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

書城自編碼: 30003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吴俊忠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51773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4.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近代史-大有文库丛书
《 中国近代史-大有文库丛书 》

售價:HK$ 40.3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售價:HK$ 135.7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售價:HK$ 79.4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HK$ 135.7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編輯推薦:
这本《哲思与浪漫》,内容涉及人生感悟、文化思考、治学探索、佳作点评、游记杂谈等多个方面。乍一看,是文人不甘寂寞、舞文弄墨的表现,实质是作者追求人生诗化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既有思考社会和人生、畅谈人生感悟的说,也有点评社会文化现象、实践人生追求的做,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一个学者的文化自觉,和力争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西方人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人生观点,但谁也没有资格做他人的人生导师,因为生活是高度个性化的。作者的这些人生感悟和生活体验,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內容簡介: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杂谈集,内容涉及人生追求、文化思考、文学欣赏、读书艺术、旅游采风等多个方面。作者是一位具有丰富人生体验和治学经验的学者,充满人生感悟和生活智慧,其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探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本书适合各类读者阅读,尤其适合正在读书求学的青年学生和广大励志奋斗的年轻读者。
關於作者:
吴俊忠(1949),深圳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师从著名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蓝英年先生。1987年到深圳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方向涉及俄苏文学、文学鉴赏、深圳文化等多个方面。主要著述有:
《俄苏文学通观》(1992);
《特区文化与高校德育》(1994);
《文学鉴赏论》(1998);
《超越参照深圳文化散论》(2003);
《学海拾贝文学与文化研究》(2005);
《深圳文化三十年》(2010);
《深圳文化十论》(2012);吴俊忠(1949),深圳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师从著名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蓝英年先生。1987年到深圳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方向涉及俄苏文学、文学鉴赏、深圳文化等多个方面。主要著述有:
《俄苏文学通观》(1992);
《特区文化与高校德育》(1994);
《文学鉴赏论》(1998);
《超越参照深圳文化散论》(2003);
《学海拾贝文学与文化研究》(2005);
《深圳文化三十年》(2010);
《深圳文化十论》(2012);
《莎士比亚传》(译著,合译,1984);
《活下去,并要记住》(译著,合译,1997);
《岁月有痕我的另类写真》(随笔,2007);
《以书为灯我的书趣人生》(散论,2014)。
目錄
总序:学者人生的文化况味
导言:探寻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自序:让人生充满诗意
感悟人生
人生并非如梦
人生三悟
人生三梦
奏响生命的乐章
漫谈人生五大求
古石今人
真我的风采
我心目中的业余登山爱好者梁群
观照文化
呼唤大学生的成才意识
再论第三者
与《深圳商报》记者的对话
性别平等的文化感思
一半和一整片
用和谐文化滋养和谐家庭
文学阅读与人的自身和谐
关于文艺创新的若干思考
文化生活与生活文化
关于普及社会科学的思考
善意的谎言并不可取
文化,换一种角度来谈
超越参照
写在文化广场50期之际
深圳经济特区凸显文化创新功能
深圳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深圳文学发展的评估
特区文学纵横谈
贴近生活,选准视角,讴歌新时代
一锤定音:特区还要特
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
从净化自己脚下的土地做起
关于在新形势下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思考
关于深圳文化之我见
关于深圳学派之我见
俄苏文学在中国
春满大地燕归来
关于深圳拍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化思考
托尔斯泰的中国缘
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一百周年
自主创新要热中有冷
风景这边独好
小议图书馆书画及摄影艺术展
佛教文化的汉语表达与当下意蕴
思考治学
人文社科研究的致用与非用
让社科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
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施
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功能定位
人文精神与外国文学教学
治学的境界
治学需要三力
访著名红学专家张锦池教授
读书的艺术
偷闲读书趣无穷
一诗双适?唯有心知
一首古诗引发的思考
学术研究的大众情怀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我的社科普及观
我的读书观
开放与平等是科学精神的应有内涵
学者风范处处在,提携后学见真情
深圳学派建设的时代要求与使命担当
评点佳作
季羡林研究的问鼎之作
评《季羡林评传》
相得益彰显风范
评《胡经之文集》与《胡经之评传》
反犹主义研究的集成与创新之作
评《反犹主义:历史与现状》
解读名人
胡经之: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蓝英年: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先锋学者
草婴:仰之弥高的俄罗斯文学翻译泰斗
徐新:中国犹太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胡经之: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开创者
游踪思絮
访美杂感
满眼风光天下事,万千感慨恋神州
美国加拿大访问随感
俄罗斯考察随感
欧洲景点杂感
芬兰印象
圣诞节逛香港
台湾观感
新疆采风
国际化其实并不遥远
海南印象
东方女儿国探秘
附录
对话大国学
仁、义、礼、智、信新解
感受民间学者的大智慧
有了文学生活大不一样
