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編輯推薦: |
《好好说话》
1、新鲜、有趣、有用,为80后、90后量身打造的话术精进技巧。
2、《奇葩说》人气选手倾囊相授说话技巧,对喜马拉雅付费订阅量*的音频节目进行全方位体系梳理。
3、金句早已口口相传,一本可以体现年轻人*说话技巧的作品。
4、套路奇袭、人生必修、激发思维,传输技巧。
5、在每一个场合,打造你的话语权,成为留下印象的那个人。
《好好学习》
* 你是否买了很多书,下载了几十G的文档、电子书、视频,但基本从没打开过?
* 你是否看了N多书,上了N多课,但回过头来,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记住?
* 你是否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感到焦虑?
* 你是否觉得学习很努力,但是进步却很慢,没找到开窍的关键?
如果以上这些描述至少有一条以上符合你的状态,你一定需要来看看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会学习的人之一
得到*受欢迎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作者成甲
教你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打造自己的学习力,
变知识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好好说话》
1、新鲜、有趣、有用,为80后、90后量身打造的话术精进技巧
|
內容簡介: |
《好好说话》
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这很尴尬。我们所学的东西无不以表达为指向,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几乎都以表达为依据,可是作为*直接表达方式的说话,却始终处于极其边缘的地位,这也很尴尬。
尴尬之所在,正是机会所在。况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我们*能控制的,其实就是说话这件小事。
现代社会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更加智慧、更有锐气、更强调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好好说话之道。
所以,《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抛开常见的教授套路,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者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好好学习》 《好好说话》
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这很尴尬。我们所学的东西无不以表达为指向,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几乎都以表达为依据,可是作为*直接表达方式的说话,却始终处于极其边缘的地位,这也很尴尬。
尴尬之所在,正是机会所在。况且,在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我们*能控制的,其实就是说话这件小事。
现代社会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更加智慧、更有锐气、更强调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好好说话之道。
所以,《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抛开常见的教授套路,通过新鲜、有趣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者三观、激发读者思维、传输使用技巧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说话之道。
《好好学习》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多数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
学海真的无涯吗?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
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从海量知识中辨别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
学海非无涯,知识有主次。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怎么才能让知识变现?
刻意练习 多场景思维训练=构建底层认知,打通知识的底层结构
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受欢迎的说书人成甲,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好好说话》
马东、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胡渐彪、刘京京。《奇葩说》缔造者,三季冠军及幕后导师团队,华语圈最会说话的组合。
《好好学习》
成甲 《好好说话》
马东、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邱晨、胡渐彪、刘京京。《奇葩说》缔造者,三季冠军及幕后导师团队,华语圈最会说话的组合。
《好好学习》
成甲
很多人是从罗辑思维得到App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了解我的。在与罗辑思维合作的过程中,我有幸入选了罗辑思维评选的中国最会学习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终盘点全年销量TOP 10的节目中,《成甲说书》占了三成。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大量阅读外,《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背后的方法。
我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要不务正业去研究认知思维,去运营一个知识管理的公号,去写一本知识管理的书?我还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其实不管是主业、副业,我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问题,热情分享经验,激发别人潜能。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给别人启发,就让我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所以如果《好好学习》这本书能让你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启发,或者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在我的公号个人知识管理下回复留言,随时告诉我你的想法和意见。
