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書城自編碼: 294931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田刚元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763167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3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今天的我们如何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

售價:HK$ 93.6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经卷佛画 》

售價:HK$ 816.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石窟壁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石窟壁画 》

售價:HK$ 660.0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中国佛教美学典藏·佛教绘画部·绢帛佛画 》

售價:HK$ 480.0
中国色:手艺里的中国色彩美学
《 中国色:手艺里的中国色彩美学 》

售價:HK$ 105.6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
《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3 》

售價:HK$ 357.6
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
《 琴学论集:古琴传承与人文生态 》

售價:HK$ 165.6
天理与秩序: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 天理与秩序: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

售價:HK$ 117.6

 

編輯推薦: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契机,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为研究切入点,以产业竞争理论为依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借助钻石模型、SWOT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等工具,在借鉴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內容簡介: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契机,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为研究切入点,以产业竞争理论为依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借助钻石模型、SWOT分析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等工具对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借鉴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關於作者:
田刚元,山东青州人,管理学硕士。现为滨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产业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市厅级研究项目4项,校级研究项目2项,获市厅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撰《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著作1部,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
目錄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1.3.2 国外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态势
2.1.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特征
2.1.2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2.1.3 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发展新态势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2.2.3 计量分析理论
2.2.4 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3.1 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3.1.1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3.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1.3 自主创新不断增强
3.1.4 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3.2 山东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1 产业层次水平不高
3.2.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3.2.3 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3.3 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3.3.1 信息化建设缓慢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不足并存
3.3.2 技术创新不足与人才结构失衡并存
3.3.3 政府职能不完善与政策体制不健全并存
3.4 本章小结
4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
4.1.1 生产要素分析
4.1.2 需求条件分析
4.1.3 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4.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4.1.5 发展机会分析
4.1.6 政策环境分析
4.2 基于SWOT模型的竞争力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挑战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
5.1 比较优势理论及方法
5.1.1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5.1.2 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法及应用
5.2 山东装备制造业分行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1 金属制品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2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3 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4 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8 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6.1 构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评价方法的选取
6.2 主成分分析法引入
6.2.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6.2.2 应用软件介绍与评价分析的基本步骤
6.3 山东装备制造业分行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1 金属制品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2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3 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4 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8 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借鉴
7.1 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
7.1.1 江苏多措并举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7.1.2 广东七小虎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
7.1.3 上海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新高地
7.2 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
7.2.1 美国再工业化装备制造业重焕活力
7.2.2 德国工业4.0计划助力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
7.2.3 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助推制造技术高端化
7.3 对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7.3.1 紧随产业革命趋势,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7.3.2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造利于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7.3.3 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系统配套体系
7.3.4 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装备制造产业生态联盟
7.4 本章小结
8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8.1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指导思想
8.2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指导原则
8.2.1 坚持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
8.2.2 坚持自主创新和开发合作相结合
8.2.3 坚持重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8.2.4 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
8.3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总体目标
8.3.1 产业发展规模跃上新台阶
8.3.2 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水平
8.3.3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8.3.4 关键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8.4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8.4.1 夯实发展基础
8.4.2 转变发展方式
8.4.3 调整产业结构
8.4.4 优化产业布局
8.4.5 实施重大工程
8.5 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8.5.1 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8.5.2 完善装备制造企业行为,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8.5.3 完善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內容試閱
11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再生产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装备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不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的关键时刻,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和发展低碳技术,重新重视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各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步伐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着力点之一,高端产业的转移步伐出现滞缓。