访深圳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吴俊忠教授
公共领域的守望者
访深圳大学文学院吴俊忠教授
深圳学者疏理深圳文化
一个学者的读书月情怀
吴俊忠书房的诗书灵境
吴俊忠学术文化活动年表
后记
內容試閱
总序:学者人生的文化况味
2014年9月10日上午,打扮俊俏的俊忠,来到我的办公室。从手提袋里掏出一本书《以书为灯:我的书趣人生》,对我说:老郁,你是做大学问的,我做点儿小学问,新出一本书,送给你。大学问、小学问的话,俊忠说过多次,说得我非常不好意思。我对他说:学问无大小。你搞的比较大众,我搞的比较冷僻。我搞的,你搞不了;你搞的,我也搞不了。你在深圳,做了二三百场讲座,给我们深大争了很大的光。他笑着说:给我一支笔,给你签个名。他接过笔,在扉页上写了龙余兄存鉴几个字,签名落款的日期是2014年9月8日。今天是教师节,怎么写中秋节的日期呢?噢,明白了,俊忠所图的是圆满!他一边翻着书,一边介绍。我发现有几张照片很漂亮。其中一张,是他坐在办公室,气定神闲,英气十足。我问:这是谁照的?他说,这是你照的,你忘了?我真的忘了,但那间办公室我永远不会忘。另一张照片是《苗家姑娘盛装亮相文博会》,我问:这张照片照得太好了,谁照的?俊忠不无得意地说:我照的。不经意间,谈论照片竟成了两个老头的自我表扬。
俊忠走后,我认真翻了翻《以书为灯》。全书是经过精心筹划的:上篇:读书明理;中篇:著书明志;下篇:译书明鉴;附录:藏书怡情。通阅《以书为灯》,可以照见俊忠的人生。书的封面和内页,都经过认真设计,勒口上的内容简介,扉页上的献辞,彩照的选择与安排,无不精心营构。封面设计尤其引人注目:俊忠手持一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光温和中透出刚毅。他身穿藏青色对襟布褂,靠下端绣着一条五爪金龙。在紫红背景的映衬下,显得端庄大方。我们认识的,一看知道,是俊忠教授;不认识他的,一看以为是特邀的教授级的节目主持人。他的神态与架式,酷似他的南通老乡国画大师范曾。
上面所说,只是俊忠的一面。在这里,我想说说在他书中找不到的另一面。俊忠毕业于名校,本科在南京大学念俄语专业,1983年到北京大学进修一年,1984年到198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1987年来到深圳大学教书,一直到2008年退休。在深大所有教师中,我和他的关系不是能用友谊两个字能够形容的:说朋友,太普通;说哥们,太俗气;说相知相惜,比较准确。我曾经给胡经之老师写过两篇文章,给何道宽老师写过一篇。许多次都想给俊忠写一篇,可是都拿起笔又放下。现在,我终于下决心写了。因为,翻阅《以书为灯》,读着书中的文字,看着书中的照片,我觉得俊忠似乎要告诉读者一些什么。
我自以为,和俊忠相知相惜。那么,在我心中的俊忠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俊忠是一位勤勉的读书人。他出身于江苏南通一户吴姓农家,完全靠刻苦读书,才改变人生。相关事迹在《以书为灯》中,有许多真实生动的描述。腹有诗书气自华。俊忠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兼及其他研究方向。他已经出版有十本著作,其中两本是译著,还有四十多篇论文。俊忠有一种才华,让我称慕不已,他条理清楚,极善总结。我们在文学院搭档期间,每次开会总结,总是请他来做。俊忠的总结,不是一般的概括,而是在忠于原本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和发现。他的这个本领体现在做学问上,十分有用。《以书为灯》中的书评写得很精彩,充分展示了他善于总结的才华。这在他这次出版的书中再一次充分展现。俊忠今天的成就,和他一辈子爱读书密切相关。我的老师季羡林来自穷困的鲁西北农村,也完全靠读书才成为知名的大学者。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用张元济的话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俊忠这本《以书为灯》要告诉人们的,也是这个道理。现在,社会上流行拼爹论,这是一个很腐朽的观念,它不是过去流行的血统论的翻版吗!夺人先夺志。拼爹论夺取的就是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草根孩子的志。志不立,无以成事。《以书为灯》这本书,好就好在帮助孩子们立志。有志者,事竟成。再苦再穷的家庭,只要家庭和孩子有志气,就一定能成功。如果不信,就读读季羡林的书,读读俊忠的《以书为灯》、《读书与思道》等著作。
俊忠是一位刚强弘毅的学者。1987年他研究生毕业来到深圳大学,我们就成了同事。但真正相知相惜,是在成立文学院,我们成了工作搭档之后。深大中文系成立于1984年,后又改名国际文化系。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1990年又和大众传播系合并,成立中国文化与传播系。到1997年,深大开始实行学院制,中国文化与传播系和外语系合并成立文学院。当时,我在北京陪妻子看病,筹备成立文学院的具体工作,主要由俊忠来操作。经老师们推荐和学校领导的通盘考虑,新成立的文学院由我来出任院长,俊忠任党委书记。这样,我们就成了工作搭档。在许多单位,院长和书记总是不和谐。但是,我和俊忠从未闹过矛盾。他总是顾全大局,总是协商第一,总是未雨绸缪。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人的品格和胸怀的问题。多年来,我逢人便说,我和俊忠是最佳搭档。这绝非虚言,而是真情流露。不是自吹,我们俩都很勤政,除了上课、开会,平时都在办公室做事。俊忠有颈椎病,容易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性眩晕。但俊忠很坚强,没有被这种病压倒,一面科学治疗,一面照常工作。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吴俊忠教授,总是那样潇洒、奔放。退休之后,他应邀在深圳做了近三百场讲座,场场叫座又叫好。这一点,我是很钦佩他的。佩服他的讲演艺术,更佩服他的弘毅精神。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俊忠爱美爱生活,读书、演讲、教学、科研,自成一格,诗意盎然,可谓是诗意栖居的生动个案,充分体现出学者人生的文化况味。自从我见到俊忠,他就是一个爱打扮的男人。当年,他研究生毕业,囊中羞涩,为了到深圳找工作,把唯一的一身西装卖掉,买了火车票南下。这一举措,颇有破釜沉舟的劲头,有一些悲壮。不过,俊忠的决断是对的,他卖掉了一套西装,换来了更多更漂亮的服装。俊忠爱打扮,和别人臭美不一样。他是用审美的要求来购买服装的。而且,他买的衣服一定物美价廉,让许多人羡慕不已。有一次,参加一个什么会。俊忠对我说:老郁,你这上衣太旧了。穿我这件,试试看。我一试,非常合身。可是,第二天等我一洗,这件蓝色丝绸短袖衫变成深蓝色了。下次再碰面,我就对他说:俊忠,你的衣服颜色变深了,不还给你了。他笑着说:它本身是浅蓝色的,你一洗,色彩就变异了。我很喜欢深蓝色,经常穿着它上班。有一次,阮毅教授的女儿书梅,问她母亲:妈妈,郁伯伯为什么总是穿深色的衣服?我想,书梅的这个印象,应该跟我常穿俊忠送我的这件蓝色短袖衫有关。
我们每次开会或搞什么活动,总会发现俊忠又是一身全新的穿着。一问价钱,总是让我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么便宜!我对周围熟悉的同事说,俊忠是衣服花心不花。大家深以为然,认为我说得很深刻。在学生中,在出席他的讲座的听众中,有许许多多粉丝。但是,从来没有传出什么绯闻。俊忠几十年如一日,是一位严肃的爱美人。
以上是我2014年9月15日写的文字。今年年中,俊忠告诉我,他准备把以前写的演讲稿、读书札记、学术文章和随笔杂谈,分别结集出版,组成一个系列,取名为花萼书系,希望我给书系写个总序,我爽快地答应了。11月26日,俊忠来微信说,他的书系中有两本就要发稿,问我何时能把序写好。我告诉他,12月1日将到印度领一个奖,回来后可交稿。我以为,读书就是读人,读人重在读心。俊忠著作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内涵,相信读者自有公论。我写他的风格和为人,胜于对他进行学术评价。现在,我将这篇前年为俊忠写的文字,添上这段新的内容,权作他的书系的总序。

