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204.7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7.9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57.7
|
編輯推薦: |
☆由诺奖得主颁奖的青少年科技大赛ISEF(英特儿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人称每年*长、*带劲的一集生活大爆炸,这个奖项被视为少年诺贝尔奖,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面向中学的科学竞赛。每年有70多个国家、数百万学生参与,由诺奖得主颁奖。获得二等奖以上的人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到目前为止,当年的年轻选手,已经有8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包括中国人*熟悉的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他16岁时就拿到过ISEF的一等奖。
☆天才的中等生中国参加这项赛事有十几年的历史,本书选取了7位中国获奖少年,讲述了他们的精彩故事。他们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有人来自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强大的名校,也有人来自于河南、山东等高考压力巨大的地区。他们都是世人眼中的天才少年,而实际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绩普通,他们*一的共同点就是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成功的另一条路径人生的可能性很多,除了在学校拿高分,现在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让自己出类拔萃。而科技创造,是其中*酷炫的一种。书里我们能看到天才少年们对科技的爱,狂热到偏执,面对问题和困境,他们非常规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
內容簡介: |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是全球最大规模、*高等级,也是*一面向9-12年级(初三至高三)中学生的科学竞赛,每年有来自70多个国家超过1500名的青少年科学家为赢得16个科学类别的总价超过400万美金的奖学金和奖品展开激烈的角逐,并由诺贝尔奖得主为大赛获奖者颁奖。大赛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却历久弥新,被誉为少年诺贝尔奖。
本书讲述了7位获得Intel ISEF大赛奖项的中国学生的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科学的种子是如何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又是如何在挫折中备受呵护,最终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
關於作者: |
蒋明倬:
记者,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任职,曾任《南都周刊》、《时尚先生》杂志主笔。现供职于滴滴出行公关部。
马磊:
律师、资深公共关系沟通专家、青少年消费行为研究者、科技专栏作家。先后供职于索尼、气候组织、英特尔、宜信金融大数据创新中心。长期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及初创企业风险管理和能力建设
|
目錄:
|
推荐序 携手同行,培养下一代创新者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前言 寻找改变世界的孩子
Part 1 姚悦 天才中等生
上中学的他,要造一台比电子计算机快几百倍的光学计算机。他的项目在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有个评委知道他入围Intel ISEF决赛,当面对他说:你这个项目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你会从美国空手而归
征战少年诺贝尔奖之路
聊天聊出来的想法
奔跑在实现项目的路上
项目被差评?!
现实版生活大爆炸
与诺贝尔奖得主的见面
不一样的比赛,不一样的评委
斩获三个重量级奖项
从中等生变成了姚神
时间会证明
Part 2 张逸中 叛逆的天之骄子
他觉得没什么用的课,压根儿就不出现,甚至有四五门课程不及格。张逸中疯狂,不在乎学校成绩;他的父母疯狂,也不在乎成绩。幸运的是,他还碰到了几个同样不在乎成绩的老师。
用0和1破解美国尖端芯片
少年的烦恼:如何从做机器人到科学研究 令人大开眼界的Intel ISEF
少有人走的路
为什么要保送最不听话的学生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Part 3 薛来 网络时代的狩猎高手
会讲三国外语,十几岁便轻松掌握多种编程语言,并把科幻片里的人机交互变成了现实。他说如果在远古时代,自己应该是个猎人部落的酋长,因为他精通如何在纷繁的网络中最快捕捉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科幻片里的东西:三维体感器
和都教授一样酷
从公立学校的差生到国际学校的阳光少年
制作出比iPad更早的平板电脑
痴迷于改变未来
网络时代的学习力,让人跳跃成长
执着比天赋更重要
名校还是创业?没有错误的选择
Part 4 万若萌 呆萌的质子
像质子一样思考,永远充满正能量。她说自己脑子慢,不聪明。那她的成绩,如同大多数家长理解的那样,只是下了笨功夫的结果吗?
