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編輯推薦:
高满堂、刘和平、王宛平、彭三源、李潇等著编剧大力推荐
杨立新、胡歌、闫妮、王晓晨、万方等著名演员倾情推介
刘江、姜伟、安建等著名导演极力举荐
內容簡介:
王丽萍*擅长描写当下都市生活,她剧中的人物、剧情总是那样鲜活生动,与时代同脉搏。看她的剧,从未感觉与时代脱轨,她永远走在时尚前沿。
王丽萍写的是中国从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时期的城市生活,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她作品的难能可贵就在于此。一切曾经的社会关系在这里都发生了变化,一切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情在这里都逐渐冷漠。王丽萍却能够依然从这里捕捉到人性的温暖,而且孜孜不倦地把这种照亮生活的作品虚构出来。这也正是她的作品能够推荐到国外,深受欢迎并且获奖的原因。
關於作者:
王丽萍,著名编剧,获得国内外众多奖项,其作品《媳妇的美好生活》被习近平主席推介到非洲,影响巨大。
代表作品:《媳妇的美好生活》《错爱一生》《保姆》《双城生活》《大好时光》《生活启示录》《我家的春秋冬夏》《岁月如金》等。
主编:
袁缙村,辽宁省昌图县人,1969年2月生,资深电视剧制作人。业余从事电视剧作品评论研究,编著有《评说高满堂》等。
苏竞元,1982年出生于福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影视编剧,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目錄 :
朋友圈
自序:The Times we had
A篇 王丽萍与时代同行
大时代中的小故事
从王丽萍剧作看中国城市居家生活的变迁 郑 月
东方传统伦理观念在中韩电视剧中的风格化呈现
以王丽萍编剧作品为例 谢燕南 薛轶文
时代性的血缘关系
王丽萍电视剧与上海市民文化 杨 曦
写心创心慈悲心
编剧王丽萍作品赏析 许晓青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留下的是原来看不见的 李集庆
关于王丽萍电视剧本创作特点的研究韩亚娟
B篇 拉片子,评好剧
女性小人物编织下的社会情感图谱
评电视剧《保姆》人物设置与情感线索的关系章 贇
《错爱一生》:传统故事原型的再创新伍文君
《错爱一生》:一部关于谎言的忏悔录杨文火
《大好时光》:与时俱进的家庭美好陈 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评《大好时光》电视剧龚 艳
都市青年的内心漂泊之旅
评《大好时光》剧作王宁娜
这就是生活
重温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王雪平
《生活启示录》:家庭伦理剧中女性角色的嬗变袁智敏
理解 包容 信任
《生活启示录》赏析董必成
《生活启示录》启示生活路姜 鸣
浅析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的现实意义樊碧博
文化碰撞中的亲情表达
评电视连续剧《双城生活》廖海波
《双城生活》:有情世界的伦理建构于丽娜
人间大爱,唯仁与善
评《岁月如金》李 克
简论王丽萍家庭伦理剧《岁月如金》的叙事结构王玉玉
论王丽萍作品中角色关系秩序的变迁
以《我的美丽人生》为例王瑞媛
《我的美丽人生》:让理想门当户对谢 梦
寻常生活的别样况味
评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吴 莎
情感劳动、身份差异、社会阶层与情感资本
从《我家的春秋冬夏》看王丽萍创作的社会学意义余 莉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林姣萌
《媳妇的美好时代》:市井生活中的价值坚守许 航
婆媳剧的多重维度
论《媳妇的美好时代》的剧作特色周倩雯
C篇 面对面
对话渡边淳一王丽萍
《生活启示录》:启示家庭剧创作张颐武
王丽萍:《大好时光》属于珍惜者江跃中
我用《大好时光》的三段恋情写透男人的整个世界王丽萍 独舌
《人物》栏目王丽萍专访
D篇 附录
內容試閱 :
The Times We Had
(我们共度的时光)
站在城中的半山坡,正是黄昏,一只灰褐色鸽子,眨着炯炯有神的眼睛,翅膀扑簌簌的,轻盈地停在石檐上。黄昏光芒里,它的羽毛泛着丝绒般的光泽;远处,红黄相间的屋顶,教堂的尖顶涂上光晕,遥迢的蓝色,是海天一色的远方。
这是2016年12月的一天,我在爱沙尼亚塔林的半山坡,冻得骨头咯咯响,哈一口气,看见白色的气息与寒冷舞蹈。冷,让人格外敏感也分外饥渴;我回头,眼前一个窗户,鹅黄色的灯光漫漫地洒出来,温柔地缠绵地印在石子地上,泛着好看的金色;白色的窗棂有些陈旧,斑斑驳驳。然后,我看见那整面橡红色的墙上,认认真真写着几个字:The times we had。
