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大一统·中古时代 ·秦汉

書城自編碼: 304761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白至德
國際書號(ISBN): 9787505141292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0-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70/23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5.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孩子一生的底气
《 孩子一生的底气 》

售價:HK$ 67.9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

售價:HK$ 90.9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

售價:HK$ 124.2
湘军史稿 华章大历史040
《 湘军史稿 华章大历史040 》

售價:HK$ 101.2
印度经济简史:1947-2022
《 印度经济简史:1947-2022 》

售價:HK$ 79.4
吞海.大结局
《 吞海.大结局 》

售價:HK$ 63.3
碰撞与转型
《 碰撞与转型 》

售價:HK$ 446.2
行动红利:用行动告别低效、摆脱拖延,享受人生的红利
《 行动红利:用行动告别低效、摆脱拖延,享受人生的红利 》

售價:HK$ 67.9

 

編輯推薦:
内容出自专业史家: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致信道贺;☆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著作:《史学概论》《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民族宗教论集》《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史》等。☆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并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白寿彝教授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史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重视,此点高度吻合党政机关学习历史的需要。
内容全面细致:本系列图书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内容丰赡、资料翔实;体裁新颖而具有民族风格;代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水平。
普及历史学读本:该系列图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
內容簡介:
《大一统中古时代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为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先河。
關於作者:
该系列为白寿彝之子白至德根据白寿彝史学论著整理编著而得。白寿彝,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中州大学、文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曾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目錄
前 言壹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001
第一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
1.司马迁、班固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 003
2.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004
3.石渠阁奏议和白虎观奏议 005
4.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006
第二讲 中国史学第一人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著《史记》 007
2.《史记》的编写特点013
3.《史记》的进步性 016
4.究天人之际019
5.通古今之变023
第三讲 刘向和班固与两汉之际的史学
1.两汉之际的史学026
2.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刘向 028
3.班固改《史记》032
4.《汉书》的博洽 037
5.《汉纪》的继出041
第四讲 秦,第一个封建皇朝
1.百年奋斗,十年初并天下 042
2.强化皇权,巩固统治044
3.《秦律》与三公、诸卿045
4.实行郡县制,稳定秦皇朝 047
5.实践法家的思想048
第五讲 肯定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1.秦的耕战政策,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054
2.秦始皇灭六国,立郡县,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058
3.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新圣代替先王061
第六讲 秦末农民大起义
1.反秦起义的首倡064
2.两支力量最强的农民军 067
3.垓下之围与霸王败死073
第七讲 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
1.开创西汉帝业078
2.强本弱末,纳群臣之言083
3.铲除威胁,趋向稳定083
第八讲 汉初三杰及二将
1.第一功臣085
2.三杰之首087
3.国士无双090
4.两大主将095
第九讲 文景之治
1.薄税劝农,与民休息 102
2.与民休息,众建诸侯 107
第十讲 思想家与政治家
1.《过秦论》与《治安策》109
2.削藩策与政论的进步112
第十一讲 西汉的盛世
1.削弱地方与加强朝廷116
2.少数民族与西汉地位118
3.中外关系与对外发展119
4.学术文化与儒家学说120
5.人才重视与贤能辅佐121
6.武帝晚年,变乱变革122
第十二讲 西汉的衰落以及绿林、赤眉军大起义
1.西汉的衰落124
2.绿林军、赤眉军大起义 130
3.王莽新朝的覆灭132
4.刘秀称帝 136
第十三讲 说豪族
第十四讲 东汉皇朝以及黄巾军
1.东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 144
2.国家的统一与功绩卓著 147
3.黄巾军的大起义149
4.东汉的三个重要的学者 154
第十五讲 秦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牛耕和铁犁及其他农具 156
2.代田法、区田法及农作技法 158
3.特色的农田水利162
4.煮盐(与石油天然气)、冶铁、纺织三大手工业164
5.漆器、造纸、建筑、船舶业之发展172
6.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之研究178
7.矿业、陶塑、玻璃、酿造之新兴 179
第十六讲 秦汉时期封建关系的成长
1.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183
2.沉重的赋税徭役185
第十七讲 秦汉时期的民族
1.汉民族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 188
2.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194
3.东北的民族乌桓、鲜卑、夫余、挹娄和高句丽 197
4.塞种、大月氏、乌孙等西域各族 205
5.历史悠久与关系密切的氐族和羌族208
6.西南夷有夜郎、滇、邛都、嶲、昆明、徙、 
笮都、白马、哀牢等212
7.蛮与越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部民族之称 215
