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褚时健亲笔确认独家发布
☆八十幅珍藏照片全彩再现
☆三十年老友回顾大成若缺者的丰富人生
又到了褚橙上市的时节,褚时健也再次成为大众话题。
褚时健,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临近退休的时候却折戟沉沙。 衡量一个人生命的高度,不是看他站到*,而是从*跌落之后的反弹力。褚时健以强悍的实力证实了这一点。出狱后,他以74岁高龄,带着楮橙再次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热潮。从亚洲烟王到今日的哀牢山橙王,他的经历,非简单的传奇二字所能言说。楮橙问世更引得崇拜者、创业者蜂拥哀牢山,也再次将这位老人推向了聚光灯下。 作为当代的风云人物,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对褚时健投射了很多理想和期望。对于特殊人物,需将之还原,并将之放入大时代背景去看待。他是历经国家政治风云变幻、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成长起来的探路人,身上带有中国传统精耕细作的极致的工匠精神,凡事不做则已,做则极致。无论是红塔,还是楮橙,无不展现了其过人的商业天赋和其顽强的信念。 《大成若缺褚时健》的作者李林栋自上世纪80年代即多次近距离采访褚时健,对其进行报道,成为褚时健的好友。《大成若缺褚时健》以作者与褚时健数十年交往为*手基本素材
|
內容簡介: |
褚时健,曾经的烟草大王,如今的褚橙创始人,极具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李林栋与褚时健是相交三十余年的好友,亲眼见证了褚时健艰难创业、经历人生辉煌又坠入低谷,古稀之年二次创业并再创辉煌的传奇人生。作者选取具有代表性及生活化的点滴小事写就了此书,在讲述褚时健坎坷一生的同时,也历述了他的商业探索以及应对之道,用弥足珍贵的*手资料还原了传奇背后的褚时健。本书意不在评价褚时健的功过和人生,只为客观再现这位老人一生的高潮与低谷、圆满和缺憾。
|
關於作者: |
李林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先后在民政部、《经济日报》等部门和机构任职,后创办《环球企业家》杂志并任总编辑,现为社会公益组织网时读书会会长。著有《送你一束红烛》《青春不是候鸟》《留给八十年代的背影》《散文是会生长的》等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
|
目錄:
|
目录
推荐序 志有其恒 终成其卷1
作者题记 我眼中的褚时健1
特别呈现 大成若缺 庄园初现1
上 篇 苦难岁月,育出勇者激扬
第一章 初识褚氏传奇
见证的开端5
联军气定神闲背后的八国7
乡间少年的超前意识12
褚式领导力小试牛刀15
相濡以沫17
错划右派20
第二章 壮年在渊,展现自我经营能力
换脑筋25
人生新起点27
挑战玉溪31
中 篇 施展经营天赋,成就一代烟王
第三章 挑战,成就中国烟王
唤醒众人无望之心39
逆天申请42
引入外援50
把第一车间建在田野里54
品质第一62
打破大锅饭67
人生六十方开始75
第四章 耳顺之年,中国烟王造福一方
三合一有其偶然性85
老褚,你开的是印钞厂86
红塔山现象89
红塔山声名远播91
造福一方的光荣与梦想96
第五章 开事业巅峰,拓红塔山文化
总是我家的朋友们101
红塔山笔会103
获评百花奖115
北京故事121
下篇 再战商海,哀牢山里见
下篇 再战商海,哀牢山里见橙王
第六章 杖朝之年,再现风采
关索坝啊,关索坝129
传言四起132
玉溪重逢134
再见已现新精神137
新知旧雨140
到新平去看褚橙144
哀牢山上剪梢147
有时间你就过来吧153
第七章 耄耋之年的理想与平静
大营街,喜见四世同堂157
山路漫漫162
跟老褚去转地169
哀牢山夜与昼170
菩提树下180
老褚求新知184
好好过日子186
褚橙的希望之星188
老褚也有追星族192
附录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附录一 褚时健答记者问195
附录二 褚时健的独白205
附录三 褚时健人生经历209
致谢
|
內容試閱:
|
我眼中的褚时健
从身陷囹圄到成就中国橙王,他于夕阳时分的逆袭格外引人注目。
诚如一位影响深远的业内闻人所言:我人生最大的震撼在哀牢山!
笔者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三生有幸,我与这个极不平凡的老人相识于1987年,至今已将近30年了,虽然过从并不频密,却也一直交往不断。远隔实为千山万水,历经风云几度变幻,但在我心中,无论是曾经的烟王,还是如今的橙王,褚时健一直都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可亲近的朋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曾见证了褚时健是怎样炼成的许多人生重要篇章。而无论是作为写字的,还是作为老朋友,我都愿把自己所知道的货真价实又实至名归的大成者褚时健的点点滴滴与朋友们共享。
唯望读者们从这位大成若缺的老人身上,取其勇二三、其智四五、其谋六七,让自我人生得些长进,我便不会为有失公允之担忧七上八下,而是十分满足了。
同时,我也愿将此作献给一直待我很好的老褚的老伴马老师马静芬,并告慰他们的好女儿、我的好朋友、不幸离世的小褚褚映群的在天之灵。
如果你认为人生是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之组合,那么你就错了。在人的头脑里会不断地产生如暴风骤雨般突如其来的想法,因此,才有了人生。这是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在此愿与读者们共勉。
特别呈现
大成若缺 庄园初现
后来我才知道,当我最近一次,也就是2014年11月22日从北京去云南见褚时健的时候,那不仅是他近些年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以86岁高龄又喜迎褚橙庄园开张的最初时刻。
那是一个后来在互联网上尽人皆知的盛况。就在两天前,也就是19日下午4时许,褚时健缓慢地迈开脚步,沉稳地走上褚橙庄园开业庆典的礼台,他说:11年前,我们没有油,没有米,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多年辛苦到今天,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无法想象其中的艰辛。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洒下过我们的汗水;这里的每一片树林 ,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身影。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把这里的荒山变成了果园。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取之不尽的财富。这么大的变化,证明了我们的人生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说到这里,台下的各级领导、当地百姓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嘉宾均报以热烈的掌声。静悄悄的戛洒基地里,一枚枚熟透的橙果也纷纷点头颔首,微微而笑。
