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发现独家--新媒体时代的独家新闻采写之道

書城自編碼: 29518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黎勇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114771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0/21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0.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性别经济学
《 性别经济学 》

售價:HK$ 71.3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12.7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售價:HK$ 86.3
探索清陵五十年
《 探索清陵五十年 》

售價:HK$ 1012.0
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
《 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 》

售價:HK$ 101.2
财之道丛书·如何让人投资你:股权激励融资全揭秘
《 财之道丛书·如何让人投资你:股权激励融资全揭秘 》

售價:HK$ 101.2

 

編輯推薦: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黎勇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新闻有深入的认识,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在采写调查报道和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又结合新闻理论展开新闻业务研究,这本书集纳了他多年来在专业上的思考:新闻的发现既是一种专业技能,也是立场、态度和价值观的宣示,而后者可能更重要。
陈婉莹(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原总监)
我对黎勇的观察力、胆识和勇气印象深刻,深觉他敢于担当,无愧于记者职业之荣耀。这本书通过黎勇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一个个案例背后的采写故事及当时所思所想,读来趣味横生,给人启发,也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一篇好报道的采访和写作过程,绝非等同于工匠搬砖、砌墙的简单体力劳动,而是具备极高创造性价值的脑力劳动,需要记者的深入思考、研究与调查,它能给作者和读者都带来启迪和乐趣。
范东升(著名记者范长江之子、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黎勇进入新闻界时正赶上新闻专业主义、调查性报道和法制新闻在中国大发展的世纪之交。个人的良好素养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加之生逢其时,造就了他昨天的成功实践和今天的厚重文集。他的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发现独家新闻的门道,至少还有内心的成就
內容簡介:
新媒体时代,如何让一条新闻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跳脱出来,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何在新闻越来越同质化的背景下,写出独家、独到、独特的新闻?本书作者结合自己亲历的若干案例,分别从题材选择、线索寻找、采访发现、主题挖掘、表达创新等方面,加以剖析和说明。严格说来,这不是一本理论书籍,而是一本讲述采访及采访幕后故事的书,但正是这些故事中透出的经验和实操技巧,可引领媒体从业者迈入新闻的奥妙之门。本书案例主要源自传统媒体,但方法在新媒体中同样适用。
關於作者:
黎勇,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在晚报、市委机关报、都市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1年,历任记者、编辑、深度部副主任、总编室副主任、驻台湾记者、周末版主编、深度调查部主任等职,作品曾多次获各类新闻奖。出版有《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等。
目錄
*目录
序一 抢救记者 范东升
序二 从抢先发出到独此一家 展江
引言 新媒体时代还有独家新闻吗  001

上编 发现的快乐

第一章 开启独家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获得独家新闻的基本路径  002
逆向思维:打破定式发现独家  003
案例1: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  008
眼见为实:验证式思维出奇招  009
案例2:110:你太让我们失望  016
案例3:台北公务机构里撒一泡尿,好爽!  017
质疑名人:没有谁不可以被批评  021
案例4:贾平凹书画是国画版《废都》?  023
说出真相:他人沉默我独呐喊  024
案例5:何阳六天赚走10多万  030

第二章 坚持独家观察
任何强权、民意或情面都只能遵从真相  032
既不要盲从官意,也不要盲从民意  032
不是被人请来就一定要写他好  040
案例6:知识产权咨询创下零纪录  042
戳穿潜规则制造的伪真相  043
案例7:光谷之争尘埃落定?  047

第三章 搜寻独家线索
大家都能看到的公开信息,为何只有我写出新闻  049
报纸讣告中发现重要人物的异常离世  050
案例8:白发院士送别青年英才  052
公告栏上发现高龄名人的不寻常政治举动  053
长篇大特写和专业报纸里发现新线索  055
案例9:因欠母校600元学费 大学录取通知被扣  059
案例10:一位十佳学生背后的生活  060
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淘取新闻线索之金  066
案例11:12岁女生路灯下教流浪女童读书  069
案例12:9岁童生命垂危 后母替儿找亲妈  071
不停追踪,总有独家猛料  073
案例13:一千元可买棺葬  077
案例14:黄陂红高村棺葬尸体被绑架  078