我愣住了,眼睛突然就湿了。心底的声音被轻轻叩击,一下,一下,一下。
以前读王蒙老师的《青春万岁》,那些浓郁的排比句曾让人如此汹涌澎湃、热气腾腾:来吧,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此刻,读着The times we had,才忧伤地发现,所有来的日子,正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回,像退潮的海水,淡淡而去。
时间的维度被打破了,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如果是冬夜,一个旅人》中写道。
细数这些年我的时光,过的从容的,都是与我写作有关的,它是我的良辰美景。
1984年6月,《希望》杂志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我爱阳光》。那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写了一个女兵的故事;1994年,我的首部电视剧《我们的世界》(导演石晓华,20集,我编了其中的五集,主演薛淑杰,崔杰)在福建电视台播出,那是我第一次写电视剧;1995年,我的第一部电影《青春作证》(导演徐耿,主演李亚鹏)公映,当时在安徽合肥三孝口的电影院还做了一场首映礼时间回到现在,零零碎碎写下来,也有30多年,累加起来,3部电影、23部长篇电视剧、5部电视电影、6部长篇小说、5部散文集共计700万字的作品。
很多文字在今天都没了印迹,属于稍纵即逝的东西,可见我的刻苦很多是浪费了。有一半的作品吧,有了反响,如今也常常被人提起,荧屏上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时候,我会难为情地站在角落里看,惊讶自己曾经如此疯狂。
写作一直是我的热爱,我忠贞不二的情人,可以跟自己对话的爱人。我喜欢写作,飞机上的小桌板,双手啪啦啪啦打字,还要为防止边上人偷窥,我故意将字号调到小五号;火车上,我喜欢双膝弯起,然后顶着电脑,一泻千里地写。有一次从北京回上海,写得过分投入以至于误了下车;我喜欢在乌烟瘴气、人声鼎沸的咖啡馆里写作,累了听老板八卦,并且享用八折的咖啡人生;我更喜欢边走边写,在简奥斯汀的故居、在小津安二郎的镰仓,在很多大家的写作之地,寻找他们的足迹,汲取大师的灵气
当然,还有我家里的餐桌。是,我一直没有自己的书桌,也就是说,我一直在餐桌上写字。餐桌上写作,告诉我,我是靠什么吃饭的,常常提醒自己,要像拿筷子一样拿好自己的笔。
很久的时候,每天早晨写,五点或者六点;现在正常点,就是每天有时间就写,雷打不动4个小时写作,年终无休。
因为我深知自己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人,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缺少扎实的理论功底,所以,我就得加倍的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写。好在我够刻苦,又常常把深入生活当作职业修养与必备功课,所以这些年来,依旧激情满满,一写起来就像打了鸡血。
我写我能够写的。常常怀有悲悯之心,带着最普通观众的视角去了解平凡世界的悲喜人生,去关注这个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去倾听去对话去感同身受去将心比心。这样一来,反而使我写作的角度定位于婆婆媳妇小姑,使我更擅长理解、解读媳妇的美好时代,也让我由衷的有客观立场地去写《保姆》,有感而发《生活启示录》。这么一来,我的写作变得更加接地气,也越来越明白,能写好平凡人生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儿!我写老百姓的朴素生活,写变革中的都市情感,写家长里短里的酸甜苦辣,慢慢写着,才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一路走来,无意中写着都市的传奇与历史,写着我们丰富的生活,写着中国当下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正因为我不够高大上,所以我就成了非常刻苦自律的人,我那么敏感、多情,想入非非,这给我创作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现实生活里的脚踏实地与努力用功,让我懂得笨鸟先飞的规律,也因此,本分笨拙地奋斗着,顺着道路,一小口一小口地写着,天道酬勤,社会与观众,回馈予我鼓励和希望。
所以,当要出版这一本作品评论集时,我会把它当成一份意外的礼物。常常失败的我,把人生的失败看成了考验,把成功的喜悦当成了奖赏。这本书,就是一个奖赏,从老师朋友同行的认可里,再拾自信与力量,也从自己作品的点点滴滴里,总结得与失,如果有些东西可以给年轻作者一些经验,也算是有意义吧?