是的,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2013年,为了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发展庄园经济的号召,在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褚时健的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启动了褚橙庄园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斗,如今终于实现了这个于褚橙品牌建设大有裨益的褚橙庄园的落成典礼,怎不令人高兴万分?据知,新建成的褚橙庄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其中,宾馆、农家乐和休闲垂钓3个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如今,山顶新楼可接待高端游客、提供商务会议场所服务,最多能同时满足80人食宿。山腰部分是一个以农家乐为主的饭店,每一道菜品的原料都选自哀牢山的自然环境之中。总体来说,褚橙庄园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中,最终将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
褚时健的夫人,年已82岁的马静芬老师接着上台讲话。她身穿一件旗袍,显得格外精神。会前她曾对人说,她的人生记忆是从8岁开始的,至今她还能想起自己当时身穿旗袍的样子。所以,这次开业庆典,她要回到自己8岁时的样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再一次的新生。蓄念如此,马老师在讲话中自是有些激动,甚至数度哽咽。她说:在建设褚橙庄园的一年中,自是又遇到很多新的挑战。我曾想过不管了,全交给老头子去干算了,但都是想想而已。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我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再坚持,今天开业,证明了我的坚持是对的。其实,要做好一件事情,除了坚持,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对马老师这样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台下的人们自然又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经久未息,仿佛是对褚时健和马老师这对非凡的老夫老妻、这对世界上最老的创业者,一再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应签约出版社之请,此次我是临时决定去云南见褚时健的。行前虽然对他与马老师的景况有所耳闻,但毕竟远隔千山万水,而且一别经年,我对他们的近时近处也未必全有所知。一路上,褚时健的一个年轻粉丝,也是我的一个忘年同伴小王,总是一再地向我问褚,我都尽情解答而终究不知褚橙庄园已于日前举办了开业盛典。其实,我当时也并非全无异感,褚时健那里有些忙碌甚至不同寻常,只是没有料想到风闻中的褚橙庄园竟然这样快、这样顺风顺水地开业了!说起来在世人甚至很多著名企业家眼中愈老愈红的褚时健,的确常常红得有些出人意料。但我深知,在其大红大紫的意表之下,他最客观的形象定位应该是大成若缺。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谓最完美的事物好似仍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不会衰竭。此语恰与那个被咬了一口的乔布斯苹果异曲同工。
11月21日晚,在北京家中,我曾电告褚时健将去看他之事。他告诉我他还在山上,要第二天中午才能(自新平县戛洒小镇褚橙基地)回到玉溪(家中),他歉意地让我找个车子过来吧。
11月22日下午4时多,我与小王抵达玉溪并入住一家宾馆后,即曾电褚。他当时已回到家中,可能是有些疲累,也有些耳背,让我过去谈。我则估计他最好先休息一下为佳,便告知晚饭后再过去。他说好。后来我又电老褚的司机张启学,约好6时半他来车接我们去老褚家。谁知彼时到其家,(86岁的)老褚却被(可能是来参加开业盛典的)什么人拉去吃饭了。其外孙女园园即刻与之联系,他说让其先安排我们住下,他可能回来得晚一些。我则告知园园早已先行觅定某宾馆住下了。园园也只好又电唤已先行离开的张师傅速回,送我们再回已住宾馆休息。如此不同寻常,自是我始料未及,也只好照例把从北京带来的一些吃食托给园园转奉老褚,正如他曾在新平集市特意给我买酸菜一样。
一路上,小张师傅告诉我,褚厂长(他还是照例的、一贯地称褚时健为褚厂长,尽管褚厂长早已不是褚厂长了)最近确实很忙,正赶上开业典礼(始知褚橙庄园最新情况),山上一下子来了五六百人!平常他要应付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了。总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人,就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下,为的就是要见褚厂长一面。曾经有一个年轻人,见到褚厂长就下跪,说要求发财成功的秘方,唉,当时弄得褚厂长哭笑不得。
小张师傅最后对我说:下午厂长给你打电话时,你们要是过去就好了,他现在确实太忙了。我说:他昨天晚上告诉过我,说今天中午才能从山上回到玉溪。我知道他肯定够辛苦的啦,想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小张师傅笑了,说:你也太客气了。
11月23日早晨醒来后,窗外的天空有些阴沉,但静寂的玉溪小城尽收眼底。没有人声,甚至没有鸡鸣。如此这般的静,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令人惊喜不已。这时候,同居者小王已经醒来,他也惊喜地跳下床,拿起相机,一再地把这令人感动的玉溪清景摄入自己的镜头,他甚至有些心动地又开始询问我:这般的静,是否与玉溪这个地方不是旅游城市有关呢?我说:你怎么忘了,褚时健就是这里最耐人寻味的风景。
对于我的答非所问,小王也表示认可地又陷入沉思。
我又想起了昨天晚上小张师傅送我们回来时所说的话:有人曾专门研究,世界上有记录的最老的创业者是70岁,但褚厂长二次创业时已经74岁了。他今年86岁了,仅仅用了12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巅峰下来,又创造了一个巅峰,真是了不起!而且他现在创造的这个褚橙巅峰,比过去那个红塔山巅峰,更显辉煌,因为他是当今世界上一个最老的创业者!对于小张师傅的由衷之言,当时也在车里的小王颇受感染,甚至爱屋及乌了。后来我曾又向他介绍说,小张师傅一直是老褚最亲近的人之一,他已经给老褚开车开了几十年了,当然对他知之甚深。小王闻此也由衷地说:张师傅真是个忠诚的人啊!
又想起了马老师。昨天下午也曾与之通了电话,她说自己还在山上(的褚橙庄园),有很多事(要处理),一时回不来,你要想见我就只能上山来了,或者你在家里等着我。我说,这回可能没时间了,并希望她保重身体。她说:我不是跟你说过吗?活到100不封顶!真是一个非凡的老人!而作为一个女人,今年已经82岁的马静芬老师,是否也可比肩褚时健,堪称世界上最老的创业者之最佳伴侣呢?
上午8时许,小张师傅来车接我们去见老褚。其侧尚有一健硕英挺的小伙儿,原来是老褚后来的秘书小丁。小张师傅说,原来我较熟悉的秘书小罗,换岗去种橙子了。
到褚家后,老褚正于宏室一隅相候。他的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我与小王在其侧坐下后,感觉有些风凉。小王发现侧门开着,原来如此。但这似乎是老褚的既定处置,大约是他更喜爱自然之风吧。又是几年未见,他毕竟还是有了些变化。他静静地坐着,告诉我,现在腿不灵便了。又问我们吃过早饭没有。我说吃过了,就便指着桌上还留有的那些北京吃食,说:这是带给您的。他说什么也不用带,紧接着其神色骤然明亮起来,清语曰:你们北京人真笨!凭我对他多年的了解,虽闻之稍有意外,但亦立即省悟,他是在说这些北京吃食多少年一贯制,从包装形貌到口感口味等,年复一年,怎么就没有北京人要想法改变它呢?此意虽微,但骤然出自老褚的清亮之口,不仅是对于他,而且对于如我之一切北京人来说,其含义仍然是巨大的。事实上,老褚之意,我也并非没有过睹物之思,但囿于并非此界中人,又能做些什么呢?现于此备忘,仅企借老褚之询,北京及全国各地那些故步自封的产品都由此而与时俱进吧!
