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图书馆从业者和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对图书馆行业有兴趣的任何人都值得收藏和阅读的著作。本书逻辑脉络清晰,评论切中肯綮,语言流畅精准,把图书馆学发展史和图书馆行业发展史线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枯燥的专业图书中少有的可以让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理论著作。主要特点:1.尊重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注重从应用图书馆学领域发掘对图书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献、人物与事件,将其纳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史的范畴;2.采用信息反洗的方法,力求通过系统的、公正客观的方法,全方位地考察20世纪图书馆学的主要理论创新之处;3.不拘泥于信息分析结果,在基本尊重信息分析结果的前提下,坚持对理论史上的文献、人物与事件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本书是一部理论史著作,具有资料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有助于理解20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精神。既适合作为图书馆学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和一般公众了解图书馆学发展史的普及读物,也可以作为研究生寻找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基础参考,其史、论、法的研究方法更值得借鉴。作为图书馆业内人士,如果不能拥有一本该书的精装本作为永久收藏,最低限度也应该拥有一本平装本置于案头、架上时时翻阅。
|
目錄:
|
前言
第一部分 20世纪的西方图书馆学
第一章 继承与突破1900-1927
第一节 延续19世纪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一、卡内基捐助图书馆
二、杜威的图书馆理论活动
三、克特的编目研究
四、学会协会的发展
第二节 变革的前奏
一、克拉克和《图书的管理》
二、奥特勒和拉封丹的文献研究
三、布朗的工作
第三节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设与馆际合作
一、普特南的贡献
二、馆际互借的突破
三、评论
第二章 理性主义思潮(1928-1944)
第一节 理性主义: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变革
一、芝加哥学派
二、巴特勒及其《图书馆学导论》
三、阮冈纳赞与图书馆学五定律
四、评论
第二节 图书馆学方法论革命
一、韦普尔斯的研究
二、伯埃尔森的研究
三、评论
第三节 图书分类的理性化发展
一、分面分类理论
二、书目分类法
三、评价
第三章 图书馆与社会1945-1965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的新理念
一、公共图书馆事业新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宣言》
四、评论
第二节 图书馆与社会的理论基础
一、图书馆社会学
二、谢拉的社会认识论
三、评论
第三节 走向宏观研究的应用图书馆学
一、合作藏书计划
二、其他
三、评论
第四节 图书馆学裂变与改造
一、情报学的冲击
二、评论
第四章 信息技术的冲击1965-1989
第一节 图书馆自动化
一、机读目录(MARC)
二、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
三、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
第二节 图书馆学教育
一、教育管理与学历制度的发展
二、图书馆学院系改名
三、图书馆学院系关闭
第三节 图书馆未来讨论
一、利克利德和《未来的图书馆》
二、兰开斯特与他的未来图书馆设想
三、其他的论点
第四节 变革前的亮点
一、公共图书馆收费讨论
二、图书馆评价
三、藏书发展稳定状态理论
第五章 全方位的变革1990-2000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一、《图书馆服务的再设计:宣言》
二、《走向未来:后工业时代的图书馆情报服务的基础》
三、《电子图书馆的神话--美国的图书馆事业和社会变化》
四、克劳福德和戈曼与《未来图书馆:梦想、疯狂与现实》
五、评论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研发高潮
二、重要数字图书馆论著
三、评论
第三节 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
一、文献传递
二、存取与拥有
三、书目共同体
第二部分 20世纪中国的图书馆学
第六章 嬗变与萌芽(1900-1916)
第一节 从藏书楼到公书林
一、徐树兰和古越藏书楼
二、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三、韦棣华与公书林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出现与普及
一、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二、省级图书馆建设高潮
三、京师图书馆与图书馆立法
第三节 图书馆建设重心下移
一、通俗图书馆
二、巡行文库和公众阅报所
三、评论
第四节 世纪初的图书馆学
一、传统藏书观念的影响
二、孙毓修与《图书馆》
三、图书馆管理
四、推动图书馆运动的社会活动家
第七章 新图书馆运动(1917-1936)
第一节 图书馆学体制的形成
一、新图书馆运动
二、图书馆学教育的产生
三、图书馆协会的创建
四、图书馆学刊物的发展
第二节 图书馆学理论群体的崛起
一、沈祖荣
二、杨昭悊及其《图书馆学》
三、洪有丰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
四、杜定友的图书馆学思想
五、其他人物
第三节 理论研究的特点与亮点
一、图书馆学的特点
二、基础理论的创新
三、应用图书馆学的亮点
第八章 战乱、重建与动乱(1937-1976)
第一节 战乱年代的理论
一、战争期间的理论活动
二、与战争相关的图书馆学论述
三、理论图书馆学的萌芽
第二节 图书馆学重建
一、《全国图书协调方案》
二、《什么是图书馆学》及讨论
三、图书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动乱中的中国图书馆学
第九章 新时期的理论变革(1977-1989)
第一节 理论的起步与理论批评
一、起步之初的研究
二、图书馆学研究体制的恢复
三、对经验图书馆学的批评性反思
第二节 图书馆学理论建设
一、杭州会议
二、知识交流论
三、重要专著
四、青年理论研讨会
第三节 新图书馆学理论概述
一、新图书馆学的理论特点
二、新图书馆学的理论前沿
第十章 理论现代化(1990-2000)
第一节 图书馆事业的转折
一、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二、图书馆事业的新时代
第二节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
一、低谷时期的图书馆学
二、吴建中的一组对话
三、黄纯元的图书馆学研究
四、《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第三节 数字图书馆和文献资源共享
