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西方的妄想:后资本时代的工作、休闲与爱情

書城自編碼: 295011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法]达尼-罗伯特?迪富尔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70713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6/18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5.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韦伯政治著作选
《 韦伯政治著作选 》

售價:HK$ 94.8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售價:HK$ 477.6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售價:HK$ 47.8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列城志)
《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列城志) 》

售價:HK$ 129.6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以立足本土的国际视野,手把手教你做科研)
《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以立足本土的国际视野,手把手教你做科研) 》

售價:HK$ 141.6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售價:HK$ 117.6
图解服装立体裁剪与板样
《 图解服装立体裁剪与板样 》

售價:HK$ 70.8
香港金融史(1841?2017)
《 香港金融史(1841?2017) 》

售價:HK$ 20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1
《 精英的黄昏:后精英政治时代的美国 》
+

HK$ 65.3
《 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
+

HK$ 101.2
《 文化研究的未来(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

HK$ 237.6
《 资本的限度 》
+

HK$ 86.7
《 非理性的诱惑:从尼采到后现代知识分子 》
+

HK$ 50.8
《 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 》
編輯推薦:
西方妄想的自我批判,后资本社会的哲学报告;
揭露资本控制和进步谎言下都市白领和脑力劳动者已沦为现代新型奴隶的社会现实;
法式哲思深入都市人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 直面资本大跃进、景观社会、娱乐人之怪现状;
给西方文明和现代理性开药方,重新定义工作、休闲和爱情。
內容簡介:
西方的妄想源自笛卡儿理性的基石:人类妄图凭借幻想从世界之中挣脱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继而统治一切。自那时起,人类命运转向了疯狂的进步主义和生产至上主义,直至今天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这种不可持续的欧洲模式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还深刻地异化了个人生活的三个关键方面工作、休闲与爱情:
* 支配劳动关系的时钟模式已升级为控制模式,控制系统通过不断追求更高产量和满足不断攀升的金钱欲望向现代奴隶们许诺幸福和梦想;
* 资本家们欣喜地发现发展休闲产业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大众则在民主的名义下消费掉自由时间并沉溺于瘟疫般的娱乐以及被制造出来的需求;
* 性资本把自由和免费的色情转变成高利润的淫秽制品,民主则鼓励个体走向这样一种挑战自然的命运性别不由人,性身份却可以自由选择;爱无能,欲无限,享乐至上!
關於作者:
达尼-罗伯特迪富尔 (Dany-Robert Dufour),法国左派哲学家,巴黎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神圣市场》《变态之城》《自由主义降临后的人类》等。
目錄
导言
第一章
工作
无业之苦
工作之苦
海德格尔与鞋:被抛境况中的存在
两种哲学
别挡了我的阳光
奴隶也会说话?
人是其作品的产物
我的裁缝很富有
时钟的发明
屠宰场

第二章
休闲
工人的休闲
消费
模仿的疯狂与西方的妄想
福特与希特勒
噩梦之后是美梦
棍刑还是痒刑?
快乐的转让
媒体顾问
解放=成瘾
营销哲学
一种景观
还是多种景观?
首领的小胡子
利己主义与集群性的空前结合
娱乐
当心!
如何错过自己的生活?
灵魂中的死亡
如何寓劳动于休闲?(1)
如何寓劳动于休闲?(2)

第三章
爱情
我我
还有另一种乱伦吗?
还有第三种乱伦吗?
因为羞耻,所以向往;因为向往,所以羞耻
禁止与规定执行
活着和说话
异性恋
异性之爱
性爱
同性恋
同性之爱
被市场吞噬的爱情
从色情到淫秽
冲动的诡计
无知者(IDIOT)的享乐
跷跷板
幻想
生育关系与亲嗣关系
起源的折磨与技术
乱伦,及后续
追踪宝贝的成长

结论
进步的路上(稍微)停一停,或许就是一大步
內容試閱
导言

1.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绝望?
傲慢而自信如斯的欧洲文明到底遭受了何种灾难,以致在大部分民众眼中其前途在一夜之间变得暗淡无光?整整一代人的悲伤、政治上的无力感、长期失业的状态以及琐碎无用的零工导致的愤世嫉俗或消极厌世情绪(受害的并不只是年轻人而是大部分人口),甚至是因害怕黑暗年代回归而产生的苦涩,所有这些情绪混合在一起,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分析?我将在本书中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以上问题,之所以采取这一角度,一是为了避免流俗,二是为了直击问题的核心:以上问题涉及西方文明的根源与命运,即其进程。

2.
诚然,欧洲并不是第一次遭遇动荡。远的不说,20世纪就发生了一连串的噩梦。极权制时代结束还是不太久以前的事。在以纳粹主义为终极形态的法西斯主义时期,一部分人利用大工业手段来毁灭另一部分人;在极权主义时期,本应解放人民的党派却将人民关在一个巨大的监狱之中,由无处不在的政治警察看守,还有那些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声势浩大的政治清洗、精神桎梏、西伯利亚的死亡牢狱、单人牢房、行刑室,还有各种立即处决案件,这一切的发生当然都是以未来的幸福为名义。
我们很幸运地度过了这些磨难,然而却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永远不要忘记这些当代英雄为幸福时光而奋斗的抵抗运动成员和反政府分子。1944年3月15日,当时仍处于地下状态的法国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经多次动员通过了其纲领,标题即为幸福时光,纲领在解放后得到落实。这一标题的选定绝非偶然,它使人想起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好生活(《政治学》第一卷)。这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想想抵抗运动中那些知识分子扮演的角色,再想想日后成为古希腊研究学者的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他曾以贝尔蒂埃上校为名担任内地军的首领,把图卢兹从纳粹占领区解放了出来。好生活描述的是一个公平的城邦,里面的每个居民都能够实现他们全部的潜能。西欧先于东欧摆脱噩梦后,经历了黄金三十年,其间,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与司法)以及对自由共享文化的向往都得到了提升和实现。同一时期还结束了殖民统治,虽然一些国家的人民仍然不得不为自由付出血的代价。而东欧没有经历这些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的进步,就连东欧本身都仍然受着苏联老大哥的殖民统治,但在东欧人民的强烈愿望下,那面象征着思想桎梏的耻辱之墙最终倒塌。

3.
然而,沉重的乌云现在又重新聚集在欧洲大陆上空,那些我们曾认为业已消失的阴魂伙同新的怨鬼前来骚扰我们的世界,各种优秀或者糟糕的灾难片都纷纷宣布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些影片取材广泛:既有所谓的玛雅预言
和取而代之的圣马拉奇预言(目前的教皇弗朗索瓦一世将是最后一任教皇,因为可怕的判官将对其子民进行审判),也有不少著名导演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造成世界末日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灾难,如之前信奉千禧年的小说家描写的那样(如拉斯冯提尔(Lar von Trier)的《忧郁症》(Melancholia)、本泽特林(Benh Zeitlin)的《南国野兽》(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阿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的《地球最末日》(4:44 Last Day on Earth)、杰夫尼克尔斯(Jeff Nichols)的《存身》(Take Shelter)、奉俊昊(Bong Joon-ho)的《雪国列车》(Snowpiercer, le Transperceneige)、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的《极乐空间》(Elysium)等)。
以上种种对世界末日的担忧无论是否得到了良好的诠释,都不重要。担忧一直都在,我们也都很清楚忧从何来。地球是一个各种复杂参数的集合体,表面看上去十分稳定,稳定到人类一厢情愿地认为无论怎样折磨它都没关系。然而事实上地球只是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也就是说,这种表面上的稳定会在重大的外部活动影响下顷刻间转变成不稳定状态,直到变成另一种不同性质的稳定。亚稳定状态问题的权威思想家吉尔贝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曾说过:最稳定的状态莫过于死亡状态:这是一种衰弱态,如果没有外部能量对衰弱体系的介入,这种衰弱状态就无法发生任何转变。
换句话说,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越来越强势而盲目,导致地球的各种基本平衡被打破,我们的星球不断发出各种令人担忧的痛苦信号:物种多样化程度降低,规模庞大的工业化牲畜养殖像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病毒炸弹,转基因产品快速扩展,矿物资源枯竭,将造成长期后遗症的工业事故和可怕的(化学、石油、核等)污染(例如赛维索剧毒化学品污染事故、博帕尔毒气泄漏、图卢兹AZF化工厂爆炸、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电站事故、油轮事故、海上钻井平台的泄露或爆炸事件等)接踵而来,它们造成的重度污染留下不可逆的后果并互相叠加;除此之外,人类还将大海变成核武器、化学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垃圾桶,世界各地的空气灾难和水灾难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势不可挡,由此引发了极端天气现象、冰川融化、水位上升

