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实践与创新

書城自編碼: 294691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作者: 史正富 荣兆梓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9162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2/27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3.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设计实践指南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设计实践指南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售價:HK$ 178.8
商学精要(第12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 商学精要(第12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

售價:HK$ 118.8
产业政策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 产业政策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

售價:HK$ 154.8
战争的幽灵
《 战争的幽灵 》

售價:HK$ 105.6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售價:HK$ 225.6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售價:HK$ 78.0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售價:HK$ 81.6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售價:HK$ 117.6

 

編輯推薦:
本书由复旦大学史正富、高帆、韦森、李慧中、张军、刘芳,
中国人民大学张宇、孟捷,安徽大学荣兆梓,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等多位学者所作的报告内容组成,主要分析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其成功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关照国际经济,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情况,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相应对策;结合国内、国际的新鲜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部分相互区分、相互渗透,相互关照,内在地联结为一个体系。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经验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主旨,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强的理论自信,代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言,为开拓我国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贡献了力量,并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
內容簡介:
本书包括三部分:*部分讨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其成功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观照国际经济,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情况,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相应对策;第三部分结合国内国际的新鲜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关照,涵盖了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市场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货币金融理论和世界经济理论,具有内在逻辑的系统性,透露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前沿发展的大量新信息。
關於作者:
史正富,男,1954年9月出生于安徽,美利坚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博源基金会学术委员。1977年-1982年攻读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1995年攻读美国美利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1月-1985年9月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师。1986年9月-1992年5月任美利坚大学经济系与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助教。1993年-1994年任美国劳工部国际经济研究局研究助理。1995年起任美国联合太平洋投资公司、华夏西部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滁州市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总经理。2004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荣兆梓,男,汉族,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导。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政府咨询委员,全国马经史学会理事、安徽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981年由安徽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和学术刊物编辑工作,曾任《江淮论坛》副主编。1997年10月调入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所有制理论、企业理论。
目錄
前 言/1
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发展【张 宇】/1
一 问题提出/1
二 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2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独特优势/5
从系统性市场失灵重看国家经济职能【史正富】/14
一 传统的市场失灵论/14
二 真实世界中的系统性市场失灵/16
三 系统性市场失灵与新的国家经济职能/22
双层市场:现代市场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史正富】/25
一 现代市场体系的内部结构/25
二 广义生产要素市场中的权力和价格建构/29
三 生产要素市场与普通商品市场的相互关系/35
四 双层市场与国富国穷/40
以管资本为主的体制如何建立?【荣兆梓】/46
一 公司制改革只走了半程/46
二 改革模式选择/52
三 三个重要问题的讨论/55
四 改革目标与利益集团/64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孟 捷】/67
一 劳动力商品化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68
二 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的再定义/75
三 不变的剩余价值率和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96
四 结语/106
技术变革和利润率下降:基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分析【孟 捷】/111
一 一般利润率下降与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111
二 马克思论产品创新/115
三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率和积累率/120
四 金融化与利润率/125
资本有机构成和经济增长类型【冯金华】/133
一 引言/133
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135
三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39
四 经济增长的类型/141
五 数字例证/146
中国的投资数据有多可信?【朱 天 张 军 刘 芳】/150
一 问题的提出/150
二 中国支出法GDP及其构成的核算/154
三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4~2012年)的估算/159
四 结语/167
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潜在增长率【张 军】/172
一 基于经济收敛的中国经济预测/172
二 基于TFP的中国经济预测/183
三 基于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国经济预测/187
四 结语/193
服务业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本地因素制约【李慧中】/196
一 当今世界经济是服务经济还是新工业经济?/196
二 服务业供给的因地制宜:大国自身供给能力制约/200
三 服务业需求的因地制宜:本地需求制约/202
货币内生理论与理论经济学的困惑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反思【韦 森】/207
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通胀、通缩之惑:数字货币时代过时的货币主义?/208
二 从货币内生论看我国广义货币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215
三 货币、利率、投资、资本形成与商业周期:从魏克塞尔到米塞斯、哈耶克、凯恩斯/219
四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货币主义的破产,经济学的缺环与中国经济学人的未来使命/221
经济危机理论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实践【高 帆】/223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危机理论的思想内核/223