郁龙余
2016年12月12日


导言:探寻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能称之为某方面专家的人,通常被称为学者。但是在社会大众层面,许多人其实并不完全了解学者的角色内涵和应担使命。近几年,易中天、钱文忠等学者走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解国学和传统文化,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成为我国当下的一道文化风景。再加上钱钟书、季羡林等学术大师形象的广为宣传,使人们对学者似乎加深了印象,多了一分了解。但学者与社会进步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大关系?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许多人其实并不十分了解。
我在退休几年后编辑出版自己以往的著述,忽然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多了一层思考:我能否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如果是作为学者,那我的人生价值又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围绕这些思考,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在此与读者分享,并以此作为编辑出版花萼书系的一个说明。


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
我是一个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从工作内涵和专业特长来看,倒也算得上是个学者。但学者的角色内涵并不限于工作性质的学术性。德国学者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明确指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学者现在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能够用哲学眼光去研究过去时代的各种事件,把自己的目光转到自己周围的事情上,同时观察自己的同时代人。由此可见,学者不仅需要有专业特长,而且还要具有研究人、研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和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曾经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相距甚远。
我在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深圳大学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为提升职称而搞科研,为提高专业水平和建构学术形象而奋斗,很少考虑如何造福社会、服务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围着自己的专业打转转的教书匠,或所谓的专家。
当我对学者的角色内涵和责任使命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决定更新自己的治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尤其在1999年评上教授、职称压力减少以后,我开始调整研究计划,不再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和专业领域,也不再仅仅是著书立说,而是用较多的时间思考如何运用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学知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