接着聊起他的身体。在路上时小张师傅曾告知,老褚的糖尿病原来打针,后改为无痛注入了,现血糖水平控制在8~9,尚可。老褚也告诉我,虽然他的糖尿病已经很多年了,但并无大碍,只是腿不行了,只好减少行动。接着他歉言不能陪你们了。我则直说您不用陪,跟您说点事,明天我们俩就回去了,您现在这么大年纪了,要多保重,其他事儿都是小事,包括种橙子。我甚至情不自禁地说:我跟您认识这么多年了,有话直说,多活几年最好,其他都是瞎掰。
当听我说明这次来看他要办的事以后,他说现在找他授权要写其传记的人有好几十个。这事他已想过,决定不给任何人签字,一律不再授权了,主要是怕影响不好。此意我已尽知,几年前他就亲口对我说过,怕有人说他是王婆卖瓜。而且来前我也知道,他已独家授权别人在先了但于此他其实并无充分的思想准备,又询我独家是不是就不能再授权给别人出了?我说当然了,但这与我写您的书稿毫无关系。《大成若缺褚时健》这本书写的是我眼中的您,是独家的,不仅是独家视角,绝无第二,而且是客观真实,绝无虚构的。或者也可以说,这部书稿不是给您写的传记,实际上它是一部非虚构图文作品,它绝对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人生纪实。听我这样一说,老褚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又按书稿目录向他大致讲了讲全书的内容。他越听越进入了情况,面部表情也愈来愈温暖、生动、喜悦,最后他说:我看一点吧。我说:您想看哪儿?我找给您。他竟毫不理会地捧卷细翻起来。于是,我紧坐在其侧,眼见他时有停顿地慢慢翻看,有时甚至停在某一页上若有所忆或所思或终于,他翻阅完了全部书稿,掩卷后问我:现在咋个整?我适时拿出了由出版社早已草拟好的一份授权书(出版社如此慎重、专业的出版态度真是令人起敬,我只能以认真的全面配合来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敬意),让他签字。老褚还真很认真地看了,然后表态说,对这部书的内容无异议这个说法其实是这份授权书中最主要的内容,但对接下来所有的其他文字他认为都可不要。我说这话还没完呢,还是要有头有尾说全了才好。于是我在所携确认书上有删有加,弄得语意更完整了一些。褚时健看后,终于最后拍板了。他一边签字,还一边告诉我:年纪大了,手有些抖。我说没关系,并看他一笔一画地签完字后,还认真地在其后写上了年、月、日,禁不住心有所感:很小的时候,我曾看过一本外国小说《从小要爱护名誉》。褚时健就是一个至老都非常爱护自己名誉的人。在签字前的闲聊中,其实他曾提到不久前香港出版的一本关于他的书,而该书及其作者我也有所了解,故老褚的于此之说不能不令我印象深刻:这家伙!他所说的那个事啊,多年以后,社会上自有公论。
最后,他主动提出一起合个影吧。于是我们转至进门处较亮的地方,还有小王,分别与之合影留念。在他又一次诚恳地说不能陪你们了后,我们起身告辞。
甫一返抵宾馆,我即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则图文快讯:即时即刻,又见褚时健。这位以74岁大龄开始二次创业者,如今正以86岁高龄享受着他永远年轻的圆满果实。衷心祝福他:快乐!长寿!
一时间,应者云集,点赞无数。
or\?s??$^B EN-US style=''font-size:12.0pt''
致谢
上 篇 苦难岁月,育出勇者激扬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便已然形成的性格。按照这种童年决定人生抑或是成长经历人生的说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种种特点,大多可在其成长时期找到原因;其过往经历,已然为他之后的人生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日后的走向。
这是一种必然我们都是由过去的自己所造就的,过往的经历,成就了眼下的自己。眼下,褚时健已然以一种迟暮之年又称王的气魄再次成为当下商界典范。这让大多数的普通人感到惊讶:一般人若在花甲之年被击倒的话,往往很难再站起来,仅仅只是想想都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为什么褚时健可以做到?
想要知道褚时健这样的人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其年少、年轻时的经历尤其重要:褚老这代人与现在的八〇后、九〇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里,幼年时大多贫困,这种贫寒的生活使他们自小就对生活有着极强的忍受力。这种忍受力也恰恰是为何他能挨过诸多不顺的关键。
在李林栋先生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堂哥的推荐,年轻的褚时健选择了去昆明读书这次读书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那时的昆明因为有西南联大,正值生活清贫但思想繁荣的时刻,可以说,褚时健能够有后来的成就,一来与其与生俱来的经商天赋有关,二来也与这种成长背景密切相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战火下冶炼出的无畏,这些,一一形成了褚时健的人生底色。
从这段由友人所述的从年幼到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中,也可以看到,褚时健这代人的个人荣誉与国家存亡是交织在一起的:若没有当时的日本侵华战争,偏僻的云南断不会有这样一段文化人汇集的日子,若没有在西南联大与军队中的文化熏陶和后期在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实际工作锻炼,褚时健也很难在后期形成超出常人的视野与格局这对于一个出生在20世纪初的边陲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
而褚时健的最幸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这种幸运,并以自己极强的忍受力挨过了整风时期的受挫、初入商海时的不顺,而他杰出的经商才能又使他能够在国家的调配之下,在早先的尝试式经营之中,初展褚式管理法。可以说,这段过往的经历与日后的烟王、橙王密不可分早期的经历为他提供了锻造自我经营才能的机会,从而铸就了他。
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褚时健身上也不乏一般经营者的才能,但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一种无法避开的时代风景,一定是因为他的人生中经历中有着与众不同之处。阅读褚老的年轻时代,才能了解为什么后期他的身上会有极深的对家、对国、对工人与农民的责任感,才能知道为什么那种强烈的自我证明的动机在他老年以后依然不曾熄灭,反而愈燃愈烈。
第一章 初识褚式传奇
此时看他的神情便知,他并非在昂奋地说大话这位气定神闲的褚厂长背后,到底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不禁对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见证的开端
1987年11月中旬,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在贵阳铝厂召开年会。我当时作为《经济日报》下属《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名记者参与了此次盛会,并在有限的会期里不但采访了会长沙叶,而且先后采访了当时业已闻名全国的优秀企业家鲁冠球、马胜利(前者的采访文章很快发表于多种报刊,后者的采访文章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表后,又被《新华文摘》两期连载)等人。没想到的是,会期虽短,会后的安排却令人十分惊喜。
据说会后有两条路线进行疏散:一条是走长江三峡乘船,一条是到春城昆明乘机,与会者均可二选其一。
作为曾在西双版纳上山下乡5年半之久的一名老知青,我当时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当然是走昆明!可在自贵阳乘车去昆明的路上我也不能不想:此去中转,毕竟时间有限,难道我就是到那里一日游之后就走吗?
不行!云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应该为那里的企业家们做点事情,这既是我的职责所系,也是我的亲情所由。我应该这样去努力!
心虽有志但考量当时的大环境,我不免担心自己的小小志向无法实现:云南当时有什么出名的企业家吗?没听说过。起码在当时与会的全国优秀企业家中,我没有发现,也许我孤陋寡闻,但确实闻所未闻。
就在这样的苦思无解中,昆明到了。既然特意于此中转,组织行动者当然有精彩的节目安排,但我已暗自决定脱离组织,独自一人去云南省经委求解。
在省经委的所在地五华山,我非常顺利地先后见到了省经委企管处的副处长盛大勇和我们《经济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的站长刘瑞麟。其实之前我与他们素未谋面,但事情就是如此机缘巧合,我竟然与他们二人一见如故。特别是瑞麟兄,因为同属一个报社,对我更是亲热有加。
记得他拉我在他那个站址也许还兼自家的小屋吃了一顿饭。席间,自然谈及我此行的目的,瑞麟兄听我口气,便明了我想要为第二故乡做点事的心愿。善解人意的他边吃边思索起来,云南有什么企业家值得向我推荐的。
饭饱之时,他忽然说:我们这儿有个烟厂的厂长,你见不见?
我说:什么厂长呀?
他说:玉溪卷烟厂厂长,叫褚时健。正在这里开会,快散了。
我说:好吧。
就这样,我放下筷子,出门,步行前往褚时健的开会地点。
一路上,瑞麟兄向我介绍此褚姓厂长的过人之处:1979年,他以51岁的企业界高龄入主玉溪卷烟厂,当时,整个玉溪卷烟厂的产量不足30万箱。
在褚厂长带领下,烟厂由连年亏损开始盈利。褚厂长为了烟厂,敢干!瑞麟兄极赞此人,在他口中,褚厂长先是大刀阔斧地对厂子进行了改革,后向国家进行了大额贷款,几乎揽下了云南全部的外汇总额2300万美元用于购买设备,现在,这厂子里的设备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
我想,得瑞麟兄如此赞誉,并大力为我引荐的这位卷烟厂的厂长必然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看来,我想实现职责兼顾亲情之愿有望了!内心欣喜,愈加想要早些见到这位企业家豪杰,脚下不免行路更快了一些。
幸好,前行未几,便在一条小路上碰见了刚散会出来的褚时健。
但褚时健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云南汉子。这样的人,在亚热带的温暖阳光下,我曾见过很多。他们皮肤黝黑,说话直接,朴实得像地上的石头一样。
但褚时健又有不同,他一开口,话虽寻常却又深蕴热情:走吧,跟我到厂里去看看。这就是褚时健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这不仅开启了我的第一次玉溪卷烟厂之行,而且让我从此见证了褚时健是怎样炼成的这卷当代作品的一页又一页
因此,我不能不时常想起刘瑞麟。不过现在想来又非常奇怪,以昆明或北京为经纬,我们的生命轨迹竟然只交集过那难忘的一瞬。但人生的有些时候,一瞬就是永恒。
后来我注意到,玉溪卷烟厂发展壮大为红塔集团后,无论是瑞麟兄还是盛大勇,还有我另一个朋友《云南日报》专跑经济口的著名记者缪晓阳,都先后投奔了褚时健,并且都被老褚一一安排在了相应的领导岗位上。于此一斑,可见褚时健当时的气场有多么强大,而他识人用人的能力又是多么不同凡响!