二 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流行解释以及再解释/230
三 美国近期经济复苏的再审视以及化解危机的路径/237
中国经济转型压力与资本市场能力提升【田素华】/243
一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变动/244
二 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国经济/248
三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空前繁重/253
四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基本路径/259
五 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265
六 资本市场创新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271
七 结论和政策建议/276
內容試閱
前言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2015年3月13日到6月28日,安徽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与经济学院共同举办政治经济学前沿系列讲座,于每周五晚在馨苑校区行知楼举行。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安徽大学的十余位知名学者,陆续前来做了15场专题讲演(本书收入讲演稿13篇),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内外引起良好反响,对于强化学校经济学科建设,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系列讲座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经验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主旨,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精心准备课程内容,表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强的理论自信,讲座形式和讲座内容都有创新,为开拓我国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做了贡献。
系列讲座的整体框架由高等研究院院长史正富教授设计,内容涵盖价值理论、市场理论、资本积累、货币金融和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点。由于讲演者来自国内各知名高校,讲演题目最终由学者自定,实际执行与最初设计有一些差异。实际的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其一是讨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其成功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其二是观照国际经济,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情况,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相应对策;其三是结合国内国际的新鲜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部分相互区分、相互渗透、相互关照,内在地连结为一个体系。其中透露的理论信息对中国经济学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 中国经验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来总结?
讲座第一课由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开讲,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发展。这一讲具有前言或绪论性质。张宇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不能对中国经验做有效的解释和总结,要想深刻理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质,还得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张宇教授尖锐地指出:中国的经济学西化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高校的老师也以在国外发文为荣,科研成果的鉴定标准也是按照美国的论文等级划分,这套东西在中国应用得泛滥,超过了任何国家。这还有一点理论自信吗?到底西方的经济学有多大的用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判断。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在解释中国经验道路方面成就非常的小。张宇解释了主流的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甚至不能解释美国经济的原因。第一个原因与意识形态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都是意识形态,是以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而诸如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利益在它看来都是违背自然、违背规律的。因此,国有制不行、公有制不行、社会主义不行、共产党领导不行,用这样的理论怎么来解释当代中国的种种现象?第二个原因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有关。西方经济学有三反:一是反问题,闭门造车做模型;二是反理论,重要的经济概念如货币、资本,都没有解释;三是反历史,不考虑历史发展。基础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怎么可能有科学性?第三个原因是有关理论的实用性。一些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也许还有点实用性,现在照搬来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社会科学没有绝对真理,一个理论对我们有好处,我们才能用,绝对不能照搬照抄。
那么,中国经济应该怎么发展呢?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然后要吸收中国的历史,要总结中国的经验,同时学习国外的优秀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没有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就无法总结经验,也无法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系列讲座接下来的演讲者虽然理论渊源不同,在批判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神话这一点上却有共同语言,从这一点出发借鉴外国经验,研究中国问题,探索中国道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令人振奋、予人启迪的深刻观点。讲演人并不运用相同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但他们在中国道路的理论探索中结成统一战线的愿望十分明显。正如孟捷教授所说: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包括新李嘉图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当代制度主义、演化经济学在内的许多异端经济学流派,事实上相当于马克思当年面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只有积极地借鉴和融会这些当代经济学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有可能再度复兴,才能真正有说服力地回应21世纪市场经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作为结束篇,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发表了题为我们的时代: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讲演(可惜此篇未被编入本书)。讲演分为两部分,一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历程,二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几千年历史中的演化发展。韩毓海认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发掘历史积淀的丰富宝藏,而打开这一宝藏的钥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古代中国数千年积累的国家治理经验,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统一超大规模国家的有效治理经验,这不仅是指秦以来靠高压维持大一统帝国的体制,而且包括以唐代永贞革新为先声,以宋代三司制度为标志的中央治理体系。宋代的三司是指预算、财政、司法,使朝廷能够在经济上集权,把税收、人事、司法收归到中央,这是国家统一真正的物质基础。二是国家治理从贵族统治到士大夫阶层治理的转变。唐宪宗以后千年的社会治理就是依赖这帮由科举选拔的读书人。这个治理体系的优势自不待言,它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两张皮,读书人读书与做事脱节,官员治理的是城市,广大的农村没人管理,国家治理体系没有动员社会基层的能力,不能让基层民众分享治理的好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将农民问题放到首位,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中造就了一个取代士大夫阶层治理国家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能把农村整合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使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主力军的角色,并且努力使他们分享现代化的好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扫除了数千年国家治理经验与现代化进程接轨的障碍,是未来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根本保障。
唯其如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成为参与系列讲座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 独特性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优势还是缺陷?