二、努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学者价值存在方式
学者的使命是造福社会,服务社会,学者的使命也决定了学者价值的存在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学者的价值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存在。对社会了解到何种程度,为社会做了什么,做到了何种境界,都是检验学者价值存在的重要标志。因此,学者要担负和实现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探寻一种既能实现学者使命,又切合自身实际的价值存在方式,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应做到什么程度。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智慧而厚积的学者应当是在特定的研究主题上不断深化,同时又有跨学科的知识编织的外衣,从而让心灵保持开放和充满智慧,真正推动知识的创新和进步,并保持对社会的审慎思考。(参见《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榜样》,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6日)这段话与费希特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这种说法,学者价值的存在方式,不外乎三种类型:
1.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高校教师或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作为担负特定使命的学者,要实现自己的使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就必须把专家这个称号与社会服务联系起来。不仅要掌握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善于用这种知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家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者,更是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小智库和活字典。既能向在校学生传授知识,释疑解惑,又能为社会发展和大众需求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咨询,及时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因此,专家不能停留在课堂或实验室内,而是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想社会所想,急社会所急。正如费希特所指出的,专家仅仅有真理感还不够,它还必须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而这正是学者的任务。也就是说,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不仅要探索真理、掌握真理,而且还要到社会中去阐述真理、检验真理,让真理为更多人所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者的使命。当然,少数学术大师,他们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文化思想,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学术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价值存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体现。看起来他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我在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对自己有了比较正确的定位,不奢求成为大学问家,而是努力在把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方面下功夫,力求做一个研究主题不断深化,又能对社会保持审慎思考的学者。
2.做一个跨学科的文化传播者
费希特在谈及学者的使命时,着重谈到: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自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使人们具有一种真正需求的感觉,并向他们介绍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通俗地讲,就是学者要在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敏锐地观察和研究社会,发现社会中的突出问题,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释疑解惑。并通过发表文章、登台演讲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宣讲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型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引导社会大众追求道德风尚的高水准、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和人生修养的高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学者必须超越学科和专业的局限,拓宽文化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善于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丰富和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广义上的文化学者,成为跨学科跨专业的杂家,进而向社会大众传播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知识,并为他们指出满足各种精神文化需求的方法和途径,真正成为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引领者。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和激励了我,近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跨学科的文化传播者,并且收获甚多,感触尤深。
3.争当将学术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智者
学者风格各异,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在社会文化弥漫浮躁气息的文化背景下,有的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身份意识,忘记了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或为金钱所惑,或为虚名所累,忙于行走多,潜心学问少,更谈不上为社会服务了。这样的学者当下并不少见,他们的价值存在方式既不能称之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也不像真正有造诣的文化学者,因而常常被人视之为教授不像教授,学者不像学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使然,倒不如说是学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明确指出:给予个人荣誉的不是阶层本身,而是很好地坚守阶层的岗位;每个阶层只有忠于职守,完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才受到更大的尊敬;正因为如此,学者有理由成为最谦虚的人,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目标往往是遥远的,因为他们应该达到一个很崇高的理想境界。在一切文化方面都应当比其他阶层走在前面,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这段话对学者的使命意识和人生境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成为每个学者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学者要真正能担负使命、尽到责任,成为走在前面的引领者和榜样,就必须像费希特所说的那样,将学术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经得起外界的喧嚣和诱惑,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坚持自己选择的价值存在和价值体现方式,不跟风随俗,不人云亦云。即便不能成为著作等身、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起码也要有所作为,对得起自己的称号,被社会所认同,受大众所欢迎,为社会做出一个学者应有的贡献,使自己的学术生命发出造福社会、温暖他人的光和热。有鉴于此,我在自己的书房内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得起诱惑,喧嚣尘世自存一方净土;下联是:耐得住寂寞,散淡人生另有一番境界。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常对照,严以自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我避免流俗,坚持自己的价值存在方式的一种写照。
三、积极探索和尝试自身价值体现的新途径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作为一名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员,虽然也算是一位不大不小的学者,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缺失(外语系毕业,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也未有机会到国外深造),不大可能成为大学问家。因此,我就下定决心:既然当不了大学者,那就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努力把这个不大不小的学者当得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得小有成就名副其实,当得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于是,我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对自身的价值存在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更新学术观念,跨越学科界限
