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編輯推薦: |
《FBI微表情:美国联邦警察教你超实用心理战术》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微表情心理学。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运用在生活、职场和人际交往中,会让读者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FBI微动作:美国联邦警察教你超实用心理密码》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微动作心理学。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运用在生活、职场和人际交往中,会让读者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FBI微反应:美国联邦警察教你超实用心理战术》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微反应心理学。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运用在生活、职场和人际交往中,会让读者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內容簡介: |
《FBI微表情》微表情心理学在FBI破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了FBI对微表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现代心理学,以及我国古代的识人辨人技巧,最终打造出这本简明易懂、拿来即用的FBI心理实战宝典,以此来满足社会大众的人际辨识需求。
《FBI微动作》微动作心理学在FBI破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了FBI对微动作的研究成果,再结合现代心理学,以及我国古代的心理谋略,最终打造出这本简明易懂、拿来即用的FBI心理实战宝典,以此来满足社会大众的人际交往需求。 《FBI微反应》FBI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执法机构,它在打击犯罪和恐怖活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功赫赫。
微反应心理学在FBI破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依据FBI侦办的典型案例,结合现代心理学,对常见的一些微反应进行介绍,内容生动具体,实用性强。
了解和掌握微反应心理学,融会贯通,运用到生活、职场和人际交往中,会让我们拥有超强应变力,变得更加睿智,更受人欢迎,迈向成功的步伐也会更加稳健和敏捷。
|
關於作者: |
许大鹏 知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致力于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学图书的策划和创作,策划出版心理图书10余部,代表作有《心理学与微表情微反应》、《FBI微表情》、《FBI犯罪调查》等,长期占据心理学图书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王利利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知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近年来专注于FBI犯罪侦查、记忆力训练、益智游戏、心理学的研究与开发,策划出版了10余部有关FBI、记忆、心理学的著作,代表作有《跟大师提升记忆力》、《图解记忆术》、《心理学与人生规划》、《FBI微表情》、《别让失控毁了你》等,长期占据心理学图书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白丽洁 知名心理学畅销书作家,硕士学历,近年来专注于心理学图书的研究与开发,策划出版了10余部心理学通俗读物,代表作有《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与说服力》《FBI微动作》《FBI微反应》等。
|
目錄:
|
《FBI微表情》目录
前言
第一章 FBI与微表情
第一节 FBI与广义微表情
第二节 FBI与潜意识
第三节 FBI与情绪
第四节 FBI识人有术
第二章 FBI与情绪微表情
第一节 喜悦
第二节 愤怒
第三节 悲伤
第四节 惊讶
第五节 恐惧
第六节 厌恶
第三章 FBI探究五官
第一节 眼睛神态
第二节 瞳孔变化
第三节 视角变化
第四节 视觉阻断
第五节 特殊的眼部表情
第六节 眉有深意
第七节 嘴巴的小动作
第八节 嘴巴与谎言
第九节 指向性的下巴
第十节 鼻子的价值
第四章 FBI与肢体语言
第一节 肢体语言的来源与发展
第二节 诚实的微动作
第三节 头部动作的深意
第四节 手部动作
第五节 握手的秘密
第六节 独特的五指
第七节 常见的手势
第八节 手臂动作
|
內容試閱:
|
《FBI微表情》序言
为什么总有人能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如鱼得水、潇洒自在?为什么总有人能够深得长辈喜爱、师长垂怜?为什么总有人能够在工作中加薪升职、在生活中好运不断?为什么总有人能够办成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又是为什么,这类人总能看破别人的想法?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人往往都具备异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别人在无意中呈现出的细微表情、动作,通过这些细微的表情、动作的变化,他(她)们能够准确地推测出对方当前的内心情绪或心理状态,继而能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回应。而这些恰到好处的回应,总能让他人感觉如沐春风,从而在无形中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可以帮助他(她)们在生活中取得别人所达不到成绩和效果。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个体。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人们能够维系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并实现彼此之间的思想、情感传递。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交际圈、不断地获得他人的友谊、不断地加深与老朋友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社交活动,用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友谊,以此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只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会使得人在面对他人时下意识地产生戒备或防卫心理。这种戒备心、防卫心会使人伪装自己,通过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来避免自己受到他人的伤害。这种状况导致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得不时常猜测他人所表达的信息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毫无疑问,这种技能对任何人都是一种挑战。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辨别出他人所传递的信息?同时,如何判断他人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真假?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而这些,正是微表情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世界上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而芸芸众生中,却有着某些表达方式完全一致的微表情。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因为身边环境的变化或者所面对事物的转换,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这些心理体验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情绪。情绪产生后,总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它们表现的那一瞬间,人就产生了微表情。微表情在人类身体上出现的时间很短暂,它是人类无法控制或逃避的微小反应。这种反应就像一种加密装置,只要我们掌握了解读它的钥匙,就能破解出它所代表的含义。
有一种说法:一个人每说出的十句话中,有三句都是谎言。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在漫长的一生中都需要面对无数的谎言。此时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该如何知道他(她)对你这番深情的表白,到底是出于真爱,还是另有所谋?该如何知道这个即将与你共同开创一番事业的人是良友还是唯利之徒呢?