作为系列讲座的策划者,史正富教授亲自讲授了两个专题。
在题为从系统性市场失灵重看国家经济职能的演讲中,史教授强调,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系统性失灵问题。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1 12的合力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史正富教授指出: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有一系列根本的、重大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主流经济学中没有得到讨论,我们把它称作市场经济的系统性失灵。主流经济学讨论三种市场失灵,一是公共物品,二是外部性,三是垄断。这些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问题,至多算是技术性、功能性问题。真正全局性、系统性的市场失灵有五个方面表现。一是货币的纸币化和世界货币的主权化,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印的纸币可以在全世界通行,这意味着世界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全部被颠覆。二是金融产业的异化,金融产业从为实体经济服务,转向自我循环、自我服务、自我炒作。三是资本的权力和政治的权力结盟,基本要素市场成了金融权力、政治权力双重介入的有等级的市场,要素价格成了战略布局的工具,偏离了新古典的均衡价格。四是收入分配完全畸形,从根子上就打掉了资源最优配置。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美国社会出现第二次两极分化,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超过了从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五是全球失衡和周期性的危机,全球宏观经济失衡深度化、广度化。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国家战略性的引领作用发挥好,实现国家力量和企业界力量,也就是政府和市场力量的1 1>2,一个国家才能持久兴盛。把市场和政府视为相互对立是现代经济学的根本弊端。
在题为双层市场:现代市场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的讲演中,史教授用两个全新概念分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已逐步成为市场体系的场内实体,国家-资本权力的协同对基础性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出现了基础性生产要素与普通商品双层市场,以及基础性生产要素的构建价格。史教授以证券市场的构建价格形成为例,深入探讨了在双层市场中政府应该承担的经济职能,进而指出,必须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把西方国家的历史性崛起归因于战略性、体系性、压迫性因素,而不是制度性因素。在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市场上,价格曲线不再符合竞争价格规律,有势力的市场主体可以影响追涨杀跌的幅度和节奏来塑造价格的波动,从而获得策略性的利润,这对经济学有颠覆性的意义。国家、资本权力和自发的市场供求力量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不再起决定的作用。这个命题拿到历史上来看,可以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道扬镳,即大分流。西方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一半是因为这些国家率先实现了私有制基础上的法制保护的市场经济,或者叫私有财产宪政体制,实现了国内的技术创新,资源优化,率先成为发达国家。但这至多只是故事的一半,还有一半是它们动用了国家的战略谋划能力和国家的军事暴力,以及政治外交和综合实力,领先一步抢占了世界上的市场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资源、金属货币。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行,这跟发达国家的崛起是对应的,你靠军事暴力使要素供给流向对你有利,那就伤害了我的要素供给能力。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要素、资源都变成了发达国家的资本,而本国出现殖民地化、产业畸形化。因此依附性的基础要素行业和扭曲的普通商品价格,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是畸形的政治基础结构,因此它们的不发达长期延续下去。从这个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里发生的很多失误以及浪费就可以被谅解了,其实发展中国家走到像中国这个地步的并不多见。付出代价就是为了突破发展的瓶颈,建立战略上自主的基础性要素产业。
史正富的两场报告是前后呼应的上、下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独特性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优势,而不是缺陷,从一个侧面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荣兆梓教授的题为以管资本为主的体制如何建立?的讲演,循着这一思路继续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有经济问题,指出中国市场经济中公有资本比重明显高出其他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但是,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只走完了前半程,适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股权机构并没有真正建立,其潜在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荣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的企业产权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市场经济中的业主制资本主义三位一体,资本家同时又是经营者这样一个模式,过渡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美国出现的所谓的经理资本主义,两权分离,资本家自己做股东,只有经理层在企业里面进行管理,然后再发展到三权分离,股东不是终极所有者,资本经营机构、专业的投资机构成了替身所有者。这样资本市场就出现了三个层次、三个主体。当然基本的法律框架还是公司制,但是现在投资者不是直接作为股东代表,而是把股东代表的责任给了资本经营机构。国有经济公司制改革仅仅实现公司法人财产权制度的独立是不够的,还要解决政府作为股东,这个股东代表由谁来担任的问题。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惯例,股东代表正在越来越多地由这些机构担任,股权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信托资本,由社会交给一些专业机构,通过信托的方式来管理,可以称之为社会信托投资基金。全世界发展的潮流:股份资本的管理越来越替身化,越来越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形式来主导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拥有的资本都采取信托基金的形式,无论它是共同基金还是其他的公益基金,其管理制度都是信托制。我们在选择改革目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大潮流。
