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经济学基础

書城自編碼: 295892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主编:高博 王菲 副主编:杨轶雯 焦聪 田贵生 李红艳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2750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93/613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债务机器:美国的银行政策与个人陷阱
《 债务机器:美国的银行政策与个人陷阱 》

售價:HK$ 79.4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售價:HK$ 182.6
钱穆:国史新论
《 钱穆:国史新论 》

售價:HK$ 78.2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售價:HK$ 66.7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售價:HK$ 90.9
元宴
《 元宴 》

售價:HK$ 216.2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售價:HK$ 227.7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售價:HK$ 124.2

 

編輯推薦:
本书基于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写作:一是以培养现代人的经济学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通过本书学习,让读者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前沿观点;三是让读者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常见的经济现象;四是为读者在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例科学,所选案例经典、新颖。全书共十八章,包括导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厂商均衡理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市场与政府,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导论。本书将理论知识和案例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本书适合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适合作为各类人员的经济学入门读本。
關於作者:
高博,经济学硕士,副教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教研室主任,曾主编《西方经济学》《网络营销》《商务礼仪》《消费心理学项目化教程》《消费行为分析》等多本教材,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錄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4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19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28
第一节 需求理论 29
第二节 供给理论 35
第三节 均衡价格 40
第四节 供求变动与均衡价格 43
第五节 价格机制与价格政策 49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62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63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71
第三节 预算线 74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78
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80
第六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4
第四章 生产理论 89
第一节 厂商 90
第二节 生产函数 99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107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 116
第五节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123
第五章 成本理论 134
第一节 成本及其种类 135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143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152
第六章 厂商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 166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类型 167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170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 184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193
第一节 垄断竞争市场 194
第二节 寡头市场 200
第三节 博弈论初步 207
第八章 分配理论 214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215
第二节 劳动市场 220
第三节 其他生产要素市场 226
第四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231
第九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236
第一节 一般均衡 237
第二节 经济效率 240
第三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243
第四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248
第五节 社会福利函数 250
第十章 政府与市场 256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历史回顾
257
第二节 市场失灵 262
第三节 政府干预 269
第四节 政府失灵 278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87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 288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296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
302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
304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308
第一节 投资储蓄恒等 309
第二节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311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 317
第四节 乘数论 326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 339
第一节 IS曲线 340
第二节 LM曲线 350
第三节 IS-LM模型 362
第十四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371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 372
第二节 总供给函数 380
第三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387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391
第十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398
第一节 失业理论 399
第二节 通货膨胀概述 402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 411
第十六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418
第一章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419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 422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425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30
第五节 新增长理论 437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443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44
第二节 财政政策 448
第三节 货币政策 455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导论 471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472
第二节 汇率与对外贸易 477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 482
参考文献 494
內容試閱
经济现象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每个人都会与社会发生经济联系,因此,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生存技能。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常人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其全部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初学者和普通人应该如何快速入门?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呢?一本好的启蒙教材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并能帮助学习者达到目的。我们认为,一本好的西方经济学基础教材应该能够实现以下目的:一是让学习者快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二是让学习者领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三是让学习者掌握西方经济学常用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四是帮助学习者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具备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正是基于以上初衷,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以培养现代人的经济学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通过本书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前沿观点;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常见的经济现象;四是为学生在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本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本书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材模式,注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知识接受与独立思考相结合。(3)在体例上,本书的框架更为合理和清晰。各项目开篇先介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每个模块内容讲解之前先呈上导入案例,以问题和答案解析的形式涵盖了节内要解决的知识点。在重要知识点后附有小案例、课堂讨论与知识链接等板块,项目结束后附有知识巩固要点和案例讨论供读者讨论与训练。