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編輯推薦: |
1. 精微的哲学思辨与严谨的历史考订深度结合,正解《四书》经典。
2. 精选汉唐至晚清的重要个案,诠释《四书》经典与儒学演进的多种互动。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岳麓书院国学文库》之一种。
从汉至唐,众多学者对《论语》《孟子》进行了各种训释与阐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哪些特点?与宋代《四书》学、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宋代《四书》学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程颐、程颢的《四书》学思想,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四书》学的发展对儒学的历史演进的重要推动作用,等等,都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作者肖永明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的教育及研究工作,尤其是《四书》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四书学史》《北宋新学与理学》等多部相关著作。
|
關於作者: |
肖永明,1968年生,湖南武冈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学史》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出版有《宋代学与理学》(中华书局,2009年)《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2012年)等著作多部,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陈 峰,1989年生,湖南临武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主要从事清代学术史研究。先后在《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总序1
序 1
汉唐《论语》《孟子》学流变及特点 / 1
张栻《论语解》的学风旨趣与思想意蕴 / 14
对《论语》今之学者为人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内倾 / 34
从《论语》游于艺 的训释看清初学风 / 48
晚清汉宋兼采思潮中的《论语》诠释
以《论语后案》对《论语集注》的吸收与批评为例 / 62
论清儒以礼解经的多重进路
以黄式三《论语后案》为例 / 85
《论语》诠释与儒学演进
以攻乎异端章的诠释史为例 / 103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 119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合理解读 / 136
陈确与张履祥《大学》真伪论辩之辨析 / 149
由诚而中,由中而和
理学视域中的《中庸》中和论 / 166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宋代《四书》学的形成 / 176
二程的四书学思想 / 191
朱熹的《四书》学治学特点/ 218
宋代《四书》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 231
训诂即义理: 钱大昕在义理和义理之学上的权宜之计 / 244
后记 259
|
內容試閱:
|
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形成于中国古典儒家文明发展早期的重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是以三代历史文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包括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内容在内的思想学说。这些经典反映了早期儒家学者对于时代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天道性命之学的探究,承载着儒学的尽心知性之道、经世济民之方,是塑造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
随着理学的发展,这四部典籍在南宋时期被辑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四书》。朱熹等学者对《四书》的编排、训释、诠解,使得《四书》具备了任何单篇所无法比拟的理论力量。此后,程朱理学官学地位得以确立,《四书》逐渐占据了儒学的正统与主流地位。南宋以降,无论是博通今古的学问家,抑或粗知文义的初学者,莫不以《四书》为入学之始。以《四书》为核心的儒家经学体系,在近世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至今犹然。
在中国经学史上,经典的创述与诠释的衍生,共同完成了儒学真理建构与传承的过程。儒者著书立说,若不以经典为依托,则其说空无依傍;儒家经典若无诠释之助,其中真理奥义亦无法自明。导源于述而不作的治学传统以及崇拜圣贤的心理惯性,儒家学者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往往是通过对经典的注疏、训解、阐释来实现的。
具体到《四书》学史而言,处于不同历史情境与学术脉络之中的学者,总是面对着时代的问题、根据自身的体验对《四书》进行注、疏、训、解,加以阐释、发挥,希望通过与经典对话的方式,对《四书》中潜藏的意涵进行发掘,或者表达个人对生命的体认与对圣贤境界的企慕;或者寄寓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对所面对的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在各种思想激荡竞争的情境中,排斥异端,确立所认同的思想系统的正统性。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四书》的训解与阐释往往繁复多样,路径有异,取向各别,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同一时代,学风旨趣、学术脉络互异的不同学派之间,则往往互相诘难、互相激荡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甚至同一学派之中,也往往是内容互殊,众说纷呈。
进言之,对《四书》的诠释既是儒者融贯义理、创获新知的重要方式,更是儒学演进大势的具体展现。思想观念的新发明、学术范式的新变化,是考察儒学演进时最为人所关注的内容。历代学者在阐发《四书》的思想意蕴时,或旁求博讨而排比归纳,或拈出字句进行一以贯之的论述,文献中关键概念、范畴被赋予了新的理论意义。即便是一些重在字词训诂与名物制度考订的解经之作,也蕴含了作者的义理思辨,从字里行间折射出儒者对《四书》思想的把握。不同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的发明、传承、碰撞、融合,在《四书》诠释史上有充分的体现。同时,《四书》诠释与宋元以降学术范式的因循与转型关涉密切。义理与考据,是学者研究宋代以来学术史时常用以对举的两个概念,但经典诠释的具体展开不完全与后世所预设的标签相吻合。南宋理学的成型、清中叶考据学的鼎盛,自然是学术转型的重要阶段,此间的重要《四书》学著述在学术史上具有标杆意义;而元代至明初的思想史,被认为谨守朱学、不逾藩篱,其间的《四书》学著述亦不乏新意与巧思。因此,《四书》诠释中的守常与变通、因循与创获,都是考察儒学演进时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经典诠释中的汉宋之争,虽然是中国传统学术史上聚讼不已的旧题,其论争之思想要义,却仍以新的表现方式延续于今日。一方面,学者建构思想体系时注重先立乎其大者,抱定宗旨,纲举目张;另一方面,经典诠释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的,学者往往将社会生活世界的经验、思考融入文本的训释解说中。如果抽离了经典诠释的具体时空与文本语境,那么对诠释的解读很难避免强以就我、空疏浅表的弊病。故而在考察《四书》诠释时,既需注意到概念、范畴、命题之间的逻辑性以及理论的整体性,同时也要对经典诠释以及诠释者的历史性、经验性加以深入理解。
本书所收录的系列论文,以《四书》诠释为主题,以观照儒学演进为归旨,选取从汉唐至晚清的重要个案、节点进行分析,藉以展示《四书》诠释史的诸面相。在研究取径上,本书力求将横通与纵通相结合,在细绎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学术史上重要思想体系的内在机理,凸显《四书》诠释与儒学演进的多重互动。众所周知,历代《四书》学著述汗牛充栋,诠释中的歧解新说更不一而足。本书所选取的个案不免挂一漏万,分析问题的视野方法亦有待提升加强。统合文内文外,将精微的哲学思辨与严谨的历史考订深度结合,将是我们今后《四书》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肖永明
2017年4月19日
|
|