|
目錄:
|
《好好说话》
推荐序
好好说话这事儿有多重要 樊 登
说话是个技术活 李笑来
自序
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引言
这个时代要怎样好好说话
第一章 五维话术:在任何场景好好说话
说话,是一项综合能力。当我们将一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自然就会感觉到它需要进一步的别的能力的补充,达到五维俱全的圆融状态,才能使我们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成为一个好好说话的人。
说话之伤都是暗伤
说话的底气来自实力
每句话,都是权力的游戏
话术能力是全息的
第二章 沟通:将双方置于同一平面
人与人之间本是不相连的个体。唯有通过沟通,我们内心的认知才能有机会摆在同一个层面。因此,沟通不只是一般人眼中的说话技巧,更是一种帮助你打破自身局限、在交流中实现自我,并且进一步帮助他人自我实现的技能。
承上启下的工具性沟通
冲突时不要寻求结论与解答
承认自身情绪,引导他人情绪
通过自我沟通把弱点当成铠甲
第三章 说服:将观点植入对方心中
一切的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为自己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所以,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确保它,并且善用它。
用选择权启发对方
诉诸需求触及对方痛点
创造压力改变双方立场
第四章 谈判:把冲突变成合作
首先,谈判起于僵局,且必然发生于不可忍受的僵局。其次,谈判的本质就是交换,且主要交换的乃是双方评价不相同的事物。为彼此创造出各种评价不同的事物以供协商与交换,则是所有谈判的精髓所在。
搜集情报的便捷方式
突破惯性思维进行出价
在让步中谈成交易
陷入僵局时不如搁置
第五章 演讲:靠语言的力量赢得观众的好感
在五维话术体系中,演讲是形式最简单,也最能明显体现一个人是否会说话的一项。因为虽然人人都会说话,却很少有人敢于、善于对众人说话,做到自信、流畅、清晰、生动地表述。
别紧张,没人在意你的尴尬
照顾到多方面的微妙关系
听众的信任决定演讲的成败
自信与表达的自我训练
第六章 辩论:通过对抗争取第三方支持
对于普通人而言,辩论训练对于提升反应力、洞察力和大局观很有帮助。而在这个充斥着忽悠和不靠谱的世界里,辩论思维也是一种必要的心智防身术。
准确地意识到对方存在的问题
辩论的核心能力是反驳
借力打力,以退为进
《好好学习》
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 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 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致 谢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好好说话这事有多重要
樊登
关于说话这件事,古人有一个说法值得大家借鉴。说一句话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说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依据?如果是真的,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我说这句话会起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用?如果你相信会有正面的效果,再问第三个问题:我说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善意,还是只是为了显示我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个问题都问完,觉得自己要说的话既是真的,又是善意,还会有用,这时候再说出来。有一天我想试试这招的效果,真的很不错,那一天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现在靠说话为生,真不知造了多少孽。还好,看到马老师和渐彪、执中他们比我说话还多,比我更要污一些,我就放心多了。
年轻时参加辩论赛,决赛的对手就是胡渐彪领衔的马来亚大学。那时候为了赢,为了取悦评委和观众,不知道说了多少不过脑子的话,无数把刀子直插对手。现在想想,真真叫作不会说话。所以看到这群昔日的辩友写了本教大家好好说话的书,我是蛮担心的,恐怕他们不能教会大家好好说话,教大家狠狠吵架还差不多。不过,当看到书稿后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原来这几位也渐渐(快)过了不惑之年,言语竟然也柔顺了很多。他们有一件厉害的武器,就是专注。不做别的事,几个人在一起住在朝阳公园的一个公寓里(他们是有多么爱着对方啊),每天就研究怎么说话。说实话,比我做樊登读书会累得多,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却是知识的伐木工。甚至黄执中的专业都是大陆少有的口语传播,把说话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高度!所以这本书里还真是有很多属于他们的新发明和新发现。而且因为马老师的写实落地的风格,他们想解决的问题都还挺俗的:怎么谈判、怎么搭讪、怎么把坏人噎回去、怎么夸人哪一个不是你经常捶胸顿足、觉得自己拙嘴笨腮的场景?这种场景化的写作,既可以当工具书看,也可以当章回小说消遣。以他们奇葩般的表达能力,保证你拿起来就不想放下。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大半是因为他的大脑处在自动驾驶的模式中,用自己最熟悉、最不用动脑子的方式回应着眼前的人和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最亲近的家人常常最不客气的原因,其实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当你用冷漠的语言伤害了周围人的时候,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在这个空间里游荡,最终回报在你身上,这就是所谓的报应。但想想一个人瘫在沙发上下意识地按着遥控器那种很爽、很自在的感觉,你就很难干掉自动驾驶的选择了。面对着明明知道天天在玩伤害与被伤害的游戏,却无法自拔的你,我只能说一句活该!改变需要动力,也需要智慧,不学习、不改变的人注定要不断伤害与被伤害。所以我挺佩服好好说话团队,他们已经可以很自动地说出很美好的话了,但还要不停地反思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套路。这真是需要足够的慈悲态度才能做的一件事啊,就像我看到别人不读书就会替他忧心一样,马老师和渐彪他们看到不会说话的人就想赚他们的钱,是一样慈悲的。
那天有人给我演示了一下人工智能是怎么学我说话的,吓我一跳!和我的声音一模一样,语气都惟妙惟肖。今后会有更多人工合成智能出现,它会学我们做事、学我们说话。如果你说话总是自动驾驶,人云亦云,恐怕将来和机器都没什么分别了。幸好,机器是学人的!因此,有这么一个在不断研发说话方式方法的团队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推动我们要不断进化说话能力,让机器无法猜测其后的情感、意图和语境!
