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編輯推薦:
本书系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论文集。作者皆为中美各高校图书馆领域的资深从业人员,理论功底扎实,经验也颇为丰富,文中所述皆为作者们多年的研究精华,对于读者了解中美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情况、特色服务、服务定位、资源储备、发展方向等提供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內容簡介:
2011~2015年,为促进中美图书馆间的学术交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SCSL)共同在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分别举办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本书系三届论坛入会论文选编而成,主要围绕学术演变环境下的馆藏发展和分享、特色资源的建设、地区研究资源的建设、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建设四个主题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文后附录内容对于读者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具体情况非常有帮助。
關於作者:
郑力人,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华侨大学客座教授, American Review of China Studies副主编,《华侨华人文献学刊》荣誉主编。曾任俄亥俄大学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收藏机构联合会秘书长,美国华人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协会常务副主席。 肖珑,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全国管理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全国文理中心副主任,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知识管理专业委员会常设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等期刊编委。 薛燕,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咨询服务部主任,研究馆员。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图书馆馆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图书馆国际组织及政府信息馆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当代史、地方史资源、中国数字出版。朱本军,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秘书长,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兴趣为区域国别研究文献保障、数字人文、先秦战国历史地理研究等。
目錄 :
序 言【朱 强】/001
导 言【郑力人】/001
第一部分 学术演变环境下的馆藏发展和分享/001
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朱 强】/005
大数据分析在CASHL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肖 珑】/017
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与纸本图书协调发展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杨明博】/035
北美的开放存取和机构库【杨玉蓉 黄 洁】/051
第二部分 特色资源的建设/069
用特色馆藏打造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为例【袁 欣】/073
民国文献保护与数字化共建共享研究
以吉林大学图书馆为例【李爱华】/087
美国学术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建设与推广
以俄亥俄大学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为例【何 妍】/102
让尘封已久的史料重新发光
从《丁家立档案》看北美高校特藏及档案管理【王晓燕】/118
第三部分 地区研究资源的建设135
北美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历史、现状和前瞻【王 立 郑美卿 司徒萍】/139
亚洲研究和亚洲研究图书馆的专业组织
欧美澳洲的亚洲研究专业组织【杨玉蓉】/166
地区研究图书馆员的知识构成和队伍建设【陈 晰 蒋树勇 李国庆】/186
北美地区中国研究的信息服务【柳 瀛 刘 静】/230
厦门大学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的工作实践与发展策略【郑咏青 黄国凡】/247
第四部分 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建设/257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文献采集的现状与策略【王乃时 姜曼莉】/261
东南亚研究文献收藏现状及地域共享思路研究
以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区图书馆为例【褚兆麟 赵晋凯 张晓文】/273
高校读者对东盟文献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阮小妹 张 颖】/281
南亚研究文献资源收藏现状【张雪莲 庄 虹 张冬林】/297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珍稀日韩文献的收藏、整理及利用【周欣平】/311
北美地区对中亚、西藏和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及相关资源的收藏【杨继东】/329
梵蒂冈图书馆馆藏中国周边国家古代写本文献【余 东】/348
第五部分 附 录/377
附录1:编著者名录(以姓氏笔画为序)/381
附录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简介/385
附录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 中心核心馆一览(2015)/387
附录4:北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成员一览(2015)/407
附录5:北美东亚图书馆一览(2015)/411
附录6:美国地区研究中心名录/413
內容試閱 :
序言
朱 强
中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由来已久,远的不说,自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来,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已有三十多年了。交流的规模和深度不断发展,交流形式也日渐多样,例如人员互访、讲座培训、合作出版建库、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交换书刊资料、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在这丰富多彩的种种活动中,彼此了解不断加深,相互合作渐入佳境,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也成为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是中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佳例之一。它起源于2010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郑力人馆长和厦门大学图书馆萧德洪馆长倡议,并最终成为一个北美和中国大陆研究型图书馆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由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 CASHL)和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Society for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s, SCSL)共同主办。为了保证每次的会议能够开得有成效,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定位为精品会议,历届会议设有主题和分主题,并以邀请方式向相关机构征文和征询参会人员,与会者踊跃发表演讲,紧扣主题,深入研讨。
