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充闾文集(典藏版)充闾先生毕生心血,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融合,中国历史散文殿堂级著作

書城自編碼: 297498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王充闾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044124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7200/65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盒装

售價:HK$ 1711.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117.6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HK$ 81.6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9.6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HK$ 93.6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售價:HK$ 81.6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售價:HK$ 70.8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售價:HK$ 94.8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售價:HK$ 55.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12.9
《 诗外文章(上中下):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
+

HK$ 51.1
《 两个李白 》
+

HK$ 101.4
《 逍遥游——庄子传(平) 》
編輯推薦:
充闾先生的历史散文创作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学教材,及高考阅读命题。其文字既唯美又不脱离现实,既传统又与当代文学相融合。
內容簡介:
当代文坛常有北充闾,南秋雨之说。以地标为界,充闾所指王充闾先生,秋雨则为余秋雨先生。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
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
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關於作者:
王充闾,著名散文作家,男,汉族。五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创作仍在业余进行。1984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做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目錄
第一卷我见文学多妩媚
青灯有味忆儿时
文学自传
第二卷逍遥游 庄子传
第三卷成功的失败者 少帅写真集
第四卷龙墩上的悖论
第五卷文在兹
第六卷面对历史的苍茫
第七卷域外文缘
第八卷春宽梦窄
第九卷辽海春深
第十卷心中的倩影
第十一卷秋窗漫笔
第十二卷诗话人生
第十三卷蘧庐吟草
第十四卷诗性智慧
第十五卷古文今赏
古文今赏(下)
第十六卷艺文说荟
第十七卷一年话语今宵多
第十八卷求其友声
第十九卷书前书后
第二十卷素心幽寄
內容試閱
二十卷文集编订完工,责任编辑建议我写个总序。我说,要说的话尽在其中,再讲就重复了。编辑说,可以就新编文集谈点想法。我只好唯唯以应。
本文集系由十年前编辑的《王充闾作品系列》充实、增补而成,篇篇缀有年份,涵盖了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历程。几十年来,读书、写作、治学主宰着我的人生,可以说,我的生命存在方式与文学之梦同构。作为心灵的投影,这些鸿爪留痕纵不十分清晰,也还能略显端倪,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吧。
重温这一篇篇文字,念及其证果初因,颇似高堂老母环顾膝下儿女,逐一忆起当年的诞育过程劳苦自不待言,但其间也充溢着欣慰与昂奋,当然也留下一些怅憾。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而我,面对这些纸上跳跃的儿郎,却更认同艺术是遗憾的事业这句话。只是,对于历史的定本,我已经无力也无权做任何修改了。好在这并非全集,尽管廉颇老矣,但心态尚觉年轻,冀望于有生之年,再贾余勇,奉献一点优质的东西。
各卷均按文体划分。除部分专题著作保留了原来架构,其余都做了分类重组。依顺序说,大体为:三卷文学传记(文学自传、庄子传、张学良传),三卷历史文化散文(《龙墩上的悖论》、《文在兹》、《面对历史的苍茫》),三卷游记散文(域外、全国、本省),三卷其他各体散文(抒情类、随笔类、思辨类),三卷古体诗文(《蘧庐吟草》、《诗性智慧》、《古文今赏》),五卷专集(评论、讲演、对话、序跋、书简)。
文集的编辑、出版,得到了辽宁省委宣传部的殷殷垂注与鼎力支持,许多文友也予以热情鼓励、帮助;而万卷出版公司更是列为重点项目,倾力实施,不惮繁复,其瞩望之深,编校之勤,尤其令人感动。在此,一并郑重称谢。


