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对这本书所题献的三位老师表达特别感激之意:James B. Parsons, Jr.教授,他的明史专家风范引发了我对近世中国历史最初的兴趣;Donald M. Lowe教授,我从他的身上学会了思考不一定需要是实证式的,以及思想史的确可能作为一种具有学科性格的知识形式;以及Wm. Theodore de Bary教授,他作为我在哥伦比亚的导师,以及在这个国家(译注:指美国)中新儒思想研究发展的原初动力,他教导我中国思想传统之所以值得追寻,不仅仅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学术关怀的对象,具有历史上的意义与相关性,同时由于它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承担与事业,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意义。
我在哥伦比亚当研究生的期间,极大地受惠于Yoshito S. Hakeda教授与Philip B. Yampolsky教授的教导,他们引领我进入中国佛学文本的专业堂奥(technicalities),如果没有受过他们的训练,本书的一大部分将无法写成。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我也同时深深地受惠于陈荣捷教授,我无法正式地宣称他是我的老师,但是通过他对中国哲学的等身著作,以及他对本书初稿的批判性审阅,我受益良多。许多朋友与同事都曾对本书提供了协助。我要特别感谢IreneT. Bloom博士以及David T. Roy教授,他们以审慎、敏锐的态度阅读了初稿。他们具有建设性的批评让我免于犯下一些难堪的错误。Guy S. Alitto教授、何炳棣教授、李欧梵教授与邹谠教授也都读了本书部分或全部的初稿,提供许多有用的评语,对此我非常感谢。
同时我要对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致上谢意,特别是James K. M. Cheng与Wen-pai Tai先生,基于他们的协助,我得以越洋取得善本书的复本,以及Tai-loi Ma先生慷慨的书目咨询。Matthew A. 以及Amy Sanders Levey编制了索引,感谢他们的协助。我三篇之前已经刊布过的文章收录在本书之中,我要感谢期刊编辑与出版社允许我使用这些材料:Chiao Hung and the Revoltagainst Cheng-Chu Orthodoxy,收入于Wm. Theodore de Bary等: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The Neo-Confucian Confrontation with Buddhism: A Structur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91982;以及The Concep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Paradox in Buddhism and Taoism,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11984。
最后,我想要感谢我的妻子Anne,她作为我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旅途上的友伴,经常扮演着我忠贞不渝的批评者,这是一份辛劳、沮丧而无从言谢的工作。她对这本书的贡献,远远比她自己所认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