(4)案例经典和新颖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本书尽量选择经典案例和最近三年的案例,让读者在学习经典案例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当下实事中,培养实践能力。本书共分十八章,其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厂商均衡理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市场与政府,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导论。本教材各章的学时分配建议如下:内容 理 论 课 时 实 践 课 时第一章 导论 2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3 1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3 1第四章 生产理论 3 1第五章 成本理论 3 1第六章 厂商均衡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 4 1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4 1第八章 分配理论 3第九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2第十章 市场与政府 3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3 1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凯恩斯模型 3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 3 1第十四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3第十五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3 1第十六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3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3 1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导论 3总课时(64) 54 10本书由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原中州大学)高博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王菲担任主编,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杨轶雯、焦聪、田贵生和李红艳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高博编写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王菲编写第二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六章;杨轶雯编写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十八章;焦聪编写第三章、第九章和第十五章;田贵生编写第一章、第八章和第十七章;李红艳编写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章。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在此谨向原书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导论
知识目标
n 了解经济学的一般含义;
n 掌握稀缺性的概念;
n 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对象及内容;
n 理解机会成本。

能力目标
n 能对周围发生的经济现象有一定的敏感度;
n 初步学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各种社会问题。

很多初学经济学的人都有一些疑问: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些人认为学习经济学就是为了赚钱;有些人是不愿成为不懂得基本供求规律的现代文盲;有些人是出于对一些问题有兴趣,如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而有些国家贫穷?生活在当下,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不知道需求、供给、GDP、CPI、股票指数、个人所得税,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简直是寸步难行。
什么是经济学?你心中的经济学是什么呢?经济学是研究赚钱的吗?股市状况如何?牛市还是熊市?哪种股票比较好?基金又如何?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物价水平是高还是低?现在的经济形势怎么样?央行为什么要调整利率?这些问题可能困扰着还不了解经济学的人们。
学习经济学又有什么用呢?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可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而对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够理解。
选择将来从事的职业,也许是你一生中要做的重大决策,你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你的能力,也将取决于你所不能控制的经济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学也许可以帮助你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最佳的选择。简言之,通过这一门课学到的是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导入
理性成就快乐: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①]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这里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时花的钱最少。于是三个数学家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他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家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地补了三张票。最后,经济学家们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比如,刚刚买回一辆车,没过两天,这款车就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就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感觉更好。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东西。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自己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问题:
(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2)如何学好经济学?
案例解析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像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
一、经济学的产生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本质的探索和思考。要了解经济学的定义,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学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等。
(一)稀缺性(Scarcity)
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极度丰富的天国里,所有物品都免费,那么所有购买的价格也都为零,市场也因此无所作为。如果任何资源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达到人尽所需的地步,节俭就没有必要,经济学也就不会产生。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假如你想买一台电脑,而且只有一笔不多的金钱,你会怎样选择呢?买一台苹果机还是PC机?苹果机精美的、人性化的设计,卓越的图像处理功能,让你爱不释手;而PC机的兼容性好,价格也便宜。买了电脑,配套设备更不能少,如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头、彩色打印机、刻录光驱等。这时候你肯定会想,你有那么多钱吗?需要的东西太多,而金钱却是一定的,从而难以抉择。
人类存在就有需求,而且需求多层次,无限增长,但满足人的需求所需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里就体现了资源的稀缺性。
1. 稀缺与稀缺法则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可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就会产生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生产(购买)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性是指资源是否稀缺并不取决于资源物品本身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们无限增长的需要而言的。在生活中,总是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人们的需要总是超过他所能得到的东西,很难想象存在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能被满足的社会。只要你目前列出的需要超出了自己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这确定无疑的),你就会面临稀缺问题。
绝对性是指稀缺是人类社会永存的问题,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无法摆脱稀缺性,即使在长时期内,物品的质和量可以改变,但仍然是有限的。
由于稀缺的存在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了客观要求,就有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稀缺法则。
稀缺法则是指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及由此产生的合理使用资源和物品(有所选择)的客观要求。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能够无限量地生产任何物品,或者人类的需要已经完全满足,那么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也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正是由于资源有限,才在客观上要求人类面临各种选择,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企业破产是最典型的。这也是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2. 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物品与劳务根据资源稀缺与否和满足需要的程度分为两大类:
(1)自由物品(自由财货,Free Goods),即不受限制、不付代价而可以任意取用的物品。这类物品是由非稀缺资源形成的,相对于人的需要来说是丰富的,人们对这种物品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而不会影响他人的享用,如风和日丽的春天和迷人的夏日,自由物品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2)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是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是有限的物品。这类物品对个人和社会来说,不能以充足的数量满足人们现有的需要,必须节约使用。物品之所以稀缺,最终的根源在于用来生产消费品的资源是稀缺的。这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资源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组合起来,生产出人们希望消费的最终物品和服务。稀缺资源亦称为经济资源,判断标准是:价格大于0。
课堂讨论
砂石和水是经济物品吗?试想想生活中见到的物品,哪些是经济物品,哪些是自由物品?