4.
诚然,这些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欧洲,它们遍布世界,与全球化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是超级阶级一个享乐至上、脱离文化的后现代跨国金融超级大鳄阶级,通过快速而系统的捕食方式对世界这座大森林进行择伐的结果。
然而,要知道这种对世界进行按部就班的彻底开发的观点正是起源于四个世纪以前的欧洲,提出这种观点的不是亚诺玛米人、因纽特人、班图人、俾格米人、汉族人、伊斯玛仪后裔或者其他什么民族的人,而是一个叫勒内笛卡儿的人。这位生活在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早期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之地的纸牌骑士
十分懂得如何诠释他所在时代的征服精神:

我们可以撇开经院中讲授的那种思辨哲学,凭着这些看法发现一种实践哲学,这样我们就能通晓火、水、空气、星辰、天空和周围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将它们付诸各种用途,这样我们也就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我们渴望掌握这一实践,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数不清的技术,使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地球的各种果实和便利,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保护健康。健康当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幸福,也是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础,因为包括人的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身体器官的性质和状况的。(《谈谈方法》〔1637年〕,第六部分,笔者画线标注)

《谈谈方法》总结部分中的这一小段话说明了一切。1.应从思辨哲学转向能够作用于世界的实践哲学,这也暗示着理论(来源于希腊语中的theorein,字面意思为凝视)的终结,即vita contemplativa 的终结,以便迎接实践,即行动的到来;2.实践能够带来数不清的技术,让每个人都坐享其成;3.实践能够给人带来健康,帮助提升精神。
众所周知,笛卡儿被视为马特席斯(mathesis universalis)思想家,这一思想此前由伽利略开创,认为整个宇宙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伟大的现代科学奠基人也曾提出过这种统治自然的思想,他就是站在笛卡儿思想对立面的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经验主义和实验科学之父。他的乌托邦小说《新亚特兰蒂斯》比《谈谈方法》早十年发表,讲述了一群无畏的航海家的一个旅行故事,他们在暴风雨后来到了尚不为人知的本萨莱姆岛,那里是人类用超高效的科学技术一手建立的天堂。这个岛由一个叫所罗门学校的强大的哲人团体管理,该学校致力于科技研究的发展和应用这也是培根向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极力推荐的模范学院。学校的目标十分明确:本组织的目的是了解万物的起因及其隐秘的活动,拓展人类帝国的疆界,以实现一切可实现之事。培根认为,在天堂时,人类曾经掌握着对自然的控制,却在犯下原罪后失去了这一控制,而现在人类依靠科技能够重新将其掌握。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我接下来要猛烈抨击据说是摘自《新亚特兰蒂斯》的那句名言:大自然就是个妓女,我们应该占有她,进入她的隐秘之地,并依己所欲奴役之。我对此是持谨慎态度的,因为经过一番核实后,我发现这并非是小说中的引文。只是很多人,其中不乏卓越的人物,在网上看到这句话后匆忙互相传看,并且号称这句话摘自《新亚特兰蒂斯》,而无其他详述,以致讹传盛行了15年之久。不过,如果把培根说成是17世纪最极端的大男子主义者,极端到敢于亵渎大自然母亲,这样的盖棺定论未免过于粗糙。其实事情要更加复杂一些:很难相信培根会拿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完美自然(《创世纪》第一章)比作一个荡妇。像他这样虔诚的英国国教教徒是会把大自然视为上帝的杰作的,因此不太可能发表上述言论。我们只要读一下他于1620年出版的重要哲学著作《新工具》
就知道了。首先,培根建议人们融入自然:只有服从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其次还要有适当的方法:想要深入探究自然的秘密与核心,须通过一种(比亚里士多德或者经院式的三段论方法)更加肯定、更加保险的方法从事实中归纳出概念与原则。笛卡儿正是通过提出将数学作为万能语言来重申这一观点的。最后,培根的第三个建议是去探索精妙大自然的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工业去征服自然。如果培根知道工业一词在当代的意思,他应该也不会这样说了。
培根和笛卡儿的这种对征服自然的共同理论显然成为了人类命运的转折点。
回想起来,笛卡儿的理论不无道理:在曾经应用过并仍在应用他的理论的地方(亚诺玛米人、因纽特人、班图人、俾格米人、汉族人、伊斯玛仪后裔或者其他古老民族的属地),对世界采取行动的手段已经从咒语模式转换为实操模式,出现了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带给人类新的满足感,健康和精神也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笛卡儿却忘记提醒人们获得这些福利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这种代价高得可怕。我们这个世界的托架(海德格尔用的原词是Gestell )就已经预示了自身的毁灭。因此,笛卡儿的学说还缺了第四条准则。如果他当初提出了这一条准则的话,很可能会引导欧洲人反复思量、左右权衡,并最终变得谦虚和谨慎。

5.
我们不禁会问,到底有没有可能培根和笛卡儿已经隐隐预见到了这让人恼怒的第四条准则。也许没有,因为他们一心要把世界从蒙昧主义中解放,并带来新的曙光。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质疑这种征服和占有自然观点的智者们很快就发现了上述灾难性的后果。这一发现始于一个极度热衷商品交易以至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理论家伯纳德德曼德维尔(Bernard de Mandeville)十分推崇这次革命,也是他发现了这种从主观上占有世界的客观条件:集体的富足,即公共财富,同时意味着各种私人恶德的滋长,其中就包括贪婪这一恶德:

我很高兴自己证明了这一点:人类能够通过理智这一社会根基所获得的,既不是与人为善的素质,也不是温柔的情感,更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我们称之为世界之恶的东西;这恶消失之日,便是社会分崩离析或彻底瓦解之时。

曼德维尔在日后成为名言的这句话中出色地诠释了上述观点:私恶即公利。然而,曼德维尔在做出这一惊人论证之后,满可以为自己这句双重意义上的名言得意:它既给人讲了一则寓言,又表述了一条哲学原则。的确,这句格言在很多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要么对其推崇备至,就像20世纪极端自由主义的拥护者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那样;要么对其深恶痛绝,认为这句话简直危险至极,能够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然而,曼德维尔并未止步于此。我发现这位伟大的智者十分聪明地在这句名言后面隐藏了另一句箴言,只用这两三行字就反驳了自己穷尽一生所要证明的东西。他这样写道: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在哪里散步,毫无疑问,比起伦敦臭气熏天的大街小巷来,我更喜欢乡下芬芳的花园或者绿树成荫的森林;同样,如果有人问我,当人类放弃了这个世界的伟大与虚荣后,能在哪里找到真正的幸福,我觉得答案会是一个宁静的小社会,在那里,人们不会受到邻人的嫉妒或指指点点,只是安然地靠就地取材过活。