第十八讲 官吏的选用、考核
1.选官制度 219
2.任用制度 228
3.考核制度 232
4.赐爵制度 235
第十九讲 秦汉(及后)时代之交通
1.交通与大一统政府 241
2.版图及域外交通242
3.都会 247
4.道路和河渠253
5.馆舍和邮驿257
6.交通工具 259
第二十讲 在世界所处地位之重要
1.中国与同时的世界诸国 261
2.与东西方的联系265
內容試閱
前 言
父亲白寿彝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随时分析研究当代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亲自作了许多历史的比较研究。我们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及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中可以看出,伟大的导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正是在比较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史学发展成为科学。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拟定编写11册,这是一套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也是为了纪念父亲白寿彝一百周年诞辰(19092009年)而作。
父亲白寿彝(以下简称白寿彝)的史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最为突出。同时,他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交通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成果。他对于历史理论的重视,贯穿于他的许多论著之中,这使他的著作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不仅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99年,白寿彝九十诞辰,中国史学会写来了贺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白寿老:
值此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中国史学会向您致以衷心的祝贺!祝您寿似巍巍南山松,长寿再长寿;学如浩浩长江水,开拓再开拓!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70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您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丰富了对中国民族历史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历史民族特点的理解。近20多年来,您以超凡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我国数百位专家和学者完成了皇皇巨著《中国通史》,为中国当代史学事业又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50年来,您为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提出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的改革,并且付诸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工作者。春风化雨,桃李满园,现在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我国史学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每当人们看到史林中万木参天、花繁枝茂的景象时,就会想到这中间有您的辛勤劳动,不能不由衷地感谢您。
先生于1949年参加了郭沫若先生主持的新中国史学会,是中国史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80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您又担任了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团成员,对学会的工作热情关怀,悉心指导,在学会工作中倾注了您不少的心血,使我们深受鼓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决心追随您之后,努力工作,为我国史学的发展竭尽全力。
先生之学博大精深,先生之德育化后辈。
这封贺信足以说明白寿彝在我国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方面所付出的辛劳。
谈及白寿彝史学,白寿彝主编有《史学概论》一书。《史学概论》就历史观、历史文献、史书的编著、史书的体例、历史文学、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近代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当前的任务等重要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都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被史学界认为是同类著作中最有特色的论著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白寿彝与同志们在一起谈天,提起史学概论来,都认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这么一本书;同时也认为,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应该开设这门课程。至于这本书应该怎么写,这门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大家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讨论过。后来,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了这门课程,主要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白寿彝并不认为这种讲法是对的。因为他觉得,如果只讲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就应该叫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叫史学概论。他为这个课程内容问题,多年来一直感到不安。
1982年,因为《史学史研究》季刊的需要,白寿彝每一季度撰写一篇文章,总题目是《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在酝酿这四篇文章的过程中,白寿彝逐渐产生了写史学概论的思想。这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论述中国史学遗产几个重要方面的成就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他想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志们讨论。也希望它能成为教本,多少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1994年2月,《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两集)出版了,他在其中的题记中写道:
这是我60多年来所写历史、历史学、历史教育等文章的选集,所收文章写的最早是在1929年,最近的是在1993年。这些文章原来是跟民族宗教的文章编在一起的,当时称作《困学存稿》,并请周林同志题了字。1992年8月,民族宗教的文章以《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的名义单行出版了,剩下更多的文章,编成这部《史学论集》。