(二)选择(Choice)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只非常有名的布里丹毛驴,它在面对两捆干草时不知该吃哪一捆才好,最后竟然饿死了。在现实中,布里丹毛驴面临的问题,正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稀缺性决定了每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同一资源和物品有多种用途,人类的欲望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在用有限的资源与物品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欲望时,就必须作出选择。
生活中,权衡取舍的情况与人们息息相关,随处可见。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因此,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权衡取舍的过程。就像早饭吃油条还是包子;上课时认真听课还是思想翘课;下课是去图书馆看书还是出去玩;逛街时看中了两件衣服,到底买哪一件才好;是买房还是投资;大学毕业了,是工作还是继续学习可见,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权衡取舍。
选择有以下特征:一是选择是相对于稀缺资源而言;二是资源可以被选择到多种用途上;三是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即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
(三)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要进行选择就必须敢于放弃。这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简单道理。如同汉语中的舍得,只有先舍弃才能有所得,不会或者不敢舍弃,总是既想马儿跑又想它不吃草,如此就不可能有好的所得。把既定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用途中获得的最大收益就是机会成本。

小案例
姚明退役真正原因 又一位新锐企业家即将出现[②]
31岁,这是球迷最无法接受的姚明离开NBA赛场的理由。
没错,以NBA的惯例来讲,姚明远未到退休年龄。6月1日,大鲨鱼奥尼尔刚刚宣布退役,现年39岁,这更合乎情理,NBA球星的退役年龄大多集中在36~40岁。
姚明为何要退役?退役之后做什么?姚明没有在第一时间准备好回应球迷的疑问。但显然他早已考虑充分。纯粹以职业角度来衡量,退役的决定将与九年前成为NBA球员的决定一样,成为目前为止对姚明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本刊了解到,姚明将在与赞助商、主管部门、合作伙伴等进行充分沟通后再向公众详谈未来计划。毫无疑问,这些利益相关者更希望他能够继续打球,一直在赞助商中有着不错口碑的姚明能做的,只是尽量不让他们措手不及。
伤病是姚明退役的最直接原因。在过去两个赛季,他仅为火箭队上场打了5场比赛。姚明的NBA职业生涯中,的确很多时间耗费在了漫长的受伤、手术至恢复的循环过程中。但这不足以成为退役的全部理由。NBA及火箭队还需要他作为代言人,他在场下的影响力依然足以留住数亿中国观众对篮球的热爱至少是对NBA电视转播的热爱。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姚明的代言费在过去两年间仍在上涨,只要他愿意继续留在NBA,即使未来几个赛季依然大多数时间坐在伤病席上,每年仍可以继续从球队及代言品牌那里赚取数千万美元。
姚明退役的真正原因,只能从商业而非体育竞技的角度寻求解读。以姚明的年龄及身体情况来看,篮球场上的巅峰期已过。即使没有大的波折,姚明未来的薪水及代言收入也最终会形成陡峭下滑曲线,时间点很可能会发生在34~35岁,并不遥远。而且,以姚明此前的伤势来看,继续在NBA硬撑下去,也有出现断送职业生涯级伤病的可能。这样突发的、被动的退役,将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这是一家姚公司的话,请咨询公司来做决策参考,给出的建议也将会是转型,而非在营收、利润注定下滑的情况下艰难运营直至猝死再赌心脏复苏有效。
姚明会如何转型?很容易做出的推测是,他将从运动员变为商人。当然,退役前的姚明已可视为商人。他投资的正版音乐网站巨鲸网,得到了谷歌的认可;他投资的创业公司合众思壮(32.39,-0.30,-0.92%)在A股上市,目前持有的股票市值3
700余万元;他全资持有的上海泰戈鲨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购了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外界传闻价格约2 000万元。纵观他的投资成绩可以看出,大多回报率较高或潜力较大,但投资额数目并不大。这说明,他和为他打理投资事宜的团队,对投资标的的选择眼光处于谨慎尝试阶段。每年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与姚明个人的数亿收入相比是一个不大的数目。
在这样的尝试期中,姚明试图参与更多。一个公开的例证是,近两年姚明多穿西装公开露面。姚之队成员亦曾向本刊透露,姚明在自学管理知识,涵盖财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但姚明和姚之队成员都十分清楚,在姚明退役前,姚明在篮球场上的出色表现,才是姚公司持续成长及获利的保障。这意味着,如果他不作出退役决定,始终只能游离在球员与商人之间,且必然要以球员身份为重。这会使他错失一些商业机会。
姚明的退役,意味着中国又出现一位新锐企业家。他具有国际视野,拥有着不错的口碑;他拥有超过10亿元的财富,初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他是中国最深入体验国际一流体育联赛的商业运作人之一,在体育产业有着天然优势。31岁,在中国商场上,他甚至比很多互联网新贵还要年轻。
问题:
姚明退役的机会成本有哪些?