未来,自己决定
一切都来自奇思妙想
能量转换是我的执念
中国式学霸不再是考试机器
Part 5 王翘楚 不务正业的实验狂人
他来自河南,在这个全国高考压力首屈一指的人口大省,他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高考不考的科目科学实验。一场大火烧毁了宿舍,却让这个少年开始了寻找新材料的实验之路。而这一场探险,可能会改变整个中国的保温材料市场。
一场大火烧出个idea
一直失败该怎么办
再多坚持一分钟
Intel ISEF接近梦想的地方
Part 6 张溪典 爱好古怪的蜘蛛少年
这个从小爱把各种虫子当宠物的孩子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古怪爱好会让他站在美国的领奖台上。他曾有句名言:对于自己的项目,老师和家长不反对,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了。
水黾君诞生
古怪的爱好
蜘蛛少年遇见蝗虫教授
越努力,越幸运
激情在哪儿,就该去哪儿
Part 7 郝若尘 世界和中国的第一人
当别人都在追捧蝙蝠侠的面具时,这个少年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蝙蝠头部仿真模型。在声学这个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的领域,用自己勇敢的想象力和扎实研究,让整个世界吃了一惊。
世界第一个蝙蝠头部仿真模型
兴趣的魔力
一不小心成了世界第一人
得了一个奖,命名了一颗星
后记 寻回失去的自己
推荐序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內容試閱:
|
寻找改变世界的孩子
第一次知道Intel ISEF
2012年年底的一天,我在李开复的微博上看到了杰克安德拉卡(Jack Andraka)的演讲视频。他还是个稚气未脱的15岁男孩,但是他发明了一种快速检测胰腺癌的试纸,并因此获得了2012年度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大奖。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奖项。虽然它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青少年科技类比赛,但在中国,知道它的人依然不多。不过,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天才的出现,总是引人关注的。李开复那条微博之下,当天有5000多条评论,但多数人赞叹的并不是发明,而是美国教育。有几个人在评论里感叹:中国15岁的孩
子考试都忙不过来,哪里有空去搞发明。
杰克的故事并不曲折。他的长辈因胰腺癌去世,这给他相当大的刺激。他开始用谷歌和维基百科收集关于胰腺癌的资料。他发现初期胰腺癌很好医治,但其晚期死亡率确实非常高,所以早期诊断是最关键的。而胰腺癌的检测还在用几十年前的方法,低效、昂贵。他在13岁时,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研究。7个月后,他发明了一种纳米试纸,成本只有3美分,却能够精准检测胰腺癌。
2013年,我在一年一度的Intel ISEF大赛公众开放日见到了杰克本人。他仍然是以选手的身份参加Intel ISEF的,这次他做了一个三录仪(tricorder),那听起来比癌症试纸还玄幻。喜欢科幻影《星际迷航》的人,对这种仪器并不会觉得陌生,电影中船长手里拿着的一部手机大小的探测仪,就是三录仪。电影里,它是个万能的设备,能感知环境四周,并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计算。它也可以探测到生命信号,入侵操作者指定的计算机系统。还有一种特别的三录仪,能对人体进行扫描以检测病患,是医用三录仪。杰克做的三录仪功能就集中在医用上。在几千人的会场里,1000多个展台,杰克在自己的展台前介绍项目。2012年得奖之后,他成了科学明星般的人物,成群结队的孩子来找他问问题、合影。
那天傍晚,我终于找到了机会,和杰克聊了半个小时。他风趣、活跃,甚至有点急躁,并且谈话的内容有些脱离想象。他讲起了近两年的经历。他所取得的成功,并非来自绝对的天分,这和我最初想象的大为不同。他家境普通,父母都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他从事胰腺癌试纸的研究,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都不支持他。他们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它太难了。但杰克依然写了十几封电子邮件,向美国各个大学的胰腺癌研究专家寻求帮助。他写上了自己初步的想法、试验经费的预算。最终,只有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帮助了他,其他十几位教授都拒绝了他。有一位教授回信说:你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杰克完成项目以后,在一个会议上又碰到了那位教授。我走过去,对他说,那个项目我做出来了,他笑了笑,走开了。 杰克最后只花掉了3000美元,也就是说,他用摩登女郎购买路易威登手袋的钱,完成了一个胰腺癌检测的研究。
越了解少数派,越惊叹
我曾经以为,杰克只是个特例。但2013年,我第一次去凤凰城Intel ISEF采访选手时,立刻知道了,他只是一个庞大部落中的一员。
几千张和他一样自信、鲜活的面孔在会场中出现,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非常有趣的项目。薄如蝉翼的生物电池、无人驾驶的汽车模型、核反应堆、用茄子发电、找到针对某种癌症的变异基因几千个十几岁的孩子云集在展馆里,展示着自己的项目。
我曾经以为,Intel ISEF选手的项目,和国内的青少年科创类比赛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十几岁的孩子能做的不过就是一些小创造、小发明。一踏入展厅,那种观点就被彻底颠覆了。英特尔(Intel)基金会的执行董事温迪霍金斯(WendyHawkins)说,无论她对那些研究机构的人怎么形容,给他们看过多少视频,这些人到了现场,依然会被震撼到,然后感慨:天呐,这些孩子真的在做严肃认真的研究!
