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从西方汉学与区域研究开始的学术旅程重返越界跨国的学术研究,我发现这是漫长、曲折、辛苦但又兴奋、刺激的学术探索道路。
1960年代末期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跟周策纵恩师读博士是正式的起点。我开始接受美国兴起的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之文化学术思潮与方法。研究郁达夫越境跨国、自我放逐到星马的心路历程与书写之转变,他编辑文艺副刊,为社团宣传抗日,筹款救国。他更推动东南亚本土化的华文文学之建构,并预告其出现之必要与重要。由于郁达夫的积极抗日,被日军追杀,最后仓皇冒险乘小舟越洋过海,逃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四处流亡,伪装成商人赵廉经营酒厂、不断改变自己的身份,甚至参透日军,担任他们的翻译,拯救受日军威胁的印度尼西亚华侨与印度尼西亚异族。他的变形记,为文化、社会、国家、为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华侨,使我想起因为保护国家而离家征战,因而四处漂泊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罗马神话中称为尤利西斯)。奥德修斯在漂泊了十年后,才回到了故乡伊萨卡与妻儿团圆。可惜伪装成酒厂老板赵廉的郁达夫,就在盟军宣布胜利的晚上,被日军杀害于苏岛,无法回返浙江富阳。关于郁达夫因时因地不断改变身份与心态,甚至写作的语言与形式,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在区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中的研究,为我赢取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在我留学的时候,西方汉学(Sinology)研究古代中华文化的风气与精神方盛未艾,深入细致的考据论述、重视田野调查、档案资料、古代地方志、寻找偏僻的文物、小题大做的考古,影响我的古典诗学研究。唐代诗学是我的另一项专长领域,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当时大陆学界没人敢拥抱的司空图,他被定位极端个人、行为怪异、与诗学想象虚幻的诗人,还有唯心的、以佛入诗、注视内心世界的王维,也被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陆学界放弃。我综合中西比较诗学、中西汉学考据诠释、重视文本分析的新批评与多元的芝加哥批评学派的批评,这种学术反映在我的古典(如司空图、王维、《红楼梦》)研究里,如英文的《诗评家司空图》(香港中大出版社)(Ssu-Kung Tu: A Poet-Critic of the Ta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7、《司空图新论》(台北东大,1989)、《王维诗学》(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这是形成我的学术研究方法与领域的氛围。本书限于篇幅,没有收入我的古典研究。
二、东南亚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1973年从美国回返南洋大学后,我不断延伸与切入在美国所学的中国学(Chinese Studies)之研究视野与方法,尝试开拓中国现代文学新领域。回返新加坡教学与研究后,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后殖民的理论、在地化经验,使我更深入研究郁达夫在南洋的经历,并发现曾越境跨国进入东南亚的中国作家还有很多,相关文章收入《郁达夫卷》(台北:远景)。老舍的南洋经验书写及其他作品,隐藏着康拉德的热带丛林的死亡与堕落的结构,我寻找出康拉德的森林如何被老舍转化成他的北平的破旧城市的深渊,所以我兴奋的写了《老舍〈小坡的生日〉的南洋预言》及《〈骆驼祥子〉的康拉德的黑暗社会结构》,出版了《老舍小说新论》。
鲁迅阅读,在东南亚反抗西方霸权统治下社会与政治时期,被诠释与制造出真实又传奇的鲁迅南洋神话。2011年出版的《鲁迅的社会影响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收录我的《鲁迅在海外华文世界》 ,文章指出20世纪末以来,大家高喊要去除鲁迅神话,但鲁迅即使在西方,没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环境,他依旧是始终维持唯一非常神话性的现代作家。在新马、越南、泰国地区的华文教科书中,鲁迅仍然是收入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早期的入选作品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殖民政治压迫的号召力,而后期则更多是关于鲁迅对青年人充满期待、重视知识教育的作品。鲁迅在新马地区,一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变化,他又是在渐渐变形中的。例如在当下,则更多展现的是鲁迅重视的国际友情与网络。通过教科书编选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新马社会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他被当地人当作反抗殖民的旗子,文学的经典,现代知识社会的导师。当鲁迅孙子周令飞2014年首次在新加坡参加鲁迅研讨会,听说新马左派青年爱唱《我们是鲁迅的青年》,甚至马共在森林抗英的游击队营地,也常常唱歌颂鲁迅的歌曲, 惊讶感动到流泪。东南亚学者研究鲁迅在当地的论述,建立了异于大陆的鲁迅影响力、新的文化社会与政治力量。我的专书有《鲁迅小说新论》与《鲁迅越界跨国解读》,另外正在进行编辑《鲁迅在东南亚》论文集。我要研究鲁迅在南洋的论述,被更多学者认识。