从经济学的视角,做出选择有所得就要有所失,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外多种选择中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也可以说是作出一种选择而放弃另一种选择的实际代价。从理论上说,机会成本是某资源改作他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只能是其他使用中能够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学习机会成本要注意三个问题:机会成本不是实际支出的成本,而是一种经济分析的成本,不是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的选择所引起的;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课堂讨论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资源配置
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利用有限资源,更多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如何选择,面临着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1. 生产什么(What)
生产什么是指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劳务,各生产多少。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一些,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人们必须作出抉择:用多少资源生产某一种产品,用多少资源生产其他的产品。
2. 如何生产(How)
一个社会必须决定用什么方法进行生产。主要有四个问题:其一,由谁来生产;其二,用什么资源生产;其三,用什么技术生产;其四,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例如,谁去打猎、谁去钓鱼;用热力还是水利或是原子能发电;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机器生产还是手工生产。
3. 为谁生产(For whom
为谁生产是指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来享用或受益于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经理、工人和资本所有者,谁应当得到高收入?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机制进行产品分配?分配的数量界限如何把握?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进行生产时都必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因此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而产生的。
(二)资源利用
在现实中,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我们常听到的产能过剩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下面的新闻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知识链接
2015年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更加突出[③]
春节前陆续公布的各省份 2014年经济数据,普遍低于预期。河北、山西等钢铁、煤炭产能过剩重灾区,经济尤为低迷。可以预见,2015年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正确认识当前产能过剩的性质和危害,并加以妥善应对,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当前的产能过剩不同以往。从需求角度看,以前的产能过剩大都是周期性的,会被接下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所吸收。但是,当前的产能过剩并非昨日重现。它是过往中国特定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的产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曾有的巨大外需已一去不复返,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不可逆转,化解落后产能终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指望经济复苏后的快速增长来吸收现有产能过剩,总体而言已是幻想。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痼疾。它使得国民经济运行失衡,资源配置扭曲,对真正有效率的投资形成挤出效应。过去两年,中国政府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然而,中央的部署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仍有待观察。许多省市宣称其已超额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但是,名化而实保的做法仍较普遍。
中央政府对此有着清醒判断,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以往依靠行政手段实施关停并转不同,这些举措坚持市场化导向,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成效令人期待。
还应当认识到,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非市场因素所致,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当介入,大大加剧了产能过剩。同时,市场机制在矫正产能过剩上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这些复杂情形,使得化解产能过剩还不得不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但是,这并不能减弱构建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紧迫性。
长效机制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这要求价格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二是政府准确定位,要解决市场失灵,通过制定环保、能效、安全、质量等标准,形成倒逼机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企业要具备实现产业升级的能力。相形之下,目前,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监管越位、缺位并存,企业创新和升级能力较弱。这需要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框架,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企业实力,兼并重组是有效途径。实践中,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一直是难题。目前,相关利益共享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涉及的 GDP统计、税收等问题已基本解决。不过,兼并重组后节能环保指标分配等新问题,仍需明确。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则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其进展取决于国企改革的推进力度。
从短期看,化解产能过剩有可能造成经济进一步下滑,但是,稳增长与去产能的治本之策是一致的: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实现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以稳增长的名义放缓化解过剩产能的脚步实非明智之举。产能除旧布新,经济重现活力,均有赖于坚决推进一揽子改革。
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资源利用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1)充分就业问题。为什么稀缺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些产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如何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2)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在资源总量不变时,为什么产量有时低有时高起伏不定?怎样才能使经济稳定增长呢?这是短期经济波动或者说经济周期问题,各国经济经常面临着这种波动。政府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平滑这种波动。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经济增长。
(3)物价稳定问题。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升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物价总水平大幅上升,必然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加剧社会分配不公,扭曲市场价格,冲击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助长投机行为;同时,物价大幅上涨也容易导致总供求的失衡,严重制约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前者由微观经济学解决,后者则是宏观经济学的课题。
三、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就是一个社会作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是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面临着如何把既定的稀缺资源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差别很大。当前世界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类型基本上有三种。
1.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资源配置是通过中央政府统一计划进行的。
首先,中央政府要搜集和掌握有关资源的拥有量、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政府的特定目标来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然后把这个计划按照行政层次逐层分解下达,最后到企业或其他生产单位。也就是说,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知识链接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物品供应方式[④]
1953年我国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用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
为了适应人民生活基本的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了各种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 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
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
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
用的有手帕票、肥皂票、手纸票、洗衣粉票、火柴票、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出现困难,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经常出现物品的短缺。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原来采取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以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也称自由放任型经济,三大基本问题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问题主要由市场供需所决定,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
市场经济是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的呢?
