心愿托付给儿女,一棵庄稼常常会把一生的心事密藏于籽实之中一个穗子代表并抽象了玉米的一生
八
对于一个已经扎根于土地的人来说,最后只能是泥土中的一棵庄稼父亲在世时,习惯于把自己称作草民。
九
多年后重温这张老照片,仍感觉那段往昔的岁月和今天只隔着一层三毫米的玻璃。
十
土地对于生息于其上的活着的及死去的人、动物或植物却永远是宽容和宽厚的大地并不是命运,它是一切的一切,终极的结局。
十一
不能不承认,干打垒平房的出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一种天才的设计。
十二
我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义装在心里,就像玉米穿过漫长的岁月仍保持着它自己的成色。
十三
我决定去赴那个吉凶未卜的月圆之约我们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自信而坚定地走在通往草原深处的小路上。
十四
只有孩子和动物的快乐是纯粹的。似乎用不着下这么大的雪,孩子们的时光仍净洁得毫无瑕疵。
十五
从前呀,像所有故事的开头一样以后的许多年,孟二奶奶那神秘而尖锐的声音仍像利刃刺破肌肤一样通透而冰冷。
十六
日复一日,玉米镩子同玉米之间就这样做着无休止的较量一时我们竟然无法说清,到底谁是最终的罹难者,在事物的进程里谁最终成全了谁。
十七
多年之后,当我再对孟二奶奶的身世进行追忆的时候,首先闪现在我眼前的,仍旧是这些空洞而感人的瞬间
十八
任何一种比较强大的动物都有能力剥夺一棵失去保护的玉米的生存权这是玉米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也是其他植物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同时也是所有弱小的生命共同面临的尴尬处境。
十九
人吃了一口狗肉时觉得罪孽深重,而吃了羊肉却心安理得。唉,这忘恩负义的人啊!
二十
时至今日,这个热度还如多年前一样,对我的心构成难以承受的炙烤。
二十一
它那双结着愁怨的眼睛,总会让人想起悲悯这个词到底是谁对谁的悲悯呢也许是生命与生命之间那种关于命运的理解与感慨。
二十二
成片成片的玉米像森林一样,覆盖了村庄,覆盖了大地,让人们的心中、眼中充满了水灵灵的绿色以后的许多年里,每当酷热难当的时候,我都会像怀念一个遥远的梦境一样,想起玉米地边上的那片清凉。
二十三
我想,它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它的水藏在大地深处,终有一天还会回来。
二十四
那个夜晚,我彻夜难眠,工地上欢腾热闹的声音在我耳畔一点点变得怪异和悲怆起来,渐渐,便如某一个送行仪式或一场丧葬之礼。
二十五
冰雹过后,父亲久久凝视着大地一言不发,用心疼的眼神一遍遍抚摸着这些劫后余生的绿色精灵。我看见有泪水从他眼边慢慢滚落。
二十六
十二舅说老就老了对于这个一生热衷于干农活的人,老天最终还是没有成全他,没有让他倒在土地上幸福、安详地死去送葬时,全村男女老少倾巢而出,放声大哭,为了这个倔强的老人,也为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共同命运。
二十七
玉米一直都存在于比我高的高处面对这种粮食,我始终需要保持一种仰视的姿态玉米的瀑布从高处流下来那种金色的具有金属质感的流动,几乎感动了我整个童年。
二十八
星空里却不需要通灵者,因为站在星空向下看,连人都是虚无缥缈的,更哪堪那些魂、鬼、狐、黄。
二十九
我始终没有搞清楚,那天大姑父的泪是为什么而流每一次大姑父讲起那个无良友的寓言故事时,我都情不自禁要想起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三十
泪水从妹妹眼中涌出好像她小小的身体里,除了泪水与伤痛什么都不再有了记忆里,那个黄昏差不多有一辈子那么长。
三十一
秋天总是会从天而降人们终于又回到玉米面前,索要他们一年付出应得的酬劳一切都如喜乐,一切都如悲泣,没有谁能够违拗这早已注定的天命,没有谁能够逃脱这如铁的规则。
三十二
石头用手一指,对我说:孙老七就是在这片地里糟蹋常江媳妇的。当时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感觉有好多的泪水,正从玉米的叶子上滴落下来。
三十三
见爷爷的最后一面,是爷爷站在旧家房山的阴影里目送我远行瘸了腿的爷爷怕是再也跟不上时间的脚步,终于有一天被时间的阴影追上,埋在黑暗的永恒里了。
三十四
什么叫作幸福,幸福就是你想吃饸饹时,就吃到了饸饹,就是有一个愿望,整巴整巴就实现了但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对幸福的含义很陌生了
三十五
它们像玉米地里的精灵一样,悠然而至,又遁地而走,但这片寂寞的土地,却因为它们而有了一段难忘的记忆,从此不再显得那么寂寞了。
三十六
每当我回想起过去那个年代,村民们加工和食用玉米的过程,便感觉农民与玉米真是一对命定的冤家和朋友,就像性格暴烈的一对父子,刻骨地爱,也刻骨地恨。
三十七
对于一棵玉米来说,也许遭受煎熬并没什么可怕,同根相煎也没有什么可怕,一切都没什么不可忍受。但可怕的是,来生还是玉米;不能忍受的是,来生仍是今生的重复。
三十八
在那些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年月,因为这块表,我从来没有误过回家的火车,从来没有忘记每月很认真地给父母写一封家书。
三十九
玉米骤然消失,大地一片空茫是谁在瞬间就剥夺了它们生存的权利,让繁华的土地重归虚无?