本书所谓史学,主要是指史学史。像民族史那样,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更确切地说,是一门在树立中的学科。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中国史学史来说,是要我们对本国史学作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总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没有长期细致的工作,是做不好的。我在40年代初因学校要开设这门课程,我开始试写讲稿,讲稿写到清末。60年代初,我另起炉灶,重新写史学史讲稿,写到刘知几,因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没有能继续写下去。这一次的讲稿,在北京师范大学排印了,题作《中国史学史教本》。1983年6月,我开始写史学史的第三个稿本,在1984年12月完成了第一卷,题名《中国史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经过十年动乱,第一个稿本已不知弄到哪里了。第二个稿本虽只印了500本,但毕竟是印出来了,因而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相当范围内得以流传。现在的第三个稿本,虽在不少地方已与《教本》大不相同,但《教本》仍有可以参考的地方,还有不少章节是第三稿还没有写到的。因此,我把《教本》也收入本书。本书所收关于史学史的专论,在现行的《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以至将来的有关各卷,都不会容纳得下,也都放在这里,请同志们指正。
上面所讲到的《中国史学史》,在白寿彝去世后的2006年12月出齐了6卷本,此为白寿彝主编。
白寿彝曾经说道:
本书论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上起传说时代,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分册陆续印行
白寿彝九十华诞之际,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齐。他说:
我国的一些著名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生前曾主持出版几种中国通史著作,但都没出齐。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部大型中国通史。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出国做学术访问时,都迫切感到,从国内外需求看,有必要编写一部大型的中国通史。1972年,总理周恩来提出了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这就更坚定了编写通史的决心
20多个年头过去了,我们终于写出了自己的通史,终于可以宣布,我们有了新中国的历史书了
我们要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不仅让中国人看,也要让外国人看。让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史学家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史学家的责任,是把理论和实际二者融化在一起,按照历史真实的面貌,发展规律,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进程的实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十分重要的理论认识。这些认识贯穿于全书之中,而在《导论》卷(即白寿彝主编的第一卷)作了系统的和充分的阐述。《导论》包含九章,阐述了以下问题: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国家和法;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中国与世界。对这些理论问题,《导论》卷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从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的发展中总结出来并加以阐述的。《导论》卷注重讲理论而不脱离史实,举史实而提升到理论。诸如: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导论》指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起来的。提出了统一的四个类型的论点,即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区域性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
关于历史分期问题。《导论》指出:分期问题的讨论不要局限于中原,要努力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应当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上掌握一个时期的整体性。提出了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的见解,而分期的标准,应当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身份的变化、农民阶级身份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边区的发展变化、中外关系的变化等综合考察的标准;
关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问题。《导论》提出了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及其与历史上政治统治的关系,地理条件与民族、民族关系,地理条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关于生产者、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问题。《导论》突出了直接生产者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直接生产者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方面看待,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之基本理论看待;
关于生产关系、阶级结构问题。《导论》提出了封建社会中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等级以及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之中居于主要的矛盾方面的论点,并把世家地主、门阀地主、品官地主、官绅地主视为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变化的四个阶段;
关于国家职能问题。《导论》全面阐述了国家职能,即国家不仅具有统治职能,还具有社会职能;认为简单地把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看成是一无所取的,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关于中国与世界问题。《导论》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之连续性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二是中国文明在文化发展上也未曾有断裂现象;同时阐述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以上几个方面,都程度不同地显示了本书在理论上的创新,显示出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白寿彝在总主编《中国通史》之前,还主编了《中国通史纲要》(2册本),它确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纲要、总构思、总架构。《中国通史纲要》先行,更有利于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最终著成。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和他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虽然在内容上悬殊,在表述上也风格各异,但是在通字上下功夫,则是一致的。