第四章 利用独家资源
在内幕的边缘,向新闻源靠近、靠近,再靠近  080
从一次没发稿的采访中获得多个机密信息  081
案例15:神舟二号生命科学实验状态良好  084
案例16:武汉科学家找到治沙魔法  085
事先独家获知却没能报道的两个大新闻  086
市长考察过程中细听谈话发现独家线索  088
领导考察与长江翻船,哪个更有新闻价值?  090
案例17:我市江面今晨发生撞船事故  092
勤跑多问善听拣来好新闻  093
案例18:萝卜白菜种到国门外  095

第五章 切入独家视角
跳出会议,寻找读者感兴趣的信息  096
跳出会议写会场之外的新闻  097
案例19:信息专业院士遭遇信息短缺  099
会场上的意外和冲突值得特别留意  100
案例20:冯小刚心脏病再次发作  103

第六章 设置独家议题
在当前热点和时代大背景中寻找事件的意义  105
把普通新闻事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观照  105
案例21:海选村官被上级停职  108
从枯燥的专业研究中挖掘公众关注的议题  109
案例22:神舟二号进行做爱试验?  111
思路清晰主题确定才能写独家  112
案例23:一台干燥机的启示  114
用大数据向读者解释新闻背景也能成为独家  116

第七章 创新独家表达
同样的素材,为何只有我写得这么有趣?  119
读者,读者,还是读者!  119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122
案例24:马精武掴了冯小刚三耳光  124
故事,故事,还是故事!   125

下编 深入的勇气

深度报道最稀缺的是什么  132
案例25:文强黑色身影后的著名亮点  134
案例26:红与黑:文强40年欲望史  144
案例27:重庆打黑颂扬声后的坊间争论  155
案例28:26岁富士康工程师左脑被切除之后  163
案例29:为伤所困:被富士康制造的工伤工人  171
案例30:深圳科学家广西蒙冤入狱三载终昭雪  181
案例31:空姐丹丹之死   190

后记 结束,抑或开始  197
內容試閱
*序言

序一
拯救记者范东升

在2011年出版的《拯救报纸》一书中,我曾预测,中国报业很可能将更难抵御即将席卷而来的数字化大潮,中国新一代的读者也更容易背弃纸媒,转而接受和使用新兴的网络媒体,但我没有想到,中国报业的危机到来得竟是如此之快,几乎就是在一瞬之间。2012年中国报业经营出现下行拐点,随后每况愈下,特别是市场化程度高的纸媒,仅仅几年时间,迅速从风风火火的市场骄子走上了经营的悬崖。国内媒体的传统经营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而在全国主要城市,许多媒体机构的广告收入开始出现令人心悸的断
崖式下滑。传统媒体经营状况普遍持续恶化,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如今当报社的编辑和出版人聚会的时候,那种气氛就好像是在参加丧礼,相互询问的口吻如同是对方久病初愈,或者是被离婚搞得焦头烂额。当年我引用的《纽约时报》执行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描述美国报业危机的这段话,现在用来描述中国媒体界沮丧无望的氛围,简直一个字都不用改,无比传神。

在书中我还援引过资深报人斯蒂文史密斯(Steven
Smith)的一段话:

当一家又一家的编辑部裁减人员时,他们便损失了和过去的重要历史相关的那些资深新闻人。因而报纸几代人积累起来的美国报业的基础受到进一步损害,也许已经无可挽回。

史密斯在文章中借助小说的形式,比喻报业受到谋杀。他怀念过去报业的辉煌日子,珍惜报人的理想、责任感和价值观,但是又不能不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和无奈。他借小说作者之口,指责报业老板的贪婪和报社主编背弃新闻价值观导致报纸走向衰落。小说的结尾是,一位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在一位电脑奇才的帮助下破了一起谋杀案,而那位电脑奇才将成为这家报社的新老板。这个结局暗示,新媒体与传统专业的结合将成为报业的救主。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Jeff Bezos)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了因调查水门事件而名扬世界的《华盛顿邮报》,可称为这篇小说的现实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贝佐斯买下这家报纸幷非只是为了赚钱做生意。他对报社人员说,做生意也要有社会意义,他强烈相信,只有像传教士那样有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好产品。他说自己就是邮报的怀旧粉丝,认为正是这家报纸新闻传统中的
灵魂而使之与众不同, 因此这样的精华绝对不该放弃,否则一定是疯了。