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消费者喜欢看科幻片,好莱坞就要不停地拍摄类似的科幻片。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效率低的生产方法。例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元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因此,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
在这里,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从而支配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中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是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就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3. 混合经济
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即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体制应该为混合经济。例如,美国是以私有制为背景的混合经济,而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同时,因为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把市场经济说成是混合经济,是为了强调政府干预在其中的作用。混合经济绝不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混合,而是对市场经济的改进,因此又称为现代市场经济。
四、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有多种表述:
美国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给经济学下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其原因是人与社会所支配的资源不可能满足一切欲望。
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条件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正是上文分析的普遍存在的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任何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确定了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这个表述从一个角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人类满足各种需要的约束条件:一个社会只能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一个人的花费不能超过他的收入,后者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他的资源禀赋。这一定义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一个真理:稀缺的资源必须节约使用,达到有效、充分的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是关于节约的科学,经济问题和经济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稀缺的普遍存在迫使我们必须节约。
显然,一个社会不可能只消费一种物品,它必须把稀缺的资源在多种物品的生产之间加以配置,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的不同偏好。同样地,一个社会也不能只顾眼前消费,把全部资源都用于消费品生产,它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在消费品和资本品生产之间加以配置,以便兼顾社会成员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总之,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与资源的稀缺性和用途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各种资源配置之间做出选择。
确切地说,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科学。
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资源的稀缺性?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案例导入
看不见的手[⑤]
一、看不见的手概述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须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不仅配置稀缺资源,而且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看不见的手,揭示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吉祥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
二、看不见的手的定义理解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作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作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各自的决策。

三、看不见的手案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几百条冰箱和彩电生产线,政府计划部门惊呼重复引进,浪费资源,并连下数道金牌加以制止。然而到下面没人买账,冰箱彩电发展势如破竹。看不见的手起了巨大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兼并重组淘汰,中国成了世界冰箱彩电出口大国。高度垄断、严密呵护的汽车行业至今仍是国家最大的保护对象,50岁了还是幼稚产业。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山西某国有纺织厂在全国纺织行业连年不景气情况下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当记者问厂长有什么诀窍时,他说:您是想听实话还是官话?当然是实话。实话就是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上级领导一年到头也不来一趟,没法指导厂里工作。这则故事是说少了行政干预,看不见的手照样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人们一夜之间突然发现看不见的手把经济搅得一塌糊涂。于是,这时又出现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什么时候用看不见的手,什么时候用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管什么,怎样管?这些的确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研究课题。

问题:
(1)怎么理解看不见的手?
(2)怎么理解看得见的手?
案例解析
(1)看不见的手是微观经济学要研究的。
(2)看得见的手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
一、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icro),意义是小。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1.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包括个人、家庭和企业。其中,个人和家庭又称居民户,是经济中的消费者;企业又称厂商,是经济中的生产者。
2.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入手(消费者要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生产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3.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厂商行为都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均由价格决定。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微观经济学要说明的正是这一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4.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 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经济人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理性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
2. 信息完全假设
信息完全假设是指市场上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价格机制是传递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信息完全假设具体体现在自由波动的价格上。
3. 市场出清假设
市场出清假设是指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它与前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
只有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微观经济学关于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及由此引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上,这三个假设条件并不一定完全具备或同时具备。这也是传统微观经济学遭到现代经济学家质疑的主要原因。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需求与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这些是本书第二章到第十章要讲解的内容。其中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实际上是解释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时,由于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就会增进社会的利益。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知识链接
亚当斯密的故事[⑥]
亚当斯密(17231790)三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终生未娶。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被吉卜赛流浪汉抢走。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小渔村里,那里有个码头。由于贸易发展,后来那里发展成为一个城市。船员们出海回来就坐在那里一边喝啤酒,一边谈论其见闻。由此,他发现了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对于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从小就是个智力超群的孩子,14岁进入格拉斯高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74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先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28岁担任格拉斯高大学逻辑学教授,29岁改任道德哲学教授。他因为教学水平高超、极富思辨力而远近闻名。
176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布莱克公爵的私人教师,年薪非常优厚(300英镑加旅费,再加300英镑津贴)。
1764年,他陪着年轻的公爵踏上欧洲之旅,来到欧洲大陆后,他才发现,原来英国这么落后,欧洲大陆却如此发达。他们先后到了法国、德国等国家,游历了欧洲,极大地增长了见闻。
在此期间,他拜访了很多研究经济的学者,如重商学派、重农学派,前者主张商业创造价值,后者主张农业创造价值。斯密则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在欧洲侍学两年半后,斯密回到英国,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家乡。随后十年,他深居简出,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运转的呢?(社会财富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创造出财富来?)