四十
只要把种子以适当的方式交给土地,只要耐心地等待,土地总会如约放还那些囚在土地深处的绿色精灵。
|
內容試閱:
|
在纸上把庄稼再耕种一遍
序《玉米大地》
鲍尔吉原野
袍带缱绻,是玉米中的情人。玉米绿袖长广,期待不识字的农夫俯身写下汉字。隶书、草书、楷书,关于河流、虫鸣、露水和山坡上的道路。
到了7月,在北方看到了什么?遍地玉米。其实看不清哪一株玉米是什么样子,遍地茎叶汪洋。玉米的海由它们的叶子或者说袖子纷拂而成,拥挤澎湃。有一点风,高粱叶子出语沙沙,月夜听似杀杀。而玉米在风里回身转袖,呼喊深远。风再大,玉米哗然似水泄。倘若塞尚来到塞上一观,北中国的阳光在玉米身上洒下的是葱绿、墨绿、灰绿和带那么一点紫痕的绿,飘摇不定。
玉米海的单位是垅。深秋,站在垅背上的老玉米的根像鸡爪紧攥着土地。穿越玉米,叶子割破肌肤,是被汗水的盐分涂抹过的锐痛。
玉和米,均属汉字里最好的字,合帝王之尊与社稷之本。何米为玉,何谷为金?何石为燧,何玉为璧?命名的时候,先民把手按在这件事物上,加入多少遐想。在粮食里,玉米的地位粗伧,和高粱相当。在老百姓嘴里,它叫棒子、苞米、苞谷,玉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它的化学属性是淀粉。一位药厂的朋友告诉我,在吨玉米淀粉中加入公斤素,搅和匀了(不匀也没关系)就是人们吃的片。人们拧开药瓶盖,取出片丢入嘴里,含水仰脖下咽,我想,他吃了一粒玉米。
玉米一如男人风格的女人。东北老娘儿们中这种类型的不少。虽然姿色招摇,还是很土。玉米生育能力强,抗旱能力强,从不梦想化为一朵茉莉花。玉米喜群居、喜议论、喜赶集、喜扎堆、喜龇牙、喜锋锐、喜在成熟的种子头顶挂两撇流苏。东北老娘儿们走路蹬蹬的,屁股拽拽的,骂人表情入戏,妩媚反倒让人不安。玉米包含着东北女性特质:广阔、连绵、斗争、村、乐观以及易逝的美貌。
玉米叶子向阳的一面光滑,再宽一点就像烟叶了,背后有小绒毛,长在起伏不平的叶面上。无论夏秋,太阳未出之际,露水顺叶子滚入玉米的腋窝,东北话叫胳肢窝(满语)。而玉米在初夏长出半尺高时,看着也不幼稚,像小小子清晨出操。它们占的地太大了。东北如此之大,也被玉米占满。像农村丫蛋儿土生土长,却有一个好名。二丫叫李桂兰,三胖叫刘淑芝。桂、兰、芝,何等清芬。东北的玉米也有一个好名:玉米。何等优雅!
玉米抽穗的时候,肋下掖着像竹笋又像包在被子里的婴儿一样的小玉米,头上吐一穗娇嫩的流苏,顽童摘下夹在鼻唇间充胡子。玉米在跟旱象和雨水的吵闹中拔节,周身斜插着一个个做了流苏记号的玉米棒。棒上有牙齿一般晶莹的颗粒,等待灌浆,等待秋天,等待农民在场院用两根玉米搓绞,米粒哗哗流淌。
读了任林举的《玉米大地》,想起一些话写在上面。任林举笔下的玉米,是艰难并暗射人性光芒的风情画,是一串串鲜活的人物,是家族史和对东北大地诗意的表述,是一篇关于玉米的大文化散文。作者在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一定有痛彻心室的感受,有不忍下笔的踟蹰。玉米叶子在风中哗啦哗啦招呼他坚持写下来,就有了这么一本颇具拉美小说意味的描摹东北的土地诗篇。
一
大地本身并不需要言说,大地本身就是记忆,本身就是时光及历史的沟回。
那时,我与风同时行进,在秋天的大地上。
马兰花瓣一样新鲜而又柔软的天空,那几朵悠悠远远的云,宛如白衣白马的少年,在天边怡然游走。秋草连天。无边无际的黄金之色,没有声息的波涛,像某种华丽的动物皮毛一样,潜隐着不尽的活力和不倦的呼吸,起伏闪耀。我的目光,被温暖得近于伤感的阳光紧紧缠绕,以浇灌的方式,以抚摸的方式,将那片沧桑的黑土地深情地覆盖,从脚边一直到无限的远方。
许多年以来,这条蜿蜒的小路都是从东边草原进入和走出村庄的唯一通道。我心里很清楚,向前,只要一直向前走,一定会走到那个小村庄。那里会有房屋,会有庄稼,会有牛羊,会有一些我可以叫作乡亲的人们。但是在那个叫作列宙的小村庄里,是不是还依然保存着我多年以前的记忆、故事以及梦幻?
