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收录两位师生的30多年书信往来,记录了他们的师生感情。甘惜分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是这位新闻学界泰斗与他的学生、《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273多通的往来信件。
甘老于2016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在他去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出版这套书是对甘老*好的缅怀和怀念。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称: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这是对甘老*好的写照。他对新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教育的勤勉付出,让甘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奠基人的身份被人铭记。
王继兴是甘老众多学生中的一位,现年已76岁。他与甘老通信30多年,他收藏老师的信件就有300多通,甘老收藏王继兴的信件近200通,他多次和甘老沟通,想要出版他的信件,甘老认为:我那些信件,既无理论价值,又无文学价值,只有点人情价值,有什么好出版的!我考虑,我生前你千万不动,我死后你怎样处理,那就由你了。
2016年5月,我与王继兴先生一起和甘老家属沟通,才得以出版。
两位学人以书简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像是老师课堂外讲座,像是讲坛外的余音。我从两位500多通书简中挑出273多通
|
內容簡介: |
甘惜分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为我国培养了首位新闻学博士和一大批新闻学博士。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称:
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
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是这位学界泰斗与学生、《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的273通往来信件。书简内涵丰富,不仅笺笺满溢着关爱后学的恩师浓情,而且时时闪耀着关于舆论研究、关于媒体实践、关于翰墨艺术、关于社会人生的精辟见解,先生的渊博知识、治学精神、忧乐情怀、铮铮风骨耀然纸上! 甘惜分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为我国培养了首位新闻学博士和一大批新闻学博士。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称:
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
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是这位学界泰斗与学生、《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的273通往来信件。书简内涵丰富,不仅笺笺满溢着关爱后学的恩师浓情,而且时时闪耀着关于舆论研究、关于媒体实践、关于翰墨艺术、关于社会人生的精辟见解,先生的渊博知识、治学精神、忧乐情怀、铮铮风骨耀然纸上!
书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简文化延至当代已几近泯灭,在这种情况下,甘先生用30多年与学生坚持用毛笔宣纸写信交流,实属难能可贵!这不仅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师生忘年深交的感人传奇,为书简文化增添和丰富了宝贵的资料;而且,运用书简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著名学人运用自己的眼和手、心和脑30多年所观察感受到的一段人情风云和社会历史。甘先生的书法艺术精湛劲健,自成风格,书中选了两人几十通书札,单是品鉴两人书法风韵,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
關於作者: |
甘北林,本书主编,195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甘惜分次子。教育管理研究员,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学校后勤管理处和体育美育处处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九十年代主编发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一书,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曾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改革论文一等奖和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北京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