公众日那天,我在赛场上碰到了一个加拿大华裔男孩刘泽宇。我和他聊了一会儿。他10岁离开中国去了加拿大,是非常典型的华裔安静、腼腆,而那些白人男孩很活泼,满场乱窜,到处找人聊天、交朋友。但只要一谈起项目,他的语言从汉语切换成英语,眼神也开始放光。他会讲起学校科技活动对他的影响,以及以前做过的各种小项目。虽然神情依然带着羞涩,但他的思维特别活跃,并不是循规蹈矩的书呆子。两年前,他做过一个机器人,也参加过Intel ISEF,但是没有拿到奖项。2013年,他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飞轮储能系统,就是一种电池。如果把这个发明用在电动车上,会大减小原有电池的体积。项目很有趣,但他对自己没什么自信。他说:就是想认识有趣的人,看看有趣的研究项目,完全没想过是否会得奖。他觉得自己很平庸,大学都没敢申请美国、加拿大的名校,只挑了一所离家很近的大学。但是,任何跟他聊天的人都会感受到他对机械的热爱。幸运的是,一天之后,他拿到了工程学学科最佳。
在颁奖典礼上,像刘泽宇一样的华裔面孔非常多,那一年天文学、数学、工程学的学科最佳都是华裔。在十几岁时,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所在,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分数、奖项。其实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选派选手参加这个比赛了。在2004年,中国队的成绩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但在2013年,中国队的成绩平庸,得到的最高奖项是二等奖。奖项本来并不重要,项目选题的平庸,才是更让人失望的。看得更远一点,这也许不仅仅是选手的问题,教育体制也难辞其咎吧。
杰克在那一年,只得到了四等奖,但他会把项目继续做下去。另外一个没得奖的项目,给我印象更深。一个美国女孩想要做一个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运用了纳米技术等一系列难以一时之间解释清楚的技术。斗篷没能最终完成,这也没什么奇怪。但它充满了童真,浪漫到很多人会觉得很可笑,这比杰克要做的三录仪听起来更不严肃。
2014年年底,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一家媒体总结了在这一年实现的科学预言,有一条就是和隐身衣相关的。文章里提到,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做出了便宜但高效的隐身立场:使用4个标准光学透镜将一个物体隐藏,即使观察者来回移动也看不到物体。这项技术可以用在机动车上移除盲区,让医生做外科手术时,再不必担心自己的手挡视线了。
我立刻想起那个做隐形斗篷的女孩。很多科学家在十几岁时,都有她这样单纯的梦想,而是否在十几岁时就实现这个梦想并不重要。不扼杀梦想、不断以各种方式去尝试,才是科学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现实版生活大爆炸
姚悦到洛杉矶时正是初夏。美国西海岸以阳光、海滩闻名。姚悦心里焦虑,也无心风景,下飞机吃完午饭,就直接去了比赛场地─洛杉矶会展中心。
按照大赛的日程,最初的两天要布展。姚悦到得早,周围还没有什么人。到晚上,人逐渐开始多起来,成百上千的人陆陆续续涌进展厅。穿着T恤、短裤、人字拖鞋的男男女女,都像是从《生活大爆炸》里跑出来的人,夹着展板,抱着各种古怪的装置,脖子上都挂着花花绿绿的徽章,见到带着蓝色Intel ISEF选手标牌的人就停下来,互相打招呼。在比赛之前,每个选手都制作了自己的徽章,遇到其他的选手就互相交换,换得多了,人人都串起来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一路叮当作响。上千人都这种打扮,像是一个独特的游牧民族。
Intel ISEF到姚悦参加的这一届,已经是第65届。Intel ISEF是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SSP)在1950年创办的,在大半个世纪中,成千上万个天才都曾经像姚悦一样,带着他们的项目来到美国,抱着能得大奖的梦,布展、交流、比赛、狂欢,而很多年之后,他们才会发现,这个赛事带给他们的收获,最不重要的,就是当初他们最在乎的奖项。当美国记者爱德华斯克利普斯和动物学家威廉爱默森里特创立SSP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这个举动会给众多科学家带来毕生的影响。
1942年,SSP开始创办中学生科学人才选拔大赛,遴选范围只在美国本土,8年之后,扩展到全球,鼓励那些有天才潜质的中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这成为一个惯例,一直持续到现在。当年的选手,很多人已经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其中,获得世界级科学大奖的有100多人,诺贝尔奖得主就有8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对于科技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视之为国家的未来。科学家、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企业都为科技教育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资源和资金。Intel ISEF创办之初的赞助商是西屋公司。38年后,当西屋公司宣布不再赞助大赛时,有72个组织向SSP发出请求,希望担任大赛的冠名赞助商。英特尔公司最终获得了赞助冠名权。