仿佛就在昨天,我还怀揣着一颗稚嫩的童心在小路上徜徉。一直以为,那些在草地上悠然进食的羊群永远不会散去;仰躺在干草上的牧羊人也不会在日落前把草帽从脸上拿开;饶舌的俄乐鸟永远不会从迷恋的天空上飞走;还有那花犍牛、木轮车、车上的老爷爷,以及那个小小的贪玩的自己,一切都不会离开,生命不过是一种温存而又快乐的守候。然而,当我再一次面对这无所依凭的空旷,我不能不感到生命和时间已经在某处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这无依无靠的空白、不可考证的空白,就是人们所说的历史吗?
那么,历史到底靠什么来完成它的记忆呢?靠纸张吗?那显然只是人的一种记录方式,况且,哪一张纸上、哪一本书籍里没有谎言和虚构的情节呢?大地上发生过的一切,除了大地可作见证,谁或者什么能有资格来担当?我默默地看着脚下的泥土,任如水的时光年复一年绵绵不绝地渗入,它却像一个缄默的铁汉,牙关紧锁,没有一字一句,没有一丝信息从口中透露。大地无言,也许大地本身并不需要言说,大地本身就是记忆,本身就是时光及历史的沟回。它的山川、河流,它的草木、庄稼,它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在铭刻着、倾诉着埋藏于岁月深处的秘密。
我知道,我脚下的泥土意味着什么。那是一层层的绿草与朝露;那是一层层的晚霞与流云;那是一层层的风雨与尘沙;那是一层层的白雪与足踪;那是一层层的血汗与故事;那是一层层的欢笑与悲忧然而,我并不知道哪里藏着通向往昔的大门,我不知道哪里藏着打开那扇大门的
钥匙。
我举头看天,天,空荡、平静得如深深的睡眠,没有丝毫的杂质。不知道其间是不是有云走过,有雷电闪过,有风雨飘过,有鸟雀飞过,所有那些或许有或许无的种种痕迹如今都已经成为透明的隐匿。
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一排排的树,像褪去了羽毛的鸟儿,密密地挤在一起,很怕冷,也很勇敢、很坚强的样子。就这样,许许多多的根在无草的地面上裸露出来,很清楚地让我们看到那种交错和集结的力量,而所有的枝条则如整齐的手臂,纷纷伸向天空,不知道它们是想站在秋天的边缘拒斥寒冷,还是想以大地为支点叩问苍天。
小时候,一直对树的这个习惯感到疑惑,为什么树总是在人们添加衣服的时候,脱去自己的羽毛呢?这是一种剥夺还是一种选择?因此也就不知道树们是把灵魂藏于那些随秋风而逝的叶片,还是藏于那些如骨骼般坚硬的枝干。对于人们来说,树总是不太好理解的。虽然树常常是和庄稼一样站在人们的身边,但人们的血液里总是缺少树的成分,就无法像感觉庄稼一样感觉树。也许,树永远不能像庄稼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或有什么骨血上的联系,但树却从来都是人们最好的邻居。当树叶在脚下沙沙作响时,村庄的轮廓以及同样有树木环绕的家的轮廓便会在头脑中一点点清晰起来。
当我的目光穿越这个明净如水的秋天,停留于远处的树丛以及树丛后面隐约的房舍,我是否有理由确信,我已经找到了故乡的真实地址?
一个白天与另一个白天,隔着一片浓浓的夜色;现实与历史,隔着茫茫的一片大雾。那么我与故乡之间,到底会隔着什么呢?仅仅是悠长的岁月吗?仅仅是漫漫的时空吗?历史是现实的梦幻;往事是记忆的梦幻;村庄是城市的梦幻;土地是庄稼的梦幻;故乡是游子的梦幻隔着时间的透镜,我清楚地看到,真正的故乡与现实的村庄,正处于同一个地点的两个维度,遥遥相隔,不能互见。
打开两个维度的间隔,显现出我心中的大田(在家乡,人们习惯于把生长玉米的田地叫作大田),也显现出这片卑微的土地上,人群一样,一茬茬生长的庄稼,和庄稼一样,一茬茬消逝的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