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纷纷聚焦装备制造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将装备制造业纳入新兴战略产业,从国家宏观层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原则、任务及政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抢占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先机,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了3 2的承接区域格局,包括:三大传统承接区域,长三角承接区、珠三角承接区、环渤海承接区;两大新兴区域,东北承接区与中西部承接区。各大承接区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展开激烈的竞争。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于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IC(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业。2010年沈阳IC装备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沈阳正逐步成为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较强产业优势的IC装备及基础部件基地,仅2014年上半年IC装备企业就实现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16%。苏州积极吸纳台资,以3000多家IT(信息技术)企业构筑规模实力较强、产业配套齐全的IT产业链,并成为全国IT产品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基地,并力争成为世界IT产业最新产品和零部件的展示中心、采购中心与全球最新IT产业研发、制造、技术和发展趋势的发布中心、交流中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海正全力以赴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业新高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35%。同在长三角的浙江正积极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力争达到50个,100亿元以上的达10家。2020年的目标则要实现50亿元和100亿元俱乐部的成员分别达到100家与50家。与此同时,珠三角的广东、西南的重庆、西北的陕西、中部的武汉,也纷纷提出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采用政府引导与企业推动相结合的方法,构思全面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蓝图。
近年来,山东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但是,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产品比重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等问题与不足,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已严重制约山东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外需市场将持续萎缩,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仅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构成激烈竞争的影响,而且还将对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造成市场空间挤压,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面临严峻挑战。山东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利好政策作用下,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山东装备制造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把握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12研究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体现工业化水平、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既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山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扩大就业,不仅关系着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乎着国防安全与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2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经济总量的增长,山东省并不落后,而关键问题是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比重偏低,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这就表明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集约化增长方式,必须从发展技术装备制造做起。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使大批先进技术装备立足于国内生产,实现本土化、国产化,才能大幅度降低装备价格,实现大规模更新落后装备,从而实现集约化增长方式,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山东建设。
3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山东省与其他省市一样,在国家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宏观政策调控下,面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层次优化与升级的难题。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消耗资源相对较少,污染较低。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能使山东省大量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行业的困境,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有助于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
4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已经完全进入世界市场。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心脏,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就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准,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继而被市场淘汰,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山东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探讨了诸多问题:销往海内外的食品,能不能拥有更多名优商标和自主品牌;堆积如山的纸张,能不能转化为高档印刷品和精美包装;铺天盖地的布料,能不能变为服装、内饰和工艺品;多种多样的金属,能不能加工成各种特殊用材和金属制品;遍布各地的化工企业,能不能有一些转向生产精细产品;规模极大的建材工业,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地板、高级陶瓷和卫生洁具;产量高达200万辆的汽车工业,能不能提高中高档乘用车的比例。要实现传统产业重新释放潜能,焕发生机,必须依赖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5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施黄蓝两区建设与一圈一带建设的核心所在
山东省黄蓝两区建设过程中面临巨大的生态建设挑战与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更新技术装备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污染排放量与资源消耗量,提高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即将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与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武装,既形成集聚效应,又不失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在新的理念上形成战略上的突破,打造成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与生态文明和谐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13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国内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因素。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被提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日程上来,越来越成为政府与学者研究的热点。
中央政府为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机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并提出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导向和升级路径之一,并提出着力提升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重大装备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确定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都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此外,上海、山东等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等,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等。
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国家制造转型经验、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等方面。
1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其主要思路都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区域比较。杨华峰、申斌(2007),王章豹、孙陈(2007),赵忠华(2008),吴雷、陈伟(2009),赵金楼、李钊、刘家国(2009),郭巍、林汉川、付子墨(2011)等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差等制约因素,亟须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周志春(2009),王章豹、郝峰(2010),王军、王瑞(2011),和军、李绍东(2013)等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行业主要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山东半岛等区域,中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需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
2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国家制造转型经验研究
装备制造业作为现代生产部门,具有特色鲜明的国家制造空间的集聚与扩散特征。王仁曾(2002)、裴长洪等(2002)、黄祖辉等(2002)、朱高峰等(2003)、刘平(2006)、张国宝(2008)、郭长义(2009)等的研究成果认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陶良虎(2012)针对目前我国装备制造集群发展现状和未来20年世界装备制造集群发展趋势和转移规律,提出坚持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坚持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坚持以配套服务为支撑五点建议措施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本地区域集聚化发展。