6.
诚如所见,关于笛卡儿开发世界的命令存在着争议,而曼德维尔隐藏的箴言延伸了这一争议,同时也带来了启示。假如能有机会与笛卡儿对话,我可能会这样说:
亲爱的纸牌骑士,你因谨守个人座右铭带着假面前进而闭口不谈对征服和占有自然所要付出的代价,但因为我在你的激励下懂得了以我的身份去独立思考,那么就由我来揭示这一代价吧。请允许我提醒你,你在《谈谈方法》中忘记了第四条准则,这一条涉及并隐含着人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我从曼德维尔那里得到了这一启示,他也在通过隐藏的箴言一步步前进,而罩在他的箴言外的面具却是用来摘掉另一副面具的。
现代欧洲的命运里隐藏着这第四条准则,它从两方面昭示:想要征服和占有自然,就要从主观上向恶(因为正如罪行能够变成美德一样,恶也能变善
),并从客观上将整个芬芳的世界变成彻头彻尾散发着恶臭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一令人懊恼的疏忽,亲爱的纸牌骑士,你的理论,你那套漂亮的方法,极有可能转变成危险的妄想,并通向一种可能席卷全世界的新的暴戾。你成功地大范围推广了你那套旨在建立新理性的方法,而我则会将其称为西方的妄想。虽然它已成功地蔓延全世界,但不能改变它作为妄想的本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最终只会被现实击碎;这种认为人类有无限能力和抱负的妄想只会碰钉子。因为从古至今凡是非分之想(hybris)在这里指的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都会招致惩罚(nmsis)。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基于叙事传统中那些所谓的大智慧,而是基于一种合乎逻辑的信念:鸡蛋碰石头永远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并不是我们在吸纳自然,而是自然在吸纳我们。我想说的是,西方理性及作为其核心的笛卡儿理性始终存在着妄想的一面,我们要趁一切还来得及时去审视或者控制住这种妄想。

7.
因此,欧洲有着特殊的责任,因为这种进程正是从欧洲萌发的,随后传播到北美和亚洲,最后延伸至全世界。当然,如今它也来到了黑色大陆非洲。各地落实这一进程的时间并不一致,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各地对这一进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新近被这一进程征服的国家倾向于只看到笛卡儿那三点带来的好处:在实用方面的效率,制成品和商业服务带给人们的新满足,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开放的思想,与这种开放直接相关的便是从传统文化的道德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某种自由感。换句话说,巴西、中国和印度人民并未发现,甚至是根本不知道有第四条准则的存在,那就是对世界的蹂躏。原因很简单:至少到现在为止,好处还胜过坏处。而欧洲就不一样了,由于在实现这一进程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远,欧洲已经严重地遭受到这个妄想带来的不幸。弗洛伊德早已于爆发经济危机的1929年预见了这一点:

遥远的未来在(技术这一)人类文明领域将带给我们全新而巨大的进步,而且其重要性可能无法估量:这些技术进步将进一步强化人类神性的一面。我们在研究中却不会忘记,就算再有神性,今天的人类也并不感到幸福。

如果说1929年的人类并不感到幸福经济危机很快就让他们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么在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的五年后,在2013年人们的感觉又是怎样的?肯定是更加糟糕,因为这时的人类更像是装了假肢的神。这位神,弗洛伊德曾说,装上了所有的辅助器官后,当然令人钦慕,但这些假肢并不会和神本人一起成长,因此常常会给他带来不小的痛苦。
因此笔者将着重研究这种痛苦的主要形式,或者为了不刺激一些过于敏感的玻璃人,我应该说,研究幸福感的缺失。我将直入主题,论述人类这种精神上的无依无靠在日常生活中三个主要方面上的体现:工作、休闲和爱情。本书将主要研究成为新的痛苦之源的这三个方面。

8.
不过我要声明一点:上述言论并非表明我一味沉溺于悲观和无边的胡思乱想之中。正相反,为了寻求安宁,找到避免痛苦的方法,必须首先承认时代造成的这种不幸的现实,才能拨云见日,找到适当的应对方法。所谓适当的方法,在于寻找一些思路,以便对世界及其核心原则进行一次哲学意义上的改革,同时避免止步于不作为或者治标不治本的小打小闹。换句话说,既要避免行而不思,又要避免思而不行,应做到为行而思。

本书的中心论点如下:我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工作、休闲和爱情,已经失去了意义。原本牵涉这些方面的价值形成了一个体系,支撑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可如今,这些价值已变得空洞而无意义。


导言

1.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绝望?
傲慢而自信如斯的欧洲文明到底遭受了何种灾难,以致在大部分民众眼中其前途在一夜之间变得暗淡无光?整整一代人的悲伤、政治上的无力感、长期失业的状态以及琐碎无用的零工导致的愤世嫉俗或消极厌世情绪(受害的并不只是年轻人而是大部分人口),甚至是因害怕黑暗年代回归而产生的苦涩,所有这些情绪混合在一起,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分析?我将在本书中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以上问题,之所以采取这一角度,一是为了避免流俗,二是为了直击问题的核心:以上问题涉及西方文明的根源与命运,即其进程。

2.
诚然,欧洲并不是第一次遭遇动荡。远的不说,20世纪就发生了一连串的噩梦。极权制时代结束还是不太久以前的事。在以纳粹主义为终极形态的法西斯主义时期,一部分人利用大工业手段来毁灭另一部分人;在极权主义时期,本应解放人民的党派却将人民关在一个巨大的监狱之中,由无处不在的政治警察看守,还有那些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声势浩大的政治清洗、精神桎梏、西伯利亚的死亡牢狱、单人牢房、行刑室,还有各种立即处决案件,这一切的发生当然都是以未来的幸福为名义。
我们很幸运地度过了这些磨难,然而却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永远不要忘记这些当代英雄为幸福时光而奋斗的抵抗运动成员和反政府分子。1944年3月15日,当时仍处于地下状态的法国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经多次动员通过了其纲领,标题即为幸福时光,纲领在解放后得到落实。这一标题的选定绝非偶然,它使人想起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好生活(《政治学》第一卷)。这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想想抵抗运动中那些知识分子扮演的角色,再想想日后成为古希腊研究学者的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他曾以贝尔蒂埃上校为名担任内地军的首领,把图卢兹从纳粹占领区解放了出来。好生活描述的是一个公平的城邦,里面的每个居民都能够实现他们全部的潜能。西欧先于东欧摆脱噩梦后,经历了黄金三十年,其间,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与司法)以及对自由共享文化的向往都得到了提升和实现。同一时期还结束了殖民统治,虽然一些国家的人民仍然不得不为自由付出血的代价。而东欧没有经历这些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的进步,就连东欧本身都仍然受着苏联老大哥的殖民统治,但在东欧人民的强烈愿望下,那面象征着思想桎梏的耻辱之墙最终倒塌。