三 理解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真相
张军教授连续发表了中国的投资数据有多可信?和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潜在增长率两场讲演。张教授指出: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支出法核算的GDP中投资高比例直接与消费项统计的遗漏和低估有关。中国近年来在统计数据中难以置信的高投资比例其实是不可信的。支出法GDP中代表投资支出的资本形成总额虽然名义上是被独立核算出来的,但最终公布的数字与用官方公布的核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基本上可以将其看成按生产-收入法核算出来的GDP总额减去最终消费和净出口总额后的余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越来越高估中国的实际投资支出,以致这一数据不可信,无法被直接采纳。如果资本形成是支出法GDP中的余项,且支出法GDP以生产-收入法核算为准,那么,消费支出核算数据的任何低估必然转化为资本形成数据相应的高估,从而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就被高估。按照朱天和张军(2014)的重估,我国2004~2009年的最终消费率均高于60%,超出官方公布的消费率11.5~13个百分点,依此推算,在此期间的投资率应为30%~35%,而不是官方公布的41%~48%。张军的结论是:中国支出法GDP构成中的投资和消费数据及其相应的比例关系存在很大的系统偏差,不宜作为经济分析、政策讨论和学术研究的依据。
在后一篇讲演中,张教授着重讨论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问题。他基于收敛的假说指出:考察一个经济体未来增长的潜力,其实是看其人均收入水平与前沿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比例,它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率收敛的速度。按照最新的测算,我国现在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大约是美国的23%。根据亚洲四小龙超常增长的经验,中国经济近期的潜在增长率应该比官方和多数学者认为的要高,近五年不应低于8%。而近年来发展速度的断崖式跌落并非由长期性因素造成的新常态,而是短期的债务问题,即由巨量债务的滚动导致金融黑洞,因此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资产置换、债务重组、低息政策等组合措施对其予以纠正。之后,张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高增长,资本贡献四到五成,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贡献了三到四成。这超出了四小龙的表现。中国TFP增长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有巨大的技术模仿空间,大量技术转移可以迅速促进技术进步。这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增长还是集约增长?通常我们理解粗放增长就是TFP不增长,但中国经济有这么大的TFP增长,又有比较高的投资率,你说它是粗放增长还是集约增长?张军教授在演讲的最后部分,根据东亚经验预测了我们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指出,中国不可能像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那样过早去工业化,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第二产业比较高的份额,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人均收入的提高。
李慧中教授发表了题为服务业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本地因素制约的讲演,全面呼应并充分论证了张军教授中国不应过早去工业化的洞见。李教授指出,当今世界高服务经济占比的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容是以生产者服务为主的事实,不是生产什么有了根本改变,而是新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怎样生产改变了。当今世界经济是新工业经济,经济服务化仍然服从于以物质产品的需求为动力的新工业经济模式。大国产业发展顺序与多数服务产品的非贸易品特征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本地因素对人口大国发展服务业在供给方面的约束是物质产品生产力基础和城镇化基础;在需求方面的约束是本地需求水平,即本地城市化水平决定本地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本地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走势决定本地服务业发展的部门结构。足够的工业基础才能形成与世界格局相似的高比重的生产者服务,以及高比重的服务业增加值。中国不应过早去工业化。
毫无疑问,两位教授的讲演只是讨论了中国经济诸多令人生疑数据中的个别例子,但对这些数据的甄别或重新解释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意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现象深层本质的洞察能力毋庸置疑,但它必须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上。现代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但数据的完备性,包括数据采集、整理之理论依据的科学性仍然大有改进余地。政治经济学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 挑战与机遇:货币、资本、全球金融危机等
