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鲁迅探索

書城自編碼: 29430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中井政喜、郑民钦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44936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16/34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9.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售價:HK$ 94.8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售價:HK$ 71.8
北京三万里
《 北京三万里 》

售價:HK$ 93.6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售價:HK$ 70.8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售價:HK$ 81.6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售價:HK$ 70.8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售價:HK$ 273.6
脉络:小我与大势
《 脉络:小我与大势 》

售價:HK$ 10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1
《 填词与品词入门 》
+

HK$ 102.0
《 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外国文学研究的多维视野 》
+

HK$ 48.0
《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
+

HK$ 67.5
《 《中国文学史》(国学大师钱穆唯一文学史讲义,尘封60载首度出版) 》
+

HK$ 59.2
《 文学阅读指南 》
編輯推薦:
这是从外国人的角度研究鲁迅思想的又一钜著
內容簡介:
该书主要从一个日本学者的视角考察鲁迅前半生及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文学活动,并通过文献研究给出作者的思考。作者是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该书集作者大半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希望该书可为国内学界的鲁迅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更多文献资料。
關於作者:
译者:郑民钦性 别:男出生年月:1946民 族: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专业。1973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处长,中日友好协会副秘书长,日本庆应大学访问研究员,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日语系教授、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日本和歌俳句史》、《颤动着时代痛苦的心灵》,译著《孔子》[日]井上靖著、《性的人》[日]大江健三郎著、《东京人》[日]川端康成著、《春琴抄》([日]谷崎润一郎著)等。《井上靖文集》主编获1990年全国优秀外国图书二等奖,评论《文革后的中国现代诗论》获日本《未来》评论奖等。卢茂君(1973),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日本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著有《新世纪国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日本卷)(2001-2003)》、《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研究》及《井上靖与中国》等。
目錄
第一章 关于鲁迅的明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思想的再现
1、关于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思想
2、关于1918年前后的明
第三节 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挫折
1、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的挫折
第四节 明的再现与类似性中的本质不同
1、暗的出现
2、明的再现和暗
3、明的类似性中的性质差异
第二章 与《工人绥惠略夫》的邂逅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问题的提起
1、1918年至1920年前后鲁迅的思想特征
2、关于《娜拉走后怎样》所表现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第三节 《工人绥惠略夫》的冲击