3.
然而,沉重的乌云现在又重新聚集在欧洲大陆上空,那些我们曾认为业已消失的阴魂伙同新的怨鬼前来骚扰我们的世界,各种优秀或者糟糕的灾难片都纷纷宣布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些影片取材广泛:既有所谓的玛雅预言
和取而代之的圣马拉奇预言(目前的教皇弗朗索瓦一世将是最后一任教皇,因为可怕的判官将对其子民进行审判),也有不少著名导演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造成世界末日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灾难,如之前信奉千禧年的小说家描写的那样(如拉斯冯提尔(Lar von Trier)的《忧郁症》(Melancholia)、本泽特林(Benh Zeitlin)的《南国野兽》(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阿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的《地球最末日》(4:44 Last Day on Earth)、杰夫尼克尔斯(Jeff Nichols)的《存身》(Take Shelter)、奉俊昊(Bong Joon-ho)的《雪国列车》(Snowpiercer, le Transperceneige)、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的《极乐空间》(Elysium)等)。
以上种种对世界末日的担忧无论是否得到了良好的诠释,都不重要。担忧一直都在,我们也都很清楚忧从何来。地球是一个各种复杂参数的集合体,表面看上去十分稳定,稳定到人类一厢情愿地认为无论怎样折磨它都没关系。然而事实上地球只是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也就是说,这种表面上的稳定会在重大的外部活动影响下顷刻间转变成不稳定状态,直到变成另一种不同性质的稳定。亚稳定状态问题的权威思想家吉尔贝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曾说过:最稳定的状态莫过于死亡状态:这是一种衰弱态,如果没有外部能量对衰弱体系的介入,这种衰弱状态就无法发生任何转变。
换句话说,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越来越强势而盲目,导致地球的各种基本平衡被打破,我们的星球不断发出各种令人担忧的痛苦信号:物种多样化程度降低,规模庞大的工业化牲畜养殖像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病毒炸弹,转基因产品快速扩展,矿物资源枯竭,将造成长期后遗症的工业事故和可怕的(化学、石油、核等)污染(例如赛维索剧毒化学品污染事故、博帕尔毒气泄漏、图卢兹AZF化工厂爆炸、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电站事故、油轮事故、海上钻井平台的泄露或爆炸事件等)接踵而来,它们造成的重度污染留下不可逆的后果并互相叠加;除此之外,人类还将大海变成核武器、化学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垃圾桶,世界各地的空气灾难和水灾难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势不可挡,由此引发了极端天气现象、冰川融化、水位上升

4.
诚然,这些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欧洲,它们遍布世界,与全球化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是超级阶级一个享乐至上、脱离文化的后现代跨国金融超级大鳄阶级,通过快速而系统的捕食方式对世界这座大森林进行择伐的结果。
然而,要知道这种对世界进行按部就班的彻底开发的观点正是起源于四个世纪以前的欧洲,提出这种观点的不是亚诺玛米人、因纽特人、班图人、俾格米人、汉族人、伊斯玛仪后裔或者其他什么民族的人,而是一个叫勒内笛卡儿的人。这位生活在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早期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之地的纸牌骑士
十分懂得如何诠释他所在时代的征服精神:

我们可以撇开经院中讲授的那种思辨哲学,凭着这些看法发现一种实践哲学,这样我们就能通晓火、水、空气、星辰、天空和周围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将它们付诸各种用途,这样我们也就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我们渴望掌握这一实践,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数不清的技术,使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地球的各种果实和便利,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保护健康。健康当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幸福,也是其他一切幸福的基础,因为包括人的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身体器官的性质和状况的。(《谈谈方法》〔1637年〕,第六部分,笔者画线标注)

《谈谈方法》总结部分中的这一小段话说明了一切。1.应从思辨哲学转向能够作用于世界的实践哲学,这也暗示着理论(来源于希腊语中的theorein,字面意思为凝视)的终结,即vita contemplativa 的终结,以便迎接实践,即行动的到来;2.实践能够带来数不清的技术,让每个人都坐享其成;3.实践能够给人带来健康,帮助提升精神。
众所周知,笛卡儿被视为马特席斯(mathesis universalis)思想家,这一思想此前由伽利略开创,认为整个宇宙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伟大的现代科学奠基人也曾提出过这种统治自然的思想,他就是站在笛卡儿思想对立面的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经验主义和实验科学之父。他的乌托邦小说《新亚特兰蒂斯》比《谈谈方法》早十年发表,讲述了一群无畏的航海家的一个旅行故事,他们在暴风雨后来到了尚不为人知的本萨莱姆岛,那里是人类用超高效的科学技术一手建立的天堂。这个岛由一个叫所罗门学校的强大的哲人团体管理,该学校致力于科技研究的发展和应用这也是培根向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极力推荐的模范学院。学校的目标十分明确:本组织的目的是了解万物的起因及其隐秘的活动,拓展人类帝国的疆界,以实现一切可实现之事。培根认为,在天堂时,人类曾经掌握着对自然的控制,却在犯下原罪后失去了这一控制,而现在人类依靠科技能够重新将其掌握。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我接下来要猛烈抨击据说是摘自《新亚特兰蒂斯》的那句名言:大自然就是个妓女,我们应该占有她,进入她的隐秘之地,并依己所欲奴役之。我对此是持谨慎态度的,因为经过一番核实后,我发现这并非是小说中的引文。只是很多人,其中不乏卓越的人物,在网上看到这句话后匆忙互相传看,并且号称这句话摘自《新亚特兰蒂斯》,而无其他详述,以致讹传盛行了15年之久。不过,如果把培根说成是17世纪最极端的大男子主义者,极端到敢于亵渎大自然母亲,这样的盖棺定论未免过于粗糙。其实事情要更加复杂一些:很难相信培根会拿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完美自然(《创世纪》第一章)比作一个荡妇。像他这样虔诚的英国国教教徒是会把大自然视为上帝的杰作的,因此不太可能发表上述言论。我们只要读一下他于1620年出版的重要哲学著作《新工具》
就知道了。首先,培根建议人们融入自然:只有服从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其次还要有适当的方法:想要深入探究自然的秘密与核心,须通过一种(比亚里士多德或者经院式的三段论方法)更加肯定、更加保险的方法从事实中归纳出概念与原则。笛卡儿正是通过提出将数学作为万能语言来重申这一观点的。最后,培根的第三个建议是去探索精妙大自然的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工业去征服自然。如果培根知道工业一词在当代的意思,他应该也不会这样说了。
培根和笛卡儿的这种对征服自然的共同理论显然成为了人类命运的转折点。
回想起来,笛卡儿的理论不无道理:在曾经应用过并仍在应用他的理论的地方(亚诺玛米人、因纽特人、班图人、俾格米人、汉族人、伊斯玛仪后裔或者其他古老民族的属地),对世界采取行动的手段已经从咒语模式转换为实操模式,出现了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带给人类新的满足感,健康和精神也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笛卡儿却忘记提醒人们获得这些福利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这种代价高得可怕。我们这个世界的托架(海德格尔用的原词是Gestell )就已经预示了自身的毁灭。因此,笛卡儿的学说还缺了第四条准则。如果他当初提出了这一条准则的话,很可能会引导欧洲人反复思量、左右权衡,并最终变得谦虚和谨慎。

5.
我们不禁会问,到底有没有可能培根和笛卡儿已经隐隐预见到了这让人恼怒的第四条准则。也许没有,因为他们一心要把世界从蒙昧主义中解放,并带来新的曙光。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质疑这种征服和占有自然观点的智者们很快就发现了上述灾难性的后果。这一发现始于一个极度热衷商品交易以至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理论家伯纳德德曼德维尔(Bernard de Mandeville)十分推崇这次革命,也是他发现了这种从主观上占有世界的客观条件:集体的富足,即公共财富,同时意味着各种私人恶德的滋长,其中就包括贪婪这一恶德:

我很高兴自己证明了这一点:人类能够通过理智这一社会根基所获得的,既不是与人为善的素质,也不是温柔的情感,更不是真正的美德,而是我们称之为世界之恶的东西;这恶消失之日,便是社会分崩离析或彻底瓦解之时。

曼德维尔在日后成为名言的这句话中出色地诠释了上述观点:私恶即公利。然而,曼德维尔在做出这一惊人论证之后,满可以为自己这句双重意义上的名言得意:它既给人讲了一则寓言,又表述了一条哲学原则。的确,这句格言在很多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要么对其推崇备至,就像20世纪极端自由主义的拥护者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那样;要么对其深恶痛绝,认为这句话简直危险至极,能够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然而,曼德维尔并未止步于此。我发现这位伟大的智者十分聪明地在这句名言后面隐藏了另一句箴言,只用这两三行字就反驳了自己穷尽一生所要证明的东西。他这样写道: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在哪里散步,毫无疑问,比起伦敦臭气熏天的大街小巷来,我更喜欢乡下芬芳的花园或者绿树成荫的森林;同样,如果有人问我,当人类放弃了这个世界的伟大与虚荣后,能在哪里找到真正的幸福,我觉得答案会是一个宁静的小社会,在那里,人们不会受到邻人的嫉妒或指指点点,只是安然地靠就地取材过活。