3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缘自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战略路径演化,实施引进来战略,以市场换技术,在换中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实施自主开发战略,在经济国际化竞争中,以竞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孙文祥、彭纪生、仲为国(2008)等认为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有利于装备制造业成长,把国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发展要素,可能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齐殿伟(2009)、才国伟(2010)等将研发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视为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新路径。干春晖等(2011)积极寻求装备制造业本土发展道路,高粱(2011)、唐晓华等(2012)从国有与非国有发展角度实证了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制度创新支持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环境管制既是传统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死结,也是催生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都为我们进一步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路。
132国外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是中国所独有的,国外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主要是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等与装备制造业相近行业的研究,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性的层次分析、市场行为与企业战略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
1装备制造业成长性的层次分析研究
装备制造业成长属于国家制造转型的政策顶端设计的演化结果。Saxenian(萨克森宁)(1994)认为,硅谷的成长属于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创新的有效结合,在于寡头竞争转化为产业模块化的技术演化的持续激励。Dong-sung Choetal(2000)认为韩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中更为突出国家制造的集团仿创,以获取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国际竞争力。Bart Los(2004)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体现在国家主导产业成长上,国家制造由先导产业成长作为支撑,进而形成装备工业高成长性的社会动员发展优势。
2装备制造业市场行为与企业战略研究
Fernand Amesse等(2004)通过对19921999年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商动态治理结构的研究,认为在不到10年时间内,主要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战略在治理形式上发生重大变化,最初为开放的合同协议,随之呈现兼并和收购的发展趋势,其原因或为不同市场领域的需求和技术的动态变化。Wadhwa(沃德瓦)等(2006)通过对电信设备制造业企业投资者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企业风险资本的投资数量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形的关系。
3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Viki Sonntag(2000)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不能使社会的福利得到保证,制造企业应该把握生产过程中的主流技术路线,解决寻找替代资源难题,同时建设再利用的供给系统,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Mellisia M.Apllegard等(2001)认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人力资源的充分发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Susumu Fujji等(2002)提出构建实施高产量柔性制造系统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耗强度可否得到降低,而这更大依托于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素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实施则推动着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制造业能力的全面升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重新重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家制造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得到强化,信息化、极限化、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将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生产定制化、管理网格化、产业转移的深度化与广度化以及产业集聚将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研究热点。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八章,具体如下:
第1章为绪论。本章主要是提出本书的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对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
第2章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从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业进行全面的阐释,然后就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形成机理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阐述,并介绍了计量分析理论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
第3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本章主要是阐述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进行成因剖析,以获取对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深刻理解。
第4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本章主要是借助钻石模型与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法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状况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
第5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本章主要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行业对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序,以确定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
第6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本章主要是通过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第7章为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借鉴。本章主要是对国内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的江苏、广东、上海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进行介绍,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装备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经验进行阐述,为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第8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本章主要是明确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实现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142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山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背景下,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为研究切入点,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探究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研究思路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研究思路框架
15研究方法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等,并且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借用计算机统计软件作为辅助研究手段。具体方法主要有:
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通过查阅梳理文献提出系统的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分类、发展态势及研究状况,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的环境条件、动力机制和测度分析,认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2对比研究法
对比研究法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以对其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研究与判断的方法。通过运用对比研究法对山东省与国内其他主要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内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启示进行对比研究,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奠定现实基础。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定量研究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利用钻石模型和SWOT分析明确山东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状况与发展环境。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各个具体行业进行测度,进行比较优势排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模型,并分行业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在二者的基础上完成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4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从调查中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来验证关于被研究总体所做的假设与推理的过程,规范研究方法是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利用经济数据、模型和图表来评价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比较优势弱化的表现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发展路径与相应保障措施的规范性对策建议。
11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再生产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装备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不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的关键时刻,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和发展低碳技术,重新重视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各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步伐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着力点之一,高端产业的转移步伐出现滞缓。
