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南极、北极科考之旅

書城自編碼: 294944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张建松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648085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2/2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揉碎浪漫(全两册)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古籍善本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編輯推薦:
本书为《zui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的增订版。曾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第十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2015年度科普成果奖一等奖。此次增订增加了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的俄罗斯船、自身被困、成功突围、紧急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等被国际关注的重大事件。内容更丰富,思考更深入,更具国际视野。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根据其所行所遇整理出来的珍贵文字。对于南极和北极,向来都是远离普通人的视野和体验的,本书通过对南北极景色细致的描绘,对奔赴南北极一路的所遇所感,将一个真实的南极和北极生动呈现:冰清玉洁的南极冰山、奇异瑰丽的冰海交界、变化无常的恶劣天气、可爱坚韧的极地动物;登临南极大冰盖、到达北极点、品尝蜘蛛蟹、遭遇冰海雾航,南北极所有美好的存在、独特的景致、蓬勃坚韧的生命、没有国界的氛围
通过采访十余位极地研究专家及专业考察人员,以一个职业记者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南北极的资源、旅游、各国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保护南极等问题,使读者真实地感受来自地球两端的外在与内在,近距离享受地球天堂的至纯至美。
關於作者:
张建松,新华社高级记者,安徽岳西县人。中国2014年度海洋人物,2015年度新华社十佳记者,新华社上海分社首席记者。
20072008年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新华社历史上首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
2010年参加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新华社历史上首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
20122013年,五次赴我国钓鱼岛领海采访,见证了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我国钓鱼岛主权的历史性时刻,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采写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并入选小学课本读物。拍摄的照片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封面、新版记者证防伪照片。
20132014年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全媒体报道了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的俄罗斯船、自身被困、成功突围、紧急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等被国际关注的重大新闻。
目錄
自序:正在改变的世界
南极: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冰山:沉积万年的雪
冰与海的交界:好像在外星
这里只有冬天和夏天
它们是最罕见最美丽的光
从艳阳高照到狂风暴雪只是一秒钟的事
登临南极大冰盖
南极动物:真正的大陆主人
在南极亲历如履薄冰
雪龙号南极国际救援和被困突围的好莱坞大片
我国南极考察迈进航空时代
冬至日的南大洋
到南极搜寻天外珍宝
雪龙号:中国的明星船
在海上航行的星级宾馆
如果海盗来了
可以用英雄来称呼他们
朱大厨的大饼
搜寻MH370,让我换个角度看地球
让南极见证爱
在南极过年
北极:前世今生的美丽与哀愁
北极的浮冰是脏的
冰上融池与中国书法
白令海:一个脾气暴躁的海
龙宫里的宝贝
北极的痛点:海冰融化
北纬90度:永远向南
五千万年前的北冰洋
冰海雾航:幽灵船再现
北极熊:孤独的北极之王
思考:南北极的当下和未来
各国考察站大拜访
外大陆架:《南极条约》的盲点
不许带来什么 也不许带走什么
一条即将诞生的新航道地球最富有的地方
保护南极:人类世不轻松的话题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內容試閱
自序:正在改变的世界(节选)


从小,视野所及的天际线尽头,只有层峦叠嶂的大别山。我的故乡在安徽省岳西县,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

大别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抚育了我的成长;大别山又像一道森严屏障,将我与外面的世界阻隔。山外是怎样的一番世界?连绵起伏的大山像一个个扯不直的问号,让我充满好奇,追索答案。这,也是我努力学习的不倦动力。

如今,感谢新华社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甚至有机会到地球的南北两极去看一看。

犹记得十多年前,我刚进新华社上海分社,第一次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访,神秘、孤独、绝美、纯洁的南极引起了我心中的无限好奇。从此,去看一看那里的世界,成为我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为了圆这个梦,我在新华社做了整整十年的准备。

终于,当自身和外界的各项条件均已成熟时,2007年11月,我作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跟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了。

这次考察历时156天,我们乘坐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人生历程,是我十年记者生涯中最快乐、最单纯、最过瘾的一段时光。

去过南极之后,如果还有机会去北极,也许任何人都不会放弃。我也是这样。

2010年7月,我跟随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报道。这次考察历时82天,我们乘坐雪龙号在茫茫大海航行近13000海里,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从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到门捷列夫海脊、弗莱彻深海平原,最后抵达北极点附近海域。雪龙号最北抵达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中国北极考察史和航海史上的多项新纪录。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还有幸和部分考察队员乘坐直升机抵达北极点,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

北极之行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次科学考察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所以经过分社慎社长的事先策划,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全体考察队员的大力支持下,在雪龙进入北极圈那一刻,我组织了祝福祖国、问候世博活动,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遥送一份来自北极的祝福,并将世博会会旗成功地插上了北极点。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世博会旗帜第一次插在了地球的最北端。为了留下永远的纪念,新华社上海分社还专门制作了世博北极点纪念章,为世博文化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光彩。

去南极之前,我在新华网上开了一个博客,许多网友纷纷留言为我祝福,但也有少数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去南极?