三、开拓华人文学的新版图
我在1980年代开始开拓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版图,尤其东南亚华文文学。我洞见以后传统的中文文学史,一定要改写,全世界中文系课程,一定会扩大到世界各国的华文文学。还有华人在世界各地以非华文,如英文和马来文书写的文学作品,都将是中国与世界华人共同的宝贵文化资产。我曾主办被李瑞腾称为典范性的东南亚国际会议,论文集出版成《东南亚华文文学》(新加坡:歌德学院,1989),我的论文集有《从新加坡文学到世界华文文文学》(新加坡,1994)、《后殖民华文文学》(上海:学林,2001)、《鱼尾狮、榴莲、铁船与橡胶树:新马华人本土幻想华语文化文学的重构神话》(台北:文史哲,2007)、英文论文Post Coloni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2)及其他学术论文。
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都是好几代落地生根,土生土长的华人,他们的语言在多种华人族群方言,多种族语言的社会里产生新的新品种华语,异于大陆和台湾的中文,所以改称华文。华文文学利用本土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书写语言,重建自己的文化想象,而且所书写生活与感受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不只是华人社会群及其生活文化。开始我们说我们的华文文学有两种文学传统(中国的与本土的),后来发现我们文学更驳杂与多元,如黄孟文的小说《再见惠兰的时候》有中国五四与本土传统,威北华(鲁白野)的诗更复杂,那是新马本土加印抒情诗与荷兰现代派的混合传统。所以阅读东南亚的华人文作品,无论华文、英文或马来文文学作品,都需要分析极高密度的混合性文学传统密码。可惜本文集无法收入完整的、代表如此复杂的文化属性及艺术结构的华文作家与作品。
四、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延续:海外五四诗学
我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这一领域,从东南亚出发,不断延伸与转变。近二十年集中注意从香港,途经东南亚,然后在欧美成长的五四现代诗学。我在《被遗忘的五四:周策纵的海外新诗运动》与《〈海外新诗钞〉与周策纵的海外新诗学》论文中,曾论述1940年后期深受五四文学传统与精神启发的诗人,有的留学、有的自我放逐、有的为了寻找生活而开始往南或向西,向东南亚与西方漂泊。选择香港与东南亚殖民地自由的空间发声的有徐、林以亮、力匡、齐桓(夏侯无忌)、徐速、燕归来、李素、岳心(徐东滨)、杨际光等。最后植根欧美的有黄伯飞、周策纵、心笛(浦丽琳)、艾山(林振述)、杨联陞、卢飞白(李经)、唐德刚、西艾(王正义)、黄克孙等。他们继承五四文学新诗多元传统,自由白话诗、象征诗、格律诗、意象派、现代主义诗。他们开拓诗歌的个人第三空间,把诗的创意,尤其文学想象与文字艺术发挥到极致。如周策纵的第一本诗集《海燕》与艾山《暗草集》都是抒情的格律诗,但是他们两位后来都大力试验各种诗体、各种主题、包括现代主义的诗。艾山与李经在1950年代已走向在比台湾、香港的更前卫的现代主义诗歌。《海外新诗钞》的诗人通过语言变迁、跨中西政治文化、边缘思考、世界的文化与诗学孕育了这个诗人群的多元诗学,建构了一种新的新诗学, 我称为五四新诗学。
海外五四新诗如收集在《海外新诗钞》的作家群与作品,仍然是五四白话新诗发展史上缺失的重要一章,没有它中国的五四白话新诗史,仍然不够完整。所以这十多年我参加编辑与出版《海外新诗钞》,完成一系列研究计划,如《卢飞白:芝加哥批评、诗人批评家的典范及其辩证、离散的现代诗学》《心笛的边缘超越诗学:流放、女性、现代、绘画、音乐、文字的跨界书写》《五四、离散与文化流变:周策纵的弃园新诗学》《被遗忘的五四:周策纵的海外新诗运动》《五四、古典、现实、现代主义:艾山转化、跨越与流动的现代诗歌与诗学》等。
五、我的越境跨国研究文学道路之交通图
我近20多年的越境跨国文学探讨道路,其交通图相当复杂,贯通古典,联结东西,其出发点有时是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但是我出身的殖民地,那文化驳杂的东南亚也是重要的出发点。而我从不忘记西方,尤其美国的汉学与中国学的区域研究,它是我常思考的出发点,因为那是我的学术研究启蒙重镇。归纳一下,我的越境跨国研究文学道路之交通图,大概是如此:
1.东南亚殖民、后殖民语境与视野下:重新诠释中国现代文学
2.郑和登陆马六甲以后华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3.多传统、后殖民、本土、边缘、越界:东南亚华人文学
4.海外五四诗学
5.中西比较诗学
本书篇幅有限,读者当然看不见我的研究道路地图。首先我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的研究,如我最重要的专著《中西文学关系研究》未能呈现,诗学研究中的唐代诗学、司空图、王维与还有《红楼梦》的诗学也是我自己特爱,幸好《司空图新论》《王维诗学》已有专书。近年我开拓一个全新的文化移民领域,华人新文化与食物,如《鱼尾狮、榴莲、铁船、与橡胶树:新马华人本土幻想华语文化文学的重构神话》《饭碗中的雷声:后殖民离散南洋河婆客家擂茶》《郑和登陆马六甲以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南洋魔幻的吃鱼文化:生鱼与鱼生》与《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等研究,这也是未能反映在本书里。
虽然如此,这部选集可以帮助了解我的研究大方向、方法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