经过十年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运转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在做事时,并没有首先想到社会利益,而是如何最有利于自己,追求的是个人利益。当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时,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牵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好得多。
他认为自己发现了经济社会(当时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为此,他兴奋异常,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于是,一部旷世之作《国富论》诞生了。正是从斯密开始,人类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经济学。
斯密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而是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价格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自然就会发展了。
在其思想指引下,英国经济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达150年之久。在一个半世纪里,人们用他的理论管理国家,政府不干预经济,只做守夜人,让经济自由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一词也出自于希腊语(Macro),是大的意思。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1. 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由这些树木所组成的森林。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因而它考察的是社会的经济总量。
2.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宏观经济学研究现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及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等问题。
3.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国民收入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总量,它综合反映了其他的经济总量及变动状况。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4.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制定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 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经济并不能完美地实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在改善某些人的境况时,而不使其他人受损。
2. 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经济社会的行为目标是追求福利最大化。既然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人类就不能只是顺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应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对经济进行调节。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失业理论、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及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这些是本书第十一章到第十八章要讲解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就业的水平,所以通过对整个在某一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可以对一个国家的短期国民收入问题进行分析。而一个国家长期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该国生产潜力的增长决定的。同时,宏观经济学还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案例导入
搭建经济学的大厦数学分析[⑦]
虽然经济学也用数学方法,但与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严谨与准确的。比如,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带来的误差也许有几十米,与地球周长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再高明的经济学家预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达不到微不足道,而是相对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去强调某个数学公式的准确程度,只要这个数学公式确实反映了现实经济变动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
经济学已经被经济学家竭尽全力地武装成一门真正的科学,这科学的门面主要是数学描述、几何图形、函数坐标,再套上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一般而言,当一门知识变成深奥的科学时,就会渐渐地远离大众,使大多数人不知其所云。这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是没问题的,因为自然科学里深奥的符号与公式本身是工具也是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而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发现科学,经济学应该是讲道理的科学,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明白道理,使用什么工具是无所谓的。
问题:
(1)数学与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
案例解析
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本和用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经济学的工具,如果把经济学比作大楼,数学就是盖大楼的脚手架。有的同学看到数学问题就感到头疼,其实我们教材里运用的数学是非常简单的,即便你掌握不了数学这个工具,你只要掌握了经济学这个大厦就可以了。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指排除任何价值判断,首先对研究的变量的含义作出明确规定,然后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依此预测未来,最后用经验和事实来验证预测。实证分析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只考虑经济事物间的现实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的作用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也就是说,运用实证分析建立理论体系时,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还要能够对有关的现象将来会出现的后果作出正确的预测,即接受将来发生的事件的检验。
实证分析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对有关问题的逻辑推导,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或将会是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及公平与否的判断。例如,现实生活中房价是如何决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房价将会上升还是下降?猪肉的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调?如果增加个人所得税,谁受益,谁受损?如果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会造成哪些影响?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在于揭示经济现象本身及其运行规律,而不对该种规律所带来的结果对社会是好是坏作出相应的判断。
实证分析所涉及的命题可以从其基本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最接近于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定义。