一、汪冰的《电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CALIS
三、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四、文献资源共享
五、评论
第三部分 课题说明
第十一章 研究过程、方法与结果
第一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搜集与筛选图书馆学重要文献、人物、事件的资料
二、E-德尔斐法专家调查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
第二节 调研结果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三、国外人物
四、国内人物
五、国外事件
六、国内事件
附录
附录1 内容分析信息源
附录2 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3 内容分析编码规则
附录4 统计权重指标与公式
附录5 E-德尔斐专家测评表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这样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的理论史即使不是它的全部历史,至少也是它的主要历史。若以1870年代为西方现代图书馆学创立的年代,20世纪的西方图书馆学虽然继承了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人文精神和实用性技术传统,但其理论体系与主要内容是在20世纪形成的。尤其是20世纪的数次重大理论变革,终于使19世纪创建的带有浓厚经验科学与职业培训色彩的经验图书馆学发展成为能够引领图书馆现代化变革的现代图书馆学;而对于中国图书馆学,从20世纪初图书馆学萌芽,到20世纪末现代图书馆学建成,20世纪的图书馆学史就是它的全部历史。
20世纪的图书馆学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理论遗产,继承这笔理论遗产,对于我们弘扬科学的图书馆学精神,推进新世纪图书馆学的发展、变革或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同时,系统地研究与清理20世纪的图书馆学史,也是我们对20世纪的图书馆学家们的理论贡献表示尊敬一种基本方式。
东西方图书馆事业历史悠久,图书馆史方面的著作也很多。相比较而言,论述图书馆学理论史的著作却不多。数年前,当人们感觉到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许多图书馆学家都试图解读20世纪的图书馆学史,发掘20世纪图书馆学的精神财富。而当20世纪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今天,我们却有些不安地发现,对20世纪的图书馆学理论遗产的研究逐渐也成为了历史。从国内外图书馆学主要学术刊物与会议中的主题看,人们对20世纪的图书馆学理论精神已没有太多的兴趣。但是,理论界对20世纪图书馆学的研究却并不是令人满意的,例如,20世纪的图书馆学究竟发现或发明了什么,又继承或发展了什么?现有的论著不能给出答案,我们甚至缺少一张清晰的清单。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20世纪的图书馆学》(批准号01JA870005)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的直接研究时间只有两年多,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从进入图书馆学领域的那一刻起,我一直感到缺少一部清晰的图书馆学理论史著作对研究工作的不便。1985年跟随宓浩先生学习图书馆学后,历史专业出身的宓浩先生对科学研究中史、论、方法一体情有独钟,使我深受影响。在相继发表了《新时期十年的图书馆学:观念与思潮》、《从经验图书馆学到新型图书馆学》等理论史评价文章并受到好评后,我逐渐将眼光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转向范围更大的图书馆学史。1992年,刘迅教授与我就当时图书馆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通信讨论,《图书馆》杂志发表这组信函时,刘迅为它们加了一个标题《世纪之交的思考》。从那时起,研究20世纪的图书馆学就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打不开的结。2001年底,我有幸作为负责人获得了上述课题,整整二年多的时间里,我与我的同事们系统地筛选着20世纪图书馆学理论史上的重要文献、人物与事件,考察它们在理论史上的地位及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并以我们对图书馆学的理解对它们进行评价。本书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
本书是一部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角度研究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史的著作。与通常的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相比,本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尊重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注重从应用图书馆学领域发掘对图书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献、人物与事件,将其纳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史的范畴。以往的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者对于理论观念的演变较为关注,而对于应用图书馆学的影响却重视不够。实际上,20世纪图书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图书馆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应用图书馆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1)图书馆学理论中许多重要思想、理念的形成,完全得益于应用图书馆学的发展。例如,公共图书馆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催生了社会信息公平的理念,而社会信息公平的理念正是20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2)许多重要的图书馆学理论家,都是首先在应用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后,再形成自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的。例如杜威和阮冈纳赞在应用领域中的工作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图书馆学理念,了解他们在应用领域的成果,有助于研究他们的基础理论思想;3)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不应该有脱离完全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许多西方图书馆家认为,正是由于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理论图书馆学家抛弃了杜威图书馆学的应用传统,才导致了美国图书馆学的分裂。