1、《工人绥惠略夫》概要
2、对《工人绥惠略夫》的共鸣与冲击
第四节 1920年以后的纠葛与摇摆
1、思想的困境和《新青年》停刊
2、绥惠略夫式的视角
3、亚拉借夫式的人生观
第五节 关于《即小见大》
第三章 关于鲁迅的复仇观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早期文学活动(19031909)时的复仇观
第三节 受挫的改革者的复仇观系谱
1、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与辛亥革命的挫折
2、1918年以后受挫的改革者复仇观的系谱
3、关于使自新感情净化得以实现的条件
第四节 遭到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系谱
1、长子的献身和反向的个性主义者的献身
(1)作为长子对周作人夫妇的献身
(2)作为反向的个性主义者对文学青年的献身
2、遭到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系谱
第五节结束语
第四章 早期文学活动至1920年前后鲁迅的民众观
第一节 早期文学活动(19031909)所呈现的民众观
第二节 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挫折的影响
第三节 1918年至1920年的民众观
1、对未觉醒民众的隔阂感和绝望感
2、对旧社会的牺牲者?弱小者的同情与朴素之民的系谱
第四节 1920年前后与《工人绥惠略夫》时期的民众观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五章 关于鲁迅的个人的无治主义的一个见解附 江坂哲也译《〈革命的故事〉序》(安德烈?比拉尔特著)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解释个人的无治主义的两个方向
第三节 关于无治的个人主义中的个人主义
第四节 结束语
第五章 附录 江坂哲也译《〈革命的故事〉序》(安德烈?比拉尔特著)
第六章 关于《孤独者》
第一节 讨论《孤独者》之前
1、早期文学活动的特色
2、明与暗
3、对文学青年的献身性活动
第二节 关于与《工人绥惠略夫》的关系
1、与《工人绥惠略夫》的关系
2、《工人绥惠略夫》的梗概与共鸣
第三节 对《孤独者》的解释
1、关于对魏连殳批判和解释的论点
2、关于是堕落还是复仇
3、《孤独者》梗概
4、《工人绥惠略夫》的定位和自虐性复仇
第四节 关于复仇的心理
1、关于女师大风潮
2、与文学青年的关系
3、为了自新的感情净化和对反向的个性主义的克服
第七章 关于鲁迅的《伤逝》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伤逝涓生的手记》的解释
1、关于把涓生与鲁迅混淆的问题
2、如何看待涓生子君小家庭破裂的原因
3、关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评价
第三节 与近代恋爱观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伤逝》表现中的鲁迅个人的必然性
1、与许广平的爱情确认
2、与朱夫人的关系
3、关于《伤逝》表现的鲁迅个人的必然性
第八章 厨川白村与1924年的鲁迅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厨川白村与鲁迅作为文学者的立场?理论的共同点
第三节 基于共同点的翻译厨川白村的其他原因
1、关于翻译《出了象牙之塔》的原因
2、关于翻译《苦闷的象征》的原因
3、重新探讨翻译《出了象牙之塔》的原因
第四节 厨川白村作品引导1924年鲁迅文学活动的文学理论
第九章 关于《苏俄的文艺论战》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苏俄的文艺论战》
1、目录
2、内容
第三节 如何认识与鲁迅的关系
1、推行有岛武郎式文学观、人生态度的一面尤其关于内在要求和宣传的问题
2、关于对旧文学的继承问题
3、关于《前记》
第十章 鲁迅与《壁下译丛》的一个侧面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壁下译丛》的编排方法
第三节 有岛、武者小路提出的论点
1、文学之基础在于个性(内在要求?自我)
2、关于民众与革命知识分子的联合问题,采取自我限制性联合
第四节 从片上、青野的论述推测其认识方法
1、文学之基础在于个性(内在要求?自我)
2、在民众与革命知识分子的联合问题上采取自我限制的联合
第五节 《壁下译丛》与革命文学论争的关系
第六节 结束语
1、关于《小引》的解读
2、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过程中《壁下译丛》的含义
第十一章 关于勃洛克、片上伸与1926年1929年前后的鲁迅
第一节 写在前面的话
第二节 关于对《十二个》中勃洛克革命观的解释
1、《十二个》概要
2、托洛茨基的见解
3、片上伸的见解
第三节 作为过渡时期存在的勃洛克和片上伸
第四节 片上伸的问题意识与鲁迅
1、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学
2、有关无产阶级文学论点的明确化
第五节 结束语
后记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主要对鲁迅(18811936)前半生的文学活动(1927年左右前)以及革命文学论争时期(19281929)进行考察。
一鲁迅的暗