內容試閱:
|
《南北飞鸿忘年情》读后感悟
继兴:
今天下午刚发了一封信,回转身来到收发室取报纸,看了《大河报》二十七日专版《萍踪感悟》座谈,说不出我心里是何等高兴。几年前当《大河报》创刊之日,我内心就预感你在河南将大有一番作为,所以我在各个方面支持你的工作。当然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成果,与我的内心活动无关,你现在(是)真正的春华秋实了,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是历史规律。
不过我有一种担心,你的日子将从此不得安静。对于一个学人来说,心地的安静是绝对必须的。马克思没有大英博物馆几十年的阅览,能写出《资本论》吗?黑格尔没有数十年大学讲坛,能有他的哲学全书吗?陈寅恪没有隐居在大学校舍里,他能有那么大的学术成就吗?打破社会的喧嚣,赢得生活的安静,以便于阅读、思索、挖掘、平静、冷对,这才有心静的安闲,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这是我的一点私见,请你三思。所以我建议你从此要躲开一些社会活动,让人家找不见你,不要怕人家的议论,只要不是出于骄傲,而是见人三鞠躬,人们会理解的。
我大不如你。我现在太安静了,走到另一极端,但非所愿也,形势使然也。我现在需要一个阵地,可靠的阵地,我会大声呐喊的。但此时此际,心想而已。我也许只能以时代的悲剧收场。但我又不屈服,还想挣扎,这就是我现时的痛苦。所以我既羡慕你,又为你担心,这都是一些闲话,我把心都掏出来给你看看。
惜分
一月二十九日下午
《南北飞鸿忘年情》后记
(一)
甘惜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新中国新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是他担任导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先生。除童兵先生外,还有刘建明先生、喻国明先生、颜建军先生、何庆良先生、季燕京先生、宣增培先生、王甫先生、王锋先生、刘燕南女士等10名博士,还有郑保卫先生、郭庆光先生等数十位硕士,都出于他的门下。他们大都成为我国新闻学界的知名专家和业界、政界的高层领导。正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的诗所称: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是也能忝列他甘先生的门墙。不过,我属于不才弟子。但是,恰因我的不才,我才享受到了爱哭婴儿多吃奶,不才弟子更费神的幸运。许是缘于此,我和甘先生分别后,尽管岁月绵绵,依旧两情依依。数十年来,我们一直书信不断,他给我的信函我一封封悉心珍藏,至今总计近300余通,整整装了一箱,这成了我最宝贵的家珍和财富。
正是:忘年深交师生缘,翰墨书简无限情!
(二)
书信,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传递信息、寄情达意、切磋琢磨、联结情谊的工具和载体。但是,随着电话、手机、E- mail的广泛使用,今天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平时,我和多数朋友之间的联系,虽也偶有书信往来,但多用电话、手机、E- mail,只有和甘惜分先生还一直保持着频频书信往来的方式。
甘先生认为,再快的电话也代替不了写信。他曾在一篇《写信》的随笔中说:当你打开父母、儿女或者好友、恋人的来信,毫无顾忌,娓娓而谈,谈天说地,倾心相与,家书万金,此时心境,哪里是电话所能表达的?电话一放下,就再也听不见,再听也是忙音了。书信呢?反复读,日夜读,品其味,赏其情,两心相投,一往情深,又岂是一次电话所能达到其境界的?所以,通过一次电话而能续交者少见,而通过一次书信就结下深情厚谊者却常见。
甘先生尽管著述繁忙,但一直奉行一条原则:有函必复。老师尚且如此,我是学生,自然不仅有函必复,而且一定有函即复。所以,几十年了,我们鸿来雁往,频频不断。有时我们也打电话,最后先生总是说:电话先说到这里,其他事信上再谈。几天过后,便一定会收到他的来信。是的,不少业务问题、学术问题只有用书面语言才好更准确地表达。他的信中,不仅随着我生活和工作的历程及时地为我解惑释疑,满溢关爱后学的恩师浓情,而且时时有舆论研究、办报要旨的精辟见解,以及治学经验和写作感悟的悉心传授。
他的来信,几乎均以宣纸作笺,毛笔书写,他也要求我如此照办。我刚刚学会电脑的时候,曾经兴奋地打过一封宋体书简寄给他,原以为会得到他的赞扬,不料他在回信中大不以为然地说:我至今不会用电脑,笨拙之至。不过我觉得电脑不适于写私人信函,私交应是手笔,见其字如见其人,一打字就像公文,或准备发表之文,情感隔了一层,所以即使我学会了电脑打字,也只用于写文写书,写信还是手书,更亲近些。从此,我再也不敢用电脑打印书信了。
我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几乎成了精神生活的必须。我给先生写信,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我读先生的来函,更觉得是一种精神大餐。对于先生,我好像有不尽的话想说、要说:生活的,工作的,人生的,理想的,事业的,学术的,快乐的,苦恼的如果间隔时间稍长而得不到他的来信,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挂念和惆怅;一旦打开信箱发现了他的来信,便会有一阵怦然心跳的惊喜!
我和老师的这种情谊,竟然让他的小保姆也有深深领悟。一次先生来信告诉我:今天去报箱取报取信,露出一个信角,我那位保姆读过高中,知道下面必然是信,开口说:情书一封!我一看,果然是你的大札,不禁大笑,我说你这小鬼真灵!