我完全认同贝佐斯的看法。在传统媒体面临生存挑战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新闻业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中所承载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不应该忘记许多传媒工作者曾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甚至前仆后继,为维护社会公正、人民福祉乃至世界和平做出的卓越贡献,更不能抛弃新闻人世代传承恪守的职业灵魂和核心价值观。我十分相信,不管社会如何转型,
媒体运营模式如何变革,传媒技能如何演变,记者这个职业都将存在下去,都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或缺的守望功能。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如果新闻专业人才真的出现断层,社会系统将会严重失衡,公众利益将难以维护,世界的未来也将因此晦暗不明。

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中的资深新闻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智慧、技巧、才能,特别是其理想、良知、激情与社会责任感,在今天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传统媒体的这种宝贵遗产,值得认真去抢救、保存和继承。

有着21年媒体经验的资深记者黎勇,在离开媒体之际,写成《发现独家新媒体时代的独家新闻采写之道》一书,我认为就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黎勇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晚报、市委机关报和都市报工作,跑过时政、政法、社会、科技、经济、教育等多个条线,担任过夜班把关编辑,也做过深度调查报道记者,带过团队,管过部门,业界经验相当丰富。他把自己认为具有留存价值的实际经验和经历,写在这本书里,奉献给现在和未来的记者,包括新媒体的记者和自媒体记者,颇值得细加品读。

本书上编部分,讲述如何从浩瀚的信息中寻找、发现、提炼和报道一篇与众不同的新闻,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一个个案例背后的采写故事及当时的所思所想,读来趣味横生,给人启发,也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一篇好的报道的采访和写作过程,绝非等同于工匠搬砖、砌墙的简单体力劳动,而是具备极高创造性价值的脑力劳动,需要记者的深入思考、研究与调查,它能给作者和读者都带来启迪和乐趣。

本书下编部分收录的是作者的部分调查报道作品,后面附有报道幕后的故事,展现了作者不平常的勇气。我记得,作者在重庆打黑时期曾采写过一篇深度报道,对薄、王的一些不妥当做法提出质疑,文章当时未能刊出。薄、王下台后,作者将未刊稿在网络上发出,获得很高的转阅率,我读后印象深刻,曾在微博中对作者的深刻观察力、胆识和勇气给予赞赏。很高兴我在这本书中又看到了作者其他类似的深度报道,了解到更多报道幕后的故事,深觉黎勇敢于担当,无愧于记者职业之荣耀,值得点赞。

是为序。
(作者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序二
从抢先发出到独此一家展江

作为资深调查记者,作品才是硬道理。认识黎勇多年,他的作品在专业上硬度很高,现在要结集出版,我欣然为之作序。

已届不惑之年的黎勇,进入新闻界时正赶上新闻专业主义、调查性报道和法制新闻在中国大发展的世纪之交。个人的良好素养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加之生逢其时,造就了他昨天的成功实践和今天的厚重文集。

黎勇这本书定名为《发现独家新媒体时代的独家新闻采写之道》,名字响亮!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独家新闻的通常有两个字眼,一个是scoop,一个是exclusive。发生了一个新闻事件,第一个发出的新闻报道即为scoop,意为抢先发出的新闻。这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记者成名的途径。随着通信传播技术的
发展和记者队伍的壮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抢先新闻越来越难,而且还受到公民记者的挑战,很可能职业记者要败给随手拍的自媒体人。按照黎勇的说法,私家车泛滥的年代,专职司机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黎勇认为,即便在题材与内容上不具备唯一性和独家性,微博和微信发布者通过对既有材料进行高度整合和概括,提炼出关键信息,选取独特的角度,挖掘出材料中蕴含的主题和深意,寻找到契合时代背景的重大价值,或者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仍有可能使作品(包括微博、微信或报道)具备独家新闻特征,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带来广泛的影响。今天传统媒体的珍贵之处或者说遗产主要就剩下深度报道了。在深度报道中,倡导独立、独家、独到的胡舒立女士在其主创的《财经》杂志中一马当先。那是互联网刚刚冒头时纸媒最后的黄金时代,一大波都市类报刊杂志纷纷效仿。于是,今天意义上的独家,即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exclusive成为黎勇的追求。

其实,任何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几乎都是exclusive。消息来源广泛存在,无论是从网上获取,还是传统上依靠线人,调查记者在当下中国不会有无米之炊之虞。问题是在宣传纪律的要求和软性公关的夹击下你能不能调查,调查后能不能发表。也就是说,深度调查记者不愁素材,担忧的是作品出版的合法性。