当然,后来随着他本人的折戟沉沙铁未销,那些追随在他左右的红塔精英们,包括刘瑞麟在内,也不能不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就在2013年11月24日晚,我们当年的一些云南知青相聚于《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宾馆,不知是怎么聊起的,其中我的一位老友陈太愚忽然说到刘瑞麟是我云(南)大(学)的同学。我急问:他现在怎么样?太愚脆脆地答道:好着哪!
好人必有好报。好人本应一生平安。
气定神闲背后的八国联军
当日,跟随着那个脸庞黑里透红的汉子,我来到了玉溪卷烟厂。
一路上,褚时健告诉我,往日里,云南的烟叶并不出名。195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河南郑州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云南玉溪的烟叶得到了全国代表的一致认可,从那以后,云烟开始享誉全国,玉溪地区也开始被称为云烟之乡。
1959年10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玉溪卷烟厂生产出了红塔山。我刚到厂任职时,职工告诉我,红塔山因山体顶部耸立有元代所建的白塔而得名,红塔原名白塔。1958年,职工们将白塔涂为红色才更名为红塔山的。红色象征了革命,咱们云南不是也有老话叫见红就喜吗,再加上红塔是建在山上的,我们的厂房也在红塔山,没有了山,塔就没有了根基;有这座山做基础,这塔才能在山上屹立百年而不倒红塔山就是这么得名的。生产出来后,厂子精挑了一箱烟,上面写着送给毛主席,送到中南海去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问道:那玉溪卷烟厂的效益应该还可以吧?
褚时健此时的步子放慢了一些这是随他行走的半个多小时里,他首次放慢了脚步。
过去,我们厂的日子并不好过,玉溪曾经有句笑话,叫红梅红梅,先红后霉,往常生产的烟,大部分都堆在厂子的库房里了,卖不出去啊!
不过,现在日子好过多啦!今年,我们的红塔山被评为了全国烤烟型卷烟的优质产品,还赢得了国家最高荣誉质量奖。现在,红塔山抢手得很!
此时,褚时健回头看我:你是不是不抽烟?
我微微一笑:抽得不多。
怪不得你不知道来,看看我们的厂子!
原来我们已来到了玉溪卷烟厂的大门口。正值厂子换班之时,一路上笑着与褚时健打招呼的工人络绎不绝,褚时健也一一点头致意。来自工人们的笑脸让我意识到,这位褚姓厂长在厂子里一定拥有极高的威望。
走到厂办公室时,一位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厂长,一个小时以后要开车间主任联席会议了!
褚时健对着来人说道:这次的会议上,再强调一下抓质量、提高效率的问题。我先带李记者去转转厂,你们先去准备一下东西,我等会儿再去参加!
随后又来了几个请示工作的人,褚时健一一从容应对。等到只有我们俩时,我笑道:褚厂长,您的工作真够忙的。
管理一个厂子就是这样,整天闲不了,也闲不住。我带你去车间走走,看看我们厂子里面的八国联军!
初听这一名称,我有些愕然,怎么厂子里还有八国联军?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褚时健所说的是厂子里的机器设备。
跟随着他的脚步,我在机器的轰鸣声与褚时健的介绍中,看到了一台台来自国外的先进制烟机器,其中有一台是来自德国的制丝机,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新的制丝设备,每天的产能高达5吨,有效作业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且生产出来的烟丝味道更醇厚,香味更浓。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工厂降低消耗,自从新机器投产以来,每箱烟的消耗下降了1.9公斤,这一年下来,就是76万公斤,折合人民币就是380万!
还有一台来自意大利的包装机,它的效率比国产包装机高出3倍还多,而且,在包装原料上也更省。更重要的是,用它包装出来的烟,出现错误的概率很小。
还有哪:这几台是来自英国的设备,那几台则是来自日本的卷烟生产线
听着褚时健的讲述,看着他专注介绍机器的眼神,我生起一些疑问:这些机器都是您到厂子以后引进的?
是啊,当初引进这些设备时,尽管费了不少脑筋,可现在你看,依靠它们,我们今年(的产值)估计能超越上海卷烟厂了。
这位褚厂长口气真是不小!虽然我并不是一个资深烟民,可身为媒体人,我自然知道,上海卷烟厂一直独占国内制烟行业的头把交椅。但此时看他的神情便知,他并非在昂奋地说大话这位气定神闲的褚厂长背后,到底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我不禁对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你来得晚了,如果早些日子,我还可以让你见见我们的八国联军工作组,厂子里因为设备经常更新、维护,所以,外国专家们也是经常到这儿来。他们都是一些来自国外的技术人员,在制烟机械方面都有出色的见解。和他们比,我们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我正想有感而问,谁知,厂办公室来人通知,开会的时间到了,有些事情还需要他去决定,于是,我不得不抱憾与这位褚厂长告别。离开以前,他还嘱咐自己的司机,一位名叫张启学的小伙子一定要将我安全地送返昆明。
一路上,与司机小张师傅也不免攀谈,看着小张师傅谈论褚厂长时那满心敬佩的样子,我下定决心:云南既然出了这样杰出的企业家,我必要探究一番。
谁曾料想,这便开启了我与褚时健长达数十年的相识复相知的历程。
乡间少年的超前意识
从云南回来后,几经斟酌,记忆中的褚时健被我定位为云南烟草行业中出类拔萃者,我决定写一篇名为《云烟之王》的报告文学予以弘扬。但是,从写作上来说,你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于是我便开始了对褚时健的进一步探究。我从各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了解了褚时健缤纷多彩却又充满了坎坷的前半生。
褚时健出生于1928年2月1日。这户世代居住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的普通农民家中,之前曾有两个男孩,但都在两三岁时夭折了。对于第三个孩子,父母自然是有些谨慎的,除给他起名石柱,还搬离了祖宅,来到了人烟稀少的铁路边上。随后,在每天的火车鸣笛声中,褚时健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儿时的时光对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的,对褚时健来说同样如此。小时候练就的游泳、捉鱼本领在他的生活中从没有丢下过,而捉鱼时的一些有趣场景,更是他童年中最珍贵的记忆。
十几岁时,父亲因病过世,当时,家中又添了二弟褚时候、妹妹褚时英与小弟褚时佐。母亲在忙于家务与地里农活的同时,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们,家里的小酒坊便经常需要褚时健来操持。这个家传的酿酒坊虽然小,但它酿出来的酒却负担着褚时健与弟弟妹妹们的生活费和学费,所以,年少的他除了上学,基本上将自己的时间都花费在了酿酒上。
褚时健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十四五岁时,每年地里收上来多达七八百斤的玉米,都要全部用来烤酒换钱。
不上学的时候,褚时健要和母亲一起,先把玉米用水浸泡过,再用一种西南地区特有的蒸具甑子盛放好,放在火上蒸一整夜。在蒸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看管,不断地加柴火,还要不断地搅拌,否则便会出现烧焦或者熄火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酒的质量,也会使酒的产量大大下降。
一般人很少做到不熄火或者不烧煳,因为就算是成人也很少整夜不睡,或者在烧煳以前就及时醒过来,但年少的褚时健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熄火或烧煳的情况。谈及这件事情,他多半会告诉听者,其实他自己早就大致估算过,每约两个小时,就要加一次柴,搅拌一下玉米,所以,他就放心大胆地睡觉,两个小时以后,不需要人叫,他肯定能准时醒过来。
这种从少年时期便养成的本事令他终身受益,不管多晚入睡,只要在晚上想好第二天需要几点起,他的生物钟一定会准时启动,及时将他叫醒。长年以来皆是如此,从来没有失误过。
后来问及褚时健,他说,练就的这个本事,就是因为心里有事,因为一烧煳玉米,自己与弟弟妹妹们的学费就没了,生活也会出现问题,他不想让母亲本就艰难的人生再艰难一些。这种看似高超的本事在他那里却不值一提:其实只要有责任心,谁都能做到,这世上的事都是这样,只要上心,就能做好。
渐渐地了解到,褚时健就是这样的人:要做事,还要把事情做得比别人都好。伴随着褚时健持久的努力,往日不起眼的褚家小作坊开始出名了:褚家大小子酿酒的出酒率、酒的质量比别人高!有时候,就连那些酿酒多年的大人也比不上他。
这让那些教会褚时健酿酒的大人们奇怪了,其实,酿酒就是那么一套基本的程序:把玉米蒸熟以后,拌上酒曲,放到发酵箱里面进行发酵,然后,再放到瓦缸里面糖化,最后,蒸馏出酒,这褚家小子是怎么酿的?