我大学阶段学的是俄语,毕业后较长时间从事的是俄苏文学研究,用传统观念来看,就是一个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专家。后来,我到了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工作,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我意识到,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文学研究工作者应该既是一个有较好专业修养的文化学者,同时又是一个对社会文化现象有深度认识和发言权的社会活动家,能够担当起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鉴此,我从俄苏文学研究跨界到文学鉴赏研究和深圳文化研究。我以为,文学鉴赏研究既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功,也是指导社会大众理解文学、走近文学的必要途径。而深圳文化研究更是一个深圳本土文化学者的分内事。深圳文化的新观念、新形态、新趋势,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作为一个在深圳工作与学习的文化学者,必须关注和研究深圳文化,才能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真正担当起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正是在这样的治学理念指导下,多年来我先后有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俄苏文学新论、文学鉴赏探微、深圳文化辨析带多个方面,并且择优结集出版,这也算是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我的价值存在方式。
2.推进文化传播,适应大众需求
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一方面推进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文明和公民文明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公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多元并存,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正是需要人文社科学者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努力发挥作用的时候。近十多年来,我先后在社会上做各类专题演讲300多场,传播适应大众需求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知识,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好评。
我在实践中意识到,一个学者要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必须超越学科和专业,不能局限在自己所属的某个学科和某个专业。因为文化传播的对象是不受学科和专业限制的社会大众,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系统的公众,都需要得到文化知识的滋养。以我自己为例。在社会上做各类演讲,所到单位既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有社会团体、各级各类学校和街道、社区等,受众涉及党政干部、普通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文艺工作者、社区居民、打工青年、大中小学学生等多个层面,内容包括婚姻与爱情、文学与人生、人际沟通艺术、党政干部素质提升与观念更新、女性主体意识等20多个专题,如果不在原有的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显然就不能适应文化传播工作的客观需要,就不能适应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
此外,我还注意根据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如根据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离婚率大幅上升,无爱婚姻大量存在的实际情况,我应邀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做了让婚姻充满爱的专题演讲,结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再如,针对深圳市民生活节奏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大,不少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客观实际,我在多个单位做了社会文化变迁与人的自身和谐的专题讲座,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事业与生活、现状与追求、幸福与缺憾等方面的关系,同样受到了欢迎和好评,为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起了较好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我把自己在社会上做各类专题演讲的讲稿,选编成书,正式出版,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传播的精神魅力和思想引领。这也从一个新的角度体现了我作为一个学者的价值存在方式。
3.读书注重文化选择,明理尽量惠及大众
我曾经给自己杜撰了两句治学格言: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这两句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存在方式的一种概括。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学者,还是作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人,读书早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一生的精神领地。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理,但理不能一人独享,应惠及社会大众。凡有读书心得,都应广泛传播,让世人分享。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也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
为了使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读书,能体现既求知怡情又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我注意加强读本的文化选择。无论是经典阅读,还是时尚阅读和应用阅读,我都尽量选择对我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有指导或引导意义的书籍来读,以体现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的目的。如我发现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对人生幸福的认识有误区,把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以至于终身为名利所累的现象,就选读了哈佛大学学者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并结合此书的一些观点,在社会上做了《幸福的奥秘》专题讲座,同时把讲稿整理发表。让听众和读者懂得: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指向当下,意义指向未来。人既要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又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这样才能真正感到幸福。物质财富并不能从根本上给人带来幸福感。再如,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暴露出许多人对婚姻家庭缺乏应有的理性认识。有的年轻人甚至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拒绝走进婚姻殿堂。据此,我选读了《开放的婚姻》、《爱的艺术》等书籍,并将阅读体会写成文章发表,还应邀到公众论坛做了现代婚姻的文明与脆弱等专题讲座,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上述表明,在读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文化选择,注重阅读的后续效果的文化传播,使自己读书所明白的道理,真正惠及社会大众,就能让阅读超越个人的爱好,成为给社会大众提供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我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甚至还有了较大数量的粉丝。这也成为我把读书心得结集出版的重要动力。
以上集中阐述了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的道理,而所谓的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就是要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把研究成果和学术生涯中的点滴感受,与提高人生境界,塑造审美人生联系起来,保持哲学思辨的良好习惯,形成至情至性的浪漫情怀。我以为,学问不是僵死乏味的,应该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我在从事学术研究,参加社会文化活动,或旅游观光、人际交往时,凡有所体会和感悟,都立即以随笔杂谈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择机发表,既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又激励影响了他人。20多年来,不知不觉我也写了近20万字的随笔杂谈,有不少已正式发表过,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他们称赞我的随笔杂谈比学术文章更有趣,更受欢迎,从中他们看到了我的多彩人生,看到了我的理性思维和情感特征,看到了我的理想情怀和人生境界,也看到了我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我来说,这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是读书与思道、哲思与浪漫的良好社会反响。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人生并非如梦,往事并不如烟。岁月有痕,岁月如歌。我的学者人生并无十分突出的亮点,也无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显赫的头衔。但我的尽心教学、深入研究、热情传播、服务社会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效应,让我对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存在方式多了一份自我认同。常言道:每个人都是一片不可复制的绿叶。愿我这片 绿叶也能为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增添一分光彩。若能如此,我已无憾。