1996年,英特尔赞助Intel ISEF之后,每年提供给选手的奖金飙升到500万美元,Intel ISEF也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学生科技赛事。1998年,Intel ISEF只有20多个国家、几百名学生参加。到了2014年,即姚悦参加的这一年,全球已经有70个国家、上百万名中学生参加,去美国参加决赛的人数达到了1200人。
这1200人、400多个项目,都会聚在一个展厅里。整个展厅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集市,项目按照18个学科分类排开,分成几百个摊位,每个摊位前都站着个十几岁的少年,肤色各异、高矮不等。跟集市不同的是,他们不卖任何东西,只传递对于这个世界的神奇认识与天才想法。
姚悦和这些人都蹲在自己的摊位前贴展板。展板是人人必备的,上面有项目的基本介绍、主要实验数据和基本结论。不同之处在于展台。工程学、计算机类学科的展台上还会有各种炫酷的装置,比如无人驾驶的遥控车、薄如蝉翼的生物发电电池、用茄子发电的装置等。
在比赛过程中,评委和公众都会出现在展台面前,观看展板,翻看材料,或者要求看一下那些神奇的装置,以及向选手提问。虽然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也采用了类似的形式,但在会场里走上一圈,姚悦就发现,这里的项目和国内比赛的差异极大。国内项目小科技、小发明的气味浓厚,而他的项目属于异类。但这里异类当道,成了主流,他也有了莫名的兴奋感。
姚悦的资料多,还有装置,布展就花了两天时间。那时,他的样机已经制作完成,为了便于飞机运输而拆开了,到了现场还要重新组装、调试。他一直担心,样机在比赛时会出问题。
与诺贝尔奖得主的见面
大多数国际选手来美国,都和姚悦一样,为着奖项而来,紧张、焦虑,如临大敌。但待几天就会发现,Intel ISEF不仅仅是个比赛,更像个科学嘉年华,为期一周,比赛仅仅一天,其他时间都在交流,狂欢气氛相当浓厚。在那里,没人再把他们当成怪咖、异类,身边有上千个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每个人都对科技疯狂迷恋,都有个神奇而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几十年,每年的嘉年华狂欢流程都差不多:盛大的开幕式,和诺贝尔奖得主有一整个下午的对话,公众开放日(市民、企业、其他科学爱好者、当地的中学生都可以来参观提问),然后是为期两天的颁奖,疯狂的互相祝贺、狂欢。
姚悦参赛这一年,开幕式上出了点意外。开幕式有个环节,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嘉宾,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要逐一亮相。主持人请诺贝尔奖得主起立,全场一多半选手和诺贝尔奖得主一起站起来了。主持人很机智,说:好吧,你们是替60年后的自己先起立么?台上台下一片哄笑和掌声。在场的人都知道,虽然是玩笑,但这像是一个预言。
开幕式后第二天的下午,是选手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对话环节,那也是Intel ISEF传统中最受欢迎的环节。每年都会有六七位诺贝尔奖得主到来,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Intel ISEF的常客,像198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迈克尔毕晓普(J. Michael Bishop),就连续几届在Intel ISEF上出现。一来是因为他们视培养年轻科学家为己任;二来是因为Intel ISEF上五花八门的研究议题、年轻人没有边界的想象力,也让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充满好奇。
诺贝尔奖得主和选手们的对话会持续一整个下午,每年都相当精彩。选手可以依序提问,问的问题相当广泛,诸如上大学怎么选择学科?怎么爱上科学的?你做项目的时候,一天睡几个小时?你觉得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谁是给你们影响最大的人?这些问题看似平常,但诺贝尔奖得主们回答起来,却都睿智、风趣,出人意料。
有人虽然得了物理学奖,但大学最初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后来听朋友说生物学很有趣,就转学生物,读到研究生,又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有人原来只是个庸庸碌碌混日子的平常人,因为爱上一个女孩子,才选了课,跟人家一起待在实验室里;有人觉得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根本不是科学研究,而是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从女儿出生到18岁,他只有5个周末没在家陪她只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类似─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人,很多人都谈到,是自己中学的老师。
