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翁绍军文选——对非主流大思想家的述评

書城自編碼: 301320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翁绍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19636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8/37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6.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HK$ 135.7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性别经济学
《 性别经济学 》

售價:HK$ 71.3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12.7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售價:HK$ 86.3

 

內容簡介:
本书由人物篇、思想篇、评论篇三部分构成。人物篇述评了叔本华、克尔凯戈尔、尼采、王阳明、李贽等中外思想家,深入浅出地勾画了这些思想家的总体特征。思想篇和评论篇通过中西思想学理的研究比较,探索了贯通中西古今之道。
關於作者:
翁绍军,1943年12月生,广东潮阳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宗教学与神学、明代心学。作者个人著作9部,译著10部,论文67万字,并多次获奖。两度应邀到香港作学术访问。
目錄
第一部分 人物篇
1.1叔本华和他的学术思想
1.2克尔凯戈尔: 我像一棵孤独的枞树
1.3尼采的文化哲学西方传统文化的叛逆
1.4保罗基督论及其神性内容
1.5王阳明: 明代心学的领军人物
1.6李卓吾: 肩一狂字的圣人

第二部分 思想篇
2.1哲学和经济学: 青年黑格尔的经济思想
2.2哲学和宗教: 克尔凯戈尔思想述评
2.3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声论克尔凯戈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2.4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文化观
2.5主客体在历史中的同一卢卡奇哲学思想初探
2.6论阳明心学的学理建树
2.7评析罗整庵对佛禅心性说的排辟
2.8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
2.9基督教与西方哲学
2.10东西方宗教的一种比较
2.11新康德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2.12探讨早期基督神性构想的演进
2.13古代系统论思想的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系统观初探
2.14论汉语景教经文的传述类型

第三部分 评论篇
3.1从存在主义的定义谈起
3.2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知
3.3为文化科学奠定哲学基础《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的启示
3.4卢卡奇对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的思考评《理性的毁灭》
3.5为现代苏格拉底画像《人的存在》著后断想
3.6《精神现象学教程》述要
3.7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3.8克尔凯戈尔的《哲学片断》
3.9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10里克尔的《恶的象征》
后记
內容試閱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除著作、译著外,还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与文章,本书收集其中部分文论,分为人物篇思想篇和评论篇。
人物篇推介了中西思想史上六位非主流大人物,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对传统思想说不,因此都被排除在主流思想家之外。这几位大思想家,察其思想,都怪奇伟丽,观其文章,都疏荡而有奇气,而正是他们独具慧眼的真知卓识,构成了人类思想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思想家超然高举、不蹈故常,又都成为人类思想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在叔本华所处的时代,黑格尔理性主义称雄欧洲,叔本华提出意志而非理性才是生命万物的本质,勇敢地擎起非理性主义的大旗。叔本华用他那双能迸射出犷野之光的犀利之眼,审视着人生和人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人的问题被作为哲学本体论的问题加以探讨。叔本华呼吁哲学要关注人,要把目光从天穹转向现实人生。从叔本华开始,西方哲学家逐渐正视欧洲传统文化的弊病,探讨借鉴东方文化的可能性。丹麦的克尔凯戈尔被称为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之父,他反对理性传统,把个人的内心体验视为真正自明的存在,并断言存在是个人的存在,是非体系的,超越逻辑的,只有个人倏忽变化的思想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思想。他还强调选择在个人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克氏反对宗教漠视个体的传统,突出信仰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危机中直接面向上帝。尼采用他极具威慑力的目光瞪向西方传统文化,他强烈主张人类要成为创造和评判价值的主体,必须超越和否定旧的自我,他呼吁塑造一种新型的人超人。超人是人类自身的超越,他们要为新价值立法,文化的更新要由超人承担和实现。尼采崇尚生命意志,反对思辨认识,崇尚原始本能,反对理性精神,推崇音乐艺术,排斥科学理论,他以文化哲学震惊世界。叔本华、克尔凯戈尔和尼采成功地实现了西方思想的非理性主义转型,推动了20世纪上叶的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运动,非理性主义成为堪比理性主义的又一思想潮流。本书对宗教史上的思想家,只标举了保罗。保罗是早期基督教史上的另类,他深感教会长期秉持的律法称义还囿于犹太教的传统,这一传统严重阻碍了基督教向非犹太人地域的扩张,他敢于突破旧框框,别树一帜,提出因信称义的主张,从此,律法的烦琐条例不再成为异域人皈依基督教的禁锢,耶稣运动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异教徒,基督教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在中国,也有两位另类大思想家。一是明代的王阳明,其倡导的心学被朝廷定为伪学邪说,他不满当时被推崇为正宗的道学的褊狭,提出儒、佛、老、庄皆吾之用的大道论,大胆发表二氏(释道)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等离经叛道之言。生活的历练使他对心(精神)的无所不能的巨大作用,有更深切的感悟,他悟到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与传统儒学不同,阳明心学更加注重个体与个性的价值,从而实现了两宋道学向明代心学的思想转型。二是李卓吾,其虽非王门后人,却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他痛感盲目从众从孔的传统造成国人独立人格的全然沦丧,因此勇于破除教条,为私和欲正名;敢于主张个体有自身的价值,不必自行消退在圣人的光环之下;一己有一己的是非,不必以大贤大人的是非为是非。
以上这些思想家都极富个性,堪称个性中人,书中对他们率真可爱的逸事趣闻的描写,无疑会加深读者的印象和兴趣。