自序:让人生充满诗意
记得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是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非艺术的。每个人都要努力过一个艺术的人生。那么,何谓艺术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古今中外,哲人雅士论述甚多,众说纷纭。我以为,所谓艺术人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要让人生充满诗意,以审美的视界塑造一个丰富快乐、有意义有价值的美好人生。
首先,人生的诗意离不开思想火花的激发,要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人们常说:思想家世间少有,思想者人皆可成。深圳大学前校长章必功就曾把大学形象地比喻为罗丹的思想者。面对社会万象和人生经历,思想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决不人云亦云,跟风从众。在人们的眼中,思想者的思想魅力是人生诗意的集中体现。一个人因为有思想,就有可向往可追求的诗与远方,目标明确,精神饱满;因为有思想,就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任何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因为有思想,就能把握自我,顺境中不会忘乎所以,逆境中照样奋发图强;因为有思想,为人处世就善于把握节奏和分寸,时时处处都能显示出智慧和风度;因为有思想,幸福不奢求,快乐常相伴,活得理性,活得自觉,活得开心。一句话,要自觉地把哲学思辨从思维方式提升为生活方式,养成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然而,思想者不是天生的,需要阅读,需要感悟,需要人生的历练和体验。因此,要让人生充满诗意,要使自己成为思想者,就必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善于思考,理性思维。看社会,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针砭时弊,发现美好;看人生,懂得人生的真谛是快乐,进退有度,取舍得当,收放自如;看他人,学会欣赏、理解和宽容,不苛求,不贬抑。真正做到如古人所说的,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倘能如此,则人生诗意尽出矣。
其次,人生诗意与文学趣味相伴相随,要努力培养文学的审美趣味。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文学照样生活,有了文学生活大不一样。一个人有无文学修养,不在于读了多少文学名著,能背诵多少诗词名句,而在于是否具有文学的审美趣味。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表现。生命时刻都在进展和变化,趣味也要不断更新和提升。具有文学的审美趣味的人,就多了一双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增添了感悟美的能力。就能看山有灵气,看水有活力,看花有美感,看草有诗情;就能发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感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话,有了文学的审美趣味,就能让生活充满快乐和美感,让人生诗意盎然,丰富多彩。但文学的审美趣味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后天的培养,需要文学阅读和审美感悟,其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熏陶,是精神内核的接受和传承,必然体现出个体的差异和境界的高低。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感受文学的审美趣味,努力在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搭起一座艺术的桥梁,用文学滋养心灵,丰富人生,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欢乐、富有美感、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此外,人生诗意与浪漫情怀密不可分,要努力使浪漫情怀和理想追求伴随一生。浪漫是一种秉性,也是一 种情怀,不因生活条件的优劣而改变,不为人生境遇的好差而变化。浪漫使人活泼可爱,有灵气、有活力;浪漫让生活充满欢乐,有希望,有奔头。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浪漫使爱情温馨甜蜜,历久弥新;使婚姻幸福美满,永结同心。表现在日常生活层面,浪漫让平凡变新奇,化枯燥为生动,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浪漫不是刻意的作秀,也不是庸俗的奉迎,而是发自内心、源于秉性的情感表露。一束鲜花,一声赞扬,一份薄礼,无不恰到好处,暖人心怀。浪漫可以琴棋书画音乐舞蹈为媒介,也可以一首诗歌、一篇美文,甚至一个动作,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倾心和仰慕。总之,浪漫是对生活和人生的调节和提升,它使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变得不难承受,它使人际的交往变得轻松和谐,它把灰色变为暖色,把忧愁化为快乐。浪漫情怀虽然是人的秉性的自然流露,但归根结底是根源于人生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只有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乐观主义者,才能有发自本性的浪漫,才能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气概和理想追求,才能让人生充满诗意。
还有,人生诗意与生活态度相互渗透,要自觉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有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有的消极散淡,得过且过。进取有为者,享受奋斗的过程,陶醉奋斗的成果,表现欲和成就感充溢人生的每个阶段,产生美好的人生感受,转化为人生的诗意。消极度日者,无视生活的美好,夸大生活的艰辛,缺乏追求和进取的动力,也难以感受成功的喜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缺乏美感的过程,烦恼多于快乐,失望多于满足,也就很难有诗意可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要让人生充满诗意,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敢于创新,乐于追求,努力做到:工作充满美感,生活丰富快乐,事业小有所成,人生无怨无悔。
常言道:说来容易做时难。诗意栖居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人生的诗化和艺术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这本《哲思与浪漫》,内容涉及人生感悟、文化思考、治学探索、佳作点评、游记杂谈等多个方面。乍一看,是文人不甘寂寞、舞文弄墨的表现,实质是我追求人生诗化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既有思考社会和人生、畅谈人生感悟的说,也有点评社会文化现象、实践人生追求的做,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一个学者的文化自觉,和力争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西方人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人生观点,但谁也没有资格做他人的人生导师,因为生活是高度个性化的。我的这些人生感悟和生活体验,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但在思想观念上一定会有时间的痕迹和个人的局限,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正确地辨别取舍。