事实上,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研究识人辨人的技巧了,只是当时,那些识人辨人的技能在实用方面尚有较大局限,多为经验之谈,既经不起科学论证,更难以适应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这些识人的技巧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际辨识需求。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别出心裁地采用了FBI对微表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现代心理学以及我国古代的识人辨人之技巧的精华内容,最终打造出这本实用性强、覆盖面广的FBI心理学书籍,以此来满足社会大众的人际辨识需求。希望广大读者在认真阅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充分掌握及利用书中的相关知识,恰当地应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通过这些知识来掌握事实真相,控制自身情绪,甚至去引导他人的情绪,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功!
《FBI微动作》序言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世界上最难懂的就是人心。如果我们掌握了一种特异功能能在瞬间洞察他人内心的想法,无疑会成为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中的超人,左右逢源,无往不利。这并不是幻想,洞察人心的秘笈真实存在,说到底,它就是通过以微动作为代表的各种生活细节来分析和判断人们的真实想法与情绪变化,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洞察秋毫,占尽先机。那么,哪些生活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人心呢?
最重要的就是包括表情动作、身体姿势在内的肢体语言信息,也就是微动作。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法机构FBI(美国联邦调查局)在与恐怖主义和各种犯罪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解读肢体语言的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从而让狡猾的罪犯面对训练有素的FBI特工时,如同透明人一般,他们一举一动背后隐藏的所思所想都暴露在FBI特工的火眼金睛下。因此,向FBI学习微动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本书结合生动的案例,全面介绍了FBI通过微动作透视人们内心世界的知识和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如果我们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学以致用的话,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莫大的帮助。
《FBI微反应》序言
有一则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片森林里有棵很高很大的树,树上住着一只乌鸦,树下有个洞,洞里有只狐狸。一天,乌鸦不知从什么地方叼来了一块肉,它很得意,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四处炫耀。肉的香味传到了树下洞中的狐狸鼻子里,狐狸垂涎欲滴,它很想从乌鸦的口中得到那块肉。但是乌鸦所在的树枝很高,狐狸又上不去,它该怎么办呢?没过多大一会儿,狐狸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脸上堆满了笑容,向乌鸦讨好地问候道:亲爱的乌鸦小姐,您好吗?乌鸦高傲地将头转向了一旁,不理睬狐狸的虚情假意。但是狐狸并没有放弃,它接着赔笑脸问候道:您的孩子也还好吧?乌鸦仍然不理睬。狐狸继续摇着尾巴奉承道:亲爱的乌鸦夫人,您今天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也好听,每天听您唱歌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可是今天您怎么不唱了呢?求求您,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心中得意极了,它忽略了狐狸那虚假的笑容,也忘记了此时自己的口中还衔着一块肉。随即,乌鸦张开了嘴巴准备唱歌,也就在一刹那它口中的肉掉了下去。如愿以偿接到乌鸦口中肥肉的狐狸马上叼起那块肉,回到自己的家,只剩下又急又气的乌鸦在那里呱呱地歌唱。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部分,后来有人又续写了接下来的部分。
还是那只乌鸦和那只狐狸,故事同样发生在那片森林的那棵大树下。这一次乌鸦又像上次一样捡到了一块肉,想要不劳而获的狐狸还是打算找个办法把乌鸦口中的那块肉给骗下来。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好骗的,这一次乌鸦仍然站在了树枝上,等着狐狸来骗它。不过它已经打定了主意,这一次无论狐狸说什么,它绝不开口。而狐狸这一次也改变了计策。它一看到乌鸦,就想起上次的事情,忍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对乌鸦说道:你这只笨乌鸦,竟然还自认为自己的歌声好听。你难道不知道你们家族是整个森林里最坏的吗?你们是灾祸的传播者,谁听到你们的叫声谁倒霉,谁碰到了你们就得遭殃听到狐狸诽谤自己的家族,乌鸦顿时火冒三丈,张嘴就要反击,呱的一声,肉又掉在了地上。