6.
诚如所见,关于笛卡儿开发世界的命令存在着争议,而曼德维尔隐藏的箴言延伸了这一争议,同时也带来了启示。假如能有机会与笛卡儿对话,我可能会这样说:
亲爱的纸牌骑士,你因谨守个人座右铭带着假面前进而闭口不谈对征服和占有自然所要付出的代价,但因为我在你的激励下懂得了以我的身份去独立思考,那么就由我来揭示这一代价吧。请允许我提醒你,你在《谈谈方法》中忘记了第四条准则,这一条涉及并隐含着人类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我从曼德维尔那里得到了这一启示,他也在通过隐藏的箴言一步步前进,而罩在他的箴言外的面具却是用来摘掉另一副面具的。
现代欧洲的命运里隐藏着这第四条准则,它从两方面昭示:想要征服和占有自然,就要从主观上向恶(因为正如罪行能够变成美德一样,恶也能变善
),并从客观上将整个芬芳的世界变成彻头彻尾散发着恶臭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一令人懊恼的疏忽,亲爱的纸牌骑士,你的理论,你那套漂亮的方法,极有可能转变成危险的妄想,并通向一种可能席卷全世界的新的暴戾。你成功地大范围推广了你那套旨在建立新理性的方法,而我则会将其称为西方的妄想。虽然它已成功地蔓延全世界,但不能改变它作为妄想的本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站不住脚的理论,最终只会被现实击碎;这种认为人类有无限能力和抱负的妄想只会碰钉子。因为从古至今凡是非分之想(hybris)在这里指的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欲望都会招致惩罚(nmsis)。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基于叙事传统中那些所谓的大智慧,而是基于一种合乎逻辑的信念:鸡蛋碰石头永远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并不是我们在吸纳自然,而是自然在吸纳我们。我想说的是,西方理性及作为其核心的笛卡儿理性始终存在着妄想的一面,我们要趁一切还来得及时去审视或者控制住这种妄想。

7.
因此,欧洲有着特殊的责任,因为这种进程正是从欧洲萌发的,随后传播到北美和亚洲,最后延伸至全世界。当然,如今它也来到了黑色大陆非洲。各地落实这一进程的时间并不一致,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各地对这一进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新近被这一进程征服的国家倾向于只看到笛卡儿那三点带来的好处:在实用方面的效率,制成品和商业服务带给人们的新满足,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开放的思想,与这种开放直接相关的便是从传统文化的道德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某种自由感。换句话说,巴西、中国和印度人民并未发现,甚至是根本不知道有第四条准则的存在,那就是对世界的蹂躏。原因很简单:至少到现在为止,好处还胜过坏处。而欧洲就不一样了,由于在实现这一进程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远,欧洲已经严重地遭受到这个妄想带来的不幸。弗洛伊德早已于爆发经济危机的1929年预见了这一点:

遥远的未来在(技术这一)人类文明领域将带给我们全新而巨大的进步,而且其重要性可能无法估量:这些技术进步将进一步强化人类神性的一面。我们在研究中却不会忘记,就算再有神性,今天的人类也并不感到幸福。

如果说1929年的人类并不感到幸福经济危机很快就让他们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么在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的五年后,在2013年人们的感觉又是怎样的?肯定是更加糟糕,因为这时的人类更像是装了假肢的神。这位神,弗洛伊德曾说,装上了所有的辅助器官后,当然令人钦慕,但这些假肢并不会和神本人一起成长,因此常常会给他带来不小的痛苦。
因此笔者将着重研究这种痛苦的主要形式,或者为了不刺激一些过于敏感的玻璃人,我应该说,研究幸福感的缺失。我将直入主题,论述人类这种精神上的无依无靠在日常生活中三个主要方面上的体现:工作、休闲和爱情。本书将主要研究成为新的痛苦之源的这三个方面。

8.
不过我要声明一点:上述言论并非表明我一味沉溺于悲观和无边的胡思乱想之中。正相反,为了寻求安宁,找到避免痛苦的方法,必须首先承认时代造成的这种不幸的现实,才能拨云见日,找到适当的应对方法。所谓适当的方法,在于寻找一些思路,以便对世界及其核心原则进行一次哲学意义上的改革,同时避免止步于不作为或者治标不治本的小打小闹。换句话说,既要避免行而不思,又要避免思而不行,应做到为行而思。

本书的中心论点如下:我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工作、休闲和爱情,已经失去了意义。原本牵涉这些方面的价值形成了一个体系,支撑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可如今,这些价值已变得空洞而无意义。


快乐的转让
85.
快乐的自由,这种说法十分有趣,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众会在民主的名义下乐于失去他们的自由时间?毕竟这些自由时间很快会被消费所占据,从美国蔓延至全球。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明显,比起法西斯主义来,这已经算是最轻的痛苦了。换句话说,比起棍刑来,人们一般还是更喜欢痒刑。
这对资本主义来说再好不过了。为什么?因为想要施以痒刑,就要具有并推荐讨喜的产品。那么就得把这些产品生产出来。这笔账很好算:消费的增加会推动从加工业到基础工业中的所有生产。新政的推手们,即美国左派民主党人,重新采纳了福特的战略,他们不顾华尔街大部分人的反对,给工人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资。工资越高,工人也就能消费得越多。
这一转折可被视作一种快乐的转让。为摆脱危机,理智的资本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考虑分享一部分快乐,这些快乐是他们通过剥夺无产者的几乎全部劳动成果后占为己有的。通过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20世纪初对炫耀性消费的分析,就可以推断出这种对快乐的占有行为。炫耀性消费可以通过两种过度消费的形式来彰显社会精英们的档次:

当消费促进生活中的休闲时,(社会精英们)浪费的是时间;而当他们过度消费时,他们浪费的就是财物了。

凡勃伦接着指出:

完全不劳动变成了金钱成就的典型证明;相反,由于勤奋地从事生产性劳动是贫穷和受奴役的证明,这种勤奋便与荣誉性的社会地位格格不入。

最谨慎的资本家们于是意识到,他们在交出一点点曾经据为己有的快乐后失去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拿回来。想要以产业化剥削的方式转让出去的休闲时间,只要开发消费性的活动来占用并投资这部分时间就可以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为反抗因劳动而减少休闲时间,无产者会不懈地斗争,而如今资本家们却欣喜地发现可以通过发展休闲产业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且资本家已经发现了这样做的必要条件:这些商业活动要承诺能够满足这些人曾经受到压抑的冲动欲望,并且尽可能地履行这种承诺。于是,马克思极其卓越地提出的商品拜物教问题(《资本论》第一卷)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这些发展在之前完全无法预料,至少马克思自己没有想到。
与此同时,非休闲侵入了休闲,休闲中充斥着各种商品,换句话说,充斥着各种诱饵,它们看上去能够满足迫切的需求,即不但不再需要压抑,反而要鼓励的冲动。曾经压抑的资本主义,变得性欲蓬勃。先埋头工作,再回来满足你的欲望!的口号变成了一种鼓励性的通知:只要你愿意继续埋头工作,就能够得到回报,也就是受痒刑

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普通人的一天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工作时间、自由时间和休息时间。过去的资本主义只利用劳动时间;因此要尽可能地延长劳动时间。为了占领新的市场,资本主义只要在自由时间上投资就可以了唯一的条件是自由时间有利可图。这样一来,就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延长自由
时间了。于是投资自由时间成了娱乐产业(交通与旅游业、所谓的保健业、通讯业、影音产业等)的任务。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
仍然说得通,只是带来了新的后果:不仅劳动时间是金钱,休闲时间也可以变成钱。