这小鬼竟如此和90多岁的爷爷开玩笑,也可见他们平日相处得是何等和谐和快乐!其实小鬼说得也对,我和老师的往来书信,是情书是师生浓情、忘年真情的情书。
(三)
我最难忘的,还是创办大河报的那段风雨历程。
1995年初,河南日报编委会突然决定把筹备和创办大河报的任务放到了我的肩头。由于事前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所以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此前,报社曾两次想办一份走入市场的报纸,都坎坎坷坷,不了了之。我在想:创办一份崭新的报纸,是很大、很重、很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那是玩命的事情!谁敢保险一定会办好办成功?万一办砸了,我一生的报业生涯如何平安着陆?况且,我觉得我有不受此命的像样理由,比如:从年龄讲,我已年届55岁,是临近退二线的时候了;从身体讲,我家是高血压家族,1992年我自己也已出现高血压的险兆,住了70天医院我立马找编委会的各位领导由衷陈情,结果一律无效。
在我最无奈的时候,我给甘先生写了一封长长的诉苦的信。不料他得此信息,反倒欣喜异常,立即回信,以极大的热情支持我、鼓励我接下这一重任。并说:不过请注意,你必须打破地方报纸的观念。办成一个不死不活的地方小报,那是末路;要办就要面向全国,打到全国,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为了这个,你就要延揽人才,向四海专家约稿。又说,要估计到种种困难,这方面我也许有书生气,你要充分估计到,想个万全之策。既要有大眼光,又要谨慎小心,考虑周全,请你把想法告我。先生不仅给我作了原则的指导,不久他又写信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并可供操作的设想和建议。大河报创刊前,为了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也是为了广造影响,我们在河南日报上特意开辟了给大河报出谋献策的专栏,率先将甘先生给我的书简改成文章在该栏发出。于是,一文引发,热议如潮。这些设想和建议,为大河报的创办,发挥了重要的基石作用。
大河报创刊后,甘先生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我们,随时写信给我们以指导和点拨。大河报创刊仅一年,就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我们想回眸总结一年的成败得失,从中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教训,编辑出版一册《大河新闻潮》。甘先生立即停下腕底的著述,应约撰写了一篇《关心保护提高》,着意强调报纸要关心人民生活、保护人民权力、提高人民思想水平。文章以既亲切又火热的激情,评述了大河报连续推出的重大报道,指出,大河报的记者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不是眼看着别人干事,然后出马去报道这些事的旁观者。他们是事件的目击者、干预者;有时冒着风险深入虎穴,又是事件的侦察者。他们抓住了重要事件,就跟踪追击,连续报道。记者不能不写,读者不得不读。记者就应该是这样的。这话,是何等的鼓舞人啊!
同时,他还在大河报的河之洲副刊版上开辟了求真堂随笔专栏,一直坚持了好几年,陆陆续续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杂文和随笔。甘先生的文章,嬉笑怒骂,纵横捭阖,立意高远,气势豪迈,文笔老辣,思想深刻,对提升大河报副刊的品位,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005年大河报迎来了自己十岁生日,新的十年即将开始。面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报该怎么办?路该怎么走?大河报拟邀请一批国内新闻精英,在嵩阳书院举办传媒高峰论坛,以把脉开方,求出谋划策。我担心大腕学者不易邀请,只好致函甘先生求助此事,已年届90高龄的甘先生不仅慨然应允,还热情帮助我们邀请了童兵先生、刘建明先生、郑保卫先生、戴元光先生,分别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赶到嵩山之麓出席论坛;郑兴东先生、陈立丹先生、程曼丽先生因事未能到场,但也传来了书面发言。他们都是全国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如此赫赫阵容,聚会嵩山论道,对大河报乃至社会来讲,该注入多么大的活力,产生多么强烈的震撼啊!大河报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日报百强(排名64位) ,能跻身我国十大著名都市报的前列,甘先生功不可没!