可怜的乌鸦,就这样两次都被狡猾的狐狸给欺骗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以为这则寓言是告诉人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哄骗,在听到别人奉承的言语时,即使内心得意,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思考能力,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然而,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学会隐藏自己既包括身体也包括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想想在自然界觅食的动物们吧,当它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时,即使猎物就在眼前,它们往往也会选择先暂时隐藏自己,等到观察清楚周围的环境后再伺机而动。这是出自动物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人类作为一种经历了更高级进化的生物,在世界及自身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也保存了这种本能。像所有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掩饰自己,并为自己量身定做了很多面具。在这些面具的伪装之下,我们或许扮演着双重甚至多重的角色,而真实的自己却被掩藏在了面具的背后。
从自身的角度而言,这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然而站在对方的角度而言,这样的隐藏无疑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人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生活中一个人既可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伙伴,同时也可能是需要我们随时留心的竞争对手,甚至还可能是会给其他人或者社会带来伤害的恐怖分子。从这个角度而言,隐藏虽然有利于个人的自我保护,但是却让他人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关键要看我们自己所处的立场。
就像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中的两个主角一样,假如乌鸦能很好地隐藏、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狐狸就不会得逞;假如狐狸想要得逞,它就需要准确地把握和识别乌鸦的内心变化,也就是看穿乌鸦隐藏的心理活动。因此,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实现目标,我们既需要学会巧妙地隐藏自己,也需要学会敏锐地识别对方,后者尤为重要。
关于如何洞察人心,无论是实践当中还是心理学界,人们普遍认可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通过微反应它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指的是当人受到外界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而在此方面研究最深入、经验最丰富、总结最全面的,当属美国的FBI(联邦调查局)。FBI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并特别聘请了许多该领域的专家。FBI认为,在国际安全形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首先要学会正确地识别一个人,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他人对自身的伤害,有效地保护自己。
由于FBI每年接手的案子非常多,形形色色的嫌疑人和犯罪分子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和付诸实践的机会。因此,本书对FBI所总结的微反应案例多有借鉴。
本书主要结合FBI特工在破案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综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微反应以及它们代表的心理变化进行介绍,内容生动具体,实用性强。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朋友们不仅会了解到许多生动有趣的FBI实战案例,也能够从中学到许多洞察他人内心变化的秘诀和技巧,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生活和工作带来帮助。
《FBI微表情》文摘
第五节 特殊的眼部表情