其实,一向机灵的褚时健是在酿酒的过程中自己摸出了门道:大人们在教他酿酒发酵的时候,只是提醒他一定要关上门,但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为什么,褚时健琢磨了几次认为,一定是因为温度。因为据他观察,那些靠近灶火边上的发酵箱发酵的程度总是更好一些,而且酵母菌也长得更好一些,出酒率自然就高。
相应的,发酵以后需要进行的瓦缸糖化过程也是一样的,越靠近灶边的瓦缸糖化效果越好,而且出酒率总是比在门边的瓦缸高出20%甚至30%。
几次以后,褚时健动起了脑子:怎么才能让靠近门边、温度不够的瓦缸和发酵箱都能享受到高温待遇呢?他想了一个办法:用家中的破铁盆把灶台里面烧剩下来、还留有余温的柴火盛好,放到那些离灶台远的发酵箱与瓦缸边上,让环境温度变得高一些。
这让褚时健第一次享受到了动脑子所带来的成就感:别人家三斤玉米才能烤出一斤酒,但褚时健总是能用两斤玉米甚至是更少的玉米,就能烤出一斤酒。而且,由于发酵过程更充分,他家酒的成色也比一般的酒要好很多,拿到市场上去卖时,总是能很快卖掉。
把酒挑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褚时健又耍了一些小心思:我每次去市场上,绝不多带,只带能卖一上午的。因为酿得好喝的酒本来就少,再加上褚时健早早就运用了限量销售的办法,自然卖得比别人快,而大家也记住了,褚家小子酿的酒好喝又好卖,于是,下一次的销售便一点儿也不需要操心了。
后来,褚时健经常会抽空回华宁老家,每当遇到当年教他酿酒的老乡家境较差时,都会给对方硬塞上几千块钱。有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乡总是高兴地收下,他们大概明白,这是成名后的褚家小子不忘旧恩。但这些人估计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做同样的事情,褚家小子就比自己做得好呢?
这些与褚时健少年时光有着紧密联系的人们自然不知,小小年纪,褚时健便已表现出了超前的市场意识与成本意识也正是这种意识造就了他日后的成功。
褚式领导力小试牛刀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内战便打了起来。那时的褚时健正在昆明读高中。在打倒蒋介石,人人有饭吃的口号中,易冲动的少年们根本无心再读书,于是,念到高一,本就一腔热血的褚时健便在读书上熄了火。再加上当时堂兄褚时仁、堂弟褚时杰都已经入伍,于是,褚时健也放下书本:不读了,打游击去!
这一去,就是8年。
堂兄褚时仁是褚家兄弟中首个为新中国成立奉献了生命的人,当时,他才24岁。在一次战斗的密集炮火声里,当褚时健一听到堂弟说哥哥没有突围出来,他不顾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坚持在战友们所说的最后见到哥哥的地方,一具一具地翻看那些尸体,想要带哥哥回家。
执拗的他没有如愿以偿。但他的这番作为却让他所在连队的连长看中了:这个小伙子不但读过书,会待人接物,而且打仗不怕死,有情有义!在连长的举荐下,当时还是共青团员的褚时健境遇一变,竟成了领导党员的指导员!
但这次职务提升对褚时健而言并没有什么变化,在他看来,入不入党、是不是指导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干的是革命工作。
后来到了清匪反霸运动时期,陈赓兵团10万大军正式进驻云南,再加上从西南入川的原进藏部队与云南原有的部队,近4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成了新生政权必须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决定,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向各地百姓征粮来作为战用物资。那时候,褚时健的部队总是比别人征得更快,别人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他只要一二十天就完成了他出色的领导力再次得到证明,这让部队领导与地方领导对这个有为青年刮目相看。
褚时健认为,自己之所以征粮速度快,并没有什么诀窍,更不是强征甚至硬抢。在他看来,征粮的关键在于确定每户有多少田,是什么样的田,单产量有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每户应该上缴多少。而且,要充分扣除每家的人头粮,剩余的才能上缴为公粮。
他家世代务农,自然理解农民的苦处,也就能设身处地地从农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说:从小,我就认为,对别人一定要有同情心。征粮虽然说是当时的政策,但收粮却不给钱,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总是会不高兴的。他还说:做群众工作,一定要讲出道理来。你说征粮很重要,但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说,填饱一家人的肚皮更重要!我们要完成我们的任务,他要保证他一家子不饿肚子。他拼命报低,你拼命争高,两边都僵持着,只会把事情搞糟,只有双方协商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来,各方的需要都平衡一下,单顾我不行,单顾你也不行,合情合理,大家才好接受。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事情才能办得好。
通过这次征粮运动,褚时健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党下派的任务,还与农民们交了心。在很多问题上,不但要让自己好,也要让别人好。如果单单是只要自己好,不管干什么工作,别人自然会很反感。多年以后,再忆及这段征粮时光,褚时健的论调依然人性化。
这种利益均衡、带着褚氏色彩的人性化主张,在他日后的经营生涯中,不仅为烟厂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让褚时健的事业越做越顺利,同时也让烟厂的工人与烟田的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相濡以沫
在清匪反霸运动中,有一股叛匪突然袭击乡政府,褚时健的弟弟褚时候进城求援又返乡后,不幸落入叛匪手中。这个刚刚19岁的男儿面对死的威胁时,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哥哥们都是共产党员,我绝不当叛匪!这是褚家为国捐躯的第二人。
得知弟弟惨死的消息,褚时健连夜赶回了家,却无力安慰悲痛欲绝的母亲。几个月后,母亲在悲伤中去世了。为了方便褚时健照顾弟弟妹妹,政府将他调回青龙区工作。但一直忙于工作的他几乎没有时间去顾及家庭,只能由妹妹时英带着小弟时佐一起生活。
1952年,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出色的褚时健被调至盘西区担任区长一职。1954年,当褚时健又被调到玉溪行署担任人事科副科长的时候,这个一向顾及不到私人生活的男人,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与妻子马静芬相遇、相知了。
在马静芬的眼中,褚时健一向是个呆呆的人,专于做事,却不擅人事。她说,姻缘天注定,与褚时健的相识,是命里定好了的。
在她的述说中,可以看到她和褚时健相濡以沫的点滴深情,更可以看到他们相携而行的真情相伴。
