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書城自編碼: 293586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內科學
作者: 向红丁 钱荣立
國際書號(ISBN): 9787535789778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
《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 》

售價:HK$ 423.2
更好的行为:给教师的指南(教师成长系列)
《 更好的行为:给教师的指南(教师成长系列) 》

售價:HK$ 78.2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
《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 》

售價:HK$ 181.7
烧掉你的船: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9个策略
《 烧掉你的船:将焦虑转化为积极行动的9个策略 》

售價:HK$ 68.8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虚无主义与崇高的后现代: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段艰难关系的历史(故事) 》

售價:HK$ 90.9
图解昆虫学
《 图解昆虫学 》

售價:HK$ 572.7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典藏本) 》

售價:HK$ 147.2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世界 》

售價:HK$ 78.2

 

編輯推薦:
汇集成功抗糖的糖友经验。
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九千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并发心血管疾病。
如何控糖,如何减少糖友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北京协和医院向红丁教授担当名誉主编,是国内知名的内分泌及糖尿病专家、科普专家。
內容簡介:
近30年糖尿病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9240万。让人更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状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13,而血糖、血脂、血压同时达标的综合达标率仅为5.6%。目前,糖尿病已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心脏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伴发疾病。一方面,中国冠心病人群中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很高,约为80%,高于西方人;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高血糖的不利影响,极易促使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著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多次强调糖心病的防治理念。除糖尿病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以及不合理膳食等。不容乐观的是,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上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种或几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加速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心病的防治势在必行。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糖尿病患者如何防治心血管疾病进行详细、全面、科普化的解析。全书共分认知篇、预防篇、治疗篇3篇。认知篇,讲解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危害等。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环节是预防,在书中将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作为本书的重点进行介绍。预防篇,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及如何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手把手式地教会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的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已经患有某种心血管疾病。其实,得了心血管病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治疗篇,对糖尿病相关的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每一位患者做到知己知彼,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正确地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但是只要管理好疾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此外,书中收载的成功案例为广大读者分享一些糖尿病患者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成功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让大家相信,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远离心血管并发症疾病的困扰,享受快乐人生。本书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作为从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参考用书。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远离心血管并发症,回归健康生活。
關於作者:
陈伟,男,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营养科主任,负责临床会诊、基础工作。199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营养系, 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营养医师工作,2004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硕士学位,2007年获卫生部副主任医师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管理学组组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科普书籍近二十部,从事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大众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目錄
第一部分 认知篇
第一章 了解糖尿病
成功案例一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我的17年抗糖心理历程
第一节 什么是糖尿病?第二节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第三节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第四节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第五节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严峻第六节 糖尿病的危害不可轻视第七节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第八节 常见问题答疑第九节 误区提醒
第二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成功案例二 科学抗糖,远离并发症我的20年抗糖体会
第一节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第二节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第三节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第四节 常见问题答疑第五节 误区提醒
第三章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及其危害
成功案例三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之成功经验分享
第一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概述第二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及危害第三节 常见问题答疑第四节 误区提醒
第二部分 预防篇
第四章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筛查、随诊策略
成功案例四 抗糖十年,幸福晚年
第一节 哪些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二、如何评估自己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绝对风险?三、常见问题答疑四、误区提醒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筛查策略一、评估的时机及评估内容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三、筛查时常规检查方法四、常见问题答疑五、误区提醒
第三节 随诊策略一、随诊的重要性二、随诊策略三、常见问题答疑四、误区提醒
第五章 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成功案例五 我是如何做到糖心和谐的
第一节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戒烟二、戒酒限酒三、合理膳食四、增加体力活动五、控制体重六、健康心理七、常见问题答疑八、误区提醒
第二节 接受健康教育一、健康教育的内容二、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三、常见问题答疑四、误区提醒
第三节 降低高血糖一、饮食治疗二、合理运动三、规律监测血糖四、科学选择降糖药物五、常见问题答疑六、误区提醒
第四节 调节血脂一、血脂异常的分类二、血脂分层标准三、调脂治疗的控制目标四、调脂治疗五、常见问题答疑六、误区提醒
第五节 控制高血压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二、降压的益处三、血压控制目标四、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药物治疗)五、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六、常见问题答疑七、误区提醒
第六节 抗血小板治疗一、如何判断是否血压抗血小板治疗?二、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注意事项三、抗血小板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四、常见问题答疑五、误区提醒
第七节 降低尿酸一、什么是高尿酸血症?二、高尿酸血症可分哪几类?三、高尿酸血症的控制目标和起始治疗时间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药物治疗)五、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治疗六、常见问题答疑七、误区提醒
第二部分 治疗篇
第六章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成功案例六 驾驭五驾马车--行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康庄大道上
第一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概述第二节 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第三节 常见问题答疑第四节 误区提醒
內容試閱
第一篇 认知篇