在南极亲历如履薄冰 (节选)



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与行军打仗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南极陆缘冰上,把大量的科学考察物资和油料从考察船上卸下来,再运送到南极大陆,是世界各国开展南极考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世界性难题-因为船不能直接停靠在南极大陆,而陆缘冰又常常很不结实。在我参加的两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运输是印象最深的事之一,尤其是脚下那种虚空不踏实的悸怕。

每次南极考察,海冰卸货都被考察队当成一场攻坚战,从战略战术的制定到作战日期的选择,都极其慎重,全队动员,如临大敌。

一米多厚的海冰下面,是三四千米深的海水。从海冰上运送辎重物资
,那是一种真正的如履薄冰,危险系数很高。在国际上,破冰船被困冰区,雪地车掉进冰缝,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屡见报道。我国进行南极考察时也曾出现车辆掉进海里的险情,好在机械师经验丰富,及时从车顶的应急窗口脱险,浮出海面。

在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时候,考察队需要从船上卸下来的物资有上千吨,包括内陆冰盖队的考察物资、中山站度夏科考仪器、中山站后勤物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物资以及各种油料。其中,有4辆22吨重的卡特比勒挑战者系列的雪地牵引车,当时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最重的货物。

在考察队决定运输的前一天,南极刮起了八九级大风,中山站的最大风力达到了11级。大风夹杂着雪花漫天飞舞,转瞬之间天地就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混沌。这种从海上向南极大陆吹的东北风,正好有利于海冰挤压,一些裂开的冰裂隙在风力和气温的作用下,重新冻了起来,海冰变得结实坚硬,非常有利于冰上运输。

为了保证运输安全,58岁的考察队领队魏文良带领海冰卸货总指挥糜文明、海冰专家内陆考察队队长孙波、党支部书记徐霞兴、机械师崔鹏惠等人,连夜冒着大风雪,到中山站沿途查探了冰情。第二天一早决定抓住有利时机,立即把4辆卡特比勒车卸下来,从海冰上开到中山站。

考察队制定了详细的运输方案:由两辆6吨重的凯斯鲍尔雪地车在前面领路,来自中铁建和解放军理工大学的考察队员随车组成铺路架桥突击队,第24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秦为稼开第一辆卡特比勒车,糜文明、徐霞兴、崔鹏惠开其他三辆,保持一定距离紧随其后。为了以防万一,两架直升机也做好了起飞准备,随时待命救援。

我作为随队记者一路同行,坐在前方开路的凯斯鲍尔雪地车里,亲身经历了这场真正的如履薄冰。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24人的重型车队正式从雪龙船出发前往中山站。天空仍在飘着雪花,能见度极差。透过车窗玻璃,只看到坑洼不平的雪面上,不时有一滩滩冰块结晶,那是被太阳融化后的海冰又重新冻结起来。不远处,还有两三只海豹在冰上散步,而海豹出没之处也是最危险地带,因为附近一定会有海豹洞。

4辆沉重的卡特比勒车缓缓行驶在冰面上,所过之处,压出了一道道近10厘米深的车辙印。在距离雪龙船6公里处,车队遇到了一条隐隐约约一直延伸到天际尽头的冰裂缝,尽管看上去只有60厘米宽,但许多地方被雪覆盖了。铺路架桥突击队在冰裂缝上铺木板的时候,来自中铁建的高梦庭不小心踩到了裂缝边的积雪,哗地一下,一只腿就滑进了裂缝中,他迅速抓住了木板,才没有继续下陷,好不危险!

当22吨重的卡特比勒车缓缓地开上木板,驶过冰裂缝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那一刻,我站在冰裂缝的前方拍摄,十分明显地感到脚底下的冰面在震动和颤抖,似乎随时可以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海冰下面就是3000米深的海水。

好在有惊无险!重型车队行进到12公里处,又遇到一条更宽的冰裂缝,可见处最窄也有1.2米。记得安徽电视台记者谢斌正准备到附近拍摄的时候,又重蹈覆辙,一脚踩空陷了下去。海冰专家孙波判断,,这是一条正处在发育期的潮汐裂缝,在潮汐的作用下,随时可以加深加宽,比第一条冰裂缝更加危险。

从雪龙船到中山站只有18公里的距离,我们足足行驶了三个小时。晚上六点,当车队终于到达中山站的时候,站上所有的考察队员都站在海冰边缘,翘首以盼、挥手致意,欢呼声响彻云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