货币数字化、资本金融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世界经济的新情况,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的一系列新问题。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与解答这些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前沿系列讲座高度关注了这一新动向,讲演者毫不吝啬地给听众分享了自己在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韦森教授发表了题为货币内生理论与理论经济学的困惑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反思的讲演。他从中国经济的现实提出问题。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义货币M2以两位数的年增速持续扩张,到2015年已大致相当于GDP的1.90倍。另一方面,消费者物价指数相对平稳,多数年份保持在4%以下。货币主义理论面对中国实际陷入困境:M2与CPI上涨没有明显关系!货币供给超出需求,却没有像理论预期那样造成CPI上涨压力,显然,依据广义货币增长率预测通胀率的理论已经不再灵验。近年来,美国与欧洲经济也出现了相似问题:美国自2008年大衰退以来实施的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并没带来较大的CPI上涨,经典的货币主义通胀预言破产;欧洲的高失业率和低通胀同样宣告了货币主义的破产。有鉴于此,韦森教授认为,理论史上关于货币内生论和货币外生论的争论,在电子货币时代已经有了结论,货币内生论更符合当下现实。也就是说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而是产生于经济系统内部投资和融资的过程中。在我国,过去几年广义货币之所以迅速扩张,主要是在政府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的促动下商业银行信贷急剧膨胀的直接结果,而外汇储备增加所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只是次要原因。在讲演结束时,韦森教授针对电子货币时代的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理论提出六大问题,希望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为此做出更多努力。
高帆教授发表了题为经济危机理论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实践的讲演,指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检视不同危机理论的解释力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从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和资本主义内生制度两者的交互作用中阐释危机的发生机理,生产相对过剩是马克思解释危机的逻辑主线,而比例失调和利润率下降均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另一种表述或进一步阐释,三者在逻辑上内在一致。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对此次世界金融危机具有综合的解释力。相比较而言,流行的两种危机解释理论利率变动说和国际失衡说都有明显的片面性。高帆指出,美国国内因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持续拉大,这种分配格局不能支撑消费率持续走高的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基于此,美国经济逐步内生出财富生成、居民举债、财政转移和外部汲取四种修复机制,这些机制显然没有可持续性。低利率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失衡正是这种内部失衡衍生出来的现象。从根本上说,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的矛盾仍然是解释经济危机的主线。因此,化解危机的出路是推动以收入分配完善为导向的社会改造以及重大的集群式创新。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并非是依此路径的结果,更多地体现了向导致危机的旧模式回归,故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应保持审视态度。
崔之元教授发表了题为《21世纪资本论》:经济学的统一场论?的讲演(可惜此篇未被编入本书),崔教授认为,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提出了重大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发展趋势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的数据基础。尽管他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来构建统一场论看来还不能算成功,但《21世纪资本论》必将促进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大发展。讲演梳理了皮凯蒂的主要理论观点,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批评了皮凯蒂的所谓资本主义第三定律,即在长期中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r>g),指出问题的要害在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必须大于1,而理论与实际都不支持皮凯蒂的这一核心观点。崔之元认为:皮凯蒂的理论与詹姆斯米德的自由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渊源关系,但米德重点分析国资、国债和税收三者的关系,发展了一种最优混合所有制的理论,提出了公有资产与私有资产最佳结合点的形成机制,以一种财产社会化措施和更平等地分配私人财产的措施的组合推进自由社会主义。米德对财富(资本)不平等变动趋势的研究不像皮凯蒂那样依赖于rg,而是看较小财富和较大财富的增长率之比。米德认为:如果较小财产的增长率大于较大财产的增长率,财富分配的平等性将增加,反之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将增加。如果仅仅考虑只挣工资和只获资本收益两种极端情形,那么劳动收入将是一个平等化因素;而资本回报率显然是一个扩大不平等的因素。比较二者的观点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复旦大学田素华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转型压力与资本市场能力提升的讲演,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脆弱中复苏增长且不同国家好坏各异。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实施了近7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逐渐退出。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收缩压力,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倒逼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国际经验显示,以银行信贷配置资源难以达到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目的,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关键是稳定股票市场,避免股票市场大起大落、频繁震荡,需要规范投资者行为,鼓励长期投资。
五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勇气
