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內容簡介: |
以东西方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冷战,在二战后占据了世界历史进程的近半个世纪。冷战改变了历史的格局,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美国社会尤其如此。
《印迹深深: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项目,聚焦冷战的核心问题冷战思维,从历史、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学等多个方面,透视冷战思维在美国的产生、延伸、发展和影响,由此见证冷战对美国社会的塑形和反塑形的过程。全书内容横跨历史、政治、思想、文学和大众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征,凸显了文学研究的文化意义;作者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国内美国冷战文学研究的空白,对了解冷战期间的美国社会有一定帮助。冷战思维同时也超出了冷战历史的阶段,在冷战后仍然时隐时现,因此《印迹深深: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对于冷战思维的文化考察也具有了反思当代中美文化交锋的现实作用。
|
關於作者: |
金衡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文化,出版专著1部,发表文章30余篇;廖炜春,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孙璐,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沈谢天,上海海洋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
目錄:
|
引言 冷战思维核心及延伸
第一章 政治、外交与道义使命:冷战思维的形成
第一节 冷战遏制与凯南的道义逻辑关于长电和X文章的解读
第二节 冷战思维的亮相:从丘吉尔的铁幕讲话到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第三节 NSC68的警告:冷战思维逻辑的全面升级和强化
第四节 麦卡锡主义:冷战思维的合理怪胎
第二章 冷战思维与知识分子的转向
第一节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冷战思维氛围下知识分子与美国的认同
第二节 自由主义想象,新自由主义与冷战思维
第三节 天真的终结:费德勒对自由主义的清算和期待
第四节 美国的道路与冷战:意识形态终结论和自由主义共识的形成读解《意识形态的终结》
第三章 冷战思维与文学想象
第一节 遏制的象征意义:霍尔顿的矛盾和解决方法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第二节 《看不见的人》与看得见的冷战艾里森的自我拯救之路
第三节 直面冷战逻辑:《萨勒姆的女巫》中的背景和现实再现
第四节 面对被摧毁的家园:奥康纳的超越
第五节 老左新左和冷战:《但以理书》中的历史再现
第六节 多重讽喻:厄普代克《政变》中的冷战表现
第七节 冷战狂想的终极盛宴:《猎杀红十月号》中冷战思维与流行文化的共谋
第四章 艺术、大众文化与冷战思维
第一节 挪用的政治I: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与冷战的需要
第二节 挪用的政治II:作为宣传武器的爵士乐
第三节 银幕中的冷战表征
第四节 非理性的恐惧与理性的应对:《奇爱博士》中的黑色幽默与冷战悖论
结语冷战思维:一个角度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许多美国政客的头脑中,冷战思维就像恋故的幽魂,驱之不散。从总统挥舞大棒干涉政策,到媒体政治话语中的傲慢与偏见,人们看到的是那种唯我独尊的美国例外论,那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那种强权意识背后的帝国梦想。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在作怪:冷战话语大多被抛弃,但冷战的逻辑机制根深蒂固。今天的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难以维持独步天下的优势,全球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被淹没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国际关系中。绝对优势被削弱的焦虑,更让冷战思维幽灵复活,让一些右翼政客重弹1日调,树立假想敌,与世界发展大势逆向而动。冷战思维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仍然是美国帝国政治谋划的前提,弥漫在国家战略、话语体系和思维逻辑之中,与今天以包容、沟通和理解为主调的全球治理态势格格不入。
正因如此,今天我们阅读金衡山教授主撰的著作《印迹深深:冷战思维与美国文学和文化》,尤其能感受到作品的当下意义。这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涉及政治、历史和文化,但重点在后者,即冷战的政治、历史语境催生的文学与文化方面。当代英国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研究所关注的中心,已从狭隘的纯文本或概念分析转移到了文化生产问题和艺术品在政治中的运用之上。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朝历史文化转向,跳出以语码、修辞、叙事艺术等为中心的文内研究的传统,更多地关注文外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将文学阐释融入更加宽广的文化语境。
西方共享的冷战价值基础是自由主义,但冷战建构的政治文化对自由思想又是压制的,麦卡锡主义便是个说明问题的例子。冷战催生的怪胎,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文学和文化。虽然在媒体长期洗脑作用下,不少通俗文化和文学作品附和冷战思维,但主流美国文学秉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大多严肃作家对冷战思维进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层度的抵制。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曾说,作家和政客是天生的敌人。两类人都试图按照自己的想象塑造世界,争夺的是同一块领地。小说是对官方的、政客的真理版本说不的一种途径。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两种话语的碰撞,可以引向对意识形态重大方面的再思考和新认识。
金衡山教授主撰的这部著作正是这种跨出纯文本,向历史、政治、文化研究转向的总体趋势中视角独特的一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美国历史和政治的另一个窗口。文学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如多义性和话语间性,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虚构特权。因此这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能够施展评说历史和政治的特殊功能。同历史书写和政治书写一样,文学书写也利用某些支配性的言说原则,也隐含着权力关系和权力本质。美国官方宏大叙事充分利用语言的统治力量,建构冷战意识形态的思维框架;而美国作家则通过小说进行颠覆性的再现,利用语言的解放力量,以虚构叙事对抗历史叙事,以个人叙事对抗总体叙事,从而解构体现权力意志的官方话语。
按照福柯对社会关系的考量,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关系都可归为权力和话语之间的关系。书写者握有话语权力,可以决定素材的选择和呈现的模式。作家用虚构的或真实的,或虚构与真实交织的叙事,将概念化的历史具象化,凸显历史叙事中缺失的成分,揭示事情的相对性和多面性。小说通过自己的描述呈现社会面貌,与官方真理版本形成反差和对照,这其实是一种争夺意义阐释权的文化斗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