天下媒体那么多,甘先生缘何如此情倾大河,给大河报那么多关心、关注和关爱?他对人的说法是:王继兴担任总编辑,我岂能不应命?在我想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由于我这个弟子不才,所以才需要老师耗费更多的心神!
(四)
洋洋三卷《甘惜分文集》出版后,先生马上寄赠我一套。细细品读,感慨良多!我不计声韵,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文集三卷犹似山,巍然峨然耸眼前。学界荒原勇探索,史册记录敢登攀。铭心总闻声琅琅,刻骨难忘鬓斑斑。耄耋依旧耕耘勤,高山仰止是典范。是的,先生的治学精神,理论建树,道德文章,风骨情操,乃至文人情怀、翰墨雅趣,都是我的楷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里,我只叙述几件翰墨雅事。其实,越是细微事,越见真精神!
一次,我为了对老师表示由衷的敬重,特意从北京买了一叠荣
宝斋印制的信笺给他写信。他接到后回信说
你用了荣宝斋纸,太高贵了。在此我倒想对你倡议,以你在河南的声望,可否找人为你寻块木板,与信纸同样大小,刻几条线,用红水刷在板上一印,就成信笺,左下角刻几个字:王继兴专用笺,讲究一点,再刻几点小花,就成美术用笺了。有如十竹斋笺谱之类,你看如何?我画了一张,下面使用,供参考。
这最后一页,是故意设计的信札木板样式,只供参考。
(2004年2月9日函)
为了让我节约,他不仅给我出了主意,作了策划,还给我作了设计,画了样式,殷殷之情,溢满信笺!
他平时给我的信,都用宣纸,我不仅认真地珍藏着,而且想在以后有条件的时候,将其装裱起来悬挂欣赏。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甘先生的来信改用了有光纸,我颇觉遗憾。回信时我述说了这个遗憾。他的回信说
得十月三十日信,很受感动。我那些随意挥笔的信纸,既无艺文价值,又无政治宏论,你却准备收藏,我听了不禁惶恐,只怕贻笑大方。所写不过琐想琐议,毫无保存价值。但既然已蒙错爱,上次那有光纸之信,请寄还于我,我重写一遍,以补前衍。我昨日重新裁纸,三尺宣裁为十张,大小与以前一样,但三尺宣亦时有大小,裁成小张,亦难于上下整齐,尽力做到前后划一就是了。
(2004年11月4日函)
愿意将自己写毕、寄出的信,收回再抄写一遍,在普通朋友之间,已是难能可贵的事了,对于一个泰斗级的年迈学者来说,实在是不堪想象的事!我当然不会这样去企求。
2006年10月11日,甘先生给我的来函中附了一首诗:人生匆匆事平常,一世奋战大欢场。是非功过休自许,留与后人说短长。我特别喜欢最后两句,回信期望他能将这两句诗单独书写给我。为此,他特意选用了荣宝斋印制的信笺,10月23日便给我寄来了,上款署有遵继兴嘱书。诗句好,书法好,用笺也好,我受宠若惊,自然感激不尽!
荣宝斋印制的信笺也有多种,他用的是一种粗体红线天地相通的大规格,非常素雅大气。我看了,也爱不释手,遂灵机一动,决定手工仿制之,便将裁好的宣纸蒙在上面,用粗头红笔一条线、一条线循尺描画,最后在左下角钤上我的一枚闲章:家在黄河边。虽是手工自制,粗看颇易误真,果然赚取了甘先生的惊讶。他回信开头便说
你自制的信笺,有红格,真是妙手成春,我下次也来试,冒充荣宝斋制品。只是我的印章太少,而金石朋友毫无,可见冒充也难。
(2007年1月2日函)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给我的回信用的都是他用红笔一线线划出来的自制信笺。一看到这样的信笺,我便恍若看到了他躬身伏案,一尺尺、一笔笔、一页页制作信笺的背影这是一位91岁的老人啊!就是在这样的自制信笺上,他龙腾蛇走、思飞情涌地述说和介绍着他对世界风云、时代万象、治学科研、社会人生、笔耕墨耘、阅读鉴赏的种种感悟和见解。且不说那些闪耀着思想者智慧之光的内容,曾经给我多少深刻的启迪和启悟,给我多少有力的激励和鞭策;单是先生所用的信笺,就足令我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温暖,让我有无法表达的感动和感激!