面对使人振奋又让人迷惑的当代经济现实,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丰富多彩又新颖独特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需要有巨大的创新勇气。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努力,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理论建设出现喜人的势头。本次系列讲座,基础理论探索占较大比重,涉及政治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其所论之前沿和深入令人瞩目。
孟捷教授在题为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的演讲中,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范畴做了重新定义,突出了阶级斗争在货币工资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具有的意义。孟教授指出,在涉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场合,将剩余价值作为给定余额的观点有局限性。假定劳动力价值是已知量,并不需要同时假定必要生活资料量在一定时代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已知量尽管相对于价值创造过程而言是暂时不变的,但在积累或再生产中是可变的。马克思借助于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机制,完成了他对劳动力价值、工资和必要生活资料量的相互关系的解释:劳动力价值货币工资(劳动力价格)必要生活资料量或实际工资(箭头代表因果决定关系)。这里存在明显的循环论证,给定数量的必要生活资料原本是定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而上述关系式又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这一价值的等价形式即货币工资,最终决定了必要生活资料量。这种循环论证之所以产生,源于马克思将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实体的劳动力,作为相对价值形式对待。如果我们修正马克思的做法,不仅承认劳动力商品没有内在价值实体,而且不再寻求以某种等价形式来表现劳动力的价值,就可以按如下方式重新表达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关系:阶级斗争决定工人的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值则围绕劳动力价格而调整。讲演者将此称作决定剩余价值率的阶级斗争理论,并且认为它需要以决定剩余价值率的投资理论予以补充,即在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工人阶级斗争的作用会受到资本家的投资权力的制约。
冯金华教授发表了题为资本有机构成和经济增长类型的讲演,指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所谓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优先增长规律是不正确的。这个规律在逻辑上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它忽略了生活资料中用于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部分,从而,把生活资料的增长与可变资本的增长混为一谈。实际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非常一般化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中,增长既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非平衡的,既可以是生产资料部门优先增长,也可以是消费资料部门优先增长。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取决于两大部类的积累率、资本积累中新增不变资本的比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冯教授在利润平均化和平均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假定条件下,首先借助平均利润中资本积累所占的比率来说明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其次借助资本积累中新增不变资本所占的比率来说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最后说明在社会总产品实现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各种类型,特别说明,无论资本有机构成是否提高,任何一个部类的增长都有可能快于、慢于或等于另一个部类的增长。总之,在保证社会总产品实现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经济的平衡增长或非平衡增长以及在非平衡增长中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都是可能的。因此,所谓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其实并不存在。
孟捷教授在另一个题为技术变革和利润率下降:基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分析的讲演中,介绍了国外学者以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即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解释利润率下降的理论;区分了以斯威齐为代表的从消费不足论出发来解释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理论,以及以卡莱茨基为代表的强调投资在这一矛盾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论。孟教授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置盐信雄、科茨等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出发发展出的表达再生产均衡条件的方程,支持了卡莱茨基的观点。讲演者利用这些理论成果,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非均衡的分析,指出,剩余价值实现的难易归根结底就取决于积累或新投资的水平。一方面,在再生产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要靠t 1时期资本家的积累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家在t 1时期进行积累的欲望显然也受制于在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剩余价值实现和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是危机或衰退的根源。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缺少在资本积累基本矛盾前提下的深化,成为单纯从生产领域的技术变革和资本有机构成来说明的规律。讲演者进而围绕产品创新、产品实现和资本金融化等线索,逐层展开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并且介绍了英国学者弗利曼的实证研究成果:用一个分母包括金融总资产的一般利润率公式,计算英国和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利润率,观察到用传统方法观察不到的,两国自1946年以来利润率几乎不间断下降的趋势,验证了资本金融化对利润率下降越来越突出的影响。