我青年时期阅读鲁迅的书籍,在其无可救药的暗里深感无限的可怕、怀疑以及吸引力。这是我在以往喜欢阅读的西方文学中未曾感受过的黑暗。
鲁迅的暗发自何处、缘何而生,这是我在本书中独自探索的一个课题。鲁迅在其留学时期的文学活动早期(19031909)的文章中倡导为了中国的变革(包含推翻异族王朝清朝),中国人作为人必须自立(立人)。鲁迅还赞颂具有领袖优秀个性的拜伦那样的精神战士,期待中国也出现这样的人(包含自己在内)。精神界战士的大声疾呼,中国人(中华民族)觉醒过来,在他的领导下开始变革。可以说这是基于个性主义推动社会变革。以我之推测,鲁迅黑暗的产生,其因盖出于早期文学活动的失败以及后来辛亥革命(1911)的受挫。他由此产生对中国变革的绝望以及对改革者本身软弱无力的失望。
然而,中国的变革是鲁迅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产生的强烈的根本性的渴求。无论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受挫过程以及此后到1918年这一段时期,乃至后来,即使是浸透着黑暗的希望,或者是与黑暗纠缠对抗的希望,鲁迅都无法忘却中国的变革。当时,他对阻碍中国变革的考察归结为中国人国民性的劣根性。1918年以后,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恢复文学活动的时候,其作品给人留下明与暗这两种印象。
二鲁迅的复仇观
早期文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复仇是基于民族性层面上的复仇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华民国的理想未能实现。我认为鲁迅在辛亥革命受挫后所产生的复仇观是一种改革者的复仇观,其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另外,我把鲁迅在20年代中期所产生的另一种复仇观视为被出卖的献身者的复仇观,其复仇的情绪指向叛变的献身的对象(周作人夫妇、文字青年们)。我把鲁迅的复仇观分为以上三种类型。
我为了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及其发展进行历史性的论证,关注他的翻译活动。换言之,我试图从旧中国的历史和社会中,从鲁迅的人生轨迹中,总体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此,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对他的翻译作品的分析接近鲁迅。我不是要进行比较文学研究,而是想通过对鲁迅翻译作品的考察接近他当时的心理和思想,阐明鲁迅是出于何种考虑、何种目的来翻译这些作品的。深入探讨其中的一部小说《工人绥惠略夫》(阿尔志跋绥夫著,1920年译完)的翻译意图及其结果。鲁迅通过对这部小说故事的接纳,可以将自己具有的作为受挫改革者对整个旧社会的复仇心(绥惠略夫那样的愤激心情、阴暗)定位于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予以认识。而且鲁迅认识到空唱漂亮的理想(此处指的是高唱人道主义)实际上表示对现实的束手无策。我认为,鲁迅通过这部小说的翻译明白通过启蒙活动觉醒的青年们一定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痛苦。
三人道主义和无治的个人主义
我还对鲁迅在1925年的《两地书?二四》(1925年5月30日)自我思想总结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消长起伏这句话的含义进行思考,力图以此为切入点解析鲁迅的思想构造。
80年代初,《两地书》的原信版《鲁迅景宋通信集〈两地书〉的原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我得以知道鲁迅原先的书简中写的是人道主义与个人的无治主义的消长起伏。我原先一直推测《两地书》中的个人主义是厌世的个人主义。为了更加准确地解释这个问题,准确了解原本的个人的无治主义(无治的个人主义)的内容成为我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友人江坂哲也(德国文学研究者)的帮助下,我得到安德烈?比拉尔特的《〈革命的故事〉序》,又请他译成日文(见第五章附录)。我从该文判断阿尔志跋绥夫的无治的个人主义存在两面性(绥惠略夫式的无政府厌世个性主义和赛宁式的虚无享乐个性主义)。我认为,无治的个人主义在鲁迅身上也同样表现为两面性。例如在《伤逝》(1925年)中,可以窥见以对朱安夫人的同情和诀别的形式将赛宁式的心理投影在涓生形象上。
鲁迅内心的这两面是如何超克、变化,这是研究20年代的鲁迅十分重要的课题。
我在《孤独者》(1925年)的解释中涉及从受挫折的改革者所具有的复仇观(绥惠略夫式的愤激心理)中产生的自新的感情净化。
1924年左右开始,鲁迅名副其实地以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培养文字青年。他表现出一种曲折的个性主义,认为自己虽然不是具有优秀个性的领袖,但相信可以通过优秀的个性推动思想改革和社会改革。这容易将鲁迅导致自虐的倾向。1926年年底,他对一直以献身精神培养的、最终却背叛自己的文字青年深感愤怒。然而,正是这个对文字青年的愤怒导致对鲁迅的重新评价。我认为,这导致鲁迅视自己为进化论中的中间物、如桥梁的一木一石般的正当的自我肯定(也包含着自我否定),使鲁迅正当地肯定、追求自己的生存权和幸福成为可能。