少年们的问题虽然千奇百怪,但很少有人针对专门学科知识进行提问,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个人是怎么成为科学家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过着怎样的生活;当他们面临选择、困境、挫败甚至敌意时,怎么处理。诺贝尔奖得主的回答,讲的都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出席Intel ISEF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年轻的天才们适应科学家的身份。
2014年提问环节,一个印度男孩问:你们年轻时遇到过这样的事么你做了一个项目,被一位你非常尊敬的权威说得一钱不值,你们怎么办?问完,台下响起掌声。掌声是给这个问题的。台上的诺贝尔奖得主情绪激愤:首先,这样的人就不值得你尊敬,另外,你要坚持你自己的想法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遗憾的是,姚悦并没能听到这场对话。对话的上午,姚悦去参加了大赛安排的工作坊。
为什么要保送最不听话的学生
很多年里,张逸中是那种让很多人羡慕的人。从小到大,他成绩一般,但总能遇到伯乐。在中国庞大的、令人生畏的教育体系里,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每个有个性的学生,头上都有个紧箍咒,但张逸中的那个紧箍咒,总在关键时刻被取下来。我没参加过中考,没参加过高考,也没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是保送的。这是特别幸运的。
张逸中疯狂,不在乎学校成绩。他的父母也疯狂,也不在乎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幸运地碰到了几个不在乎成绩的老师。
初三,有一天,张逸中在杨浦区科技辅导站忙着做机器人,被站长胡德碰到了,胡德觉得他实在是个可造之材,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拿着信去找控江中学的副校长徐国民。
控江中学是一所能在上海排到前五名的重点学校。徐校长不在,另外一个人接待了我。张逸中给他看了自己做的机器人的照片。那老师又盘问了他40分钟,才让他离开。那时,离中考还有半年,之后他就把这件事忘了。
中考前两个月,忽然有一天,班主任告诉张逸中他被保送到控江中学了。后来,张逸中才知道,盘问他的人是控江中学的校长吴伟国。徐国民和吴伟国一起开车到同济中学,点名要张逸中。当时同济中学只有一个保送名额,原本要保送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两个校长都说:既然他成绩那么好,考也考得上,名额还是给张逸中吧。
2005年,张逸中在高考前参加Intel ISEF,需要校长签字。又是徐国民校长,爽快地签了字。一旦张逸中高考失利,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有的学校,选手参赛,学校会取消其高考报考资格,留一年再考。徐校长当时说,你先去比赛,别的回来再说。
张逸中Intel ISEF获奖之后,徐国民校长和上海科协又特意去教育部为他争取了保送资格。一般自主招生都是3月份,过了那段时间,再去争取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校长后来又和几所大学的招生办都联系过。最终有惊无险,他顺利被保送了。
2010年,张逸中再次遇到了伯乐,也就是他后来的导师何积丰院士。何积丰院士的学问、人品都有口皆碑。他是国内软件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提出了一套算法,可以检验高铁、航空、汽车电子等系统是否安全,也曾经两获英国先进科技女皇奖。他妻子失明多年,一直都是他照顾着,从未放弃过。张逸中一直都很崇拜他。张逸中并没想到,因为自己一时冲动之举,何积丰院士真的答应见他。
张逸中带着自己项目的资料,在系党委书记陪同下,去见了泰斗级的人物。他讲话不多,但思路清楚,言简意赅。他问了张逸中的兴趣,张逸中就讲了自己对软硬件协同的兴趣,以及之前做的两个项目,大约聊了一个多小时。张逸中很紧张,去之前,有朋友给他出主意,让他直接表达想跟院士读博士的想法,张逸中觉得难以启齿,并没提起。何积丰最后问他:你想不想做我的博士?张逸中大喜过望,立刻说肯定好。
张逸中当时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线性代数他重修了两次。虽然在编程中会用到很多这门课程的知识,他早都熟练掌握了。但他不上课,老师就不让他过。重修依然是同一个老师,还是不过。这门课程是必修科,不过,本科毕业证都拿不到。何积丰院士后来专门写了封推荐信。学校特批,让张逸中先读研究生,再补修这门课程。直到换了授课老师,学了第三次,他才通过。系里还是有一些老师不理解,怎么能保送这么不听话的学生,但何院士看好的学生,他们也没法阻拦。
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中学生不能做研究,本科生也不能,只有在读博士的时候,才要搞科研。因为科研能力强,张逸中很快就升为讲师。博士没毕业,他就带着硕士生做课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