在FBI的研究中,除了眼神、视线、瞳孔等几方面的眼部表情变化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眼部动作。通过研究这些特殊的眼部表情,FBI发现,人的眼睛不仅可以流露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想要表达的心理内容,同时还可以传递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特殊的眼睛动态对于帮助我们探知他人的言行有着很大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从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出对方是否说谎的方法已经被大众广为使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在沟通交流时眼神飘忽闪烁、眼珠四处乱转、不正视对方、视线转移和频繁眨眼等动作,都代表着谎言。当然,上述情况通常是普通人在撒谎时的正常表现,而且不善于撒谎的人还会在讲出谎言的同时出现明显的脸红状况。但是FBI发现,如果在沟通中,对方敢于直视你的眼睛进行交谈,也并不代表着他说的就一定是真话。探员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很多善于欺骗、常常撒谎的人,在表述谎言的时候往往也会直视对方的眼睛,不仅不会流露出慌乱和胆怯,而且还会根据观察对方的反应适时在自己的言语中增加合适的情感。比如,当他们观察到对方在犹豫时,就会让自己显得更真诚;当观察到对方很胆怯时,就会让自己显得更和善等。
FBI的这种论断是有根据的。我们知道,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事业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利益化、复杂化加强,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欺骗的手段,很多时候也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恰恰是这种情况,导致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倾向于说谎,频繁使用谎言,很多人甚至满嘴都是谎话,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撒谎水平越来越高。再加上,人性也不像最初那样单纯,很多人在说谎的时候不会出现脸红的现象,也不会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他们可以很轻松地直视对方,很轻松地做到平淡而认真地撒谎。
在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判定对方是否在说谎呢?FBI通过多组实验数据发现,判定对方是否说谎还是要在对方的眼睛上下功夫。他们发现,在识别谎言的能力方面,理智的女性大多要比男性强。当她们察觉到对方可能在说谎的时候,通常都会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对方的眼睛有些不对劲,但她又不能具体说出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实际上,这就是因为女性的观察力比较细腻,所以她们的潜意识能够很好地运作起来,从而察觉出对方的眼部异常。
虽然现代社会中骗子的技术越来越厉害,行骗的时候也大都敢于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在沟通中添加情感,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主观上的思维模式,让骗子们在直视对方眼睛时持续时间过久,这种持久的注视会带给被注视人一种怪异的心理压力感,因为长久的注视通常表示对方要么对我们有其他想法,要么对我们有敌意或挑衅,要么是在撒谎,所以这种行为会引起被注视者的警觉心。
FBI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人在回忆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或者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时,眼珠通常都会做出先向上转动再向左转动的动作。而如果一个人试图虚构某件事物、或者创建某个事情的过程时,他的眼珠就会做出先向上转动然后再向右转动的动作。所以FBI的探员在审讯的过程中,通常不会问疑犯你有没有说谎或者你敢对你所说的话负责任吗,而会对那个盯着自己的眼睛而且表现得很坦诚的疑犯,直接问一些需要他回忆的问题,比如:周六晚上九点你在哪里?或者你当时在酒店都做了什么?。如果对方在回答的时候眼珠先向上转动然后再向左转动,表明嫌疑人讲的是真话,如果对方的眼珠是向上转动后向左转动,就表示嫌疑人是在编造谎言,意图欺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说谎的时候伪装得如此高超,不经常说谎或者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完美的撒谎的。正常情况下,人们在撒谎的时候都会做出一些掩饰性或者安慰性的动作。比如擦眼睛、低头或者转头(属于视线转移,在本小节不做分析),通过这些动作来起到掩饰自己的谎言和安慰自己紧张内心的作用。在沟通交流中,如果我们看到对方做出这样的动作,那通常表示对方正在编造假象或掩盖事实,当然,我们首先得排除对方是因为眼睛痛或者其他一些外部因素。
FBI曾经接手过这样一个审讯案件:当地警方在调查一起恐怖活动的时候,CIA的情报人员指控一名叫本的人涉嫌此次恐怖活动,但是当地警方目前搜集到的证据并不足以证明本和恐怖组织有任何联系,可是警方也认为,CIA提供的信息不可能是假的,出于社会安全因素考虑,警方决定对本实行秘密抓捕。在抓捕之后的审讯过程中,本一直表现出一副倍受委屈的样子,并叫嚣自己是被警方非法拘捕的,要见自己的私人律师。在警方审讯时,本显然有所准备,不管警方如何施压,他都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套说辞来应对。而本的要求也符合公民的正常要求,于是,当地警方无奈之下只好寻求FBI帮助。当时,FBI指派了一名叫乔治的探员前来协助。如果这次的审讯依然没有突破性进展,那么本就要被无条件释放,同时警方还可能被本告上法庭。在审讯中,本不出意料地还是用同样的说辞来应对乔治,但是乔治却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本在复述自己编造的谎话的过程中,有好几次都做出了一个偏头的动作,有时候,他还会下意识地做出用手擦眼睛的动作。