当时,褚时健分管玉溪地区所属各县的宣传文教卫生工作。这年夏天,作为工作组的组长,褚时健来到了滇池旁边的小城呈贡。在听取汇报的时候,县文教科长反复提到一个名字马静芬,好像呈贡的教学革命之所以搞不上去,就是因为中心小学这个名叫马静芬的女教员在捣乱。
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出了这么一个人物,褚时健自然要看上一看相见以后褚时健却发现,马静芬是一个正直的女孩。当时年纪轻轻的她不愿屈服于呈贡县文教界的种种黑暗,自然就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下乡工作却偶遇了人生观、价值观相同的女孩,这让褚时健既惊讶,又感佩。惊讶的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孩子竟然有这般胆魄与见识,感佩的是,她的身上拥有一种当时大城市女孩所特有的优雅气质与正直。而在马静芬看来,这位工作组的组长也不像从前组织派下来的组长一般粗鲁、无知,而是能够切实地理解自己身处的真实环境。
两人相识后,日益相知。1955年冬天,双喜临门:一帆风顺的褚时健正式成为玉溪行署人事科长,并与娴静干练的昆明姑娘马静芬喜结良缘。
几乎与当时所有相恋的人们一样,他们结婚并没有置办什么像样的家具,更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双方的同事们聚在一起,吃了些糖果,喝了点茶水,开了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两个人将铺盖卷放在一个屋子里,这就算是一家人了。
结婚以后,两人随即进入了分居状态:丈夫继续在玉溪当科长,妻子则在呈贡当教员。只有礼拜天的时候,夫妻二人才能聚上一聚,互诉衷肠。
一年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可爱的女儿。褚时健为其取名褚映群。
1958年底,马静芬首次遭遇了婚后的第一个人生大难。那是12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她带着两岁的女儿步行回城,刚刚走到半途,忽然看到了匆匆而来的丈夫,心中不免诧异:不是说好这个礼拜在城里过吗?
上哪去?褚时健一脸的严肃。
回家啊!
回什么家?褚时健将女儿抱在怀里,拉着妻子就回了学校。
到了学校,他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存有200块钱的存折,告诉马静芬,这是她日后与女儿的生活费,一定要将它放好。这非比寻常的举动让马静芬又惊又怕,她不停地追问,而丈夫只用一句有人要闹事来解释。
马静芬突然意识到,当时那场闹得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或许已经影响到了丈夫。
第二天天还没亮,褚时健便离开了家。上午10点左右,一向与她不合的校长带着两名背着枪的民警到家中搜查。对方告之马静芬,她的丈夫褚时健已被组织定为右派分子。
丈夫成了右派,虽然之前对此已有一些心理准备,但对马静芬来说,还是犹如晴天霹雳!
生活在当今的很多人不了解,当时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在那个讲究批判与斗争的年代里,右派分子往往是反党、反政府、反人民的,而一旦成为右派,就如同那个时代的反革命一般。很多不幸者妻离子散,而右派本人则会被剥夺正常工作与正常做人的权利。
马静芬既担心又害怕。在随后长达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她都没有见到丈夫。倔强的她在一个周日将女儿放在同事那里,一个人回了城,她终于在自己家里见到了被监视着的褚时健。只见他人瘦了,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显得无比憔悴。
当时,褚时健并没有与妻子说话,他只是呆呆地看着妻子,就如同陌生人一般。马静芬一阵心酸,流着泪,带了些东西就离开了。近在咫尺,丈夫却不愿理自己,她很清楚,这是褚时健在保护她。
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既有人前风光,也有人后落泪。丈夫被打成右派没有收入时,马静芬也被单位除名,只能靠给别人打毛衣养家糊口。
错划右派
在当时的局势下,褚时健被打成右派其实是性格使然。这个从大山里面走出来、当过边纵队员的男人并不适应机关的生活,他性格中的直接、执拗与讲原则性,以及总从群众利益最大化角度看待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在正常年代里,褚时健这样的人会获得人们的理解与赞许,但在狂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这样的人。
身为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长的褚时健,曾经被任命为反右工作组小组长。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他开始思考,我们曾经搞过的一些运动是否有过度扩大化的嫌疑。有一次,他到盘西区一个村子里面调研时,发现农民们都躲着他。感觉事有蹊跷的褚时健立即将村长找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个村子里面所有的人,在此前的肃反运动中都被定性成了反革命。这让褚时健大吃一惊!就算村子里真的存在不法行为,将一个村子的人都定性成反革命,这也太离谱了!
随后,褚时健立即到县里向相关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共产党最讲究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办事要讲理还要讲情。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里,我们的政策都是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怎么可能一个村子的人都是反革命?这不是在说,这个村子里的多数人都是我们的对头吗?这怎么可能?我们应该有错必纠,再对这个村子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相关领导也非常重视褚时健反映的情况,并最终通过调查,纠正了之前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使这个村子村民们的生活开始正常化。
之后,褚时健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在乡间颇得好评的年轻医生被认定是美蒋特务。原来,这位名叫罗载兴的医生曾经跟随一个名为任福根的美籍人士当过牧师,而在当时,任福根已经被发现是潜藏于国内的特务组织头目。头目被抓,与他相识的罗载兴自然也是特务,整个专案组都为这一收获而兴奋不已。
这是当时身兼深挖美蒋特务专案组组长的褚时健立功、升官的好机会,但他却从罗载兴的交代材料中发现,整个供述到处都是漏洞。经亲自审问之后他才知道,原来对方只不过与任福根有过两面之缘怎么能够仅凭此事,就判定对方是美蒋特务呢?随后,他又进行了详细调查,在证明了罗载兴的清白以后,他让罗载兴写了一份详细的说明材料并签字以后,便将人放了。
这让专案组其他成员非常不满。当时正值反右斗争如火如荼,上面给他们定下的右派指标开始是3%,后来要达到4%~5%,而有些地方的反右指标已经达到了15%,有些地方甚至高达20%。如今,有了本人的招供,褚时健竟然还把罗载兴放了,这不是右派是什么?于是专案组内外开始议论纷纷:褚组长手软,手软就说明他是右派!