导读:
也许您认为,我得的是糖尿病,跟心血管病有啥关系,心血管病是老年病,我才四十出头,心血管病离我还很远。如果您有这些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您可能还不了解糖尿病,心血管疾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有70%~80%死于心血管疾病;其次,您可能更不了解心血管病,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很多危险因素相关,其中高血糖及相关的代谢障碍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极大。早在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率先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后来又有学者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危险程度相当于冠心病。目前该观点已经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如果您对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观点半信半疑,那么,请仔细阅读本篇的3章内容,您将充分了解糖尿病、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以及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的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和特点。




第一章 了解糖尿病

通过本章的学习,您可以了解到如下知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如何诊断?如何分型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如何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病友成功案例


作者简介
姓名:徐方
性别:女
年龄:60岁
职业:退休教师
疾病类型:2型糖尿病 病程:17年
目前治疗方式:胰岛素 阿卡波糖(拜唐苹)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我的17年抗糖心路历程

今年是我患2型糖尿病的第17个年头,提起17年,这是个让我伤楚与恐惧的数字。因为我的母亲就是在患糖尿病17年后因心力衰竭病逝的,那是1993年11月13日,母亲年仅62岁。从此我对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既伤楚又恐惧。
母亲临终前,医生告诉我们姐妹:你们都会有遗传糖尿病的基因,要定期检查。从此我就定期检查血糖、尿糖,生怕自己会患上可怕的糖尿病。但是糖尿病还是与我不期而遇,就在母亲病逝的第4个年头的1997年10月的一天,我到医院监测血糖,血糖竟然也高了,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我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我年仅42岁,比母亲还早3年患上2型糖尿病。那时还没有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缺乏有关糖尿病防治基本知识,不知初期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与运动帮助控糖,也不知可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只是禁吃甜食了,而饮食没有控制,工作、家务忙也没时间进行运动。
经过一次次的检查,血糖仍比较高,心中不禁产生了恐惧感。我时常想,我比妈妈还早3年患上糖尿病,现在控制得也不是很好,17年后我会不会与妈妈的命运一样啊!为此我开始思考:妈妈之所以因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过早地离世,就是因为对防治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知识一无所知,妈妈的病逝是无知的悲剧!我认识到要想控好血糖延缓并发症,就要多了解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从此,我开始对如何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很关注。终于有一天,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同仁医院举行糖尿病健康大课堂讲座的通知,我立刻前往参加。内分泌科的杨金奎医生讲授了许多有关防治糖尿病的知识,其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第一句是胰岛素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第二句是国外的糖尿病患者就听医生的治疗指导,遵从医嘱让吃药就吃药,让打胰岛素就打胰岛素进行治疗,不像我国有些患者那样只听虚假广告或是道听途说
从此,我不听信任何根治糖尿病的什么药、什么茶的虚假宣传,很快到医院向医生申请打胰岛素,医生很惊讶地说:你才得几年糖尿病就打胰岛素?我说:为了延缓并发症,我一定要打胰岛素,不能像我妈一样那么年轻就病逝了。在我的坚持下医生同意给我进行胰岛素治疗,那年是我患病的第4个年头。
从那以后,我更加关注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了,了解到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肾功能、颈动脉血管彩超等项检查。从此,我坚持定期检查,根据自己的病情,定期请医生指导调药。我对待糖尿病的态度是:既重视又藐视,要重视对血糖的控制与定期检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藐视的是我从不拿自己当患者,在患糖尿病后还坚持工作了12年直到退休,在此期间从没有因糖尿病请过一次病假,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整整39年。