第二,采用信息分析的方法,力求通过系统的、公正客观的方法,全方位地考察20世纪图书馆学的主要理论创新之处。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大部分理论都出现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20世纪的图书馆学发展与变化十分迅速。理论观念不断变革,学术规范不断变革,学科的体系与内容也在不断变革。面对如此丰富的理论遗产,如果缺少一种客观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就难于从众多复杂的理论成果中筛选出最能反映20世纪图书馆学精神和传统的文献、人物、事件来。本课题首先通过内容分析与引文分析方法处理了大量信息源,并通过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一份重要文献、人物与事件的清单,接着通过德尔斐法对这些文献、人物与事件进行测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系统化地研究20世纪图书馆学史的目的。
第三,不拘泥于信息分析结果。由于我国关于图书馆学理论的资料工作的薄弱,基于现有文献的信息分析得出的结论,完全可能遗漏某些重要的文献、人物与事件,也可能高估某些不太重要的文献、人物与事件。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提供一个研究的框架。不论是对西方图书馆学还是对中国图书馆学,我国现有论著或工具书中所能提供的内容都不能说是完整的或无误的。因此,在研究理论史时,我们在基本尊重信息分析结果的前提下,坚持对理论史上的文献、人物与事件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对信息分析方法得到的及德尔斐法测评入选的文献、人物与事件逐一进行甄别,力求通过多方查证,搞清其历史真实,尽可能准确地表现重要的文献、人物与事件。我们不敢说本书中的历史描述就是全都是历史真实,但至少我们纠正了以往理论描述中的许多偏差,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现有理论史描述中很少见到的新资料。例如,徐家麟在1945年就讨论了图书馆学科学化的理念、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三个理论图书馆学的重大问题,但却没有能够进入德尔斐测评清单,本书理所当然地要高度评价他。
本书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20世纪西方图书馆学史。我们以年代为线索,以德尔斐测评得出的重要文献、人物与事件为中心,对20世纪西方图书馆学进行了纲要式的介绍与点评。书中对于国内有详细介绍,且介绍、评价基本客观的重要文献、人物与事件,主要依国内文献进行介绍;而对国内介绍与我们的考证有出入的内容,则主要依国外资料进行介绍。书中的点评,则是试图站到现时代的高度,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角度所作的点评。
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史。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发展起伏较大,理论史研究基础薄弱,使我们无法完全按照第一部分的风格撰写本部分。我们在基本遵从测评结果的基础上,对理论素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舍弃与补充,尽量完整地反映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概貌。
第三部分:课题说明。本课题的特点之一是将信息分析方法用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史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工作量极大的统计分析工作。为使读者系统地了解我们的测评结果,也便于读者完整地考察与评价这一课题,我们在这部分内容中公布了研究的思路、过程、操作方法及部分研究结论。
本课题涉及数百起文献、人物、事件的评价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优秀理论家或理论发现,本课题没有评价实际也代表了我们的一种评价。对于我们可能有失偏颇的种种评价,相信在名目繁多的学术评价大肆流行的今天,学者们对此已有相当的免疫力了。但我们仍愿意在此作几点说明:第一,本课题主要着眼点是图书馆学基础,一些相关领域如情报学、目录学的重大成果,如没有对图书馆学产生直接影响,则不在研究范围。应用图书馆学领域的重大成果,如果没有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产生明显影响,也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第二,本课题评价文献、人物、事件的标准是其理论的创新性或对理论创新的影响,并兼顾其对图书馆学发展史的影响。出于这一考虑,有些文章或论点在历史上虽然比较轰动,引起过一些著名的讨论,也可能被我们忽略。最后,我们声明,如果有读者认为对某些理论家或理论发现的评价有失公允,则可能是由于方法的缺陷、资料的遗漏、以及我们学识的局限。我们非常欢迎学者们对本书中做出的种种评价进行批评或讨论。但本课题是一项严肃的研究,我们对任何理论家或理论发现的评价或忽略,都是在尊重信息分析结果,尊重理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做出的,没有任何非学术因素被带入评价中。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潘卫、胡小菁、王巍巍、陈兰青、周文君和本人参加了课题前期的内容分析与引文分析,潘卫承担了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汪波承担了测评网页设计,本人承担了德尔斐测评的数据处理工作,邱五芳、潘卫、郑晓乐和本人承担了课题后期的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和书稿撰写工作。全书由本人统稿完成。共有20多名专家参加了德尔斐测评,按测评约定我们不能公开他们的身份,谨借此书出版机会对专家们的支持再一次表示感谢!
巴特勒出版《图书馆学导论》时,曾希望他的书能够尽早过时,借以表现他对理论进步的热切期待。宓浩出版《图书馆学原理》、徐引篪和霍国庆出版《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时,也有过类似的表示。然而,时值本书出版之际,我却有相反的期待。本书是一部理论史著作,具有资料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尽管在史料的选择、评论时有我们自己的观点,但它毕竟不同于《图书馆学导论》一类以论见长的著作。由于这一特点,我有理由期待它的生命力更顽强一些。我希望本书的内容、方法与风格能为读者所认同,希望它能有助于理解20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精神。当然我最大的愿望,是期待我们提交的这样一份较为完整的展示西方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史的清单,能够有助于中国图书馆学更加自信地面对21世纪图书馆事业变革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