媒体顾问
86.
笔者曾在其他作品
中对心理技巧进行过分析。让诱饵看上去有用,甚至不可或缺想要在人类文明中实现这精彩的一击,就要创造出各种心理技巧。我们在这一转折点中会看到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1929年,即经济危机开始的那一年,出现了美女海报(由著名画家乔治贝蒂〔George Petty〕和阿尔贝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发明)。这一文化现象的目的在于让一切物品带有色情色彩,引起欲望从香烟到拖拉机,再到汽车。甚至连刚刚对欲望这一生活中最晦涩难懂也最刺激的区域略有所知的弗洛伊德学派对生产带有性欲的物品作出了巨大贡献。弗洛伊德移民美国的外甥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十分熟悉舅舅的作品,正是他成功地发明出营销学这门科学。劳动科学管理属于生产环节,而营销学则属于消费环节:前者重新组织劳动,后者重新组织休闲。作为一门科学,营销学指的是一整套操纵手段,美国人意味深长地称之为舆论导向即所有与操纵新闻、媒体、主张、感觉、情感、欲望及其他与观念相关的概念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销售产品


解放=成瘾
87.
基本的技巧便是将异化性的产品展现为解放性的产品。譬如,烟草商从1929年开始使用美女真人向世人展示,如果女性也开始吸烟,她们就能从男性手中夺过这件象征阴茎的物品,从而将自己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使男人依赖烟草并屈服于香烟对他们来说象征的一切(例如男子气概、自由等等),这样还不够,还应该让女人也以自己的方式产生这种依赖和屈服。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所谓的解放,代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瘾即对烟草这种当今最常见的危险毒品成瘾。随后,美女海报接过了真人的接力棒。

乔治贝蒂在20世纪30年代为销售香烟创作的美女海报
在禁酒令解除(1933年)后,这一招又通过各种形式用于酒精以及日后各种形式的游戏
。不仅如此,媒体顾问们很快发现,只要能制造对这个产品的需求,人们可以对任何产品上瘾。诀窍很简单,就是让那些没有这种产品的人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如那些拥有这种产品的人。
先是通过各种信息(招贴画、广告、广播、电影与电视、文字信息或潜意识信息等)制造强烈的刺激(如美女海报的作用),再为由此激发的欲望提供一件相应的产品,而这件产品要能够完全满足之前创造出的空虚感。
如今,很多门类的科学都为营销学所用:精神分析学和应用心理学用于找出欲望与渴求;社会学用于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目标人群;神经经济学(经济学与认知神经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和神经营销学则结合能通过大脑中内啡肽(即所谓产生愉悦感的荷尔蒙)的分泌使消费者感到愉快的积极情绪的传播(图像、气味、笑声、礼物等),来研究购买决策的形成过程;还有直接(越来越不常用)或间接(越来越受到推崇)的沟通技巧,如蜂鸣沟通。无论蜂鸣所传播的是真消息还是假消息,其目的是使一件产品、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无限地重复,而且会为此用到所有的宣传手段,既有传统的传播途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更有像病毒一样的传播途径(社交网络、电子邮件、博客等)。在后一种途径中,消费者参与了异化他们的过程,通过持续快速地转发第一条信息于是产生了难得的蜂鸣效应
。2013年3月,广告公司为卡嘣吧(Carambar)牌焦糖策划的一则广告
便是很好的例子。

营销哲学
88.
甚至连哲学也为营销学所用。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成为一种发掘大众欲望的工具,哲学的用处体现在其研究的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意义。营销学感兴趣的是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们要到哪去?
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哲学给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答案:我们要走向游牧。如我们所知,吉尔德勒兹曾就阿拉伯、土耳其和蒙古的牧民和广义上的游牧制开设过课程
。他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让我们像20世纪60年代许多搭车旅行者那样跑到最后的牧民中去,而是要我们逃离国家的构成和定居权力的不同形式,忘记权力,并重新探索力量。德勒兹并未意识到他正在为性资本主义提供一种新的幻想性资本主义在战后一直发展良好,而在60年代却由于力量削弱而正亟待革新。这一新的营销学与从泰勒-福特制度过渡到人才资本理论的劳动组织诞生于同一时代。于是,在德勒兹的思想盛行的1968年,它被营销学用于刻画未来的英雄形象:一个总在四处奔走的人,变幻无常,通晓各类投资,精神分裂,令人捉摸不透;一个由于几代以来一直屈从于机器,最终自己也变成了机器的人。虽然在本书中不宜赘述,但笔者实在好奇德勒兹(和迦塔利)这种对机器这一词语带有崇拜性质的奇怪偏好也许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痴迷,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充斥着吞噬人类及其主观性的机器。这种痴迷促使德勒兹接受了人的存在-机器状态,这种状态从此带来了多种变化的可能。德勒兹似乎不愿抗拒甚至急于实现这种机器化。
于是,弗洛伊德的唯一主体这位遵循法则、压抑欲望,而且在满足欲望时很容易产生负罪感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他的时代似乎过去了。市场利用弗洛伊德学给隐藏的欲望松绑,在其庇护之下,普遍化的消费最终制造出了在消费过程中负罪感越来越小,胆子却越来越大的主体。这种(比起弗洛伊德式来更具德勒兹性质的)新主体的出现符合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对于新主体来说,违抗变成了标准。媒体顾问们很快意识到,在模糊的身份概念(精神分裂型、分裂型、多重型、变幻型、转换型)上做文章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充斥着不断更新的商品以确保人们能进入游牧新世界的休闲空间,简直再好不过了。

500MB Bbox牧人套餐
超过500MB后缩减带宽 5GB Bbox牧人套餐
超过5GB后缩减带宽 10GB Bbox牧人套餐
超过10GB后缩减带宽
布依格无限wi-fi
Wi-Fi 含 含 含
VoIP网络电话 含 含 含
云空间 20G 50G 50G
每月费用
(24个月合约)
- 19.90欧元 39.90欧元
每月费用
(非合约机) 9.90欧元 24.90欧元 44.90欧元
通讯运营商布依格(Bouygues)推出的牧人套餐广告

如今,游牧型客户需要的是游牧型智能手机、游牧型平板电脑、游牧型食品
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罗列所有你能想到的游牧型产品的网站(nomadeshop.com)。德勒兹理论中这一重要的能指从此成为当今广告中最受青睐的一个词语。
不仅如此,这种未来(即地方国家权力的极端自由主义全球化未来)还与对回到过去的向往有关,那是一种先人类的状态,是新石器革命前那个无比幸福的世界,而革命之后,醉心于界线与权力的耕作者-饲养者战胜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迁移的享乐主义捕猎者-采集者。这种向往本身意味着一次真正的文化变革:它是一种承诺,承诺不信神式的回归,回归到与国家、一神论以及劳动休闲分配方式截然相反的游牧式和多神制失乐园中去。这正是当今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这一乌托邦,只需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只要人在自由的时候哪怕是部分自由的时候成为消费者就可以了。当然,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乌托邦变成了噩梦,最美好的世界变成了最糟糕的世界。消费者不再能为自己的选择做主,因为媒体顾问已经完全为他选好了对他来说最合适的东西。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正是在这个世界德勒兹化时,德勒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种景观
89.
我们还可以换个说法:曾几何时,异化的只有劳动;后来休闲也被异化了。这两个世界就此呈现出连续性:无产者在异化劳动中生产出来的分散的物品碎片又完整地在消费世界中回到了他们身上。这些物品在产生用途之前,本质上属于诱饵,或者叫幌子(或者笛卡儿已经提到过的技巧,见第4段),它们中包含一种满足欲望和实现幻想的承诺。用德波的话说,商品接管了劳动者的休闲。因此,对人类的放弃始于生产,终于大众消费;而人类社会也彻底重新无产阶级化,因为异化劳动后紧接着便是带有性欲性质的消费。在第一重无产阶级化,即生产者的无产阶级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第二重,即消费者的无产阶级化
。而随之消失的,便是宝贵的休闲时间,这段时间本应专属于自我,用于自我教育和生产对于文明来说十分重要的作品,还用于支撑主观化的过程。
这便是当今的景观。