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我仍对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存有心结,总怕重蹈妈妈的覆辙。时间如流水,2010年3月我光荣地退休了,有些学校返聘我去工作,我都一一谢绝,因为我觉得我的糖龄已13年了,离妈妈病逝的17年只差4年,我的年龄离妈妈死去的62岁也只差7年,如果不重视治疗,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退休后我第一件事就是住院,进行一次全身的检查,看看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后经过全面的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我心中很是庆幸,这是我重视学习,积极进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结果啊!
从此我更加关注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了。2010年11月14日我积极参加了世界糖尿病日活动,结识了许多糖友,经糖友介绍参加了糖尿病医院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经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掌握预防糖尿病知识的健康人可以远离糖尿病;掌握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远离并发症,并可以跟健康人一样享有幸福长寿的人生!从此我树立了知识拯救糖尿病,自我管理改变命运的信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到学习糖尿病知识与防治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中,并发挥自己做教师擅长讲课的特长,根据防治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理论,做出《延缓并发症,驾好饮食疗法这辆车》、《学好抗糖知识、学会自我管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调节情绪我能行》等许多PPT课件,又走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讲台,向更多的人宣传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知识。我还编写抗糖文艺作品教育激励糖友抗糖,例如:小话剧《一个苹果的遗憾》,被改编成两个抗糖作品,经过录制在《健康中国》栏目中播出;还编写小品《糖尿病家族大聚会》,已在迎接2014年糖友新年联欢会上演出;编写的三句半《糖尿病饮食治疗好》、三句半《畅想8760主旋律 》、快板书
《 战胜那糖尿病,一定要得胜利》等都在不同的糖尿病防治协会教育活动中演出。我不断努力着为糖尿病教育多做贡献。
今年是我患2型糖尿病的第17个年头,我没有重蹈母亲的覆辙,并且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我把自己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我认为要想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并发症,首先是要积极进行防治知识的学习,提高对预防并发症重要性的认识,用正确的防治知识指导行动。
第二,对糖尿病的态度与情绪,首先客观地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起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从而终身获益。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即不要对糖尿病无所谓,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焦虑不安,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把做任何事情都当找乐,为此我写了一首顺口溜《我的找乐人生》:我人生的座右铭就是找乐两字,退休后我就踏上了找乐人生,每天晨练是找乐,买菜做饭是找乐,走亲访友是找乐,外出旅游是找乐,同学聚会是找乐,学习朗诵是找乐,上微信聊QQ是找乐,编写文章是找乐、糖友聚会是找乐,就连看病也是找乐事事处处都找乐,这就是我的找乐人生,让我乐在其中!
第三,重视监测与治疗。我按照糖尿病定期需要检测的项目,坚持对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眼底、肝肾功能、血管彩超等定期检测,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定期吃一些活血化瘀、调补肝肾、补中益气的中草药,身体发现一点并发症的蛛丝马迹我绝不放过,先查再用药控制住。例如发现周围神经病变,我就吃了一段时间的营养神经的药,并配合中药泡脚、针灸等辅助治疗,把并发症的征兆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我认为这是花在前省在后,
现在花少量的钱定期检测,了解自己的病情,抓紧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就会省去更多治疗并发症的医疗费,这样于国于己都有利。