白寿彝指出:
我们在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这有待于读者的论定。
1999年4月26日,在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信(电),与会全体同志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他们认为从来就没有像现在这样,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许嘉璐、王兆国等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还有陈至立、胡绳等有关中央部委的领导同志,如此集中地对白寿彝的工作成就表示祝贺,确实罕见。
江泽民同志在贺信(1999年4月25日)中指出:
白寿彝同志:
您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我一直强调,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我提倡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讲政治、讲正气,也是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的。
我相信,这套《中国通史》,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有关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白寿彝有关中国史学的重要论述,正是指导我们编著好《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之指导、之根本。
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我们研究史学,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史学发展的过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民族都为祖国历史的创造出过力,又与祖国的命运、前途共存。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远古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古时代元时期、中古时代明时期、中古时代清时期、近代前编(18401919年)、近代后编(19191949年)等,有关中国各历史时代的相关史学的讲述。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中,因为每个历史时代只有20讲,所以我们也只能讲述白寿彝在每个历史时代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并且还要兼顾当今广大读者们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就不可能对中国各历史时代的相关史学作全面的分析。《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应该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广大的读者们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有助于使广大的读者们在学习中国史学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们的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方便我们读史学,不断拥有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白寿彝,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因此我们对于材料的来源以及适当地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书中采用了楷体字(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和一般宋体字(编者插入的文字部分),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内容顺畅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
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用力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彰往知来,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09年9月19日 林萃书屋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这里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限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196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秦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传二代,二帝,15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汉,有西汉、东汉。西汉,传十代,12帝,中有执政的皇后一人,208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6年。东汉,传八代,14帝,195年,约相当于公元25年至220年。从公元196年起,汉已名存实亡,三国的局面开始形成。秦汉之际,还有4年时间是楚汉相争。西、东汉之际,有18年时间,先后出现了王莽和更始的政权。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为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先河。
第一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它的童年过去了,它长大成人了,它做出童年时期所做不到的事情了。
1.司马迁、班固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
这个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史记》有130卷,52万多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天汉年间,是一部通史,也是一部取各种史体之长的综合体史书。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是史学领域里有意识地成一家之言,而在史学实践上也做到了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史书,在历史观点、史料搜集、文字表述上都有显著的成就。这是中国史学已成长起来的显著标志。《汉书》有100卷,80万字,上起秦汉之际,下至王莽之灭,备记了西汉兴亡的史事。在史体上,它基本上继承了《史记》,而断代为史,为后来所谓纪传体史书中断代史的开山之作。但《汉书》中的志表部分,仍多保留通史的形式。《史》《汉》两家在学风和文风上,各有自己的风格。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迁书圆而神,班书方以智。这个评论是相当精到的。这两部书反映了当时皇朝空前统一的规模和政治要求的特点。它们对于后来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刘向奉命跟任宏、刘成、李柱国校定皇家藏书。每校一书,刘向总是采取异本,合并重复,订其讹误。校完一书,总要做出叙录,叙述作者生平、内容大旨和篇章目录。他重视学术流别,把校定的古籍分为6类,38种。他和任宏等校定的书达13000多篇,亦即13000多卷。刘向的儿子刘歆,按书的分类,概括为《七略》一书,而刘向为各书所作叙录,则汇为《别录》。刘向等人的工作,开创了大规模校书的范例、大规模缮写定本的范例。这对于后来的校雠学目录学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刘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他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地位,有类于《史记》《汉书》在中国史学编纂史上的地位。