思想篇收录14篇论文,其中前7篇探讨思想学理。思想的推进,除了要有创新精神外,还要有深刻的学理作支撑。《青年黑格尔的经济思想》是我的处女作,主要讨论经济思想尤其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在黑格尔辩证法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青年黑格尔把劳动看成是人性化过程的基础,劳动使人证实自己、异化自己并发展自己。说到克尔凯戈尔,我刚到哲学所时,接到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位丹麦思想家,后来出了一本著作,即《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戈尔述评》,又出了一本译著,即让华尔(Jean Wahl)的《存在哲学》,还发表了《克尔凯戈尔思想述评》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先声论克尔凯戈尔对黑格尔的批判》等相关论文。克尔凯戈尔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他本人内心深处的恐惧、绝望、忧虑、烦恼和孤独等心理状态,其中恐惧被说成是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克氏的宗教思想也有别于传统,传统的宗教总强调信仰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着重去规定信仰的对象是神是佛还是上帝,而克尔凯戈尔则认为,信仰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是超越于认识之外的,他要强调的是怎样去信仰,也就是要带着最高的热情去信仰。克氏对黑格尔的批判,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理性主义的弱点。康德所强调的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泛逻辑主义、客观理性、绝对精神代替了一切,个人和个性自由被共性和必然性所抹煞。这样,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体系中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它驻足不进并终结了。与此相反,克氏推崇主观思想家,称他的舞台是现实个人的内心深处,黑格尔辩证法建立在思辨基础上,克尔凯戈尔则称自己的辩证法来源于生活。关注非理性主义,必然会关注尼采,我较早发表过有关尼采的研究论文,《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文化观》就是其中一篇。尼采对西方文化的攻击,由于其尖锐和偏激,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尼采所揭示的西方文化颓废和堕落的总趋向,已为20世纪的历史进程所证实;他抨击基督教对个性的摧残和压制,这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被压迫民族中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这是尼采文化观中最有才华和价值的方面。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还对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产生浓厚兴趣,《卢卡奇哲学思想初探》一文便由此产生。论文从辩证法物化和劳动三个角度,探析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在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破除任何教条僵化的形而上学禁区,全面、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与苏联模式截然不同的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非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卢卡奇的思想显示出更强韧的理论生命力。卢卡奇在写作《历史和阶级意识》时,还不知道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他在书中有关物化(reification)的论述,竟与马克思手稿中有关异化(alienation)或疏远化(estrangement)的论述十分接近。这也有力显示了他非凡的理论功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问世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还很少有人像卢卡奇那样,从人类劳动中探讨辩证法的主客体基础。卢卡奇阐明了人类劳动是社会存在的真正本体,从而也阐明了主客体在历史中同一的内在机制,这应当被看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又一成果。别树一帜的思想家,不仅外国有,我们中国也有,王阳明和李卓吾就是杰出的范例。阳明心学是很能引发学人兴奋的痒点,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就目睹过两位与会者为谁更懂王阳明,闹得拍台敲凳不可开交。在儒学各流派中,阳明心学是较难总体把握的,我在《论阳明心学的学理建树》一文中,将有根性、先验性、简易性和至善性归纳为它的总体特征,同时也是它的学理贡献。有根性是阳明心学的最根本的特征,把握住这一特征,其他一些性征都可由此而衍生。阳明主张人人都先天具有良知,在此基础上,赋予人以平等的地位,这就如同佛禅在佛性基础上,赋予人以平等的地位一样。如果说,中国佛教因慧能新禅宗而使佛教伦理出现尘世化的转向,那么,孔孟儒学则因阳明心学的出现,而使儒家伦理出现大众化的转向。知行并进或合一,使程朱所倡一先一后或析为二节的居敬与穷理成了一事的两面,阳明主张圣学只一个功夫,简易当然即是心学的必收之功。如果说,慧能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简易性,适应了广大禅僧的文化贫乏性,那么,阳明心学的简易性,则适应了广大儒士的时间贫乏性。中国儒士,尤其是宋明的新兴士大夫,作为达者,便忙于仕途,作为穷者,便忙于举业,似乎都没有闲暇潜心于学理。因此,简易性就成了广大儒士风从心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至善性是指人对德行和幸福的拥有。康德断言: 在现实人世,德行与幸福之间没有必然的和足以达到至善的联系。通俗地说,就是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因此,他将至善的可能性寄托在宗教信仰上,断言至善的实现是一个彼岸性问题,而非此岸性问题。相反,阳明则将德行与幸福看作是统一而相辅相成的,德行有乐,乐在行德,从而使至善在此世即可得以实现。这与康德或西方的至善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阳明心学的推行,必然会受到道学家的抵制,《评析罗整庵对佛禅心性说的排辟》一文就提供了这类思想斗争的实例。罗整庵对心学的批驳自有特色,他以心性为内核,着重揭示心学信徒对佛禅的袭用;显然,揭示了这一点,心学对儒学的背离,也就不证而自明。整庵选择《楞伽经》,从大处排辟佛禅心性说,还有的放矢地选择宗杲,从具体流弊处排辟佛说。