还是多种景观?
90.
然而,比起景观来,笔者还是更喜欢诱饵幌子和技巧。这个词之所以会让我感到不适,是因为加上定冠词
后,景观一词在我看来太笼统、太统一、太普遍,对历史变化不够尊重这显然有着黑格尔的遗风。然而,在笔者看来,德波在20世纪60年代看到的景观并非历史的最新状态,或者叫历史的黑格尔-德波式结局。原因很简单:人类从未停止向自己灌输恰到好处的幻想,即与其所生活时代相符的景观。
我们想到凡尔赛宫和镜厅时,就会联想到皇家大主体的剧场和舞台;想到官方形象不断改变的无产阶级及其游行队伍群众,就会联想到无产阶级的常设法庭和那些杜撰出来的供述;想到纳粹的雅利安大主体崛起时的悲剧性排场,就会联想到无穷无尽的卐字和背景里希特勒主义的叫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叙述和表现技巧。先前各个时代和其他文明的技巧在它们各自的时间和空间里无疑也会十分精彩而有力,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电影以及20世纪后半叶的广告和电视的技巧。从这一角度来看,所有人类社会都是景观社会,因此将景观一词锁定在20世纪是不对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顺着德波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可能会忘记,他那个时代的景观也只是一个中间状态而已。
笔者想说的是,如果历史继续在这条西方妄想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们将会看到其他的景观:不是消费社会虚假而异化的富足景观,而是贫瘠和毁灭的景观。事实上,我们正在迈向第三次无产阶级化,即物质世界本身的无产阶级化。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这一西方的妄想既已蔓延至全球,就要用尽每一片土地、每一滴水、每一粒沙、每一棵植物、每一只动物、每一个活细胞、每一块矿石、每一道波、每一寸空间、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基因片段、每一种痛苦、每一种欢乐、每一次冲动同时完全无视世界毁灭的风险,如此才能实现得到更多这一愿望。我们已经开始收到不少这种新景观的图片了:墨西哥湾的直接污染、福岛事件等等。


快乐的转让
85.
快乐的自由,这种说法十分有趣,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众会在民主的名义下乐于失去他们的自由时间?毕竟这些自由时间很快会被消费所占据,从美国蔓延至全球。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明显,比起法西斯主义来,这已经算是最轻的痛苦了。换句话说,比起棍刑来,人们一般还是更喜欢痒刑。
这对资本主义来说再好不过了。为什么?因为想要施以痒刑,就要具有并推荐讨喜的产品。那么就得把这些产品生产出来。这笔账很好算:消费的增加会推动从加工业到基础工业中的所有生产。新政的推手们,即美国左派民主党人,重新采纳了福特的战略,他们不顾华尔街大部分人的反对,给工人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资。工资越高,工人也就能消费得越多。
这一转折可被视作一种快乐的转让。为摆脱危机,理智的资本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考虑分享一部分快乐,这些快乐是他们通过剥夺无产者的几乎全部劳动成果后占为己有的。通过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在20世纪初对炫耀性消费的分析,就可以推断出这种对快乐的占有行为。炫耀性消费可以通过两种过度消费的形式来彰显社会精英们的档次:

当消费促进生活中的休闲时,(社会精英们)浪费的是时间;而当他们过度消费时,他们浪费的就是财物了。

凡勃伦接着指出:

完全不劳动变成了金钱成就的典型证明;相反,由于勤奋地从事生产性劳动是贫穷和受奴役的证明,这种勤奋便与荣誉性的社会地位格格不入。

最谨慎的资本家们于是意识到,他们在交出一点点曾经据为己有的快乐后失去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拿回来。想要以产业化剥削的方式转让出去的休闲时间,只要开发消费性的活动来占用并投资这部分时间就可以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为反抗因劳动而减少休闲时间,无产者会不懈地斗争,而如今资本家们却欣喜地发现可以通过发展休闲产业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且资本家已经发现了这样做的必要条件:这些商业活动要承诺能够满足这些人曾经受到压抑的冲动欲望,并且尽可能地履行这种承诺。于是,马克思极其卓越地提出的商品拜物教问题(《资本论》第一卷)便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这些发展在之前完全无法预料,至少马克思自己没有想到。
与此同时,非休闲侵入了休闲,休闲中充斥着各种商品,换句话说,充斥着各种诱饵,它们看上去能够满足迫切的需求,即不但不再需要压抑,反而要鼓励的冲动。曾经压抑的资本主义,变得性欲蓬勃。先埋头工作,再回来满足你的欲望!的口号变成了一种鼓励性的通知:只要你愿意继续埋头工作,就能够得到回报,也就是受痒刑

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普通人的一天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工作时间、自由时间和休息时间。过去的资本主义只利用劳动时间;因此要尽可能地延长劳动时间。为了占领新的市场,资本主义只要在自由时间上投资就可以了唯一的条件是自由时间有利可图。这样一来,就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延长自由
时间了。于是投资自由时间成了娱乐产业(交通与旅游业、所谓的保健业、通讯业、影音产业等)的任务。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
仍然说得通,只是带来了新的后果:不仅劳动时间是金钱,休闲时间也可以变成钱。

媒体顾问
86.
笔者曾在其他作品
中对心理技巧进行过分析。让诱饵看上去有用,甚至不可或缺想要在人类文明中实现这精彩的一击,就要创造出各种心理技巧。我们在这一转折点中会看到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1929年,即经济危机开始的那一年,出现了美女海报(由著名画家乔治贝蒂〔George Petty〕和阿尔贝托瓦格斯〔Alberto Vargas〕发明)。这一文化现象的目的在于让一切物品带有色情色彩,引起欲望从香烟到拖拉机,再到汽车。甚至连刚刚对欲望这一生活中最晦涩难懂也最刺激的区域略有所知的弗洛伊德学派对生产带有性欲的物品作出了巨大贡献。弗洛伊德移民美国的外甥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十分熟悉舅舅的作品,正是他成功地发明出营销学这门科学。劳动科学管理属于生产环节,而营销学则属于消费环节:前者重新组织劳动,后者重新组织休闲。作为一门科学,营销学指的是一整套操纵手段,美国人意味深长地称之为舆论导向即所有与操纵新闻、媒体、主张、感觉、情感、欲望及其他与观念相关的概念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更好地销售产品


解放=成瘾
87.
基本的技巧便是将异化性的产品展现为解放性的产品。譬如,烟草商从1929年开始使用美女真人向世人展示,如果女性也开始吸烟,她们就能从男性手中夺过这件象征阴茎的物品,从而将自己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使男人依赖烟草并屈服于香烟对他们来说象征的一切(例如男子气概、自由等等),这样还不够,还应该让女人也以自己的方式产生这种依赖和屈服。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所谓的解放,代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瘾即对烟草这种当今最常见的危险毒品成瘾。随后,美女海报接过了真人的接力棒。