感悟人生

人生并非如梦
古人云:往事如烟,人生如梦。而我说:人生并非如梦。
章诒和先生写了《往事并不如烟》,对她的父亲和他们家的经历,进行了真实而又艺术的展现,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它表明,往事并不能像烟一样飘逝,它在当事人的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甚至还会生根发芽,激起更多的回忆和反思。
我虽没有章诒和先生那样的才气,也没有他们家那种背景,但读完《往事并不如烟》,却着实感动了一番,并萌发出要写一本书的冲动,书名就叫《人生并非如梦》,正好与章先生的书相对应。然而,真正动手写时才感到,以我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要写出具有深刻哲理内涵的《人生并非如梦》一书,确非易事。但心中始终割舍不掉人生并非如梦那句话,仿佛有一个幽灵一直伴随着我,迫使我说出人生并非如梦的感受。情之所动,不吐不快。
古今中外,有许多圣人贤哲谈论过人生,哲理名言,几乎无卷不有。我在这里感叹人生并非如梦,主要基于我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既不求语不惊人誓不休,也不奢望文坛扬名,只是抒发自己的个人感受,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追求、梦想、超越。

追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实现和满足内在欲望的行为。《古文观止》卷首云:欲不尽而有所贪。这里的贪就是努力,就是进取和追求。人生在世,追求多多,关键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要懂得追求的辩证法。即明白应追求什么,该怎样追求,懂得不争是争、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纵观漫漫人生,不外乎五大追求,即:求知、求偶、求职、求发展、求超脱。我曾就这五大求写过专题文章(已收入本书)。它表明,人生的追求是生活的动力,是生命的燃烧,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具体体现。这一系列追求,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命体现价值。
我的求知历程,可谓半途而废,读完硕士就中止,没有读博士、博士后。但在求知过程中,我有过经济拮据的窘迫,有过年龄不称的难堪,也有过难以适应的苦恼,硬是凭着一股毅力,把这一切都挺过来了。回首已经走过的求知道路,我并不因半途而废而遗憾,深深感到,人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求知也是如此。
求偶是人之本能,亦是生存的需要。我一生中结过两次婚,自我解嘲为两次革命,一次失败,一次成功。但正是这一次失败,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知道了什么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学会了该怎样去爱对方。由此,我写出了一系列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文章;由此,我走上了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广大市民传授爱的艺术,呼唤让婚姻充满爱。
我的求职生涯,相对而言比较顺利。但也有不知所措、哭笑不得的时候。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没有找工作的辛苦和烦恼,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多久,就面临工农兵学员被调整的危机。无奈之下,背水一战,以三十五岁大龄报考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深圳找工作,自以为有不少优势,可谁知,一天跑了八个单位,一家都不要。原因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的优势太明显,用人单位的领导担心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当某个单位的人事部长坦诚地向我说明以上原因时,我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然而,我终究还是幸运的,被吸收到深圳大学工作。求职历程及多年来的工作让我懂得:求职不等于找工作,而是综合地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能与他的兴趣爱好统一起来,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爱好文学,最终当了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师。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人生无怨无悔。
人们常说:没有面包是不行的,但只有面包也是不行的。人有了职业,有了饭碗,还要求发展,求事业有成。而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最后归于超脱。中年时,我把自己的事业和发展戏称为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既没有学而优则仕,也没有成为学界名流,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到了晚年,心态平和了,对自己的发展知足多于遗憾。自感如今之成就,不仅超出了少年时的期望,而且在同代人中也算是佼佼者了。由此可见,人生在世,不但爱情两个字好辛苦,事业两个字也是好辛苦,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看待,能否达到超脱的境界。

