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絮语讲述所见所闻所感,如同静夜里听到的笛声,平淡悠闲、一派安然。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
內容簡介: |
这本书里有描述普通电力职工的事迹,有读书观影的感触,有生活中遇到的点滴温暖,也有旅行中的见闻。字里行间,再现了电力职工认真工作、快乐生活的真实画面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
關於作者: |
魏红,供职于河南省电力公司。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雨季来临》、散文集《城市的内心》《和你在一起》等。
|
目錄:
|
第一辑 印象
唐古拉四兄弟 ▲002
一个人的天路 ▲006
故乡的灯火 ▲010
守望小刘变 ▲012
时间的玫瑰 ▲015
党 伯 ▲019
宝刚其人 ▲024
第二辑 红尘
雨水过后是惊蛰 ▲030
鸟 巢 ▲034
秋 凉 ▲037
心 灯 ▲042
文学是一种病? ▲044
光阴的故事 ▲047
050▲ 温 暖
052▲ 现金为王
056▲ 红尘有爱
059▲ 写满祝福的贺卡
061▲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三辑 记忆
072▲ 童年的梦
079▲ 乡关何处
082▲ 天津姨妈
085▲ 芬 姐
090▲ 温暖的书
093▲ 警报响起
097▲ 生命的追问
100▲ 爱是一种信仰
102▲ 灵魂之光
104▲ 幸运的苹果
109▲ 身边的风景
110▲ 暴雨中的生死场
112▲ 城市之光
115▲ 穿越时空的光芒
119▲ 风雨无故人
第四辑 行走
在布拉格,遇见卡夫卡 ▲126
一只周游世界的兔子 ▲130
旅欧日志 ▲133
青海湖,擦肩而过的诗篇 ▲138
青山有幸 ▲141
人在旅途 ▲146
西湖上的船老大 ▲148
探宝博物院 ▲151
上海寻胜 ▲154
王屋山日记 ▲159
又见草原 ▲162
沉舟侧畔千帆过 ▲164
重渡沟的慢生活 ▲168
最美洛阳四月天 ▲171
玲珑塔的传说 ▲174
附录
再读彩虹 ▲180
水一样的女人 ▲182
写给亲爱的你 ▲184
后 记 ▲189
|
內容試閱:
|
文学作为最重要的文艺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升精神境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神高标,在充盈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正能量。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职工文学创作队伍建设,深化职工文化活动,拓展职工文学作品传播渠道,大力繁荣电网文学创作和职工文化生活,把职工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公司系统的作家坚持为职工书写,为电网放歌,电力作家以丰富多彩的作品,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这支老中青梯队的作家队伍,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根沃土,深入生活,长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作出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良好反响。这套丛书的10位作家是公司系统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旺盛的创作力和精进的探索,在各自的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其影响已经从系统走向社会,是目前文坛上的生力军。丛书兼顾了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文学形式,门类齐全,各放异彩,整体上代表了公司系统文学创作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准。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专属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色,文学要发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作用,通过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我们对文学的期盼。在实现国家电网战略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学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家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作家思想观念、审美情操、创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真正解决作品与生活、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处理好作品的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作家还要切实提高美学判断的品位,没有美学的高标杆、高品位、高趣味、高追求,就没有作品的高境界。
希望作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创作出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王.刚(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唐古拉四兄弟
转眼自青藏高原归来已经两月有余,尘世的喧嚣与忙碌,日渐消耗着曾经的激情与感动,然而那里的一切恍如梦境,仍不时闪过我的脑海。
8月11日,我们由西宁飞抵格尔木。高原的阳光铺天盖地,如少年的爱情般炽热灼人。
在国家电网公司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总指挥部,我看到一份由指挥部主办的小报《电力天路》。头版上一幅图片,占去了近三分之一的版面,那是在青藏联网工程直流段成功贯通之际,西藏电力建设总公司的员工挥帽欢呼的场面,红色的安全帽在高原的阳光下格外夺目。仔细看时我不由眼前一亮,居中那位身穿迷彩服、一脸阳光、笑容灿烂的汉子,不就是我的青干班同学、河南送变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宏达么!