当然,社会生活无奇不有,在宣传纪律之外,媒体也不是一点空间都没有。要发现独家,首先靠什么?黎勇说:创造性思维是获得独家新闻的基本路径。黎勇的招数是,从大家都能看到的公开信息,也就是具有合法性的题材中写出独家新闻:报纸讣告中发现重要人物的异常离世;公告栏上发现高龄名人的不寻常举动;长篇大特写和专业报纸中发现新线索;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淘金新闻线索。他举出自己的成功之作幷总结道:不停追踪,总有独家猛料。英国学者卡伦桑德斯教授将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是日记式新闻,包括:(1)可以预先计划和预测的媒介事件,如选举、婚庆、通胀指数公布等;(2)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海啸、恐怖袭击、灾难事故和杀人害命等。另一类是非日记式新闻,往往是由那些有魄力的记者从各种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渠道政府报告、专业图书杂志挖掘出来的。在中国,非日记式新闻的一个经典见诸钱钢先生1987年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该书首次向大众读者披露了1976年那场大地震中26万人的死亡数字,其实数字来自地震出版社的一本在专业外鲜为人知的专著。在很多人不想做记者的当下,我却要说,能找到一个基本保障出差经费、有操守和一定选题空间的媒体,对于年轻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行当,不停地走在路上,不停地与各类人交谈,不断地发现、写作和思考,然后看到自己的名字见诸报端,这还是其他职业难以比拟的。

中国的新闻太多太多,人们对日记式和非日记式好新闻的需求很强很强。黎勇的书除了告诉我们发现独家新闻的门道,还有内心的成就感。他就是从各种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渠道抓取独家新闻的有魄力的记者。
(作者为著名传媒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精彩书摘

选自《发现独家》上编发现的快乐第一章开启独家思维

质疑名人:没有谁不可以被批评

质疑永远是记者最优秀的品质。发现、寻找和写出大多数人心中的疑问,代替读者质疑,是记者每天应该做的主要工作。不管他面对的是名人、官家、权贵,还是平民、百姓、底层人,都应该如此。

有的记者质疑意识非常强,自己心中有疑问,也知道大多数人心中有疑问,便会马上去问;有的记者虽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心中有疑问,却碍于情面或出于各种担心,不敢去问、不好意思去问、怠于提问,因而也就放过了很多发现新闻的机会。

2001年底,著名作家贾平凹与陕西画家邢庆仁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一个名为长安男人的书画展。开幕当天,我应主办单位邀请去采访了书画展。当天前去参观书画展的观众不多,主要是主办方邀请来的嘉宾和有关方面人士。我因当天另有其他活动,匆匆在展厅里转了一圈,粗粗浏览了一下就离开了。回去后,根据美术馆方面提供的材料,写了一篇画展开幕的消息。过了一个多星期,画展即将闭幕。想到画展开幕当天所看到的画作中,贾平凹的画似乎还有点意思,有的还有情节和故事,与一般画家的画展不大一样,我觉得可能还有新闻价值,便再次来到何香凝美术馆,仔仔细细地把贾平凹的画看了一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都是些什么画呀?分明是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性交场景、性交姿势和生殖器官的大展示!画面应该说幷不令人恶心,甚至可以说还真有那么一种美感,不过,这些泛性化、充满性想象力的画作,与贾平凹《废都》中那些赤裸裸的性描写如出一辙,确实都儿童不宜,幷不是每个人都可去参观,这是我在写画展开幕消息时没有写到的。而我在现场却看到,有一些家长带着儿童来参观画展。有的家长看到画
展的内容,在孩子面前感到很尴尬,很快就带着孩子走了。有一位家长对我说:这画展太黄了,本来是带孩子来接受艺术熏陶的,没想到是这样一些内容。我又从售票处了解到,画展开幕以来,前来参观的观众不多,但学生较多;在美术馆历次举办的各种画展中,这是一次比较冷清的画展。按一些记者一惯的思维,贾平凹这样的大作家、名作家,应该做专访,吹捧还来不及,谁会写批评报道?不过,我认为,越是名人,越应该鶏蛋里挑骨头,媒体越应该对他们严格要求,因为他们在社会上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果名人的一些倾向得不到批评和监督,他们就可能做得越来越过,滑得越来越远。贾平凹的画作太黄,儿童不宜,不适宜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观看,但主办方事先没有提示,这是一个失误,我要写出这部分家长的感受。回到报社,我写了《贾平凹书画是国画版〈废都〉?深圳展出受冷遇,9天参观者仅600人》(案例4),部门领导称好。可是在见报时,夜班编辑怕惹麻烦,把一些尖锐的字眼删除了,幷且处理在一个不起眼的边栏位置。