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纷纷聚焦装备制造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将装备制造业纳入新兴战略产业,从国家宏观层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原则、任务及政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抢占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先机,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了3 2的承接区域格局,包括:三大传统承接区域,长三角承接区、珠三角承接区、环渤海承接区;两大新兴区域,东北承接区与中西部承接区。各大承接区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展开激烈的竞争。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于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IC(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业。2010年沈阳IC装备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沈阳正逐步成为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较强产业优势的IC装备及基础部件基地,仅2014年上半年IC装备企业就实现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16%。苏州积极吸纳台资,以3000多家IT(信息技术)企业构筑规模实力较强、产业配套齐全的IT产业链,并成为全国IT产品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基地,并力争成为世界IT产业最新产品和零部件的展示中心、采购中心与全球最新IT产业研发、制造、技术和发展趋势的发布中心、交流中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海正全力以赴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业新高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35%。同在长三角的浙江正积极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力争达到50个,100亿元以上的达10家。2020年的目标则要实现50亿元和100亿元俱乐部的成员分别达到100家与50家。与此同时,珠三角的广东、西南的重庆、西北的陕西、中部的武汉,也纷纷提出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采用政府引导与企业推动相结合的方法,构思全面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蓝图。
近年来,山东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但是,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产品比重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等问题与不足,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已严重制约山东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外需市场将持续萎缩,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仅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构成激烈竞争的影响,而且还将对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造成市场空间挤压,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面临严峻挑战。山东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利好政策作用下,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山东装备制造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把握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12研究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体现工业化水平、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既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山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扩大就业,不仅关系着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乎着国防安全与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2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经济总量的增长,山东省并不落后,而关键问题是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比重偏低,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这就表明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集约化增长方式,必须从发展技术装备制造做起。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使大批先进技术装备立足于国内生产,实现本土化、国产化,才能大幅度降低装备价格,实现大规模更新落后装备,从而实现集约化增长方式,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山东建设。
3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山东省与其他省市一样,在国家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宏观政策调控下,面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层次优化与升级的难题。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消耗资源相对较少,污染较低。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能使山东省大量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行业的困境,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有助于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
4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已经完全进入世界市场。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心脏,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就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准,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继而被市场淘汰,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山东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探讨了诸多问题:销往海内外的食品,能不能拥有更多名优商标和自主品牌;堆积如山的纸张,能不能转化为高档印刷品和精美包装;铺天盖地的布料,能不能变为服装、内饰和工艺品;多种多样的金属,能不能加工成各种特殊用材和金属制品;遍布各地的化工企业,能不能有一些转向生产精细产品;规模极大的建材工业,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地板、高级陶瓷和卫生洁具;产量高达200万辆的汽车工业,能不能提高中高档乘用车的比例。要实现传统产业重新释放潜能,焕发生机,必须依赖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5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施黄蓝两区建设与一圈一带建设的核心所在
山东省黄蓝两区建设过程中面临巨大的生态建设挑战与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更新技术装备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污染排放量与资源消耗量,提高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即将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与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武装,既形成集聚效应,又不失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在新的理念上形成战略上的突破,打造成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与生态文明和谐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13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国内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因素。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被提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日程上来,越来越成为政府与学者研究的热点。
中央政府为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机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并提出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导向和升级路径之一,并提出着力提升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重大装备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确定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都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此外,上海、山东等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等,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等。
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国家制造转型经验、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等方面。
1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其主要思路都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区域比较。杨华峰、申斌(2007),王章豹、孙陈(2007),赵忠华(2008),吴雷、陈伟(2009),赵金楼、李钊、刘家国(2009),郭巍、林汉川、付子墨(2011)等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差等制约因素,亟须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周志春(2009),王章豹、郝峰(2010),王军、王瑞(2011),和军、李绍东(2013)等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行业主要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山东半岛等区域,中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需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
2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国家制造转型经验研究
装备制造业作为现代生产部门,具有特色鲜明的国家制造空间的集聚与扩散特征。王仁曾(2002)、裴长洪等(2002)、黄祖辉等(2002)、朱高峰等(2003)、刘平(2006)、张国宝(2008)、郭长义(2009)等的研究成果认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陶良虎(2012)针对目前我国装备制造集群发展现状和未来20年世界装备制造集群发展趋势和转移规律,提出坚持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坚持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坚持以配套服务为支撑五点建议措施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本地区域集聚化发展。
