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本书的研究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悲剧概念是《诗学》的重要论说基石之一,亚氏的论述奠定了后世悲剧讨论的基础。后世关于悲剧的论说(包括我国学界熟知的叔本华),都是以亚氏的悲剧理论为基础的,即便是把他当做批判的对象。悲剧是《诗学》的中心概念之一,又是我国文学、美学研究的重要参照物。悲剧自身有其本体论的定位,亦即悲剧是什么。而无论西方的悲剧还是中国的悲剧,抑或其他种类的悲剧,都是这一本体论意义的悲剧的表现形式罢了。就笔者所掌握的中外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凡关于悲剧的研究,无一不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概念当做研究的参照系。因此,不给亚氏悲剧概念一个本体论的定位,亦即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悲剧是什么,则中国的悲剧概念、中国有无悲剧及中外悲剧差异等问题将永远聚讼盈庭,莫衷一是。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
学术研究应当依据原典。仅凭借《诗学》现代语言(德、法、英及现代汉语等)的译本这样的二手材料,我们无法把握亚氏的悲剧概念。亚氏《诗学》的古希腊文原文应当是我们研究的中心与基础。没有对原文的细致解读,任何进一步的论述都是不可靠的。
本书主要做小学,以训诂、考据、文献(文本细读与阐释)为内容,并且是以公认的较为精审的,且为较多研究者所采用的1965年的Kassel的《诗学》古希腊文校勘本(Aristotelis de Arte Poetica Liber, Recognovit Brevique Adnotatione Critica Instruxit Rvdolfvs Kassel, Oxonii: E Typographeo Clarendoniano, 1965.)为基础,并在本书中严格依照Kassel校勘本所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国际通行的Bekker本亚里士多德全集(1447a8-1462b18,亦即1447页a栏第8行1462页b栏第18行)标明页码、ab栏及行数。
本书借助1600年至1900年三百年间的七个《诗学》拉丁文翻译注疏本,及1773年至今的若干古希腊文、古希腊文-拉丁文、古希腊文-德文、古希腊文-英文、拉丁文、拉丁文-德文、梵文-德文辞书,对《诗学》古希腊文文本进行诠释。整个研究过程大致相当于训诂学中的据古训。而后分四章分别对悲剧概念进行词源学研究、古典语文学研究、以及悲剧概念与《诗学》文本中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本书力图通过文本的细读,给《诗学》文本中的悲剧概念一个本体论的定位,亦即亚氏眼中的悲剧是什么。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一)诠释学
诠释学的基本论断是,文本是最佳的诠释学对象。这是本书选取《诗学》文本进行研究的原因。而与包括翻译、注释在内的一切诠释相比,原文最重要,也最好懂。这也是本书选取《诗学》古希腊文文本进行研究的原因。
除了注释之外,翻译也是解释。诠释是具有开放性的,长期数代的各种诠释,能够让文本的意义持续不断地显现。如此,对古典文献的包括翻译、注释在内的诠释工作是做不完的,是无限的、没有穷尽的,绝无唯 一正解的存在。正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例如,从翻译上看,古希腊文? ?(德译Sein英译Being)有存在、在、有、存有等多种现代汉语释词。德文Dasein有此在、定在、实存、存有等多种现代汉语释词。但不论古希腊文? ?的现代西方语言及现代汉语释词是什么,有多少,也不论德文Dasein的现代汉语释词是什么,有多少,它们相对于古希腊文原文? ?及德文原文Dasein来说都不重要,都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
诸多解释之间的区别在于某一种与原文的意义域重合度更高,而另外某一种与原文的意义域重合度较低。后代人在现有释词的基础上,必将提出新的释词,而这种释词或是与原文的意义域重合度更高的释词,或是与原有释词相叠加后与原文的意义域重合度更高。这是解释学中,翻译者或解释者必须要面对与忍受的释文、译文与原文间的必然存在的距离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解释的开放性决定的。原文的意义正是在后代反复的翻译、注释等诠释过程中慢慢地展现的,然而,永远不会完全展现出来。这样,对经典文献原文释词横向与纵向的统一性的欲求是不可能的,如果可能,那就意味着对原文有唯 一正确的解释的存在。
本书正是秉承诠释学理论,通过研究发现原文更多的解释可能性。如果可能的话,通过比较找出相对更为妥帖的解释。
(二)以经释经,以《诗学》解释《诗学》
关于圣经的解释,斯宾诺莎在其《神学政治论》中说:只此一途,别无他道(Sed ut clare constet, hanc viam non tantum certam, sed etiam unicam esse)。此法与诠释自然的方法相同(...haud differre..., sed cum ea prorsus convenire.),即认真研究自然,细致整理信息,得出可靠结论(in concinnanda scilicet historia naturae, ex qua, utpote ex certis datis, rerum naturalium definitiones concludimus)。解释圣经的原则与材料唯取自圣经本身(si nimirum nulla alia principia, neque data ad interpretandam Scripturam et de rebus, quae in eadem continentur, differendum, admiserit, nisi ea tantummodo, quae ex ipsa Scriptura ejusque historia depromuntur),方可避免误读。章学诚亦有精辟的论述:古者文字无多,转注通用,义每相兼。诸子著书,承用文字,各有主义,如军中之令,官司之式,自为律例,其所立之解,不必彼此相通也。屈平之灵修,庄周之因是,韩非之参伍,鬼谷之捭阖。苏张之纵衡,皆移至他人之书而莫知其所谓者也。俞樾曾说:盖一经自有一经之旨,牵合他书为说,往往失之。
因之,本书为免牵合异义,尽量依《诗学》古希腊文原文为说,其次参酌《诗学》拉丁文注疏本;实在无法理解或自圆其说,方兼顾亚氏的其他著作;再次,方兼顾其他古典作者的著作。
四、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首先对??(悲剧)进行词源学分析。依照先西文后中文,先古典语文后现代语文的顺序依次梳理,旨在追根溯源,厘清??一词在从古至今,从西到东的演变与流传过程中,词义中相对恒定的与变化了的成分。
第二章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对??一词进行分析。宏观视角中,分析??在《诗学》文本中章节及主题的分布,以找出与悲剧概念相关性高的其他美学概念。微观视角中,对《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中的所有??及其派生词进行全面分析。
第三章将??与《诗学》中的相关美学概念作比较分析,这些概念包括:?(创作)、?(要素、元素、部分)、?(故事、情节)、?(模仿或艺术再现)、??(喜剧)及??(史诗)。先对这些概念本身的意义进行梳理,而后分析它们与??间的共性与个性。
第四章首先分析《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中集中与散见的关于悲剧概念的论述,而后分析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理想的最佳的悲剧的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文文本中,??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通过对实际存在的悲剧作品的抽象概括得出的悲剧概念,符合这个概念的特征的作品可以叫做悲剧,这一概念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指具备故事情节的、复杂的、能引人同情畏惧的文字作品或舞台表演,或指创作上述文字作品或进行上述舞台表演的行为。另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最好的悲剧的概念,也可简单地表述为:具备悲剧之体用但能达到荷马史诗的艺术效果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悲剧。
普通读者略去本书中的所有西文,可流畅阅读。通读后,还可重点阅读各章节的首段文字、小结段落及结论部分,以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是一部研究西方古代文献的专著,因此,建议学术型读者阅读本书前,准备双语(例如,古希腊文-拉丁文、古希腊文-德文、古希腊文-英文或古希腊文-中文)《诗学》译本或《诗学》古希腊文校勘本,以便与本书对照参看。
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鼓励的师长、同事、朋友、兄弟。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感谢我的夫人梁斐博士。
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讹误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