思想篇的后7篇侧重文化研究和文化比较。《先秦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一文发表不久,即被美国哲学季刊(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ural Philosophy in PreQin China and Ancient Greece, 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Winter 198990,1: 331)头篇全文译载。该文从形成、展开、综合等方面比较了先秦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这两大古代文明的思想基础的自然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先秦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人为本位。人和自然界被认为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以人事追求天意,又以天意附会人事,围绕着人的现实需要、政治治理和道德规范为中心,去将自然理法化。因此,天道观与伦理观融于一炉,道德准则被奉为自然的原理和目的。这种自然观的产生无疑跟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中央集权统治等经济政治背景有关。古希腊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自然为本位。自然界被认为是外在于人的,从而不受人事的影响。人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原因和原理的探索去认识自然,因此,自然观与认识论密切结合在一起。这种自然观的产生无疑跟古代希腊以海上商业经济为主、分散的城邦统治等经济政治背景有关。由以上重伦理或重认识的两种倾向色彩生发成后世中国哲学蔽于人而不知天和西方哲学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基本差异。接下来的《基督教与西方哲学》和《东西方宗教的一种比较》二文都由问题意识导入。前一篇的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圣典怎样调合的和近代哲学怎样以人取代上帝;后一篇的问题则是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只出现在西方世界,并阐明马克斯韦伯是如何用他所谓的唯灵论来解析这一问题的。《新康德主义给我们的启示》一文探讨了这一学派提出的价值学说,该派学者主张哲学应当研究价值领域,确定各种价值的归属关系。在他们看来,价值不是积淀在超验的精神界或无生命的存在界,而是积淀在文化的现实之中。现实是存在着的,价值是具有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评价活动把具有意义的价值王国和现实王国结合起来,从而去得出统一的世界概念,由此建立的世界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含义,以及自我在世界中的意义。《探讨早期基督神性构想的演进》一文是宗教学研究类作品。我们知道,世界各大宗教都有造神的记录,由于传教的需要,原先被看作常人的教主,被赋予了超凡的神性。此文分析了拿撒勒人耶稣怎样从犹太人的期盼中,被具有救世的神性;怎样在基督论中被提升到上帝的地位;又怎样在教父基督学中达到神性和人性的完满一致。《古代系统论思想的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系统观初探》阐明亚氏实体理论中的系统思想就是20世纪由贝塔朗菲提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性能功效定律在古代的最早表述。文章指出,亚里士多德不像柏拉图,只把科学活动建立在静态的数学研究之上,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对有机生命界的研究上面。他带着生物学家的更先进的眼光,从整体性和生命功能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因此他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论汉语景教经文的传述类型》中的景教指最早入华的东方基督教,汉语文典是其留下的历史文献,堪称为汉语基督教思想的初始资料。文典共八篇,四篇颂文,四篇经文。该文又根据经文的传述类型进一步划分为阿罗本文典和景净文典,通过探索和评析,表明阿罗本文典重在福音宣讲与对基督教教义的传述,而这一特色却在景净文典中几已荡然无存,后者充斥着浓重的道佛两教思想。文章指出,由阿罗本文典的原典化传述类型转向景净文典的本土化传述类型,导致了景教教法义理逐渐暗淡湮没,导致唐代景教的最终失败。