如果说追求是生活之动力,那么,梦想就是生命的希望和理念。这里所说的梦想,和人生如梦的梦不是一个概念,有无梦想是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的不同,而是否把人生看作梦,则是对人生的整体认识的不同。我以为,人生并非如梦,但人生又不能没有梦。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人生三梦》的小文章(已收入本书),阐述了自己的作家梦、大学梦和考研梦。正是因为这些梦,我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大学教授;正是因为这些梦,我克服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做到了小有所成;正是因为这些梦,我的生活动力不竭,我的生命丰富多彩。
梦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想。这就有一个如何摆正做梦和醒梦、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人不能没有梦想,但又不能长梦不醒。任何梦想都要在生命的流程中验证和调整。能成则成,不成则弃,决不能执梦不出。否则,就是把虚幻当作了现实,就会稽废时日,一事无成。我少年时的作家梦,一度曾经魂牵梦绕,但我后来还是理性地走出了这个梦。我深知自己有生活缺才气,不是搞创作的料,也就不再执迷不悟。记得深圳有一位女性,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我们既要在理想的高空翱翔,又要在现实的大地生存。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见解。只有在理想的高空翱翔,才能志存高远,超凡脱俗;同样,只有在现实的大地生存,才能求真务实,面对生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想的人,会陷于世俗,缺乏浪漫情怀和远大抱负;而沉迷于空想的人,则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好高骛远。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有一首名为《人间与天堂》的诗,非常形象地阐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我们爱人间怎能不胜于爱天堂?
天堂的幸福对我们多么渺茫;
纵然人间的幸福不到百分之一,
我们毕竟知道它是什么形状。

我们心中翻腾着一种隐秘的癖好,
喜欢回味往日的期待和苦恼;
人间希望的难期常常使我们不安,
悲哀的易逝叫我们哑然失笑。


未来的远景虚无飘渺,漆黑一团,
现在就时常令人感到心寒;
我们多么愿意品尝天堂的幸福,
却又实在舍不得辞别人间。
我们都是更加乐意要手中之雀,
虽然我们有时也在找空中之雁,
但在诀别的时刻我们看得更清楚,
手中之雀跟我们的心与紧紧相连。

莱蒙托夫诗中的天堂和空中之雁,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梦想或理想,而人间和手中之雀则是生存的现实。向往天堂,找空中之雁是必要的,但看得更清、把握得更好的恰恰是人间的手中之雀,因为它跟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超越是人生的高境界,内涵十分丰富,如超越自我,超越名利,超越现实等。无论是哪个方面的超越,就其本质而言 ,是对欲望的超越。执着于自我,死守狭隘的个人信条,不善变通,不知山外青山天外天,老是自我感觉良好,根由在于对自我的盲目认定,在于有达到某种目的的潜在欲望在作祟,因此需要超越;名利心过重,恨不得揽天下财富为己有,视虚名重于生命,其根源是贪欲之心,同样需要超越;沉湎于现实的荣华富贵,醉生梦死,游戏人生,这不仅要超越,而且要认清人生价值,端正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超越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天能超越的事,也许明天又会变得执着起来。因此,能否超越,取决于修养和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能否保持清醒和自觉。我年轻时虽有梦想,但对仕途并不十分热衷,活得比较洒脱。但被选为后备干部后,本来比较平静的心开始浮动起来,老是希望能够后备成真。有一段时间外界议论我要升任某个职务,仿佛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我自己也就当起真来。当结果并无此事时,内心颇感失落,情绪也不免低落。此时,佛学和禅学思想,给我提供了许多启迪。有一首禅诗这样
写道:

整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的禅机在于提示我们,人们往往按一种臆想的概念,舍近求远地去寻求某种目标(或是名,或是利),而忽略了身边已有或已经得到的东西。其实,像我这样一个心地善良、威仪不足的书生,当一个大学教师已是春在枝头已十分,又何必在乎后备能否成真呢?认识一清晰,心胸豁然开朗,原来的不快情绪也随之荡然无存。
诚然,古人所说的人生如梦,本意不在于人生的经历是否丰富,能否过一个艺术化的人生,也不是我所说的追求、梦想、超越这三个概念,而是看破红尘、看透世情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而我所说的人生并非如梦,从人生经历和个人感受入手,并归纳出三个概念,也不是关公战秦琼,两股道上跑车,完全不搭界。我的本意在于说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清晰的足迹。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脚印,构成了生命和岁月的痕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从实体意义上说,人生的脚印不会像梦一般飘逝,它将给人们留下痛苦或美好的回忆。因此,感叹人生如梦,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从虚拟意义上说,人生是上帝(我并非基督教徒)给我们设定的一种生存状态,痛苦与幸福都是一个过程。与其把它看作虚幻之梦,不如把它看作可以改写和重绘的人生图画,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按人生艺术化和诗意栖居的标准,绘画出一幅最新最美的人生图画。
人生并非如梦!我坚信这一点。
(2006)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