乔治贝蒂在20世纪30年代为销售香烟创作的美女海报
在禁酒令解除(1933年)后,这一招又通过各种形式用于酒精以及日后各种形式的游戏
。不仅如此,媒体顾问们很快发现,只要能制造对这个产品的需求,人们可以对任何产品上瘾。诀窍很简单,就是让那些没有这种产品的人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如那些拥有这种产品的人。
先是通过各种信息(招贴画、广告、广播、电影与电视、文字信息或潜意识信息等)制造强烈的刺激(如美女海报的作用),再为由此激发的欲望提供一件相应的产品,而这件产品要能够完全满足之前创造出的空虚感。
如今,很多门类的科学都为营销学所用:精神分析学和应用心理学用于找出欲望与渴求;社会学用于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目标人群;神经经济学(经济学与认知神经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和神经营销学则结合能通过大脑中内啡肽(即所谓产生愉悦感的荷尔蒙)的分泌使消费者感到愉快的积极情绪的传播(图像、气味、笑声、礼物等),来研究购买决策的形成过程;还有直接(越来越不常用)或间接(越来越受到推崇)的沟通技巧,如蜂鸣沟通。无论蜂鸣所传播的是真消息还是假消息,其目的是使一件产品、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无限地重复,而且会为此用到所有的宣传手段,既有传统的传播途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更有像病毒一样的传播途径(社交网络、电子邮件、博客等)。在后一种途径中,消费者参与了异化他们的过程,通过持续快速地转发第一条信息于是产生了难得的蜂鸣效应
。2013年3月,广告公司为卡嘣吧(Carambar)牌焦糖策划的一则广告
便是很好的例子。

营销哲学
88.
甚至连哲学也为营销学所用。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成为一种发掘大众欲望的工具,哲学的用处体现在其研究的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意义。营销学感兴趣的是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们要到哪去?
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哲学给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答案:我们要走向游牧。如我们所知,吉尔德勒兹曾就阿拉伯、土耳其和蒙古的牧民和广义上的游牧制开设过课程
。他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让我们像20世纪60年代许多搭车旅行者那样跑到最后的牧民中去,而是要我们逃离国家的构成和定居权力的不同形式,忘记权力,并重新探索力量。德勒兹并未意识到他正在为性资本主义提供一种新的幻想性资本主义在战后一直发展良好,而在60年代却由于力量削弱而正亟待革新。这一新的营销学与从泰勒-福特制度过渡到人才资本理论的劳动组织诞生于同一时代。于是,在德勒兹的思想盛行的1968年,它被营销学用于刻画未来的英雄形象:一个总在四处奔走的人,变幻无常,通晓各类投资,精神分裂,令人捉摸不透;一个由于几代以来一直屈从于机器,最终自己也变成了机器的人。虽然在本书中不宜赘述,但笔者实在好奇德勒兹(和迦塔利)这种对机器这一词语带有崇拜性质的奇怪偏好也许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痴迷,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充斥着吞噬人类及其主观性的机器。这种痴迷促使德勒兹接受了人的存在-机器状态,这种状态从此带来了多种变化的可能。德勒兹似乎不愿抗拒甚至急于实现这种机器化。
于是,弗洛伊德的唯一主体这位遵循法则、压抑欲望,而且在满足欲望时很容易产生负罪感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他的时代似乎过去了。市场利用弗洛伊德学给隐藏的欲望松绑,在其庇护之下,普遍化的消费最终制造出了在消费过程中负罪感越来越小,胆子却越来越大的主体。这种(比起弗洛伊德式来更具德勒兹性质的)新主体的出现符合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对于新主体来说,违抗变成了标准。媒体顾问们很快意识到,在模糊的身份概念(精神分裂型、分裂型、多重型、变幻型、转换型)上做文章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充斥着不断更新的商品以确保人们能进入游牧新世界的休闲空间,简直再好不过了。

500MB Bbox牧人套餐
超过500MB后缩减带宽 5GB Bbox牧人套餐
超过5GB后缩减带宽 10GB Bbox牧人套餐
超过10GB后缩减带宽
布依格无限wi-fi
Wi-Fi 含 含 含
VoIP网络电话 含 含 含
云空间 20G 50G 50G
每月费用
(24个月合约)
- 19.90欧元 39.90欧元
每月费用
(非合约机) 9.90欧元 24.90欧元 44.90欧元
通讯运营商布依格(Bouygues)推出的牧人套餐广告

如今,游牧型客户需要的是游牧型智能手机、游牧型平板电脑、游牧型食品
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罗列所有你能想到的游牧型产品的网站(nomadeshop.com)。德勒兹理论中这一重要的能指从此成为当今广告中最受青睐的一个词语。
不仅如此,这种未来(即地方国家权力的极端自由主义全球化未来)还与对回到过去的向往有关,那是一种先人类的状态,是新石器革命前那个无比幸福的世界,而革命之后,醉心于界线与权力的耕作者-饲养者战胜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迁移的享乐主义捕猎者-采集者。这种向往本身意味着一次真正的文化变革:它是一种承诺,承诺不信神式的回归,回归到与国家、一神论以及劳动休闲分配方式截然相反的游牧式和多神制失乐园中去。这正是当今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这一乌托邦,只需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只要人在自由的时候哪怕是部分自由的时候成为消费者就可以了。当然,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乌托邦变成了噩梦,最美好的世界变成了最糟糕的世界。消费者不再能为自己的选择做主,因为媒体顾问已经完全为他选好了对他来说最合适的东西。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正是在这个世界德勒兹化时,德勒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种景观
89.
我们还可以换个说法:曾几何时,异化的只有劳动;后来休闲也被异化了。这两个世界就此呈现出连续性:无产者在异化劳动中生产出来的分散的物品碎片又完整地在消费世界中回到了他们身上。这些物品在产生用途之前,本质上属于诱饵,或者叫幌子(或者笛卡儿已经提到过的技巧,见第4段),它们中包含一种满足欲望和实现幻想的承诺。用德波的话说,商品接管了劳动者的休闲。因此,对人类的放弃始于生产,终于大众消费;而人类社会也彻底重新无产阶级化,因为异化劳动后紧接着便是带有性欲性质的消费。在第一重无产阶级化,即生产者的无产阶级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第二重,即消费者的无产阶级化
。而随之消失的,便是宝贵的休闲时间,这段时间本应专属于自我,用于自我教育和生产对于文明来说十分重要的作品,还用于支撑主观化的过程。
这便是当今的景观。

还是多种景观?
90.
然而,比起景观来,笔者还是更喜欢诱饵幌子和技巧。这个词之所以会让我感到不适,是因为加上定冠词
后,景观一词在我看来太笼统、太统一、太普遍,对历史变化不够尊重这显然有着黑格尔的遗风。然而,在笔者看来,德波在20世纪60年代看到的景观并非历史的最新状态,或者叫历史的黑格尔-德波式结局。原因很简单:人类从未停止向自己灌输恰到好处的幻想,即与其所生活时代相符的景观。
我们想到凡尔赛宫和镜厅时,就会联想到皇家大主体的剧场和舞台;想到官方形象不断改变的无产阶级及其游行队伍群众,就会联想到无产阶级的常设法庭和那些杜撰出来的供述;想到纳粹的雅利安大主体崛起时的悲剧性排场,就会联想到无穷无尽的卐字和背景里希特勒主义的叫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叙述和表现技巧。先前各个时代和其他文明的技巧在它们各自的时间和空间里无疑也会十分精彩而有力,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电影以及20世纪后半叶的广告和电视的技巧。从这一角度来看,所有人类社会都是景观社会,因此将景观一词锁定在20世纪是不对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顺着德波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可能会忘记,他那个时代的景观也只是一个中间状态而已。
笔者想说的是,如果历史继续在这条西方妄想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们将会看到其他的景观:不是消费社会虚假而异化的富足景观,而是贫瘠和毁灭的景观。事实上,我们正在迈向第三次无产阶级化,即物质世界本身的无产阶级化。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这一西方的妄想既已蔓延至全球,就要用尽每一片土地、每一滴水、每一粒沙、每一棵植物、每一只动物、每一个活细胞、每一块矿石、每一道波、每一寸空间、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基因片段、每一种痛苦、每一种欢乐、每一次冲动同时完全无视世界毁灭的风险,如此才能实现得到更多这一愿望。我们已经开始收到不少这种新景观的图片了:墨西哥湾的直接污染、福岛事件等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