没错,好好说话就是这么重要,它关乎你的幸福,乃至你在这个世界的地位再不好好说话,连机器都小看你!
说话是个技术活
李笑来
好好说话真的不容易。
说来好笑,即便是我已经在台上讲演挥洒自如许多年后,我依然是个经常不会说话一不小心就说错话的人。
在新东方工作的第五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北京新东方校长约见我,说是有事儿要聊聊。我就去了,同去的还有当时北京新东方国外部的主任。聊什么事儿呢?校长听别人说笑来对语料库这事儿很有研究,于是就找我来聊聊,看看我能不能为学校建一个语料库。一路聊得挺高兴,最后校长问了这么一句:
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我认真想了一下,说: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
天知道当时我脑子是怎么转的,可那眼前发生的一切到今天都栩栩如生
校长的脸色当场就变了,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而与我同去的国外部主任都快急死了,只好在边上给我打圆场:笑来的意思是说,这事儿是个慢活,得持续做
他差一点就把其实笑来没有别的意思都说出来,然后也是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的
事实上,在刚刚我说完的那一瞬间,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这都在说什么呢,可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是没有办法收回来的只好硬着头皮扛下去。结果当然是所谓的不欢而散,为学校建语料库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这事儿成了新东方内部广为流传的段子,人人都知道笑来说话不得体,最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效果:若是哪句话特别不得体,一定会有人问:这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
其实吧,我也不是以不得体为荣的,这事儿真的很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谁愿意是个经常在关键时刻并不招人喜欢的人呢?可会说话这事儿真的好像是个完全没地儿去学的东西呢!我很怀疑对某一些人来说,比如我,更是无所适从、无所可依。
在新东方,有一位叫张旎的同事,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会说话的人。有些话其实是很难当面说的,但即便是这样的话,就看张旎边说边哈哈哈,大家也跟着哈哈哈,一路哈哈哈,她就说完了,然后大家一点点的尴尬都没有简直就是奇迹。
有一次我们聚餐,张旎开车,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坐在后座,提起一个笑来最近说话不得体的典型案例,大家又是哈哈哈地把这个事儿当作段子,既然大家开心,我也就跟着乐。然后,我就问张旎: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旎的回答非常认真:我妈妈是个很厉害的销售,她是我见过的最会说话的人。我记得小时候,刚上学那阵,我妈妈天天纠正我说话,基本的句型就是你要表达的是这个这个吗?那你应该这样这样说,后来,后来就这样喽!
哦!这不是天生的,这是练出来的。
这个念头给我带来的惊喜很快就被接下来想到的事实扑灭了
事实上,这个方法我天天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因为我教得最好的是写作课,在写作课上,我总是告诉学生,所谓的炼句,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同样的意思用许多种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选择最为精炼、最为恰当、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一个。我快被自己蠢哭了!
人就是这样,很多道理,貌似自己懂,可实际上就是做不到举一反三,哪怕在一个领域里用得很熟练,换了个其他领域就跟白痴一样,就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从来都没听说过那个道理一样你看,这么多年里,我可以在写作里天天使用,可竟然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却从来没有用过!
又过了很久至少是半年多以后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过去的我,从骨子里过分低估了与身边的人沟通的复杂程度及其重要程度,于是从未向练习写作那样刻意过,于是呢?于是跟白痴一样呗。
就像马东老师的这本书里一再强调的,说话其实是一个综合格斗,需要掌握全息话术。作为一个曾经在一些领域常常说话不及格的我,深知不会说话的恶果真的很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个升职机会,或者因此错过一个投资机会其实最要命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会理直气壮,比如我,很久之前曾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这样为自己开脱: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
许多年后,等我挣扎着改了过来、进步了许多之后,发现当年的托词有多么可笑。这有点像那些相貌丑陋的女生对自己收不到情书的解释,并不是我丑所以没人给我写情书,而是我才没有她们那么不正经呢!