第四,重视饮食与运动的调节。在这两方面我不走极端,我的认识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所有的治疗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没有有效的饮食控制,就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就达不到控糖的理想目标。糖尿病是终生疾病,无法根治,因此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及运动需要终生坚持。要提高自己饮食治疗的能力,就要多听、多学,选对、选好,会做、会吃,少食多餐、营养均衡,总量不超。运动方面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过度运动,贵在坚持。以上就是我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做法与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整整60岁了。回首17年抗糖的心路历程,我有过丧母的心痛、无知的悔悟、恐惧的心理、焦虑的情绪、病痛的折磨,也有抗糖初胜的喜悦,针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忧虑,产生过编写抗糖剧的梦想我还要继续不屈不挠地在抗糖路上前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继续实践知识拯救糖尿病,自我管理改变命运的信念,用事实告诉糖友们: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延缓的!在五驾马车指导下自我管理,在8760同伴抗糖的支持下,我们会终生受益的!我们会跟健康人一样享有幸福快乐长寿的人生!
最后用自编的抗糖歌曲当做本文的结束语:
糖尿病同伴抗糖之歌
亲爱的糖友们,我们来相会,同伴教育好,互相来共勉,心情好、要乐观,共同来抗糖,一定能够延缓并发症。
啊,亲爱的糖友们,战胜糖魔要靠谁,靠医生、靠家人,更要靠我们自己管理好。
五驾大马车,教育最重要,饮食控制好,运动要坚持,勤监测、常治疗,身体健又美,一定能够战胜糖尿病。
啊,亲爱的糖友们,8760管理好,早达标、早获益,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专家点评:
鉴于目前的医学水平,2型糖尿病仍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几乎所有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都会经历否认怀疑抵抗抗拒接纳接受这样一个心理阶段的过渡。控制好糖尿病,远离并发症,接受患病的事实永远都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上述的患者很幸运,首先,她是一名人民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很顺利地度过接纳期。其母亲是由于2型糖尿病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去世的,因此在这位患者的意识里就接纳这样一个信息,她本身就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因此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
在患病初期,由于对疾病了解很少,多数患者都会陷入对疾病的抵抗和恐惧状态,不仅影响心情,之后进展为血糖控制不佳。然而,一蹶不振就能逃避问题吗?还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位患者做得非常好,她在被确诊患上糖尿病时是1997年,可以说那时候我国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但是那时候这位患者就开始有意识地去学习治疗糖尿病的知识。糖尿病不同于其他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血糖长期平稳控制至关重要。自我管理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只有兼顾所有这些方面才能把血糖控制好,缺一不可。这位患者在上述几个方面做得都非常好,通过参加糖尿病知识教育培训获取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巧,不仅自己掌握了应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管理自己的血糖技巧,而且还帮助其他的患者,实在是难能可贵。
有些专家把心理因素视作糖尿病管理的第六驾马车,我认为这一比喻并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从确诊糖尿病到目前疾病控制良好,是什么一直贯穿于她的生活中,我认为就是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健康乐观的心态不仅让患者去学习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知识,不因为得了糖尿病而沮丧,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找乐,此外还去帮助更多的人。这种心态对于疾病的控制也非常有益。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影响血糖变化。所以,对于患者而言,要想控制好糖尿病就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必须做到饮食平衡、适度运动、规律监测、科学用药,这些都要以接受正规糖尿病教育为基础。
此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血糖。此外还要兼顾血压和血脂达标,综合控制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多重因素,这样才能够远离心血管并发症,2型糖尿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点评专家:纪立农