就这样,1959年,方届而立之年的褚时健被补划为右派,属于犯了错误的干部。接着,他被下放到红光农场劳动改造。
壮年在渊,展现自我经营能力
反右运动进入尾声时,褚时健却莫名其妙地被戴上了高帽。这顶右派的帽子,他一戴就戴了20多年。
落难之人相聚时,多是满腹牢骚。一次,一个前县委书记向褚时健抱怨说:怎么工作做得好好的,就把我划成右派了?莫管那些事啦!大家都没办法,关键是把咱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褚时健宽慰难友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他做事的准则,更是做人的原则。也恰恰得益于他一贯秉承这样的准则和原则,褚时健很快等到了展示自我经营能力的时机。
换脑筋
当褚时健被下放到距离玉溪100公里之外的元江县红光农场监督劳动时,马静芬没有选择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与丈夫风雨同行。
当时,褚时健的女儿褚映群才两岁多。在妻子女儿没有来红光农场之前,褚时健多半是一天三分饱即可只要饿不死就行。那时,整个中国正处于由大跃进到大饥荒的过渡时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饿死人的事情,因为过分饥饿而得了水肿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在连续吃了半年稀饭以后,看着一家人日渐严重的周身水肿,褚时健堂堂七尺男儿,自然不忍老婆孩子与自己一起挨饿:我不能让老婆孩子饿死!其实,在接来她们之后,褚时健便细细地算过一笔账:自己每月有22.8元的工资,妻子的工资是12元,两个人加起来是34.8元。三个人吃饭,每人每个月要上交农场8块钱的伙食费,除去这笔必需的24元花费后,还剩余10.8元,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其他花销,实在难以维持这三口之家的吃、穿、用。
当时,农场分配给褚时健的房子正好在云南最大的河流之一红河的附近,每日出工、归家,他总会看到这条大河之水滔滔奔流。但在当时他自然无心去欣赏这难得的自然美景,只是整日为生计发愁:怎样才能让全家人活下去?某日,下工回家的他由于体力不支,坐在河畔休息。正面对着红河苦恼之时,他竟看到一条条肥大的鱼儿不断地涌向下游!
起初没有反应过来的褚时健,后来高兴得大跳起来。自己前段时间整理旧日物件时,从中翻出了十几个钓鱼钩,那都是在玉溪闲暇钓鱼时留下来的。此时,源头活水肥鱼多,何不施展旧技来填饱肚皮?
褚时健飞奔回家,告诉了妻子这一好消息。马静芬自然也很兴奋,两人合力将一件旧线衣拆开,搓成了钓鱼所用的线。褚时健将钓线丢到河中后,忐忑了一夜,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跑到河边去看情况,结果竟令人惊喜:钩子上竟然有四五条大鱼!
尝到甜头后,褚时健在改造之余,便不断地到附近的野河里去捉鱼。当然,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从事此道否则,一不小心再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安心接受改造的帽子可就糟糕了。
就凭这一手,三年困难时期浮肿病大流行,褚时健一家人的身体都十分健康。由此,褚时健后来曾十分感慨:当人在绝境的时候,其实是能找到活路的,就看你换不换脑筋了。
从此,注意换脑筋也是褚时健的人生法宝之一。
人生新起点
转机终于来了。1958年年底,头戴右派大帽的褚时健先被任命为新平县畜牧场的副场长,随后不久,又被任命为新平堵岭农场副场长。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上一行又干成一行。1961年9月,摘掉右派帽子,被重新分配工作以后,褚时健正式进入了玉溪地区新平县曼蚌糖厂,后进入戛洒糖厂(在褚时健的记忆中,这两个糖厂就是一个厂),担任副厂长一职。
这是哀牢山腹地产糖区挺有名的一家糖厂,以从甘蔗中榨汁为原料生产红糖为主要业务。入职后,褚时健了解到,该厂虽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国有企业,但厂子每年亏损20万元左右,连厂里一百多号工人的工资都经常发不上,需要靠财政支持。为了维持生计,在每年非榨糖的季节,厂里的工人们必须要到各处去打一些零碎的短工,否则,就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其生存状况异常窘迫。
到糖厂后,褚时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熟悉业务的工人带着自己到厂里和各公社零散的榨糖点进行仔细考察。此时,他的换脑筋思维被调动起来。经多日思考后,他告诉工人们,厂里的榨糖过程太没有技术含量,出1公斤红糖竟需要12公斤甘蔗,木柴要消耗掉2.6公斤。没有控制成本,当然不可能盈利!褚时健下了结论。
亏损的源头找到了,但怎么解决?如何降低成本?褚时健与厂里的管理层进行讨论后,决定两大措施同时下手:改设备!改燃料!
燃料方面,褚时健想到了循环利用。榨过糖的甘蔗渣暴晒后,可以用来代替木柴,这下子,成本马上降了下来。工人们一片佩服之声,但褚时健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这是个稍微动一下脑子就可以想到的事情:甘蔗榨汁后,甘蔗渣不是闲置就是白白扔了,没有成本意识,它们完全就是一堆废物,有心有意识了,它们就是能够节约出来的成本。
燃料成本降下来了,但设备陈旧也是一个大问题,连年的亏损使得厂子根本没有资金来更新设备,而政府财政更不可能为了这样一个厂子再拨款。要想扭亏为盈,必须自食其力,另寻良方。褚时健了解到,邻县有一家白糖厂效益不错,而且近两年刚刚更换了生产设备。于是他跑去那个厂,查看了那些被废弃的生产设备,当机立断要将它们全部买下来。
这些庞杂的设备对于白糖厂的人来说正是一个负担,处理起来太难了,卖也卖不了多少钱,留着又占地,褚时健来要,索性送给他!褚时健闻此满心欢喜,他知道白糖厂对榨汁技术指数的要求要比红糖厂高很多,而对方淘汰下来的这些设备的最低点很可能是红糖厂的最高点。
将变废为宝的设备用上之后,褚时健又将白糖的一些生产技术进一步嫁接到红糖生产上,这样生产出来的红糖质量比之前高出了好几个档次,厂子的效益大增。
褚时健到厂一年后,糖厂不仅还上了之前20多万的大窟窿,而且还实现了多年亏损后的首个盈利。8万元的利润虽然不多,但在1964年,这对于云南的一个小县城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常人不敢想象的经济奇迹!
主要设备更新完成后,辅助设备也要实现更新。褚时健注意到,红糖厂里的锅炉也早已陈旧不堪,他想要换一套新的锅炉,但是厂里负责采买的员工告诉他,云南根本买不到建烟囱的耐火砖。
对于这种回答,褚时健一贯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你们不是买不到吗?我去买来给你们看看!他坐了三天的客车,从新平戛洒一路摇摇晃晃到了昆明,找到了一家耐火材料厂。当时,人家正好到了下班的点,态度自然不会很好:你们的人早就来过了,没有!
褚时健自然不会就此罢休,他围着耐火材料厂转了一圈,又找到了厂方人员:我看见你们的院子里堆了一大堆,怎么说没有?这些人不知道,褚时健这三天在路上看的净是耐火材料的相关资料,自然不会认不出耐火砖。
厂方人员给褚时健解释说,那些砖是问题砖,形态不正,砌起来不仅砖缝很大,而且不一定能达到锅炉耐火的要求。但褚时健不为所动,又去看了看那些砖,并仔细地比画了好长时间,然后又找到相关人员:不怕!这些我全要!对方一听,这些问题砖竟然也有人要?自然高兴,于是便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褚时健。
旁人自然不知,但褚时健自然有其道理:正常锅炉烟囱要求的砖缝是2毫米,目前这些问题砖因为形态不正,砖缝会到3毫米,但这1毫米的差距根本不会影响到红糖厂锅炉的使用效果。
他押着几车的砖,一路咣当咣当,运回了戛洒。后来这个用问题砖砌成的烟囱一直运行良好,寿命蛮长。
红糖厂的产量上去了,褚时健的名声也传开了,厂里厂外佩服他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的褚时健并不满足,他又开始动起了厂子里老设备的脑筋,当时厂子里有一台生产草纸的老旧机器,摆在那里很多年了,因为生产的纸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动我就想了,为什么不能让它动起来?
但厂子里有好心人劝他,这设备是国家财产,搞好了没功,但失败了肯定是会有人问罪的。但褚时健并没有害怕:我有谱气!