马老师的这本《好好说话》以他一贯的新鲜、有趣的方式传授了说话的核心技巧,一口气读完,感觉很过瘾。我觉得说话技能的修炼,学无止境。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知道自己不是进步太大了,而是岁数大了,环境变了,没那么多机会让自己出丑而已,在会说话,尤其是得体地与人沟通这事儿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还要练到老。
总体上,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可在好好说话这事儿上,我却认为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或者说,常常真的不够用。为人要真诚,就是道;坦率及效率,也是道, 但由于这世界就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模糊含混、凑合着用的工具(虽然也是极其复杂精巧的工具),乃至坑太多、沟太深、堑太宽,乃至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可能一不小心追悔莫及。
总而言之呢,从《好好说话》这本书,我确实学了很多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很多,希望你也能学到。
祝大家好运!
自序
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马东
古代的时候出一本书,大约是没有写序这个程序的。洛阳纸贵,写内容都不敢啰唆,要言简意赅,言不尽意,哪有地方去写序。后来从容了,书画碑帖都有了题跋,敢下笔的往往是一时人望的专家权威,在前面写一篇序,有点光大门楣的意思。好比一座房子,进深宽窄不知道,门口张灯结彩,至少引得你翘首张望。这本书封面上写着马东出品,其实我很尴尬,因为这本书一不是我写的,二不是我出的,写一句马东出主意倒是十分贴切。
《好好说话》源自一种观察、一群头脑和嘴巴、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还有把这些东西聚集在一起的运气。我们发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少说话,敏于思而讷于言,因为祸从口出,宁肯鸡贼也不要犯二,省的惹事儿。究其原因可能是农业社会,人一生的活动和生活范围都比较封闭,说错话别人记一辈子,成本太高。今天天下之大,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好处可想而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也不再是完全的贬义词,取而代之的是沟通能力和说服力这些词儿,也是醉了。年轻的父母辈不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闷葫芦,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今后行走江湖的重要生存技能,这是世道人心和文化结构的改变。
书名叫《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更贴切。这本书的作者们,都长了一颗异于常人的大脑,他们是辩才无碍的表达者,对话题和场景剥茧抽丝是强项,他们把从工作汇报到初次约会、买菜砍价,再到搞定客户的种种场景,分门别类地为你支招,还把这些小招数,无论多么复杂都用1、2、3 说清楚,好记好用,收点钱还美其名曰知识消费,是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时髦花钱方式,你不买都不好意思。MBA 课程总是告诉我们,你买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那个洞。相比之下,本书作者们卖的是货真价实的思考和脑洞,他们卖的既是一个工具,又是那个结果,真心不贵。
我自己近些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眼花了,对于印刷品的阅读,行为成本提高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看书有点费劲);听有声书,成了一个重要的阅读方式,感谢技术进步,我觉得阅读效率并没有降低。
《好好说话》是一个收费音频产品,正是应时当令,干吗要出书?一鱼两吃就是为了多挣一份钱吗?我也没敢问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胡渐彪、邱晨,但是我理解他们作为一群自以为是的智识分子,对印在纸上的文字有一种病态的执着,而文字本身又是对这个音频产品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至少他们重新校订,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信口开河,吓出了一身冷汗,想想我就开心。
最后要感谢运气,让我遇到了这群有趣的人。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有些改变,更好或者更坏。写序已经没词儿了,赶紧翻篇儿,去看后面的内容。
《好好说话》
不会说话是个大问题;没意识到自己不会说话,是更大的问题。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中有没有经历过一些灵异事件?莫名其妙,有些人开始疏远你;莫名其妙,有些邀约人家就是死活不同意;莫名其妙,你会碰到一些或明或暗的软钉子。最可怕的是,你甚至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一切正在发生,而只是隐隐觉得不顺、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道理很简单:能意识到你问题所在的,通常都不会告诉你。心大点的,察人之过笑而不言,但是知道你这人不靠谱,以后有重要的事不能指望你,就会疏远你;心稍微小点的,不跟你计较,但是客客气气找个别的由头拒了你;等而下之的人,甚至会一边给你穿小鞋一边装大度,让你死都没死个明白。
好在这本书是个合适的平台,让你能从别人的错误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透过这本书,你会看到很多尴尬、很多是非,甚至很多残酷的真相。但是若非知道这些坏,你的好真的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当然,你也没必要自责。好好说话的道理,只靠自己是很难悟出来的。你可能本能地觉得别人在某些方面不会好好说话,但是由于缺乏对背后原理的分析能力,你同样也会本能地将其归咎于态度或者智力,除了对方的坏或者傻之外,并没有任何说话技巧上的收获。其实,故意不好好说话的毕竟是少数,在我们遵循社交规范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的那些说话问题,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同时,由于说话本身的复杂性,好好说话的能力也从来都不是一项天赋的技能。天性善良的人,容易木讷;天性聪明的人,容易尖锐;天性大大咧咧的人,容易伤人不自知;天性细腻柔和的人,容易絮叨惹人烦特别是,说话有很多特殊的场域,比如公开演讲,比如激烈争辩,比如钩心斗角的谈判,比如扭转局势的说服,比如揣测人心的沟通,每一个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个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艺。仅凭一身蛮力成不了将军,仅凭自己的一点小聪明,离说话达人还远得很。
所以,无论你多小心谨慎,也一定会不自觉地犯过很多错,给人添过很多堵,让人家明里暗里骂一句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我们和你一样,我们和大家一样,一直都在好好说话的路上不断学习、总结。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误区,可能会以任何一种形式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毫无人身攻击,敬请对号入座。
《好好学习》自序
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知识管理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几次创业过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尽快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那时候,对于知识管理这个词,大家还都很陌生,关于知识管理这个话题的书籍和资料也寥寥无几,已有的书籍、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具体方法和工具的介绍,比如思维导图、速记、沟通技能等等。