用破一生心

伴随着皇帝热、辫子热的蒸腾,曾国藩也被炒得不亦乐乎。其缘由未必都是市场的驱动,很可能还出自一种膜拜心理:拜罢英明的圣主,再来追慕一番中兴第一名臣,也是满合乎逻辑的。只是我总觉得,这位曾公似乎并不像某些人说得那样可亲、可敬,倒是十足的可怜。他的生命乐章太不浏亮,在那显赫的身影后面,除了一具猥琐、畏缩的躯壳之外,看不到多少生命的活力、灵魂的光彩。人们不禁要问:活得那么苦、那么累,值得吗?
关于苦,佛禅讲得最多,有所谓人生八苦的说法:生、老、病、死,生与俱来,可说是任人皆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求不得、厌憎聚、爱别离、五蕴盛,则是由欲而生,就因人各异了。古人说,人之有苦,为其有欲,如其无欲,苦从何来?曾国藩的苦,主要是来自过多、过强、过盛、过高的欲望,结果就心为形役,苦不堪言,最后不免活活地累死。
说到欲望,曾国藩原也无异于常人。经书上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出生在农村,少年时代也是生性活泼,情感丰富的。十多岁出外就读,浪漫不羁,倜傥风流。相传他曾狎妓,妓名春燕,于春末三月三十日病殁,他遂集句书联以悼之: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此日竟随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一时传为佳构。至于桎梏性灵,压抑情感,则是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之后。其间自有一段改造、清洗的过程。
他原名子城,字伯涵,二十一岁肄业于湘乡书院,改号涤生,六年后中进士,更名国藩。涤生,取涤除旧污,以期进德修业之意;国藩,为国屏藩,显然是以国之干城相期许。合在一起,完整地勾画出儒家修、齐、治、平的成材之路,也恰切地表明了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终极追求。目标既定,剩下来的就是如何践履、如何操作的问题了。他在这条漫漫人生之路上,做出了明确的战略选择:一方面要超越平凡,通过登龙入仕,建立赫赫事功,达到出人头地;一方面要超越此在,通过内省功夫,跻身圣贤之域,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达到名垂万世。
这种人生鹄的,无疑是至高、至上的。许多人拼搏终生,青灯皓发,碧血黄沙,直至赔上了那把老骨头,也终归不能望其项背。某些硕儒名流,德足为百世师,言可为天下法,却缺乏煌煌之业、赫赫之功;而一些建不世功、封万里侯的勋臣宿将,其道德文章又未足以副之,最后,都只能在徒唤奈何中咽下那死不甘心的一口气。求之于历代名臣,曾国藩可说是一个少见的例外。他居京十载,中进士,授翰林,拔擢内阁学士,遍兼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侍郎,外放之后,办湘军,创洋务,兼署数省总督,权倾朝野,位列三公,成为清朝立国以来汉族大臣中功勋最大、权势最重、地位最高之人,应该说是超越了平凡;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理学家,在思想、学术上造诣精深,当世及后人称之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甚至被目为今古完人,也算得上是超越了此在吧?
可是,人们是否晓得,为了实现这两个超越,他竟耗费了多少心血,历经何等艰辛啊?只要翻开那部《曾文正公全集》浏览一遍,你就不难得出结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是一个终生置身炼狱,心灵备受熬煎,历经无边苦痛的可怜虫。
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他自从背负上从儒家那里承袭下来的立功扬名的沉重包袱之后,便坠入了一张密密实实、巨细无遗的罗网,任凭你有孙悟空那样的冲天本领,也难以挣破网眼,逃逸出去;何况,他自己还要主动地参与结网,刻意去做那缀网劳蛛呢!随着读书渐多,理路渐明,那一套立德、立功、立言的终极追求,便像定海神针一般把他牢牢地锁定在无形的炼狱里。
歌德老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恐怕不是一个遗传基因所能了得,主要的还应从环境和教养方面查找原因。雄厚而沉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为他做好了精巧的设计,给出了一切人生的答案,不可能再作别样的选择。他在读解历史、认知时代的过程中,一天天地被塑造、被结构了,最终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制成品。于是,他本人也就像历史和时代那样复杂,那样诡谲,那样充满了悖论。这样一来,他也就作为父、祖辈道德观念的人质,作为封建祭坛上的牺牲,彻底地告别了自由,付出了自我,失去了自身固有的活力,再也无法摆脱其悲剧性的人生命运。