第一节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从字面上解释是:尿中含糖过多的一种疾病。据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发现了糖尿病,那时没仪器检测,又不能用口尝,就把尿液泼在地上,观察蚂蚁会不会聚集,如果聚集了,就说明尿液的主人患上了糖尿病。前些年,医生在问诊时,也会多问一句:尿液有没有蚂蚁爬?确实,尿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一个特征,但糖尿病还有其他多种代谢异常,尿糖升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特征而已。
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一种疾病。
那么,胰岛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胰岛素缺乏就会引起糖尿病呢?胰岛素是由人体胰腺中的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胰岛素就像一把金钥匙,只有它才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使血中的葡萄糖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造成血糖增高,引发糖尿病。当血糖增高超过肾糖阈时,多余的糖就会从尿中排出,这就是尿糖形成的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虽然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是每一个带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都会得糖尿病,所以,我们不能抱有得不得糖尿病听天由命的态度,而是要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性格问题等。既然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那就来改变我们的环境因素,使自己尽量远离糖尿病。




第二节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呢?糖尿病又有哪些分型?据说糖尿病有很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哪些异同点呢?
1.如何诊断糖尿病?
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常人的血糖是稳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的。空腹时血糖比较低,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在进餐后会有所升高,大约在4.4~9.0毫摩尔升,最高不会超过9.0毫摩尔升。
那么,到底血糖高到什么程度就算是糖尿病了呢?
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的同时,下列表中任意一项检查结果为阳性,即可诊断。
检查项目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①随机血糖 11.1毫摩尔升
②空腹血糖 7.0毫摩尔升
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11.1毫摩尔升


注意:①随机血糖指一天内任意时间,无论上次进食时间和食物量;②空腹指的是至少8小时内未进食食物和水;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指把75克的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中口服,在服用糖水后2小时抽血检测血糖水平;④建议:只要随机血糖或空腹血糖检测值高于正常值,均应该进行OGTT检测;⑤特殊提醒:诊断糖尿病是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而不是末梢血葡萄糖水平。
如果没有糖尿病症状,检测上述3项中的一项偏高,则需要改天再次检测,如果检测结果相同,就可以确诊糖尿病了。

2.糖尿病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糖尿病发病原因的不同,糖尿病大致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前三者为临床常见的类型,每种类型所表现的特点各不相同。
(1)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或称青年发病型糖尿病。顾名思义,该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而且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存。起病通常较急,体型消瘦,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病情起伏比较大,不容易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
(2)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或称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患者大多肥胖,起病隐匿,很少会伴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不少人是通过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诊断为糖尿病。目前,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不少年轻人,甚至儿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相对不足和或机体对胰岛素反应性下降所导致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是目前迅速增长的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人群。
(3)妊娠糖尿病:指妇女在怀孕以前没有糖尿病,在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往往在分娩后缓解。这部分妇女妊娠结束后6周或更长一段时间后应该再次接受检测评估。其中大部分人会恢复正常,但是今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较无妊娠糖尿病者会大。少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糖尿病仍持续存在,甚至可能是1型糖尿病。
注意:糖尿病妊娠,指妊娠之前就有糖尿病,即糖尿病合并妊娠。
(4)特殊类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一类病因基本明确的糖尿病,相对比较少见,但是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目前种类主要包括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导等引起的糖尿病。

第三节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就是我们常常说起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但是,不要因为您没出现以上症状就认为离糖尿病还很远,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是没有任何糖尿病典型症状,或者只是有一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不舒服。这些患者当然也不会监测血糖,其实这时高血糖已经慢慢地侵蚀您的身体了,慢慢的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慢性并发症也悄然出现了。
那么,到底有哪些不典型症状需要我们注意呢?这些常见的不典型症状包括:①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伤口不易愈合。②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③不明原因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④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⑤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⑥下肢麻木、烧灼感。⑦出现微量或者明显的蛋白尿。
即使平时没有高血糖,如果出现以上典型或不典型症状的患者,就诊时不要忘记请医生给自己测个血糖。目前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越来越不常见了,这些不典型症状相反的却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使隐藏的高血糖对身体产生持续的危害。对待糖尿病须采取宁可错过,不要漏过的态度。