可是,在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之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能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有没有一个课程,是教你学习怎么学习的呢?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从各个地方去学习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开始慢慢地把从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一个转折在2010年。在我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自己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似乎没什么用。这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一本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在这本传记中有这样一段: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续坚持。
这个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困扰于学了新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从此之后,我的日记开始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又演化成我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这是我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而这个过程也为我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到今天(2016年),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近7年,我从中受益良多。
第二个转折是2012年。在2年多的晨修反思中,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我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个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或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后,茅塞顿开。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过去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智慧。
受到芒格的巨大启发,我开始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框架体系的过程中。从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说,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所以,以这样一个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基础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第一种是数据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到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怎么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第二种是信息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组织起来强化这一过程,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而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者进阶的标志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第三种是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对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能够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2012年,我第一次利用查理芒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让我十分震惊。
我应邀在一个学习型网站上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由于我自己既不是职业培训师,也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如何让大家对我的课程感兴趣,还愿意付费购买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我能够展示、销售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课程介绍页面。换句话说,我需要在一个课程页面内通过文案来营销自己。而写营销文案是我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情。
我并没有着急去搜索如何写一篇销售文案这样的技巧,而是第一次开始利用芒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对于营销文案而言,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我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另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为,自己这么一个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写需要进行实际销售的产品,而这个产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非职业培训师的培训课程,难度也太大了。所以,自己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线的那一批课程中,我的课程付费人数快速增长,不到3天,名额就全部售出,而当时还有其他老师的课程销量为0。甚至课程停止报名之后,还有用户不断咨询怎么能补上报名,为了加塞还愿意多出钱。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当我们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时,即使是一个新手,也能瞬间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职业专家。这种经历太奇妙了!
那次的经历成为一个契机,我越来越多地尝试和应用这样的方法,激励着自己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我慢慢地理解,为什么少即是多,为什么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脱胎于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或者应该说,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属于临界知识,但是有些不那么普世,但仍然能够在一个专业或者较为广泛的领域中起到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同样具有临界效应。因此,我将这些规律一并纳入到临界知识的关注范围中。
当我们探索到知识管理底层规律这一层次上时,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样了。过去,对学习的理解,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在我看来,只有让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达到这个层面,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在这个层次上,我常常讲,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师。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可是,现在人们的学习大都集中在第一个层次,有一部分人进入到第二个层次,而在第三个层次的,至少我身边认识的人中,真正融会贯通,把底层规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数。学习改变底层认知,对每个人都有巨大意义和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非常稀缺。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如果能够让更多人从这个层面认识学习和知识管理,那无论对于个人的素养提升还是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储备,都有积极意义。