熟悉《资本论》的读者不难发现,讲演者讨论的都是政治经济学前沿难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强烈现实感,并且涉及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多个方面。三个报告分别对应《资本论》第1卷、第2卷和第3卷的内容,关系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和危机理论等重大问题。其共同的特点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理论范式,不拘泥于《资本论》的个别观点,注重国际化的视野,借助数理化的方法,创新勇气十足,创新能力充分。这些特征在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 几点感受
政治经济学正在经历复兴,但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正经历转型:从外国经验事实的系统总结,无论是英国经验还是俄国经验,转型为真正从中国经济经验事实中升华。这个转型过程同复兴过程正同步推进。安徽大学历时半年的系列讲座只是这一历史进程中一个很平常的事件,却集中反映了它的若干特点,因此值得深入思考。作为讲座计划的执行者,笔者现场听取了每一场报告(自己主讲的第六场除外),有如下感受与大家分享。
1.新的政治经济学主动拥抱中国道路的现实运动,体现越来越强烈的实践性与主体性
经济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有更加强烈的实践性,甚至实用性。但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因为滞后于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践,长期不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而被认为游离于现实,只能务虚,甚至只具有思想灌输的性质。改革开放30余年来,政治经济学一直在努力向实践学习,新的政治经济学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而成长。与其他经济学流派相比,它的中国化过程更加艰难,因为在此之前,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苏联范式,完全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这个理论范式没有建设性的市场经济理论,它必须被从基底上重构!这可能就是政治经济学阶段性衰落的主因。不应低估这些年来新的政治经济学在市场经济理论建设中的成就,但也不应该否定,直到今天,政治经济学仍然没有完全走出旧范式的阴影。对市场经济根深蒂固的怀疑,对市场改革步步为营的迟疑,在我们的学术圈仍大有人在。这不仅影响理论与现实运动的结合,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到理论本身对现实运动的态度。而这对于政治经济学的转型发展具有致命的危害。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人理解自己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新的政治经济学在转型发展中不仅强调理论的实践性,从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中吸取营养完善理论,而且明确自身的主体性,作为推进现实运动的主体力量,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我们不是现实运动的旁观者,更不是现实运动的反对派。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处处以实践者的立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高度认同执政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在这一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比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幸运,因为我们自始至终参与一个实践理论、实现理想的伟大运动。而实践才是推进理论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此次安徽大学的系列讲座努力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把理解中国经济现实运动视为基本任务,肯定它的成就,珍视它的经验,分析它的不足,毫不含糊地将实践置于理论之上,从实践出发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而与来自左、右两个方向的教条主义划清了界限。关于双重市场,关于劳动力价值再定义,关于货币内生性,理论无不来源于实践;与此同时,实践导向的理论自然要求更精准地把握事实,对数据的敏感和对误差的苛刻成为系列讲座的又一亮点;而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国有资本管理的信托化,还是以完善收入分配、推进集群式创新为导向化解金融危机,也都表现出独特的理论倾向性。正如听讲的安徽大学师生所言:感受讲演者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是此次讲座的最大收获。
2.新的政治经济学更自信地欢迎批评,倡导争论,表现出日益显著的学术性与开放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执政党繁荣学术的指导方针,而且是政治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这样一种学术态度的形成有其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待人类文明的成果始终具有兼容并蓄的科学态度,这一点在其《资本论》的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由于理论创立时期艰险的政治和学术环境,马克思有时也表现出孤军奋战者的尖刻与好斗。苏联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可惜计划经济的理论形态追求整齐划一,加上政治斗争的极端化,政治经济学研究形成万马齐喑、独尊一家的局面,进而给学术生态造成了长期不利的影响。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经济学视苏联教科书为经典,即是这种不利影响的典型表现。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历将近40年的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开放性显著增强,但旧时代学术生态的惯性在小圈子仍未被完全肃清,学术争论捆绑政治帽子虽不常见,却仍有发生,给圈外人否定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性提供了口实。新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在两个层次上增强开放性,才有可能充分体现具有时代精神的学术探讨性质。