尽管如此,这篇批评报道仍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首先是本报的竞争对手《南方都市报》看到报道后,隔天也跟着发了一篇类似的报道,几乎全是引用我的报道,一些提法如国画版《废都》,所举国画的例子,均来自我的报道,只是报道的版面位置比本报醒目了许多。紧跟着中新社转发了这篇报道,《新快报》《南方日报》《天津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或评论,此事成为媒体热点。

只有一个人对我叫苦连天。这个人就是邀请我去何香凝美术馆采访的通讯员。她一天之内给我打了无数电话,控诉我的罪行,称这篇报道让她挨了领导不少骂,还写了检讨。

不过,他们幷不知道,这篇报道其实是帮了贾平凹的忙。据了解,贾平凹、邢庆仁二人的长安男人书画展,此前曾在上海、西安、苏州等地举办了几场,但都无声无息,媒体虽有报道,却没什么反响,观众和深圳一样都不多。在深圳的画展结束后,贾邢二人的长安男人书画展随后又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举办,由于这篇报道,贾平凹的国画已因国画版《废都》而名声大振,画展每到一地都成为当地媒体的热点,买票前往参观的成人观众大增,贾平凹在这个画展中可谓名利双收。

显然,贾平凹为这篇报道埋怨我是没有道理的。大约10个月后,贾平凹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主动向记者提起这件事,话语中分明对记者把他的画称为国画版《废都》感到满意或当作一种荣耀。

案例4:
贾平凹书画是国画版《废都》?
深圳展出受冷遇,9天参观者仅600人

本报讯(记者 黎勇)贾平凹书画展昨天在何香凝美术馆闭幕,9天的展出仅600人左右前往参观,备受冷落。而更有观众批评贾平凹书画展是国画版《废都》,属儿童不宜。

何香凝美术馆售票处人员告诉记者,来参观贾平凹书画展的,以老人居多,主要是一些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知识层次的退休人员。此外,学生约占了20%,其中主要是大学生,也有一些中小学生与父母一起前来。但参观了展览的不少观众对这次画展颇多微词。宝安的罗先生带着11岁的女儿专程赶到何香凝美术馆看画展,不想却看到生殖器、乳房、光屁股这样一些题材的画,令他十分失望,也令他在女儿面前很尴尬。这不是一部国画版的《废都》吗?罗先生认为,这次书画展其实属儿童不宜,事前应该告诉观众。

昨日记者在何香凝美术馆现场看到,贾平凹展出的这些画中,凡有人的画面,大多赤身裸体。如《裸竹》,画的是在一片竹子底下,躺着一个双腿张开的裸体女人,敏感部位清晰可见;《花园》则画的是一个长着狐狸头、光着身子的裸体女人,而狐狸的头又伸到女人的光屁股后面;《羽人》中的羽人,穿着三角裤,戴着乳罩,身上长着羽毛,画面题词说这是作者一次在梦中龙翔凤舞,心乐大作;《乡间大坑》则描绘了一男一女赤身裸体抱着躺在乡间大屋的坑上,狗在一边看的情景。此外,《老屋》《黄昏的林子》《相思》《山鬼图》等均如此,只有《邻院的少妇》等极少几幅画,画中的女人穿了衣服。在楼上展厅里展出的另一位陕西画家邢庆仁的作品,观众感觉亦然。

慕名前来参观展览的何先生看完画展后说,贾平凹和邢庆仁这样作画,自有他们的意图,自有他们的深意,但和《废都》一样,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作品在社会上,特别是面向中小学生展出确实出乎意料。

虽然有这么多吸引人的地方,贾平凹书画展却幷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一家文化艺术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说,贾平凹是以文学作品著称,他的书画虽然也不错,但毕竟不如他的书出名,因此,他的书画展门庭冷落是意料中的事。
(载《晶报》2002年1月7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