此时,马静芬也被调到了厂子里负责检验与化验工作,二人组成了夫妻档,很快便将该设备进行了革新,从而使其生产的纸从草纸变为了办公用纸。当新产品送到有关部门后,检验人员还不相信那台破机器能生产出这么优秀的好纸。后来,直到有位领导亲自到厂里考察,大家才相信红糖厂创造的这又一个奇迹。
红糖产量上去了,纸的生产质量也上去了,褚时健又开始动脑筋了。他想到厂里的效益虽然上去了,但工人们的待遇还是没上去,不仅工资较低,而且当时不准发奖金,大家的生活很是艰苦。怎样才能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虽然明面上言此不合时宜,但褚时健却想到了一个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绝佳办法:改善食堂生活。
褚时健在管理红糖生产的过程中注意到,那些黑黑的制糖下脚料往往会被扔掉,但其实里面还含有不少的营养与糖分,而猪是杂食性动物,这些下脚料完全可以作为养猪的饲料来用。在他提出主张后,厂子里的副业组按他的想法,将两三百吨的下脚料储存起来,并购进了几百头猪娃。很快,一吨下脚料养肥一头猪,厂子里面三百多头猪都养得肥肥胖胖的。
在养猪的同时,褚时健还组织了几位工人,将江边一些原属红糖厂但已被河水冲毁多年的荒地重新开垦。由于多年未种植,这些荒地早已被十几厘米厚的石头掩盖住了,褚时健带领工人们将石子用小板车挖走、拉开,将下面的好土深耕、新种,几个月后,红糖厂便有了十几亩的菜地,其中既有大红浑圆的番茄,也有青翠欲滴的辣椒、绿油油的青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就这样,没有花厂子里多少钱,这些副业产生的效益全都用在了改善工人生活上。过去,厂子里的食堂一个月还吃不上一次肉,现在,大家每个星期都能大快朵颐一次,而且,一家只要出五毛钱,就能够用过去农村浇菜用的大瓢,打上满满一瓢的肉在毛泽东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语录保护下,糖厂职工当时的富足生活着实把全戛洒人民羡慕了个够。得到了切实实惠后,大家对褚时健更加拥护了。
戛洒糖厂长达16年的时光,可算是褚时健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当时他不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忙工作的同时,也享受着常人般的天伦之乐,而且,他还喜得了一个大胖小子儿子褚一斌便是在这一时期出生的。
而马静芬也充分地显示了一个贤内助的本色,家里的小日子全由她负责,因此,褚时健得以专心致志地去搞好糖厂工作。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人格外为难他,相反,造反派们还会特意去保护这位曾经的右派,毕竟,在褚时健到来之前,可没有人有这样的本事让厂子的效益上去,人们的生活待遇也提高了不少。
这段时光不仅使戛洒糖厂工人受益颇多,对褚时健本人而言,他也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最恰当的定位一位企业经营者。虽然当时还没有企业家这样的词汇,但在具体的企业工作中,他的生产思维、行事风格,都在经营糖厂的过程中找到了最贴切也最有效的对应点,而且使国家和工人都有了丰厚的回报。
这种成就感给褚时健带来了很大的自信。随后,他开始不断地追求起更成熟的成本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工人收益与企业效益相协调的意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褚时健明确认识到,争取利润,这是企业经营者的本分,也是个人爱国爱民的真实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来褚时健对玉溪卷烟厂的出色管理,其实就是在延展、创新戛洒糖厂时期积攒下来的相关经验。此正所谓其来有自。
至此,我写褚时健的第一篇文章《云烟之王》有谱了。
挑战玉溪
无论是在畜牧场、农场,还是糖厂,在漫长的动荡年月里,褚时健利用换脑筋法使经营不良的企业状况都得到了改善,甚至使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使亏损严重的企业重新盈利就这样不断地投入换出,褚时健被调任位于红塔山下的玉溪卷烟厂厂长。
当时,红塔山只不过是一座极其普通并长期沉睡未醒的山,但自1979年10月的一天开始,这里日渐祥光普照。熟知这一历史性转折的人们后来曾一再地感叹,唐朝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真应该改作山不在高,有他则名。
当褚时健把一抹绿色融入红塔山这片默默无闻的土地时,他生命的年轮已经被无情的岁月刻到了第51圈。对一般人来说,这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而他的人生旅程,却似乎从来也没有过年龄的概念。
其实,褚时健最初接手玉溪卷烟厂时也有他的顾虑。文革期间,烟厂争斗格外厉害,遗留问题很多,人心不齐,效益上不去,致使烟厂的产品根本卖不掉。
但从工作上来说,褚时健当时的心情倒没有什么太大的起伏。有了糖厂的经验打底,他对烟厂的工作多少还是有些把握:两家工厂的生产原料都源自于农田,虽然一个是甘蔗,一个是烟叶,但总有可参考之处。他认为,那时候,还是有三分把握的。
进到厂子里,褚时健才发现,自己有些乐观了。烟厂的情况有多差?厂区一片萧条,不仅道路坑坑洼洼,而且大部分的房子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褚时健这位新任厂长的住房还好一些,是一间14平方米的砖砌平房,里面放了两张高低床与一张破旧不堪的桌子。当晚,他只得让儿子褚一斌与自己睡在下铺,妻子与女儿褚映群睡在上铺。
次日,厂里给他们换成了28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总算有了安身之地。安顿好家人,身为新厂长的褚时健开始密集地拜访工人,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到车间去蹲点,看生产、看工人状况。
厂房里,生产环境恶劣,整个车间烟灰弥漫,到处都是呛人的味道,人进车间一会儿就如同进了火炉一般,全身都会湿透。工人们纷纷称自己是上班一身汗,下班一身灰,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每个月平均工资才30块钱这一数额只是玉溪地区其他国企的一半左右。
办公室里,来找褚时健的工人与家属比比皆是大家来找新厂长不是为了请他安排工作,而是请他通融通融,放工人到其他单位去。当时在烟厂,效益太差,姑娘们都不愿意嫁给卷烟厂的男人,找不着对象的单身汉在烟厂据说有30多个呢。
职工宿舍里一片狼藉:普通员工往往是一间土坯房隔成两间,供两个人或两家人住;一位老工人甚至一家三代都挤在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房子里。厂子里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每个工人上下班时都会随身带一只瓦罐。询问之后,褚时健才知道,这些职工穷得连保温水壶都买不起,故而下班时用瓦罐接一罐热水带回家给老婆孩子用,这是一种省钱的好方法。
走进仓库,褚时健进一步了解到,1979年,玉溪卷烟厂总产烟量为30万箱,其中有6万箱压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而且由于包装质量不佳、香烟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退货也十分严重。
产品都在仓库里发霉了,效益怎么可能好?后来又经过几个月的摸底,褚时健终于搞清楚了卷烟厂效益差的缘由:
一、原料差。原料不分级,上好的原料与下等的原料掺和在一起,甚至将发霉的烟叶混入生产环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厂子设备陈旧。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再加上生产过程中工人不用心,卷出来的烟有时候切下来,一半都是空的。
三、生产过程监管不严。只靠工人自觉,工人便难免生出懈怠之心,差错率自然高。有时候,标准为一包20根的烟盒中,只有19根甚至18根烟,或者,标准为10包烟一条的烟盒中,只有9包烟。
四、产品质量差。有些时候,烟民们甚至会发现香烟中含有一些煤灰!而对产品销量至关重要的包装也非常糟糕!厂子里使用马粪纸来做烟箱,而这种纸最大的特点就是薄而差,以至于很多时候,烟还没有到零售点就已经散架子了。
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可能会畅销?职工的生活质量怎么可能上得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