政治经济学的开放性首先需要体现在学科内部对等平和的讨论与争论中。讨论是理论发展的进阶,实践是争论评判的标准。为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有异端的声音,需要有试错的包容,需要有流派的竞争。各种各样的学术团体和工作坊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日常机制。可喜的是,参与安徽大学系列讲座诸学者已经都认同并实践这样的机制,正学习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开放性其次还需要体现在与不同理论范式、不同思想流派对等平和的讨论与争论中。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理解中国道路的最佳工具,但同时我们也相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在吸收人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胜任历史使命。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科学的发展是全体经济学人的共同事业,理解中国道路的经济学需要所有经济学人一起来创建。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在规范的学术讨论中共同发展。不同的学术观点应当正面碰撞,而不应当自说自话。对话的窗口不难打开,关键是双方需要有对话的意愿。我们当然看到有那样一些自诩主流的经济学家以拒绝对话来掩盖自己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无知,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有更多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包括有新古典规范训练的学者,愿意倾听,乐意在讨论中相互增进。不用去计较别人的态度,关键是政治经济学人自己必须坚持开放,欢迎批评,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充分理解其中的科学成分。科学的批判精神以理解为前提,而理解需要足够的善意。可喜的是,安徽大学的系列讲座真正体现了这种开放性,讲演者学术范式的差异一点也不影响大家在理解中国道路共同目标下的协同与互补。
3.政治经济学在扬历史分析之长的同时,正修复数据分析之短,逐步提升科学性与现代性
现代社会科学的共同特点是历史分析与数据分析的有机结合。数据分析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对市场价格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成为这一潮流的先驱者。相比而言,政治经济学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进展明显落后。其中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传统政治经济学长期的封闭状态导致其与社会科学世界潮流的脱节;二是政治经济学本身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但是,政治经济学在历史分析方面相比于新古典经济有无可比拟的长处,因为它强调经济关系的历史性和制度变迁的必然性。这点从政治经济学背景的老师在教学中更重视经济史上可以得到佐证。那么,新的政治经济学为自身发展,应当如何对待现代社会科学的这两种手段呢?是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答案显而易见!就像当年邓小平正确指出的:社会主义不应当只用计划经济一种手段而自废武功,而应当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用两种手段更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学也应当充分利用两种研究手段,在现代经济科学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新的政治经济学正在努力这样做。因为它知道,理论的实践性必须从研究手段中得到贯彻。首先,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现实,心中有数是起码前提,更多地搜集和掌握数据,无论对于微观经济研究还是宏观经济研究都是绝对必要的,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复杂系统决定,任何研究者都只有在分析数据,而不是简单地占有数据的情况下,才能理解数据背后丰富的内容。那种只有非此即彼的定性判断,缺乏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探究的传统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宏观及微观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市场经济共性特征的基础上,越来越明确地透过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系列量的差异,而与现代资本主义形成本质区别,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历史趋势的研究不能不更多地依赖于数据分析。其次,为了动态地、完整地理解现实,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分析优势绝不能丢!人类社会永远在变动中,只有理解它的变动规律才是真正理解现实,因此,以史为据应该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一种以没有历史的理想社会为参照的社会科学一定不适用于长期历史研究,也不可能适用于一个快速变动的社会经济体。理解历史也许比理解当下更加困难,历史科学本身也在不断变动中,但这一点不影响政治经济学紧随历史科学的前沿,在深化对历史的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历史研究也在强化数据分析工具,利用这些前沿进展,新的政治经济学可以更加精细而动态地理解历史与现实。
我们在安徽大学的系列讲座中看到政治经济学发展的这一新动向。讲演者正努力修复政治经济学数据分析之短,在学习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出新的政治经济学数量分析工具,把它运用到现实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分析中。我们以为,这种努力一定会有丰硕成果。从基础理论的层面看,当前政治经济学在数据分析中的最大瓶颈,是市场价格现象与商品价值本质在数理上的联系与关系,而这个理论难题在经过一百多年来各派经济学人的百家争鸣之后,近期有望突破。市场经济是高度复杂的,而其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有其简单明白的逻辑。马克思主义经济的根本优势在这里。因此值得期待,值得人们为之付出努力。
安徽大学荣兆梓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