第四节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也许您糊里糊涂地就患上了糖尿病,殊不知,其实自己早就是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如果能尽早知道,也许就更加注重预防了。
但是,为了您的家人或身边的朋友能够尽量少得糖尿病,这些知识还是需要普及的。伴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相对较大。
1.年龄40岁以上者。
2.有糖调节受损史,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这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每年有1.5%~10.0%的糖调节受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引起重视。
3.超重者(BMI24千克米2)或肥胖者(BMI28千克米2),或者伴有中心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4.缺乏运动者,以静坐的生活方式为主者。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 4
千克)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毫摩尔升、甘油三酯(三酰甘油)2.22毫摩尔升],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患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相信您一定能从以上12种因素中找到符合自己的一项吧,不过不用过于担心,中国有近1亿的糖尿病患者,他们都和您同病相怜,您并不是孤单一人。而且,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很好地控制疾病,同样能和健康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第五节糖尿病流行的严峻趋势

之前一直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只有富人才会得这种疾病。但是,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糖尿病已经在我国乃至全球呈现蔓延趋势。2014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增加55%,患病人数将达到5.92亿。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流行的重灾区。近3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不断飙升。在1980年进行的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7%,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不到1人是糖尿病患者。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按这个比例计算,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总数达到9240万,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又一次光荣地获得世界之最的称呼。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糖状态者。
糖尿病在我国的流行,不仅仅是患病率高,而且知晓率低,仅有13的患者知晓自己患糖尿病;在知晓自己患病的患者中也仅仅有13的患者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仅仅有13的患者控制达标,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很好地控制糖尿病。
看到这些数据是不是很让人惊讶?确实,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工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也不要灰心,既然患上了糖尿病,就应该接受糖尿病,控制糖尿病,努力使血糖达标,尽量不让糖尿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我国近30年糖尿病患病率情况见下图。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在我国如此流行呢?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会较20世纪70~80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疾病谱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已从2000 年的34% 上升到2006 年的43%,至今还在不断增长。
2.老龄化社会加速。
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2006年,老年人的比例就由10% 增加到13%。而在2007 年至2008 年的调查中,60 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20%,比20~30岁的人患病率高10 倍。而且,年龄每增加10 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就增加68%。
3.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化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而20世纪80年代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是以自行车为主;现代人日常生活、工作很少爬楼梯,而是选择乘坐电梯;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大鱼大肉每天都可以享用,不像以前过节才能吃一顿肉,而且脂肪的摄入在总的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已大幅度减少。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等等,这些改变可能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4.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者和肥胖者的比例明显增加。在2007~2008年调查的资料中,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我国超重者占25.1%,肥胖者占5%,与2002 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超重者和肥胖者的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今,减肥相关产业已经蓬勃发展,减肥已经成为当今人们一句时尚的口头禅。
5.筛查方法。
不同的筛查方法也会导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发生变化。2007~2008年的调查使用一步法OGTT的筛查方法,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46.6%的是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但OGTT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
6.中国人的易感性。
当肥胖程度相同时,亚裔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这就说明,我们的基因中就携带糖尿病的易感基因,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无法选择,只能接受。
7.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增加。
随着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危险因素控制水平的改善以及对并发症治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下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长了,患病人群的总数当然升高了,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也说明我国的总体医疗水平提高了。

第六节糖尿病的危害不可轻视

看了这么多,糖尿病到底会给患者带来什么危害呢?之前也听人说过,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才更可怕。确实,短暂的高血糖也许给您的身体带来不大的影响,但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糖尿病的并发症会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有调查显示,有60%~9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不仅给身体带来很大的损害,而且也会加重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糖尿病相关治疗费用中的80%将用于并发症的治疗。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一旦出现,几乎没有逆转的可能,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轻视。那么,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有哪些呢?
一、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来势凶猛,抢救不及时将会危及生命,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它又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和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时,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从而引起酮体生成过多,造成严重后果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一些年轻的患者发病,有些就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送到医院抢救,之后确诊糖尿病的。
2.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指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乳酸含量持续性升高,达5毫摩尔升以上,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血pH值降低到7.35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低,但是预后差,死亡率高。糖尿病治疗药物苯乙双胍的使用会容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进展缓慢,容易被人忽视,但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可小视。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会累及全身,它都会影响到哪些器官呢?我们用一张图来简单地描述一下,如下图所示。