本书第三部分评论篇,其中各篇文章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这些文章评论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的存在主义、李凯尔特的文化价值学说、卢卡奇对现代西方哲学和文学的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乃至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实现现象学与释义学的互补,所有这些就不一一赘述了


叔本华和他的学术思想

朋友,你一定很崇拜贝多芬吧,也一定记得罗曼罗兰对这位德国音乐家的生动描写: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过梅杜莎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时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叔本华的外貌酷肖贝多芬,以至于许多人常把叔本华的画像误认为贝多芬,这在文化史上实属罕见的有趣巧合。

叔本华和贝多芬都出生于18世纪下叶,又都是具有佛兰芒人或荷兰人血统的北德意志人。两人都有旺盛的精力,性格暴躁,多疑好斗。他们在音乐上有极深的造诣,并都是在刚成年时就患耳聋症。他们爱慕异性,但又都过着不娶的独身生活。他们渴望被社会承认,但社会却一再遗弃他们,孤独和痛苦造就了他们坚强有力的独立个性。我们知道,19世纪是以惊心动魄的拿破仑盛衰史剧揭开序幕的,作为这一可歌可泣时代的两位文化巨人,贝多芬为它谱写了《英雄》《命运》等一系列宏伟的交响曲,叔本华则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揭示时代的真正主宰人类意志。
生平和主要学术思想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生于但泽(现格但斯克)一个商人家庭。在但泽,叔本华家族世代显赫,俄国彼得大帝和凯瑟琳皇后访问但泽时,就在叔本华的祖父安德烈亚斯处下榻。叔本华家族虽结交权贵,但始终贯串一种独立不倚的精神,他们的座右铭是: 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叔本华的父亲海因里希年轻时就被派往国外,他在法国和英国生活多年,迷恋法国文学,特别是伏尔泰的作品,他也十分欣赏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海因里希回但泽后,每天读英文和法文的报纸,并鼓励叔本华从小阅读《泰晤士报》,他告诉儿子:从中可以学到一切。海因里希有强烈的世界主义意识,当妻子怀孕后,他打算让妻子到英国分娩,以便孩子有权成为英国公民,后因妻子患病,这个计划才未实行。海因里希为儿子取名阿图尔(Authur),这个名字在德英法等国同样通用,颇带国际色彩。