2.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法,首先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准则,作为确立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分析运用于经济现象研究时,不是考虑经济体系实际如何运行,而主要关心它应该如何运行并力求改变现实;不是关于事物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What ought to be),但以对现实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规范分析的特点是:回答诸如经济过程或经济政策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结论不能由经验事实直接检验。经济学家在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从性质上看,价值判断的科学性是难以直接确定的,它不可能用事实、证据或逻辑来证明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人们可能一致认为一种特殊政策会产生某种效应,但有些人会认为其结果是好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其结果是坏的,因为他们的价值判断不同。
规范分析往往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比如,汽车进口,一方面会使国内市场汽车价格下降,从而使消费者受益;另一方面,又会冲击国产汽车市场,使国内汽车行业就业状况恶化。到底是限制还是鼓励汽车进口,这既取决于前述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即是应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还是应该照顾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从进口汽车中获得的利益是否能够超过汽车行业工人的损失。虽然经济学不可能证明哪一种价值判断是好的,哪一种价值判断是坏的,从而也无法证明哪一项政策是最好的,但它有助于决策者作出政策选择。
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科学,又是一门规范科学,因为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和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都涉及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问题,而且一个经济学家之所以提出某一理论,都是为他主张的政策提出理论根据。政策主张不同,除了实证分析有不同结论外,实际上还在于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知识链接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实例
某造纸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一定的污水,污染了附近的水域。国家治理污染采取征收排污费的办法,如果我们研究对不同规模的造纸厂按什么标准征收排污费,这就是实证分析的范畴。假如造纸厂威胁说,宁肯关闭企业也不愿支付排污费,那么政府就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允许造纸厂继续生产并不征收排污费,政府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和费用;二是强制关闭造纸厂,政府必须面对企业关闭而产生的失业后果。这就是规范分析的范畴。
二、边际分析法
1. 边际分析法的含义
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就是指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发生微量变动时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比。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用、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的分析多有边际概念。
边际分析法之所以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是由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决定的。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效率的使用,而最优点实际上就是函数的极值点。
2. 边际分析法的特点
边际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受到特别重视,18世纪70年代法国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这一方法,后被称为边际革命。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这一点从概念上已经说明了。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自变量的微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程度极少相等,即不是直线型,大多是变化率不等的曲线型。边际分析法研究微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使经济理论精细地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它对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更严密。
(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边际分析法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
(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作用和所带来的后果。
3. 边际分析法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它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能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
(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
(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
(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三、均衡分析
均衡即平衡,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用在质点上的所有力的合力(或矢量和)为零时的状况。经济学的均衡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
均衡分析就是假定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及实现均衡的条件。经济学中广泛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均衡概念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目的就是揭示微观经济行为达到均衡的条件,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在给定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商品价格的情况下,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达到平衡时的条件;生产者行为理论则是在给定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函数的情况下,研究生产者实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即生产要素购买行为达到平衡)的条件。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1. 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假定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的各相关变量的作用,而不受其他变量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分析该种变量如何实现均衡。例如,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只取决于该种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把研究局限在一个局部范围,所以称为局部均衡。
2. 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研究某一变量在各种条件和因素作用下,如何实现均衡。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对应,一般均衡分析从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每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某商品均衡价格决定问题。一般均衡分析不仅用于研究整个经济的价格和产量结构,而且用于研究经济运动的许多方面。例如,实现最大福利的最适度资源配置,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等,都是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为基础的。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都是均衡分析,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只是分析时所考虑的影响均衡的因素在范围上是不同的。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 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及相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但并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静态分析是一种与均衡分析密切联系的分析方法。运用此方法分析经济规律时,假定这些规律是在一个资本、人口、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需求状况等因素不变的静态社会里起作用。