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以下6种,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
1.心脑血管疾病。
2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相关。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它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越高。若控制糖尿病不良,糖尿病患病后5~9年,约10%的患者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病15年后,约50%的患者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病25年后,80%~90%的患者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轻微症状,约有3%的患者会因为此疾病而遭受严重的视力损伤。
4.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患病率有较大差异,为10%~96%。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较明显的神经病变,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越高。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非常痛苦,皮肤会出现异常的瘙痒和疼痛,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5.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而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病变更广泛、预后更差。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疾病通常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性增加2倍,50岁以上的患者的患病率高达6.9%~23.8%。
6.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约有13的非创伤性截肢为糖尿病所致,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所引发,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糖尿病足往往发生于病程长、病情长期未得到控制的患者,治疗困难,医疗花费巨大,预后差,所造成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沉重。

第七节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患了糖尿病不仅仅要管理血糖,而且须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即饮食、运动、监测、药物和进行糖尿病教育。其中进行糖尿病教育是核心,这就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驾马车理论。糖尿病患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驾车人,要把五驾马车驾驶好,才能将糖尿病进行合理的控制。

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驾马车
1.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即患者通过医生讲解、听课、看书、看电视、订阅期刊、报纸、网上查询、参加病友活动等多种途径学习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过程。通过进行有效的糖尿病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患者能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有数据显示,进行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血糖控制相关指标要好于未进行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
患者应该学习并掌握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
(1)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3)糖尿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慢性并发症。
(4)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5)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6)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7)饮食、运动、口服药、胰岛素治疗及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8)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血糖测定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干预措施。
(9)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笔等具体操作技巧。
(10)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11)特殊情况应对措施(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
(12)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13)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
糖尿病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大课堂式的讲座,医生一对一讲解,参加小组活动,领回相关阅读资料和视频光盘在家中学习阅读等。总之,只要能学到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途径都是有价值的。在参加糖尿病教育的同时,还可以结识很多病友,大家互相交流患病治病经验,有利于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并且可以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比较难坚持的。良好的饮食控制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总原则是:饮食清淡规律、合理控制食物总量、注意各类食物搭配,平衡膳食,少食多餐。
要注意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均衡营养。注意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并注意保证微量元素的合理摄入。
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保持理想的体重,改善各项代谢指标,改善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改善心理状态。
运动固然有许许多多的益处,但是,运动也是因人而异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年龄在35岁以上的患者,运动之前应该先筛查有无潜在的、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眼底检查了解有无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检测微量白蛋白尿、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
适合运动的人群包括: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高危人群。
运动方法有多种多样,运动方法的选择应该因人而异。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让身体慢慢适应运动,再逐渐将一种或者多种运动方式培养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应该让医生给患者制定适合患者自己的运动方案,切忌盲目运动。
4.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
我们通常说的监测是要及时规律地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要学会实施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可以有效地了解自身血糖控制的水平及血糖变化的影响因素;可监控病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有助于医生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了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了解哪些食物会导致较大的血糖波动,方便调节饮食;可以调节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能直观地了解到运动带来的血糖变化;可以调节降糖药物剂量间的平衡;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均可以通过血糖监测获益。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必须监测血糖的水平:
(1)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
(2)正在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患者。
(4)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5)出现过严重低血糖的患者。
(6)血糖水平很高导致酮症的患者。
(7)没有明显症状的低血糖患者。
自我血糖监测的常见监测时间点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怀疑有夜间低血糖的患者也应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不同类型患者的血糖监测时段安排也有所不同,详见下表所示。
患者情况 血糖监测时段安排
血糖控制平稳 一般一周测7点血糖(三餐前后及睡前),可不在一天测
血糖控制很差 每天都测7点血糖,直到血糖控制稳定为止
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 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监测血糖,来调节饮食和运动
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可每周监测2~4次餐前或餐后血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的7点血糖
特殊情况 当出现低血糖、生病、感到不适或血糖升高时,要随时监测血糖,短期内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直到血糖控制稳定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4.4~7.0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10毫摩尔升。
在监测血糖的同时还要注意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近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一般患者的控制目标是<7%,未达标的患者应每3个月监测1次,已达标的患者至少每半年监测1次。
除了监测血糖外,糖尿病患者还需定期监测: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足部、眼底、尿微量白蛋白。
5.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时,应该起始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嫌每天服药麻烦,而拒绝药物治疗。那样只会导致病情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终出现各种并发症。当进行2~3个月的饮食和运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仍>7%时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了。但此时仍需结合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等。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首选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如果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二线治疗)。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的联合用药治疗。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GLP-1受体激动剂也可用于三线治疗。如果血糖仍不达标,则需进行每天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
采取哪种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切忌擅自制定或修改治疗方案。

