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編輯推薦: |
1.一部阐释文化自信理论的力作。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论述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总概括,也是我们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信念。本书对文化自信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等作了富有创建的新阐发。
2.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指明现实路径。
针对当下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等,围绕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各个方面,著名文化学者们做了系统的解读,是国家文化战略照进现实生活的重磅好书,也是一部重塑民族之心的佳作。
3.彰显大国担当与文化作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极关切的问题之一。本书多视角探索:在和平崛起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具有的文化自信和担当。
|
內容簡介: |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自信力与传统文化之间有哪些关系?怎样把握文化自信的尺度?饶宗颐、张岂之、陈先达、楼宇烈、许嘉璐、王蒙、陈来等学者的重要学术文章,深刻阐释了上述理论热点问题。本书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全书分为:本色、方向、格局、力度四部分,本书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自信力量,对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著名思想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教于汤用彤、朱光潜等教授;1950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庐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等,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 《大学的人文教育》 《中国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中国历史》 《中国思想学说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丛书》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 等。2016年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
|
目錄:
|
代 序
论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石 张岂之
本 色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陈先达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楼宇烈
【第三讲】 文化自信五题 叶小文
【第四讲】 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范玉刚
【第五讲】 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姚新中
【第六讲】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周溯源
【第七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韩星
方 向
【第八讲】 习近平同志关于传统文化的三句话 萧伟光
【第九讲】 习近平同志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 王杰
【第十讲】 习近平同志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韩振峰
【第十一讲】 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思想营养 刘东超
【第十二讲】 习近平同志对中华和文化的传承创新 董洪根
格 局
【第十三讲】 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 王蒙
【第十四讲】 传统文化研究在布局 陈来
【第十五讲】 中国哲学、道理和话语权 王博
【第十六讲】 崇德修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 刘芳王喜国
【第十七讲】 习近平主席如何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张广昭陈振凯
力 度
【第十八讲】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饶宗颐
【第十九讲】 中国梦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追求 孙来斌
【第二十讲】中华文化的讲清楚与发扬好 辛鸣
兼论伟大复兴中的精神独立性问题
【第二十一讲】惟德动天 无远弗届 萧伟光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第二十二讲】 在走出去中彰显文化自信 孙丹
【第二十三讲】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许嘉璐
附录
习近平同志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摘编 萧伟光
编后记
自信何来 焦雅君
|
內容試閱:
|
【第十七讲】
习近平主席如何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张广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2016 年出版专著《增强四个意识》。
陈振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主任编辑,合著有《平天下》《学习关键词》《你好,一带一路》等书。
十八大以来的四年多,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梳理习近平主席四年来出访演讲,可以发现,他着重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等。
习主席亲自讲中国故事,效果显著。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面不断扩大,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模式在国际比较中愈来愈有吸引力。
讲中国道路的历史和现实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苏联道路、西方道路或者其他道路。
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发表演讲,都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道路,说明这条道路是中国奇迹、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习近平主席认为这是人民的选择。2013年3月23 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习近平主席认为这是历史的选择。2014 年4 月1 日,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习近平主席认为这是现实的选择。2017 年1月17日,他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习近平主席认为这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2015年10月21日,他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六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七千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上。
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道路的价值。2015 年9 月22 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
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
中共十八大后不久,即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
每次出访,习近平主席都努力向外界讲好中国梦的故事,阐释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条重要主线,就是如何让自19世纪中叶起外强入侵、内部衰落的中国重新富强起来,这也是中国梦的提出背景。2013 年,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为了争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习近平主席出访演讲时经常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联系起来。
2013 年出访美国时,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方领导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14 年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韩国人民也在致力于开创国民幸福时代、创造第二汉江奇迹的韩国梦。2015 年在越南国会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如同越南人民一直在追求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梦想一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习近平主席在阐释中国梦的内涵时,还特别注重讲述其世界意义,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将为世界各国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013年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2014年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都在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
在国内,外事场合,习近平主席也用故事讲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一个故事: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讲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和思想道德营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让各国人民更好地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讲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演说,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达了中国人思考做事的逻辑原理。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这样的演说,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国哲学的同时,帮助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和道路选择。
一些故事,既能展示中华文化,又能拉近与听众距离。2015 年11 月7 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说: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 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这样的演说,在寻找文化的相似点、文明的共通点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之于现代世界的借鉴意义。
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
习近平主席出访讲的更多的还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他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讲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亚洲新安全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等,讲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好,讲中国对人类文明及其进步的贡献,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首先,习主席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2014 年,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
再者,习主席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2014 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几千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也会这样做下去。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 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这样,就从自身历史体认和世界历史比较的角度阐释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理由。
最后,习主席从现实的角度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2013 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2014 年,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2017 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总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高度的自信和自觉。这份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切认知,来源于对现实发展大势的充分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