2011年,首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在发起馆之一厦门大学图书馆举办,主题为地区研究与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参加者60多人,包括北美东亚图书馆馆长、中文部主任、资深研究馆员,以及CASHL各中心图书馆的馆长和专家们。此后,第二届会议于2013年在兰州大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共享服务,参加者破百人。第三届会议于2015年在四川大学举行,主题为演变中的学术环境和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方向,参加人数再次逾百。三届会议召开以来,会议规模逐渐成形,交流内容逐步深入,论文质量提高,影响亦日渐扩大。
本书即由三届会议中精选出来的发言改写成文,辑录为册。在中美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教育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图书馆数字化带来挑战的时候,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分享了许多优秀案例和经验,也带来不少新的思考与启迪,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我代表会议主办方之一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感谢所有的论文作者,也感谢中美双方的几位主编,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本书,保留了历届会议的精华,并得以与中美图书馆界的广大同仁分享,为中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留下珍贵的记忆。
第四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将于2017年3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办,让我们共同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也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新的会议论文集的诞生。
导言
郑力人
论文集取名《书海同舟》,源于2011年至2015年,为促进中美图书馆间的学术交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 (SCSL)共同在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分别举办的三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三届论坛共收论文145篇,大会发表68篇,本论文集遴选20篇,荟萃成书。
论文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 学术演变环境下的馆藏发展和分享 为主题,由4篇文章组成。首篇文章作者朱强从宏观上剖析了在学术环境演变的大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呈现的多元化,如在单馆资源获取方面,可以购买、租赁、采集整合、自建;在多馆联盟建设上可以有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学科性的组合;在资源选择上可以采用按刊、按库、按篇、按量、按需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多元化对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纸本数字资源经费的分配,存储的空间和时间,自建或采集资源的加工,数字资源的计量统计,以及移动资源格式标准等都提出了挑战,图书馆需要创新和突破。肖珑的文章介绍了大数据分析在CASHL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应用,实例是应用馆藏分析理论和模型对国内高校外文文科文献整体收藏情况所做出的文献收藏率、文献缺藏率、文献保障率、文献利用率的全面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现存问题,提出了以宏观建设来制定长远目标,建立文献资源的全国、区域和学科中心,从而提高不同类型和学科的文献资源收藏率和保障水平。杨明博的文章是在调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本科生、研究生的阅读选择、阅读习惯、电子书和纸本书的入藏量和使用量后得出的结论,即信息化的大环境、读者的需求、优化馆藏结构和空间的要求等都需要电子图书和纸本图书的协调发展。图书馆必须根据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同特点,用户需求的合理结构,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使用效果的评价来制定可行政策。杨玉蓉和黄洁合写的文章介绍 开放存取 概念在北美的发展和现状,作者以北美高校联盟的HathiTrust 机构库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Scholarsphere机构库为实例,探讨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对机构库的开发管理规则,分析了 开放存取 概念所面临的包括与现行图书馆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公众认知、知识产权和版权、可持续性、技术经费、人员配置等种种挑战,肯定了其在教学和科研上越来越显示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论文集的第二部分也由4篇文章组成,主题为 特色资源的建设。袁欣的文章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以保钓运动为主题的 保钓文献库,以波士顿大学科学哲学大师科恩所捐赠的文献而建立起来的 科恩文库和以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服部所捐赠的文献而建立起来的 服部文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扩展 保钓文献库 的纸本资料时,还对70余名 老保钓人士 进行了口述访谈,积累了数量可观的音视频资料。袁欣也扼要地枚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其他重要特藏,特别是13万件文革资料、4万多件老照片、2万多册民国书刊、1万多册地方志、4万多件地方文书等。民国文献是中国近代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出现严重老化和自然破损现象,如何解决文献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李爱华文章以吉林大学图书馆为实例,介绍了该馆采取的措施。李爱华还综述了民国文献征集、整理、出版和数字化进展的概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就民国文献数字化共建和文献资料共享的方式提出了建议。海外华人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利用是当前海外华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何妍的文章首先以俄亥俄大学的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的实践对 特色收藏 的概念加以定义,提出特色收藏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再以个案考察的方式,笔调生动地介绍该中心如何募集资金,选定负责人,收集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和网页,开展教学和科研,成立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并成为该组织的常设秘书处,召开了6届国际会议,推动和赞助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刊物的出版,以及与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共建 海外华人研究联合数字图书馆。王晓燕的文章介绍了她所参与的、对藏于达特茅斯学院的 丁家立档案 的开发。她完整地叙述了该项目的立项,数字化,数据编目,中英文编译,年谱编纂,直至纸本出版的过程,也介绍她所工作的宾汉姆顿大学的 库尔德文化遗产特藏库,特别强调了新技术系统引进对特藏资料的整理和数字化的重要作用。