阿图尔叔本华5岁那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但泽,父亲携带全家迁居汉堡。古往今来,大学者的童年通常与面壁苦读结下不解之缘,而叔本华却不在此例,他的早年生活几乎都在异国旅行中度过。父母亲常带他外出旅行,在他9岁那年,他们把他交给法国的一位商业朋友照料,他在这位法国人家中住了2年,这家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小朋友,叔本华后来回忆说,这是他孩童时代最快乐的2年。在这2年中,他对法语的运用达到精熟自如的程度。父亲希望儿子将来也成为一个商人,但年轻的叔本华却不愿意成为一个商行伙计,他要求父亲送他进大学预科学习,以便有朝一日成为大学教师。海因里希拒绝了儿子的要求,他看不起大学教师的职业,由于儿子的执意恳请,海因里希提出两个方案,由儿子选择决定: 或进入家里开的商行,这样他事先可作2年国外旅游;或去学校深造,这样就没有旅游的机会。不出父亲所料,阿图尔选择了前者,从1517岁,父母亲为履行诺言,带他作了两年多时间的旅行。在这段时期中,叔本华游历了比利时、法国、瑞士、英国。在英国,他住在一所寄宿学校,从而精通了英语,他讲写英语的熟练程度不亚于德语。成年后,他不满于德文著述的冗长矫饰,曾表示要按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方式去写作,他用英语写的散文相当有特色。

叔本华是由行万里路而不是读万卷书叩开学者之门的,这使他摆脱了一般学者常有的弊病。一般学者通常从抽象概念出发,对前人所建立和形成的概念缺少批判审察,并把概念体系看作唯一真正的实在。相反,叔本华的思想更多植根于人生经验。他后来把从概念出发、研究纯概念问题的哲学家称为学院哲学家。他认为哲学不应当脱离生活,它应当研究生与死等人生问题,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思考自身的存在和经验,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作出独创性的贡献。德国学者素以文体晦涩著称,叔本华摒弃了这种传统,他的行文平易清晰,更接近日常生活,而且,他还力图把激情、机智、逻辑融合成一体,所以,他在生前就被公认为德国伟大的散文作家。

叔本华17岁那年,父亲被人发现淹死在商行库栈外边的运河里,他在死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精神沮丧,常常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因此,人们怀疑他是投河自杀的。这给叔本华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位哲学家后来对自杀作了专门研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这与他父亲的死不无有关。在父亲死前,叔本华已践约放弃学业去商行工作。开始,他真诚地想做好这工作,父亲死后,他家在商行的股权被迫出卖,但原定的契约,仍像无形的桎梏,束缚着他。随着时间的推延,求知欲望在他内心萌生膨胀,愈演愈烈,竟自变得不可抵御,他逃出办公室,去听加尔(Gall)骨相学课程,他在办公信笺和账册下面,把自己的思想偷偷写在纸上。他越来越不安于自己的处境,在给母亲的信中,他抱怨为履行与父亲的契约,终将葬送自己的前程,出乎意料,母亲给了他同情的回答。

对于约翰娜叔本华来说,丈夫海因里希的死意味着一种解放,在她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生活天地。她把阿图尔留在汉堡,自己带着女儿阿黛勒叔本华唯一的妹妹,比他小8岁去魏玛居住。当时的魏玛是名人荟萃的地方,约翰娜很快结交了一批文化界人士,歌德、施勒格尔等名人是她沙龙的常客。她写的一首诗被舒伯特谱曲,她还开始写小说,成为有点知名度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儿子在汉堡的来信引起她的同情,她征询了朋友们的意见,并听从他们的劝告,给儿子写了封鼓励的信,赞成他选择另一条人生道路。这是母子之间难得的一次和谐。对叔本华来说,这封信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叔本华放弃了汉堡的一切,急忙去哥达,在那里成了一名大学预科学生。他进修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老师预言他将会成为有名的学者。6个月后,他去魏玛,在私人教师指导下,用2年多时间埋头于希腊文、拉丁文、数学和历史的学科中,不让别的东西分散注意力。他贪婪地读书,并听了物理学、矿物学、博物学和植物学等课程。第二年,他转到哲学系,专攻柏拉图和康德,同时还去听生理学、天文学、人种史和法学等课,从他的听课笔记中看得出,他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决不是生吞活剥的,笔记写满了他本人的评注、批评和看法,其中颇有独特的创见,他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充满信心,在一封信中写道:这生活是艰难不幸的,但我决心过这种生活,并努力去理解它。他发奋钻研哲学,并能阅读拉丁文、古希腊文、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7种语言的文献,在法兰克福的叔本华档案馆中,至今还陈列有他的藏书。他习惯用与原书相同的文字做旁注,这些旁注篇幅很大,并且常常很深刻。在这期间,他的业余消遣是音乐、戏剧、散步和社交。