这种无形的炼狱,是由他自己一手铸成的。其中的奥蕴无穷,但一经勘破,却也十分简单:要实现两个超越,就必须跨越一系列的障碍,面对种种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也就是他进退维谷,跋前踬后,终生抑塞难舒,身后还要饱遭世人訾议的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一切建立奇功伟业者,都免不了要遭遇忠而见疑、功成身殒的危机,曾国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他的汉员大臣身份,在种族界隔至为分明的清朝主子面前,这种危机更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头上。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两难选择:如果你能够甘于寂寞,终老林泉,倒可以避开一切风险,像庄子说的,山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一点是他所不取的圣人早就教诲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而要立功名世,就会遭谗受忌,就要日夕思考如何保身、保位这个严峻的课题。明乎此,就不难理解曾国藩何以怀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感,几乎是惶惶不可终日。他对于古代盈虚、祸福的哲理,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的历史教训,实在是太熟悉、太留意了,因而时时处处都在防备着颠危之虞、杀身之祸。
他一生的主要功业在镇压太平军方面。但他率兵伊始,初出茅庐第一回,就在靖港之役中遭致灭顶的惨败,眼看着积年的心血、升腾的指望毁于一旦,一时百忧交集,痛不欲生,他两番纵身投江,都被左右救起。回到省城之后,又备受官绅、同僚奚落与攻击,愤懑之下,他声称要自杀以谢湘人,并写下了遗嘱,还让人购置了棺材。心中惨苦万状,却又哑子吃黄连,有苦不能说,只好打掉门牙肚里吞。正如他所自述的: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滨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那么,获取胜利之后又怎样呢?扑灭太平天国,兵克金陵,是曾氏梦寐以求的胜业,也是他一生成就的辉煌顶点,一时间,声望、权位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按说,这时候应该一释愁怀,快然于心了。可是,他反而郁郁不自得,愁肠九回,城破之日,竟然终夜无眠。原来,他在花团锦簇的后面看到了重重的陷阱、不测的深渊。同是一种苦痛,却有不同层次:过去为求胜而不得,自是困心恒虑,但那种焦苦之情常常消融于不断追求之中,里面总还透露着希望的曙光;而现在的苦痛,是在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胜利目标之后,却发现等待着自己的竟是一场灾祸,而并非预期的福祉,这实在是最可悲,也最令人伤心绝望的。
到现在,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了,尽管他竭忠尽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其用兵过久,兵权太重,地盘忒大,朝廷从长远利益考虑,不能不视之为致命威胁。过去所以委之以重任,乃因东南半壁江山危如累卵,对付太平军非他莫属。而今,席卷江南、飙飞电举的太平军已经灰飞烟灭,代之而起的、随时都能问鼎京师的,是以湘军为核心的精强剽悍的汉族地主政治、军事力量。在历史老人的拨弄下,他和洪秀全翻了一个烧饼,湘军和太平军调换了位置,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其实,早在天京陷落之前,清廷即已从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总体战略出发,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一面调兵遣将,把守关津,防止湘军异动;一面蓄意扶植淮军,从内部进行瓦解,限制其势力的膨胀。破城后,清廷立即密令亲信以查阅旗营为名,探察湘军动静。当日咸丰帝曾有克复金陵者王的遗命,可是,庆功之日,曾氏兄弟仅分别获封一等侯、伯。尤其使他心寒胆战的是,湘军入城伊始,即有许多官员弹劾其纪律废弛,虏获无数,残民以逞。清廷下诏,令其从速呈报历年军费开支账目。打了十几年烂仗,军饷一毫不拨,七拼八凑,勉强维持到今日。现在,征袍上血渍未干,却拉下脸子来查账,实无异于颁下了十二道金牌。闻讯后,曾国藩忧愤填膺,痛心如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血腥史影,立刻在眼前浮现。此时心迹,他已披露在日记中: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
对于清廷的转眼无恩,总有一天会卸磨杀驴,湘军众将领早已料得一清二楚,彷徨、困惑中,不免萌生拥立之念。据说,曾氏至为倚重的中兴名将胡林翼,几年前就曾专函探试: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看后惶恐骇汗,悄悄地撕个粉碎。湘军集团第二号人物左宗棠也曾撰写一联,故意向他请教: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阅后,将下联的似改为未,原封送还。曾的幕僚王闿运在一次闲谈中向他表明了取彼虏而代之的意思,他竟吓得不敢开腔,只是手蘸茶汁,在几案上有所点画。曾起立更衣,王偷着看了一眼,乃是一连串的妄字。
其实,曾国藩对他的主子也未必就那么死心塌地的愚忠,只是,审时度势,不敢贸然孤掷,以免断了那条得天地正气、做今古完人的圣路。于是,为了保全功名,免遭疑忌,继续取得清廷的信任,他毅然采取断臂全身的策略,在翦除太平军之后,主动奏请将自己一手创办并赖以起家的湘军五万名主力裁撤过半,并劝说其弟国荃奏请朝廷因病开缺,回籍调养,以避开因功遭忌的锋芒。他说:处大位大权而震享大名,自古能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灭去几成,则晚节渐可以收场耳。这两项举措,正都是清廷亟欲施行却又有些碍口的,见他主动提出,当即予以批准。还赏赐曾国荃六两人参,却无一言以相慰,使曾氏兄弟伤心至极。