论文集的第三部分以地区研究资源的建设为主题。地区研究资源 或 区域研究资源对于北美图书馆,特别是美国图书馆,不是一个新领域。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其中的第6款规定联邦政府对地区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赞助,在美国高校建立针对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资源中心。1960年后,该法案的具体实施由美国教育部负责,目前建立了有关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东欧、西欧、俄罗斯、加拿大、太平洋岛屿和全球的132个地区研究资源中心。北美的东亚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上与地区研究联系密切,因而第三部分有4篇文章涉及北美的地区研究和东亚馆,仅有一篇文章涉及正在发展中的厦门大学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王立、郑美卿、司徒萍的文章将北美东亚图书馆近150年的发展史划为四个阶段,并配以地图展示各个阶段东亚馆的地理分布和特点。文章还以图表呈现了东亚馆藏书概况、语种比例、资源分类、经费配置,以及馆员数目等。文章最后揭示了北美高校东亚馆馆藏的重要意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杨玉蓉的文章对北美的亚洲研究学会 (AAS)、东亚图书馆协会 (CEAL)、南亚图书馆资料委员会(CONSALD)、东南亚研究资料委员会(CORMOSEA),以及中(SCSL)、日(NCC)、韩(KCC)的图书馆专业和学术组织做了详尽的介绍。文章同时也介绍了欧洲和澳洲的亚洲研究组织和亚洲图书馆协会组织。陈晰、蒋树勇、李国庆的文章从近20年来招聘东亚或中国研究馆员的46则广告中,分析了对地区研究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包括教育和学术的背景、学位程度、工作资历、语言能力、采编和咨询经验,乃至网编技能。文章还对中国研究馆员的职业发展趋势做了探讨。柳瀛和刘静的文章是基于对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成员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而写成的。问卷内容包括他们的工作概况、根据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工作性质的变化、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趋势和需要的专业培训。由于地区研究在中国起步较迟,郑咏青和黄国凡的文章具有示范意义。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区域研究资料中心成立于2010年,重点收藏闽台、东南亚、华侨华人资料。6年来,该中心开发了 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 编制了《南海导报》电子期刊,组织了有关侨乡、华文复兴运动,台湾文学、南音的讲座,并计划收集福建不同地区的人文风土资料。在地区研究方面,中美图书馆的合作有着广泛的前景。
论文集的第四部分集中于 周边国家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有14个,隔海相望的有6个,对周边国家研究资源的收集,实际上已扩大至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诸多国家。本部分含7篇文章。王乃时和姜曼莉的文章介绍了设在吉林大学,拥有近50名教授和副教授学术力量的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研究中心,以及中心文献采集工作的特点、遵循的原则、采集的策略和存在的问题。褚兆麟、赵晋凯、张晓文的文章调查了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区的省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有关东南亚藏书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三省区间进行资源整合,确定收藏重点,建立类似广西大学的 中国东盟经贸专题信息库 和 中国东盟法律专题信息库,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 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中国东盟博览会库和东南亚风情资源库,广西民族大学的东盟文献,壮侗语族文献,壮族文献,亚非语言文献资源库,以及暨南大学的华侨华人数据库等专题库以促进资源共享。阮小妹和张颖的文章介绍了国内高校东南亚语言专业的设置情况和东盟学研究的概况,然后以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的越南语、泰语原版文献借阅统计为样本,调查东盟文献的使用率和需求特点,对高校图书馆东盟文件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张雪莲、庄虹、张冬林的文章在介绍了英美两国收藏南亚文献的学术机构和图书馆组织后,详述了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南亚研究机构,并做了评价。周欣平的文章追溯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韩文献的来源,此即通过对村上文库和三井文库等的收购,使伯克利成为全美大学中拥有最多日本馆藏的东亚图书馆,而包含在三井文库里的浅见文库,又极大丰富了伯克利的韩文馆藏。周欣平随后详尽地介绍了伯克利东亚馆所藏的日本写本、日本古地图、韩文稿抄本,以及同样包含在三井文库里的嘉业堂中文藏书。伯克利对这一珍贵馆藏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了书志,数据化了古地图。杨继东的文章首先厘清了中亚的地理范围,解释了美国在中亚学和藏学方面曾落后于欧洲的原因,进而阐述了中亚学在二战后、藏学在1959年后如何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藏学研究上达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领先水平。论文在夹叙夹议中介绍了美国从事中亚学和藏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同时介绍了相关的学术机构和资料收藏中心,使读者对美国的中亚学和藏学有个脉络清晰的了解。余东的文章对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中国周边国家近30种语言的文献做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梵蒂冈图书馆收藏的历史、有关文献的收藏单位、重点文献(印度次大陆文献、印度支那半岛文献、印尼群岛文献、朝鲜日本文献)情况、编目整理的进展和数据化计划,是使用该馆东方文献极有价值的指南。
论文集第五部分有6个附录,分别向读者介绍了论文集的编著者、中美高校图书馆论坛的组织者、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的17个中心馆、北美的124个研究型图书馆、美国的132个地区研究资源中心和北美54个东亚图书馆或东亚部。
中美图书馆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中美高校图书馆论坛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学术交流为主,参与的图书馆范围广泛(首届39个图书馆,第二届59个图书馆,第三届56个图书馆),参与馆员众多(首届68人,第二届110人,第三届110人),投稿踊跃,主题明确,讨论热烈,本论文集即这一交流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