本的这些看似是在思考的动作,引起了乔治的注意,因为这些动作代表本的内心是十分紧张的,他很可能是在说谎。乔治猜测,本所复述的话应该是经过背诵的,而且,在多次的审讯中,他已经对这些话产生了陌生感(因为不是真实发生的,主观思维和捏造的事实会起冲突),所以,乔治就把对方做出异常动作时所讲的内容进行反复审讯,并要求本反向复述自己最近的行为活动,这一下子就揭穿了本的谎言,最终,本不得不讲出了真实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的状况,行为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掩饰性动作,这些动作根据行为人的习惯和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辨识对方谎言的难度。但是FBI认为,只要我们在沟通中细心观察对方眼睛的动态,就一定能发现对方在说谎时眼睛的异常动作,不管是眼神、视线还是其他的眼部异常动作,都会给我们的潜意识带来不协调的感觉,此时,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分辨对方的言行,轻松辨别对方的话是否是谎言。
《FBI微动作》文摘
第六节 从说话特点洞察他人性格特征
审讯室中,两位FBI特工正在审问一名犯罪嫌疑人。可是,那名嫌疑人却一直坚称自己无罪,还说事发当天自己并不在犯罪现场,而是与朋友在外面喝酒,可他却提供不了具体的位置。
因此,FBI特工更加怀疑他。另外,在审讯的过程中,FBI特工从嫌疑人的说话特点也分析出他在隐瞒真相,嫌疑人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因为FBI特工与其交谈时,他有好几次都说错话,说完之后他便立刻向特工解释自己的口误,声称自己是不小心说错话的。
可是,敏锐的FBI特工怎会让他糊弄过去。他们深知,不小心说错的话正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越是想要伪装、压抑它,就越容易暴露出来。
随后,通过FBI的深入调查发现,嫌疑人所说的不在场证据根本就是假的,因为事发当天根本就没有朋友约他喝酒。在FBI特工的轮番审讯下,那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最终,他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FBI心理专家指出,通过说话特点可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因为说话特点是一个人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与其个性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习惯是很难掩饰和改变的。案例中犯罪嫌疑人越是想隐瞒真相,越是容易说错话,在此过程中就暴露了他内心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他的这些表现都被FBI特工尽收眼底,对其严加审讯后,迫使嫌疑人最终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他人的说话特点,便可以准确地洞察他们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比如,说话喜欢夸大或扭曲事实的人为人比较虚伪,考虑问题也不周全;习惯发牢骚、抱怨的人总是追求完美,但这类人有些自以为是;喜欢与人辩论的人往往会得理不饶人,为人非常强势。
在此,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经常说错话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6?1弗洛伊德曾说:一切说错的,听错的或者写错的错误行为,都是将内心真正的愿望表现出来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在说错话之后会迅速进行补救,并为自己的错误表达做解释,其实,这些不小心说出的错话代表的正是说话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此,FBI心理专家分析,那些经常说错话的人大都是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越是禁止和约束自己不要将那些话说出来,越是容易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就像案例中的嫌疑人,越是想要隐藏自己犯罪的真相,越是在说话过程中下意识地传递出一些信息。
说话时习惯与人辩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在与人谈话时总是喜欢与人辩论。对此,FBI心理专家分析,这类人大都比较强势,交往中有些得理不饶人,总认为自己是非常明事理的,并且喜欢在争辩的过程中赢得胜利。不过,他们的内心往往比较脆弱,为人处世心浮气躁,人际关系也很差,从而导致他们心理上总是处于不安与恐惧的状态中,因此会通过与人辩论来掩饰自己的脆弱,树立强势的形象。
比如,谭华总是喜欢与人辩论,即使是一件芝麻大小的事情,他也会在交谈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与人发生争辩。而且,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果对方不偃旗息鼓,谭华就一直辩论下去,直到自己占据上风为止。因此,很多人都不愿与其交谈。