2005年,我给他寄去四本册页,用以祝贺他的89岁华诞,供他书写后自珍或赠人。我还试写过一首沁园春赠给先生:燕园岁月,恩师浓情,铭刻深深。时四人祸国,星坠地陷;话语控声,长叹禁音。情志如火,肝胆欲焚,眉言目语心相印。至难忘,享山陕灯光,延安风云。又秋复冬再春,虽离别天涯犹比邻。常牵挂牢牢,惠函频频;教诲切切,关怀殷殷。答惑解疑,出谋划策,论书谈艺更阐文。常慨叹,夫师乃春晖,我惟草心。区区薄意,反倒惹得先生长时间不安,反复询问回赠我什么为好?抗不过恩师的真情,我说:如果可能,你给我写本册页吧!他知道我特别喜爱宋词,随即慷慨答应要给我写本东坡词选,我自然激动万分!
先生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其著述和讲学任务依旧很多。91岁的时候,他为讲学还有过一次香港之行。所以,为我写册页的事,他说过之后尽管迟迟没有下文,我也不便再问了。
2007年他曾摔过一跤,从此健康渐衰,搬到儿子家去住了。他来信说:我这贱体可能逐渐衰亡,能多混一天就是好运,想望恢复昔日生龙活虎原状,怕不能了。想到此事,不禁惨然。一想到欠你字债,决不能拖而不还。先生一诺既出,竟一直铭记在心!我读了,甚为感动!
此后,接连得到的信息,都令我牵挂不安。由于年迈体弱,他多年的糖尿病,时时加重,几次不得不住院治疗;不久前,又接连摔倒两次,行动越来越加不便;接着,是左眼因白内障,要动手术我真为他的健康担心!于是,尽管我十分期望得到一本他书写的苏词册页,但我实在不忍心给他增加丝毫负担,再也不敢重提此事了。
2010年3月4日先生来信,特意向我解释了这些年来所以迟迟不曾动笔的原因:你那东坡词,我之所以迟迟不敢动笔,太慎重也。只怕写得难看,有负你的希望。我真想不到先生还会有这样的顾虑,我反倒更加不安起来。
3月11日先生的来函,让我十分惊喜!函的开头即道:昨天我一口气写完了你指定的东坡词十首,正好写到最后一页,也是最后一首写完,松了一口气。以为任务完成了,最后才想到还有背面的空白页咧。我想把册页的另一面也写宋词,选出其他大词家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陈亮及其他名家豪放与婉约均有,你看如何?我喜出望外的心情,不知该怎样形容!恭敬不如从命,我随即打开电脑,依其嘱托又选了十多首宋词,打印出来,装入信封投到了邮筒里。
过了几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邮件,以为是甘先生为我写好的册页,展开来看,原是一本极其精美厚重的书法集,书名为《翰墨长锋六十年》,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北京举行的大型书法展的结集。展览书作中,既有谢觉哉、董必武、邓子恢、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有郭沫若、舒同、赵朴初、柳倩等当代书坛巨擘,其中自然也有甘惜分先生的作品。每人除一幅或两幅书作外,还配有个人照片和简历。仅此,便可说明甘惜分先生书法艺术的品位之高和价值之重了!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在给我书写册页的时候竟依然那么慎重,那么认真,我从此事再次感受到了先生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终于,终于,终于,我收到了甘先生为我书写的大本册页。册页的前后两个封面他题了两个书签,一面是《甘惜分书苏东坡词十首》,一面是《甘惜分书宋名家词十首》。内容是千古绝吟,书法乃龙舞蛇走,真堪称珠联璧合!