1811年,叔本华转到柏林大学继续研究哲学。当时,著名哲学家费希特(Fichte)正在这里任教。他听了费希特的课,第二年又听了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课。叔本华对费希特深感失望,他感到费希特对哲学的献身夹杂有利己的色彩,费希特的表达方式故弄玄虚,以便引人注目,又掩饰思想的陈腐贫乏。叔本华在笔记中流露了这种失望和愤慨。他后来对黑格尔、谢林也产生了类似的反感。他对施莱尔马赫的看法要好一些,尽管他并不同意这位神学家的宗教思想,他在一条批语中写道:虔信宗教的人都不会达到哲学,他也不需要哲学。1813年,他开始撰写博士论文,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林根森林的一家旅馆中度过,他把写好的论文稿交耶拿大学,并成为一名哲学博士。他自费出版了这篇论文,这就是《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

《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在1847年出了第二版,他增订了原文,插进了攻击愚蠢的江湖骗子黑格尔的内容。《充分根据律的四重根》是一部独立的著作,但它又可看作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先导,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序言中,叔本华要求读者先熟悉和预习这篇论文,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把这篇论文比喻为该书的序论,这篇论文探讨认识论,系统说明了充分根据律的四种形式,对主体来说,只可能展现四种客体,由此推论,只可能存在对应这四种客体的理由、根据或条件。叔本华指出,成为主体的客体和成为我们的表象是一回事,我们的所有表象都是主体的客体,而所有主体的客体又都是我们的表象。不难发现,我们的所有表象都互相处于一种类似规律的联系之中,这种联系在形式上是先天决定的。充分根据律是先天所意识的,它有四重原理: 第一,存在理由的原理(首先关于时间,然后关于空间);第二,变易理由的原理或因果关系律;第三,行为理由的原理或动机律;第四,认识理由的原理。叔本华按照变易、认识、存在和行为的次序进行论述。

存在的充分根据律空间、时间和数学。这里从概念返回到直观,叔本华的论述十分简短,而且基本上遵循康德的学说。存在的充分根据律涉及位置和连续相互作用所确定的空间和时间,它不同于因果关系的确定,正是这种确定组成了数学真理的基础。

变易的充分根据律因果关系。叔本华区分了三种原因;一种原因涉及无机界,这里适用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反且相等);一种原因涉及植物与动物生命的无意识部分,这原因表现为刺激,作用与反作用不一定相等;一种原因涉及意识,这原因表现为动机。变易的充分根据律与第一种原因有关,其相应的表象是以经验为根据的直观表象。我们知道,在康德看来,主体的感觉构成了直观表象的经验客体。叔本华不同意这一点,他指出,感觉还只是简单的感受性,感觉还必须进到知觉表象,其间必须由悟性(即知性)作为中介,悟性的功能在于从感觉所包含的东西中产生新的直觉,没有这个中介,就不可能有表象,而悟性借以起作用的先验原理就是因果关系原理,悟性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提供了直接的认识。

行为的充分根据律意志和动机。这是充分根据律的第四种形式,叔本华的论述也十分简短。在这一形式中,主体本身成为对象,这不是认识的主体,而是意愿的主体。叔本华指出,一切情感其实都是意志的状态,由于人的行为都隶属于动机,所以,行为的充足理由律表现为动机形成的规律。
认知的充分根据律理性和真理。叔本华不同意康德的看法,他不认为概念是知性的作用,在他那里,知性的对象不是概念而是事物,所以他认为,动物也具有知性,因为动物也感知到物体。叔本华指出,不是知性而是理性具有形成概念的功能,概念是从知觉表象中派生出来的抽象表象,随着概念,我们进到主体的第二类客体,从而进到充分根据律的第二种形式,它们是由理性提供的表象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形式。理性与真理相关,叔本华把真理定义为判断及其根据的联系完全一致,他区分了逻辑的或形式的真理、物质的真理、先验的真理以及超逻辑的真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