2016年10月的一天,我在陕西西安皇甫村,在柳青《创业史》梁生宝原型70岁的侄儿的陪同下,去了柳青住了14年的地方,看着那里的一草一木,觉得写字的人都有一些些共鸣的东西,那就是,书写美好的时光。
秉着这个信念,相信所有的文字,在某年某月都会成为The times we had。
而这一切,感恩赐予我灵感的生活
王丽萍
朋友圈
我正在温哥华写作,王丽萍告知她的作品评论集要出版,忍不住说几句。前几年她在一个创作会议上说过一句话,至今我不忘:在电视剧创作中,人多的地方咱不去!这句话我常引用,别人误以为是我的发明,今天特此更正。这是一个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难得的体会和独立意识,正是这种独立感悟,使她的剧作充满个性,别人很难追风克隆。
我还记得前几年,我和她还有几位导演去韩国首尔参加中日韩编剧论坛,现场播了她的《保姆》,引起一片掌声。韩国、日本编剧是识货的,他们认为这个剧作的个性是不可复制。想来也是,她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生活启示录》《大好时光》等等,都是写都市生活的,她每出一部,跟风者蜂拥而至,但真的没有一部能跟得上的。她为我们的都市生活剧每每带来新鲜和惊喜,王丽萍视角是无法模仿的,这正应了她那句在几十年创作中反复淘洗才得出的名言:在创作中,人多的地方咱不去。
高满堂,著名编剧,代表作《闯关东》《老农民》等
一个编剧能够20年坚持写同一类型的题材,而且是城市生活题材,是随着时代的脉动写中国从家族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时期的城市生活题材,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这就是王丽萍,她作品的难能可贵就在于此。今天的城市生活十分难写,因为天天在变化,变得无章可循。它既不是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又尚未形成西方城市的社区文化,城外的人纷纷拥来,城里的人却一个也不愿出去。
一切曾经的社会关系在这里都发生了变化,一切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情在这里都逐渐冷漠。王丽萍却能够依然从这里捕捉到人性的温暖,而且孜孜不倦地把这种照亮生活的作品虚构出来。这也正是她的作品能够推荐到国外,深受欢迎并且获奖的原因。丽萍的作品评论结集出版,她希望我这样一个生活在当下的古人谈谈看法,就是上面那些话。我最想说的是,在我们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真能像王丽萍作品中描述的那样美好!
刘和平,著名编剧,代表作《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等
我与丽萍有着奇妙的缘份,我们名字只差一个字,都出身于军人家庭,都有过军旅生活,都为女性编剧,都擅长婚恋情感题材,不熟悉的观众往往会搞混了。
见到丽萍本人之前,早知其大名,她编剧的《婆婆媳妇小姑》早已风靡大街小巷,作为家庭伦理剧的经典,即使放到今天也绝不过时。
真正认识丽萍是2008年的一次中美编剧交流会,也许是共同的军人背景出身,或许是名字相近,我们一见如故。
那次见面后,丽萍迎来事业井喷期,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部接着一部:《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双城生活》《我家的春秋冬夏》《媳妇的美好宣言》《岁月如今》《生活启示录》《大好时光》等等。
作品产量高也便罢了,难得是几乎部部皆为精品,暴款,收视率暴表,又拿奖拿到手软。
王丽萍编剧,成为一部剧收视和口碑的保证。
在电视剧编剧圈里,丽萍是所有女编剧崇拜的偶像,她是编剧中罕见的有话语权的编剧,近年来更是成为品牌编剧。
从戏剧理论上探讨丽萍剧作特点,不是我的强项,我只想说说,我认识的、作为编剧的丽萍。
丽萍的热情可能是她最明显的标签之一,这个热情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更是作用于创作本身。丽萍入行已经20年,20年的超重负荷,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我所认识的大部分资深编剧,到了丽萍这个份上,都会身心俱疲,职业病缠身,呈现严重的疲态,包括我本人。我们时常会有各种抱怨,甚至会极度厌倦写作本身,曾经热爱的写作,会变成折磨人的酷刑。但我从未听丽萍有过一句抱怨,她永远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地投入写作。
看着她兴奋地描述她在写作中的快乐和幸福时,我心里真是充满感动,她已经是圈里举足轻重的影视巨鳄,却像一个新人般享受着写作带来的快乐,这个太难得。