2.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
在这时期,历史观有前后阶段性上的不同。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帝制时起,他就露骨地表现出害怕真实的历史记载,他要抓紧历史阵地为他的统治服务。第一,他要宣扬统一的功绩超越自古以来的帝王,不止一次地刻石颂德。第二,他的皇朝是应五德之运而生,是以水德胜周之火德,衣物尚黑,不惜让朝堂之上黑压压的一大片。第三,焚《诗》《书》、百家语和一切非秦国所记的历史。第四,他要永保封建统治,并建立封建的永恒秩序。这就是所谓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就是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秦曾经奉行过的变革思想,这时因历史条件变化,被秦始皇一脚踢开,他在刻石颂德时就说: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秦始皇使用暴力推行他的主观愿望,焚书坑儒是他采用暴力控制思想的最明显的形式。他的这种做法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但他的愿望和他采取的手段,却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表明了史学跟政治联系的新的阶段的开始。一般人们对秦始皇跟史学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未免是一种疏忽。
秦亡汉兴,历史实践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累代经营,灭六国而成帝业,但陈涉揭竿而起,秦一下就垮了。刘邦无尺寸之封,起兵讨秦,又经过对楚的战争,五年而建立汉朝。秦何以亡得这样快?汉何以兴得这样暴?这些问题,是秦始皇时的人所遇不到的,但却正是汉代前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所共同关心的。关心的原因,不只是要了解这种重大变化的原因,还为的是要观察汉朝的统治是否可以巩固下去。当时人关于问题的答案,或归之于民心的向背,或归之于历史的条件,而司马迁则由当时提出的这个问题而提高到通古今之变,以考察悠久的历史过程。显然,民心向背的观点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影响下的看法。汉人遇到了新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老问题。统一问题、五德之运问题、思想控制问题、永保统治和永恒的封建秩序问题,在汉仍是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汉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跟秦始皇不一样,效果要好得多。
汉代秦后,在政策上比秦宽得多,在思想领域里也是如此。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摆出了重视学术文化的样子。他又表示尊崇儒术,以经术缘饰吏事。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现了董仲舒和司马迁这两位大师。董仲舒是代表儒学正宗的大师,他发挥了春秋公羊学大一统的论点,为汉皇朝的统一事业服务,宣扬了三纲的论点,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辩护。他于五行说之外,又宣扬三统说,以补五行说之不足。他倡言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封建统治的永恒秩序。
董仲舒在历史观上,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对于后来的正宗史学有很久的影响。司马迁曾从董仲舒问春秋公羊学,他也拥护汉的统一,尊重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也有历史循环论的观点,但他的历史观中有不少的唯物主义因素和朴素的辩证观点,这跟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有区别的。在维护汉家统治利益上,两人是一致的,而在如何维护这一具体问题上两人有不同的看法。董仲舒和司马迁的思想分歧,决定了二人在史学发展上的不同地位。但从汉武帝控制思想的效果说,从这两人身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秦始皇抓史学领域的失败,到汉武帝尊崇儒术,以至宣帝石渠阁奏议以前,可说是秦汉时期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秦汉时期史学与封建政治结合的新形式初步形成。
3.石渠阁奏议和白虎观奏议
石渠阁奏议是汉代以皇权专制的儒学形式进一步控制学术思想的标志。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诏萧望之、刘向等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帝亲称制临决。所谓亲称制临决,就是以皇帝的名义亲自到场,决定是非。这是宣帝以皇帝兼宗师、教主的身份出场,宣扬他所同意的教义。《汉书艺文志》著录议奏四十二篇。
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帝亲称制临决,如宣帝石渠阁故事。帝正坐自讲所制章句。据说冠带缙绅之人圆桥门而听者盖亿万。当时并没有播音器,不知这亿万人如何听章帝讲经。但白虎观讲经规模之大远远超过石渠阁讲经,是可信的。这一次,又是皇帝以宗师、教主的姿态去强化学术统治的要求。对于这次奏议,章帝命班固作《白虎通德论》一书,这是一部钦定的哲学、神学、经义的法典。
两汉时期,经史不分。这两次由皇帝主持的讲经活动,不能不深刻地影响史学。而且这两次集会,都是史学领域里的代表人物参加。参加石渠会的刘向,还有他的儿子刘歆,在进行大规模文献整理工作的同时,还各著有《五行传》。父子所说不同,但都以《洪范》五行附会天人感应之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历史观点。参加白虎观集会并总结其成果的人,就是著《汉书》的班固。对于刘向和班固这两位史学家的史学成就和历史观点的错误应分别看待。但也应指出,他们的历史观点不但限制了他们在历史文献学和史书编纂上的成就,而且损害了他们可能取得的成就。他们那些附会正宗儒学的说教,显然使他们的作品减色。
两汉时期的史学发展中,也存在着理论上的斗争。如张衡反对谶纬和王充的各种批判,都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光辉思想。张衡是一个文学家、科学家,也是一个史学家。可惜他的史学作品没有传下来,我们已不能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王充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而不是史学家,但他批判性的论断多与历史理论有关,这也应该属于中国史学史的光辉思想。
4.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史学,在史书编纂上,在历史文献学上都已有颇具规模的成就。在历史理论上,也可以说有了一些体系。在历史文学上,马、班的风格不同,也都是各有成就的。秦汉时期的史学,可以荀悦《汉纪》为断限。荀悦写这书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开始强大,汉献帝实在他的掌握之中。荀悦的《汉纪》却仍是拥戴汉家的。从史书的体裁上说,这是具备一代始末的断代编年史的第一部,在史学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