曾国藩的人生追求,是内圣外王,既建非凡的功业,又做天地间之完人,从内外两界实现全面的超越。那么,他的痛苦也就同样来源于内外两界:一方面是朝廷上下的威胁,用他自己的话说:处兹乱世,凡高位、大名、重权三者皆在忧危之中,因而畏祸之心刻刻不忘;一方面是内在的心理压力,时时处处,一言一行,为树立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样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惕惧。
去世前两年,他曾自撰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上联揭示内心的衷曲,还算写实;下联则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哪里有什么坦坦荡荡,恰恰相反,倒是凄凄、惨惨、戚戚,庶几近之。他完全明白,居官愈久,其阙失势必暴露得愈充分,被天下世人耻笑的把柄势必越积越多;而且,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种种视、听、言、动,未必都合乎圣训,中规中矩。在这么多的心中的魔鬼面前,他还能活得真实而自在吗?
他对自己的一切翰墨都看得很重,不要说函札之类本来就是写给他人看的,即使每天的日记,他也绝不马虎。他知道,日记既为内心的独白,就有揭示灵魂、敞开自我的作用,生前殁后,必然为亲友、僚属所知闻,甚至会广泛流布于世间,因此,下笔至为审慎,举凡对朝廷的看法,对他人的评骘,绝少涉及,为的是不致遭惹麻烦,甚至有辱清名。相反地,里面倒是记载了个人的一些过苛过细的自责。比如,当他与人谈话时,自己表示了太多的意见;或者看人下棋,从旁指点了几招,他都要痛自悔责,在日记上骂自己好表现,简直不是人。甚至在私房里与太太开开玩笑,过后也要自讼房闱不敬,觉得于自己的身份不合,有失体统。
他在日记里写道:近来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太切,俗见太重二端,今欲去此二病,须在一淡字上着意。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脉把得很准,治疗也是对症的,应该承认,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无异于放了一阵空枪,最后,依旧是找不到自我。他最欣赏苏东坡的一首诗: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可是,也就是止于欣赏而已。假如真的照着苏东坡说的做,真的能在一个淡字上着意,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了,自然,也就再无苦恼之可言了。由于他整天忧惧不已,遂导致长期失眠。一位友人深知他的病根所在,为他开了一个药方,他打开一看,竟是十二个字:歧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他一笑置之。他何尝不懂得黄老之学可疗心疾,可是,在那三不朽的人生目标的驱策下,他又要建不世之功,又要做万世师表,怎么可能淡泊无为呢?
世间的苦是多种多样的。曾国藩的苦,有别于古代诗人为了一语惊人,冥心孤诣、刳肚搜肠之苦。比如唐朝的李贺,他的母亲就曾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但这种苦吟中,常常含蕴着无穷的乐趣;曾国藩的苦,和那些终日持斋受戒、面壁枯坐的苦行僧也不同。苦行僧的宗教虔诚发自一种真正的信仰,由于确信来生幸福的光芒照临着前路,因而苦亦不觉其苦,反而甘之如饴。而中堂大人则不然,他的灵魂是破碎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的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为荒淫君主、阴险太后的忠顺奴才,并非源于什么衷心的信仰,也不是寄希望于来生,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中的一种欲望。这是一种人性的扭曲,绝无丝毫乐趣可言。从一定意义来说,他的这种痛深创钜的苦难经验,倒与旧时的贞妇守节有些相似。贞妇为了挣得一座旌表节烈的牌坊,甘心忍受人间最沉重的痛苦;而曾国藩同样也是为着那块意念中的功德碑而万苦不辞。
他节欲,戒烟,制怒,限制饮食,起居有常,保真养气,日食青菜若干、行数千步,夜晚不出房门,防止精神耗损,可说是最为重视养生的。但是,他却疾病缠身,体质日见衰弱,终致心力交瘁,中风不语,勉强活了六十二岁。死,对于他来说,其实倒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什么超越,什么不朽,统统地由他去吧!当然,那种无边的痛苦,并没有随着他的溘然长逝而扫地以尽,而是通过那些家训呀,书札呀,文集呀,言行录呀,转到了亲属、后人身上,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痛苦的传承,媒体的链接。
前几年看到一本语录体文字,它从曾国藩的诗文、家书、函札、日记中摘录出有关治生、用世、立身、修业等内容的大量论述,名之曰《人生苦语》。一个苦字将曾公的全部行藏、心迹活灵活现地概括出来,堪称点睛之笔。

曾国藩以匡时济世为人生的旨归,以修身进德为立身之本,采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无疑是承传了孔孟之道的衣钵,但他同时,也有意识地吸收了老庄哲学的营养。他是由儒、道两种不同的传统生命智慧煅冶而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