几天后,结束青海境内采风任务的我,独自踏上了开往拉萨的列车。本来我的目标是安多,因为那里与青海只隔着一个唐古拉山口。没想到此时刘宏达正在拉萨执行任务。而且刘宏达在电话里说:要去安多,你根本受不了。
在拉萨见到刘宏达,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在去年8月代表河南公司援藏的。8月27日到拉萨,9月6日进入位于安多县城海拔约4800米的青藏直流工程第七标段项目部。该段工程沿线最高海拔53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占87%。
海拔4800米,刚刚去过可可西里的我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难怪才两年不见,刘宏达俨然已经是个肤色黝黑的藏北汉子,而且看上去比那时苗条了许多。刘宏达问我初到拉萨感觉如何,我说:没事,可可西里我都去过了,没问题。
谁知第二天我就出现了高原反应,胸闷气短、头晕目眩。此时此刻我才明白,对于同样来自中原大地的他们,在那海拔超过4800米的安多工作和生活该是怎样严峻的考验!更何况他们还要带领施工人员,攻克高原湿地灌注桩基础施工、高原高寒组塔架线等难关,架设输电线路。
当晚在西藏电力建设总公司的家属楼上,我见到了与刘宏达一起在安多工作生活的另外三位援藏干部,分别来自安徽、江西和吉林送变电建设公司的陈永贵、甘霄云和侯建明。一年多的并肩战斗、患难与共让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意,所以他们平时总是习惯以兄弟相称。老大陈永贵,刘宏达在这里排行老三。
听说我要去看他们,老四甘霄云特意炖了一锅鸡汤。大家以茶几当餐桌,以茶代酒,相谈甚欢。虽然刚刚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面对热情的他们,我仍然非常兴奋又感动。对于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第二天在西藏电力建设总公司,我还见到了总经理张明勋和副总经理罗布次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张明勋高高的个子,黑黑瘦瘦,待人热情。他先给我看了一个视频,那是央视新闻联播关于青藏联网工程的报道,那顶风冒雪、寒风呼啸的施工场景以及荒原上建设者那肿胀干裂的唇等画面让人深受震撼。他说:这样你先有个感性认识,因为比起现场的情形,无论什么样的语言都显得过于平淡。然后张总就说起了刘宏达他们对西藏电力建设的突出贡献。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艰苦的时候,也就是37级攻坚战,连续40多天没下来。当时气温最低达零下43摄氏度,很多仪器都失灵了。现场到处都是咳嗽声,他们白天上工地,晚上打点滴。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安多还瘦了二十多斤,更何况他们。正因为他们不讲条件,认为我就是电建公司的一员,所以让我们特别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宏达还为我们培养了几个专家。
见到罗布次仁是在他的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地人家,三代同堂,他们以香喷喷的奶茶招待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罗布次仁和刘宏达互开玩笑、亲密无间的样子真令人不胜感慨。
因为时间关系,这次是不可能去安多亲眼看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现场了。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在那里看到他们我的唐古拉四兄弟。相信那时候,电力天路已然投运,那时的青藏高原也一定更加美丽迷人。
2011年10月20日
一个人的天路
2011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一个人坐了火车又坐飞机,然后又是火车又是汽车,只为亲身感受电力天路的壮美。
一个月明星稀、清风习习的夜晚,国家电网报的记者江莹和郎佩剑帮我拉着行李箱步行前往火车站。一路上,大家似乎有些沉默。如水的月光、清冽的秋风以及月光下随风摇曳的格桑花儿,那个夜晚的情景,之后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就这样单飞了,这是出发之前不曾料到的。原来我一直以为,此行是从青海到西藏,要不怎么叫青藏联网工程采风呢。来了才知道,因为之前的几批诗人,每次进藏都有人出现高原反应而倒下,然后是住院、输液,所以我们这一批就没有再安排西藏地区的活动。
独自踏上由格尔木开往拉萨的列车,在车厢内坐定后闭上眼睛,心想,这已是我今年第三次独自坐火车了!
我在黑暗中沉沉睡去,又在唐古拉山口的黎明中醒来,我知道,电力天路就在不远处与我一路同行。
初到高原的头痛与不适,很快被眼前的美景带来的震撼所取代。我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对着车窗外咔嚓、咔嚓一阵狂拍。
望着窗外绿毯一般的草原和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我不由想起柏杨在《中国人史纲》开篇中所描述的中国地理特征,想起那个形象的太空船上看中国的比喻。
书上说,假如我们搭乘太空船,自东向西以4000米的高度进入中国而一直保持这个高度不变,那么此时太空船已经撞到地面,因为我们已到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太空船必须升高。在青藏高原上看不到什么,它在20世纪前,是中国最寂寞的地区,目光所及全是终年覆雪的山头和寒冷贫瘠的砂砾丘陵。
而如今,自然之美、宗教之魅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般境界吧。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路上,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观:形形色色的人流中,各种各样的表情,旅客更多的是兴奋和新奇,而归人则是平静与安详。大家有着同一个目的地拉萨。
即使是一个人的旅程,此时此刻你也看不到寂寥,除了新奇,更多的则是安然、安静、安详。
仅仅从格尔木到拉萨,坐火车就长达14个小时,如果从郑州甚至从北京出发,又该是怎样漫长的旅程。如今也只有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才有闲情聆听内心的声音与感动。
而这种感觉,在人来人往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是难以拥有的。难怪会有那么多的驴友,总是想方设法抛开俗世的一切,扛起背包踏上旅程。也难怪那天在可可西里那个武警医疗站,我在女护士年轻红润的脸庞上看到的是那样一种不负此生的神情。而以其为代表的青藏联网工程生命保障系统,不仅创造了高原施工零死亡、零伤残的纪录,也给到过电力天路的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四个月后的一个周末,我独自一人在家打扫卫生,突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看到电力天路投入试运行的报道,我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跑到电视机前坐下,看着电视机上曾经熟悉的画面,记忆的影集重新一页页翻开。
抵达拉萨的当天晚上,在夺底路上的一家小饭馆里,我与省电力公司的援藏干部刘宏达相对而坐。望着身材高大的他那微笑的、黝黑的脸庞,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虽然之前我已读过讲述其援藏经历的相关报道,但此时此刻我才明白,与现实相比,文字是何等苍白!
听说你来援藏,以为你可能是在拉萨。看了那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你一直在安多。一定很艰苦吧?
当时只说是援藏帮扶,具体做什么并不十分清楚。来了之后才知道是去安多参加青藏联网工程线路施工,而我本来是搞变电的。所以,当时的困难可想而知。谈到这里,刘宏达轻叹一口气,然后又接着说下去,但是既然来了,总不能打退堂鼓啊!因为我代表的是河南公司。所以,再大的困难也只能咬牙坚持。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说到这儿,他咧嘴笑了,那笑中,有些许无奈,更有一种男人的担当。
可以想象,在那终年积雪的荒原、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口,刘宏达他们是顶着怎样的寒风在艰难跋涉。我昨夜今晨所走过的路线,他们曾无数次往返唐古拉山上的援藏干部、可可西里的项目总工、武警医院的医生护士、昆仑山口的驻地记者一个个风尘仆仆又年轻生动的脸庞和身影重又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拉萨到安多再到格尔木,那是刘宏达一个人的天路,更是无数电网建设者青春和热血铺就的天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