这两种复仇观在20年代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什么样的条件下得以超克的呢?使这个超克过程成为可能的各种社会条件(他通过三一八惨案认识到中国变革当前的最大课题并非国民的劣根性,而是军阀的统治权力等)、个人条件(作为中间物的自我肯定〈也包含自我否定〉、对民众的辩护)也是他在1928年以后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条件。
四基于自我的文学主张、以及宣传与文学的关系
关于鲁迅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我谈到他在19241925年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北京新潮社,1924年12月)、《出了象牙之塔》(未名社,1925年12月,1925年2月1 8日译完)以及在1925年接触《苏俄的文艺论战》(任国桢译,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8月)等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鲁迅与厨川白村产生共鸣的基础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文学虽然是自立的(不屈服于封建社会的、发自内心要求的自然的心灵的流露),却又是为人生的文学。所以,鲁迅和厨川白村事先排斥以宣传为目的的文学,将文学与宣传视为二律背反的关系。
另外,厨川白村的人生观认为人的内心原本就是神性与兽性并存,这种人生观自然使鲁迅将自己具有阴暗心理视为人。另外,根据厨川白村对英国诗人勃朗宁的介绍,学习到正因为黑暗,战斗才有意义这样明朗乐观的态度。这给予1924年的鲁迅从1923年的沉默中走出来、重新出发的元气,成为他再次开始文学活动、进行社会性发言的动力。
《苏俄的文艺论战》对鲁迅来说是一种性质迥异的文学观,即揭示出在共产党文艺政策下的文艺形态。当时还能接触到普列汉诺夫的关于文艺理论的文章,深刻地阐析新旧文学的继承问题。
五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从1925年至1927年,中国再次处在社会、政治的大变革时期。国民革命发生以后,许多知识分子都以某种形式参加革命。
鲁迅在《壁下译丛》(上海北新书店,1929年4月)的前半部分(主要是19251926年间的译文)介绍白桦派的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等的文学评论,后半部分(主要是19271928年的译文)收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评论的开拓者片上伸、青野季吉,以及高尔基等的论文。有岛武郎主张基于自我(个性、内心要求)、表现自我(社会据为己有)的文学,并在自我实情的基础上,主体性地接近社会主义。有岛武郎自我定位是资产阶级文学者,诉诸的对象是第四阶级(工人阶级)之外的人。对于1926年那个时期的有岛武郎的思想,鲁迅也会深有同感。然而,有岛武郎始终否定阶级过渡,而鲁迅后来认识到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进行合作和团结的课题中所产生的作用,并予以接受,承认知识分子阶级过渡的可能性。
通过对片上伸、青野季吉等文论的翻译,鲁迅在始于1928年的革命文学争论中得以对革命文学派开展内在性的反批判。
虽说是无产阶级文学,但基于自我(个性、内心要求)的文学这一点没有变化。只是这个自我并非在社会中止于孤立的自我?心境,而是认识到社会视角和社会关联,基于社会关系总和的自我。因此,在文学具有作家自我的基础这一点上,旧文学与新的无产阶级文学找到了继承的接点。
文学有其自己的发展史,所以,社会、政治状态发生变化以后,文学不会立即随之也发生变化。正因为存在文学本身的内在发展,存在内在的必然性,文学才发生变化。
另外,在文学与宣传的问题上,鲁迅把文学视为社会现象,从而开拓出文学与宣传的二律背反的一条狭路。即便是心境小说,一旦公诸社会,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密切相关,不能不具有利害关系,不能不在广义上产生某种宣传作用,因此,为宣传的文学也成为可能。
同时中国的文学与读者的问题也引人关注。
鲁迅通过翻译、学习片上伸、青野季吉等文论,使他对革命文学派进行内在性批判的论点得以成立。
鲁迅通过1928年左右开始的革命文学论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认为,鲁迅在1928年以前的20年代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他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立足于这个基础发展自己的文学理论。
革命文学论争之后,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学状况,是我今后思考、探索的课题之一。
本书对上述各个问题的阐述,自然无论哪一个都只是提出问题而已。如果其中的某一个论点对其他研究者做出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会起到或者已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作为研究者则感到无比的殊荣。



2005年4月
中井政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