3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缘自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战略路径演化,实施引进来战略,以市场换技术,在换中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实施自主开发战略,在经济国际化竞争中,以竞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孙文祥、彭纪生、仲为国(2008)等认为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有利于装备制造业成长,把国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发展要素,可能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齐殿伟(2009)、才国伟(2010)等将研发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视为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新路径。干春晖等(2011)积极寻求装备制造业本土发展道路,高粱(2011)、唐晓华等(2012)从国有与非国有发展角度实证了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制度创新支持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环境管制既是传统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死结,也是催生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都为我们进一步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路。
132国外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是中国所独有的,国外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主要是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等与装备制造业相近行业的研究,主要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性的层次分析、市场行为与企业战略以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
1装备制造业成长性的层次分析研究
装备制造业成长属于国家制造转型的政策顶端设计的演化结果。Saxenian(萨克森宁)(1994)认为,硅谷的成长属于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创新的有效结合,在于寡头竞争转化为产业模块化的技术演化的持续激励。Dong-sung Choetal(2000)认为韩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中更为突出国家制造的集团仿创,以获取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国际竞争力。Bart Los(2004)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体现在国家主导产业成长上,国家制造由先导产业成长作为支撑,进而形成装备工业高成长性的社会动员发展优势。
2装备制造业市场行为与企业战略研究
Fernand Amesse等(2004)通过对19921999年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商动态治理结构的研究,认为在不到10年时间内,主要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战略在治理形式上发生重大变化,最初为开放的合同协议,随之呈现兼并和收购的发展趋势,其原因或为不同市场领域的需求和技术的动态变化。Wadhwa(沃德瓦)等(2006)通过对电信设备制造业企业投资者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企业风险资本的投资数量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形的关系。
3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Viki Sonntag(2000)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不能使社会的福利得到保证,制造企业应该把握生产过程中的主流技术路线,解决寻找替代资源难题,同时建设再利用的供给系统,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Mellisia M.Apllegard等(2001)认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调人力资源的充分发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Susumu Fujji等(2002)提出构建实施高产量柔性制造系统来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耗强度可否得到降低,而这更大依托于制造业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素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实施则推动着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制造业能力的全面升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重新重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家制造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得到强化,信息化、极限化、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将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生产定制化、管理网格化、产业转移的深度化与广度化以及产业集聚将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研究热点。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八章,具体如下:
第1章为绪论。本章主要是提出本书的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对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阐述。
第2章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从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业进行全面的阐释,然后就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形成机理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阐述,并介绍了计量分析理论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
第3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本章主要是阐述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进行成因剖析,以获取对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深刻理解。
第4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本章主要是借助钻石模型与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法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状况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
第5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本章主要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行业对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排序,以确定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
第6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本章主要是通过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以确定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第7章为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借鉴。本章主要是对国内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的江苏、广东、上海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进行介绍,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装备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经验进行阐述,为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第8章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本章主要是明确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实现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142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山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背景下,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为研究切入点,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探究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研究思路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研究思路框架
15研究方法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等,并且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借用计算机统计软件作为辅助研究手段。具体方法主要有:
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通过查阅梳理文献提出系统的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分类、发展态势及研究状况,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路径的环境条件、动力机制和测度分析,认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2对比研究法
对比研究法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以对其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研究与判断的方法。通过运用对比研究法对山东省与国内其他主要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内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启示进行对比研究,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奠定现实基础。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定量研究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分析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利用钻石模型和SWOT分析明确山东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状况与发展环境。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各个具体行业进行测度,进行比较优势排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定量分析模型,并分行业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在二者的基础上完成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4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从调查中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检验来验证关于被研究总体所做的假设与推理的过程,规范研究方法是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利用经济数据、模型和图表来评价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比较优势弱化的表现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发展路径与相应保障措施的规范性对策建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