而这也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我自己曾经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有过太多困惑和迷茫,只能从不同角落里收集只言片语来咀嚼思考。然而,我发现我过去遇到的问题,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不断经历着,所以我希望把我现在的一些感悟和认识分享出来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是我相信,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能还是会有启发的。
第二,写这本书也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我从2007年就开始不断地寻找自己生命的热情所在。后来发现,激励我充满热情,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生活的原因是:我享受这种激发别人潜能、能够帮助别人的成就感。2009年,我第四次创业。当时,我在公司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激励团队成员的成长,而这也是我的巨大热情所在。在繁忙的创业中,我仍然尽量抽出时间准备各种单从物质回报上看性价比极低的沙龙与课程:从在第九课堂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课程分享,再到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成甲说书》节目。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是来自我 享受激励、帮助别人的成就感这一原始动力。而这一点,也是我在生活中践行黄金思维圈,从why出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也同样是我对这种生活哲学的应用。
第三,写书也是我的承诺和责任。促成我写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是我生活中的老师前CCTV记者组组长,现多角度沙龙联盟主席徐金琪大哥。徐大哥亦师亦友。当年他参加我在第九课堂的个人知识管理课程,我们因此结缘;而他连续3次报名参加同一门课,后来又多次鼓励和支持我将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认识集结成书。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众筹出书的众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们支持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都是我写作本书的动力。
本书的内容结构:
从内容上说,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第一部分:我会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我们专注于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我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应用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我自己认为,这本书的特色在于:不同于传统讲学习或知识管理的书按照组织结构或者学习方法来讲,我更多是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案例展示,希望用问题的结构,而非信息的结构来展开全书。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我对学习和知识是什么的宏观思考,也有实际应用的具体案例,这对不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或者还看不到宏观层面和底层认知的学习者而言,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这件事情,甚至对已经有多年知识管理经验的人而言,这本书也可以提供启发和借鉴。
此外,在过去6年里,我坚持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还保持了每天2小时晨修反思的习惯。这对我理解知识管理的高效输入,有极大帮助。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好为人师、不断寻求在输出中加深认识的人。从2009年开始我就组织知行社进行分享(2012年停办),2012年在第九课堂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学员评分的满分为10分,而我的课程平均得分高达9.95分,成为九课得分最高的课程,以及再后来,我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成甲说书》,开始以每周一本书的高强度进行知识输出。这些知识输出的经验,又让我对理解知识管理核心要点有了更多自己的认识。同时,我不是一个职业培训师,并不靠知识管理培训讲课为生,因此我写书和讲课也不担心泄漏课程核心内容;相反,我一边在自己的公司中大量实践和改进着我所讲的方法,一边期待看到更多人加入这一事业,一起推动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和背景,让我能够把学习学习这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并用实战的方式让大家理解。这种形式,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在生活、工作、创业中亲身感受这一认知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就像我第一次用这个方法写文案时感受到的神奇一样。
最后,本书中提到的方法和理念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因为方法本身也是基于价值观的。比如 坚持小的习惯和努力,累计大的突变、构建底层认知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而底层认知本身是要步步为营,偷不得懒这些价值观和当今时代一些人追求一切唯快不破的想法是不一致的,尤其是还希望在学习底层认知这件事情上也要有速成法,这一点我是帮不上忙的。说来惭愧,我在得到上,曾经上线过一期节目叫做《如何工作三年获得十年经验》,题目本身就是利用了这种速成心态的,结果节目销量颇佳。可是答案可能和追求速成的人想象的不一样坚持从底层思考,这样的习惯培养训练3年,比有10年工作技巧的人成长得都要快。从这一点上说,全书也是一种速成法,一种以慢为快的速成法。
当然,本书也有局限。
首先,前面提到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第三个层次,第一、第二层次涉及的内容较少。
其次,对跨学科临界知识的理解也有局限。毕竟我在学习学习这条道路上探索也不过6年时间,对临界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也才3年。3年时间,我对这些跨学科的临界知识从自己应用的角度进行了粗浅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也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关于本书的一切建议,欢迎通过我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公众号名称:个人知识管理,搜索pkm100 添加关注。)
最后,无论如何,这本书是我将自己这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所有认知的一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也许因为我的能力、认知的局限,这本书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你至少可以相信,我是用了十二分的认真和努力完成这本书的。10 万字初稿完成后,经过半年多时间,自己对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图书编辑对初稿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的第二稿10 万字几乎全部重写。
但是,正是这些努力和付出,才能让我自己能够找回自己:我不是在写书,我是享受尽力帮助别人的乐趣与成就感。
今天,我好为人师的这一部分终于告一段落。至少我的用心,让我可以安心入睡。剩下的工作,就是读者的任务了。
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让我知道。
这是我最大的成就。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