习惯发牢骚、抱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随口说出怎么又这样、真烦啊、哎等抱怨的话。FBI心理专家分析,这种人大多喜欢追求完美,只要所做的事情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标,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抱怨、发牢骚,甚至还会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到他人身上,如果别人也做不好,他们同样会说出抱怨的话。
不过,这类人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找理由和借口逃避问题,并将原因归咎于客观因素上,因此他们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同时,他们还有些自以为是,这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身边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
习惯说粗话
FBI心理专家分析,习惯说粗话的人往往是由于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进而通过说粗话进行发泄。一般来说,说粗话的通常是男性。因为很多男人聚在一起时,总是喜欢说各种粗话,他们自认为这种说话方式能彰显自己的男子汉气魄。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习惯性地说粗话,则会被人认为没教养。不过,这种表现背后的心理意义与男性是相同的,也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因此,FBI心理专家建议,对于他人的粗言鄙语,我们最好充耳不闻。
一个雨雪天气,一位送快递的年轻人还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着送快件。本来,他打算送完最后一个快递就下班了。可是,他的电话却在此时响起了。接起来才知道,原来有人要他去取件。挂掉电话,小伙子在原地冻得瑟瑟发抖,他不由自主地骂了一句粗话,又急匆匆地赶往取件的地方。
《FBI微反应》文摘
言为心声or言不尽意
古人云:言为心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就是这个人内心思想的表达。这句话在许多时候还是适用的。然而语言也有许多,有写在书面上的,也有从口中说出来的,单说后者:一个人嘴里所说的话真的就是其心中所想的吗?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伪命题,否则就没有谎言这个概念的存在了。所以,很多时候言未必就是心声的表达,也可能是言不尽意。
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正常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用它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和情绪是再直接明了不过的了。然而许多时候人们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便、不能,也不愿意直接表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于是,便有了谎言,有了言不由衷,有了言不尽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们在他人说话时才需要更加注意那些不易察觉的语言微反应。
下面是FBI特工伊恩在调查一起连环凶杀案时和真凶韦克发生的一段对话彼时,伊恩还没有怀疑上韦克就是杀人凶手,因为是连环杀人案,而且从表面上看被杀的五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或者相似的地方。虽然凶手每次都以索命杰克的代号留下一张纸条,但是除了纸条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线索了,他不仅狡猾而且幸运,每次都没有暴露自己的脸或者车牌号。伊恩之所以会找上韦克,是因为第五个受害者恰好是韦克的前妻伊西多,FBI特工认为他们有义务将伊西多被袭击的消息通知她的亲友,包括她的前夫韦克在内。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好,克里夫?6?1韦克先生。我是联邦特工伊恩,你明白我们的来意吧?伊恩开门见山地说道。
韦克显得有些疑惑:对不起先生们,我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
伊恩有些怀疑,为什么韦克会觉得他们找上他是在怀疑什么呢,不过伊恩想到韦克也有可能是完全没有听到一点关于伊西多被袭的消息。他接着说道:我们是想说说你前妻的事情不等伊恩说完,韦克马上打断道:对不起先生,您也知道我和伊西多已经离婚了。韦克一边说一边摊了摊手。
不过,伊恩并不打算就此打住,他接着说道:是的,不过你的前妻伊西多最近被人袭击了,中了很多枪
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已经离婚了。又是没等伊恩说完,韦克插进了这么一句话。而且,伊恩注意到韦克在说这句话时着重强调了已经两个字。
真是一个无情的家伙,伊恩心里很不悦。难道你们没有一点联系吗?
韦克答道:我们现在都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虽然依然是朋友,但是来往真的很少的。真的,这是他这句话里强调的重点,伊恩注意到了。
看来无论韦克事先是否知道这个消息,他的确表现得很冷漠。不过伊恩仍然坚持说完了他要说的那些话:既然你们依然是朋友,那你难道一点也不关心她的安危吗?看韦克没有表示反对,伊恩接着说道:就在昨天晚上凌晨一点的时候,伊西多在自己的汽车里被人连射四抢直到介绍完这个情况,伊恩仍然没有从韦克的脸上看到任何惊讶的神情,就像从来不认识伊西多这个人一样。他的反应实在是太奇怪了。伊恩的心里不禁对韦克起了怀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