丽萍是我认识的最擅长描写当下都市生活的编剧,她剧中的人物、剧情总是那样鲜活生动,与时代同脉搏。看她的剧,从未感觉与时代脱轨,她永远走在时尚前沿。我想,这大约便是她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因为她从未远离真正的生活。
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传达充沛的正能量,这是一个编剧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这便是我认识的丽萍,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能从点滴中生活寻找和发现美好的优美女子。
20年对于正值创作旺盛期的丽萍,只是一个路标,接下去还有无数个20年。我坚信,如丽萍般充满生活热情的创作者,生命不息,创作绝不会休止。
王宛平,著名编剧,代表作《金婚》《幸福像花儿一样》等
丽萍一直呆在上海。一想到这个眼前就浮现出黃浦江和滨江的大客厅中,丽萍就在那样高大上的地方写作。事实可能不是,因為从目前丽萍暴露的图片上的蛛丝马迹看不是,从丽萍在朋友圈晒的美食图也看不大出来,但我知道丽萍每天都在深挖上海,还办着规格不低的沙龙,这女子了得。
从她早期作品一直到現在,一直嗅见丽萍深挖的气息,那些街堂巷弄的人和事,那些飞短流長或是蜜意深情。从她早期的《婆婆媳妇小姑》到《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生活启示录》,一路走来,至今能看见一个编剧在城市中的生活痕迹,也能看见那城的变迁,很溫暖,可触摸,溫度湿度都感受得到。这就是一个写作者和一个城的緣。有时觉得海派就是嗨皮的意思,不管是不是搭错弦,我都这么觉得,就像她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至今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
这部戏看完第一集我就打电话祝贺过,足见其之好。人物、气息、台词,沒得说。从那时到如今,我认为那是另一个创作阶段的丽萍。写到这儿,突然觉得上海被丽萍占领了。那好吧,下次准备打劫時,去上海。
彭三源,著名编剧、导演,代表作《半路夫妻》《失孤》等
未曾谋面时,王丽萍老师在我心里的形象是个女超人。
对于一个编剧来说,长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绝非易事。写剧本好耗心费神,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起伏都要在自己身上预演一遍,一个人能全情投入地活一次已是不易,对于一个拥有二十多部成功作品的女编剧来说,实在难以想象她应该有多强大。笔耕不辍这个词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的难度,压力常人根本无法想象。
初见丽萍老师,以前心目中的超人形象被颠覆了。她的温婉细腻,恬淡洒脱完全出乎意料,这样一个温雅的女人,怎么才能做到既要在幕后笔耕不辍,转身又能在幕前登台拜将,胜任制片人这种压力巨大的工作。虽然工作量巨大到难以想象,但她确实做得有板有眼,游刃有余。我相信在她柔弱的外表下,一定有一颗坚韧强大的内心。
相识久了,逐渐发现丽萍老师的从容下还藏着锋芒。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就其锋芒。多年创作积累的厚度和博览尘世成就的广度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是锋芒两个字尤为难能可贵。不是那种圆滑世故,老谋深算的妥协,而是对生活,对创作的另一种尖锐认知,这种态度既能给人鞭策,也能教人反思。丽萍老师的作品评论集即将问世,期待在书中,还能发现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丽萍。
李潇,著名编剧,代表作《大丈夫》《好先生》等
丽萍的剧本多为表达理想之作,每剧所描,皆填补着现实中的真实缺憾。在她的作品中,处处点缀着一位女性书写者的善良意愿。中国的女剧人很多,丽萍独显的特点是弃暗投明的生活态度,不阴暗、不颓废、不悲观、不媚雅。角色们都在光明的舞台上,演绎着各不相同的平民人生。这是曾经坎坷的女作家所少有的写作态度,值得研究并学习。
姜伟,著名导演、编剧,代表作《潜伏》《借枪》等
王丽萍老师是我事业上的贵人!我是由于拍了她写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这个导演。于电视剧这个行业来说,王丽萍老师也是贵人!因为《媳妇的美好时代》开先河地给银屏带来了一股清新温暖之风,一直影响至今!我感谢能够与王丽萍老师相遇,她一定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好作品!