2. 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将一种给定条件下的静态与新的条件下产生的静态进行比较。如果原有的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则必将导致有关的变量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新的均衡,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新旧两种均衡状态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分析只是对既成状态加以比较,但并不涉及条件变化的调整过程或路径,所以并不研究如何由原来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过程。
3.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要考察随条件变化而使经济均衡调整的路径或过程。经济动态指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经济变动状态。动态分析的主要特征在于加进了时间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分析人口、生产技术、资本数量、生产组织等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经济体系的运动和发展;另一方面须明显地表示出经济变量所属的时间,而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值要受以前时点上有关变量数值的制约。正是由于该方法研究变量各个时间的变化情况,因此也称此方法为时间分析或序列分析。(注意:这种分析方法尤其适合研究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波动等,但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化必须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否则最终也不是科学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静态分析。例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我们分别考察了价格、收入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在市场结构理论中,我们分析了厂商和行业在不同需求水平下均衡产量的决定;在要素定理中,我们比较了在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对均衡要素使用量的选择。至于动态分析只是在第二章中以蛛网模型为例略做介绍。
知识链接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⑧]
从观察到理论的升华,同样适用于经济学。先让我们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观察的。如果让我们观察幼儿园小朋友拥有苹果的情况,我们可能得出以下三种结论(我们称之为事实)。
(1)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拥有2个苹果。(直接观察得出)
(2)每个小朋友都至少有一个苹果,总数是126个苹果。(通过统计得出)
(3)这个幼儿园发放给每个小朋友苹果来做早餐。(大家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和上文的例子一样,经济学家在观察经济现象时也大致有三种结果。
(1)直观性事实。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拥有2个苹果这个事实一样,直观性事实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例如,楼下的小店食盐供应不足;寄往国内平信的费用涨到了8毛钱;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国家投放新的债券等。这一类事实都是人们不加以整理或分析即可感知的事实。
(2)整理性事实。类似于每个小朋友至少有一个苹果的事实是整理性事实,它是指通过统计方法整理大量的个体观察材料或个体数据而得出的总体性数据或结论。例如,某年度广东省汽车消费增长30%;某地小灵通业务收入占到当地通信收入的15;近年来我国GDP以每年8%左右的升幅增长;我国人均GDP达到800美金已达到小康水平等。这一类观察事实的特点是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的整理,来了解一类现象的事实。
(3)标准性事实。像这个幼儿园发放给每个小朋友苹果来做早餐这类事实,我们称为标准性事实,它是指通过分析、整理而得到的某些典型的关系,且长期得到事实证据的支持而被广泛接受的事实。这一类事实常常被经济学家利用,从而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
首先,在观察之后,经济学家就会受到观察事实的刺激,从而提出理论。
虽然经济学与物理等学科一样运用观察和理论,但物理学家所得出的理论,可以从实验室中通过实验得到验证,而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没有测量工具精确地测量经济重量,不能复制经济现象。因此,为了达到和实验一样的效果,经济学家便把目光投向历史中出现过的自然实例。例如,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疯狂加印当时所谓的法币,从而导致物价飞涨等经济现象。这就给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真实的事例。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经济学家的另外一种思维工具假设。
假如让物理学家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从深圳帝王大厦楼顶上丢下一块石头,从放手到落地要多长时间?物理学家就会先假设空气不会对石头有任何阻力,然后直接用简单的公式得出。当然,空气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假设与事实不符。但空气对石头的阻力微乎其微,不会对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忽视这种因素而做出假设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
经济学家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提出假设。例如,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时候,实际世界中有两百多个国家和成千上万种产品,而经济学家会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这种假设可以让我们从简单的两国关系扩展到多国、多产品之间的关系,这要比直接研究庞大的贸易体系容易得多。
再次,让我们了解一下模型。
经济学研究中,假设的表达形式一般是模型(Model)。模型一般是几个假说或推论的结合,大部分是由图形或者方程式组成的。就像生物学家运用人体骨骼模型作为研究工具一样,经济学家也运用模型。
模型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是直观和简化地让我们了解事实。正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所言:所有模型物理学的、生物学的、经济学的都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的事实。
最后,介绍一下实证与规范。
实证经济学企图描述是什么的观点。它超越了一切价值判断,只对现象作客观的描述、分析和预测。它的论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且可通过事实来检验。它对一种行为的对错与否不加以判断。
规范经济学企图描述如何运行的观点。它依据经济学家本人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规范性的标准,但是它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结论无法用经验来进行检验。
知识巩固
1. 如何理解稀缺性?
2.看不见的手的含义是什么?
3. 请举例解释机会成本是什么。
4. 什么是经济学?
5.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案例讨论
机会成本与经济学思维[⑨]
CCTV曾报道:湖南一农民以8 000元购买优质品种A仔猪,目的是繁殖仔猪销售。但农场以劣等的B仔猪冒充,价格相差4倍。后来该农民繁殖的仔猪无人购买,才发现农场以次充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由于交涉无果,该农民告到法院,要求赔偿5万元。农场认为当初的交易额为8 000元,赔偿5万元是天方夜谭。若你是法官,如何判决?
这里有三种思维方式:
(1)民间思维,即应赔8 000元。
(2)法官思维,即应赔偿所有直接损失,包括购买成本8 000元、饲料、雇工工资、饲养场土地房舍等直接费用。(要起惩戒作用和从制度上消灭假冒伪劣,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还需有更大的赔偿。)
(3)经济学思维,赔偿大于5万元。因为除了直接费用外,还有一些间接损失,例如若不买仔猪,8 000元存到银行可得一定的利息,而利息无疑也遭到损失。这个利息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机会成本,若不懂机会成本的概念,就不会有这种经济学的思维。
问题讨论
你认为上述三种思维方式哪个更有道理?

[①] 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M].上海:三联书店,2000.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