第八节常见问题答疑

1.糖尿病会传染吗?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亲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2.糖尿病会遗传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间、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是,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夫妻或同一家庭生活的人,由于生活习惯相同,一方患糖尿病后,另一方或家人患糖尿病的危险也比其他人高。
3.如何区别1型和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即使1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有时这种症状也会在2型糖尿病中出现,所以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区分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的确很困难。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1型糖尿病具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②起病迅速。③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④体重明显减轻。⑤体型消瘦。⑥常有酮尿或酮症酸中毒。⑦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检测不到。⑧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人胰岛素抗原2抗体(IA-2A)等。
4.血糖升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不能随便就给自己诊断为糖尿病,并不是所有的血糖升高现象都是糖尿病造成的,还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血糖升高呢。如:①饥饿时或慢性病体力下降时,再进食时可使血糖升高。②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阿司匹林、消吲哚美辛、呋塞米、女性口服避孕药,都会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③当进行中度或者剧烈的体育运动时,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会释放出来,同样会使得血糖升高。④发生应激状态下的急性感染、脑血管意外、烧伤、创伤、心肌梗死等情况,此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髓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⑤肝炎、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时,会出现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⑥血糖水平在早晨4~8点明显升高,妊娠期、月经期女性等血糖浓度也会升高。
因此,体检时如果发现血糖上升,一定要排除上述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千万不要未经医生确诊就随便服用降糖药。
5.年轻人也会患糖尿病吗?
目前,糖尿病已经越来越青睐于年轻人,不是糖尿病主动找他们,而是他们自投罗网。看看目前的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经常大吃大喝,对垃圾食品情有独钟,每天拿碳酸饮料当水喝,每天缺少运动,心理压力过大,经常熬夜,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升糖加快,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投入了糖尿病的天罗地网。

第九节误区提醒

1.糖尿病是由吃糖多引起的。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目前普遍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两个,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这两个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机体就有可能出现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而患糖尿病。所以单独的糖摄入多少与糖尿病的发生并没有相关性。当然,过量的糖摄入有可能造成热量摄取过多,成为糖尿病发生的诱因之一,但是各种食物的过量食用都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单纯少吃糖自然也无法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2.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急着就医。
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病,如果不尽快治疗,随着血糖的升高会出现一些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危重时会导致死亡,而慢性并发症一旦出现了,也都是不可逆的。所以说,糖尿病发病后就要尽早治疗。
3.口服药并非越贵越好。
很多患者是依靠口服降糖药来降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的价格不一,不少患者认为,价格越贵的药物质量越好,降糖效果越明显。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药物的价格不能作为选择用药的依据,药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每位患者自身的病情而定。
4.服用了降糖药就忽略了饮食和运动
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疗法包括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其中,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合理的饮食和适宜的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患者一定要接受正规、完整的糖尿病教育,并坚持合理的饮食和适宜的运动治疗。那种只靠降糖药物而忽视饮食、运动治疗的做法,不仅不能控制好血糖,还会出现血糖的较大波动,其直接后果就是对药物治疗失去信心。所以,防治糖尿病要注重综合管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