刘江,著名导演,代表作《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等
与丽萍相识多年,每次见面,印象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她的笑脸,温婉而得体,谦逊且率真。无论什么话题,聊起来都不会因其锋芒而让人感到灼痛和不适。她是那种小资情调浓郁的人,喜欢分享她在咖啡馆获得的意外的惊喜和灵感,然而一定要舒服,她舒服,分享的人也舒服。在一个舒服的氛围和语境里,她轻柔但却顽強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所谓文如其人,戏如其人,丽萍的作品大抵暗合了她的为人作派。她的现实主义是温情的,充满了各种情调。《双城生活》的合作是段愉快的经历,那个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聪明,但谁又能说,小聪明里没有蕴育大智慧呢?丽萍的戏,琐碎的生活细节之外,从来不乏人生的顿悟。
安建,著名导演,代表作《小姨多鹤》《双城生活》等
如果你在网上查一下王丽萍这个名字,就会出现一串长长的她所获得的奖项,还会跳出长长的她创作的作品名单,有小说、散文、话剧、电影、电视剧,单电视剧她就写了20多部,500多集,按每集最少三万字计算,她至少写了1500万字,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初识王丽萍是因为那年要拍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我们约在酒店的咖啡厅见面。由于下雨和堵车,我赶到酒店的时候已经晚于约定时间20多分钟了。放眼放去,偌大的咖啡厅里没有几个客人,坐在角落里的王丽萍飞速地敲击着键盘。她就是这样,紧紧抓住可以利用的每一分钟,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她的创作。
电视剧《我家的春秋冬夏》讲述的是离婚多年并有四个女儿的上海老克勤秦有天与保姆玛瑙产生感情,将自己和保姆结婚的决定告诉四个女儿,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的故事。此前王丽萍已经创作了不少家庭问题剧,但《我家的春秋冬夏》读起来仍然让我觉得有趣不落俗套。她的笔法成熟老到,情节铺排得严谨合理而不乏离奇讥诮之处;常常在矛盾尖锐到让人觉得无从发展的档口,陡然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读王丽萍的作品或看她的影视剧,时不时会惊诧于她怎么会有这么丰富而深厚的生活体验,有那样许多处理和化解家庭矛盾的妙招与智慧,有用不尽的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的编剧招数。
杨立新,著名演员
从《婆婆媳妇小姑》到《双城生活》,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到《生活启示录》,从《错爱一生》到《大好时光》,王丽萍老师的作品总是不忘感情,不离生活。她有作为女性编剧的细腻和温柔,也有家庭伦理方向的鞭挞和探讨。从安徽到上海,她走过的路都映射到了自己的作品里,坚持原创,坚持写普通人,坚持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你能从她的作品里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找到很多熟悉的元素,因为她懂得人性,会说话,并且能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
写作的人都是敏感而且感性的,王丽萍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讲故事的人,她有她的挚爱与热烈,也有她的坎坷与抉择。在她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她的一切,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总是给人温暖和正能量。好的作者和作品就是这样,教会我们像她们一样热爱人生,并且坚定前行。
闫妮,著名演员
我和王丽萍老师是好姐妹,好朋友。丽萍为人开朗大方,生活中追求新鲜时尚,编剧创作时一丝不苟。她这金牌编剧多年来没有局限在看五光十色,想小资情调,追高大完美里,而是孜孜不倦地践行着热门里面寻冷门,冷门里面找热门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这样的创作原则下,一个个精品呼之欲出,真是好生了得。
丽萍和我,20多年前从一北一南来到上海闯荡的两个妞,从1996年的《婆婆媳妇小姑》开始就有一种神秘的缘分把我们联系了起来。仇家珠、余阿彩这两个听上去花花草草,不很高级的名字出自丽萍之手,普罗万家,十分接地气,怎么看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扮演这两个角色让我获得了两个专业奖项,我的演艺人生也因此获得了一些成就和肯定。
和丽萍交朋友,简单,直接;和丽萍做朋友,纯粹,开心。演了两部戏,得了两个奖。第三次呢?什么时候?我会演谁?丽萍,我很期待!
杨昆,著名演员
因为一个故事,因为一个角色,我成为了更好的人。这是参演王丽萍老师的两部戏之后我最深刻的感触。
王老师笔下的人物是有温度的,他们质朴、真诚、讲原则、有担当。把他们的灵魂放进身体,可以温暖人心。演戏过程中的每时每刻都是愉悦的,每一个剧本里的文字都是一颗善良的种子;每一场戏都是洒满阳光的土壤。塑造人物的过程犹如一株向日葵破土而出,根深蒂固,迎风绽放。
以往演戏每到杀青之时,心中不免失落。因身处王老师的剧组,感觉故事还在继续,角色还未离去,这是难能可贵的体验。角色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不是用粉笔书写的,是执刀篆刻的,这是剧本的魔力,更是演员的幸运。
胡歌,著名演员
从见到丽萍的第一眼起,我就知道那是一个温柔婉约、充满自信的女人!相处的越久,与她的友情中就越是增加了钦佩之情!有才华的人我见过不少,有才华又努力的人也不少,但像丽萍这样才华横溢、努力认真,在功成名就的今天还保持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和谦卑大气的人品,这才是最让我敬佩的!