连日来,我天天品赏,夜夜陶醉!不料突然又接到一信,令我更加惊讶!老师写道:昨天(五一节)去邮局挂号寄册页,字写得不好,我可是费了腿上功夫。本来早在二十多天前就已写完,早该寄出,但那保姆不识字,挂号件要写字,她不能办这件事。那个保姆回老家去了,换了一位。这人是个中学生,但她刚到这里,从未去过附近邮局,只好由我自己带她去。去程和返程各有一千多米,我可是在街边各休息了三次,可见我腿力已衰退到何等地步
啊啊,这就是我的老师!
啊啊,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博士生导师!
那年,甘先生已94岁,他对他的一位70岁的学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传和身教,有声和无声地在批讲着、诠释着、示范着:什么是谦虚,什么是认真,什么是践诺,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意志,什么是顽强
这本册页,书写的是宋词,对我则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它教我终生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做人
(五)
我一直把甘先生给我的书简,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自己悉心珍藏着,而且总想让更多的人共享。所以,20多年前我就萌生一个动念:将来争取把甘先生的书简公开出版,传诸后世,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2000年我年届花甲,退休后有了闲暇,便立即开始了一项工程:我把甘先生给我的书信,一封封重新品读,一页页录入电脑,使之变作电子文本,为将来的正式出版做好准备.
同时,我把这个想法和期盼告诉了甘先生。甘先生得悉后,大不以为然地说,:我那些信,实在从未想到发表,我是何人,鲁迅、茅盾、郭沫若,出版书信集,读之可见其肺腑,读者珍藏。我辈何敢望其项背哉?要出书也要双方之信,相互衔接见2005年1月4日函)必须有来有往,必有你的信在。而你的信,我还须大翻腾,这在我目前的状况来说,似有困难。我的健康状况最怕弯腰,弯下去,腰就疼。(见2005年1月28日函)。后来,终于有一天,甘先生托人给我捎来一个纸箱,打开一看,原来都是我写给他的信件。我清点了一下,共计184封,除一封是1997年的外,其余全是2001年以后的。我珍藏老师的信函,是必然的。我的那些破信,老师竟然还能保存恁多,实在令我大惊!况且,一位年届九旬的耄耋老人,是怎样忍着弯腰的疼痛,翻箱倒柜将这些陈旧信件寻找出来的?冷静想来,更加震惊!此后,甘先生对这些书简的出版,依然表示犹豫,说:我那些信件,既无理论价值,又无文学价值,只有点人情价值,遇上一个多情人珍藏者。我考虑,我生前你千万不动,我死后你怎样处理,那就由你了。(见2009年2月21日函)他在2010年12月25日给我的来信中,还特附一页,郑重写道:凡我与王继兴同志之往还书信,所有权皆为王继兴同志所有。此誓。并签名钤印。我将信函捧在双手,禁不住热泪狂涌!啊啊,多么可敬可佩的前辈和老师啊!
非常感激海燕出版社的黄天奇社长!他得悉甘惜分先生与我的忘年深交和长期的书简往来后,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件事,并热切地期待着这批书简的出版机会。他认为甘先生的这批书简,有着重要的新闻史料价值,有着难得的友情典范价值,有着宝贵的书简文化价值,有着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这一精神财富,应该让社会共享。今天,这批书简得以正式出版,更得感激甘先生亲属的鼎力支持。特别是甘先生的公子甘北林先生,为支持这批书简的出版,慷慨热情,做了大量工作。还有,此书的责任编辑李禄林先生,大河报的现任社长董林先生、副总编刘书志先生以及张体义、李庆琦、陶丽等同志,都为此书的出版承担了十分繁琐的编务工作。我作为甘惜分先生的门生,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王继兴
2016年4月于松月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