王老师的剧本、文章写得好,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她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精益求精,因此创作过程中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一直好羡慕丽萍有个乖巧懂事的女儿,现在也被我分享了!她身边还有永远默默含情拥抱着她的男人她的丈夫鲁老师。对这个美满的家庭我也是真心的羡慕并由衷地祝福!
万方,著名演员
我记得刚刚读大学那年看过王老师写的《错爱一生》,印象颇深。那时候的我在表演上还是个初学者,完全是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那部戏。剧里两个女孩狸猫换太子的前史经历所引发的曲折故事立刻吸引了我。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扑朔迷离。我感叹着这两个女孩的命运波折,至今已经12年过去。
2015年非常幸运地在《大好时光》这部剧中与王老师合作。起初读剧本最感动我的是,女主人公出场时感情遭遇伤害,与男主在草原相遇,不打不相识。一切起承转合都描写出了生活中真实的情感状态,美好而不造作。当又从剧本中读到男主骑着白马向女主求爱时,我十分感动,并且决心一定要出演这部作品。我最喜欢王老师写作中对生活精髓的真实提取,平实而动人,与此同时浪漫的桥段与精彩的人物设计,给予了演员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后来了解到王老师为了写好每部电视剧,会去故事发生地采风,深入生活,让故事的发展既符合人物个性又与环境气息相吻合。这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肃然起敬。
生活中,王老师一直待我像女儿一样,给我艺术道路上的指引,我很幸运。我们在一起聊文学、聊人生、谈理想,她会非常用心地去经营生活和家庭。认真二字,就是她对于生活、工作、还有人生的态度。
这个充满了仙气的作家、编剧,写出的故事一波三折,人物栩栩如生,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保护和敬仰。
王晓晨,著名演员
闺蜜王丽萍是我认识的众多优秀作家中高产的一位,从电视剧到电影,孜孜不倦地辛勤笔墨耕耘,不愧金牌编剧的称谓。她把女性犀利敏锐,对于生活的独到之感倾诉于笔尖,用委婉而细腻的笔法娓娓道来。她在电视剧中诉说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世界:无论是再平凡不过的保姆和雇主之间相互依靠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保姆》),还是媳妇婆婆和小姑三人上演的一台精彩的女人戏(《婆婆媳妇小姑》),抑或夫妻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双城生活》),都是那样鲜活,栩栩如生。
丽萍的长篇小说坚持原创的创作理念,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复杂的现代家庭伦理关系。亲情、恋情、恩怨、爱恨,交织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由于情节冲突迭起、悬念横生,如棱镜般折射了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现象,呈现的精彩纷呈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话剧舞台。平淡无奇的日子,锅碗瓢盆的琐事在她笔下妙笔生花,人物鲜活得活蹦乱跳,所反映的生活是那么真实,真正演绎了什么叫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我又遇见一个随性而又知性的丽萍,如歌的岁月就在她的笔尖轻轻流过,沉淀下来的是生活中最为朴实和淳厚的基底。
她能一口气拿那么多奖项,真的让我十分敬佩。从长三角观众最佳编剧奖(《保姆》)到第19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编剧奖(《大好时光》),再到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等,奖项名单就一大串,丽萍可谓是获奖专业大户。非常期待她的新作电视剧《国民大生活》再一次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乎生活、理想、欲望、意念和爱情的一幅幅绚烂、精彩、生动的画面。
许庆辉,著名时装设计师,TINAGIA创意总监
我们相识于闺蜜这个词还没流行的年代。待真正长大后各奔了南北,远远的关注彼此。从此,我便大多在她的作品里感受她的成长。二十多年后,我离开了屏幕,而她的电视剧作品一部接一部,家喻户晓。
现在她编剧,还自己做剧,成了编剧界不多的老板。闺蜜再度相聚,她一点儿都没变。知名编剧里,她是最不特立独行的,影视老板里她又最没范儿,文艺女里,她还是不会矫情,常常为个家长里短眼泪婆娑,一如既往用颗柔软稚嫩的心拥抱这个世界。最近影视界流行个替字,这丫头就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笔轻松一下,坚持不懈地过笔瘾。那么好嘛,就这样你都成功了,还有什么要改变的呢?
胥午梅,中央电视台一级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